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萊姆論壇

返回   史萊姆論壇 > 綜合討論二區 > 時事、科技、娛樂新聞話題討論區
忘記密碼?
論壇說明

歡迎您來到『史萊姆論壇』 ^___^

您目前正以訪客的身份瀏覽本論壇,訪客所擁有的權限將受到限制,您可以瀏覽本論壇大部份的版區與文章,但您將無法參與任何討論或是使用私人訊息與其他會員交流。若您希望擁有完整的使用權限,請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註冊的程序十分簡單、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註冊是完全免費的!

請點擊這裡:『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Google 提供的廣告


發文 回覆
 
主題工具 顯示模式
舊 2007-01-24, 10:12 PM  
涼子迷
長老會員
 
涼子迷 的頭像
榮譽勳章

勳章總數
UID - 17149
在線等級: 級別:23 | 在線時長:669小時 | 升級還需:3小時級別:23 | 在線時長:669小時 | 升級還需:3小時級別:23 | 在線時長:669小時 | 升級還需:3小時級別:23 | 在線時長:669小時 | 升級還需:3小時級別:23 | 在線時長:669小時 | 升級還需:3小時級別:23 | 在線時長:669小時 | 升級還需:3小時級別:23 | 在線時長:669小時 | 升級還需:3小時級別:23 | 在線時長:669小時 | 升級還需:3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24
住址: 新店安坑
文章: 1618
精華: 0
現金: 0 金幣
資產: 215960061 金幣
預設 新聞轉貼 - 杜正勝:成語使人思想懶惰 是國文教育失敗

三隻小豬等童話名稱,被教育部收錄在網路版的成語典附錄中,引發各界爭議;教育部長杜正勝今天下午表示,他是胡適的信徒,向來反對用成語典故,且成語使人思想懶惰,成語與現代生活無關,使用成語也是國文教育失敗。

教育部網路電子成語典提供方便的查詢功能,卻被民眾發現,電子成語典中,竟然連三隻小豬、灰姑娘等童話故事,以及麻雀變鳳凰、楚門的世界等電影名稱都查得到,而且連解釋都有。

儘管教育部強調,這二十六個童話、電影相關辭彙是為充實語料而收錄在成語典附錄中,但為了避免爭議,教育部已在媒體披露後,移除相關連結。

杜正勝下午主持教育部部務會報時表示,儘管他事前不知道這些事情,但教育部既然已經公布成語典,「就不應該外面隨便罵兩句,就收回來」。

他強調,當教育部遭受質疑,身為教育部長,他還是會出來辯護,不會閃躲;不過,他個人是「胡適的信徒」,反對使用成語典故,也不贊成公布成語典。

杜正勝表示,成語會使人思想懶惰、一知半解,「有時甚至連半解都不到」,也會使人思想混沌,如果他是業務單位,「不會主張研究成語,更不會去公布」。

他舉例說,古籍「幼學瓊林」裡講了許多故事,不過,現代的小朋友不會去讀幼學瓊林,讀的是安徒生、格林童話,如果回到一百年前,講「國王的新衣」,恐怕沒人聽得懂,同樣的道理,把古代的故事拿到現代來講,大家也都不懂。

杜正勝表示,成語一旦脫離情境,就會沒有意義,成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如果成語故事大家不熟悉,寫出來的成語、用出來的典故,就和生活以及要表達的感情無關或很淡泊,「就是國文教育的失敗」。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24/5/9qmm.html


真懷疑他是不是沉浸在被圍剿的感覺~

自己也在用成語~卻說用不到~真是可憐~
__________________
青春時 我是盲目的射手 自負有千萬隻箭
就無的放矢 自以為豪放 終於 射盡了囊中之箭

梁雲坡 射手
涼子迷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17, 收花文章: 333 篇, 收花: 997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7 位會員向 涼子迷 送花:
dddd (2007-01-25),Dimo Chen (2007-01-25),grc45 (2007-01-25),jetimmalt (2012-02-21),zasiza (2007-01-25),山居野老 (2007-01-27),飛鳥 (2007-01-30)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7-01-30, 02:08 AM   #16 (permalink)
長老會員
 
Dingding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123654
在線等級: 級別:18 | 在線時長:421小時 | 升級還需:16小時級別:18 | 在線時長:421小時 | 升級還需:16小時級別:18 | 在線時長:421小時 | 升級還需:16小時
註冊日期: 2004-03-16
住址: 合法地下電台
文章: 1475
精華: 0
現金: 157644 金幣
資產: 157934 金幣
預設 國文老師批杜正勝 「患」難不同於「犯」難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7/17/9vdq.html

更新日期:2007/01/27 22:05 記者:記者吳明珊、簡振書/台北報導

教育部長杜正勝的一句「成語是國語教育的失敗」,已經讓國文老師很生氣了,但沒想到杜正勝使用成語還運用錯誤,讓國文老師實在很難接受,直接重話抨擊,「難不成是成語讓部長頭腦不清,寫錯字了嗎?」

師大國文系教授簡明永,聽到杜正勝把冒險「犯難」寫成了冒險「患難」,實在是很難接受,直說兩個詞音近但意思天差地遠。簡明永說:「犯難是觸犯危難,是一種勇往的精神;而患難是憂患災難,兩個詞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

民國78年,由教育部編撰的成語字典裡,只找得到「冒險犯難」,這個詞的意思是勇往直前,不畏艱難險阻。只是杜部長明明是鑽研古代文學,怎麼會連這個基本詞彙都弄錯,讓國文老師直說:「可能是成語讓咱們部長頭腦渾沌了。」

