查看單個文章
舊 2011-01-08, 10:57 PM   #2 (permalink)
NKNK
長老會員
 
NKNK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8676
在線等級: 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10
住址: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文章: 4591
現金: -2 金幣
資產: 26502156 金幣
預設

走近《論語》之二十八 子罕第九(中)



孔夫子臨終前,還是願意和學生在一起


911【原文】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註釋】門人:指子路的弟子。

【譯文】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讓自己的門人當傭人。後來孔子的病情漸漸好轉,就說:「子路騙我很久了!我沒有傭人卻冒出來了傭人。我欺騙誰?欺天嗎?與其讓傭人給我送終,不如讓學生給我送終!即使我的喪事辦得不隆重,難道我的屍體還會丟在道路上嗎?」

【讀解】從這裡面我們又可以看到孔夫子的人格,和面對死亡時候的情境。孔夫子病了,而且病得非常重,那時顏淵已經去世了,子路在當時也很有能耐,又有勇氣和英雄氣,又在衛國當國防部長,因此很多時候,都是由子路牽頭安排。借助《論語》,就能看到子路可以說是孔夫子的總侍衛長。所以孔夫子病重以後,子路親自來料理老師的後事,並派自己的門人為侍奉者。這就說明此時的子路已經是家大業大,其門下也有了很多的學生和追隨者。按照周禮的規定,只有具備大夫以上官職的人才有家臣,以前的大夫一般都有或大或小的封邑。比如說周天子,作為春秋戰國時期名義上的天子,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當時的中國是一個高度地方自治的聯合體,各個諸侯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是相當完善、獨立自主的。具體到魯國,這是一個有幾十萬人口的國家,魯國的國君也只是名義上的,並沒有實權,就如同曹操手中的漢獻帝一樣,整個國家的實權基本上都被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執政所掌握,下面的其他大夫也都有各自的封邑,有的可能是一兩個村,有的可能是一兩個鎮。不過這些人都在朝為官,不能親自去管理這些,所以就由他的家臣來管理。孔夫子的弟子實際上很多都是在給執政者當家臣,而子路此時也有了一定的權勢,手底下也有了不少跟隨的人,於是在老師孔夫子病重的時候,派其門人為老師當家臣。

當孔夫子病好一些的時候,說道:「我這病拖了那麼久,子路怎麼這樣辦事呢?他這樣做是一種欺詐、違背禮法的行為。我本來沒有資格擁有家臣,他卻安排人來做我的家臣,我這能欺騙誰啊?難道欺騙老天爺嗎?」這說明孔夫子的心胸非常坦白,先前因為病重而身不由己,但是當自己的病好一點,馬上就對子路的這種行為表示抗議和不滿。

「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這樣不明不白地違反禮教,與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寧可在你們這些學生的侍候下死去,這樣不是更好嗎?人將死的時候,都願意和自己親近的人在一起。有句俗話「和尚無兒孝子多」,當和尚要圓寂的時候,一般都會讓自己的徒弟守著。孔夫子臨終前,還是願意和他的學生在一起,畢竟家臣和自己的關係要相對疏遠一些。可見臨終關懷還是很重要的,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孔子的人情味,不搞虛假,不講排場,只想和自己的家人、學生在一起,這樣走了也能走得踏踏實實的,而子路派了一些不相干的人來陪伴,更何況還違反了禮節,於是引起了孔夫子的不滿。

「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現在看到某些訃告,上面時不時會出現「享受某某級待遇」這樣的字眼,其實對於這一點古代早已有之了。莊子在《雜篇‧天下第三十三》講周朝喪葬情況時說「古之喪禮,貴賤有儀,上下有等。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然後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數,另結合《禮記》、《左傳》等文獻的記載:周朝喪葬禮儀為天子五棺二槨,諸侯為四棺一槨或三棺二槨,大夫為二棺一槨,士為一棺一槨,就是說按照等級來決定棺槨規格。如長沙馬王堆車軹侯利蒼夫人墓,是一座二槨四棺墓,她的棺數已遠遠超過了上大夫一級應有的二棺,而達到了諸侯才應有的四棺標準,這也算是自春秋以來列國諸侯上僭天子之禮的佐證之一吧。如果是普通老百姓,那就只有棺沒有槨了。對此孔夫子說自己雖然不能享受大夫級的葬禮,難道還會被丟在路邊沒人埋嗎?

