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萊姆論壇

返回   史萊姆論壇 > 綜合討論二區 > 生活話題、日常閒聊、喇勒唬爛灌水區
忘記密碼?
論壇說明

歡迎您來到『史萊姆論壇』 ^___^

您目前正以訪客的身份瀏覽本論壇,訪客所擁有的權限將受到限制,您可以瀏覽本論壇大部份的版區與文章,但您將無法參與任何討論或是使用私人訊息與其他會員交流。若您希望擁有完整的使用權限,請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註冊的程序十分簡單、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註冊是完全免費的!

請點擊這裡:『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發文 回覆
 
主題工具 顯示模式
舊 2020-06-01, 06:37 AM   #1
魔術王子
版區管理員
 
魔術王子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115097
在線等級: 級別:42 | 在線時長:1996小時 | 升級還需:25小時級別:42 | 在線時長:1996小時 | 升級還需:25小時
註冊日期: 2004-01-13
住址: 魔術學園
文章: 3000
精華: 0
現金: 15016 金幣
資產: 2678646 金幣
預設 聊天 - 西方社會所謂的懺悔是

在東方的社會,宗教修行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而在西方社會,若說世界怕會搞混,每個禮拜都要做禮拜懺悔

而懺悔就是將做錯的事,說給"那個人",請求"那個人"寬恕原諒

然而懺悔完後,得到"那個人"原諒後,是改進不再做呢?還是說可以繼續做下去,下禮拜再重新懺悔求得原諒

__________________
『唸金母心咒:嗡。金母。悉地。吽。』
持此咒者,可免一切瘟疫,一切瘟神抱頭四散。

魔術就是欣賞神奇的效果
如果魔術的秘密被破解了
那魔術就失去欣賞的價值
魔術王子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533, 收花文章: 1556 篇, 收花: 3895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舊 2020-06-01, 10:16 AM   #2 (permalink)
管理版主
 
mini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4144
在線等級: 級別:97 | 在線時長:9871小時 | 升級還需:125小時級別:97 | 在線時長:9871小時 | 升級還需:125小時級別:97 | 在線時長:9871小時 | 升級還需:125小時級別:97 | 在線時長:9871小時 | 升級還需:125小時級別:97 | 在線時長:9871小時 | 升級還需:125小時級別:97 | 在線時長:9871小時 | 升級還需:125小時級別:97 | 在線時長:9871小時 | 升級還需:125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07
文章: 13348
精華: 0
現金: 26462 金幣
資產: 3024322 金幣
預設

正統東方佛教是修身勸人為善
其他宗教好像就沒這麼強調

至於這個問題
就可從該宗教的起源看起
比如佛教是被求來再被推廣,所以本著不強求的特質
而西方宗教則是一開始就以推廣為契機,所以你信了祂就是我們的一份子
既然是你自認是一份子就不該質疑祂,所以有強烈的自主性

所以啦~有自主力的人會懺悔就代表
我不用去煩惱你會不會改過(答案早就是 >>你會改過才會懺悔)
這是西方與華人社會的性格差異
發展到後來佔有率不是問題了~
但人性就是會不斷的重複
如何解決 自主管理又可增佔有率
就產生了新約XX從故事模式走出盼能有開導的作用?

以上是旁人的淺見

此帖於 2020-06-01 10:33 AM 被 mini 編輯.
mini 目前線上  
送花文章: 2013, 收花文章: 8003 篇, 收花: 26807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向 mini 送花的會員:
魔術王子 (2020-06-01)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20-06-01, 01:44 PM   #3 (permalink)
版區管理員
 
魔術王子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115097
在線等級: 級別:42 | 在線時長:1996小時 | 升級還需:25小時級別:42 | 在線時長:1996小時 | 升級還需:25小時
註冊日期: 2004-01-13
住址: 魔術學園
文章: 3000
精華: 0
現金: 15016 金幣
資產: 2678646 金幣
預設

引用:
作者: mini 查看文章
正統東方佛教是修身勸人為善
其他宗教好像就沒這麼強調

至於這個問題
就可從該宗教的起源看起
比如佛教是被求來再被推廣,所以本著不強求的特質
而西方宗教則是一開始就以推廣為契機,所以你信了祂就是我們的一份子
既然是你自認是一份子就不該質疑祂,所以有強烈的自主性

所以啦~有自主力的人會懺悔就代表
我不用去煩惱你會不會改過(答案早就是 >>你會改過才會懺悔)
這是西方與華人社會的性格差異
發展到後來佔有率不是問題了~
但人性就是會不斷的重複
如何解決 自主管理又可增佔有率
就產生了新約XX從故事模式走出盼能有開導的作用?

以上是旁人的淺見
我們公司有不少人信奉
我懷疑他們是不是因爲不怕懺悔才敢作有違道德的事
或是認為做了,只要懺悔了就沒事
魔術王子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533, 收花文章: 1556 篇, 收花: 3895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舊 2020-09-15, 11:09 AM   #4 (permalink)
non 帥哥
長老會員
榮譽勳章
UID - 17047
在線等級: 級別:35 | 在線時長:1419小時 | 升級還需:21小時級別:35 | 在線時長:1419小時 | 升級還需:21小時級別:35 | 在線時長:1419小時 | 升級還需:21小時級別:35 | 在線時長:1419小時 | 升級還需:21小時級別:35 | 在線時長:1419小時 | 升級還需:21小時級別:35 | 在線時長:1419小時 | 升級還需:21小時級別:35 | 在線時長:1419小時 | 升級還需:21小時級別:35 | 在線時長:1419小時 | 升級還需:21小時級別:35 | 在線時長:1419小時 | 升級還需:21小時級別:35 | 在線時長:1419小時 | 升級還需:21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24
住址: 蘭亭序始
文章: 1158
現金: 4094 金幣
資產: 1578057 金幣
預設

佛教中的懺悔資料:

佛法有二種健人,一者、不作諸惡,二者、作已能悔。 請見下文粗體字

引用:
五種條件你具足了,才可以進修止觀的。這個五緣者,是什麼呢?
第一是持戒清淨,第二是衣食具足,第三閒居靜處,第四息諸緣務,第五得善知識。
這是五個條件。

第一個是持戒清淨,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不能持戒很難修止觀,這是
很困難的事情。列出這五緣,我們在這兒不講了,講下面。

