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論壇說明 |
歡迎您來到『史萊姆論壇』 ^___^ 您目前正以訪客的身份瀏覽本論壇,訪客所擁有的權限將受到限制,您可以瀏覽本論壇大部份的版區與文章,但您將無法參與任何討論或是使用私人訊息與其他會員交流。若您希望擁有完整的使用權限,請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註冊的程序十分簡單、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註冊是完全免費的! 請點擊這裡:『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
|
主題工具 | 顯示模式 |
![]() |
#1 | |||
長老會員
![]() |
![]()
幾年前,世界著名科學家霍金向全世界宣布放棄對宇宙終極真理的研究,對此,他引用了英國的一位著名文學家的語言說道:“ 宇宙比我想像的不可思議還要不可思議。”文學家用感性的形象思維的語言如是說,而霍金則以科學家理性的邏輯思維的語言如是說。從感性到理性,這不是一種偶然的巧合。 霍金原以為宇宙的終極真理可以用一句簡單的科學公式來概括。但當他發現宇宙的不可估量的深遂博大與神秘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料與能力,實際上也超出了整個人類和一切生命的預料與能力時,他毅然向全世界宣布放棄這一終極真理的研究。 宇宙物理學家們發現宇宙的真實相狀—— 2004年,國際宇宙物理學家們宣布發現了宇宙的真實形狀,是一個倒金字塔形,而金字塔形的頂端卻宛如艾菲爾鐵塔一般,向時空中無限伸展。實際上,倒金字塔形的宇宙只是宇宙的一個單元。 釋迦牟尼佛兩千五百年前關於宇宙的論述—— 早在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佛在《華嚴經》中就明確指出,宇宙是由無數的金字塔形的單元所組成,並把它稱為“一真法界”。有一點倒是讓科學家們說對了,那就是倒金字塔形的宇宙頂端是無限伸展的,伸展到了什麼地方去了呢?伸展到了另一個宇宙單元。時空隧道如斯義。那麼,什麼是宇宙的一個單元呢?就像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單元,滴水是大海的一個單元。一真法界,萬億宇宙,如海世界,渺不可及也。 在一個宇宙的單元中,我們就已驚嘆星系、星團、星雲、星河的繁多,僅在我們的銀河係就有超過了二千億顆的太陽般的恆星,而像地球這樣的行星就不計其數了。可謂是天上有多少星,地上有多少人。而更準確地說,則是天上有多少星,地上則有多少生命。每一個宇宙單元中存在著數百億到上千億的銀河系般的星系,每個星係都有上千億顆恆星,而圍繞其運行的行星就更是無從計算了。但這只是物質的宇宙和物理的宇宙。 宇宙分為三個層面,一是物質的宇宙,即科學的宇宙,是我們看得見的,包括採用各種科學儀器,如:射電天文望遠鏡等所能證實的宇宙;二是哲學的宇宙,即哲學的理性思維及其推理的宇宙,也是無法實證的宇宙;三是精神的宇宙,也即宗教的宇宙,而在某些宗教中卻是可以實證的。 但在物質的宇宙之中,我們可見的無數星系、星雲與星河,只是宇宙中的顯物質,顯能量而已。宇宙中更多的是暗物質與暗能量。它們佔據了宇宙總物質與總能量的95%以上,這就形成了所謂多維時空與虛空。正如《華嚴經》中指出,一個宇宙的單元分為二十層,我們的娑婆世界與西方極樂世界都同在第十三層,而每一層都有無盡的虛空所圍繞。所謂“宇宙非宇宙,時空非時空,盡入虛空無盡藏,虛空無盡廣大,唯其心性而至焉”。 不僅如此,釋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就已經闡述與預見科學的原理及發展。 