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單個文章
舊 2007-08-10, 10:03 PM   #91 (permalink)
莊孝偉
註冊會員
 
莊孝偉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258986
在線等級: 級別:50 | 在線時長:2790小時 | 升級還需:15小時級別:50 | 在線時長:2790小時 | 升級還需:15小時級別:50 | 在線時長:2790小時 | 升級還需:15小時級別:50 | 在線時長:2790小時 | 升級還需:15小時級別:50 | 在線時長:2790小時 | 升級還需:15小時
註冊日期: 2006-12-17
文章: 2245
精華: 0
現金: 5984 金幣
資產: 21152 金幣
預設

  儒學大師談人生:生活藝術

  儒家有一個顯著特點:把學問做到一言一行中。生活就是學習,學習就是生活;做人就是做事,做事就是做人;工作就是娛樂,娛樂就是工作。誰能貫通儒家的生活哲學,他一定是一個快樂的人、智慧的人、受歡迎的人、成就傑出的人。

  孔子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儒學鼻祖。他打破"學在官府"的傳統,創立私學,且招收對像不論貧富貴賤,"有教無類"。五十歲後,孔子曾任魯國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職,因在政治鬥爭中失敗,流亡國外。晚年回國,整理《詩》、《書》、《禮》、《記》、《易》、《春秋》等古代典籍,直到去世。

  讀書不是最重要的事

  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人把讀書看成了最重要的事,一個孩子從四五歲上幼兒園,一直到大學畢業,父母對他或她的要求都是"好好學習",只要成績好,其他方面一概從寬,所以很多孩子念到高中畢業,連一雙襪子都沒有洗過。

  孔子對學習的看法不一樣,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弟"即"悌",敬愛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家裡能夠孝敬父母,在外面能夠敬待朋友,對其他人能夠秉持一顆好心,友善對待,主動跟品行好的的人交往,如果還有多餘的精力,再來讀書學習。這意思是說,先學習做人,再學習知識。做人方面沒學好,一味學習知識,就是本末倒置了。

  一位作家曾說,一個人一輩子能把身邊七八個人的關係處理好,一生的幸福就有保障了。這七八個人都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如父母、兄弟、妻兒,或關係最密切的人,如朋友、上司、同事、下屬。意思就是說,只要把圈子內極少數人的關係處理好,必然事業順利,生活和美;反之,絕大多數煩惱、痛苦都是身邊人帶來的,其原因是沒有把關係理順。關係沒有理順的原因是做人功夫沒有學好。難怪有人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孔子的"入則孝,出則弟",其意也是要把身邊幾個人的關係搞好。應該如何做呢?我們不妨看一個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孔門十哲"之一,公明宣在他門下學習,三年沒有摸過書本。曾子說:"你在我家裡,三年不學習,為什麼?"

  公明宣說:"我哪敢不學習?我看見老師在家裡,只要有長輩在,連牛馬也沒有訓斥過,我很想學習您對待長輩的態度,可惜還沒有學好。我看見老師接待賓客,始終謹慎謙虛,從來沒有鬆懈過。我很想學習您對待朋友的態度,可惜還沒有學好。我看見老師在朝廷辦公事,對下屬的要求很嚴格,但從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我很想學習您對待下屬的態度,可惜還沒有學好。"