第一持戒清淨。如經中說:「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
丘應持戒清淨。

「第一,夫欲修止觀,必須持戒清淨」。我們不發心修止觀,那也就不說了,你想
要發心修止修觀,你決定要持戒清淨。是什麼原因修止觀的人要持戒清淨呢?「如經
中說」,這底下說《遺教經》,是(T12.1111a),在這個地方。「依因此戒,得生諸禪
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應持淨戒。」這個《遺教經》上說:「依因此戒」,我們想要
修禪定得智慧的人,他是「依因此戒」,「依」就是「因」,要依靠你所受的戒清淨,你
才能生出來諸禪定的,才能生出來滅苦的智慧的。「是故比丘應持淨戒」,這個戒要清
淨才能得禪定、得智慧,這個理由在什麼地方呢?我們的思想行為,如果你是屬於善
法的,你作完了這件事,你成就了這樣的善的功德的時候,這個善的功德它有作用的,
它這個作用就令你如意,能令你滿意、能令你快樂、安樂自在,這個善法的作用是這
樣。這個惡法的作用呢?我們的思想行為作了惡事了,或者我們殺害了一個生命、或
者是偷盜人家的財物、或者有種種非禮的事情,你作了這個惡事以後,就在自己的心
裡面,就有惡的罪過隱藏在那裡,這種罪過它也會發生作用,它這個作用就叫你不如
意,它障礙你的好事不得成就,就是這樣子。

譬如說我們舉一個例子,你和某一種人來往,你對那個人有一種非禮的企圖,你
用妄語欺騙他,你自己得到利益了,對方受到傷害了。當然你這發心修行的人一定是
讀過佛書、經律論的,你知道有因果的道理的。你作完這件事,雖然你佔了便宜,你
心裡會怎麼樣?在這因果的道理上會怎麼樣呢?如果你一想到這件事,你心就不安
了。你心若不安,你能坐得住嗎?還能坐在那裡修止觀不呢?這是一個問題。第二,
受你欺騙的這個人,他受到了傷害了,他能罷休嗎?他能說算了算了!就不管這個事
了,就等於沒有這件事嗎?不會的。他會來報復你。那麼你能坐得住修止觀嗎?你心
不安的呀!所以你想要修止觀,想要修行聖道,你一定要持戒清淨,不然你心不安。

「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你若持戒清淨了,我心裡很安,鬼來敲門你心裡沒有
事,因為我沒有作什麼錯誤的事情。所以要持戒,持戒心才安。「得生諸禪定」,才能
夠生出禪定來,這句話怎麼講呢?這個「戒」它只是給你準備一個好的基礎,如果你
持戒清淨了,你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去修定學慧的。如果你不修定,光是持戒清淨,還
是沒有定的。如果你只是持戒清淨,你不學習佛法,你還是沒有智慧的。那麼為什麼
說「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呢?就是剛才說的,它只給你一個能隨順
你,不障礙你得禪定、不障礙你得智慧,能順於那件事,給你一個基礎,只是這樣子,
但是這個基礎就是很重要。說是這個房子要有地基,要把這個地基搞好;搞好是搞好
了,但是上面你不繼續建築還是沒有房子的。所以你若持戒清淨了,你不犯過失,你
自己的身口意清淨,這個時候你修禪定也很順,你學智慧也很順,只是這樣的意思。
那麼這叫「增上緣」,不是「因緣」。持戒清淨能生諸禪定,能生滅苦的智慧,是「增
上緣」、不是「因緣」,就像你種這個麥、種這個穀在地下,這個大地你種下穀子種,
它能發出芽來。但是你若不種這個穀,這個地它也不能自然的生出芽來的,它是幫助
你生芽,它有這個作用。它還要你種下穀,這個穀是很好的穀、不是壞的,那麼它就
會生出芽、根、梗、枝、葉、花、果的。

所以這「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或者是色界四禪,或者無色界的四空定,或者
是慈、悲、喜、捨四種三昧,這些功德。「及滅苦智慧」,你若能持戒清淨也會成就滅
除苦惱的智慧,因為你常持戒清淨、你心安,那麼你學習這個佛法的時候,你能專心。
如果你持戒不清淨,你內心裡煩躁,心裡面常去憶念這些破戒的事情,不能專一的學
習佛法,這個滅苦的智慧也不會生起的。

這「滅苦智慧」這句話怎麼講呢?本來得禪定也能減少痛苦,但是苦的根本還沒
有滅,要有般若的智慧觀一切法空,才能把苦的根本除滅了,所以是「滅苦智慧」。「是
故比丘應持戒清淨」,所以這個比丘已經遠離了塵世了,到這三寶的地方來修行的人,
應該受持清淨戒。

「云何名持戒清淨相?」持戒清淨的相貌是什麼樣子呢?這底下說有三種行人持
戒不一樣,持戒不同。

然有三種行人持戒不同: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時,不造五逆;後遇良師,
教受三歸五戒,為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彌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
比丘尼。從受戒來,清淨護持,無所毀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當知是人
修行止觀,必證佛法,猶如淨衣,易受染色。

「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時,不造五逆;後遇良師,教受三歸五戒,為佛弟子。
若得出家,受沙彌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這三種持戒清淨相,第一
種是什麼樣的人呢?假設這個人他以前他沒有作佛教徒,他不是佛弟子的時候,「不造
五逆」,他沒有作這種罪過。這個「五逆」就是弒父、弒母,殺他的父親、殺他的母親。
弒阿羅漢,殺過阿羅漢聖人。出佛身血, (斷音)大家恭敬禮拜的佛像,如果你有意

的破壞,也不大好,有一點相似,也是不好的。「破和合僧」,就是出家人和出家人大
家本來是很和合的,你從中間去破壞和合,說一些離間語,說一些破壞人的話,使令
這僧與僧不合,這個罪過也是很大的;這個叫作「逆罪」。這對於父母應該恭敬孝順的,
而還去殺害父母,這是太不對了,所以叫作「逆」。

說這個人他那個時候不是佛教徒,他沒造這種罪過。「後遇良師」,後來遇見好的
師長、善知識了,引導他接觸佛教,教他受三歸依,受持五戒,作佛教的弟子。「三歸
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受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
飲酒。那麼他是作了佛教徒了。「若得出家」,受了三歸五戒以後,繼續的學習佛法,
覺悟了人世間都是無常的。有的在家居士信佛很久了,也還算精進,常能夠到廟上來
聽聞佛法,隨順去念佛、或者拜佛、或者靜坐,去栽培善根。時間久了,感覺世間上
都是無常的,就出家修行吧!也有的人雖然感覺世間上的榮華富貴是無常的,但是放
不下,雖然是無常的,現在還能為我所用,我還歡喜作在家人,不肯出家。但是這個
人他出家了,「若得出家」,那麼他放下了、出家了、離開了那個煩惱的家了。

