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應該客觀一點來看「博士生」這種身分
過去,大概只有前1%(好吧就算放寬到3%也罷)的人可以念大學
如果把菁英定義成很會念書的人的話,那過去「博士生」是菁英中的菁英
但是現在幾乎100%的人都可以念大學,現在的「博士生」也幾乎是你想念都有得念
所以「客觀」的意思是,要看這個人是不是過去的前1%的菁英
大家才可以用過去觀念來看這位「博士生」
否則,他只是「現在」的「博士生」
我是不大清楚這位「博士生」是甚麼學校高中?甚麼學校大學?甚麼學校碩士?甚麼學校博士?
或許清楚的話,就能更「客觀」來看待現在的「博士生」了。
根據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ory, A. Michael Spence (應該沒記錯吧?!)
大學文憑是作為一個用人單位的signal
坦白說,我不能說後段大學的學生每一個人程度都很差
也有程度還可以但是念後段大學的學生
但是根據我的經驗,
連台清交非常前段的科系都有機會不小心收到程度不那麼佳或態度有問題的學生
這個signal都不那麼確定了
那我們怎麼能指望拿以前的菁英標準來看現在的所謂的「博士生」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