從這點一方面可以看出孔夫子確實是了不起,面對死亡非常達觀;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孔夫子又非常注意禮節,畢竟他本人是周禮的一面旗幟,他時時都在勸諫別人不能犯這個規矩、那個規矩,首先他自己就不能觸犯規矩。他的學生大都一生追隨在他身邊,學習禮樂也學了很多年,不能說到了孔夫子晚年,就要他老人家以身試法吧,這怎麼能行呢!所以孔夫子這裡嚴正聲明,表示自己要堅守禮法。當年孔夫子最心愛的徒弟顏淵去世的時候,儘管夫子非常傷心,但是在葬禮上仍然嚴格按照規定來辦。當時顏淵的父親顏路向孔子求助,希望能籌措一點銀兩將顏淵好好安葬,但是孔子沒有錢,顏路就對孔子的馬車打上了主意。孔子一生非常注重禮節,他本為貴族之後,行住坐臥都要符合相應的禮法,不能說孔子外出交往時都步行而去,這是不行的,這樣就會亂了禮法,而且孔子周遊列國也需要有個馬車代步才行。孔子周遊列國時已經被時人稱之為聖人,而且年齡也大了,如果還在靠走路行腳,這肯定也不行。這才打消了顏淵父親的妄想。


·我正等著識貨的人呢


912【原文】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①櫝②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註釋】韞(yun):收藏。櫝(du):大櫃子。賈(gǔ):商人。沽(gū):賣出。

【譯文】子貢說:「這裡有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櫃子裡呢?還是找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說:「賣掉!賣掉!我正等待識貨的人呢來買。」

【讀解】這裡是子貢和老師孔夫子之間的一段對話,有點像禪宗的機鋒,非常有趣。子貢問孔夫子:「這裡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櫃子裡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其實子貢這裡就是在影射孔夫子那麼了不起,簡直是比和氏璧還要珍貴,是最好的一塊美玉,但是卻藏著不用,是不是太浪費了?如果有人能出一個好價錢,你老人家肯不肯買呢?孔子回答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正等著識貨的人呢。」
孔夫子一生都在落難,沒有從政的機會,但是他並沒有放棄機會,一直在等待機會。儘管從歷史上看,自始至終他都沒有得到這個機會,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消沉,就是到了晚年,他仍然抱著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並以積極的心情關注社會。看到這裡,我們都應該學習孔夫子的這種精神,當然如果有人不願待價而沽,寧願做一位隱士也未嘗不可。孔夫子的學生中也就有幾位去做了隱士,對此孔夫子並沒有批評,而是讚歎其精神非常可貴。孔夫子本人是抱著是用之則行、捨之則藏的心態,他老人家還是非常豁達的,並不是說非要去從政。前面都說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他提得起也放得下。雖然孔夫子一直懷才不遇,終生都未被哪位國君真正委以重任,但是孔夫子也沒有放棄這種追求,同時也沒有被這種追求所束縛,只不過如果有朝一日,有哪位國君能真正重用自己,那麼自己肯定還是願意認認真真地、好好地去做。

孔夫子五十歲的時候,魯國執政季孫氏的家臣公山不狃(niǔ)在費城打出要誅魯國的三位權臣、立庶子廢嫡子的旗幟,派人前來請孔夫子去幹一番事業。孔夫子很想去,卻被以子路為代表的學生們阻攔了,子路說怎麼能去公山不狃那裡呢?他那裡是要搞動亂活動,您怎麼能去上那艘賊船呢?孔夫子就對學生說:「我也並不是非要去,想當初周文王、周武王興起於小小的豐鎬之地,並且建立了王業。現在公山不狃所佔領的費城,或許差不多吧!」並說:「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意思是說如果我能得到重用,不就可以復興周朝的禮儀制度嗎?當然他也僅僅說說而已,並沒有真的參予其事。

