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壇說明 |
歡迎您來到『史萊姆論壇』 ^___^ 您目前正以訪客的身份瀏覽本論壇,訪客所擁有的權限將受到限制,您可以瀏覽本論壇大部份的版區與文章,但您將無法參與任何討論或是使用私人訊息與其他會員交流。若您希望擁有完整的使用權限,請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註冊的程序十分簡單、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註冊是完全免費的! 請點擊這裡:『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
|
主題工具 | 顯示模式 |
2010-04-09, 12:26 AM | #1 |
長老會員
|
文章 - 超然曠達,隨心任運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賞析
超然曠達,隨心任運 ——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賞析 此文發表於《成才》雜誌(2009年第6期)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在歷代文人中,蘇軾無疑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而又歷經磨難的文學家。他豁達的人生哲學、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藝的絕世才華,閃耀在歷史的時空中。他,成了後世文人仰慕的偶像。現代作家林語堂對他極其崇拜,並寫出了《蘇東坡傳》,說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珈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在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夜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仍然對蘇軾的人生哲學有相當大的認同。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心理壓力日趨增大的今天,蘇軾的作品像一付清涼劑,讓我們浮躁不安的心靈得到絲絲的撫慰;它們亦如晨鐘暮鼓,時時提醒我們要安頓好自己的心,要以一顆寧靜的心去看待世間的一切。他的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正是這樣的代表作品。 這首詞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三年前(1079),在新任湖州知州的蘇軾,忽然被朝廷的使者五花大綁地押往京城,驚魂不定的東坡先生,就這樣莫名其妙地關進了京城的大牢。在牢中,在嚴刑逼供下,罪名原來是他在杭州任職時,常常寫些小詩,在詩中發發小牢騷,有時表示出對新法(王安石的變法)的不同意見,有時針砭新法的流弊。而官場的群小卻以此為藉口,攻擊蘇軾“毀謗朝廷”。這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獄——“烏台詩案”。蘇軾在牢中受盡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幾近死亡的邊緣。後來經多方營救,倖免一死,出獄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1080年正月,身心俱受摧殘的蘇軾經過長途跋涉,踏進了黃州的大地。在這塊偏僻但風景優美的楚天荊地,貫通儒釋道三家思想的東坡先生,仰觀像於天,俯取法於地,思考宇宙、人生、社會的各種問題,經過一番精神的煉獄之旅,終於獲得了精神上的大解放,心靈進入了一種澄明的境界。才華橫溢的蘇軾,賦詩作文,寫下了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千古不朽的詩文,表達自己這種精神上的探索和收穫。 1082年的某一天,因生活貧困的東坡先生,去看友人向官府替他要來的幾十畝荒地打算自己耕種,在路上遇雨,因為沒有雨具,同行皆狼狽,唯他在雨中從容不迫地行走。本是一場常見的雨,在常人看來已是習以為常,而深諳宇宙、人生之道的蘇軾,卻怦然心動,靈感來襲,輕輕一吟,便成了千古絕唱。 我們先看詞的上闋,“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作者用很強烈的字眼來描繪這一場雨,所謂“穿林打葉”,意指雨的兇猛,雨點穿過樹林,打在樹葉上,也打在蘇軾和同行者的身上,這當然是相當的狼狽了。但是,蘇軾卻不覺得雨的兇猛和被雨淋濕後的狼狽。面對風雨,他悠然自得,並勸同行者“莫聽穿林打葉聲”。任你風雨肆虐,我自坦然面對。勸同行者“何妨吟嘯且徐行”,既然大自然的風雨不能改變,不如改變我們的心態,在雨中吟詩放歌,徐徐前行。為什麼要在風雨中“吟嘯”呢?那代表一種玩賞的心態,是在困境中,在心靈上留有一點小小的空間,讓自己還有閒情逸致去玩賞。這裡主要是寫作者的心態、定力和持守。面對自然的風雨也好,人生的風雨也好,需要你用平靜悠閒的心態,相當大的定力和持守去面對。 “莫聽”二字是對風雨打擊的否定,“何妨”二字是對悠閒人生態度的肯定,這兩句分別從否定和肯定兩個方面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態,當然是騎馬勝過竹杖芒鞋,但是蘇軾卻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這里當然不是寫實,而是繼續寫自己當時的心態。當自己擁有平靜悠閒的心態時,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濘之中,也勝過騎馬揚鞭疾馳而去。這裡還隱含了兩種生活的對比,一種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種是肥馬輕裘的貴族生活。