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萊姆論壇

返回   史萊姆論壇 > 綜合討論二區 > 生活話題、日常閒聊、喇勒唬爛灌水區 > 轉帖文章區
忘記密碼?
論壇說明

歡迎您來到『史萊姆論壇』 ^___^

您目前正以訪客的身份瀏覽本論壇,訪客所擁有的權限將受到限制,您可以瀏覽本論壇大部份的版區與文章,但您將無法參與任何討論或是使用私人訊息與其他會員交流。若您希望擁有完整的使用權限,請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註冊的程序十分簡單、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註冊是完全免費的!

請點擊這裡:『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發文 回覆
 
主題工具 顯示模式
舊 2008-12-09, 10:46 PM   #1
kyo111111
長老會員
 
kyo111111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258654
在線等級: 級別:37 | 在線時長:1523小時 | 升級還需:73小時級別:37 | 在線時長:1523小時 | 升級還需:73小時
註冊日期: 2006-12-05
文章: 2249
精華: 0
現金: 11192 金幣
資產: 19211 金幣
預設 轉貼 - 達 摩 破 相 論

現代文譯

橫山華嚴寺沙門釋聖境1995年春


論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答曰:何一法能攝諸法?答曰: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栽樹者,存根而始生子;筏樹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問云:云何觀心稱之為了?答: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了四大五陰本空無我;了見自心起用,有二種差別。云何為二?一者淨心,二者染心。此二種心法,亦自然本來俱有;雖假緣合,互相因待。淨心恆樂善因,染體常思惡業。若不受所染,則稱之為聖。遂能遠離諸苦,證涅槃樂。若墮染心,造業受其纏覆,則名之為凡,沉淪三界,受種種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體故。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雲所覆,如缸內燈光,不能顯現。又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佛性者,即覺性也。但自覺覺他,覺知明了,則名解脫。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因其覺根,遂能顯現諸功德樹。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觀心,可名為了。

譯:弟子問:若是有人發願立志追求成佛之道,應當修持那一種法門,才能節省時間,事半功倍的獲得圓滿成就呢?師回答:只有返觀自心一法,就能萬法皆通。弟子問:為何一法通,就能總攝萬法皆通?師回答:心的原點,是一切萬法的根本,法不孤起仗境則生,所以世間一切萬法皆由此心生出;若能了悟當下的心就等於具備了萬法皆悟的能力;就像一棵大樹,所有的枝幹綠葉及開花結果的成長,都是來自於樹根的功能。種樹的人從栽種苗木的根開始,讓其接受空氣、土壤、陽光和水之後,才能茁壯成長、開花結果;砍樹的人只要將根去除之後,大樹就一定會死亡。修行之人若是能從「自心」去下手、去體悟來修行求道,則只需花費很少的時間就很容易獲得修行成就;若是不能了解「自心」的狀態而貿然進修世間萬法,不僅是費時又費力,對修行求道更無助益。故吾人一切善惡的作為皆是由「自心」的心境所展現和延伸;離開這個自性本心欲想向心外去修行求道,終其一生也修不到任何道果,甚至還會被妄念的幻境所迷惑、誤入歧途永世難以出離。

弟子問:為什麼返觀自心稱之為了悟本心呢?師回答:所有大覺悟的修行之人,都是用深沉的寂靜和息心滅慮來返觀「自心」天真自如的狀態,所以照見了地(皮肉、骨頭)、水(血液、腺體)、火(體溫)、風(呼吸之氣)四大與肉體、感受、思想、行為、意識這五蘊,本來就是空寂無我,而了悟自心的作用本來就存在;雖然是因緣和合彼此共同存在,但清淨的本心永遠樂於善行,而染執的心卻是常樂於惡行。
若心能不受任何的妄念污染,那麼這種心境就可以稱之為聖人,更能心無罣礙遠離一切諸苦,到達清淨自在的寂靜涅槃法樂。若心迷惑於一切外境的污染,縱容身、口、意造作諸惡業而無法自在,這種心境就可以稱之為世俗凡夫,因此就會沉淪在貪、嗔、痴三界中,受那種種慾望烈火的逼迫,而去追迷逐妄的收集煩惱和痛苦。為什麼呢?因為縱容染執的心來障礙自己本自清淨無為的真心。十地經云:每一位世俗眾生的心中,都有一個金剛不壞的佛性,就像太陽一樣通體光明圓滿,廣大無邊;只因為五蘊(肉體、感受、思想、行為、意識)的厚重烏雲遮掩了陽光,恰似水缸裡的燈光無法透射出來一樣。又涅槃經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不能顯露出光明的佛性,就是因為無知愚痴的習性將光明的佛性掩蓋住,所以才會造作煩惱痛苦而無法自在。佛性就是從眾生煩惱的心地中,轉迷為悟(覺性),能覺悟自性即佛性也能令他人獲得覺悟稱之為『自覺覺他』。能從無知迷惑的煩惱中,覺醒明白自性本心本來就具足清淨光明的佛性,此稱之為解脫。由此可知一切的善行皆是以覺悟來比喻為大樹的根,因為只有覺悟的樹根,才能顯現出所有德性的事蹟,生出本自清淨無為的華果(德性的結晶),用這樣的心靈智慧來返觀自照即可稱之為了悟本心。」


問:上說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覺為根,為審無明之心,以何為根?答:無明之心,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欲,及恆何沙眾惡,皆因三毒以為根本。其三毒者,貪嗔痴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猶如大樹,根雖是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邊。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諸惡業百千萬億,倍過於前,不可為喻。如是三毒心,於本體中,應現六根,亦名六賊,及六識也。由此六識,出入諸根,貪著萬境,能成惡業,障真如體,故名六賊。一切眾生,由此三毒六賊,惑亂身心,沉沒生死,輪迴六趣,受諸苦惱;猶如江河,因小泉源,泊流不絕,乃能彌漫,波濤萬里。若復有人斷其本源,即眾流皆息。求解脫者,能轉三毒為三聚淨戒,轉六賊為六波羅蜜,自然永離一切諸苦。
問:六趣三界廣大無邊,若唯觀心,何由免無窮之苦?答:三界業報,唯心所生;本若無心,於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及三毒也;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痴為無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業輕重,受報不同,分歸六處,故名六趣。
問:云何輕重分之為六?答:眾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輕趣。云何三輕趣?所謂迷修十善,妄求快樂,未免貪界,生於天趣。迷持五戒,妄起愛憎,未免嗔界,生於人趣。迷執有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羅趣。如是三類,名三輕趣。云何三重?所謂縱三毒心,唯造惡業,墮三重趣。若貪業重者,墮餓鬼趣;嗔業重者,墮地獄趣;痴業重者,墮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輕,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業由自心生,但能攝心,離諸邪惡,三界六趣輪迴之苦,自然消滅離苦,即得解脫。