簡明永也不客氣地說:「自己打自己嘴巴,自己捅自己的不是,你又反對又使用,這不是很矛盾嗎?如果是過去老師教你的,你們的老師錯了嗎?如果是自己學的,那是你自己錯了嗎?」瀏覽杜正勝的部落格,身為國文系教授的他們,平常寫作都會再三翻閱辭典確認,而身為最高教育機構首長,用字遣詞真的要更加小心注意。

***************

我沒記錯的話
杜老爺子是學歷史的
有沒有學古典文學我是不知道
不過...學歷史的人老是槓上中文界要做啥?
教育辦好就好,其實這些枝節根本不需要他老人家操心的
__________________
我聽爺爺講了一個故事 故事裏的事是那昨天的事
故事裏有好人也有壞人 故事裏有好事也有壞事
故事裏有多少是是非非 故事裏有多少非非是是

故事裏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故事裏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故事裏的事也許是已真實 故事裏的事也許是從來沒有的事
其實故事本來就是已故事 故事就是故事 故事就是故事
Dingding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94, 收花文章: 633 篇, 收花: 1998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向 Dingding 送花的會員:
jetimmalt (2012-02-20)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7-01-30, 02:11 AM   #17 (permalink)
長老會員
 
Dingding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123654
在線等級: 級別:18 | 在線時長:421小時 | 升級還需:16小時級別:18 | 在線時長:421小時 | 升級還需:16小時級別:18 | 在線時長:421小時 | 升級還需:16小時
註冊日期: 2004-03-16
住址: 合法地下電台
文章: 1475
精華: 0
現金: 157644 金幣
資產: 157934 金幣
預設

杜正勝簡歷:(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人員-兼任暨通信研究員)

http://www.ihp.sinica.edu.tw/

經歷:
本所副研究員(1980.9-1984.7),研究員(1984.8-2004.5)
本所兼任研究員(2004.6-)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1986-1987)
本所人類學組代主任(1986.8-1987.8)
本所人類學組主任(1987.9-1993.6)
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1995.4-2000.5)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2000.5-2004.5)
教育部長(2004.5-)


自我簡述:

我的學術生涯從中國古代史入門,尤其注重政治與社會的層面,早年大部分的精神都投注在這個領域。主要的學術著作也都集中在此,出版了《周代城邦》、《編戶齊民》和《古代社會與國家》,構成我對中國古代社會、國家和文明起源與發展的一系列看法。
近年我開始思考新方向,提倡新史學,研究課題轉而偏重於文化或精神的層次,大抵集中在生活和生命的領域,同時也注意中外民族文化的交流,已撰寫一些論文,但尚未結集成書。這些研究的特色,一方面比先前更注意「人」,同時也想踏出中國疆域之外,把中國歷史放在亞洲更大的歷史舞台來看。我同時在這兩個領域進行研究。

今後除繼續以上兩個領域的研究,同時也展開兩個新課題,一是「漢民族」或「漢文化」的形成,尤其注意中國南方與印度支那半島、西太平洋的關係;一是二十世紀的中國新史學。

另外我也思考歷史教育,近來提出同心圓史觀的理論,做為規劃歷史教育的基礎。今後我還會在這個問題上繼續努力,並且研讀臺灣史。
Dingding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94, 收花文章: 633 篇, 收花: 1998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向 Dingding 送花的會員:
jetimmalt (2012-02-20)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7-01-30, 02:12 AM   #18 (permalink)
長老會員
 
Dingding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123654
在線等級: 級別:18 | 在線時長:421小時 | 升級還需:16小時級別:18 | 在線時長:421小時 | 升級還需:16小時級別:18 | 在線時長:421小時 | 升級還需:16小時
註冊日期: 2004-03-16
住址: 合法地下電台
文章: 1475
精華: 0
現金: 157644 金幣
資產: 157934 金幣
預設

杜正勝著作:

專書

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歷史的再生(臺北:社會大學叢書,1989)。
編戶齊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2)。
古典與現實之間(臺北:三民書局,1996)。
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臺灣心 臺灣魂(高雄:河畔出版社,1998)。
人間神國(臺北:太平洋文化基金會,1999)。
走過關鍵十年:1990-2000(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
新史學之路(台北:三民書局,2004)。
藝術殿堂內外(台北:三民書局,2004)。
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台北:三民書局,2005)。