「受沙彌十戒」拜一個師父,受這個沙彌十戒,作了沙彌了。這個「沙彌」是個
印度話,翻到中國話是「求寂」。這義淨三藏他翻個「求寂」。這「求寂」是什麼呢?
就這個沙彌他出家了,作出家人,為什麼要作出家人呢?你的目的何在呢?就是「求
寂」,我希望得涅槃,希望要得涅槃,所以叫作「求寂」。我們說是我們受了比丘戒了
叫作「比丘」,但是這個沙彌,佛給這個身份的人,給他立個名字叫作「沙彌」,中國
話叫作「求寂」。說我們作了比丘了,高過沙彌了,我們內心是不是「求寂」?我們內
心是不是希望得涅槃呢?說問這個沙彌,你為什麼要出家?要「求寂」,我希望得涅槃。
這個佛是大智慧人,給他立這個名字。也翻個「勤策」,叫「勤策男」或者「勤策女」,
就是沙彌或者沙彌尼。「勤策」這句話怎麼講?就是沙彌他要常常的接受比丘、比丘尼
的勉勵督導,「你要用功修行,不能懈怠」,所以叫作「勤策」。這受了「沙彌十戒」,
這「十戒」我看不要說了。

「次受具足戒」,就受了比丘戒了,比丘戒叫作「具足戒」。這個「具足戒」怎麼
講?這不是說;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菩薩戒是十重四十八輕。
拿比丘說,二百五十條戒都具足了,叫作「具足戒」;不是那個意思。他的「具足」的
意思,是說你受了比丘戒,你能持戒清淨繼續的修行,能得禪定、能得涅槃,所以叫
作「具足」,「具足」是這個意思。有些地方,這「具足」兩個字老是解釋得不大好,
我這樣解釋,不是我能解釋,我實在不知道怎麼解釋,這是看這個《瑜伽師地論》上
解釋的。這個「具足」是說你受了這個戒,你繼續向前進步能得涅槃所以叫作「具足」。
「作大比丘」,受了具足戒了,你就是大比丘了。這個「大」是讚歎這個人,這個人不

願意作生死凡夫了,他想要作聖人、想要得涅槃,這是一個很偉大的志願、很偉大的
行為。「及比丘尼」,比丘尼就是女的比丘,也是大比丘尼。

「從受戒來,清淨護持,無所毀犯」,說是這個人在家的時候,沒有造五逆的罪過,
後來受了三歸五戒又出家作沙彌,又作比丘,作比丘尼。他從受戒以來,他都是很清
淨,護持他的戒沒有犯過,「無所毀犯」,沒有毀破,沒有破戒、沒有違犯佛的教導。「是
名上品持戒人也」,這個人是最高尚的了,他沒有受戒作在家人的時候,沒有作過五逆
罪,出家以後受戒就一直的清淨不犯戒,這是上品人。「當知是人修行止觀,必證佛法」,
這個持戒清淨的這個人,他若修奢摩他、毗缽舍那,他一定如實覺知佛法的真理,他
是能有成就的。「猶如淨衣,易受染色」,就像那個清淨的衣服,就是清淨的白色的衣
服,你願意染成黑的也可以、染成黃的也可以、染成紅的也可以,它容易接受顏色。
說持戒清淨的人,他容易成就止,也容易成就觀,容易得聖道的。

這修行的事情,這個《修習止觀坐禪法要》這個書,完全是講修行的事情。假設
我們常思惟這個聖人的功德,我們這個修行的心容易生起來,思惟凡夫的過患,凡夫
的習氣是很可憐的境界,思惟聖人尊重的境界。聖人能夠安閒,無論境界怎麼變化,
他心裡面是太平的,是安樂自在的。經上常說,我們念佛、念法、念僧,這都是聖人
的境界,我們的心裡面常這麼憶念,什麼叫作「佛」?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什麼叫
作「法」,就是大般涅槃、經、律、論這個佛法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什麼叫作「僧」?
這個「僧」指聖僧說,這個聖人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有那個大自在安樂
的境界,不像那個凡夫,你稍微有一點不如意,他心就憤怒了,有一點兒如意的事就
歡喜了,這個心本身定不住,隨著外面的風飄動。這凡夫心隨境轉的這種苦惱的境界;
聖人那樣微妙高尚那種清淨的境界,你常這麼思惟,你修行的心就會發起來的。你聖
人能那樣子,我也要作聖人,我也可以那樣子嘛!不是很好?

我是在一個報紙上或文章上看見的,大概是九一八事變、廬溝橋事變、日本侵略
中國這個時代,這馮玉祥這個人,他不知在什麼地方,馮玉祥是信基督教的,到一個
廟上就把這個廟放火燒了,把出家人都殺了。其中有一個出家人,把頭殺死了流血似
乳,就像牛奶的顏色,「流血如乳」,有這個事情。「流血如乳」,我們在經論上看,我
們一般凡夫的血就是這樣顏色,那個阿羅漢的血是什麼顏色?所以有人說那個比丘就
是阿羅漢。若是這樣說,在民國以來,我們中國的出家人還有阿羅漢。我們現時代的
佛教,我看從南北朝以後,中國還有聖人,不是那麼明顯。可以經過馮玉祥這麼一搞,
啊!還有一個阿羅漢,我們可以這樣想這件事。

但是論這個修行的事情,這《涅槃經》上說:「老來無三昧」,我想這年輕的出家
人,假設能把這一本書,《小止觀》能好好的努力學習一下,或者是你把《大智度論》

好好用用功,可能你也會得阿羅漢果。因為年輕就肯出家,一定是有善根,你年紀輕、
你的四大調和,你的身體能順於道,真能努力的話是有可能的。

二者、若人受得戒已,雖不犯重,於諸輕戒多所毀損;為修定故,即能如
法懺悔,亦名持戒清淨,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膩,若能浣淨,染亦可著。

這是十章裡面的第一章,具五緣,是持戒清淨。天台智者大師他說,持戒有三種
不同。第一種人他持戒,他受了戒以後他不犯戒,沒有受戒的時候也沒有造過重罪,
這樣的人是上品持戒的。現在說這個第二種。

「若人得受戒已」,假設一個人他的因緣很好,他能夠相信佛法,他能夠受戒歸依
三寶,受持眾戒。前面那個第一種持戒是說「若得出家,受沙彌十戒,次受具足戒」。
這個第二種就簡略說了,就說「受戒已」。我們看這個《坐禪法要》前後的文,那麼這
樣修習止觀的這個人,他是在家居士?他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呢?我們看這個文,
多數應該說是出家人。所以這個「若人得受戒已」,應該說是受了出家的戒了。

