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 A 大 提到的口音問題,就讓當年在台受所謂的 美語 (American English) 教育的我來說明一下。
美語 - 在當年,由於 美國對台軍援的緣故,所以國內對美國是推崇的要命。坊間賣的英語版熱門歌曲唱片,幾乎清一色的是美國產品,
當然啦,在夜市或一些投機的經營者,他們賣的就不是原版的,不過這也推進了國人如韓、日等國,因與美國有軍事協防條約而造成的學習英語的熱潮。
再強調一次,在這些東亞的國家,並非如東南亞的香港(前英國殖民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受英國影響般的,他們說的是正統的英國英語。
美、英兩國不同語言文化的影響,就如生活習慣不同一樣,對人們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比方說,香港、日本的汽車駕駛座在右方屬英系;
而全世界大部份受美國影響的地方,駕駛座就在左方。所以很明顯的,這些英系國家或殖民地的人,在加拿大(屬於美式)的公司、機關等的入口處,
你會老覺得,英系的人,如香港人,老是在走相反方向的進出口,他們經常會以在香港的生活習慣,由左邊進,由右邊出,也就是靠左邊的交通規則在進出所有的出入口。
所以,來自美系的交通規則的人,就會老與英系的老是唐突的硬碰在出入口,有時還很不愉快,那些老年的香港移民,還會對你白眼。
生活習慣與制度的不同,絕大部份起源於昔日的大英帝國與二戰之後崛起的美國。至於英語口音,也就從此有了劇烈的分野。
美國的英語較沒正統英國英語的韻味兒,英國人以其特有的口音為榮,尤其是皇家英語發音。有到英國留學的人,都會入境隨俗的 pick up 聲韻美妙的英國英語音調。
美國英語與英國英語的最大分別就是前者似說話,後者像在朗誦詩句。此外,美國有一點還是很英國的,例如,長度、重量、溫度...等單位,
美國人用英哩/英磅/華氏...這些都是美國在獨立後所無法改變的當年英系主流的使用單位。加拿大本身就是英系,
但英語較趨美式,為了拉攏法語省份 魁北克,所以採用了米制單位,但是在加拿大的傳統人士裡,仍以英式單位為主。
這在來自台灣的我們,在生活習慣上很不方便。但是,本地人早就習慣了雙語、雙制,這是籠絡人心的權益變通之計。
回到正題,口音人人都有。但是正統英語的獨特腔調,在日不落國的大英全盛時期,卻是一種官腔,人人爭學。然而,在受美國文化日益影響之後,就會對官式英語有了極大的不方便。
譬如,個人以前在全球的海上國際無線電通訊中,無線電報是以電碼在發送,所以很容易明白;但是若以無線電話在溝通,那就很頭痛了。
聽正統的英國腔英語對我來說很費力,原因是很不習慣。縱使我在國內經常收聽 BBC 的短波無線電英語教學,但因深受美國英語,尤其是英語九百句 (English 900) 的影響甚巨。
平常在台灣幾乎有機會就收聽當年的美軍電台之英語廣播,電視也全部都是美國影集,就如同我在小學時期,滿街滿谷都是日本文化,如招牌等一樣的,久了就習以為常的融入了。
話說英國音的確非常的難講,聽也一樣,所以在無線電 SSB 上的英語溝通作業曾面臨了極度痛苦的窘況,這就是我能深刻的體會到 A 大所提到口音的地方。
口音,事實上可以透過學習改正,但是腔調卻是因人而異。所以,我就很不理解為何人們,不止是女性,連男性也都 copy 林志玲的特有家庭腔調?
難道他們也姓林,是在同一個屋簷下長大的?我經常收看衛星國內電台、或網路國內廣播,我很驚訝的發現,
連什麼教授級的人物國台語是那麼的差,年輕人在如此的潛移默化下,就什麼竹出什麼筍了。更遺憾的是連那些留洋歸國的,
尤其是留美的,那口原地踏步的台灣英語,真讓人感到教育的浪費。入境不隨俗,口音難改可以理解,但是以台語的聲調在說美式英語,
連在英語結尾處,那個很台灣化的低三聲(真是三聲無奈﹗),也都帶進了英語,變成了很慫的破英語。這不能怪口音,而是怪學藝不精。
學習就是通過時間不斷的自我提升、去蕪存菁,雖然它有挑戰難度,但是就跟學彈鋼琴樣的,你就是不能離譜,說話是最方便的溝通方式,溝通時就是要同聲同氣。
我經常在海外到動物園去觀察靈長類的動物,發現牠們的溝通語言竟然是如此的大不同。但是我知道他們沒有學習的機會與環境,
更無如我們人類有著非常高的智商來改造自我。牠們就是我行我素,非我同類者,不是打鬥,就是殺伐。冷血無情,牠們為的不是食物,而是無法溝通。
所以,溝通的問題很重要,但是也不要像在民國60年初時一樣,當時的李小龍電影很受歡迎,結果有些人也莫名其妙的學他在武打動作中的戲劇效果,
不時的發出那鬼吼鬼叫的聲音。例如,在當今的 UFC 格鬥中,雖然我很不贊同他們那種綁手綁腳的打法,但是,我從未發現他們在搏擊時需要發出那種 哦~~~~的鬼吼音。
學習如宗教,要從善如流。教育可以改變氣質,努力可以克服困難。倘此原則都辦不到,那麼一切都是白搭了。
什麼是提升?以墮落來作反面解釋,那就如當今的年輕人般的,在飽受教育資源的嘉惠下,所得的結果卻是令人痛心的本「土」化,
說話可以揭示文化的水平,哪怕是從網路看到的所謂演講等等表現....結果呢,唉﹗教育全盤大失敗。要本土化,直接學習原住民語還差不多。
既然要國際化,那麼就要有國際的溝通標準;書不同文,車不同軌,一切分崩離析~
哪天等我興緻一到,讓我來模仿那些很入流的異世界口音,分享一下靈魂受盡折磨的快感。
.
此帖於 2014-04-29 03:58 PM 被 grc45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