論文

魏晉時期中國西部地區的人口流動及流民、土著與邊疆民族的關係,《史繹》6(1968),頁17-57。
墨子兼愛非無義辨,《史原》3(1972),頁29-54。
試論先秦時代的成湯傳說,《大陸雜誌》47,2(1973),頁44-59。
歷史研究的課題與方法──特就宗教史的研究論,《食貨月刊》3,5(1973),頁30-38。
太虛人間佛教論──近代中國佛教復興運動之一,《幼獅月刊》37,1(1973),頁1-7。
周代城邦的社會基礎自序──兼評五十年來中國古史研究的兩大潮流,《幼獅月刊》40,5(1974),頁27-32。
周代的封建殖民與邦國,《大陸雜誌》49,6(1974),頁5-13。
城邦時代的農莊社會結構與土地經濟形態,《大陸雜誌》50,5(1975),頁27-40。
城邦時代的貴族世官與采邑世祿,《大陸雜誌》51,1(1975),頁24-33。
周代城邦之沒落及城邦時代之結束,《大陸雜誌》52,3(1976),頁11-21。
尚書中的周公──兼從周初史實看周公稱王之辯,《大陸雜誌》56,3/4(1978),頁1-26。
商頌景員維河試說,《東吳大學文史學報》3(1978),頁103-115。
西周封建的特質──兼論夏政商政與戎索周索,《食貨月刊》9,5/6(1979),頁1-23。
中國上古史研究的一些關鍵問題,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頁1-82。
周代封建的建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0,3(1979),頁485-550。
周代封建制度的社會結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0,3(1979),頁551-613。
周秦城市的發展與特質,《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1,4(1980),頁615-747。
蓽路藍縷──從村落到國家,《中國文化新論‧根源篇:永恆的巨流》(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頁21-73。
編戶齊民──傳統的家族與家庭,《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永恆的巨流》(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頁9-36。
傳統家族試論,《大陸雜誌》65,2-3(1982),頁7-34;25-49。
略論殷遺民的遭遇與地位,《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3,4(1982),頁661-709。
說古代的關,《食貨月刊》13,1/2(1983),頁31-44。
古代聚落的傳統與變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1983),頁205-256。
編戶齊民的出現及其歷史意義,《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4,3(1983),頁77-111。
周代封建解體後的軍政新秩序,《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5,1(1984),頁73-114。
關於齊國建都與齊魯故城的討論,《食貨月刊》14,7-8(1984),頁11-20;25-33。
從封建制到郡縣制的土地權屬問題,《食貨月刊》14,9-10(1985),頁12-44;1-33。
古代刑獄雜考,《中國史新論》(臺北:學生書局,1985),頁21-46。
從肉刑到徒刑,《食貨月刊》15,5/6(1985),頁1-35。
從爵制論商鞅變法所形成的社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3(1985),頁485-544。
傳統法典始原──兼論李悝法經的問題,《勞貞一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頁425-450。
關於周代國家形態的蠡測──「封建城邦」說芻議,《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3(1986),頁465-500。
宮室、禮制與倫理──古代建築基址的社會史解釋,《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上)(臺北:食貨出版社,1987),頁1-31。
從考古資料論中原國家的起源及其早期的發展,《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1(1987),頁1-81。
試論山東地區編戶齊民之困厄與殘破──六國敗亡的社會史解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4(1987),頁673-718。
戶籍制度起源及其歷史意義,《食貨月刊》17,3/4(1988),頁6-29。
中國古代的資本家,《歷史月刊》創刊號(1988),頁113-122。
二千三百年前的通行、免稅證──鄂君啟節,《歷史月刊》創刊號(1988),頁96、99。
阡陌的新證據──秦國「為田律」,《歷史月刊》2(1988),頁62-64。
關於《管子‧輕重》諸篇的年代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9,4(1988),頁1063-1086。
野城與山城,《百濟研究》19(1988),頁77-121(韓文)。
A Synopsis of Works o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Published in Taiwan, 1982-1987 , Early China 14 (1989),據〈近五年來臺灣地區中國上古史研究書目簡介〉翻譯,《漢學研究通訊》7,1(1988),頁1-7。
周禮身分的象徵,《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1989),頁295-306。
中國傳統社會的重心──家族,《歷史月刊》12(1989),頁48-58。
「單」是公社還是結社──與俞偉超先生商榷,《新史學》創刊號(1990),頁107-124。
鼎的歷史與神話,《故宮文物月刊》5(1990),頁6-19。
戰國的輕重術與輕重商人,《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2(1990),頁481-526。
牧誓反映的歷史情境,《大陸雜誌》81,3(1990),頁22-33。
夏代考古及其國家發展的探索,《考古》1(1991),頁43-56。
中國社會史研究的探索──特從理論、方法與資料、課題論,《第三屆史學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中:中興大學歷史系,1991),頁25-76。
中國古代社會史重建的省思,《大陸雜誌》82,1(1991),頁15-30。
生死之間是連繫還是斷裂──中國人的生死觀,《當代》58(1991),頁24-41。
城垣發展與國家性質的轉變,宋文薰、許倬雲、李亦園、張光直編,《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下)(臺北:正中書局,1991),頁267-303。
關於先周歷史的新認識,《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6(1991),頁1-45。
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2,3(1991),頁1-65。
考古學與中國古代史研究──一個方法學的探討,《考古》4(1992),頁335-346。
試論傳統經脈體系之形成──兼論馬王堆脈書的歷史地位,《馬王堆漢墓研究文集──1992年馬王堆漢墓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湖南:湖南出版社,1992),頁99-106。