「雖不犯重」,這個人這重戒是沒有違犯。這「重戒」,究竟什麼算重戒呢?就是
五戒裡面的前四條,這個比丘戒也是前四條,那算是重戒。「於諸輕戒多所毀損」,這
重戒和輕戒其中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拿這居士來說,受了五戒,這殺盜淫妄酒,這
個前四戒假設是犯的重戒,這個殺戒,譬如說殺人了,這是犯了重戒。如果說是你打
死一個鳥,這個不是重戒,不是犯重殺戒的。犯了重戒和犯了輕的戒有什麼不同呢?
犯了重戒的話,你這個身份失掉了。譬如說男居士是優婆塞,你這個優婆塞的名義沒
有了。若是你犯輕戒,你這個名義還有,你還是佛教徒,你還是三寶弟子,只是戒不
清淨而已,這是不同的地方。這個比丘戒、沙彌戒也是一樣。說這個人受了戒以後,
他是重戒沒有犯,但是「於諸輕戒多有毀損」,他毀破了很多很多。

「為修定故,即能如法懺悔」,但是這個人他有高尚的意願,雖然是輕戒沒有注意
的遵守,但是他想要向上,他想要修定,想要得四禪,得禪波羅蜜。那麼由他這高尚
的意願,他要約束自己、重新的改造自己。「即能如法懺悔」,他就能夠依法去懺悔自
己犯戒的罪過,那麼這個人還算是很了不起的人了。

這個「懺悔」,這個「懺」字是印度話,這個「悔」字是中國話。印度話應該說「懺
摩」,古代的翻譯說是「悔過」,我以前有了過失了,我現在追悔,我不再造了。但是
這樣的翻譯,到了後來的義淨三藏他認為是翻錯了,這個「懺摩」的印度話翻到中國
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請你原諒我」,就是這樣意思。譬如說我和你說話或者作什麼
事情的時候,我有一點對不住你,那麼就向你說「懺摩」,就是請你原諒我,是這樣意
思。不是說我們犯戒了懺悔的意思。若是犯戒懺悔,那個印度話應該是「阿波底提舍

那」,這個義淨三藏他這樣說;這個梵語中國話是「說罪」,就像律裡面說的,你犯了
七篇的罪過,那樣的說罪,那樣的懺悔,是這樣意思。

「為修定故,即能如法懺悔」,因為犯了戒有罪過,這個罪過障礙你不能得定,所
以要懺悔,「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有這樣的話。「即能如法懺悔,亦名持戒清淨」,
這個「即能如法懺悔」下文有說,在這裡不多說。「亦名持戒清淨」,他把罪過懺悔了,
當然就是清淨了,清淨了以後你就可以修定,修定在你的清淨的身口意裡面,你能夠
生出定,能夠生出智慧。能夠生出智慧這個「慧」是指無漏的智慧說的,那麼是等於
得無生法忍了。這個得定,生出定來,我們頭兩次也有簡略的說過,這個定的深淺,
就是先是得欲界定,而後進一步再得未到地定,再進一步得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定。
這裡是簡單這樣說,「能生定慧」。

「如衣雖有垢膩,若能浣淨,染亦可著」,這底下說個譬喻,說我們穿的衣服,雖
然是垢膩了,你若能夠把它洗清淨了,然後再染上顏色,它還能著上去。就是我們這
個身口意裡面有罪過,我們懺悔清淨了,也還能夠生出定慧來,能生出定慧的功德的。
這是第二種持戒的形相。

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堅心護持輕重諸戒,多所毀犯。依小乘教門,
即無懺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門,猶可滅除。

「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堅心護持輕重諸戒,多所毀犯」,這個是有問題的。
說是這個人受了戒以後,他的心不堅固的護持他的清淨戒體,這個輕的戒、重的戒,
多所毀犯,都破壞了。「依小乘教門,則無懺悔四重之法」,這犯了戒以後,若是根據
小乘佛法來說,就是沒有懺悔四種重戒的法門,這四種重戒你犯了以後,那在小乘,
在戒裡面只能算個「與學比丘」,你這個罪就是在那裡不能滅了。「若依大乘」佛教來
說,「猶可滅除」,還可以有方法把它滅掉了的。

故經云:「佛法有二種健人,一者、不作諸惡,二者、作已能悔。

所以經上說:「佛法之中有二種健兒,一者性自不作諸惡,二者作已能悔」。這個
括弧裡面說(T21.720c),我查這個大正藏二十一冊,七二○那裡是什麼呢?是
《大法炬陀羅尼經》。在七二○頁上看,也是說有兩個人。是說一個人他多少天都不吃
東西,不吃飯也不吃菜;一個人不停嘴的這麼吃東西,吃飽了還吃、吃飽了還吃。
那麼這兩個人你再給他食品的話,那一個人吃得比較香呢?那個人回答,這個飢餓的人
吃東西是香的。他吃得很飽,飽了又飽,這個人吃東西是不香的。那麼佛是說,這個眾生
有善根的人,他聽聞佛法的時候,他能接受、能信受奉行。這個有業障的人,他是不接
受佛的教化的。那麼這是和這個文是不相合的,是不對的。那麼這個文:「佛法之中有
二種健兒」,這是出在那個經上呢?是《大般涅槃經》上有這句話。但是那一品,我記
不清楚了。

說是有兩個健康的人。佛法裡面說有種健康的人。第一種是「性自不作諸惡」,他
的性格、他的內心,自然的就不作諸惡,不作一切的惡事,不需要誰去勉強他、去監
視他,他自然的不作諸惡。第二種人「作已能悔」,惡事也是能造的,但是作完了能懺
悔,能懺悔也是很了不起的人,所以都算是健兒。這就是這個能懺悔,這正前面這三
條都包括在這裡面了。

夫欲懺悔者,須具十法,助成其懺
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
三者、深起慚愧;四者、求滅罪方法;所謂大乘經中明諸行法,應當如法修行;
五者、發露先罪;六者、斷相續心;七者、起護法心;八者、發大誓願度脫眾生;
九者、常念十方諸佛;十者、觀罪性無生。

「夫欲懺悔,必須具足十法」,這底下智者大師的大智慧說明這個懺悔的方法,需
要具足十種法才可以。「何等為十」呢?「一者、明信因果」,要明明白白的相信因果,
我作惡事就有惡報,作善事就有善報,要相信這件事。那麼這樣子才不敢造惡,造惡
才能懺悔。如果不相信因果,又何必懺悔呢?當然這件事也是要有智慧的人才能夠相
信因果。我們昨天說,就是有神通的人,他可能相信因果,但是因果都搞錯了。

「二者、生重怖畏」,相信因果而還要生起來很重的恐怖心,我犯了戒、我作了惡
事,這是很可恐怖的。我到三惡道裡受苦,可是很苦啊!我在《高僧傳》上看見一個
故事。我以前看和現在看的同是一個故事,但是名字不同。這個說是祇陀迦阿羅漢(付
法藏因緣傳:達摩蜜多)。這個是佛滅度以後的事情,在印度是名望很高,是名稱普聞。
那麼在遠的地方的比丘就仰慕他的道德來親近他,那麼走了很遠的道路就到他這兒來
了。到這地方一看一個老比丘在那兒燒火,為大眾僧燒飯、燒菜,為大眾僧燒火,文
上就是說「燒火」。那麼這個遠來的兩個比丘就問。(斷音)這個燒火的老比丘就說:「他
就是在最高那一層的石窟裡面住。」那麼告訴他怎麼怎麼走。這兩個比丘就是順他的
指示就去了,到那兒一看,是有個老比丘,就是剛才燒火的這個比丘,這個燒火的比
丘是個大阿羅漢。

這兩個比丘就很奇怪,說是:「以您老人家這個道德,怎麼還給大眾僧燒火呢?」
這個老比丘說:「若是我的頭、我的身可以燒了供養大眾僧,我都肯做的。」說:「為
什麼會這樣子呢?」說:「我告訴你啊!我前五百生作過狗,我作過狗的。五百生作狗,
只有兩次吃飽飯。在五百生裡面,其餘的時候都是飢餓的。這兩次是怎麼樣吃飽的呢?

