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單個文章
舊 2013-01-10, 06:12 PM   #1
NKNK
長老會員
 
NKNK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8676
在線等級: 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10
住址: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文章: 4591
現金: -2 金幣
資產: 26502156 金幣
預設 子貢儒商經世之道

http://ljmonthly.wct.org.tw/FCK_upload/PA170493.JPG

子貢是孔子的六大弟子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社會影響力最大的歷史名人之一。他博學多才,洞察時勢,能言善辯,從商之後,家累千金,被公認為儒商鼻祖。

到了後世,子貢不斷地受到歷代帝王的祭祀和封爵,並且他的後裔子孫也受到了蔽蔭。唐玄宗封其為十哲之一,後追封黎侯。北宋則加封黎陽公,到了南宋又改封黎公。到了明朝的時候,又一次改封為“先賢端木子”。至清康熙帝時,康熙帝再一次賜於子貢七十世後裔端木謙“賢哲貴遺庥”匾額一塊,並封其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且後代世襲。到了乾隆帝時,則再一次封子貢為十二哲之一,並塑其像於孔廟大成殿內。至今,在河南一帶仍流傳著“既在黎陽學子貢,何必南越法陶朱”的佳句。

六種修煉——解讀端木子貢的儒商道

子貢的經營理念: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內儒外商,為富當仁。
以仁為本,以和為貴。
與時逐而不責於人。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從善如流、嫉惡如仇。
君子愛才,取之有道。

“儒商”的精髓
儒商定義:悟奉儒家,修升素養,事業有成的文化商人。
儒商精神:以義取利,以利濟世,以和為貴,以儒興商。
儒商人格:仁愛立人,見利思義,講信修睦,樂於施善。
儒商生活:博學儒雅,亦文亦商,以商養儒,以儒促商。
儒商之道:重守誠信,謀利有度,寬厚圓融,內聖外王。

之一:內儒外商,文行忠信

子貢是一個儒商。他是孔子的高徒,是七十二賢中的佼佼者,有著純正的儒家文化背景。子貢與具有早期道家思想的范蠡比較,似乎更具有典型的意義,就如《論語·述而》篇所講到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所謂“文”,就是歷代保存下來的文獻,亦即我們現在所說的《詩》、《書》、《禮》、《易》、《春秋》五經。
所謂“行”,就是指一個人的社會經驗。孔子認為,豐富的生活閱歷是人生寶貴的財富。
所謂“忠”,就是下級對上級的忠誠。
所謂“信”,就是指人際交往中的“信用”和“信譽”。
也就是說,在子貢的觀念裡,一個真正的“儒商”,不僅要有學問,包括書面知識和社會經驗,而且還要有“道德”,也就是“忠”和“信”。
至於學問和道德的關係,孔子教導子貢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可見,道德是第一位的,如孝、悌、信、仁等,其次就是社會經驗,然後有了“餘力”,則就去學習文化。道德在先,學問則次,也就是做人應重於做學問。
作為一個商人,求富取利無可非議,但要符合道德原則,並且要把道德放在前面而後才是利益。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可見,孔子對道德仁義的看重程度,他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孔子的教導對子貢後來的人生髮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把學和行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因此在他的言行舉止上,無不體現著儒家的思想,使精神上有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所以他不但有錢而且也有了心理上的幸福。