早在2500年前釋迦牟尼佛就指出:“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則窮盡宇宙無限之真諦。2500年前,釋迦牟尼佛即說:“一滴水中八萬四千蟲”。則揭示了現代醫學的至理。2500年前釋迦牟尼佛即說:“六道眾生,無始劫來循環往復。”則蓋論物質不滅,生生不已,而神識亦為物質,故轉順六道、輪迴不同的空間。2500年前釋迦牟尼佛即說:“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融過去、現在、未來於一瞬。”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初證佛學的時空觀。 縱觀人類的科學發展,無不反證佛學智慧與真理的偉大,若論納米,佛云:“一粒沙中,大千世界”,揭示了微觀之秘。若論宇宙行狀,佛云:“須彌山,環藏世界”。證明今日之科學,論證宇宙為金字塔形。若論人體細胞,佛云:“人身皆由重重疊疊蟲蟻和合而成”,揭示了人體的奧秘。一一事例,不勝枚舉。 釋迦牟尼佛還說道:“通達生命生死與宇宙時空本質的覺悟者,可以化身千百億。”這不是神話而是科學。實際上,現代科學的克隆,植物園藝的剪接插枝,社會技術人才的培訓複製,人類與國家的憲法制度要求人們的思想統一與行為規範,包括成千上萬冊的各類書刊典籍的出版,都是在以一火而燃千火之明,以一燈而傳千燈之義。就像我們今天的文明教育一樣,一代一代地傳諸於後人。這是一種比喻,但同時也是一種真實。 《法華經》在談到這一生動的景象時雲:“十方世界百億釋迦牟尼分身佛,俱皆來集,各遣侍者問訊世尊。”一一分身如來,焉非克隆與複製,此亦大平等覺觀歟。蓋因本源一體而無所分別。精神意識分身與肉身細胞分身,普皆內外一如而物神一體,故為法性、法性土也。此論何義?百千億的分身如來,難道不是一種克隆與復制嗎?這也是大平等的覺悟觀呀!因為本源是一體的,沒有分別的,不管是內在的分身,還是外在的分身,只要同音同聲同頻率,同心同德同行為。那麼,外在的精神意識的分身也好,內在的肉體細胞的分身也好,都是內外一如的,物質精神一如的。所以稱為:法性與法性土。 為什麼釋迦牟尼具有這樣的真知灼見,其原因就在於以靜態思維而進入事物的本質、本性與本源。 縱觀整個世界,沒有一種宗教具備了科學的真理與哲學的智慧,甚至談到了宇宙學、時空學,並深入到了宇宙各時空的境界,揭示其內在的規律。但是,佛教談到了,而且闡述得如此分明,如此詳細。為什麼?如前所述,我們生活的時空是一個多維的時空,而不僅僅是我們可感、可知、可觸摸的三維空間與四維時間,同時還包括了五維、六維、七維,乃至百維、千維。而人類的動態思維只局限於三、四維的淺層時空,而不能進入多維的深層時空,乃至超越時空。 那麼,怎樣才能進入多維時空乃至超時空呢?只有從靜態思維而入。我們知道人類的思維也是一門大科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並列為三大科學,只有這三大科學的並列方可較為相對完整的體現整個自然科學的形態與內涵。而所謂思維科學,不管思維的形態有多少種,如形象思維、靈感思維、具象思維、抽象思維;男人思維、女人思維、西方的思維、東方的思維、猶太人的思維、中國人的思維,人的思維、動物的思維,但統括起來,卻只有兩種思維,即一者為動態思維,一者為靜態思維。 什麼叫動態思維呢?簡而言之,就是我們的思想意念,從小至大,從少到老,從清晨到夜晚乃至夢中,念流不斷,滔滔不絕,或學習工作、或生活思考、或觸景生情、或感謂萬端、或悲苦憂歡,一一無不皆在其中而流淌不息。 什麼叫靜態思維呢?靜態思維不是純然的靜止不動,而是讓思維深層透達了,它排除了內在七情六欲,外在的聲光音色,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從而超越了三維空間和四維空間,而深入到五維、六維的多維時空和超時空。