優秀的人也是形形色色的,有的願意藏諸名山,我們表示讚歎;有的願意出來當機關工作人員,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我們同樣也表示讚歎;有的願意當老闆,多向國家上繳利稅,多增加一些就業機會,對此我們也表示讚歎,希望他的事業能夠更加興旺發達……;這些都是好事情,畢竟社會是由方方面面所組成的,那麼各種各樣的人都需要,既需要隱士,也需要機關工作人員,也需要老闆,也需要白領,也需要打工的、種田的,甚至街上的乞討者也都是正常社會的一部分,否則這個社會就不可能燦爛多姿了。

·凡是我到之處都有精彩


913【原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註釋】九夷:東部少數民族地區。

【譯文】孔子想搬到九夷的地方去住。有人說:「那地方很落後,怎麼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住在那裡,還有什麼落後的呢?」

【讀解】這裡面又可以看到孔夫子的自信和情懷。九夷,在春秋時期,在齊國的東邊,也就是現在山東半島的東部還有一些少數民族。其實在那個時候,儘管有成百的諸侯國,但是這些諸侯國並不大,很多比現在一個縣的管轄範圍都還小,甚至連一個鄉都不如,有的諸侯國只有幾千人,或者數萬人。在這些諸侯國之間,存在著一些政治上的真空地帶,有一些原始部落居住,這些部落大都沒有進入周文化的圈子,統稱為夷、蠻、狄、戎。夷、蠻是東方和南方的農耕民族,西方的狄和北方的戎則主要是遊牧民族。中原地區對西狄和北戎一直都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對於東夷和南蠻則一直處於上風。

孔夫子打算到東方去,那裡雖然人煙稀少,但是可以和少數民族多一些接觸。他的一個學生就說:「那裡非常落後閉塞,不開化,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都不行,你老人家要是真到了那裡,怎麼能受得了呢?」孔夫子聽了後,說了一句驚天動地的話:「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只要有君子在居住的地方,自然就會教化一方,自然就能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當然也就不會閉塞落後了。當年蘇東坡被貶謫到海南,現在的海南是特區,各方面政策、條件都非常優越;但那個時候的海南可是蠻荒地區,稱之為洪荒之地,瘴氣較多,被流放到這裡的,十個有九個都會打擺子,能夠再從這裡走出去的人是少之又少。但是蘇東坡到了這裡後,創辦書院,搞教化,從而掀起了中原文化向海南傳播的一個高潮,以至於現在只要一提到海南的文化淵源,都會首推蘇東坡。當地還建有「東坡書院」和「蘇公祠」,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文豪以及對海南的傑出貢獻。

大家都很熟悉劉禹錫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其最後一句就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因此只要是一個真正有文化、有骨氣、有意志、有抱負的人,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會發光,都會使周圍的環境產生變化。有朋友曾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凡是我到之處都有精彩,都有光輝。」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有意思,這人也的確非常能幹,不管走到哪裡,包括他的工作單位,都能帶來朝氣,都能給人帶來新鮮的感覺。我們有沒有這樣的意識?有沒有這樣的英雄氣?有朋友寫了一篇文章《喚起心中的英雄》,這名字好!每個人都應該將自己心中的懦弱氣、俗氣清除出去,要把自己的英雄氣、大丈夫氣調動起來。對此,孔夫子非常清楚,就明確提出了「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想當年,也就是「文化大革命」後期,我被關進了監獄,剛進去後不久就寫了一首詞,自認為還是很有英雄氣,其中一句是:「總有天邊地角,足以寓此身。」 心想管它那麼多,不管走到哪裡都可以落腳,都照樣能夠有碗飯吃。我們有沒有這樣的能力,使自己不管到任何一個地方都能閃閃發光?

