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林全日前表示,所得重分配要靠社會福利、就業及產業等政策手段,而非靠租稅,把重分配工作交由租稅承擔,「那是騙人的,做不到的,這是現實問題。」
聽聞林院長此話令人甚感訝異,因為不論從學理或實務經驗皆可明白,若排除租稅,想靠社福、就業及產業政策來進行所得重分配,那是絕對辦不到的。試想,社福龐大的預算,錢從哪裡來?若未來要加碼社福支出來改善所得分配,要從何處籌得預算?不靠租稅,難道要靠賣地、釋股或舉債來支應社福?
再者,我國近年社福支出年年逾四千億元,占中央政府歲出逾兩成,自2012年已超越教科文,成為目前政府最大的支出項目,在這一情況下,政府在社福支出上還有多大施展空間,令人懷疑。相反的,台灣並非高賦稅國家,眾所周知,我們的賦稅負擔率不高,去年僅12.8%,比韓國18%、日本17.9%、新加坡13.7%都來得低,這說明政府在租稅手段上仍有調整餘地。
這就讓我們更疑惑了,對於仍有施展空間的租稅政策,林院長說不可行,是騙人的,而對於已過度支出的社福預算,林院長卻說還要藉其改善所得分配。這是什麼施政邏輯,實在讓人愈看愈糊塗。
我們再觀察行政院主計總處每年辦理一次的家庭收支調查,這份調查指出,2014年原始的五等分位家庭所得差距是7.39倍,經過政府以稅收、社福重分配之後,所得差距縮小至6.05倍,而這個重分配效果來自於稅收僅0.14倍,另外1.20倍是靠社福,兩者改善效果是一比九,極為懸殊。
這份資料再度證實,長期以來政府不敢在租稅政策上有所作為,只是一味的廣開福利善門,因此才呈現出如此扭曲的重分配結構,這個一比九的重分配結構說明稅收與社福是極度失衡的,若不加以調整,財政遲早要被拖垮,林全院長不思加以修正,還要繼續靠社福,實在是匪夷所思。
多數人應該還記得前年底,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來台,曾談及全球財富分配日趨不公一事,他認為在賦稅未能發揮重分配的作用下,多數國家已成財富世襲,有錢人下一代更有錢,財富更趨集中,而窮人則更窮。他警告:「各國政府若沒有積極作為,我們很可能回到19世紀馬克思所處的那種貧富極度不均的年代。」這話值得林院長多多省思。
至於林院長說要用就業、產業等政策手段來改善所得分配,其用心仍值得肯定,若在民國五、六十年代政府資源豐富,全球化不深的時期,確實可以辦得到,但在如今自由貿易、全球化分工的年代裡,市場力量已超越政府的力量,政府還想在產業政策下指導棋,只是徒然浪費時間與資源而已。今天政府所能做的就是建構好大環境,以吸引企業投資,創造就業,然而近一、二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即或一國在全球化、自由貿易的大環境裡創造高成長,也難以創造完全就業,而隨著贏者圈愈來愈小,所得集中的情況更日趨嚴重,因為所得分配的惡化正是自由貿易的副作用,也正是如此,才需要以租稅手段來進行重分配。
亞當斯密當年倡議自由貿易時也想到重分配的問題,但他相信關稅調降及市場開放對勞動市場的衝擊有限,他說:「貿易自由雖將使許多人暫時失去日常職業,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會失業,由於製造業都有性質相似的旁系產業,勤勞的工人們很容易從一業移轉到另一業。」然而,自由貿易的衝擊是否如亞當斯密所說的這麼輕微?從就業、薪資及所得分配來看,亞當斯密顯然低估了自由貿易的副作用。自由貿易讓大企業得以取最大利益,但企業利益的極大化並不等於國家利益的極大化,也不等於社會利益的極大化,尤有甚者,其所引發的工作機會流失,工資停滯,所得差距擴大等副作用,近年皆在各國出現。幾年前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讓人記憶猶深。經濟成長未必能改善分配,已經是十分清楚的事了。
我們認為台灣所得分配呈擴大趨勢是非常明顯的,尤其觀察十等分位、二十等分位的數字更令人深感憂心,然而財富分配的情況我們迄今仍無統計可供參考,林院長若真有心致力於重分配,也應儘速責成相關單位編製財富分配統計,在統計完備下再研商如何改善貧富差距,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我們了解在台灣談稅改,談加稅是非常敏感而不討好的,但政府既有重分配的決心,租稅豈能缺席?此理甚明。
林院長過去曾任主計長、財政部長,頗令外界推崇,如今身為閣揆,發言尤應謹慎,政府施政固然要考慮現實,但也不能失去理想,以林院長的智慧,相信未來一定可以提出有遠見的重分配政策,我們將翹首以盼。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9000060-260202
稅改??? 蔡政府上來一個月不斷傳出要增稅
他XX的!!! 薪水沒漲, 就知道要漲稅, 什麼XXXX!!!!!
柯P政府也是一樣, 只會漲價收錢, 其他全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