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的中國超級市場內,經常看到華裔人士看到只要是「台灣製造的」,就一定會優先選購。各式各樣的食用產品,只要標榜台灣製的,無不搶購一空。
原本在商品的競爭力上,大陸貨是贏家,因為便宜。同類的產品與台灣貨相比,有時價格在台灣的近三分之一的價格。比如說,醬油、醬瓜、豆腐滷、辣油筍、皮蛋、鹹蛋等。
但是,在十多年前就因為在大陸產地,使用黑心手段來惡性經營,在東窗事發後,使得海外的絕大多數華裔顧客開始改買較為昂貴,但是品質有保證的台灣貨品,並以時常購買台灣貨為榮。
台灣最近的風波,使得此一商品信譽遭到了史無前例的重打擊。在此的中文傳媒無不大肆報導。就連中文電台如 AM1430、AM1450、FM88.9 等都有作專集報導。
在上述電台的現場 call in 中,大陸人說,若說大陸的產品不被信任的話,選購台灣的應是唯一的最佳選擇,結果現在連台灣的食品也連續的出了這麼多摻假的事件,這不但是顧客們的遺憾,也是台灣食品業者的損失。
話說商品信譽要多少年才能建立,可是要毀損它卻可在一夕之間。也難怪,連個人在購物時必定觀看的使用材料與添加劑的說明上,老被貼上了一張另外的貼紙,印刷字體比螞蟻頭都還小的「使用成分」與「營養價值」。
還記得多年前曾在史版上發表過,以當年台灣產品的品質優勢,我們的 Made in Taiwan, 根本就不要印那麼的小,小到連年輕人的眼睛都看得很辛苦。
很奇怪的是,後來這些缺點竟然都得到改善了,莫非是史版立了大功?有業者看到了那段以客戶角度來發表的建言?﹗
反觀最近,由於傳媒的高度發達,國內的報導被大量的引用,這下可苦了大家了。客戶的購買意願驟降,賣家無法不中斷進貨,而上游的台灣製造廠商更是在亡羊補牢下裡外不是人。
「品質」一詞在大陸人的說法為「質量」,一直以來我都無法真正的理解,因為品質是 quality;而質量是 quality and quantity。經過多年的琢磨後,再經求證於大陸人,
原來他們的質量指的是不作假、不摻假、不灌水。現在再把它反證回來,此一說法倒也滿合理的。
看到海外這裡的台灣產品之降價出售,這正好反應出品質的口碑正在流失中,悲哀的是,要挽回客戶的心可有多難呀﹗
在北美這裡,就我公司的品質保證 (quality assurance)是 3ppm (3 parts per million),也就是說瑕疵品要嚴格的控制在每百萬份的產品中只容許三份。
根據合約的訂定,無法達標就中斷生意往來。可見產品的口碑之建立的不容易,但話說回來,這也是吸引顧客的唯一手段,商業信譽就是金字招牌。
萬勿被一兩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
此帖於 2013-11-13 08:21 AM 被 grc45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