之二:誠信為本,一諾千金

言必信,行必果,以誠信作為人生的準則,才是一名儒商的根本要求,這也是儒家先哲子貢所提倡的重要美德。
誠信是立身之本,是立商之本,是商業活動順利進行,是企業穩步發展的必要前提和條件。一個人如果講信用講到了眾所皆知的程度,即樹立了信譽,那麼他就享有了一種無形的資產,這樣的人去做事情總比一般人多幾分可靠性。
在《論語·顏淵》篇中,子貢與孔子有這樣一段對話叫做“子貢問政”,也就是子貢在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
孔子說:“只要有充足的糧食,充足的戰備,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而子貢卻問道:“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三項中先去掉那一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還是要去掉一項,兩項中先去掉那一項?”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人都難逃一死,但如果沒有人民的信任,什麼都談不上了。”
在這段對話中,孔子強調了一個“信”字。“信”是本,沒有“信”一個政府立不起來。推而廣之,沒有“信”一個人也立不起來,那麼一個企業無信自然也會沒有商家和他來往。
什麼叫“誠信”?廣義來講,就是誠實守信。把誠信二字分開來解釋,誠就是真誠、誠實、虔誠之意,而信則是信用、信譽、守信之意。誠偏向於內在,偏向生命主體,而信則偏向於外在,偏向於行為表現。誠為體,信為用,以誠為本,方能有信用和信譽,方能言行一致,對人“一諾千金”。
如果一個人言而無信,那麼人們就不會相信他的承諾,那這個人在人們的眼中也就毫無價值了。有了信譽的保證,人們就覺得你說的話值得信賴,也就多了一份成交的可能,少了一分疑慮和不安。而且,擁有這樣的好名聲,各行各業的人都願意與你打交道,願意與你交結為朋友,這樣你就會在無形之中多出了很多條可以走的路。
值得注意的是,誠信又必須與行動相結合。按照《論語·先行》中記載,子貢問:“如何去做才能成為君子?”孔子說:“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意思就是說,先為人們做出語言上的保證,然後再按照自己所說的去做,意即君子必須做到言與行的一致。所以,檢驗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是否講究誠信,只要從“言行一致”便可以得出結論。
行動是人的外在的行為,但外在的行為必須同人的內在精神相應。如果缺乏內在的精神,則外在的行為就成為一具空殼,或成為一種形式。在商業活動中,人們一貫提倡禮貌待客、微笑服務,但如果對顧客心中沒有敬意和愛心,這種禮貌和微笑可能就是對金錢的禮貌、對金錢的微笑,而最終讓顧客厭惡。所以,在行動時心中一定要有誠意,同時誠意也一定要用行動表現出來。
如果人都能珍惜自己講信用的聲譽,繼續發揚講信用的美德,美名一定也會越傳越廣,越傳越大。那麼,利潤也會隨之見長,而且會越長越高。

之三:以仁為本,以和為貴

子貢不僅講求信譽,而且還特別強調寬恕和仁愛。
在《論語·衛靈公》篇中:“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像這樣擲地有聲的話語,在子貢的經商過程中還有很多,如“已欲立而​​欲人,已欲達而達人”、“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這就是寬恕和仁愛。
講求“仁”也代表了儒商的另一思想——“尚和”思想。
作為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子貢深受這一思想的熏陶,並且把這一思想貫徹到了他的經商過程中,即“以仁為本,以和為貴”。
“和”即和諧、團結、融洽的意思。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追求“和”的理想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和諧、家庭和睦、性情和順、糾紛的和解與和好、協作中要和衷共濟、國家之間要和平相處等等,這都是儒家文化“和”在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最高目標與追求。
一脈相承的,儒商也非常重視“和”的思想,並把它運用到商業活動中。他們提倡“和氣生財”,“和為貴”,認為“老闆與僱員之間的和諧,商家與商家之間的和諧,商家與顧客之間的和諧,商家與社會間的和諧,都是實現管理目標和市場有序運行的基本條件之一”;過於爭強鬥勝常常會導致兩敗俱傷,而合作卻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共創利益,在“存異”中求發展和進步。
而要想達到“人和”的效果,就應該在人與人之間建立一種情感橋樑,就是“仁”。所以,“仁”與“和”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
孔子一貫主張,做人要有“仁”。所謂“仁”,就是“仁者愛人”,愛人也即尊重人、愛護人和幫助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樑,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紐帶,古語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在仁道之人的統領下,人們之間才會達到和諧和融,從而才能緊緊地團結在一起,使上下擰成一股繩,同心協力,情同一家。
換個立場來講,在你擁有一顆“仁”者之心的同時,你也獲得了他人的尊重和關懷,從而處理好了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懂得如何做人。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相通的,同樣別人也會對你懷著一顆“仁愛之心”。
而在對內的經營管理中,就要施行仁道。善待員工,像對待自己的血緣親情那樣,了解、尊重、信任員工,並且還要“知人善任”,用信任來換取員工對企業的忠誠、理解和支持,以此增強凝企業的凝聚力,使員工與企業之間能夠同患難、共命運,水乳交融。
現代的商人應該以現代人的眼光去更好的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對傳統倫理和現代法治有一個透徹地了解,把傳統儒學“仁者愛人”的胸懷和法治社會“人人平等”觀念有機地融合為一體,使“和氣”發揮出最大的效用,以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生財”。

