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
不執著「有」,也不執著「沒有」。
不強求,不放棄,盡力而為,順其自然,「利他」就是「利己」。
生命還沒到盡頭,我的眼界還不夠深廣,只能盡力找能說服自己的合理化解釋。
人存活目的是:反覆地「學習」、「進化」。
人類因群體生活的互助、互補,在塵世中修行、學習的速度事半功倍。
人容易執著於自身情緒,憑主觀好惡論事,所以需要飲下孟婆湯忘卻前塵往事繼續學習。
好比閱讀同一本書,自己心境、年紀不同,但遇到熟悉處,我會略過,不會逐字逐句地讀,成長有限。
求來世,求福報,是「放下」的方法,若真「放下」時,有沒有得到回報,已不再重要。
不論是有神論或是無神論,都是心靈寄託、自我對話的方法。
基於人性本善,我們對自己都有「期望值」,
但因諸多「慾望」,成了人性本惡,需要被教育與節制。
做好「自我管理」,別老是妄想掌控他人言行、思想
這一生想成為令人畏懼或是過街老鼠,或是不讓人設防的人,是「自己」的「選擇」。
在諸多紛亂的雜音中
如何「入境」,而不「著境」?
如何在他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取得平衡?
如何在「懷疑」與「信任」間,保持清明的思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