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42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
![]() 楠梓區 昔日此地盛產『楠木』和『梓木』,又是木匠集中區,『梓人』就是 『木匠』的意思,故稱『楠梓』。
本區原名楠仔坑,因溪邊遍植楠木,且為楠木集散地而名,後改稱楠梓 http://staff.whsh.tc.edu.tw/~huanyin/tw_teaching_318.htm#book08 三百多年前,一批隨著 鄭王爺來台灣的移民,沿著一條還沒有名字的小溪開墾,並且定居下來,形成小村落。因為這條小溪兩岸種了很多的楠木,而且成為楠木的集散地,因此,人們就叫這條無名溪為「楠仔溪」,(現在的楠梓溪)溪旁低地的小村落叫「楠仔坑」,後來改名為「楠梓」。 http://w3.ntps.kh.edu.tw/web/nz/modu...article&sid=11 楠梓區 所謂「楠」其實就是「柟」的俗字,而「柟木」是一種高達十餘丈的巨型喬木,主要的盛產區在大陸的雲南省及四川省一帶;柟木的質地細膩而堅硬,屬於十分名貴之木料,因此也成為名門貴族棺木的指定材料;而「梓木」也是落葉喬木,同樣也屬於高級建材,同時更是以往歷任皇帝的棺木材料。早期因此地出產「柟木」和「梓木」又是當時的匠人集中地,所謂「梓人」就是「木匠」之意,因此稱此地為「楠梓」。楠梓區內西南部有「半屏山」橫跨楠梓區與左營區,兩區各擁有「半屏山」的一半山地。 http://www.taiwan123.com.tw/LOCAL/name03-12.htm 楠梓區大約可分為三大部落─楠梓、後勁、右昌 楠梓─舊名「楠仔坑」,又稱楠梓坑、楠子坑、楠梓阬。因本區區民原為福建省漳、泉兩地於前清來台墾拓先民之後裔,當時遷者日眾,不久形成一大村落,因林邊有溪,後畔遍植楠木,故名為「楠垶坑」。日據時期縮寫為楠梓,延用迄今。但市民對於帶有鄉土味的「楠仔坑」,仍感到格外親切。 後勁─『後方之勁旅』,因古時屯兵而得名,先民多以務農維生,民風淳樸,日據時期在此建立煉油廠至今仍為我國煉油重鎮,民國六十年設立加工出口區,帶動經濟起飛,每年為國家賺取大量外匯。 右昌─舊名「右沖」乃古時屯兵右衛之要衝,臨左營軍區,先民多以務農維生,民風淳樸,現人口數約佔本區二分之一。 ![]() 日據時期隸屬鳳山廳楠仔坑支廳,民國二年廢鳳山廳改隸台南廳,民國九年九月由台南廳改隸高雄州岡山郡,楠仔坑改稱為楠梓庄,民國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二日楠梓庄,編入高雄市楠梓區(轄域即楠梓、土庫),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稱為高雄市十九區(轄楠梓、土庫),民國三十五年二月將第十八區(後勁)合併,改為第十二區(轄域即楠梓、土庫、後勁),同年三月再與第十一區部分(右昌、援中港、下鹽田)合併為楠梓區,沿用迄今。 ![]() (一)本區是北高雄的門戶,高速公路、縱貫公路、濱海公路由北進入高雄市,分別接楠仔坑、後勁、右昌三大聚落區,而從整個大高雄的地理位置來看,楠梓也是往來鳳山、岡山、旗山三地的主要集點,交通特殊而且重要。 (二)楠梓區位於壽山一半屏山西北麓,後勁溪蜿蜒其間,東接高雄縣大社、仁武兩鄉,南與左營區相鄰,以高雄煉油廠為區界,北與高雄縣之燕巢、橋頭鄉連接,西毗鄰高雄縣梓官鄉,面臨台灣海峽,轄域遼闊,村落星散。 ![]() (一)本區人文薈萃、風景優美,素有楠梓八景之譽,屏山猿啼、鹽田稻浪,援中 漁舟、右昌巨神、土庫綠疇、楠梓小城、舊橋夕照、慈雲晨鐘。 (二)日治時期在北區(今橋頭)設第一座新式糖廠,在本區南面設海軍軍港,及第六燃料廠(今中油),一方面帶來工作機會,也形成北方糖業新市鎮與南方軍區。戰後經濟部在此設加工出口區,使本區人口從日治初期八千人一躍迄今有十萬餘人。80-90年代,因海洋技術學院、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及高雄大學設於本區,使本區北區與高雄縣交界地區一躍為三大大學城社區。 ![]() 面積: 全區面積二七.八二四九平方公里,幅員廣闊,在本市十一行政區域居第二位,僅次於小港區。 里鄰編制: 本區劃分為三十七個里,七九0鄰,五四二一三戶(九十四年二月底資料)。 人口: 本區目前人口數為一六二、二0六人,其中男性八一、四七七人,(占50.23%),女性 八0、七二九人(占49.77%)。 http://cabu.kcg.gov.tw/nantzu/ ======================================================== 以前我朋友有跟我講過楠梓的由來,在這邊補上網路找到的資料 .......... ![]() ![]() ![]() ![]() ![]() ![]() ![]() ![]() |
![]() |
送花文章: 18574,
![]() |
有 3 位會員向 zasiza 送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