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用:
都市計畫法、土地分區、交通及經濟發展、環境影響、都市更新等等都是都市計畫的範圍。 基本上學的是法規層面,真的要說有用到科學分析的是統計學分析。要去推測估算人口及經濟發展之類的。 基隆這個立委論文被抓到的是維基百科、百度及別人雜誌文至的內容,剪剪貼貼變成自己的論文,用論文比對系統就被比對出來了。 論文結構格式有固定規定,簡述而言就是 摘要、緒論(研究動機、研究目的)、文獻回顧、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分析及結論。 前幾章如果參考別人、一般寫在文獻回顧(備註引用)。 研究結果及結論才是論文最主要的重點,這裡如果用竊取別人的成果或者抄襲剪貼,這篇論文就會被判定抄襲。 為啥說理工的不好抄襲,因為在研究方法那章,你是做實驗、跑程式就先敘明了,並且把你做的實驗試體做成各種分類還有拍照片,跑程式模式及輸入參數都要說明。 研究成果就會變成圖表,然後去比較分析。 你總不會整篇去抄另一篇人家的試驗試體或者輸入參數都一樣吧?連圖表都一樣嗎? 另外如果是基礎科學、化學、物理跟數學,都是在驗證跟推算公式,怎麼抄襲呢? 除了文法商科把別人的文章分析拿來分解拼湊,有些整段貼過來,現在科技發達一比對就現形了。 所以說政治人物都沒人敢去念理工或者說理工畢業的,出社會後根本沒時間念理工,只能去搞個文科學位。 我在1996~2000年在台北唸書二技及研究所。 當時剛好是教改廣設技術學院及升格大學的開始,當時也有部分時間碩士班,但是上課不是含糊的,必須跟一般生一起上,也就是說非夜間部,大部分是大公司或公務員簽准進修的,然後她們學分費比較貴。修業年限比較長。 畢業條件就是碩士論文題目會比較簡單,老師比較不會苛求但也必須做試驗跟跑程式。 畢業生都有一定水準。 結果從那個諾貝爾獎得主為首的教改,把台灣高等教育改的亂七八糟,廣設大學結果就是各校為了求生存,賺學校經費只好廣開推廣教育或者在職碩士賣學位了。 為啥資源最多的臺灣大學別說培養出諾貝爾獎了,連全世界前100名大學排名(不管哪個機構的統計)都無法進? 教育部搞各種計畫經費說要讓台灣的國立大學邁向頂尖大學,最後就是變成各大學分錢花用消耗預算。 這也是各大學都有自知之明,土博士是很難在台灣國立大學任教的,因為大學的留洋博士學者都很清楚明白臺灣高等教育的水平跟眼界,只能去錄用國外知名大學的畢業博士。 台大明通治痛單事件對台大校譽是非常傷害的,學術權威性不是貽笑國際嗎? 更何況去其餘國立大學洗學歷的,像之前高雄市補選市長的女議員也被抓到抄襲,被西子灣旁的大學取消學位,那時候沒人繼續搞學位抄襲事件,因為不少藍綠政治人物都在那間大學進修。如果當時搞下去搞不好那時候就很多人也中標了。 現在這次選舉綠營搞學位抄襲弄對手,只是回力標殺到自己了,咎由自取而已。 |
引用:
幾乎都是還在念博士班的講師來教 他拿到土博士學位後,就慢慢從講師爬升 不像洋博士一回來就走路有風 明通師是土博士,何德何能混到今天的地位? 有人起他的底,推測他是跟了位有名氣學者 胡佛教授是他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 可能這個原因巴著這位老師,好像沒多少年升到政研所指導研究生寫論文 名師未必出高徒,也許有他做靠山就比較容易吃得開 難以理解EE所處的時代,她指導第一個碩士生論文 時間點幾乎就是她在英國宣稱畢業的年份差不多 也就是不管她是否真的拿到學位 一回來台灣就去東吳指導學生寫碩士論文 會不會有點兒戲? 其實大學教授有博士學位,他們一生也只寫過一篇博士論文 之後寫的研究報告或是著作,要求的規格跟博士論文不同 如果沒有多年教學經驗,自己也累積了一些研究心得 怎麼能指導學生寫出好的論文,雖然他們念研究所時會學到如何寫論文 像EE這種情況,等同一考到汽車駕照,自己還是新手 就去教學生怎麼開車考駕照,何況她可能自己也沒考到 或是說從來沒寫出被認證的論文 到現在她本人不敢面對大家質疑 宣稱她的那位指導教授只有學士學位 也不是什麼國際貿易法專家,怎麼有能力去指導博士生論文? |
我插播一下~~~
在我們高雄市地界裡,怎麼會有農業用地被鋪上水泥、蓋上鐵皮屋分成數間出租後被人 抓到用於製造,然後接下來只要不"製造"只倉儲就沒事的情況啊?~~~ 違章建築都不用拆除??:on_47::on_47: |
引用:
不過國內外的大學,一定都要在國際權威期刊投稿並刊登,這樣博士才能畢業的。 博士畢業後若從事學術研究,除了從事教職任教還有就是到研究機構任職研究員。 後續在學校指導學生時,若要升等教職,要持續研究,其碩士生及博士升等於是幫手,講難聽就是員工。 之後學生的論文,教授會彙整及投稿並列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有時候是老師自己投稿或學生自己投稿。基本上有持續研究的教授,每年都還會有期刊論文。 但是國內大學蠻多大老教授都是在某一年後就甚少再投稿,要不然就只投比較簡單的學術期刊。國際權威性的就比較少了。 某些更混雜務多的教授,碩士生都丟給博士生去指導,博士生的話就自行找時間去找老師,絕大部分都是自行摸索。在台灣念博士不念個5年以上很難畢業的。 EE的年代,台灣的教職師資來源不多,而且碩士畢業就能任職副教授了。當時留洋博士不用很頂尖的國外大學畢業。 但是如果說有寫論文畢業,被人質疑時,直接拿出博士畢業論文就好了。 就像有人質疑我學位時,我只要告訴他去查國家圖書館或回我學校圖書館都有館藏跟電子論文檔可供參考的。 結果還搞的讓人羅生門。 所以EE到底在怕啥麼? 答案很清楚了。 |
引用:
他說自己寫的論文雖然不是什麼大作 只是回想這段經歷,很努力寫出來 都會視為是自己最珍貴的東西之一 除了自己的下一代可以看到或找到 對於一個普通老百姓來說,不是什麼名人 不管去世多少年後,因為這本論文,文本及電子檔仍然存在世上 這就是曾活著的證明 怎會有人把這麼重要的東西弄丟? 一本都找不到,卻把一疊草稿保留下來 |
引用:
論文是最後的結果,當時學校教授跟我們說,如何去解決老師給你的研究題目,訓練過程才是重點。 但是現在的政治人物只執著於學位,論文就是拿來鬼混充數的東西。 也難怪一堆抄襲事件層出不窮了。 以前論文沒有電子檔,圖書館也會做成微縮膠片存檔。而且每個系所每年博士畢業生其實很少,所以博士論文算珍貴的。 我已經畢業20年到了中年,看自己以前論文其實都忘了。我都覺得當時怎麼那麼厲害會寫出這種東西。當然也不是啥曠世巨作多了不起的研究。 但我一生就是花了2年寫出一本書,的確是一種人生很重要的紀念軌跡。 當初的排版電子檔及燙金字模都還留著,如果想要重新再刷紙本都還可以的。 結果EE博士畢業連啥都沒留下,真的令人感到很奇怪。 |
引用:
接觸到的是蘋果II,什麼 dos,basic,word,lotus 學到快要起笑,從此對電腦產生恐懼 到年過三十後,再踫電腦已是Win 98時代了 想到那些年要寫個報告 跑到圖書館找資料,有用的就先影印下來 古早年代的人寫博士論文,想必非常痛苦 據EE的口述傳記書內容 提到他當年有電子打字機,同學們都很羨慕他 如果他真有認真去寫博士論文,應該終身難忘 反而現在什麼都可以坐在電腦前找,或是下載 越方便的變成抄襲更容易 兄弟的小孩有的出來社會工作,有的還在念書 理論上,學習環境比我們這一代好得多 侄子很好奇,我的書櫃有好幾本古早很厚的英漢及英英字典 還問這些東西要來幹嗎? 以前學英文,不懂的單字就要查字典 現在那些翻譯軟體,手機就有 去到那裡隨時都查到不懂的英文單字以及整篇譯出來 連發音都可以準確說出 可是他們的英文程度並沒有因此提升 似乎比我們學生時代還爛 |
引用:
所以現在只要抓到農地工廠都是違法的。 但是蓋鐵皮屋當資材室面積 13.61 坪以下的農業設施,不作為居住使用,依法申請是容許使用的。 我家這邊的農地就有農民蓋鐵皮屋,平常除了放肥料、工具及農作休息用,有時候還會當泡茶聊天室,但是沒住裡面。 |
引用:
我在專科時代,電腦是一種很昂貴的配備,當時286、386、486新電腦要價都要3、4萬元。 要知道那時候台幣物價沒現在高。我家裡根本沒辦法買電腦給我用。 到台北唸書以後,學校有電腦加上自己打工存錢買組裝電腦,為玩遊戲學硬體跟灌軟體。 還有一個就是為了聊天上BBS,學打字。 現今還有存在的BBS就是台大PTT站。 科技發達讓現在學習變的很簡單,但是也讓學生失去一些紮實閱讀及整理能力。 以前要寫論文跟報告,都要去圖書館找期刊或書本,翻閱內容看到參考的文章再影印。 現在只要上網就能複製剪貼,連字都不用打了。 還有打字久了,因為很少在書寫,有些中文字都不會寫了。 不過因為教育部有計畫的加重英文能力及課程,現今小孩的英文能力是比我那時候的強。 但是因為去中化,把一些古文觀止及文言文取消,現今年輕人的中文能力用詞及書寫能力,真的比我那個年代的人差很多。 尤其是我從事公職,近幾年新進的年輕人,那個寫公文的邏輯及錯別字實在令人無法忍受。:on_74: |
引用:
是因為本來有兩間比較大的製造租客,一個做包裝盒、一個做機械加工,後來搬走了~ 經聊天才知道說那個鐵皮廠房不能製造,當倉庫單純做倉儲可以~~感覺挺奇怪的.... |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3:13 PM。 |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5,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服務條款』
* 有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嗎?請聯絡本站的系統管理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