從五服論傳統的族群結構及其倫理,《中華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華書局八十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華書局,1992),頁256-275。
什麼是新社會史,《新史學》3,4(1992),頁95-116。
歐亞草原動物文飾與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考察,《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2(1993),頁231-408。
周秦民族文化「戎狄性」的考察──兼論關中出土的「北方式」青銅器,《大陸雜誌》87,5(1993),頁1-26。
從醫療史看道家對日本古代文化的影響,《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北京)2(1993),頁19-25。
道教日本文化對影響─醫療歷史見─,《中日兩國二千年來文化交流“滇王之印金印”》(長崎:孔子廟中國歷代博物館,1993),頁24-34。
古代研究的現代意義,《當代》93(1994),頁106-121。
編戶齊民論的剖析,《清華學報》新24,2(1994),頁163-189。
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並介紹「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組的成果,《新史學》6,1(1995),頁113-153。
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2(1995),頁383-487。
考古學中國古代史研究‧前編─方法論探究─,《京都府埋藏文化財情報》55(1995),頁1-12。
考古學中國古代史研究‧後編─方法論探究─,《京都府埋藏文化財情報》56(1995),頁1-10。
錢賓四與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史學,《當代》111(1995),頁70-81。
臺灣中國史研究的未來,《歷史月刊》92(1995),頁79-85。
從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學革命及其與胡適、顧頡剛的關係,《中國文化》12(1995),頁224-237。
內外與八方──中國傳統居室空間的倫理觀和宇宙觀,《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頁213-268。
文化新中原的寓意與理想,許慶復編,《地球村中的臺灣》(臺北:正中書局,1996),頁451-475。
卜辭所見的城邦形態,吳榮曾編,《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頁12-34。
從歷史到歷史劇──電視劇「孔子的故事」的分析,《歷史月刊》97(1996),頁88-98。
從歷史到歷史劇──電視劇「孔子的故事」的分析,張榮芳編,《歷史教學與視聽媒體研討會論文集》(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系出版,1996),頁1-21。
關於考古解釋與歷史重建的一些反省,《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頁13-43。
一個新史觀的誕生,《當代》120(1997),頁20-31。
中國傳統家族特質之現代反省──特從服紀與法律的考察,《大陸雜誌》95,4(1997),頁1-17。
鄉土史與歷史意識的建立,《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3,4(1997),頁1-9。
醫療、社會與文化──另類醫療史的思考,《新史學》8,4(1997),頁143-171。
新史學與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文物季刊》1(1998),頁33-53。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頁1-42。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大陸雜誌》96,1-6(1998),頁1-21;1-16;1-15;1-18;1-13;1-18。
史學的兩個觀點──沈剛伯與傅斯年,《當代》133(1998),頁48-63(收入《新學術之路》〈史語所的益友沈剛伯〉,頁423-440)。
無中生有的志業──傅斯年的史學革命與史語所的創立,《古今論衡》1(1998),頁 4-29 (收入《新學術之路》,頁1-41)。
通才考古家高去尋,《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頁677-707。
從三代墓葬看中原禮制的傳承與創新——兼論與周邊地區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頁220-226。
平埔族群風俗圖像資料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2(1999),頁309-361。
The City-State in Ancient China, Stud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Civilizations—Essays in Honour of Prof. Lin Zhi-chun on his 90th Birthday(《中西古典文明研究——慶祝林志純教授90華誕論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頁425-441。
高師李峪出土銅器及其相關之問題遺稿整理後記,《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4(1999),頁1001-1006。
The ‘Animal Style’ Revisited,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Roderick Whitfield and Wang Tao, Exploring China’s Past: New Discoveries and Studies in Archaeology and Art (London: Saffron, 1999), pp. 137-149.
中國古代史研究──臺灣觀點,哈佛大學第一屆「楊聯陞講座」講詞,《古今論衡》 3 ( 1999 ),頁 76-90 。
中國古代社會多元性與一統化的激盪——特從政治與文化的交涉論,《新史學》11,2(2000),頁1-39。
中國古代社會多元性統一化激動──政治文化交涉論──杜正勝論文‧回答,《日本秦漢史學會會報》1(東京:日本秦漢史學會,2000),頁4-75。
巨大的身影——追念張光直先生,《古今論衡》6(2001),頁111-114。
古代物怪之研究(上)——一種心態史和文化史的探索,《大陸雜誌》104,1-3(2002),頁1-14;1-15;1-10。
臺灣民番界址圖說略,《古今論衡》8(2002),頁2-9。
新史學之路,《新史學》13,3(2002),頁21-42。
中國古代都市國家——「城」與「城邦」,《日本:漢學會誌四十二號》3,10(2003),頁19-69。
Dingding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94, 收花文章: 633 篇, 收花: 1998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舊 2007-01-30, 02:12 AM   #19 (permalink)
長老會員
 