譯:弟子問:前面所講天真無邪、如如不動的清淨佛性,所顯現的一切德行事蹟,都是以覺悟為「根」;那尚未明心見性,沒有覺醒之人,因為無法洞悉無知愚痴的心時,都是以什麼來當作樹根呢!師回答:無知愚痴的心,雖然具有八萬四千種的煩惱和情緒,以及造作如恆河沙數眾多的惡行,這些都是以貪、嗔、痴三毒為「根」本,這三毒具備了所有一切諸惡的業力,就像大樹的根,雖然只有一條主根,但所生長的茂盛枝葉卻是無量無數。而貪、嗔、痴三毒的根,每一種根所結出的枝葉(代表諸惡業力)也都有百千萬億,還加倍於前面所說的。如同三毒的心在色身之中,應化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亦稱之為眼賊、耳賊、鼻賊、舌賊、身賊、意賊,也就是六識的意思。由這六識進出六根去貪求萬法之幻境,就會形成邪惡業障,這樣的無明烏雲掩蓋就會障礙了清淨「本心」的光芒,所以稱其為六賊。一切的無明眾生都是由這三毒六根之賊所迷惑和擾亂身心,所以才會沉淪於生死苦海,輪迴循環於六道,受到煩惱痛苦的逼迫;恰如廣大的江河因為四面八方高處的小溪水源經年流著,乃至彌漫四處匯聚成波濤萬里的江河。若是有人將其溪水之根源切斷時,則所有廣大江河的滔滔流水,都將因為缺乏水源的流注而停止。一個修行求道追求解脫之人若能將貪、嗔、痴三毒的習性,轉化為修持三聚淨戒,將六賊轉化為六波羅蜜(持戒、佈施、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時,自然就能遠離一切苦厄。
弟子問: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與三界(貪毒、嗔毒、痴毒)是如此的廣大無邊,若是只去修持返觀自照,照見「本心」的這一種觀法,究竟有什麼能力能免除無窮無盡的諸苦逼身呢?師回答:三界的一切業力罪報皆由吾人當下起心動念所生出,若是止息起心動念的疑惑根本,就算尚在三界中也已超越三界的迷惑。這三界也稱之為三毒,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痴為無色界,所以稱之為三界。由此三毒的影響,縱容身、口、意造作諸惡端,並隨著個人習氣輕重共分成六道生死苦海,分成六個法界(六種心境),所以稱之為六趣。

弟子問:造業輕重共分成六個層次,那是如何來分辨輕重呢?師回答:無知眾生無法體悟真正的因果,因此用貪、嗔、痴三毒有所求、有所為的心來修持善行,所以還是沉淪在三界裡,並生出了三凡趣(三輕趣),什麼是三凡趣呢?就是所謂的用迷惑執著的有所求、有所為,來修持十善(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嗔、不痴),因為行持十善卻還是迷妄的執著在有所求、有所為的善行作為中,因為依然執著在貪界之中,故生於「天道」。迷惑執著的去修持皈依五戒而心生妄念,沉迷在愛、恨、情、仇的嗔界中,故生於「人道」。迷惑執著在一切有為萬法中,信仰心外的邪見外道,並追求人世間福報的愚痴行為,故生於阿修羅道。以上這三類的心境,又名為三輕趣,亦名為三凡道。
那什麼是三重趣(三惡道)呢?所謂縱容貪、嗔、痴三毒的心,支使身、口、意廣造諸惡業就會墮入三惡道裡。若貪毒之業深重之人就會墮入餓鬼道;嗔恨之業深重之人就會墮入地獄道;痴迷之業深重之人就會墮入畜牲道。以上三惡道再加上前面的三凡道,就形成了六道生死苦海。由此可知一切的苦果業報皆由吾人的「自心」生起,若是能夠攝服自心遠離一切邪見惡行,則三界六道生死輪迴的痛苦(乃指心境的流轉)自然就會消滅,即能渡過一切苦厄,獲得解脫之道。


問:如佛所說,我於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說,唯只觀心,制三毒,即名解脫?答:佛所說言,無虛妄也。阿僧祇劫者,及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漢名不可數。此三毒心,於中有恆沙惡念,於一一念中,皆為一劫;如是恆沙不可數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蓋,若不超彼三大恆沙毒惡之心,云何名為解脫?今若能轉貪嗔痴等三毒心,為三解脫,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眾生愚痴鈍根,不解如來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說,遂言成佛塵劫未期,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
問:菩薩摩訶薩由持三聚淨戒,行六波羅蜜,方成佛道;今令學者唯只觀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答:三聚淨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無量善聚。聚者會也,無量善法普會於心,故名三聚淨戒。六波羅蜜者,即淨六根也。胡名波羅蜜,漢名達彼岸,以六根清淨,不染六塵,即是度煩惱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羅蜜。
問:如經所說,三聚淨戒者,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豈不文義有乖也?答:佛所說是真實語。菩薩摩訶薩,於過去因中修行時,為對三毒,發三誓願,持一切淨戒。對於貪毒,誓斷一切惡,常修一切善;對於嗔毒,誓度一切眾生;故常修慧;對於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種淨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諸惡消滅,名為斷。以能持三聚淨戒,則諸善具足,名之為修。以能斷惡修善,則萬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濟群生,故名解脫。則知所修戒行不離於心,若自心清淨,則一切佛土皆悉清淨。故經云:心垢則眾生垢,心淨則眾生淨;欲得佛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也。三聚淨戒自然成就。

譯:弟子問:佛陀曾經開示:「我於三大阿僧祇劫如此無量漫長的時間裡,努力精進求道,才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為什麼現在卻又說,只要能返觀自照善護念當下的心起動念,來降服三毒,就可以獲得解脫之道呢?師回答:佛陀所開示的話並沒有錯,也無虛妄之言。所謂三大阿僧祇劫,其實就是在形容貪、嗔、痴三毒的心;印度文稱之為阿僧祇,漢字形容為無量無邊的長時間,這三毒之心,有如廣大的恆河沙數惡念般,於心起動念中,每一種心念都代表著一個劫數;由於恆河的沙粒數目無量無邊,無法計算,所以稱其為三大阿僧祇劫。清淨真如的「本心」,既然被三毒的厚重烏雲所掩蓋,若是不能超越無量恆河沙數的毒惡之心,憑什麼能稱其為解脫?今若能將貪、嗔、痴三毒的迷惑之心轉化為持戒、修定、生慧的三解脫時,就可稱之為「已渡過三大阿僧祇劫」。末法之世的眾生,因為愚痴無知的鈍根,所以無法了解如來真實密義中的三大阿僧祇劫涵意,反而曲解為成就佛道的末世之劫,這樣反而會讓修行之人備感求道成佛的艱難,而退失求道的菩提真心。
弟子問:所有大覺悟的修行之人,都是持守三聚淨戒,行持六度萬行才成就佛道;但是此時您卻要修學之人「只要了悟本心」,而不必去持守戒行,這樣要如何成佛呢?師回答:所謂的三聚淨戒乃指能降服三毒之心,降服三毒就能成就那無量無邊的善因聚集。聚集這二個字乃指會合的形容,無量無邊的善法匯集於本心,所以稱之為三聚淨戒。六波羅蜜乃指清淨六根,印度文稱之為波羅蜜,漢文名為到達彼岸,主要是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清淨不染﹙乃指不迷惑﹚於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即是度過煩惱之河(眾生性),到達菩提岸(智慧的彼岸),所以稱之為六波羅蜜。