之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是,作為一個現代商人一定要懂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理。
儒商的價值觀所包括的是仁愛善良的道德觀、強國富民的目的觀、取財有道的價值觀、以民為本的服務觀、見義勇為的責任觀、公正平等的權益觀。一言以蔽之,即“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愛財”即是要發展經濟,追求貨幣增值,這是商人的本性,而“有道”即是要講人性、守道德,這是做人的起碼要求。二者的結合,才體現出儒商經濟倫理精神的本質。所以,商人除了金錢之外,還應該有一種對至高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也就是對“義”的追求。
孔子教導子貢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作為一名儒商,子貢認為追求金錢只是一種實現其人生目的的條件,是“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積極以自己的優勢服務於社會的一種活動。因此,他時刻都保持著“見利思義,見危受命”,“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經營信條。並且,當孔子說到“非爾所及也”時,子貢又真誠地向孔子解釋道“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可見子貢對事態從不敷衍掩飾,雖然他沒有孔子的境界高,但他能做到這一點也實屬難能可貴,其光明磊落、堂堂正正之態猶如清澈見底的澄明湖水。
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就是說,如果能通過正道富起來,就是我給人趕車作僕也願意幹,如果是不可取的不義之財,那麼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好了。
賺錢必須用正當的手段,取得正當的利潤,或者說賺錢必須是“義利並重”、“合義取利”,所以通過勤儉致富、智慧致富、信譽致富、互利致富才是儒商的基本準則。這種思想反映到經營理念中就是內斂與外張,就是義利相生。在“義”和“利”不可兼得時,要捨“利”而取“義”。
一名現代儒商,應該注重從自身的內在角度來發掘潛力,強調向內用功——具有“義”的品格,只有“義”才能促進“利”的產生。

之五:研究規律,把握商機

在商場上,機遇彷若是一枚轉瞬即逝的子彈,在機遇面前是否能果敢地進行科學決策,對企業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機遇是企業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但要抓住它,就必須了解機遇的特性:
——普遍性。只要有市場,有經營活動,從客觀上來講就存在著經營機遇。
——偶然性。“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正是最好的說明。
——消逝性。機會的出現與客觀條件具有一定的關連,當客觀條件變化時,經營機會就會隨之消失或流逝,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就是說明了機會的消逝性。
——開發性。當今世界一些大公司每年投入大量研究開發資金,研製新產品,創造機會,引導消費,佔領市場,席捲機會創造的豐厚利潤,就是充分利用了機會的可開發性。他們經過主觀的努力,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經營機會的出現條件,從而引導了消費,創造了市場。
在《史記·貨殖列傳》記載中所說的“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貲。”就是指子貢在經商時能夠估計到市場的變化,從而獲得有用信息,抓住機遇。
其中,所謂的“好廢舉”、“廢舉”,就是“廢著”、“積著”之意。在裴駟的《集解》中,是這樣解釋的,他說:“廢舉謂停貯也。與時謂逐時也。夫物賤則買而停貯,值貴則逐時轉易,貨賣取資利也”。同樣,在《戰國策·趙策》中也這樣指出:“夫良商不與人爭買賣之賈而謙司時。時賤而賣,雖貴已賤矣;時貴而買,雖賤已貴矣。”從這裡來看,作為一名“良商”最基本的素質就是“司時”,用現代的話講就是善於捕捉機遇。
當時,子貢所處的時代是春秋末期,其時已出現了鐵器牛耕,從而引起了當時生產力的大發展,商品經濟也盛極一時。作為“達人”“哲人”的子貢從對社會現實的觀察與思考,悟出了社會經濟與個人致富之道。再加上子貢見多識廣,反映敏捷、具有經商的頭腦,善於掌握市場信息,總是對預測物價的漲落非常準確,所以使之成為了家累千金的巨商。