Dingding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123654
在線等級: 級別:18 | 在線時長:421小時 | 升級還需:16小時級別:18 | 在線時長:421小時 | 升級還需:16小時級別:18 | 在線時長:421小時 | 升級還需:16小時
註冊日期: 2004-03-16
住址: 合法地下電台
文章: 1475
精華: 0
現金: 157644 金幣
資產: 157934 金幣
預設

杜正勝著作(續)

書評

評橋本循著《隱逸思想的流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5(1969),頁37-39。
評桑原騭藏著《中國之孝道》,《中華文化復興月刊》4,12(1971),頁57-63。
H. H. R. Court:《論經濟史的研究》,《食貨月刊》7,12(1978),頁33-49。
評宮崎市定著《中國史》,《史學評論》3(1981),頁219-232。
關於中國文明起源多元的新架構──介紹張光直著第四版《中國古代考古學》,《歷史月刊》10(1988),頁151-154。
評介許倬雲著《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歷史月刊》18(1989),頁156。
會議論文

The Feudal City-State in Ancient China: An Analysis of Chou Dynasty State Formations, Conference on Ancient China and Social Science Generalization (Airlie, Virginia, June 21-27, 1986).
周禮身分制之確立及其流變──特從隨葬禮器論,「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1986.12.29-31)。
中國傳統建築格局溯源,「第七次國際中國學大會──先秦時代的學術與文化」(韓國:圓光大學校,1987.8.17-18)。
野城與山城,「第四回百濟研究國際學術大會──百濟的國家發展與城郭」(韓國:忠南大學校,1988.11.17-19)。
卜辭中所見的城邦形態,「夏商文明國際研討會」(洛陽:殷商學會,1991.9.17-21)。
中國古代晚期的編戶齊民論,「第十一回國際東洋史研究討論會」(韓國:木浦市,1992.1.27-29)。
動物文飾與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考察,「北方民族考古與文化國際研討會」(呼和浩特市: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1992.8.11-15)。
中國傳統經脈體系之形成──兼論馬王堆脈書的歷史地位,「馬王堆漢墓國際研討會」(長沙:湖南省博物館,1992.8.26-28)。
The Animal Style and the Chinese Archaeology of the Northern Frontier, The Symposium of the Chinese Archaeology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1992).
考古解釋與歷史重建──再論考古學與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整合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1.4-7)。
錢賓四與廿世紀中國的古代史學,「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香港:新亞書局主辦,1995.5.10-13)。
中國傳統家族特質之現代反省──特從服紀與法律的考察,「傳統社會與當代中國研討會」(天津:北戴河,1995.8.12-14)。
古典文化的現代意義,「海峽兩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會」(山東:濟南,中流文教基金會主辦,1996.7.8-14)。
鄉土史與歷史意識的建立,「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1997.4.25-26)。
新史學與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中國考古學研討會──跨世紀的回顧與前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主辦,1997.5.26-6.4)。
醫療、社會與文化──另類醫療史的思考,「醫療與中國社會」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6.26-28)。
跨世紀的課題──確定臺灣主體性,臺灣日報復刊周年慶「確立臺灣主體性,跨越二十一世紀」座談會(臺中市立文化中心,1997.9.10)。
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臺灣歷史教科書風波的分析,「琉球大學史學會第卅屆紀念大會」(沖繩:琉球大學,1997.12.6)。
平埔族群風俗圖像資料考,「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臺史、語言三研究所,1998.5.16-17)。
Professor Hsu Cho-yun’s Ancient China: Searching for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 Cho-yun Hsu Retirement Activitie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Nov.13, 1998).
有山頭無學派,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會議「問題與觀點」座談會(1999.1.15)。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a: A Taiwanese Point of View, Inaugural Yang Lien-sheng Lecture (Harvard University, April 24, 1999).
中國古代社會多元性與一統化的激盪——特從政治與文化的交涉論,「日本秦漢史研究會」(東京:中央大學,1999.11.20)。
新中原與同心圓——一種新文化觀的論述,臺灣綜合研究院主辦「李總統主政十二年與臺灣的成就」研討會(臺北:國家圖書館,2000.5.18)。
藝術、政治與博物館,博物館的專業主義——2001年博物館館長論壇(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12.3-4)。
Art, Politics and Art Museums: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in Taiwan, Presented as part of the Chuan Lyu Lectures (Faculty of Ori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May 14-16, 2002).
The Road to New Historiography, with an Exam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Scholarship in Taiwan over the Past Fifty Years, Presented as part of the Chuan Lyu Lectures (Faculty of Ori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May 14-16, 2002).
目前台灣高等教育的現況及其政策(大阪:關西大學,2005.5.16)。
台灣早期歷史的民族問題——一族群、影像與歷史研討會(台南:台南女子技術學院,2005.5.21)。
如何造就一個現代化的台灣國民,2005北美洲台灣人醫師會年會(美國:紐約台灣會館2005.6.25)。
Dingding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94, 收花文章: 633 篇, 收花: 1998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向 Dingding 送花的會員:
jetimmalt (2012-02-20)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7-01-30, 02:13 AM   #20 (permalink)
長老會員
 
Dingding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123654
在線等級: 級別:18 | 在線時長:421小時 | 升級還需:16小時級別:18 | 在線時長:421小時 | 升級還需:16小時級別:18 | 在線時長:421小時 | 升級還需:16小時
註冊日期: 2004-03-16
住址: 合法地下電台
文章: 1475
精華: 0
現金: 157644 金幣
資產: 157934 金幣
預設

杜正勝著作(續)

編輯整理

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上、下)(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
杜正勝編,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臺北:華世出版社,1984)。
杜正勝編,中國文化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
杜正勝總策劃,從歷史到歷史劇──孔子的故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5)。
杜正勝、王汎森編,傅斯年文物資料選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5。
杜正勝、王汎森編,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杜正勝、朱鴻林、張秀芬編,傳承與求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簡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杜正勝編,來自碧落與黃泉(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杜正勝編,考古、文明與歷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漢學講座1999」(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
高去尋原著,杜正勝整理,李峪出土銅器及其相關之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4(1999),頁905-1000。
翻譯

杜正勝譯,內田吟風著,亞細亞之民族移動與國家成立之要件,《幼獅月刊》29,6(1969),頁33-39。
杜正勝譯,宮崎市定著,從部曲到佃戶(上、下),《食貨月刊》3,9-10(1973),頁33-49;29-43。
杜正勝譯,白川靜著,詩經研究,幼獅月刊學術叢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4)。
杜正勝譯,B. Laufer著,中國與伊朗(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中華書局印行,1975)
杜正勝譯,加藤繁著,中國經濟史概說(臺北:華世出版社,1978)。
杜正勝譯,西定生著,中國古代統一國家的特質──皇帝統治之出現,《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頁729-748。
杜正勝譯,宮崎市定著,中國古代賦稅制度論,《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頁749-795。
杜正勝譯,增淵龍夫著,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與國家,《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頁851-887。
杜正勝譯,白川靜著,詩經的世界(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
其他