弟子問:如佛經上所說:三聚淨戒乃指:誓斷一切惡業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如今卻又說一切修行的根本法門唯獨降服三毒之心,這樣的說法豈不是有很大的出入嗎?師回答:佛陀的開示都是真實不虛假的語言,所有大覺悟的修行之人在過去出發菩提心求道時,為了對治三毒,都會發出誓願修持一切清淨戒行。對於貪欲的惡習用誓斷一切惡,常修一切善的作為來降服;對於嗔恚的情緒失控惡習,就用大悲願力誓度一切無知眾生的過程來應證內在清淨的智慧(幫助他人就是在成熟自己);對於愚痴無知的習性,就用修持戒、定、慧三無漏學來對治,所以能超越三毒的障礙成就佛果。消滅一切罪惡稱之為「斷」,若能持守三聚淨戒則諸善具足,也稱之為「修道」。以能斷除惡習修持善行則萬法皆得成就,不僅能利益他人,也能成熟自己的智慧,這就是普度一切有情眾生,也稱之為解脫成就。由此而知,修持一切戒行不離「自心」,自心若能清淨,則吾人內在十方佛國淨土悉皆清淨。故經云:內心污濁就是眾生污濁,內心清淨就是眾生清淨;欲想到達內在極樂佛土,就應該先洗滌自心,自心若能清淨內在佛國淨土自然清淨。則三聚淨戒不須造作持守,自然成熟而獲得圓滿成就。


問曰:如經所說,六波羅蜜者,亦名六度;所謂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今言六根清淨,名波羅蜜者,若為通會。又六度者,其義如何?答:欲修六度,先降六賊。能捨眼賊,離諸色境,名為佈施;能禁耳賊,於彼聲塵,不令縱逸,名為持戒;能伏鼻賊,等諸香臭,自在調柔,名為忍辱;能制口賊,不貪諸味,讚詠講說,名為精進;能降身賊,於諸觸慾,湛然不動,名為禪定;能調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名為智慧。六度者運也,六波羅蜜喻若船筏,能運眾生,達於彼岸,故名六度。問:經云:釋迦如來,為菩薩時,曾飲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飲乳,後證佛果,豈唯觀心得解脫也?答:成佛如此,言無虛妄也;必因食乳,然始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種,佛所食者,非是世間不淨之乳,乃是清淨法乳;三斗者,三聚淨戒,六升者,六波羅蜜;成佛道時,由食如是清淨法乳,方證佛果。若言如來食於世間和合不淨牛羶腥乳,豈不謗誤之甚。真如者,自是金剛不壞,無漏法身,永離世間一切諸苦;豈須知是不淨之乳,以充飢渴。經所說,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濕,不食穀麥糠麩,不與牸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牛者,毗盧舍那佛也。以大慈悲,鄰愍一切,故於清淨法體中,出如是三聚淨戒六波羅蜜微妙法乳,養育一切求解脫者。如是真淨之牛,清淨之乳,非但如來飲之成道,一切眾生若能飲者,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經中所說,佛令眾生修造伽藍,鑄寫形象,燒香散花燃燈,晝夜六時遶塔行道,持齋禮拜,種種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觀心,總攝諸行,說如是事,應虛空也。答:佛所說經,有無量方便,以一切眾生鈍根狹劣,不悟甚深之義,所以假有為,喻無為;若復不修內心,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言伽藍者:西國梵語,此土翻為清淨地也;若永除三毒,常淨六根,身心湛然,內外清淨,是名修伽藍。鑄寫形像者:即是一切眾生求佛道也,所為修諸覺行,彷像如來真容妙相,豈遣鑄寫金銅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脫者,以身為爐,以法為火,以智慧為巧匠,三聚淨戒、六波羅蜜以為模樣;鎔鍊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無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謂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為敗壞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鑄寫真容,憑何輒言功德?

譯:弟子問:如經典上所說,六波羅蜜又稱之為六度萬行;所謂j佈施k持戒l忍辱m精進n禪定o智慧。但前面所說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的清淨即為六波羅蜜,如果彼此涵意相通,不知六度萬行的涵意又是為何?師回答:若欲修持六度萬行,就應當先清淨六根,也就是先降服六根之賊。能捨眼賊,就能遠離一切外境染執,此稱之為佈施;能禁制耳賊,在聲色之塵中,不縱容放逸,此稱之為持戒;能降服鼻賊的香臭調和,此稱之為忍辱;能制止惡口之賊,不貪求味覺的享受,喜歡讚嘆諸佛,努力傳佈佛法,此稱之為精進;能降服身賊於各種接觸慾望中,皆能如如不動,此稱之為禪定;能調理意念之賊,不迷惑無知邪見,經常修持究竟的心靈自覺之道,此稱之為智慧。這就是六度萬行的作為,六波羅蜜也可以比喻成渡船過河,能載運無知眾生到達心靈智慧的彼岸,所以又稱之為六度。
弟子問:佛經上說,釋迦如來在修行求道時,曾經喝下三斗六升的牛奶之後,才成就佛果。若是先喝下牛奶之後,就能證得佛果,那為什麼不事先返觀自照,照見本心之後,才獲得解脫自在,成就佛果呢?師回答:成就佛果的人所說的話絕無虛妄,佛陀確實是先喝下牛奶之後,才成就佛果的。但是談到喝下牛奶,此處有二種解釋:一種是世間的牛乳,另一種是譬喻清淨的法乳;「三斗」是形容三聚淨戒,「六升」是在形容六波羅蜜;佛陀成就佛道時,就是先喝下這清淨法乳後,才證得法果。若是說如來喝下世間羶腥不淨的牛乳而成道,那豈不誹謗、誤解佛陀成就佛果的功德事蹟呢!清淨如來的法身,乃指金剛不壞智慧悟性的自性法身,能永世遠離世間一切煩惱和痛苦;怎麼能說佛陀是喝下世間不淨的牛乳來解除飢渴呢?佛經上說:這種牛不是生長在高原,也不是生長在平原潮濕處,這種牛更不食用世間穀麥糠麩的飼料,當然也不與世間牛群同行,這種牛通體紫磨金光,這種牛不是世俗的牛而是大毗盧遮那﹙大目如來﹚法身佛是也。大毗盧遮那佛以其大慈悲心憐憫一切眾生,所以從大自然清淨法體中,自然生出三聚淨戒、六波羅蜜的微妙清淨法乳養育裟婆世界一切修行求道,追求解脫的人。這才是究竟清淨的牛,所生出潔淨的法乳,不但是佛陀喝到會成佛,連一切世俗眾生若能喝到,皆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弟子問:佛經曾說:佛陀開示眾生整修或建造寺廟道場,或鑄造描繪佛像或抄寫經典;並以燒香持花、燃燈經行、日夜經行繞佛、持素齋、禮拜佛,以上這些種種功德作為皆能成就佛道;若是說只用返觀自照,明心見性,來徹悟「本心」的法門就能總攝所有萬法的作為是真實的話,那麼去修持這些種種功德作為,難道就虛偽不實際了嗎?師回答:佛陀所說的開示,充滿著無量慈悲的善巧方便,因為一切眾生的悟性遲鈍,心量狹小,無法體悟佛陀奧秘精深的涵意,所以才會用權宜的假有之名,來詮釋清淨無為的究竟真理,若只是一昧向心外去追求佈施供養、禮拜念佛的福德果報時,對了生脫死,修行成就佛果是毫無助益的。
說到寺廟道場(乃指伽藍),印度語言乃在形容將世俗之地﹙代表眾生污濁心地﹚,化為清淨莊嚴之地﹙代表諸佛清淨心地﹚;如果能修持戒、定、慧三無漏學,來滅除貪、嗔、痴三毒並經常清淨六根,讓身心充滿智慧光明,內外圓明潔淨,這才是真正佈施興建寺廟,整修道場的真實義(整修伽藍,就是用精進修行的作為來建造肉身寺廟的涵意。)而「鑄造描畫佛像的作為」,正是在形容一切眾生修行求道,成就佛果的作為;所有修持一切各種覺悟成就的作為,彷彿就像打造佛陀的金身莊嚴妙相一樣,這豈只是用世間金銅物質所鑄造的金身能夠比擬的?所以一個修行求道追求解脫之人就要將身體視為鑄鐵的大鎔爐,以修持法門的「火」,以智慧為鑄造佛像的「巧匠」,以三聚淨戒、六波羅蜜為「模具」,來依法修行無有漏失,自然就會鑄造出真正的諸佛金身。這就是在形容諸佛究竟恆常微妙金身,絕不是用世俗金銅所能鑄造而成的。若修行求道之人不了解鑄造佛像金身乃指打造自心佛性鍛鍊的真實涵意時,又憑什麼動不動就說建寺、造佛是在做功德呢?