正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亦即如是。 “融過去、現在、未來於一瞬”,觀察到一切事物的本質本性,原來與宇宙時空的本質本性通同一如,而無二分別。所以,他驚嘆道:“啊!原來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因為一切生命都可以進入不同層次的靜態思維,包括一些冬眠的動物,也都具有進入多維時空的能力,從而引起了山趣野外的種種怪談,而產生《聊齋誌異》等一類書,以及上世紀末出現的所謂特異功能的社會現象。實際上,其科學原理均在於此。我們不能迴避這一自然與社會現象,而應當正視,並予科學的解釋,以涵蓋物質與精神兩大領域的科學理論予以解釋。 關於靜態思維的運動規律,猶如恩格斯指出:“ 事物最高級的運動是其最內部的核心運動。 ”亦中國古人講: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 儒家的養心,道家的靜從,基督教的懺悔,印度瑜珈的冥想,而佛教則稱為禪定,實際上都屬於靜態思維,換言之也是屬於心靈的科學。是進入或止於心靈的意念,心靈的性質,還是心靈的本質、本性,乃至於本源,並與本源的融和程度?這就決定了各種宗教實證境界的深淺和對智慧真理佔有的高低。反之,各種宗教都是以對智慧真理佔有的高低和實證境界的深淺而進入不同的宇宙時空。 正如,孔子“ 知其兩端,而執其中 ”的中庸,只是事物的外在相狀,並停留在外在相狀的相對、短暫和平上。老子雖然提出“ 與自然和,與萬物和,與天地和 ”的終極思想與真理,但他卻始終不能徹底的進入這一境界。而只停留在“恍兮惚兮,窈窈冥冥,其中有精,其中有像”的無始無明的朦朧狀態中。對此,禪宗的高僧大德將此斥之為“黑黝深坑,深可怖畏”。其它的宗教也大都停留在中庸與中和之間的狀態。 惟獨釋迦通過“中觀”的徹底觀心,而入於心靈的本質本性,事物的本質本性以及宇宙時空通同一如的本源。蓋由中和而至大和,由大和而至妙和,由妙和而至不和之和,無和無不和。猶如禪宗的高僧大德將此狀態一桿子捅到底,而達徹底究竟根本的玲瓏剔透,遍體大光明,一體大光明的境界。亦如藏傳佛教的大圓滿法。所以,佛學的中觀於一切心法中,一切靜態思維的心法中是最高的,其意義與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正確理解佛經 由此可見,佛教的實證是由靜態思維而入的,這也是一種科學的理論依據和實證境界。因此,佛經所云句句是實而句句是真,正如釋迦雲:無一是妄語,而無一是誑語。而我們今天許多人閱讀佛經僅僅把它作為一種神話、童話來讀,甚而是作為一種具有想像力的作品來讀,這實際上是十分錯誤的。但大部分人都是這樣來讀佛經的,他們停留在感性認識上,一知半解上,是疑惑而非疑惑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上,所以社會與世間的許多人都認為佛教是迷信,是風俗,是宗教,甚至只是文化的一種形態,包括佛經中所闡述的許多生命,如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等都被當作神話中的人物與生命來對待。 實際上地球已知的生命種類之繁多是不可勝數的,大約有一億多種而未知的生命亦達到八千萬種至一億種,更遑論各個宇宙時空中存在著不同的生命力、智慧力、意識力、精神力。所以,世界上所盛行的飛碟與外星人現象,從這一意義來講,都當屬是可以理解的。 既然中國人能創造中國人的世界,美國人能創造美國人的世界,俄羅斯人能創造俄羅斯的世界,法蘭西能創造蘭西的世界,人能創造人的世界,狼能創造狼的世界,羊能創造羊的世界,蜜蜂能創造蜜蜂的世界,螞蟻能創造螞蟻的世界,那麼各種精神力與生命力也可以創造他們的世界,神能創造神的世界,上帝能創造上帝的世界,真主能創造真主的世界,而諸佛如來亦能創造種種不一的佛國淨土,因為宇宙時空與虛空是無盡廣大的。