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改變我一生的書是.....國語課本:on_02: :on_02:
![]() 我永遠記得裡面的這一篇,從此我立志作一個偉人:on_75: :on_75: ![]() 哈哈哈純屬虛構 博君一笑 :on_14: :on_14: :on_14: |
引用:
但是您真的可以完全屏除調煩惱嗎 當遇到事情時您同樣要開始煩惱 當"無常"來臨時,您一樣要面臨老病死的恐懼 但若修成解脫的境界,您根本就不必在意這些 <:on_14: > |
引用:
|
引用:
:on_75: :on_75: :on_75: 版大,你實在是太強了 真的都「不知道」了:on_02: |
引用:
引用:
這樣感覺很像靈魂重複使用 拍謝吼,讓你霧煞煞了 :on_28: :on_28: 引用:
引用:
|
引用:
賣面忙 請用台語發音~ |
引用:
幹得好:on_14: |
引用:
勵志類的,這幾年流行的有所謂的幸運學『Good Luck 當幸運來敲門』『這一生都是你的機會』『你就是自己的幸運星』 看完的當下,會覺得對於現狀真滿足............... :on_14: :on_14: :on_14: 小說類的,每年喜歡的都不一樣,通常都是當年度的暢銷書吧,像今年我喜歡的有『失竊的孩子』『失誤之書』 去年的有『風之影』『巴別塔之犬』 還有一本『諸葛孔明』也是超讚的,這是一本小說,改編的小說,裡面的人物對白,行為動機都是假的,但是又跟史實巧妙的融合在一起,非常好看!!! |
引用:
|
引用:
說神話一點的說不定這人睡覺時靈魂就飛到蝴蝶的體內 從此變成一隻蝴蝶 而原先的這人就真的死了(也有可能被別的靈魂借屍還魂) <:on_14: > |
平常都在宗教裡思考,但後來對我而言,我比較習慣研究生死,
還沒想到影響我的書(因為書名看過即忘),不過以下是我近期看的書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這本「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不需要課本,但涵蓋了很多課目,包括愛、工作、社區、家庭、年老、寬恕、以及最後的死亡。沒有畢業典禮,只有一場葬禮,米奇是惟一的學生,這本書就是他的報告。 墨瑞一位大學教授,七十歲的他得了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簡稱。此病會使患者像蠟燭一樣,把你的神經熔化掉,你的身體會像一灘蠟。此病通常是從腿部開始發作,逐漸向上蔓延,會讓你無法站立、無法控制軀幹肌肉,最後若還活著,需要在喉嚨上穿孔,靠一根管子呼吸,而神智若完全清醒的話,如同被軟禁在軟趴趴的臭皮囊。醫生告訴墨瑞,他大概還有兩年可活,於是他問自己:我是日漸萎靡不振,或是要善加利用剩下的時間﹖他不願凋零萎謝,不要因離死不遠而羞於見人;他選擇以死亡作為他生命最後的計畫,研究死亡,當作一本活教材。他要證明,垂死的人並不一定是無用的人。並將他的生命經驗來教授這位內心已受世俗影響而逐漸化冷酷僵化的學生─米奇,希望透過米奇而將自己走過生死的歷程,予以深刻地記錄。為此他們便約在每週的星期二,展開了他們之間生與死的對話。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內容: 1.我們讀這個世界:自己受折磨,更能對受苦的人感同身受。生命中最要緊的事,學著付出愛,以及接受愛。 2.自憐自艾的善用:著者覺得每次拜訪老師都如沐春風,宛如受到善良人性的洗禮。老師說,他不准自己太自憐,每天早上只流幾滴淚;並自覺很幸運,因為有充分的時間跟人說再見。 3.你的遺憾是什麼:老師說,今天若是我活著的最後一天,我會怎樣?我們每天忙著以自我為中心,關心事業、家庭、賺錢::不習慣退後一步,人生就是這樣嗎? 4.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老師說,當你了解自己就要死了,看事情就會相當不同。我比你更能懂得那扇窗的價值,因為我每天從那裡向外張望。 5.我們談家庭:不相愛,即如死滅。不只是互相關愛,還要讓對方知道你在關心注意著他。 6.感情與執著:你能全心投入,就知道什麼是痛苦,什麼是愛,什麼是悲傷。然後學著從中脫身。 7.擁抱衰老:七十八歲的他,施之於人時他是長者,受之於人時他是嬰兒。他說,如果你一直不想變老,你就一直會不快樂,因為你還是會變老。 8.金錢無法替代溫柔……。 9.愛:「老師說,我不擔心死後被人淡忘;愛讓你活在人間,就算你死了也活著。我想在我的墓碑上刻著:誨人不倦,至死方休。 10.婚姻:夫妻之間最重要的共同價值觀是,相信婚姻的重要性。 11.不要為文化所欺騙……。 12.