◆ 燒香者:亦非世間有相之香,乃是無為正法之香也;薰諸臭穢無明惡業,悉令消滅。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種:一者戒香,所謂能斷諸惡,能修諸善。二者定香,所謂深信大乘,心無退轉。三者慧香,所謂常於身心,內心觀察。四者解脫香,所謂能斷一切無明結縛。五者解脫知見香,所謂觀照常明,通達無礙。如是五種香,名為最上之香,世間無比。佛在世日,令諸弟子以智慧火,燒如是無價珍香,供養十方諸佛。今時眾生不解如來真實之義,唯將外火燒世間沉檀薰陸質礙之香,希望福報,云何得?散花者,義亦如是;所謂常說正法,諸功德花,饒益有情,散沾一切;於真如性,普施莊嚴。此功德花,佛所讚嘆,究竟常住,無雕落期。若復有人散如是花,獲福無量。若言如來令眾生,剪截繪彩,傷損草木,以為散花,無有是處。所以者何?持淨戒者,於諸天地森羅萬像,不令觸犯;誤犯者,猶獲大罪,況復今者。故毀淨戒,傷萬物求於福報,欲益返損,豈有是乎?又長明燈者:即正覺心也,以覺明了,喻之為燈;是故一切求解脫者,以身為燈臺,心為燈炷,增諸戒行,以為添油;智慧明達,喻如燈火。當燃如是真正覺燈,照破一切無明痴暗,能以此法,轉相開示,即是一燈燃百千燈,以燈續然,然燈無盡,故號長明。過去有佛,名曰然燈,義亦如是。愚痴眾生不會如來方便之說,專行虛妄,執著有為,遂燃世間蘇油之燈,以照空室,乃稱依教,豈不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間一毫相光,上能照萬八千世界,豈假如是蘇油之燈,以為利益。審察斯理,應不然乎!

譯:再談到「燒香供佛的作為」。這句話也不是在談那世俗的燒香作為,而是在詮釋真正在心中點起正知正見的「馨香」;能將心中臭穢無明的惡業,全部熏燃消滅。心中的正法馨香共有五種:一者,戒律儀軌的「戒香」,能斷除心中的惡習轉修善行。二者,信心堅定,永不退轉生死苦海循環輪迴之路的「定香」。三者,經常返觀自照反省身、口、意三業的智慧之香「慧香」。四者,能斷除內心一切無知束縛與糾纏的「解脫者」。五者,能了悟此心通達一切無礙的「解脫知見香」。以上五種心靈正法馨香乃是世間稀有珍貴最上等的心香。佛陀在世時,開示弟子要用智慧法門的火苗來點燃這世間無價珍寶的心香,供養十方諸佛;如今末法之世的眾生,不能了解如來的真實義,反而將世俗的火苗來點燃世俗的檀香木令人產生障礙的迷惑,還期待能得到種種功德福報,這樣要如何去明心見性呢?
還有「持散鮮花供佛」的涵意也是如此。若能經常去傳播佛法、真理、智慧演說正法的作為,也正是在形容持散一切功德之花,能真正利益一切有情眾生轉迷成悟;如來清淨真實的德行中,就好比佈施莊嚴道場的功德之花一樣,讓諸佛都會讚嘆這無上尊貴的供養,此功德花三世恆常、永無凋謝之日。

若是修行之人能持散這種功德之花,其所得到的福報如同廣大虛空般無量無邊。若有人說,佛陀開示要人去剪摘傷損花草樹木,來持散鮮花供養諸佛、莊嚴道場,這樣的人修行求道將一無是處。為什麼呢?因為持守清淨戒律之人,對待天下萬物生命都不會去觸犯傷害;若因誤解而觸犯,就會像違犯大自然罪惡行為一樣,何況是現在呢!所以毀壞清淨的戒律,用傷害大自然萬物的生命欲想去追求功德福報那根本是不可能的。本來佈施的作為是要得到功德利益的,卻因無知、背道而馳的去違犯真理,這豈不是庸人自擾嗎?
還有「點燃燈油供佛的作為」。這也是在形容正知正覺的心,以覺醒的光明心地來形容點燈;所以一切修行求道追求了生脫死的人要以身體來當燈台;以心來當燈柱;以增添燈油來代表持守戒律的加油;以智慧的光芒猛烈遍照一切內在幽冥陰暗的心田此即代表點燃內在心靈的燈火。吾人若是能點燃燈明、添加燈油在這座明心見性的心燈上時,就能照破一切無明愚痴的黑暗心房;若是能用這種方法去開示他人也能獲得明心見性時,這就是「一燈引千燈」的真義。以內心覺醒的智慧心燈永不熄滅來形容,亦稱之為點燃長生燈位。在過去有尊佛名號為燃燈佛,其名號的涵意就是如此,這尊佛正是為釋迦佛陀點燃心燈的老師。無知愚痴的眾生不能體會佛陀的方便開示,專門用虛妄複雜的心思來執取世俗的有為萬法,還妄想以為用世間的蘇油之燈,就能照亮內在的心燈,還自稱是依法奉行,這豈不荒謬至極!
所以我們看佛陀說法時,在他雙眉之間放射出慈悲智慧的毫相之光,能照射一萬八千世界,這絕不是世俗油燈的燈光所能達到的功能,大家若能仔細去體會這個道理應該不難覺悟!

◆ 又六時行道者:所謂六根之中,於一切時,常行佛道,修諸覺行,調伏六根,長時不捨,名為六時。遶塔行道者:塔是身心也,當令覺慧巡遶身心,念念不停,名為遶塔。過去諸聖,皆行此道,得至涅槃。今時世人,不會此理,曾不內行,唯執外求;將質礙身,遶世間塔,日夜走驟,徒自疲勞,而於真性,一無利益。又持齋者:當須會意,不達斯理,徒爾虛切。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內制三毒,勤覺察、淨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又持齋者,食有五種: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淨,不染俗塵。此五種食,名為齋食。若復有人,不食如是五種淨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為斷於無明之食。若輒觸者,名為破齋。若有破,云何獲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諸惡皆為;貪慾恣情,不生慚愧,唯斷外食,自為持齋,必無是事。又禮拜者:當如是法也,必須理體內明,事隨權變,理有行藏,會如是義,乃名依法。夫禮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謂恭敬真性,屈伏無明,名為禮拜。若能惡情永滅,善念恆存,雖不現相,名為禮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謙下心,亦為禮拜;故須屈伏外身,示內恭敬。舉外明內,性相相應。若復不行理法,唯執外求,內則放縱瞋痴,常為惡業,外即空勞身相,詐現威儀,無慚於聖,徒誑於凡,不免輪迴,豈成功德。