有一回一個人喝醉酒了嘔吐,吐了滿地,正好我趕到那裡把他吐的東西都吃到肚子裡
吃飽了,這是這一次吃飽了。第二次吃飽,是兩個貧窮的夫婦,早晨燒粥,在一個器
裡面燒粥燒熟了。燒熟了,但是有事情就走了,那麼我就把這個頭就伸到那個鍋、那
個器裡面去,就把這個粥通通都吃光了,也吃飽了。但是吃完了的時候,這個頭拔不
出來,這兩個夫婦回來了,就惱了,就拿刀把這個頭斷了。所以我想到我以前作狗的
時候這個苦惱的境界,現在作人了,要供養大眾僧,為大眾僧作事,這是特別吉祥的
事情,我怎麼不可以為大眾僧燒火呢?」

所以這個「生重怖畏」,作了錯誤的事情要到三惡道去受苦,這是很可怖畏的事情。

「三者、深起慚愧」,說是我若是犯了戒,要深深的生起慚愧心。這個「慚愧」這
兩個字怎麼解釋呢?或者是菩薩、或者是比丘、或者說就是我們佛教徒,我們作了錯
誤的事情,應該是立刻知道我自己錯了,要承認自己錯誤。承認自己錯誤了,就生羞
恥之心,那麼這叫作「慚」。這個「愧」就是,哎呀!我犯了戒,我有錯誤,我很慚愧,
我看見別人、人家持戒清淨,我生敬畏之心,對於別人我生恭敬心,「敬」也就有畏懼
的意思,那叫作「愧」。那麼就是「深起慚愧心」才可以的。這個「慚愧心」也有其他
的意思,但是在這裡以「羞恥」的解釋應該是合適的。我們平常自己有什麼錯的地方,
不認錯,這是很普遍的。

「四者、求滅罪方法」,我犯了戒,我有罪了,要去尋求除滅這個罪過的方法,什
麼方法能滅罪呢?要去尋求。「所謂大乘經中明諸行法,應當如法修行」,前面說過,
這個犯了重戒,小乘律裡面沒有懺悔法。只有大乘佛法裡面才是有的。我們讀這個《阿
含經》就說是「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是苦空無我的。」那麼這樣子修行可以得聖道。
但是這個大乘經論裡面說「一切法畢竟空,無我無我所」,是利一點,是比較利一點的。
所謂大乘經典裡面,說明很多的修行方法,「應該如法修行」,你應該依據那個法門去
修行去,就可以滅罪了。這個,我們在《法華經持驗記》、《金剛經持驗記》、《華嚴經》
的持驗記,這一切的懺本,倒是的確有不可思議的感應的。

「五者、發露先罪」,這個第五條是說發露先罪,就是自己以前造犯戒的罪過要在
三寶前發露,把它坦白出來,不應該覆藏。你犯了戒、自己把它隱藏在裡面,不肯發
露,這個罪也是很難滅的。

「六者、斷相續心」,這個第六個斷相續心。這個懺悔罪業,我以前這樣作了錯誤
的事情,你懺悔的時候,你一定要斷相續心。要「我不繼續這樣子犯戒了,我不再犯
戒了,我不再起這種惡念了。」要斷這個相續心。

「七者、起護法心」,第七呢、要發起來護持佛法的這種大心,這也算是菩提心了。
這「護持佛法的心」,這句話我們通常說佛法,當然這白紙黑字的這個書本,這是佛法。

再進一步說,這三十七道品、或者六波羅蜜,這種修行的法,這也是佛法。再進一步,
這諸法實相,這第一義諦的真理,這也是佛法。說教、行、理。所護持的法,大略的
說就是這三種,教、行、理這三種法。這個白紙黑字這個書本子這樣子的佛法,我們
當然也應該恭敬、愛護、流通、弘揚。這個行法,六波羅蜜、三十七道品這樣的法,
我們怎麼樣護呢?譬如說是別人打般舟七,你能夠幫助他,給他做雜事,讓他安心修
行,這也就是護持行法了。若是你得無生法忍,你見到第一義諦了,那就是護這個理
法;護理法要是聖人才可以。

這個護持教法,在唐太宗的時代,有個法琳法師。這個法琳法師這個人了不起。
唐朝的皇帝是姓「李」。道教的人士就把這個…說老子姓李,這樣就同皇帝連在一起了。
皇帝就尊重道教,就是壓低了佛教。所以若是政府有什麼事情,出家人也要集會的話,
就把道士排在前面,佛教的比丘排在後面,就是道在前,僧在後。這個法琳法師不同
意,他作了一本書,辯駁道教不應該在前面。這件事,當時在佛教裡面也很轟動,不
過結果…我不多說,這件事的經過可以看《法琳法師傳》在《大正藏》裡有。也看出
來唐太宗這個人還有點理智,法琳法師也是很了不起,這個不多說了。

「八者、發大誓願度脫眾生」。你要建立一個廣大的誓願。這個「願」就是自己的
希望,我希望度脫眾生,「誓」就是決定的意思。我只是希望,但是不決定,那就沒有
誓的意思。就是很堅定的要這樣做,事實也這樣做,不退轉,那就叫做「誓願」。什麼
誓願呢?「度脫眾生」。就是要學習佛法,用佛法來度化、解脫一切眾生,使令他們能
夠於佛法中信受奉行。

「九者、常念十方諸佛」。第七是護持佛法,第八是廣度眾生,第九是常念十方佛。
這「常念十方佛」這個話,按現在佛教的情況,我們現在念佛名號就是念佛了。實在
在經論上看,不只是念佛名字,應該說是念佛的功德。說是我們在禪堂靜坐,閉上眼
睛盤腿坐在那裡,其實也就是念佛,就是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如來、應供、正遍知……
這十號,是念佛的功德;念佛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是五分法身,也是
念佛的功德;念第一義諦也是念佛的功德,應該這樣念。