而所謂的神祗,上帝,天主,真主與諸佛如來的種種稱謂,也都是無以名之,而故以名之。就像我們今天稱之為蜜蜂、螞蟻的昆蟲。牛羊虎豹的獸類一樣,包括我們人的稱謂亦然如是。 佛學是大科學、大智慧、大真理 佛學之所以是大科學、大智慧、大真理,因為它融物質與精神領域為一體,示現了其中的變化與生滅,宏闡了萬物萬法皆然的規律,猶如物質不滅,能量守恆,信息彌存,而精神永遠。 正如阿諾行爵士所說的:“我說過,我還要說,我還要一遍一遍地說,佛教與現代科學之間存在著一條緊密的智力紐帶。” 同時,佛法作為心法,作為心性之學,作為動態思維與靜態思維之學,還可以了卻人類乃至一切生命的生死和心靈的痛苦與煩惱。 實際上,一切宗教、文化,甚而科學都在致力於人的心靈研究,對其進行約束、規範、指導,並努力揭示其內在規律。但科學只停留在心靈的外在意識上,如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性意識;醫學上的心理障礙,憂鬱症,強迫症和精神分裂症;文學上的意識流等等。文化與宗教則深入到心靈的內在性質,包括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道、佛三者所倡導的中庸、中和與中觀,既分別代表了淺、中、深的三種靜態思維的形式與狀態,也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程度與形態的和合,即儒家的社會序化和合價值觀;道家的自然序化和合價價值觀;佛家的時空序化合價值觀。 實際上,和合一道是智慧,是真理,是規律。和合的真理與規律體現在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包括文化的和合、科學的和合、高新技術的和合、藝術的和合、哲學的和合、思維的和合、內在主觀思維與外在客觀規律的和合。 和合即是中庸標準點,真理標準點。對一切領域和方面來講,普皆如是。包括佛教揭示的心靈的本質及根本規律,也是由靜態思維的心靈和合而進入的,並由極內而至極外,由心靈的本性而通達宇宙時空的本性。也即釋迦牟尼佛兩千五百年前闡述的涵蓋現代宇宙物理學的“華嚴境界。” 佛敎異於其他宗教的學說 佛敎中的無我學說是使佛敎不同於其它宗敎哲學的一個基本學說。佛敎中的其它敎義,如無常、無神、業報,以及佛敎倫理和禪定等等,在別的學派或宗敎之中也可以找出或多或少類似的思想,而否認有真實不變的“我”,這是佛敎所獨有的學說。這個學說對許多人說是一個極難理解的敎義,而且往往引起人們對佛敎進行猛烈的抨擊。然而無我的學說卻是佛敎的基礎,佛陀的一切敎法都和這個學說有密切關係。佛陀對這個敎義的解釋是十分肯定的,毫無妥協的餘地。有一次他宣稱說:“不論有佛出世或無佛出世,一切法中無我,這是一個肯定不變的事實。” 那麼佛陀所否定的這個“我”究竟是什麼呢?簡單地說,這個所謂“我”就是一般人所認為一個人從生到死,甚至死後仍然繼續存在的永恆不變、不可毀滅、能夠和人體分離的本體。有些宗敎認為只有人類才有這樣的“我”,較低的動物是不許有死後繼續存在的“我”的,從而也就剝奪它們將來能夠獲得較好生活的希望。每個人被認為有一個個別的“我”,也就是神分佈在各人身中的一部分,它最後仍將歸還到神中去。這個“我”能夠在人體中思維和起作用,它不僅是身體的主宰而且也是心識的主宰,能夠通過感官獲得知識。雖然它是不可見不可說不可思議的東西,但是人們卻要根據信仰來承認它的存在。據說如果沒有“我”,就不能有永生,沒有永生,現世生活就變得沒有意義了。有了“我”才能保證每個人的行為必然會產生後果,否則就沒有天堂和地獄的賞罰,人們的行為也就沒有相應的報償了。 總的說來,這就是其它宗敎的敎義。佛敎否認這些說法,認為有不變的神我這種信仰是一種極危險有害的錯誤思想,它必然會把人們引導到痛苦的深淵中去。