·將政治上的見地、原則融入詩和樂


914【原文】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譯文】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魯國後,才把《樂》整理好,《詩》的「雅」、「頌」都編輯妥當。」

【讀解】孔夫子周遊列國前後十四年,魯哀公十一年的時候,孔夫子已經六十多歲了,由衛國返回魯國,開始編撰六經。這裡他從《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六經中,先將《樂經》提了出來,對此孔夫子自我感覺也很良好。音樂在中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莊子在《天運》一篇中就寫道:「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吾始聞之懼,復聞之怠,卒聞之而惑;蕩蕩默默,乃不自得。」早在五千多年前,軒轅黃帝有咸池之樂,之後帝嚳(ku)有六英之樂,顓頊(Zhuān Xū)有五莖之樂,堯有大章之樂,舜有簫韶之樂,禹有大夏之樂,殷有濩之樂,周有勺之樂,又名大武……,如此豐富多彩。但是怎樣才能把這傳承久遠的音樂收集並整理出來呢?

我記得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基本上每人都人手一本《外國民歌三百首》,當時還是很流行的,將全世界各地的優美歌曲彙集在一起,此外還有《中國民歌三百首》等等,其內容都非常優秀。孔夫子回到魯國後,就對夏、商、周的音樂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收集、編輯和整理。但是後來由於秦始皇焚書,導致這部《樂經》失傳了,現在只有看考古發掘會不會帶來這方面的驚喜,但是估計沒有人能破譯這樣的樂譜。且不說這些上古的音樂,就說在敦煌莫高窟發現的樂譜,至今都還無人完整地破譯並演奏出來。唐朝的音樂尚且如此,那麼即使孔夫子整理的《樂經》被發現,恐怕也是很難被破譯出來了。

對《詩經》來說,是「雅頌各得其所」。《詩經》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頌,是頌文武之德,是紀實類的一種樂歌;雅,分大雅、小雅,主要是談王政。《詩經》不僅僅是詩歌,同時它還要歌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所代表的清明政治。此外還有微言大義,譏諷朝政的作用,一般人不可能公開指責周朝王室乃至上層貴族中的某人犯下了什麼樣的錯誤,只能借助詩歌的形式,以隱諱的、有時讓人以為是在談情說愛等方式,來譏諷朝政。因此《詩經》有「怨而不怒」之說,並不像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憤怒聲討」。孔夫子不贊成激烈的方法,而是很隱諱的加以貶斥,並加以教化,使讀者能夠借此慢慢對自己的心性加以檢點和調理。當然對於《詩經》所歌頌的光明的一面,所歌頌的先聖先賢,就應該以此為目標,並向他們學習。

對於《詩經》、《樂經》,孔夫子花費了相當大的工夫,一方面融入了他本人對詩歌音樂的感悟,另一方面也通過詩歌這種形式,將他在政治上的種種見地、為人處世的原則等等思想融入了進去。

·這些事我是否做到位了?


915【原文】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譯文】孔子說:「如果在朝廷,就要服事公卿;在家裡,就應把父兄侍奉好,盡力辦好喪事,不酗酒,對這些事,我是否都做好了呢?」

【讀解】孔夫子做事非常認真,講究公事公辦,當然在工作之餘,也會輕鬆輕鬆,唱歌跳舞、騎馬射箭等休閒方式也照樣參與。在忠和孝之間的處理上,他有著自己的原則,在外面服侍公卿,在家裡則孝敬父母兄長;如果遇到喪事,肯定會盡心盡力,不敢草草了事。此外不為酒困,現在有些人喝起酒來毫無節制,你一杯我一杯,不喝個酩酊大醉,絕不收場,經常都會看到有人喝得一塌糊塗,人事不省,這怎麼能行呢?孔夫子喝酒非常有理性,很有自制力。但是最後他又自問:「這些事我又做到了哪些呢?」我是不是都做到位了呢?其實通過這種自問,就可以看出孔夫子在這幾條上肯定都做到了,甚至堪稱典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916【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譯文】孔子在河邊說:「時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讀解】這也是一句很有名的語錄,以前「批林批孔」時孔子被批得一塌糊塗,卻沒有人敢去批這一句。因為毛澤東在其《水調歌頭》中就有這麼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對此可沒有人敢發什麼雜音。這一句歷來為學習中國思想史、哲學史的人所留意,而且在先秦思想史裡面,作為孔夫子哲學思想的重要一筆加以發揮。