寬恕:在你死前寬恕自己,然後寬恕別人。不要拖延。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這麼幸運,有時間自我反省,寬恕自己,寬恕別人。 13.如何設計完美的一天……。 14.我們說再見…… 佳句欣賞: 「死亡是自然的,我們對死亡太大驚小怪,因為我們不把自己視為自然的一部分。我們覺得自己是人類,所以就高於自然。我們並不高於自然。凡有生者,必有死。」因為就算死亡,但也有可能會留在別人的心中,所以,不必大驚小怪的。 人生的最後一堂課_一起面對生死 內容簡介: 生命中有許多的不確定,唯一確定的只有死亡。 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的轉化過程。而轉化過程的方向則來 自於─個人對生命意義的信念。 山崎章郎在「一起面對生死」書中:「能夠使人超越死亡的,既不是勇氣,也不是放棄,而是愛。當我們可以感受到愛與被愛時,所有的恐懼就會消失。」 「在醫院面對死亡的末期病人,往往是在恐懼、孤獨、無助以及被忽略的情況下,走完他們的人生。因為忙碌的現代醫療體系,無法提供他們臨終前最需要的照顧與尊嚴,讓病人安寧告別。」 他以親身的經驗,藉由一些癌症末期病人真實的感人故事,對現代醫療體系在對待病人的態度上,提出諸多質疑和反省。諸如︰醫生如何強制與權威,換仁慈與關懷,醫院如何提供生與死的人道環境等等。讓我們重新去面對和思考死亡這一生命中固有的歷程,同時,正視人們在臨終前應有的權利。 人生問題終究要面對…… 臨終前需要做急救性的心肺復甦術嗎? 在家裡往生,還是在醫院比較合適? 如何減輕癌症末期病人的痛苦?對現代醫療體系,在對待臨終病人的態度上,提出諸多的質疑、反省與建議,透過這些議題都讓我們重新面對和思考,死亡這一生命中固有的歷程。 讓所有人在生時能關心即將死去的人,在死時則能為自己選擇一個有意義的告別式。作者以其親身經驗對現代醫療體系對待臨終病人的態度提出質疑和反省,讓我們重新正式人們在臨終應有的權利。教育沒有教我們如何面對死亡,然而死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這雖是一本記載悲痛和死亡的書,但每篇小故事都能讓我們在淚水中認知生死的意義。 病床邊的溫柔 這是一本很容易閱讀的書,不僅在於輕薄短小,也在於作者的樸實文字,用最簡單的話說最深刻的心理。內容誠如作者在序言裡所提: 「本書講的是一個生病的人遭遇到的種種問題,但是我並不是從醫療的角度著眼,如生理或解剖的觀點來討論,而是從病人受到病痛的打擊、生命必須面臨的改變來談。不管是醫生的建議或親友的說服,當一個人必須躺在病床上等著康復,我們就得好好瞭解生病到底是怎麼樣的處境;換句話說,生病的心理到底是什麼,值得我們細細描述。尤其是當病人懷疑、害怕甚或知道自己復原的可能性很渺茫,這場病可能是椎心刺骨的憾事。因此本書把重點放在長期的病患,因為他們可能從此一病不起,病床終成壽寢。 要把生病的心理學說得完滿,就不能不談到訪客,病人與訪客之間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們可想而知,長期臥床的病人如何看待自己,有很大的成分來自於訪客的舉止:訪客如何進門、如何坐在病人身邊、如何說話。所以本書提出一些訪客箴言,以免好心探病反而出了差錯。雖然訪客多少以為自己知所行止,不會全然莽撞行事,但我們還是需要從生病的心理學學習一些實際的行事要領。 最後,因為醫生的來到病床,與探病截然不同,我們也要對醫生如何照料病人提出一些要領說明。』 |
引用:
順其自然,隨緣 <:on_14: > |
引用:
|
引用:
果然博學............... :on_72: :on_72: :on_72: :on_72: 這我倒不知道,我也沒破關,西風二根本玩不下去。。。。。。。。。。。。。 :on_14: :on_14: 聽我一個強人學長說,破關的時候,會有將近四十分鐘的結尾動畫,真強。。。。。。。。 :on_22: :on_22: :on_22: |
引用:
恩,開始有興趣摟:on_16: |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1:54 AM。 |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5,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服務條款』
* 有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嗎?請聯絡本站的系統管理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