之六:仗義疏財,回報社會

一個商人的發展和他的心懷、責任感成正比。只有具有博大胸懷而富於社會責任感的商人,才能成就大事業。
作為“人之需”​​的儒商,掙錢不是最終目標,治國平天下才是最高的理想,而其它的一切則都應該是在為此目標鋪路。講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我們首先必須要了解群眾、資財、權力三者之間的關係,這三者猶如三根木桿捆在一起的三腳架,如果缺少了一桿,就不可能站的起來。尤其是對於一個國家的“治國”之道,如果沒有良好的經濟、財政,必然就沒有一個完整美好的政權,這都是古今中外千古不易的大原則。
儒家思想倡導積極入世,而儒商在經商實踐中也應該始終貫穿這一儒學理念:重視道德自律,提倡愛國愛民,明理誠信,對社會具有深沉的的責任感。在這一點上,作為儒商鼻祖的子貢可謂其先行者。
子貢躬行儒學,克己自律,他追求做人要表裡如一,“文猶質也,質猶文也”,既要“貧而樂,富而好禮”,更要“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他經常散發家財救濟困窘,連孔子也自嘆不如。
在《呂氏春秋》中,曾經記述著一個“子貢贖人”的故事。意思是根據當時魯國法律規定,如果魯國人在國外淪為了奴隸,有人出錢贖回來,事後可以找國家報銷贖金,並且國家還要給予精神上的表揚。有一次,子貢到別國做生意,就贖了一個同胞回來,事後卻拒絕了魯國支付的贖金。其人道主義博大胸懷可見一斑。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齊國大將田常欲舉師伐魯,地微人寡的魯國危在旦夕,孔子為了拯救自己的祖國,派子貢說齊救魯。子貢不辱師命,先後多次周旋於齊、吳、越、晉、魯之間,大智大勇,藉其三寸不爛之舌,使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成功地製造了“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的千古佳話。他後來長期擔任魯、衛二國宰相之職,成為儒家第一代弟子中至富與貴者。
後來,有人稱讚子貢賢於孔子,他則謙遜地說:“我好比是砌著矮牆的院落,人們站在牆邊一眼就能看清屋內所藏;先生則是那高牆深宮,只有走進去,才知富麗堂皇。”
同樣,子貢並沒有超出儒商的發展規律,即拼博、成功、奉獻三個節段。在剛一開始追求金錢的時候,他也是“窮則獨善其身”,把金錢當作了一種實現其人生目的的條件。然而,在他“家累千金”之後,他卻能開始“兼濟大下”。
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在回報社會的同時,自己也獲得了回報。這就是子貢當時遵循的經商和做人原則,也是留給我們後世人的精神財富

此帖於 2013-01-10 06:25 PM 被 NKNK 編輯.
__________________
百戰功成老太平
優柔誰肯苦爭衡
玉鞭金馬閒終日
明月清風富一生
NKNK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4708, 收花文章: 3713 篇, 收花: 26120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5 位會員向 NKNK 送花:
grc45 (2013-01-11),magicwoo (2013-01-10),ppp0600 (2013-01-11),wulihua (2013-01-11),猜謎人 (2013-01-10)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