佛陀說這種思想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因為信仰有脫離肉體獨立存在的“我”,就會產生我執,由我執而生貪,貪求生命和生命中的一切享樂,由貪而有生死輪迴。 無我的敎義是從分析中得來的,因此佛敎也被稱為“分析知識的宗敎”(Vibhajjavada)。佛說人是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的,所謂“色”(rupa)和“名”(name),也就是肉體和心識。佛敎既不承認物質是一切現象的統治者,也不承認心(精神)是不受物質條件支配的實體,生命是精神和物質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現象。 我們來分析一下生命的這兩個組成部分,看看有沒有任何常住不變帶有神性的東西。先讓我們看肉體部分。從表面上看,自我們有記憶力的時候開始,肉體就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實際上肉體並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因為我們並不能控制它。它逐漸在變老,有時還要生病,最後必然要死去。在每一時刻中身體的某些部分正在死亡。例如皮膚、指甲、毛髮這些東西是很明顯的例子,而我們身中無數的細胞隨時都在新陳代謝,則不是我們平時所能察覚得到的。身體隨時在滅亡,我們身體中有某些部分實際上是已經死了的東西。我們的生存其實就是活細胞和死細胞之間所保持的一種平衡狀態。我們雖然覚得自己前後是一個人,而事實上卻並不是如此。每個人都是從幼年而變成少年,又從少年而變成老年。一個活到七十歲的人,他的身體已經全部變換了好幾次,每一次的細胞都前後完全不相同。 那麼什麼是心識呢?心識比身體變化得更快。身體還有暫時不變的現象,至少在表面上看是如此。而所謂“心識”這個東西實際上是思維、感覚、意識等等組合起來的,隨時不停地在生滅變化。一個人的心識、性格、願望一定是隨時在變化,否則就不可能有更高的發展和進步了。一切智能都是如此,我們的推斷力和辨別力,意志和記憶都是不停地在變化。這些東西之中沒有一件我們能夠認為:這是永恆不變的“我”,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還是如此。 我們不但是沒有證據能夠證明身體之中有一個常住不變的“我”,而且相反地我們卻有證據可以證明並沒有這樣的東西存在。因此,來討論或思考這個東西,實際上是浪費時間。當然我們也可以爭論說:“是呀,身體和心識的各部分並無'我'存在,但是我們可以說身心的整體就是'我'。”這樣說,實際是以未定論據作為辯論的根據。所謂“整體”實在是一個假象。組成這個“整體”的各部分既是不斷地在變化,那裡又有常住不變的“整體”呢?我們執著有“我”,想在自身中找出一個永恆的東西來,正如一個兒童想抓住天上的彩虹一樣。在小孩看來彩虹是一個眞實的東西,但是成年人卻知道那不過是某些光線和水粒形成的假象而已。而光線本身也不是實體,只是一種波動而已,水也不過是氫分子和氧分子的化合物,並沒有水的本體。一切事物都和彩虹一樣,都是受條件支配的變化過程,其中毫無任何常住不變的東西的跡象。 所以說生命是因果律所產生的一種現象,或者說是一系列繼續不斷的許多現象。個別的存在不能認為是一種常住不變的狀態,而是一種不斷的生滅變化的現象。我們每個人只不過是物質和精神的組合物,一切事物都是如此,也就是佛陀所說的“蘊”(Sankhara)。我們每個人都毫無例外,這些組合因素之間的關係是隨時在變化的,因此這個組合物在前後兩個時刻之中也永不相同。這個組合物在生死輪迴之中是個別存在的。這個個別性就是生命的,也就是痛苦的根源。我是我,你是你,你吃飯我不飽,我的牙痛你不受苦。