譯:還有所謂的「六時行道的作為」。這是在開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於日夜一切時間中,都要去實踐力行佛法的道理,經常修持明心見性,自覺覺他的善法行為,調理降服六根的清淨善行,長時間的努力精進不棄守,這樣才可以稱為六時行道的作為。
還有「繞塔經行的行為」。這裡所說的塔,乃指肉身的寺廟,也就是讓覺醒清淨的智慧,巡迴穿梭在自己的身心之間,念念光明不停滯,此稱之為繞塔。在過去歷代成就的聖人,他們都是用這種法門來修行求道,一直到成就清淨無為的寂靜涅槃。現今末法之世的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從未曾用自心光明的智慧悟性,繞行自己肉身的寺廟,只是一昧的去繞行外在的佛像寺廟日夜未曾停息,這樣只會得到無限的疲勞,對於明心見性和修行成就卻毫無任何的幫助和利益。

再來談到「持齋的作為」。持齋的「齋」乃是形容「齋」這個字,所謂的齋正身、口、意三業,不使其身心亂散。「持」的涵意就是守護,所以一切戒律行為和良知心戒都要如法去護持。必須外禁六情內制三毒,精勤的覺察清淨身、口、意三業,並去了解其中的涵意,此即稱之為持齋的真實義(一般人將吃素稱為持齋)。又持齋的作為有五種法食:u法喜食-依持正法,歡喜奉行。v禪悅食-心內、心外都要光明寂靜,身心喜悅法樂。w念食-經常持唸諸佛名號,並努力去實踐心口合一,彼此相應。x願食-於一切行、住、坐、臥日夜中,經常修持祈求利益眾生的心願。y解脫食-經常保持內心的清淨,不去沾染世俗塵埃。以上這五種法食稱之為「齋食」。

如果有人不吃這五種齋食,還打妄語錯把吃素說成吃齋清口,這對修行求道毫無任何幫助,只有超越世俗無知愚痴的持齋才能求道成道,若是觸犯之人就可稱其為破齋。若有破齋的行為憑什麼還說持齋吃素有功德福報呢?一般世俗眾生不能體會這個道理,縱容身心去造作諸惡端;貪(食、色、名、利)慾縱情,不知慚愧,還自以為不吃肉就稱之為吃素,吃素就自以為是持齋,絕對不是這樣的。

再談到「禮拜頂禮的作為」。修學這些有為法,必須用清淨的智慧來思考其真實的密意,懂得這個道理之人才能稱之為「依法修行」。所謂「禮」這個字代表著尊敬,「拜」代表著降伏,也就是恭敬自心內在的佛性稱之為「禮」,降服內在無知愚痴的習性,自行懺悔稱之為「拜」。若能將邪惡的心思永遠斷滅,永保恆常的善念,雖然心的映像無法對外表達,但這種作為也稱之為「禮拜」;佛陀開示世俗眾生要行持謙卑下意的心,這也稱之為「禮拜」;所以要屈服身外的懺悔作為,以表示對內在佛性的恭敬、虔誠之意,也就是用外在的行為,來表現出內心的虔誠恭敬,彼此相應。若不是依照這個道理來「禮拜佛像」,一昧只知向心外有目地的去求佛、拜佛,對內心則是放縱嗔恨和愚痴,並經常造作諸惡業,這樣向心外去禮拜諸佛只會示現妄念疲勞的身心,讓人錯解以為禮拜諸佛的行為很恭敬虔誠卻不知慚愧的面對諸佛法相,只是自己欺蒙自己,無法真正向內心修持去獲得功德智慧,依舊會墮入輪迴生死苦海之路,用這樣的錯誤心態來禮拜諸佛,會有什麼功德呢?

◆ 問:如溫室經說,洗浴眾僧,獲福無量。此則憑於事法,功德始成,若為觀心可相應否?答:洗浴眾僧者,非洗世間有為事也。世尊當爾為諸弟子說溫室經,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隱說七事供養功德,其七事云何?一者淨水、二者燒火、三者澡豆、四者楊枝、五者淨灰、六者蘇月高、七者內衣。以此七法喻於七事,一切眾生由此七法,沐浴莊嚴,能除毒心無明垢穢。其七法者:一者謂淨戒洗蕩非,猶如淨水濯諸塵垢。二者智慧觀察內外,猶如然火能溫淨水。三者分別簡棄諸惡,猶如澡豆能淨垢膩。四者真實斷諸妄想,如嚼楊枝能淨口氣。五者正信決定無疑,猶如淨灰摩身能辟諸風。六者謂柔和忍辱,猶如蘇通潤皮膚。七者謂慚愧悔諸惡業,猶如內衣遮醜形體。如上七法,是經中秘密義。如來當爾為諸大乘利根者說,非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無能解悟。其溫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溫淨戒湯,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法,以自莊嚴。當爾比丘,聰明上智,皆悟聖意,如說修行,功德成就,俱登聖果。今時眾生,莫測其事,將世間水洗質礙身,自謂依輕,豈非誤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煩惱塵垢,本來無相,豈可將質礙水,洗無為身?事不相應,云何悟道?若欲身得淨者;當觀此身,本因貪欲,不淨所生,臭穢駢闐,內外充滿。若也洗此身求於淨者,猶如盡方淨,以此驗之,明知洗外非佛說也。

譯:弟子問:就像溫室經中所說:洗澡沐浴眾僧獲福無量,這只是憑藉外在的有為作法就能獲得功德,不知如此作為與返觀自心法門能否相融應證呢?師回答:洗澡沐浴僧眾的作為,並不是在清洗世間的有為之垢。佛陀當時為眾弟子們開示溫室經,主要是讓受持者洗去污垢塵染之法,所以才會用這些世間的名相作為來當譬喻,千萬不可依文解意錯解事實的真相。佛陀所說七事的供養功德:一者淨水。二者燒火。三者澡豆。四者楊枝。五者淨灰。六者蘇月高。七者內衣。以這七種方法來隱喻七事,一切眾生皆由這七法來沐浴莊嚴,能去除三毒的無知塵垢和污穢。這七種方法的內涵是:一者,以三聚淨戒來洗去心靈的邪惡,就像用乾淨的水來洗去污垢一樣。二者,以智慧的觀照來破惡證真,就像燃燒火苗能將淨水煮沸一樣。(好比一個人精進修法到某個程度向指導老師應證時,指導老師就會鼓勵他,並告訴他:水快煮沸了,這句話代表勉勵學生修行快見性了,趕快加油。)三者,分別針對各種不同的惡習來防止,就像去污的澡豆能洗滌油膩塵垢一樣。四者,追求事實的真相,能斷除自以為是的複雜妄想,就像口嚼楊枝一樣,能去除口中的惡臭(代表去除惡口)。五者,堅定的信心當下抉擇該做的事情時,明快果斷毫不疑惑,就像用乾淨的草灰塗抹身體,能防止風邪的入侵。(此風邪代表利益、衰敗、毀謗、名譽、稱讚、譏笑、苦惱、喜樂的八風無法吹動。)六者,柔和的忍辱智慧,就像蘇月高一樣能疏經活血、通潤皮膚。七者,慚愧、懺悔一切的惡行,就像內衣褲一樣,能遮去醜陋的身體部位(代表做事節制、守禮、分寸、知足。)以上七種方法是溫室經中的密意;佛陀當時是對所有大根利器的人來開示,絕不是對世俗無知的凡夫來開示的,所以現在的人都無法了解,也無法去體悟。