「十者、觀罪性無生」。這是最後一條,就是觀想思惟,犯戒的罪它的體性是無有
生滅的,這樣觀想。「罪性無生」這句話應該多說幾句,就是《中觀論》上說的:「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就是這四句話。
這四句話的意思:本來一切法是因緣生的。
因緣生,有生就有滅,現在為什麼說無生呢?按《中觀論》的道理來說有二種情形:
世間上一切事務的生起…,佛在世的時候,其他的宗教是主張「性生」,
主張「性生」又分四種,「自性生、他性生、共性生、無因性生」,
分這麼四種。而我們的佛陀否認這件事,沒有這種生,也不是自性生,也不是他性生,

也不是共性生,也不是無因性生,所以一切法是空的。一切法事實上是有生的,那麼怎麼
生的呢?我們的佛陀說是因緣生的,這話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修學聖道的人,在修毗缽舍那(就是修觀)的時候,這是其中的一種性空觀,
就是觀察這一切法是因緣生的,它的本性是畢竟空的,畢竟空裡面沒有生,也沒有滅,
這就叫做「觀罪性無生」。我自己認為現在這樣講,就是講明白了,你們各位可能早已
經明白了,不過這個地方不要緊,我們下文可以再多說,在這裡就說這麼多。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莊嚴道場、洗浣清淨、著淨潔衣、燒香散花,於三寶前如法修行。

若是犯了重戒,犯了輕戒,想要懺悔的話,你能具足成就這十種條件。「莊嚴道場」,
懺悔時,要有一個地點,把這個地點莊嚴起來。有幡、有幢、有佛像、有香、花、果
供養。「洗浣清淨」,還要把身體洗清潔了。若是看懺悔法裡面講,衣服要準備二種,
就是入到懺悔堂時,一種衣服;要到廁所去時,換上另外一種衣服。到廁所完了,還
要把身體再洗一洗,統統洗乾淨,然後穿上入道場的衣服,這叫「洗浣清淨」。所以這
裡「著淨潔衣」,你要到道場來的時候,要著上清淨的衣服,到廁所的衣服不能穿到道
場來的。還有這個事情的。「燒香」還要「散花」這樣子供養佛。

「於三寶前如法修行」,在十方佛、十方法、十方僧,這個十方僧就是聖僧,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這些聖僧。在三寶前,如法的修行,你要依據佛菩薩所規定的,他怎麼規定,
你怎麼做。

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經年專心懺悔,所犯重罪,取滅方止。

「一、二、三七日」,或者一個七天、二個七天、或者三個七天,「至七七日」,到
七個七天;或者是一個月、二個月、到三個月;「乃至經於年歲」,經過了一年,專心
的懺悔自己的罪過。「專心懺悔所犯重罪」,所犯的重罪專心的懺悔,心不能想做別的
事,要專心。「取滅相方止」,得到罪滅的相了,才能停下來,這樣子罪過也就會滅掉
了。

我看《高僧傳》上,天台宗的遵式法師,他是四明尊者的同學,(可能是前後同學),
都是寶雲義通法師的學生。他學天台教,學到吐血了,吐血了身體受到傷害,就不能
再學了。後來他就懺悔,懺悔的時候,他是請《觀音陀羅尼經》,是根據那個修行法懺
悔。懺悔到第三個七天的時候,就聽屋子裡面,空中裡有人說話,說是:「遵式,不久
將死。」就是說你不久將死掉了。他也不管這件事,還繼續懺悔。到了第五個七天的
時候,他看見懺悔堂的屋子裡都是死屍,都是死屍他也不管,還是照樣懺悔,腳就踩

在死屍上,死屍就沒有了,他還是繼續的修行。到第七個七天的時候,在空中說:「
十方諸佛,加持你增長福壽。」福壽增長了。他好像不是說做夢,就看見觀世音菩薩來了
,手從他的嘴裡面引出來多少的蟲子,然後從手上滴下的甘露,從他的口裡滴到身體裡面
去,身體感覺到清涼自在,他的病痛就好了。有這個事情的。

這遵式法師,通常說叫慈雲懺主,他這樣懺悔成功了。倒不是說他破戒,但是他
學習佛法的時候吐血了,這也是個問題,他就這樣懺悔成功了,所以「所犯重罪,取
滅相方止」。這個地方就是有這個問題,說是我們一定拜三個七天就停下來了,也可能
罪是滅了,也可能罪還沒有滅。如果你堅決的相續下去,罪滅了我才停下來,那麼也
就成功了,所以恆心也很要緊的。

云何知重罪滅相?若行者如是至心懺悔時,自覺身心輕利,得好瑞夢;或
復.諸靈瑞異相;或覺善心開發;或自於坐中覺身如雲如影,因是漸證,
得諸禪境界;或復豁然解悟心生,善識法相,隨所聞經,即知義趣,因是
法喜,心無憂悔。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

「云何知重罪滅相?」前面說取滅相方止,這底下說,怎麼知道懺悔時,我的重
罪消滅了的形相呢?什麼形相是罪滅相呢?說「若行者如是至心懺悔時,自覺身心輕
利,得好瑞夢」,你感覺到身體不是像幾百磅那麼重,好像很輕,很輕浮的,很靈活的。
睡覺時,得到一個吉祥的夢,靈瑞的夢,什麼夢呢?「或復.諸靈瑞異相」,「靈瑞異
相」這上面沒有說,或者說你在夢裡見到佛菩薩,或者是見到大蓮花,這也都是瑞相。
或者是見到佛菩薩稱你為比丘,那麼就是罪滅了。「或覺善心開發」,或者是感覺到自
己善心、好心開發出來,那也是罪滅的相。怎麼叫做善心開發呢?譬如說是有人來罵
你,非理相加,你心裡面生歡喜心,不忿怒,這是好心。若平常的時候,我們看見一
個境界,或者生貪心,或者生疑惑心,那都是惡心。你現在因為懺悔的時候,看見什
麼境界,心裡面不生惡心,都生歡喜心、生清淨心,那就是善心。生慈悲心,這都是
善心開發。

「或自於坐中覺身如雲影,因是漸漸證得諸禪境界」,或者是拜懺、懺悔時,前面
那十法裡面「觀罪性無生」,就是靜坐的時候修止觀。我們一般平常的拜懺,就按照本
子這樣拜完就算了。但是古代的這些大德,依據經論編輯的懺本,它還是有修止觀的
這一條的。《大悲懺》後面的三稱「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它有個「入觀」二個字;
《大悲懺》開始的時候,「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下面有「出觀」二個字。「入觀」,
就是念三稱觀世音菩薩以後就要靜坐了,靜坐修止觀。修止觀以後,再開始拜懺的時候
就出觀,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就是出觀了。所以這個地方說「或自於坐中,覺身如雲影」,
這一節拜懺完了,還要靜坐的,在坐的時候,感覺到身體像雲似的。