大家想一下,什麼是「逝者如斯夫」?大家如果有閒暇的時候,可以站在河邊看,成都的朋友可以到都江堰的寶瓶口去看,看那河水奔騰不息地流向遠方。如果有雅興的話,可以到攀枝花看金沙江、雅礱江,那將給你帶來洶湧澎湃的感覺。如果有機會到葛洲壩水電站看洩洪,當堤壩內的長江水從洩洪口以每秒鐘數萬立方米噴薄咆哮而出的時候,那氣勢讓人驚心動魄。這且放過一邊,水永遠是向下流,而且不分晝夜地流,就此引申出來,水是「逝者如斯夫」,不斷的消失,不斷的過去,時間也是如此,生命也是如此,思想也是如此。蘇東坡有句名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如果用辛棄疾的話來說,就是「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孔夫子呢?就是「逝者如斯夫」!

時間沒有任何情面可講,永遠都在剎那、剎那地過去過去,永遠都在不斷地消逝消逝,在這種情況下,什麼東西可以留住?什麼東西留不住?當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上來看,秦皇漢武還有沒有?唐宗宋祖還有沒有?這兩年清裝戲盛行,什麼康熙、雍正、乾隆以及一應的阿哥、格格們還在不在?記得1976年9月9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發佈重要新聞,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偉大的導師毛主席因病去世,聽到這個消息,全國八億人民全哭了,就是那些飽受階級鬥爭之苦的人也一樣的哭,被劃為走資本主義的當權派也一樣哭,那時大家對中國未來的走向一下子就覺得非常茫然了。好在後來有了偉大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但是他老人家也走了,這讓人不得不歎一句:「逝者如斯夫」啊!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想當年「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我自己也不過是一個毛頭娃娃嘛!現在都滿頭白髮了,再過幾年,我們這代人就該走了。這就是自然規律,任何人都沒有辦法。

人的一輩子就是兩個字:生死!我曾多次說過人的生命有兩條:一是自然生命,另一個是社會生命。自然生命就是生死,很簡單,飼養場裡的豬、牛、羊也是從生到死一輩子,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免不了;社會生命就是是非、榮辱、貴賤、得失等等。大多數人都不注重自己的自然生命,總以為自己很年輕,總以為這個生命用不完,總覺得死亡離自己還很遙遠,一點都不著急愛惜;但是對於社會生命就看得比誰都重,即使一分錢,都有可能爭得頭破血流,要是有點利害、得失,那可能連命都不要了。社會生命當然很重要,榮辱是非等等很重要,但是同自身這個自然生命相比較,那就微不足道了。一位億萬富翁即將進入死亡的時候,如果閻王爺讓他在生命和億萬家財之間作出選擇,我想任何人都會選擇生命,問題是你這億萬家財拿給閻王爺也沒有用啊!還不是只有老老實實地離開人世。

因此我們一定要看到自然生命和社會生命既是一體,同時彼此之間又有很深的矛盾,但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一天到晚看重的都是社會生命,始終都被榮辱是非、利害得失所纏繞,而且不能自拔;對於自然生命,往往就忽視了。打麻將、斗地主、喝酒、唱卡拉OK,半夜兩三點了還不睡覺,要麼坑蒙拐騙打砸搶,觸犯刑法被關進監獄,嚴重地威脅了自己的自然生命。

總之,孔夫子這句話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啟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深者見深,淺者見淺,都可以啟發我們的智慧,啟發我們的靈感,就看大家各自如何去體會了。

·好色好財好權好勢要有其合理性

917【原文】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譯文】孔子說:「我沒看見過像喜好美色那樣喜好道德的人。」

【讀解】中國人常說的「食色性也」,如果用西方心理學來解釋就比較清楚了。人的第一需要是生存需要,需要吃飯、喝水等等。第二是繁衍的需要,那麼就需要通過最原始的兩性之間的交配,只不過對於人來說,還摻入了非常濃重的審美觀念。有時走在街上,如果迎面走來一位漂亮的女孩子或是一位帥哥,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眼光看過去,這可是由不得人的,不管男女老幼,也不論富貴貧賤,或有教養沒教養,那是人的天性,除非身體有疾或精神有問題,因此「好色」是自然而然的。此外好財也是如此,這都是人本來的一種天性,是原始慾望的衝動。只要是適當的那就是合理的,但是過於就不行了。看到街上有位漂亮的女孩子就過去騷擾一番,這怎麼能行呢?豈不是要到公安局去坐一坐?所以很多時候是看得碰不得。