那「溫室的人」乃在形容吾人這個身體。所以用燃燒智慧的火,來煮清淨戒律的湯,而沐浴其身,用天真一如的自心佛性,受持這七種洗滌去污的心靈法門來莊嚴其身。當然所有修行的乞士(出家之人)皆為出離的智慧之人,所以都能體悟聖人的開示涵意。而依此修行,自然能成就一切功德,獲得圓滿成就。末法之世的眾生用依文解意來猜測經典的智慧,誤把世俗的洗澡沐浴,清除身體塵垢的行為當成真理,還自以為依據經典在做功德,這豈不背道而馳耽誤了修持嗎?而且真如的佛性並不是凡夫的有形有相,也不是肉身中的污垢塵染;真如的佛性本來就無形無狀,沒有任何相貌的,怎麼能將世俗的澡浴,來洗滌這清淨無為的佛性呢?若不能體會經典的智慧而無法相應,那還談什麼開悟成道?若是想將色身洗滌清淨,就要先觀這個身體,因為縱容身、口、意而犯了貪得無厭的罪業,畢竟不清淨的心,所生出的臭穢陰暗,就要慢慢洗滌才能清除殆淨;用這種方法來依此類推的檢驗這個道理,明明知道清除身、口、意的塵染污垢,就必須先去洗滌污濁的心靈,若是向心外去做些沐浴洗澡、清除塵染等事,這絕非佛陀所開示的道理。

◆ 問:經說言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淨土。以此一門即應成佛,何假觀心?求於解脫。答:夫念佛者,當須正念,了義為正,不了義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達彼?佛者覺也,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念者憶也,所謂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如是義,名為念。故知念在於心,不在於言。因筌求魚,得魚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稱念佛之名,須知念佛之道。若心無實,口誦空名,三毒內臻,人我填臆,將無明心不見佛,徒爾費功。且如誦之與念,義理懸殊,在口曰誦,在心曰念。故知念從心起,名為覺行之門;誦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執相求理,終無是處。故知過去諸聖所修,皆非外說,唯只推心。即心是眾善之源,即心為萬德之主。涅槃常樂,由息心生。三界輪迴,亦從心起。心是一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知門戶者,豈慮難成?知關津者,何憂不達?竊見金時淺識,唯知事相為功,廣費財寶,多傷水陸,妄營像塔,虛促人夫,積木疊泥,圖青畫綠,傾心盡力,損已迷它;未解慚愧,何曾覺知。見有為則勤勤愛者,說無相則兀兀如迷。且貪現世之小慈,豈覺當來之大苦。此之修學,徒自疲勞,背正歸邪,誑言獲福。但能攝心內照,覺觀外明;絕三毒永使銷亡,閉六賊不令侵擾;自然沙功德,種種莊嚴,無數法門,一一成就。超凡證聖,目擊非遙。悟在須臾,何煩皓首?真門幽秘,寧可具陳?略述觀心,詳其少分,而說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 求心不知待心知。
佛性不從心外得。 心生便是罪生時。
我本求心不求佛。 了知三界空無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 只這心心心是佛。

譯:弟子問:經典上曾說,一心不亂持誦佛號,必定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只要依此法門修持即能成就佛果,為什麼還須要用返觀自照,明心見性的觀心法門來尋求解脫呢?師回答:所有修持念佛法門的人,首要的就是持守正念,持守正念必定能得往生善方,若是不改邪念又如何能到達呢?佛者覺性也,乃指覺察身心、勿念造惡;「念」又稱之為憶,所謂憶念持戒不忘其行,努力精進、正心正念的修持,這些涵意稱之為「念」。由此可知「念」佛法門在於一心專注不亂,不在於強調所說的話。就像用竹器撈魚,主要的目的就是捕魚,當得到魚時,就忘了竹器;因為念佛而追求一心不亂的心境,得到清淨無為的意念,而忘了口中所說的語言。既然稱念諸佛聖號,就必須了解念佛之道的真義。

若心中虛偽不實在,還口念佛名,內心既然不認同那就是「口誦空名」;而貪、瞋、痴三毒熾盛,我執深重,用無知迷惑的心來念佛,是無法見到心中的佛性,徒勞無功罷了。如果口中持誦,心中憶念,行動上更去實踐力行,此稱之為心口合一。在口中唱出稱之為「誦」,在心中唱出稱之為「念」,由此得知憶念是從心中發出,此即稱之為覺悟的行為;持誦佛名在口中,是聲音的相貌,若執著音聲之相來追求佛果,終無是處。故知歷代祖師聖僧所修持的都不是心外求佛之法,而是向內心來追求佛性(覺醒)的顯露。因此證明了當下清淨的本心是所有善行的根源,也就是說當下的心,就是萬法德性的本體。清淨無為(涅槃),常得法樂,皆由止息一切妄念來生出。而輪迴三界無法出離,也是在形容由心生起的三毒之界(障礙的圍牆)。所以心是此生此世對外的一切門戶,當下的心,才是解脫一切煩惱業障的唯一關鍵。能了解心門之道時,還怕不能明心見性嗎?了解這個秘密關鍵之門的人還會憂慮修行求道無法成就?綜觀末法之世,一切眾生為了追求功德福報只會作表面功夫,浪費財物去放生水禽動物,破壞生態之平衡;當妄念生起,自以為建寺造佛,努力經營功德福田,不只對自己有所損傷,也會造成世俗眾生的迷惑;更不懂得為自己尚未明心見性的修行之路感到慚愧,根本就無從覺察了知自己在學什麼佛,所以不知慚愧之人,是無法善用懺悔力量來修行前進的。世俗眾生一見到世間有為萬法就想貪求得到,而去拼命追求;若是聽到清淨無為的究竟真理時,就恍恍惚惚、迷迷糊糊。而會去貪圖世俗福報的小我慈悲之人,根本就無法覺察生命無常的大苦緊逼在後。用這樣的無知心態來修行學佛與成辦佛事,只會修出心苦疲勞的結果而已,不僅背道而馳,還會墮入邪見外道,如此愚痴無知還敢妄言自稱已經得到福報。

若是能返觀攝心自照,用覺悟的心來觀察自身的言行作為;終結貪、瞋、痴三毒使其滅之,關閉六根之賊的興起,不讓六賊來侵擾心靈的淨土;自然能成就恆河沙數一切功德之力,具足無量莊嚴。當進修有為萬法時,皆能不迷惑而得成就,能超越六道輪迴,證入四聖之道。用世俗眼光來看,好像成就佛果是那樣的遙遠,但若能體悟這個道理卻會發現近在咫尺,連抬頭遙望都不需要。求道最真實的密語並不複雜難懂,只要略為說出觀心之法,用簡單扼要的精髓來詮釋,即能體悟,最後我以偈言來敘述解說。


我本來修行求道,其目地是為了要追求明心見性,卻沒想到自己早已具足明心見性。修學世
間一切有為萬法,追求明心見性成就佛果,卻不知道成就佛果就是讓自己當下生出覺性悟心。見性成佛的佛性,不是從心外的八萬四千有為萬法中去求得。當心起動念之際,便是墮入三界、六賊擾亂之時,一切罪業立即生出。

●我本來修行求道,其目地就是要追求明心見性,而不是向心外追求佛身;了悟貪、瞋、痴三界本來就是空無一物,自心本來就清淨無為、無垢無淨;若想修行求道、見性成佛,只要向當下的一心之中去追求。只是當下的心,這個心、這個心本來就是佛啊!