在高山上住,這個機會是比較多,這雲就在地面上,你從雲裡面經過,就知道雲
的情形。你靜坐的時候,感覺身體就是有若無的樣子,有「有若無」的感覺那就是「如
雲」的意思。「如影」,大樹日光照過來,樹下一個影,影也是有若無。就是靜坐時,
身體不是說像一道牆似的,很堅硬,不是的。它是有若無的樣子。你有這種感覺,這
也是罪滅的形相。而這是什麼境界?就是欲界定的境界,得欲界定的時候就是有這個
境界。但是現在這個地方是說罪滅的形相。

「因是漸漸證得諸禪境界」,因為拜懺罪若滅了,同時功德也增長了,善根增長了,
定慧的功德也發起來了,所以繼續的努力,漸漸的就會成就「諸禪境界」,成就了欲界
定,欲界定可也是很長一段時間的。欲界定往後是未到地定,而後是色界四禪,諸禪
的境界都成就了。懺悔不但是罪滅了,還得了三昧,這是非常殊勝的事情。

「或復豁然解悟心生,善識法相,隨所聞經,即知義趣」。前面「覺身如雲如影,
因是漸證,得諸禪境界」,因為懺悔靜坐時定的力量增長,定的善根增長了;這底下是
智慧的善根增長了。「或復豁然」,就是豁然開朗,心裡面通達了。「解悟心生」,能夠
明白佛法的智慧心生起來了,「善識法相」,「善」當「能」字講,能夠通達法的相狀,
什麼叫做善識法相呢?「隨所聞經,即知義趣」,隨所聽聞的佛法,隨所讀的經論「即
知義趣」,就能明白義的所在;說這樣話是什麼意思呢?什麼叫做諸法皆空呢?什麼叫
做空、無相、無作(無願),什麼道理呢?什麼叫做入不二法門呢?這一段話的意義是
在什麼地方呢?明白了。不用聽人講就明白了,或者聽人講原來是聽不懂,現在聽懂
了,「即知義趣」。

「因是法喜心生」,因為這個關係,法喜生起來了,對於佛法的歡喜心生起來了,
法喜還是很重要的。若是在家居士,非佛教徒,他若是讀佛教的經論、經書,沒有興
趣那當然就是不讀了。但是我們佛教徒,若是讀佛書沒有興趣,佛教徒的名義都很難
維持的啊!所以就是要對佛法有歡喜心。當然深一點講,就是對諸法實相、第一義諦
有歡喜心。「心無憂悔」,這個時候有法喜心生了,無量無邊戒定慧的功德都會成就了。
要得無生法忍了,要廣度眾生了,要親近十方諸佛了,殊勝的境界,是一個連著一個
的。

當然我們普通人的身體是有漏的身體,父母所生的身體,並不是那麼殊勝。但是
你若是得了無生法忍,得了禪定,入定的時候,有可能見到彌勒菩薩,見到阿彌陀佛
都可能的。你若得無生法忍,在禪定裡面憶念,就隨時可以見到彌勒菩薩的。你若想
修念佛三昧,隨時就能得念佛三昧,就可以見阿彌陀佛的,可以聽佛說法的。不過身
體是不能動,身體還是在這裡。「心無憂悔」,到那個境界的時候,心裡面沒有憂悔的
事情。前面序文上說:「若心稱言旨於一眴間,則智斷難量」,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像前面說的這些種種的情況,
應知道這就是破戒障道的罪過消滅的形相。不過,這其中也有一點分別。譬如說,犯
了殺人這個重戒的話,這個罪過障礙我們修行,修行不能得聖道。一個障道罪,還要
到三惡道的罪過,還有一個是要還他一命的,殺他一命還要還他一命的。現在是懺悔
時,能把破戒障道的罪過滅了,到三惡道的罪也應該是滅了,但是還他一命這件事不
能滅,還要還他一命的。

不過是,我看這個法喜禪師,也是天台智者大師的學生,他修止觀是有成就了。
好像是在定中看見有隻雞來了,這隻雞來了就向他要命,說你以前殺我一命,現在要
還我一命。這時候,有個護法神在定中就說了:「法喜禪師現在修學聖道,他要到阿彌
陀佛國去的,現在不能還你一命,將來再說吧」,有這個事情。可見還命的事是可以緩
的,若是你有聖道的力量,那隨你安排,你若不還,也可以延期,但是這件事是不能
滅的。所以這是說破戒障道的罪是可以滅。

從是已後,堅持禁戒,亦名尸羅清淨,可修禪定。猶如破壞垢膩之衣,若能補治浣洗清淨,猶可染著。

「從是已後,堅持禁戒,亦名尸羅清淨。」從這以後,要發堅固心,要護持禁戒,
這也叫做尸羅清淨,就是戒清淨。「可修禪定」,戒清淨了,就可以繼續修禪定。
「猶如破壞垢膩之衣,若能補治洗淨,猶可染著」,還可以染的。

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禪定,雖不依諸經修諸行法,但生重慚愧,於三寶前
發露先罪、斷相續心、端身常坐、觀罪性空、念十方佛。若出禪時,即須
至心燒香禮拜、懺悔誦戒及誦大乘經典,障道重罪自當漸漸消滅。因此尸
羅清淨,禪定開發。

「復次,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禪定,雖不別依經修諸行法,但生重慚愧,於三寶
前發露先罪、斷相續心、端身常坐、觀罪性空」,這底下又說出另一個方法。「復次,
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禪定」,若是一個人犯了重戒了,他心裡有恐怖心,我犯的戒的罪
過能障礙我修習禪定,這個不行啊,我要修禪定的啊,那怎麼辦呢?「雖不別依經修
諸行法」,我不歡喜依據經論的懺悔法懺悔,所以不特別的依據經論的方法去拜懺。雖
然是不別依經修諸懺悔法,「但生重慚愧」,但是能生出來很深重的慚愧心,「於三寶前
發露先罪」,也還是要把它發露出來,要真實的向三寶說出來。「斷相續心」,然後「端
身常坐」,修止觀,「觀罪性空」,觀罪性是自性空的,是不生不滅,不可得的,「念十
方佛」的功德。

「若出禪時,即須至心燒香禮拜」,要很誠懇的燒香禮拜十方佛菩薩。「懺悔誦戒」,
這樣子懺悔所犯的戒,然後再誦你所受的戒。「及誦大乘經典」,不但是誦戒,還能夠
誦大乘經典,像誦《華嚴經》、《般若經》、《法華經》、《維摩詰經》,都有不可思議
功德,也是能滅罪的。「障道重罪自當漸漸消滅」,犯了戒的障道重罪,自然會漸漸的就
消滅了,說不別依經修學懺法,也是可以滅罪的。「因此尸羅清淨」,「禪定」也會「開發
」,也會成就的。

