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用:
霹靂車 尖端科技的結晶 :on_55::on_55::on_55: |
引用:
當真拿來當賽車開 我媽會先把我的腳骨打斷的 雖然愛騎快車人家可是很努力遵守交通規則的 |
像昨天我就上演飆車記, 從大山交流道到台北中和交流道只需25分鐘:on_72::on_72:, 我只是突然發瘋了而已, 小朋友請勿模仿~~~:on_74:
|
引用:
話說回來 大山交流道在哪裡啊 :on_55::on_55::on_55: |
版上高手雲集(沒想到老爺也是高手:on_14:)
小弟也來班門弄斧一下:on_14: ![]() 圖#1是小弟認為的「入彎處」與「出彎處」 因為彎道通常"咻"一下就過去了,速度這麼快,對新手而言分辨「入彎處」與「出彎處」會有點困難 自己開車時因為身體會隨動作立即適應調整,比較沒感覺 建議可以請有經驗的前輩開車,自己坐在副駕駛座 體會一下不同速度過彎時「乘客身體快被甩出去」的感覺 那就是離心力造成的不舒服感(嚴重會造成暈車) 能開始體驗離心力,就可以適時修正行車速度 ![]() 圖#2是最常碰到的連續彎道 連續彎道常呈現複數個S型彎道的組合 因為一下左彎、一下右彎 離心力也隨之忽右忽左 要降低離心力的發生,就必須考量「行車動線趨近於"直線"」 若不考慮同向車道和對向車道 圖#2的二端之間的最短距離為直線AB 賽車運動中最常搶攻的點就是在AB上頭 除了降低離心力這種不舒服感之外 最短距離通常也代表最短行進時間與最佳加速路徑(或是不掉速路徑) 而一般道路考慮對向車道不能侵犯的情況下(為避免撞車...) 最短距離就會是直線AC 只要行車動線趨近於AC 就可以避免離心力忽右忽左的狀況發生 最後要提醒,理論是一回事,技術是另一回事 小弟講的只是紙上談兵(最早的體悟是在小弟小學時研究遙控車競賽,此外小弟也不是飆車手...) 駕駛技術能不能達到理論要求 就要靠車手的天賦+後天練習了 以上一點經驗僅供參考 :on_79: |
好詳細的圖解唷
真好真好 嗯嗯 我的任督二脈快通了 |
rezard 大
據我所知 過灣的路線應該是 外-內-外 但是沒像您畫的切那麼直 借一下別人畫的 http://www.wretch.cc/blog/TylerXu&article_id=2086680 最安全的學習方法還是玩一下電動遊戲 雖然沒有重力加速度的臨場感 但是電玩車輛物理特性都寫的不錯 |
引用:
引用:
引用:
J老 的意思應該是說他的老車一過灣,引擎轉速就會下降 我會這麼猜,因為我現在開的車比J老的還要老舊 連起步都比腳踏車慢 不過J老快換車了 馬上就是國道最速車了 :on_02::on_02: |
引用:
小弟只是試著把概念簡化成簡圖 實際路線每一條都不一樣 畫出來的"理論直線"自然都不同 就別那麼計較了啦 真的要學就要去拜師了(理論+技術都上課) :on_79: |
遇到急彎時在彎到前就要放慢速度了...我只會這樣講...或者,選擇最佳路線...
|
外內外的過彎方式 偶認為是比較好的過彎方法
山路開多了 自然就會去修正過彎速度 然後 膽子變大 油門踩的夠深 速度越來越快 不過 還是小心開車 說不定哪天你的車會上報紙頭條:on_14: |
引用:
雖然地方新聞 地方報紙都給他上去過 因為開車上去就給他不好了啦 會被我阿母打斷腳骨的 |
大家有沒有發現
版上只要有講到老爺的地方 不久他就會出現 真的神出鬼沒耶 要把水區的文章爬完要花很多時間耶 史版這麼多區 難道他老人家真的每一篇都去看嗎:on_47: 還是傳說中的祕書群幫看滴 那祕書群又是什麼人 各區的版主嗎? |
你是說上次我在QQ樓提到他的名子
馬上跑來跟我們SAY哈囉 那次ㄇ 很可疑唷 很可疑唷 |
引用:
等等他會不會自己來回答 然後說 這一切都是祕密 :on_47::on_47: |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9:13 AM。 |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5,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服務條款』
* 有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嗎?請聯絡本站的系統管理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