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壇說明 |
歡迎您來到『史萊姆論壇』 ^___^ 您目前正以訪客的身份瀏覽本論壇,訪客所擁有的權限將受到限制,您可以瀏覽本論壇大部份的版區與文章,但您將無法參與任何討論或是使用私人訊息與其他會員交流。若您希望擁有完整的使用權限,請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註冊的程序十分簡單、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註冊是完全免費的! 請點擊這裡:『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
|
主題工具 | 顯示模式 |
2007-04-02, 03:56 AM | #1 |
長老會員
|
轉貼 - 正史的魏延-論其人並子午谷之計
正史的魏延-論其人並子午谷之計
三國志記載,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筆者推測魏延應是劉備在荊州時期跟隨劉備,並在征蜀時立下戰功,受劉備再行伍中拔擢。不過劉備當時選擇漢中太守時,倒是出乎意料的選了魏延,而非張飛,張飛入蜀收嚴顏、退張郃於三巴,當時連張飛自己都認為劉備會選自己當漢中太守。 我最近參考了很多相關討論的文章,對此也充滿疑惑,後來想到劉備入蜀後,臣下將領大多分為荊州和益州派,而關張、趙雲則不列在這兩派當中,他們算是嫡系將領,包括了糜竹、孫乾、簡雍。劉備在處理「政治分贓」的時候,為了避免不公平的情況,嫡系的通常都比較好商量,所以在分派勢力的時候,荊州派和益州派就比較檯面化。讓魏延當漢中太守,除了肯定魏延的功績外,政治上的考量應該也是因素之一。益州派當時掌握軍權的有不少,李嚴就是其中一個,他的私人軍隊人數不少,直到後來孔明利用南征北伐間接的削掉李嚴掌控的兵力,才讓當時蜀漢軍閥化的危機減到最低。劉備以魏延來制衡,一來可以避免衝突太表面化,二來也平衡了荊益兩派的勢力。 上述純粹提供另一種思考方向,未必一定如此。 正史記載魏延是很受到重用的,劉備稱帝時,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于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以當時蜀漢之中,魏延之重用幾乎無人出其右了。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 上面這一段是三國志魏延傳中,子午谷一計的記載。其實將領獻計在所多有,不為主帥接受的情況應該很普通才是,魏延如此背後批評,應該是很多蜀中人物知悉,其事不小,對一個軍隊的統御來說,魏延這種行為,其實是可以治其擾亂軍心之罪的。趙雲也曾對孔明提出過與隆中對不同的看法,但卻不曾聽過趙雲在背後對孔明批評,以此觀之,魏延的個性是遠不如趙雲謹慎的,個性甚至於相當的自大。 據記載 -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可以看出魏延的個性實在差的很,如果在曹操手下,說不定下場會跟許攸差不多,諸葛亮還能容忍他的個性,以之為左右手,要是筆者就遠遠辦不到了 筆者甚至覺得,魏延後來的下場有一部份是自取其禍。 接下來講到子午谷之計,到目前為止,筆者看到的子午谷之計有兩種版本,一是「三國志魏延傳」所記載的襲取潼關,一是「魏略」記載的襲取長安。 筆者認為三國志記載的比較正確,因為「魏略」已經有許多人指出內容有不少令人懷疑真實性的記載,而且如果魏延取長安而不取東方屏障的潼關,長安其實是無法久守的,這是缺乏戰略考量的建議。所以懷疑這並不是魏延這種熟悉軍事的大將應該提出的戰略規劃,而是「魏略」作者的曲筆之一。 