近五年來(民國66年至71年)臺灣地區中國上古史研究書目簡介,《漢學研究通訊》1,3(1982),頁92-96。
蘭嶼民族調查記略,《漢學研究通訊》2,3(1983),頁152-158。
學術與現實之間,《文星》(復刊)3(1986),頁23-26。
通史與通識,《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1987),頁132-149。
近五年來(民國71年至75年)臺灣地區中國上古史研究書目簡介,《漢學研究通訊》7,1(1988),頁1-7。
歷史的再生──歷史月刊代發刊詞,《歷史月刊》創刊號(1988),頁5-9。
古典的慈母──魯季敬姜,《歷史月刊》4(1988),頁114-121。
通貫禮與律的社會史學──陶希聖先生學述,《歷史月刊》7(1988),頁20-23。
秦火與焚書,《歷史月刊》8(1988),頁6-11。
奠定言論自由基礎的契機(代序),《歷史月刊》10(1988),頁4-5。
刑喪小考,《大陸雜誌》77,2(1988),頁45。
漢法婦女雙重連坐,《大陸雜誌》77,5(1988),頁38。
陶希聖先生的社會史研究,《國史館館刊》(復刊)5(1988),頁19-22。
以民意為施政藥石的鄭子產,《歷史月刊》11(1988),頁29。
履薪焚刑解,《大陸雜誌》78,3(1989),頁8。
公權力乎?公信力乎?《歷史月刊》14(1989),頁8-9。
薄命紅顏的夏姬,《歷史月刊》16(1989),頁62-64。
從歷史發展檢討民意的管道,《歷史月刊》18(1989),頁8-12。
孔子是力士嗎?《歷史月刊》20(1989),頁154-155。
新時代、新史學,《歷史月刊》26(1990),頁124-125。
這是什麼時候了?呼籲國民黨馬上停止粗魯的權力鬥爭!《聯合報》1990.5.2。
用事實來檢驗「郝內閣」,《聯合報》1990.5.4。
四部之學的絕響、傳統精神的句點,《聯合報》1990.8.31。
一代考古名家的潛德幽光,《聯合報》1991.11.26。
考古學家高曉梅先生學述,《考古》5(1992),頁479-480。
鄉土文化與鄉土歷史,《北縣文化》35(1993),頁3-8。
總統先生、您正在歷史轉捩點上,《中時晚報》1993.2.6。
人情比政治更永恆,《中時晚報》1993.2.22。
新局中的兩岸關係,《聯合報》1993.4.30-5.1。
島國與大陸國,《聯合報》1993.6.18。
古史鑽研二十年,《中國歷史學會會訊》47(1994)。
介紹臺灣一份歷史刊物《新史學》,《中國史研究動態》10(1994),頁22-24。
一位研究員對李遠哲的期待,《聯合報》1994.1.10。
兩岸共存共榮的新思維,《聯合報》1994.4.13,收入聯合報社編《戈巴契夫的新思維》(臺北:聯合報社,1994),頁305-310。
從周代城邦到編戶齊民,《聯合報》1994.5.4。
本土、中國、世界,《中國時報》1994.5.25。
身為臺灣人的尊嚴與悲哀,《聯合報》1994.5.25。
開創人文社會科學的新局面──在人類文明發展架構中的古史學者張光直,《中時周刊》130(1994),頁62-63。
學術生根與「院士本土化」,《聯合報》1994.7.2。
行萬里路,《自立晚報》1994.8.11。
臺灣的路該怎麼走,《聯合報》1994.11.25。
歷史教育要如何鬆綁,《聯合報》1995.1.23。
歷史教學的解放,《清華歷史教學》4(1995),頁1-2。
古典的活水泉源,《中央日報》1995.2.18,收入章益新主編《願景》(臺北:中央日報,1995),頁21-32。
歷史悲劇的代價,《聯合報》1995.2.28。
「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組」緣起與意義,《性與命》2(1995),頁58-63。
新中原之我見,《全球工商雜誌》4(1995),頁28-30。
流浪者之歌──重新認識孔子,《中國時報》1995.4.27-5.6。
平心論李登輝先生,《中央日報》1995.5.20。
主編者序,《中國文化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
導言,《中國文化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
結語──中國文化的未來,《中國文化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
找回健康的臺灣魂──為文化臺灣催生的奉白,《聯合報》1995.10.25。
臺灣的存在是檢驗候選人的底線,《聯合報》1996.3.7。
我願用生命維護自由民主的生活(原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聯合報》1996.3.19。
我們要一個高貴而神聖的選舉,《中國時報》1996.3.22。
臺灣主體意識形成,《明報》1996.3.24。
君子矣,先知乎?《自由時報》1996.3.24。
舊邦維新──迎接臺灣的新局面,《自由時報》1996.3.28。
第X類接觸──玄通,《自由時報》1996.4.8-9。
重新出發的兩岸關係,《聯合報》1996.4.22。
締造第三次臺灣經驗──文化奇蹟(原名:掌舵者的綱領),《中國時報》1996.5.18。
文化的自我認識,《活水》1996.5.20。
國家脫胎換骨此其時矣,《聯合報》1996.5.20。
臺灣民主化是所有中國人的榮耀,《明報》1996.5.22。
為一個明確的文化政策催生,《中央月刊》6(1996)。
鄉土的根,《自由時報》1996.7.22。
佮阿爸講上久的一遍話,《文學臺灣》19(1996),頁 59-62 。
臺語是咱的普通話,《自由時報》1996.8.5。
唸冊歌、識臺灣,《自由時報》1996.8.19。
為福爾摩沙招魂,《自由時報》1996.9.2。
假如你是金門人,《自由時報》1996.9.16。
番薯的象徵,《自由時報》1996.9.30。
鯨的精神,《自由時報》1996.10.14。
臺灣觀點的文選,《自由時報》1996.10.28。
臺灣詩論家王松,《自由時報》1996.11.11。
沈痛的見證,《自由時報》1996.11.25。
觀光與人格,《自由時報》1996.12.9。
我們是一個國家(原名:退此一步,無死所矣),《聯合報》1996.12.19。
治療文化症候群,《自由時報》1996.12.23。
相忍為國,化異求同,《中央日報》1996.12.29。
歷史教育的想像與實踐(原名:歷史教育新猷),《自由時報》1997.1.6。
從傳統尋找新義,《自由時報》1997.1.20。
從中華民族的發展來看臺灣所走的路,《明報》1997.1.22。
個人、文化與社會重整,《中央日報》1997.1.24-26。
媽祖信仰之政治與民俗,《自由時報》1997.2.3。
從鄧小平之死,看江澤民的出路,《自由時報》1997.2.21。
臺灣之美的失落,《自由時報》1997.2.24。
客觀、體諒、反省──談「二二八」的歷史教育,《聯合報》1997.2.28。
歷史教訓與悲情昇華,《自由時報》1997.3.1。
歷史求真宜存平常心,《自由時報》1997.3.10。
缺乏文化氣息的社會,《自由時報》1997.3.24。
人文與科學之間,《中央日報》1997.3.25。
我們要教給孩子什麼樣的歷史,《聯合報》1997.3.28。
大家終於重視歷史教育了,《自由時報》1997.4.5。
也談高中國文教育,《自由時報》1997.4.7。
灰面鳩的悲唳,《自由時報》1997.4.21。
鄉土史與歷史意識的建立,《中央日報》1997.5.1-2。
連戰院長責無旁貸,《自由時報》1997.5.2。
憨猴總動員,《自由時報》1997.5.5。
媽媽救臺灣,《自由時報》1997.5.19。
認識臺灣真的這麼為難嗎?《自由時報》1997.6.2。
古典與現代,《中央日報》1997.6.12-14。
此地是原鄉,《自由時報》1997.6.16。
音樂臺灣魂,《自由時報》1997.6.30。
關於高中歷史教育的新構想,《高中歷史教學通訊》8(1997),頁2-11。
從根札起 認同這塊土地,《自由時報》1997.7.6。
臺灣文芻議,《自由時報》1997.7.14。
成為什麼樣的臺灣人,《自由時報》1997.7.28。
平埔先民的遺產,《自由時報》1997.8.11。
宦臺的「悲歌」,《自由時報》1997.8.25。
過去與未來的對話,《自由時報》1997.9.8。
跨世紀的課題,確定臺灣主體性,《臺灣日報》1997.9.11。
憶往的聯想,《自由時報》1997.9.22。
六十七的臺灣觀,《自由時報》1997.10.6。
語言是一種實踐,《自由時報》1997.10.20。
永續臺灣,《自由時報》1997.11.3。
