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 zasiza
其他國家就算有八卦媒體,也不會像台灣這樣,全部媒體都是。
而且一直播車禍事件也只是因為想減少播馬英九的相關新聞。
再來,現在新聞台幾乎都是統媒所佔有,並不是民眾想看什麼就可以看到什麼,根本就是媒體要人民看什麼人民就必須看什麼。(就像今天很多的商業活動一樣,消費者主權已變成生產者主權。)
|
所有世界上的媒體,除了非民主國家外,全都屬於「八卦媒體」,他們全都在新聞熱線上,不分晝夜的掌握時機,趁熱打鐵,全球的各大媒體更甚之,如台灣的醜陋新聞,經常在 CNN (Cable Network News)的貼身短打下,在世界新聞網路上魂消魄散,丟盡了我祖宗在台四百年的臉,台灣的媒體才剛是個新生的準幼兒,還成不了什麼氣候,先寵再罵不遲,陪它好好的渡過莽撞、難熬的青春期再說。
「車禍事件」是當頭熱的新新聞,媒體的屬性,本就是喜新厭舊的新聞急先鋒;難不成那替讀者、觀眾附媒作嫁、穿針引線的媒介功能,要被扭轉成專報歷史的舊聞不成?
馬英九的相關新聞,若還有報導的價值存在,媒體會笨到捨本逐末、自毀前程、光喝西北風?況且,他們的生存哲學,是以廣大群眾的好惡為導向,這點,又與鐵幕國家統一口徑的傳聲筒特徵大異其趣,管你的高興不高興,老子愛怎樣就怎樣,其新聞發佈,就是聖經與真理的綜合體,是神聖不可論斷的。
「消費者主權」指的是,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消費者可以透過他們的購買行為來表達他們的偏好,進而影響廠商的生產方向,進一步說,消費者主權的原理,顧客就是生產指標,這是因為生產者,生產的目的就是為了消費,如果消費者不買,他的產品就沒有用,因此,生產者的命運掌握在消費者的手中,為何生產者的庫存量,要緊隨著消費者的實際需求量而增減調控,因為他們最忌諱的就是「囤積」,其風險最為生產者戒,仰人鼻息,被動之至,何來的「生產者主權」之有?
凡事用「二分法」來詮譯,這是低下籠統的分類法,在非黑既白、非友既敵的推理下,其說服力難以服人。需知人生萬物,不若戲劇般情節的簡單劃分,好人、壞人的那麼單純易辨(因為戲劇的市場價值是以普羅觀眾為導向的,編劇者,需要迎合觀眾的口味而力求黑白、愛恨分明),世上有著數不清的「人」或「事」表象看似簡單,其實複雜無比,所以,先哲聖人才會以禪釋道,常以玄言妙語,化解乾坤奧祕,試圖在繁簡之間挪移,一切隨人隨緣,各自表態,自稱風雅,這本是道的歸依,就誠如光線的光學原理一般,它是由多重光譜所組成的,所以若以狹隘的政治偏見來論世道,除了傷人誤己外,簡直就是以管窺天,在管入管出、自我封塞下,孕育出的偏鋒,又何能得世道、爭人心,準慰於天下,自陷於「聞寡道孤」之憾﹗
「愛」與「恨」之間,我選擇前者,人事皆然;若閣下同意,則「德不孤必有鄰」,皆大歡喜,別讓冰冷的政治,冷卻了您的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