以魏略記載來看,當時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穀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坦白說,魏延此計的根據只有一個,是夏侯楙一看到他就會丟下長安跑了,把當時在長安、隴右的曹魏人物通通看的很扁。如果照魏略所說,那麼魏延此計,不但要當時夏侯楙、郭淮、張既等人通通不戰而降來配合,還要曹魏自動奉送潼關(長安東方最重要屏障) 併雍涼,可能嗎? 楚漢相爭時,劉邦取關中有非常多的客觀因素配合,項羽封三秦非常不得民心是第一點;當時的雍涼並未造成劉邦後方威脅是其二;三是劉邦當時算是棄蜀地而就關中,以關中為基而與項羽相爭。但諸葛亮不可能把任由後方被切斷以關中為根基吧?如果照魏延的計策,據筆者粗略計算,諸葛亮必須在一個月內搞定雍涼和關中,並且分兵固守,在沒有取得糧產區的隴右之前,諸葛亮得隨時面對運補糧到隨時被騷擾截斷的危險。另外,當時北伐軍力大約在六、七萬左右,並以此軍力擴大戰果,保持防禦縱深,一個不好,蜀漢大軍包括諸葛亮在內都將覆沒在關中。 如果魏延只取長安,而沒有取得防止曹魏大軍東來的屏障 - 潼關,那單只有魏延守住長安恐怕不可能,一、長安城中軍民心未必附蜀,一如孟達一事,未敗於司馬懿手上,先敗於內敵之手。二、諸葛亮還是必須先掃蕩關中、隴右、甚至雍涼一帶沒有叛附蜀漢的曹魏軍馬,力分則薄,尤其還要保持糧食運輸的順暢,當然最好是佔領了隴右的糧倉,但這麼一來,蜀漢第一次北伐的軍力夠不夠應付?...........etc........很多問題。 如果以「三國志魏延傳」所記,魏延奇襲潼關,取得此關並其附近戰略要地,的確是相當有可能阻擋住曹魏自西方發動的大軍,爭取時間讓諸葛亮掃蕩關中和雍涼等地,但是潼關也比長安更危險,更深入魏境,效果大,但賭注更大。萬一孔明來不及派兵牽制長安以及其他關中曹魏軍隊,蜀漢大軍就得面對身陷泥沼的困境,化主動為被動,最糟的情況是蜀漢大軍被困在長安以西,遭隴右郭淮、長安守軍甕中捉鱉,魏延則是只能困在潼關上,因為他如果棄潼關,那麼曹魏西來的大軍就足以讓蜀漢大軍盡殲於一役。 其實潼關比長安好守的原因除了地利、也少人謀意外,不像長安怕城中人民騷亂甚至造反,專務於敵。 以筆者自己的看法,其實魏延建議襲潼關應該比襲取長安更有可能,也有很多前輩對於這一點持正面看法。如果取得潼關,孔明雖然同樣得擔負平隴右、攻長安、掃蕩關中等任務,但東方來的曹魏援軍有魏延據潼關固守,是有可能做到的。雖然成功率其實比「魏略」所載魏延攻長安也高不了多少。 基本上,不管三國志所載潼關、或是魏略的長安,這兩個戰略只要一個環節出錯,就幾乎滿盤皆輸,蜀漢再也沒有北伐之力。而且成功條件必須曹魏一方多多配合才行,以當時曹魏人才之盛,不可能去期待曹魏將領通通是白痴,實在太過冒險。劉邦取關中有天時以及人和,克服地形即可,但蜀漢北伐軍有這樣的條件嗎?三郡響應就表示整個關中會一起響應蜀漢?似乎太過於一廂情願。 還有,上面兩個計策只要失敗,魏延恐怕只有兩條路可選,一是降魏,一是死路一條,不是戰死就是以軍法處置,不信?想想馬謖一事,子午谷如果失敗,責任可比失街亭大多了。 至於孔明死後,魏延和楊儀相爭一事,到目前為止,大多是屬於臆測,有人猜測是孔明陰謀,有的是認為楊儀和費緯合謀等等,但是缺乏明顯有力的證據證明魏延有任何反意。雖然如此,對於魏延,還是有太多的揣測,所有揣測都有合理與不合理的地方。 而魏延個性上的缺點,就不再多說了。 ------------------------------------------------------ 小時候看三國志 自以為懂 凡不懂的地方 自己都想辦法合理化 現在 人情世故懂一點了 重新回頭看 感觸更多 不喜歡看史書的朋友 要是對三國的正史有興趣者 小弟推薦一位漫畫家-陳某 陳某的三國漫畫 雖然有很多他自己的編述 但比很多畫家更接近史實 近期的火鳳燎原 以及過去的單行本 對三國人物的刻畫都有比較貼近史實的描述 |
送花文章: 106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