弱勢族群的聲音,《自由時報》1997.11.17。
姑息就是養奸,《自由時報》1997.12.1。
臺灣歷史圖說,《自由時報》1997.12.15。
深掘胸中之泉,《自由時報》1997.12.29。
寂寞的南島語,《自由時報》1998.1.12。
想像的歷史,《自由時報》1998.2.2。
掃山徑的老伯,《自由時報》1998.2.16。
咱要唱什麼歌,《自由時報》1998.3.2。
連橫的臺灣意識,《自由時報》1998.3.16。
沈光文的歷史鑑鏡,《自由時報》1998.3.30。
臺灣的文化斷裂,《自由時報》1998.4.13。
臺灣心‧臺灣魂,《自由時報》1998.4.27。
《古今論衡》代發刊詞,《古今論衡》1(1998),頁2-3。
《傳承與求新》序,《傳承與求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簡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來自碧落與黃泉》序,《來自碧落與黃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精選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七十周年大事記》序,《七十周年大事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新學術之路》序,《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臺文、漢字、英文科根》序,1998。
踐踏人性何至於此,《中時晚報》1998.12.6。
到「臺灣」之路,《自由時報》1999.1.10。
一個可以理性討論的起點,《聯合報》1999.5.20。
宏觀歷史的思維,《Our Times 20世紀史》序(CNN集團/貓頭鷹出版社聯合出版,1999)。
古典比傳統更貼近現代,「人文經典隨身讀」序(誠品書店,1999)。
「兩國論」築你我的夢,《自由時報》1999.7.28。
總統大選要講格調,《自立晚報》1999.9.7。
本土的文學,人性的文學——談葉石濤的文學觀,《自由時報》2000.3.12。
國家走向的抉擇,《聯合報》2000.3.14。
乾乾惕厲,多難興邦,《聯合報》2000.3.24。
掌握臺灣主體意識的歷史潮流,《自由時報》2000.3.25。
該留下來的,誰也抹不掉——李登輝總統任滿卸職有感,《自立晚報》2000.5.1。
故宮願景,《故宮文物月刊》209,8(2000),頁4-17。
徘徊於素書樓門牆之外,《錢穆先生紀念館刊》8(臺北市立圖書館,2000),頁120-127。
世紀五願,《國立故宮博物院通訊》33,1(2001),頁1。
沒有邊界的創發——迎接超現實主義宗師達利大展,《魔幻‧達利》序(臺北:時報多媒體公司,2001),頁4-5;《中國時報(第七版)》2001.1.13。
《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族譜簡目》序,《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族譜簡目》(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頁1-2。
《故宮西周金文錄》序,《故宮西周金文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頁4。
《千古金言話西周》序,《千古金言話西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頁2。
《從普桑到塞尚法國繪畫三百年》序,《從普桑到塞尚法國繪畫三百年》(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生報,2001),頁16-17。
尋找自己的天地、表達自己的看法,《童年天地》序(臺北:三采文化事業出版公司,2001),頁2。
一個被遺忘的傳統,《國立故宮博物院通訊》33,2(2001),頁1。
展覽的常規,《國立故宮博物院通訊》33,3(2001),頁1。
故宮之友,《國立故宮博物院通訊》33,4(2001),頁1。
觸摸臺灣的脈搏——李梅樹,《李梅樹百年紀念特展圖錄》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李梅樹文教基金會,2001),頁4。
《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序,《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頁2-3。
畫壇長青吳梅嶺,《吳梅嶺一○六回顧展專輯》序(臺北:國父紀念館出版,2001),頁2。
藝術文物典藏不應自限故宮,《中國時報(時論廣場)》2001.12.7。
《第一屆國家工藝獎作品集》序,翁徐得總編輯《第一屆國家工藝獎作品集》(南投:台灣工藝研究所,2001)。
史語所與中央研究院,《來自碧落與黃泉》(台北:中研院史語所,2002),頁6-7。
《國立故宮博物院巡禮》序,《國立故宮博物院巡禮》(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頁2-3。
古典勇者的畫像,《聯合文學》1(2002),頁75-80。
《與自然對話——池田大作攝影集》序,《與自然對話——池田大作攝影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頁8。
藝術、政治與博物館,《故宮文物月刊》3(2002),頁4-29。
持氣履恒,獨闢門徑的江兆申,嶽鎮川靈江兆申書畫藝術展覽及國際研討會籌備委員編,《嶽鎮川靈江兆申書法特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頁6-7。
天可汗涵容文化新世紀主流價值,《中國時報(第十三版)》2002.4.21。
《天可汗的世界》序,《天可汗的世界——唐代文物大展》(臺北:時藝多媒體傳播公司,2002),頁6-7。
默默奠基‧對歷史負責,《國立故宮博物院中華民國九十年報》序(臺北:故宮博物院,2002)。
《國立故宮博物院導覽手冊》序,《國立故宮博物院導覽手冊》(臺北:雅凱語音,2002.4),頁3。
《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序,《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頁2。
關於「乾隆盛世」的另一視野,《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頁209-216。
在璀璨瑰麗之下-關於「乾隆盛世」的另一視野,《故宮文物月刊》20,7(2002.10),頁4-24。
《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序,《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臺北:故宮博物院,2003),頁2。
博物館自主之道,《中國時報﹙14版﹚》2003.1.14。
《Out of China》序,「建構十七世紀的臺灣歷史」,《臺灣日報》第九版,2003.3.1。
《臺灣的誕生─十七世紀的福爾摩沙》(臺北:時藝多媒體,2003.1)。
揭開鴻蒙:關於臺灣古代史的一些思考,《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專論(臺北:故宮博物院,2003),頁125-144。
這條蕃薯的主根在臺南,《中國時報A14》2003.6.21。
「天子之寶」特展序,《故宮文物月刊》245期(2003年8月),頁4-5。
博物館與國家社會的發展,《故宮文物月刊》246期(2003年9月),頁4-23。
異國風情──亞洲文物展,《故宮文物月刊》251期(2004年2月),頁4-7。
宣物與存形──漢唐圖畫題記小論,《故宮文物月刊》252期(2004年3月),頁4-29。
博物館自主之道,《故宮文物月刊》253期(2004年4月),頁4-17。
Dingding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94, 收花文章: 633 篇, 收花: 1998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舊 2007-01-30, 10:55 AM   #21 (permalink)
管理版主
 