總之,好色、好財、好權、好勢等都要有它的合理性,並不需要去否定,但是關鍵在於能不能在這些基礎之上好德。德是什麼?在孔夫子看來,就是對仁義禮智信的修養。我們人不是一個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相互之間彼此關聯的人類社會,每個人除了在自然生命上有從生到死的過程,除了社會生命上的利害得失、榮辱是非、貧富貴賤等,還有一個大家都必須共同遵守的遊戲規則,這是大家公認的道德準則、倫理準則。道德準則、倫理準則也可稱之為道,即人類社會之道。

我們每個人都是既好色又好財,既好權又好勢,但是我們為什麼不能在這個基礎上再昇華一下,去好德呢?古人云:「留官給子孫,未必能做;留錢給子孫,未必能守;留書給子孫,未必能讀;只有留德,才能使子子孫孫福澤綿長。」孟夫子也說過:「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我也曾多次向大家推薦過曾國藩的外孫聶雲台先生寫的《保富法》,記載了從清末到民國年間,不管是北洋軍閥,還是上海灘眾多風雲人物,此起彼伏,你方唱罷我登場,不要說三代五代,那個時候兩代的富貴都保不住。就是現在生意場中的人,前兩年還風光無限,現在呢?一貧如洗,這種三十年河西,四十年河東的現象為什麼層出不窮?為什麼富貴權勢不能長久保持?就是因為無德!

只有德,才能有穩定性,才有長遠性,才有包容性,才有凝聚性,才能團結更多的力量,才能形成更大的力量,才能形成一種「勢」。然而,生活中好德的人並不多,但是當我們通過這方面的學習後,就不要再將自己排除在好德之外,而是應該以德來作為自己的一種精神需求,那麼不管達到什麼樣的境界,都會給自己帶來莫大的好處。所以孔子這裡說:「我沒有見過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難道說孔夫子的學生如顏淵不好德嗎?子路、子貢等七十二賢、三千弟子都不好德嗎?其實這裡是孔夫子對他學生的一種勉勵,希望學生們在好德的道路上繼續加油!

·一座山差了一筐土,難道就不是山嗎?


918【原文】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註釋】簣(kui):筐。平:把……填平。

【譯文】孔子說:「譬如堆山,雖還差一筐,當修息時就休息;譬如平地,雖只倒一筐土,遠未弄平,但當前進時還是得前進。」

【讀解】這一句並不好講,我也參閱了諸多對此句的註解,大都是說:「人的進步好比堆土造山,只差一筐土便成山了,停止不做,這是自己主動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儘管剛倒下一筐土,要繼續往上堆,還得自己堅持下去。」這讓人讀起來簡直是沒鹽沒味,無從感覺,所以這裡還是按照我個人的理解來講。

首先這裡講到了止和進的關係。《易經》艮卦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孔子在這裡說「譬如為山」,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為山是對道德的一個積累。「未成一簣」,還差那麼一籮筐。「止,吾止也」,話說回來,一座山差了一籮筐土,難道就不是山了嗎?我們不要過於追求圓滿。應該從這個方面來理解孔夫子的這句話,並不是要給人一種功虧一簣的感覺,而恰恰體現出在《論語》裡面一樣有老子思想的存在,不要去好大喜功,不要去盡善盡美,因為沒有這樣的事情,這裡都已經是一座山了,少添一筐多添一筐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何必非要讓自己多累一點呢?就如同做事情一樣,現在都講求團隊合作,那就意味著面對任何事情,大家都應該分工合作,互通有無,你一個人就想把整個團隊的所有事情全部做完,這可不可能呢?根本就不可能嘛!因此我們應該抱殘守缺,當進則進,當止則止。