全文完
__________________
一襲袈裟傲千山 雲來浪去古燈寒
勘破紅塵盡飛散 梵唱裡 管它情短復情長
曉風殘月慣斜闌 莫知此心將誰看
聞知西方有鄉關 驀回首 落日盡處是彼岸
kyo111111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2496, 收花文章: 1644 篇, 收花: 5549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向 kyo111111 送花的會員:
K22514 (2008-12-10)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8-12-09, 11:13 PM   #2 (permalink)
長老會員
 
NKNK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8676
在線等級: 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10
住址: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文章: 4591
現金: -2 金幣
資產: 26502156 金幣
預設

鑑定完畢建議直接閱讀原典
註釋者胡說八道.絕非達摩大師之意

達摩大師《破相論》

菩提達摩大師著
  (達摩祖師著渝州華巖寺沙門釋宗鏡校刻)


  問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
  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
  問曰:何一法能攝諸法?
  答曰: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栽樹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樹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問曰:雲何觀心稱之為了?
  答曰:
  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了四大五陰本空無我;了見自心起用,有二種差別。雲何為二?一者淨心,二者染心。此二種心法,亦自然本來俱有;雖假緣合,互相因待。淨心恆樂善因,染體常思惡業。若不受所染,則稱之為聖。遂能遠離諸苦,證涅槃樂。若墮染心,造業受其纏覆,則名之為凡,沉淪三界,受種種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體故。
  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雲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顯現。
  又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
  佛性者,即覺性也。但自覺覺他,覺知明瞭,則名解脫。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因其覺根,遂能顯現諸功德樹。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觀心,可名為了。
  問:上說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覺為根,未審無明之心,以何為根?
  答:
  無明之心,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慾,及恆河沙眾惡,皆因三毒以為根本。其三毒者,貪嗔癡是也。
  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猶如大樹,根雖是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邊。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諸惡業百千萬億,倍過於前,不可為喻。
  如是三毒心,於本體中,應現六根,亦名六賊,即六識也。由此六識,出入諸根,貪著萬境,能成惡業,障真如體,故名六賊。
  一切眾生,由此三毒六賊,惑亂身心,沉沒生死,輪迴六趣,受諸苦惱;猶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絕,乃能瀰漫,波濤萬里。若復有人斷其本源,即眾流皆息。
  求解脫者,能轉三毒為三聚淨戒,轉六賊為六波羅蜜,自然永離一切諸苦。
  問:六趣三界廣大無邊,若唯觀心,何由免無窮之苦?
  答:三界業報,唯心所生;本若無心,於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癡為無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業輕重,受報不同,分歸六處,故名六趣。
  問:雲何輕重分之為六?
  答曰:
  眾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輕趣。雲何三輕趣?所謂迷修十善,妄求快樂,未免貪界,生於天趣。迷持五戒,妄起愛憎,未免嗔界,生於人趣。迷執有為,信邪求福,未免癡界,生阿修羅趣。如是三類,名三輕趣。
  雲何三重?所謂縱三毒心,唯造惡業,墮三重趣。若貪業重者,墮惡鬼趣;嗔業重者,墮地獄趣;癡業重者,墮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輕,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業由自心生,但能攝心,離諸邪惡,三界六趣輪迴之苦,自然消滅離苦,即得解脫。
  問曰:如佛所說,我於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勤苦,方成佛道。雲何今說,唯只觀心,制三毒,即名解脫?
  答:
  佛所說言,無虛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漢名不可數。此三毒心,於中有恆沙惡念,於一一念中,皆為一劫;如是恆沙不可數也,故言三大阿僧祇。
  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蓋,若不超彼三大恆沙毒惡之心,雲何名為解脫?今若能轉貪嗔癡等三毒心,為三解脫,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眾生愚癡鈍根,不解如來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說,遂言成佛塵劫未期,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
  問:菩薩摩訶薩由持三聚淨戒,行六波羅蜜,方成佛道;今令學者唯只觀心,不修戒行,雲何成佛?
  答:
  三聚淨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無量善聚。聚者會也,無量善法普會於心,故名三聚淨戒。六波羅蜜者,即淨六根也。胡名波羅蜜,漢名達彼岸,以六根清淨,不染六塵,即是度煩惱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羅蜜。
  問:如經所說;三聚淨戒者,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豈不文義有乖也?
  答:
  佛所說是真實語。菩薩摩訶薩,於過去因中修行時,為對三毒,發三誓願,持一切淨戒。對於貪毒,誓斷一切惡常修一切善;對於嗔毒,誓度一切眾生;故常修慧;對於癡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種淨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
  諸惡消滅,名為斷。以能持三聚淨戒,則諸善具足,名之為修。以能斷惡修善,則萬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濟群生,故名解脫。則知所修戒行不離於心,若自心清淨,則一切佛土皆悉清淨。
  故經云:心垢則眾生垢,心淨則眾生淨;欲得佛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也。三聚淨戒自然成就。
  問曰:如經所說,六波羅蜜者,亦名六度;所謂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今言六根清淨,名波羅蜜者,若為通會。又六度者,其義如何?
  答:
  欲修六度,當淨六根,先降六賊。
  能捨眼賊,離諸色境,名為佈施;
  能禁耳賊,於彼聲塵,不令縱逸,名為持戒;
  能伏鼻賊,等諸香臭,自在調柔,名為忍辱;
  能制口賊,不貪諸味,讚詠講說,名為精進;
  能降身賊,於諸觸欲,湛然不動,名為禪定;
  能調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名為智慧。
  六度者運也,六波羅蜜喻若船筏,能運眾生,達於彼岸,故名六度。
  問:經云:釋迦如來,為菩薩時,曾飲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飲乳,後證佛果,豈唯觀心得解脫也?
  答:
  成佛如此,言無虛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種,佛所食者,非是世間不淨之乳,乃是清淨法乳;三斗者,三聚淨戒,六升者,六波羅蜜;成佛道時,由食如是清淨法乳,方證佛果。若言如來食於世間和合不淨牛膻腥乳,豈不謗誤之甚。
  真如者,自是金剛不壞,無漏法身,永離世間一切諸苦;豈須如是不淨之乳,以充飢渴。
  經其說,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濕,不食穀麥糠麩,不與挬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牛者,毗盧捨那佛也。以大慈悲,憐愍一切,故於清淨法體中,出如是三聚淨戒六波羅蜜微妙法乳,養育一切求解脫者。如是真淨之牛,清淨之乳,非但如來飲之成道,一切眾生若能飲者,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經中所說,佛令眾生修造伽藍,鑄寫形像,燒香散花燃燈,晝夜六時繞塔行道,持齋禮拜,種種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觀心,總攝諸行,說如是事,應虛空也。