YaYa07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3945
在線等級: 級別:61 | 在線時長:3973小時 | 升級還需:119小時級別:61 | 在線時長:3973小時 | 升級還需:119小時級別:61 | 在線時長:3973小時 | 升級還需:119小時級別:61 | 在線時長:3973小時 | 升級還需:119小時級別:61 | 在線時長:3973小時 | 升級還需:119小時級別:61 | 在線時長:3973小時 | 升級還需:119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07
文章: 18491
精華: 0
現金: 2652339 金幣
資產: 3433029 金幣
預設

你是在證明一個人書讀的再多..寫的書再多...甚至擔任各種高官
趨炎附勢的心態還是一樣的強烈嗎???
政客有時還是比學者來的更高尚些
至少游錫坤還會承認他就是政客
YaYa07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39317, 收花文章: 16146 篇, 收花: 52316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舊 2007-01-30, 11:23 AM   #22 (permalink)
協調管理員
 
飛鳥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23073
在線等級: 級別:72 | 在線時長:5513小時 | 升級還需:108小時級別:72 | 在線時長:5513小時 | 升級還需:108小時
註冊日期: 2003-01-07
VIP期限: 無限期
住址: 史萊姆團隊
文章: 7199
精華: 11
現金: 837 金幣
資產: 260029 金幣
預設

「就是國文教育的失敗」

那是說前人教育的問題,還是承認自己的問題?

不是他領導教育界嗎?教育失敗就要教回來呀,那是身為部長的責任,不然部長坐那個位置坐假的嗎?
__________________
http://flybird017.googlepages.com/quok.gif http://flybird020.googlepages.com/new321.gif
寶貝你我的地球
, 請 少開電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外,多種植植物,減少列印, 多用背面,丟棄時做垃圾分類。

http://netgames123.googlepages.com/tobikeways.jpg

飛鳥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1706, 收花文章: 3363 篇, 收花: 16453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舊 2007-01-30, 11:56 AM   #23 (permalink)
註冊會員
 
snoopy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33737
在線等級: 級別:49 | 在線時長:2676小時 | 升級還需:24小時級別:49 | 在線時長:2676小時 | 升級還需:24小時級別:49 | 在線時長:2676小時 | 升級還需:24小時級別:49 | 在線時長:2676小時 | 升級還需:24小時
註冊日期: 2003-02-02
VIP期限: 2011-06
住址: 台南共和國
文章: 1831
精華: 0
現金: 12744 金幣
資產: 12834 金幣
預設

杜正勝的存在只能證明
在台灣
無恥的人才能攀上大位
心眼壞的人可以活的久
snoopy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623, 收花文章: 392 篇, 收花: 1288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向 snoopy 送花的會員:
grc45 (2007-06-06)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發文 回覆



發表規則
不可以發文
不可以回覆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論壇啟用 BB 語法
論壇啟用 表情符號
論壇啟用 [IMG] 語法
論壇禁用 HTML 語法
Trackbacks are 禁用
Pingbacks are 禁用
Refbacks are 禁用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12:35 PM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4,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SEO by vBSEO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