這是因為我們的經驗含藏在個別的身體之中。飢餓和痛苦是各個人自己必須感受的經驗。只有這些經驗的最後因消滅了,這些感受才能消滅,個別性也就自然隨之而消滅。在這些東西消滅以前,我們每個人在今生和許多未來世中都是有聯貫性的。我們現在的生命只是許多生命之中的一環,繼續不斷生存下去的就是構成生命現象的那些因素的聯貫性,正如我們把乾電池的各個部分裝配在一起就會產生電流一樣。 只要有生命的因存在,只要有個別感和貪欲,生命就會繼續存在下去。消滅了生命的因,生命就沒有了。不執著生命,生命就停止了。生命的聯續性好像燈焰一樣。燈光在一夜之間彷彿是前後一樣,而實際上燈油燈芯和幫助燃燒的空氣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因此這個燈光是一而又非一。當年的嬰兒不同於今日的老人,然而卻又是一個人。只要有油,燈焰就會繼續燃燒,只要有貪,生命就會不斷延續。使生命延續不斷的並不是常住不變的“我”,而是由貪而起的思想行為所產生的業力。佛經中往往用以燈燃燈的譬喩來說明:雖然無我而有輪迴的道理。用一盞燈燃著另一盞燈,此燈之火併未到彼燈去,然而其中有聯貫性。生死輪迴雖無“我”相續,而有業力前後貫串。 佛敎徒的最終目的就是涅槃(Nibbana)。從古至今有不少人寫了許多書籍來解釋涅槃是什麼。但是必須指出涅槃不是言語所能解釋清楚的,必須親證才能知道它究竟是什麼。沒有吃過糖的人,無論你怎樣解釋,他也不知道糖是什麼味道。只有親自嚐一嘗糖,他才知道味道如何。 涅槃是一種境界,它是貪欲消滅以後的自然結果。它就是我們所謂生命的終止,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寂滅,然而它又不是寂滅,因為連寂滅的意義也是不存在的。好比油盡燈滅一般,“ 我”的錯覚消失了以後,一切因“我”而起的執著貪欲也都隨之而滅,一去不復返了。達到了這個最後目的以後,就能夠如實地理解一切事物的眞實性質,完全離欲。心中無欲就無執著,無執著即無痛苦,無痛苦即無變易。所以說,涅槃即是不生不死不變不易大休大息的永恆境界。有人問舍利弗說:“大家都說涅槃涅槃,究竟什麼是涅槃呢?”舍利弗說:“ 無貪無嗔無癡即是涅槃。” 佛陀的思想是從苦出發的,苦的形式就是貪嗔癡。因此他的敎義是要人離苦,也就是否定貪嗔癡。離苦即是最後目的。從苦到離苦,在這個轉變之中並沒有產生任何新的事物,只不過是把錯誤見解轉變為正確見解而已。涅槃不是什麼別的東西,它就是和“我”同時而起的錯覚消滅了之後的一種境界。這種巨大的轉變可以在我們心識的極深處發生於一瞬間。一閃光頃覚察到一切事物的真實性即是涅槃。 涅槃就是離苦的清淨境界,離欲才能離苦,理解一切事物的真實性才能離欲。這個境界的本身是不可言說不可比擬的。譬如說,什麼是光明呢?黑暗的反面即是光明。什麼是靜止呢?運動的反面即是靜止。涅槃亦復如是:痛苦的反面即是涅槃。沒有黑暗就是光明,沒有運動就是靜止,沒有痛苦沒有變易就是涅槃。 涅槃止一切貪,貪與執著為生死根本。貪既已止,生死亦隨之而止。所以涅槃最簡明的定義就是“變的終止”。涅槃超出因果律範圍之外,是一個絕對境界。以不生故,無有變易。它是唯一不變的東西,不是因緣組合而成,因此它是永恆的,沒有一切痛苦。 許多宗敎的最高目的只有死後才能達到,佛敎則不是如此。佛敎的涅槃是今生現世就可以證得的,無須等到來世。它不是一個消極境界,而是一個積極的不可形容的快樂寂靜境界。“樂哉!樂哉!”(Aho sukham,aho sukham.)證得涅槃的人都這樣說。證得涅槃者不著一切物,亦不為一切物所著,猶如白雲,飄空而過。 有人問道:既是一切貪求都是壞事,貪求涅槃豈不也是壞事?其實“貪”並不一切是壞事,因貪而起的“著”才是壞事。如果執著涅槃那也不是好事。阿難尊者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他因貪著涅槃而不能證果成聖。