  答:
  佛所說經,有無量方便,以一切眾生鈍根狹劣,不悟甚深之義,所以假有為,喻無為;若復不修內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言伽藍者:
  西國梵語,此土翻為清淨地也;若永除三毒,常淨六根,身心湛然,內外清淨,是名修伽藍。
  鑄寫形像者:
  即是一切眾生求佛道也;所為修諸覺行,彷像如來真容妙相,豈遣鑄寫金銅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脫者,以身為爐,以法為火,以智慧為巧匠,三聚淨戒、六波羅蜜以為模樣;鎔煉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無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謂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為敗壞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鑄寫真容,憑何輒言功德?
  燒香者:
  亦非世間有相之香,乃是無為正法之香也;薰諸臭穢無明惡業,悉令消滅。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種:
  一者戒香,所謂能斷諸惡,能修諸善。
  二者定香,所謂深信大乘,心無退轉。
  三者慧香,所謂常於身心,內自觀察。
  四者解脫香,所謂能斷一切無明結縛。
  五者解脫知見香,所謂觀照常明,通達無礙。
  如是五種香,名為最上之香,世間無比。佛在世日,令諸弟子以智慧火,燒如是無價珍香,供養十方諸佛。今時眾生不解如來真實之義,唯將外火燒世間沉檀薰陸質礙之香,希望福報,雲何得?
  散花者,
  義亦如是;所謂常說正法,諸功德花,饒益有情,散沾一切;於真如性,普施莊嚴。此功德花,佛所讚歎,究竟常住,無彫落期。
  若復有人散如是花,獲福無量。若言如來令眾生,剪截繒彩,傷損草木,以為散花,無有是處。所以者何?持淨戒者,於諸天地森羅萬像,不令觸犯;誤犯者,猶獲大罪,況復今者故毀淨戒,傷萬物求於福報,欲益返損,豈有是乎?
  又長明燈者:
  即正覺心也,以覺明瞭,喻之為燈;是故一切求解脫者,以身為燈台,心為燈炷,增諸戒行,以為添油;智慧明達,喻如燈火。當燃如是真正覺燈,照破一切無明癡暗,能以此法,轉相開示,即是一燈燃百千燈,以燈續然,然燈無盡,故號長明。過去有佛,名曰然燈,義亦如是。
  愚癡眾生,不會如來方便之說,專行虛妄,執著有為,遂燃世間蘇油之燈,以照空室,乃稱依教,豈不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間一毫相光,上能照萬八千世界,豈假如是蘇油之燈,以為利益。審察斯理,應不然乎!
  又六時行道者:
  所謂六根之中,於一切時,常行佛道,修諸覺行,調伏六根,長時不捨,名為六時。
  繞塔行道者:
  塔是身心也,當令覺慧巡繞身心,唸唸不停,名為繞塔。過去諸聖,皆行此道,得至涅槃。
  今時世人,不會此理,曾不內行,唯執外求;將質礙身,繞世間塔,日夜走驟,徒自疲勞,而於真性,一無利益。
  又持齋者:
  當須會意,不達斯理,徒爾虛切。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內制三毒,勤覺察、淨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
  又持齋者,食有五種:
  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
  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
  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
  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
  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淨,不染俗塵。
  此五種食,名為齋食。
  若復有人,不食如是五種淨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唯斷於無明之食。若輒觸者,名為破齋。若有破,雲何獲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諸惡皆為;貪慾恣情,不生慚愧,唯斷外食,自為持齋,必無是事。
  又禮拜者:
  當如是法也,必須理體內明,事隨權變,理有行藏,會如是義,乃名依法。
  夫禮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謂恭敬真性,屈伏無明,名為禮拜。若能惡情永滅,善念恆存,雖不現相,名為禮拜。其相即法相也。
  世尊欲令世俗表謙下心,亦為禮拜;故須屈伏外身,示內恭敬。舉外明內,性相相應。若復不行理法,唯執外求,內則放縱嗔癡,常為惡業,外即空勞身相,詐現威儀,無慚於聖,徒誑於凡,不免輪迴,豈成功德。
  問:如溫室經說,洗浴眾僧,獲福無量。此則憑於事法,功德始成,若為觀心可相應否?
  答:
  洗浴眾僧者,非洗世間有為事也。世尊當爾為諸弟子說溫室經,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隱說七事供養功德,其七事雲何?一者淨水、二者燒火、三者澡豆、四者楊柳、五者淨灰、六者蘇髇、七者內衣。以此七法喻於七事,一切眾生由此七法沐浴莊嚴,能除毒心無明垢穢。其七法者:
  一者謂淨戒洗蕩僭非,猶如淨水濯諸塵垢。
  二者智慧觀察內外,猶如然火能溫淨水。
  三者分別簡棄諸惡,猶如澡豆能淨垢膩。
  四者真實斷諸妄想,如嚼楊枝能淨口氣。
  五者正信決定無疑,猶如淨灰摩身能辟諸風。
  六者謂柔和忍辱,猶如蘇髇通潤皮膚。
  七者謂慚愧悔諸惡業,猶如內衣遮醜行體。
  如上七法,是經中秘密之義。如來當爾為諸大乘利根者說,非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無能解悟。其溫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溫淨戒湯,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莊嚴。當爾比丘,聰明上智,皆悟聖意,如說修行,功德成就,俱登聖果。
  今時眾生,莫測其事,將世間水洗質礙身,自謂依經,豈非誤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煩惱塵垢,本來無相,豈可將質礙水,洗無為身?事不相應,雲何悟道?若欲身得淨者;當觀此身,本因貪慾,不淨所生,臭穢駢闐,內外充滿。若也洗此身求於淨者,猶如漸漸盡方淨,以此驗之,明知洗外非佛說也。
  問:經說言至念佛,必得往生西方淨土。以此一門即應成佛,何假觀心?求於解脫。
  答:
  夫念佛者,當須正念,了義為正,不了義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雲何達彼?
  佛者覺也,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念者憶也,所謂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如是義,名為念。故知念在於心,不在於言。因筌求魚,得魚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稱念佛之名,須知念佛之道。
  若心無實,口誦空名,三毒內臻,人我填臆,將無明心不見佛,徒爾費功。且如誦之與念,義理懸殊,在口曰誦,在心曰念。故知念從心起,名為覺行之門;誦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執相求理,終無是處。
  故知過去諸聖所修,皆非外說,唯只推心。即心是眾善之源,即心為萬德之王。涅槃常樂,由息心生。三界輪迴,亦從心起。心是一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知門戶者,豈慮難成?知關津者,何憂不達?
  竊見今時淺識,唯知事相為功,廣費財寶,多傷水陸,妄營像塔,虛促人夫,積木疊泥,圖青畫綠,傾心盡力,損己迷它;未解慚愧,何曾覺知。見有為則勤勤愛著,說無相則兀兀如迷。且貪現世之小慈,豈覺當來之大苦。此之修學,徒自疲勞,背正歸邪,誑言獲福。
  但能攝心內照,覺觀外明;絕三毒永使銷亡,閉六賊不令侵擾;自然恆沙功德,種種莊嚴,無數法門,一一成就。超凡證聖,目擊非遙。悟在須臾,何煩皓首?真門幽秘,寧可具陳?略述觀心,詳其少分,而說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知待心知。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達摩大師《破相論》終。
__________________
百戰功成老太平
優柔誰肯苦爭衡
玉鞭金馬閒終日
明月清風富一生
NKNK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4708, 收花文章: 3713 篇, 收花: 26120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3 位會員向 NKNK 送花:
K22514 (2008-12-10),netboy (2008-12-10),qdenise (2008-12-10)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發文 回覆



發表規則
不可以發文
不可以回覆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論壇啟用 BB 語法
論壇啟用 表情符號
論壇啟用 [IMG] 語法
論壇禁用 HTML 語法
Trackbacks are 禁用
Pingbacks are 禁用
Refbacks are 禁用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12:33 AM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4,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SEO by vBSEO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