在歷經了政治上的風風雨雨後,蘇軾越來越認同這種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 “竹杖”、“芒鞋”是蘇軾用來表達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詩詞中經常使用,如《初入廬山》:“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東坡》:“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寓居定惠院》:“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 儘管蘇軾是一位士人和官員,但卻是一個平民藝術家,常常深入民間,並過著平民般的生活。 “竹杖芒鞋”就是蘇東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實寫照。 竹杖芒鞋行走在風雨中,本是一種艱辛的生活,而蘇軾卻走得那麼瀟灑、悠閒。對於這種生活,他進一步激勵自己:“誰怕?”意思是說,我不怕這種艱辛和磨難。這是一句反問句,意在強調這種生活態度。為什麼要強調這種生活態度呢?因為對於蘇軾,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態度,所以他說:“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蓑煙雨”,是說整個蓑衣都在煙雨中,實際上是說他的全身都在風吹雨打之中。這“一蓑煙雨”也像徵人生的風雨、政治的風雨。而“任平生”,是說一生任憑風吹雨打,而始終那樣的從容、鎮定、達觀。這一句簡直就是蘇軾一生生活的寫照。他在政治上不斷地受到打擊,一貶再貶,晚年最後流放到了蠻荒之地海南島。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終沒有被打敗,始終保持一顆鮮活靈動的心。當他被貶到海南島,仍能夠寫出“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這樣心靈純淨的句子。對於“一蓑煙雨”的這樣的意象,蘇軾是非常喜愛的。他對唐代詞人張志和的詞《漁父》中“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樣的句子極為讚賞,恨其曲調不傳,並將其改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輕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入歌。 我們再看詞的下闋,下闋轉到寫雨後的情景和感受。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這裡描繪了一個有趣而又充滿哲理的畫面:一邊是料峭春風,作者感到絲絲的冷意;一邊是山頭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這既是寫景,也是表達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這樣充滿辯證法嗎?在寒冷中有溫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憂患中有喜悅。當你對人生的這種辯證法有了了悟之後,就不會永遠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會在微冷的醒覺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線希望。 “山頭斜照卻相迎”,是對生活的一種積極觀照,是一種通觀,是蘇軾經歷磨難和打擊之後,在靈魂上的昇華。蘇軾在他的另兩句詩中,也表達這種思想:“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意謂淒風苦雨之後也終會放晴的。 其實以上三句表達的還只是一種儒家的境界,這是一種入世的人生態度。在此基礎上,蘇軾進一步徹悟人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歸去之後,看剛才刮風下雨的地方,哪裡有什麼雨,哪裡有什麼晴。所謂風雨,所謂晴,不過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這裡蘇軾進入到了佛教所說的“無差別境界”。在佛教看來,“萬法惟心所現”,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靜,世界自然清靜。其實世界萬物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我們有了分別心才有了世界萬象。如果我們內心進入到了無差別的境界,世界萬物哪有什麼分別呢?因此佛教勸人“無執”,一切都不要執著,不要被外物所繫縛。成功也好,失敗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謂“寵辱不驚”。蘇軾在這裡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哲理,歸去之後(可理解心靈的皈依),心靈進入了寧靜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風雨或陽光,哪有什麼區別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勸人既不要因風雨而擔驚受怕,也不要因陽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處之。這看來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實這是一種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種了悟宇宙、人生之後的大超越。這也反映出了蘇軾的人格境界,應該說蘇軾的一生基本上達到了這一境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島後,又把這三句稍一改,寫入了另一首詩《獨覺》:“瀟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可見,蘇軾是以此來磨礪自己的人格境界,並貫穿在他一生的生命歷程之中。全詞以這樣充滿哲理的句子收尾,韻味無窮,令人深思。 來源:http://pengshuxin.blog.sohu.com/134950346.html |
__________________ 百戰功成老太平 優柔誰肯苦爭衡 玉鞭金馬閒終日 明月清風富一生 |
|
送花文章: 14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