這就說明了對涅槃起貪著心的人也是不能證得涅槃的。 在去梅里的車裡,談到有關忘記前世記憶的問題,這一直是我最不解的問題之一,以前一直覺得這樣對人很不公平,既然要“諸惡莫作”,為什麼又要“從頭再來”,所以“無量壽”倒成為了一種相對而言的獎勵。這幾天一直在想這個,現在也許是有一點理解: 佛教認為,要真實全面地認識一個對象,唯一的途徑是通過認識它的對立面,從而確定這個對象。比如,要知道什麼是A,只有知道-A,通過描述-A而理解什麼是A,同樣,要理解一個人的性格,我們常說這個人很謙虛,很好學,是通過認識了驕傲和懶惰是什麼以後才得以確認這個人的謙虛好學的品行。但是往往一個對像不只有簡單的一面,A和-A很簡單只有一面,但是人就沒有這麼單純,同理,這個物質世界就更複雜,它有太多的面,打個比方,宇宙裡有多少星辰,甚至多少原子質子,就有多少世界,這恐怕是“大千世界”的本意。 通過上面的理解,也許可以推測,佛教徒棄絕慾望和物質世界的苦修,其實是通過棄絕這個世界的物質的一面,從而接近和理解其對立面。再通過同時把握住對立統一的兩面,從而把握住宇宙本體的整體性,或者說,覺察真相。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現在所感知的世界只是其物質的一面,或者說客觀現實的一面,這一面已經如此廣袤無限和品類眾多,另一面也就不會少,這神秘未知的一面要通過與現實世界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手段去感知和發現,因此有禪定和修行。 是否可以由此推測,這一切的目的,是宇宙本體希望理解自己,因此將自己分化為對立的兩面。它只有這樣做,因為絕對事物不能存在,只有以這樣鏡像的方式才可以存在,然後因為存在才可以被感知,而當兩面同時被感知和理解,也就是整體被感知和理解。這種最終的理解將是理性和感性的結合,將使宇宙本體從邏輯上和情緒上同時獲得前所未有的滿足。也就是涅磐。 可是,怎樣介入這一理解整體的過程? 我不知道能不能從不可言傳的另一面直接介入,作為存在在物質世界的人,我只知道我們正在從物質的這一面介入。我是這樣猜測的,宇宙本體具有全面理解自己的衝動,其衝動化形為生命形式,經過演變和進化,逐步感知和理解,就像人類物種的感官在進化,個體的人在一生的時間裡通過經歷各種事情,也獲得成長,這些都是宇宙本體的感知和理解的積累的過程。 因此,輪迴也許是這樣一種過程:試圖理解其自身的宇宙本體把自己的一部分作為生命形式投入物質世界,正如水分子在不同溫度下呈現不同狀態,生命在不同環境也以不同形態存在,獲得不同的體驗和對世界的理解,神/人/畜生/鬼道等等都是不同環境,也就是物質世界的不同的面,或者說,不同的時空層次。 因此,生命出現的目的是理解,去理解整體,通過經歷和感知各種各樣的事情去理解。 這是一次漫長的旅途,需要多少理解才能把握整體,簡直不可想像,所以同最後覺悟的快樂比起來,這個過程是相當的痛苦。 於是,也許可以這樣認為:生命本身是宇宙本體的分化形式,是一種理解自己的衝動的體現,就好像一個太巨大而看不見自己的人,不停地照一面小鏡子,記錄下每一次自己的局部影像,再試圖整體拼湊,以窺全貌。 現在,可以說明為什麼我們沒有前世記憶了,因為這些照鏡子的過程只是被積累在了宇宙本體的意識之中,而並不被帶進流水般變化的演變過程。如果這個人每次照鏡子都記得前次的影像,他就無法再照下去了,他會迷惑,他會終止這個理解的過程。 所以,具有前世記憶並不有助於我們的理解和改錯,而只會造成邏輯混亂,甚至使個體的理解感知停止。但是並不是說我們以前都白活了,而是那些所有發生過的言行和故事都存儲在某個被暫時隱藏的角落,等待需要被喚醒的時刻,許多修行到一定程度的大師都能夠達到這個境界。這個時候前世記憶才不是障礙,而是促使他們不再回頭作重複理解的幫助。 我想,這也許就是人間道沒有前世記憶存儲的原因,生命在這裡只是像水一樣,從一種形態流轉到另一種形態,去體驗去經歷一種種情緒和一個個事件,從而獲得積累,獲得成長。 