「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平地,當過知青或下過田的朋友就知道,把地弄平了才好栽秧子,如果一塊地裡高低不平,把水放進來,就會有的地方有水,有的地方就沒有水,那就要把這塊地弄平。這是說田里的地要平。但是一望無垠的大地需要你去平嗎?大道不平旁人鏟,如果路不平,那麼我們大家都有責任去修路,但是路不平的時候,難道我們就不走路了嗎?我們還是要走路,不能說因為路不平,我們就止步不前了。當然如果我們有能力,當路不平的時候把它弄平,但是不是就一定要把路弄得絕對平呢?要知道路是人走出來的。

所以我認為應該從這個角度去理解這句話,才能把孔夫子的精神理解到位。地平,平了才好行走,才好種莊稼。雖然我也出了一把力,倒了一筐土,也許並不起好大的作用,路也許還是不平,但該走還是得走,不可能因為路不平,就不走了,就不種莊稼了,就不做任何事情了,這怎麼能行呢?這樣來看,孔夫子的思想還是很積極、很健康的,而且能夠變通。

·仁義禮智信值多少錢,能讓我陞官嗎?


919【原文】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譯文】孔子說:「聽我說話並能照著我說的去做而毫不懈怠的人,只有顏回吧!」

【讀解】 這裡孔夫子又在在表揚他的弟子顏回了。我們和別人打交道,就比如說大家在這裡聽我講《論語》,從今年春節過後開始講,到現在差不多半年了,也不知道在座諸君感覺如何?有沒有聽得厭煩了?(聽眾說:「馮老師講得很好,我們願意繼續聽,請馮老師把論語講完!」)呵呵!大家都說沒聽厭,還想繼續聽,那大家都了不得!居然都沒有聽厭,那都跟顏回差不多了。這裡孔夫子說;「我天天給大家講仁、義、禮、智、信,不知各位的感覺如何?」一天到晚都在灌輸仁義禮智信的思想,要是放到現在,可能就有人會問仁義禮智信值多少錢?能讓我陞官嗎?有些朋友在這裡聽出感覺了,就想拉自己的朋友來聽,好心好意給朋友說:「走,毓秀苑有個講座,在講《論語》,一起去聽。」「《論語》?是個什麼東西?」「《論語》就是國學裡的一部很重要的書。」「國學?莫非你加入了邪教不成?」社會上有這樣誤解的人還不少,不過在座各位還不錯,一直都在堅持聽,也沒有聽得厭煩。在孔夫子眼裡,能夠對他所講的這些道理一直感興趣,並且能夠樂在其中、好在其中而不懈怠的,在眾多門人弟子中,就只有顏回了。其他學生大多都只能聞,也就是只能堅持聽,但是卻不能落實到自己的身心和言語行為當中去,於是就會受到孔夫子的批評,有些學生有時候還會躲避批評而逃課,只有顏回寸步不離,牢牢緊跟。

·聖人的學問是無止境的


920【原文】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譯文】孔子評論顏回:「可惜啊!我只看見他不斷前進,從沒有見過他停止的時候。」

【讀解】 這句話是顏淵去世以後孔夫子所說的。孔夫子對他的弟子說:「可惜啊!你們這個師兄非常了不起,我只看見他一直在精神、文化、德性的道路上前進,日新日新又日新,從來都沒有看見他停止過腳步,就連稍微放慢一下節奏,或是懈怠的情況都沒看見過,他自始至終都保持著非常旺盛的富有朝氣的學習態度。」孔夫子在說這些的時候,其實也就是在提醒其他的學生,要向顏師兄學習,也要見其進不見其止。聖人的學問是學無止境的,「見其進不見其止」是我們應有的學習態度,它不落在具體的人和事上,那就與前面所說的「當進則進,當止則止」有所區別
__________________
百戰功成老太平
優柔誰肯苦爭衡
玉鞭金馬閒終日
明月清風富一生
NKNK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4708, 收花文章: 3713 篇, 收花: 26120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7 位會員向 NKNK 送花:
a471 (2011-01-12),grc45 (2011-02-02),K22514 (2011-01-09),KT88 (2011-01-18),quasar (2011-01-09),wulihua (2011-01-10),鐵面王子 (2011-01-11)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