故《妙勝定經》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滅,若除禪定,餘
無能滅。是人應當在空閒處攝心常坐,及誦大乘經,一切重罪悉皆消滅,
諸禪三昧自然現前。

「故《妙勝定經》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心裡害怕,「欲求除滅,若除
禪定,餘無能滅。」,你若不修禪定,別的辦法是不能滅罪的。這地方說禪定就是修止
觀,觀罪性空這個辦法。這和《維摩經》的意思是相同了。「是人應當在空閒處攝心常
坐,及誦大乘經」,這個人他不願意拜各種懺法,那麼他應該在空閒的地方,(「空閒」
後面有解釋),在寂靜的地方,「攝心常坐」,收攝散亂心,令它不散亂,令它一心不亂,
然後「常坐」。

「常坐」,應該是說有經行的,你坐一小時,或者是坐二小時,然後再經行。經行,
或者是二十分鐘、或者半小時、或者是一小時也可以。經行的時候也是修止觀,也可
以修止觀的,你不妨試一試。經行時也可以誦經,譬如說你要把《大品般若經》背下
來的話,你經行的時候就可以念。不是照本念,就背這個經,背的時候不能背太快,
一句一句很分明的背。「經」實在是寶,那是佛說的法語,念念的熏習你的清淨心,就
能滅罪的。一方面經行,經行一個時候,然後再靜坐,這就叫做「常坐」。如果說你不
能常坐,坐了一個鐘頭腿疼了,你非要坐,你的心就不安了,那就不能修止觀了,那
不行的。所以「常坐」你應該活動的去理解它。

「及誦大乘經」,這裡說及誦大乘經,誦大乘經典。「一切重罪悉皆消滅」,也是能
消滅的。「諸禪定三昧自然現前」,你能夠這樣誦大乘經典,又能常坐,那麼這一切的
禪定的三昧,「自然現前」,這個自然就是很容易的,不是很難,他就會成就了,這樣
意思。這「三昧」怎麼講?「三昧」是舊的翻譯,後來玄奘法師是說「三摩地」,舊的
譯經叫作「三昧」。翻到中國話,翻個「等持」,這個「等持」就是「平等持心、於一
境轉」。這「平等持心」怎麼講?這個「平等」,就是我們這個心不是散亂就是昏沉,
不是昏沉就是散亂,這就是不平等。現在「平等」就是反過來,心裡面不散亂也不昏

沉。「不散亂」就是寂靜,「不昏沉」就是明了,明而又靜,靜而又明,這就叫作「平
等」。用這平等的境界攝持你這一念心,「於一境轉」,就在一個境界上明靜而住,相續
下去。這「轉」是相續的意思。相續下去不間斷,這個時候就叫作「三昧」,就叫作「三
摩地」了。像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像未到地定,都可以稱之為「三昧」。或者你
修這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都叫作三昧。「諸禪定三昧自然現前」,自然就會
出現了。

這是說「懺悔」,要持戒清淨。若是已經犯戒了怎麼辦?要懺悔。懺悔清淨了也就
可以修止觀的。這是「具五緣」裡面第一個,持戒清淨,講完了。

這持戒清淨這件事,在《大智度論》裡面他說了一件事。他說一個貧苦的人生活
很困難,就想要發財,這要怎麼辦呢?聽人說;供奉一個天,向這個天祈求富貴,他
會幫助你。那麼他就供養一個天,寫個牌位,天天的給他磕頭、向他祈禱。這麼連續
的供養了十二年,可見這個人還算有點兒恆心的。供養了十二年,那麼這個天就來了,
說是:「你這個人有這麼好的恆心,你供養我十二年,我今天才來。你供養我,你求什
麼呢?」說:「我想要求富貴」說:「好!我給你一個瓶子,這瓶子叫德瓶,你想要什
麼,就向這個瓶子要,這個瓶子就給你了」。那好!就給這個瓶子。那麼他想要有一個
好的樓房,這個瓶子就出來一個樓房給他住。他想要有金銀七寶,這個瓶子就出來了
金銀七寶。那麼慢慢地他就很富貴了。他富貴了以後這朋友也很多了,就到他家來看
他,他也請朋友吃飯。後來這些朋友就問他說:「你原來很貧窮的,你怎麼今天有這麼
大的富貴的境界呢?怎麼有的呢?」這個人說:「我供養天,供養了十二年,他給我一
個瓶,這個瓶滿我所願,所以就是富貴了。」說是:「那麼你把瓶拿出來我們看看好不
好?我們開開眼界嘛!」「好!」他就把瓶拿出來了,拿出來他就當場,用現在的話可
以說表演一下,他要什麼,這瓶子就能出來。那麼大家都是皆大歡喜,而這個瓶的主
人心裡面更歡喜,他就跳躍起來,手舞足蹈的這樣子,就踩著這個瓶上跳,這一下子
瓶子碎了,瓶子就壞了,瓶子一壞呢!所有從瓶子裡面出來的這些富貴的事情,一下
子都沒有了,又變成個貧窮人。

這是《大智度論》解釋那個〈戒波羅蜜〉裡面說這麼一件事。這等於是說一個譬
喻,說是我們出家人若能夠持戒,那麼你無願不滿。我們若能夠持戒清淨的話,無願
不滿,你想要什麼都會有的,當然都是合法的了。如果你若破戒了,你若開始放逸了,
那麼以前的什麼什麼都沒有了。這是《大智度論》說這麼一件事。但是我在別的經上
呢,沒有說這個故事,也是說出家人若能持戒清淨,是「無願不滿」。
以上出自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 玅境長老

-------玅境長老述 無生懺 影片-------
維摩詰所說經 25 - YouTube 弟子品(優波離)
引用:
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說;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燄,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於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我答言:『自捨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__________________
大千海水尚可量 十方虛空猶可涉 諸眾生心尚可同 世尊功德不可盡
諸佛世尊有 百四十 不共佛法

以彼彼諸名 詮彼彼諸法 此中無有彼 是諸法法性
odysee | Buddha-img | 如何得觀音菩薩感應
non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480, 收花文章: 622 篇, 收花: 1728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發文 回覆



發表規則
不可以發文
不可以回覆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論壇啟用 BB 語法
論壇啟用 表情符號
論壇啟用 [IMG] 語法
論壇禁用 HTML 語法
Trackbacks are 禁用
Pingbacks are 禁用
Refbacks are 禁用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11:02 AM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4,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SEO by vBSEO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