說到這裡,我忽然覺得也許可以進一步說明破除“我執”的問題。 佛教教義裡,很重要的是“人無我,法無我”,以前總是很難理解,“我”就是我,沒有我還能有誰,沒有了“我”簡直無法想像。現在看法不同了。 可以推測,把握宇宙的方法分為科學的和宗教的兩種,前者是窮盡物質奧秘,後者是和另一面的精神實體無限接近,我一直認為,這兩條南轅北轍的道路其實都將指向同一個終點——那就是對宇宙本體的最終理解。而在這個物質世界,我們彷彿更偏向於走上一條科學的道路——在這裡,生命(包括人和其他動植物)已經和物質相結合,具有了軀體或身體,但其實,物質本身和生命是同樣的源頭,都是宇宙本體的分形。 因為生命的物質化這樣一個特點,生命本身就從絕對領域中暫時獲得了相對的自由(可以在物質中自由結合與轉換,獲得感知),但是也獲得了相對的不自由(在物質世界,就要接受物質世界的法則——因果定律)。因果定律是什麼無須多說,緣起業報纖毫不錯也不必多講,需要說明的是,這些都是一種流變的過程,種種現像都是暫時出現,好比用攝像機100年不間斷拍攝下一幢樓房的變化,再用極高的速率10分鐘快進整個錄像帶,你會看見在大地上一幢樓房從出現到繁忙到衰敗到倒塌的全過程,大地沒有變化,發生的滄桑巨變只是一時之間的過眼雲煙。同理,我們看不清自身也具備這種變化本質,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理解。所謂無常,也許這從一個側面給予了說明。 在這種一切都在變化的背景下,我們的生命本身(從生到死的這個過程)只是一段過程,是因為其他因緣變化而推動產生的結果。就像一場春雨下過,山坡上出現一片青草,我們的個體與一棵棵青草並沒有不同,因為雨水/溫度/土壤和種子的因緣聚合,青草必然出現。因為父母的結合與前世業報的感召,嬰兒必然誕生。又比如多米諾骨牌遊戲,一個最初的力,就會有一連串的骨牌推倒,我們此刻的存在只是萬千骨牌中的一塊,一生只在立與倒的一瞬間。 但是,有一個東西是不變,那就是推動骨牌的這股力,這個第一推動,這個宇宙本體試圖理解自己的衝動不變。 於是,個體的“我”只是一時的興起和聚集,好比大海中因風吹過而出現的一個波浪,這波浪只看見自己在陽光下閃光的身體,卻沒看見下面無盡的大海。這波浪只知道“我是波浪”,卻不知道波浪的起滅和產生的本源。這也許是為“無我”。同理,人間眾多的生靈就好比海面上忽隱忽現,旋生旋滅的許多浪花,沒有區別,一切平等,這也許是為“人無我”。而物質本身,無情眾生其實也是大海的一部分,只是可能在水下部分,不起浪花,但本質相同,這也許是為“法無我”。 更由此想到,其實嬰兒誕生的時候,這個寶寶將來是否聰明,是否美麗,大致是怎麼樣的命運,基本都早已決定。如果她美麗聰明,一定是因為以前所作所為,還有對世界的理解有所積累,從而推導出一個這樣的人形,智慧以及她周圍的世界。所以,我們的出現和這個世界的出現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我們一路理解下來,走到了這個台階。於是貧窮或是富有,陌生或者相遇,都是浪花之間的碰撞,是生命的撞擊,這撞擊也將必然改變波浪本來的運動軌跡,使她在下一次潮湧時躍得更高,看得更遠,產生新的理解和奇蹟。 |
|||
__________________ 百戰功成老太平 優柔誰肯苦爭衡 玉鞭金馬閒終日 明月清風富一生 |
||||
![]() |
送花文章: 14708,
![]() |
|
|
![]() |
||||
主題 | 主題作者 | 討論區 | 回覆 | 最後發表 |
聊天 - 你認為時光旅行可行嗎? | ccbear | 生活話題、日常閒聊、喇勒唬爛灌水區 | 181 | 2009-01-10 02:16 P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