  曾子離開座位,向公明宣道歉說:"我不如你。我只會讀書罷了!"
  曾子說自己"只會讀書",無疑是自謙。從他的表現看,無疑做到了"入則孝,出則弟"六個字。

  能夠處理好身邊人的關係,生活會過得比較舒服,但對一個有志向的人來說,這還不夠。孔子又進而說"泛愛眾,而親仁"。

  "泛愛眾"不僅是一種道德修養,也是一種做人智慧。西方成功學中有一句名言:你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怎樣的態度對待你。有一個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故事:某人開車來到一座城市,問一個加油站的工人:"你們這個城市的人友善嗎?"加油站的工人反問:"你們那個城市的人友善嗎?"某人說:"不!他們冷漠自私,糟糕透了。"加油站的工人冷淡地說:"我們這兒的人也一樣。"過了一會兒,又一個人開車來到加油站,問這個工人同樣的問題。加油站工人還是問他:"你們那個城市的人友善嗎?"那人說:"是的!他們真誠友善、熱情大度。"加油站工人微笑著說:"我們這兒的人也一樣。"俗話說:好心換好心。一個人"不"愛眾,得到的無疑是冷漠自私、糟糕透了的對待;一個人"泛愛眾",就能得到真誠友善、熱情大度的對待。

  "而親仁"的意思是跟好人交往。這是最好的學習。孔子說:"與君子游,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小人游,如人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經常跟有學問的人交往,久之就多了幾分書香氣,經常跟善良的人交往,久之就多了幾分慈悲之心。相反,經常跟懶惰不負責任的人打交道,久之會變得懈怠起來,經常跟小流氓打交道,打架的機會就多起來。所以說,跟一個好人交往一天,勝過讀一本好書。

  孔子哲學

  孔子的學說,以周禮為基礎,又自創"仁"這個新概念。"仁者愛人","禮者敬人",孔子學說的精髓就在於如何讓愛與敬浸入靈魂,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中。他"述而不作",沒有著作,他的言論被弟子們整理為《論語》一書。

  三項看家本領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說明他不迷信。但他時而論及"命"與"天命"。比如有一次,他的學生伯牛患了重病,孔子握著他的手,痛心地說:"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意思是,沒有別的,都是命啊!這個人竟患了這種病!

  還有一次,子服、景伯向孔子報告說,公伯寮向季孫氏誣告子路。季孫氏是魯國大夫,當時子路在他手下當官。子服、景伯還向孔子建議說:"您要是想懲罰公伯寮,我們的力量還能夠讓他一命嗚呼。"孔子就說:"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他認為仁道能否推行,都是命運,不是公伯寮這種小人能夠干預的。

  孔子相信命運,並非迷信。因為自然、社會、人生都有其運行規律。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孔子主張順應它。孔子所謂"知命",主要是瞭解規律運行的大方向,而不是瞭解規律的具體變化。要想完全瞭解規律如何運行,這是不可能的。這是風水先生、算命瞎子們想做的事,而不是孔子想做的事。

為什麼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呢?人生有順有逆,這是"命",有的人不知道這是"命",順境時得意洋洋,無限看高自己,自以為無所不能;逆境時灰心喪氣,一味看低自己,自認為一無是處。這就失去了君子風度。

  如果"知命",上山時能想到下山的結局,漲潮時能想到落潮的必然,在事業順利時,就不會有虛驕之氣。不利時能想到有利的變化,困境中能想到順境的到來,在事業受挫時,就不會有頹廢之氣。這不是君子的風度嗎?

  為什麼說"不知禮,無以立"呢?在孔子時代,"禮"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包括禮儀、禮貌、禮法等一切行為規範。"禮"是用來調理人際關係,如果"不知禮",放縱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不便,會引起別人的厭惡和痛恨,一個這樣的人,走到哪裡都行不通,必然到處受挫,又如何立得住身呢?一旦觸犯刑律,還有身陷囹圄、命喪黃泉的危險。

  孔子本人是一個特別懂"禮"也特別講"禮"的人,"禮"已經滲透到他的一言一行之中,變成了他終生不變的習慣,甚至可以說是他生命的一部分。無論遇到什麼人、什麼事,他都能很自然地做得恰到好處。

  他是如何講"禮"的呢?比如,他乘車出門,遇到二人以下,他會站在車上行禮;遇到三人以上,他就會下車行禮。"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上車時,一定會端正身子,抓著帶子,穩穩地上去。坐在車裡面,不東張西望,不大聲說話,不指指點點。"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遇到穿喪服的人,一定會扶著車槓行禮;遇到負重的人,一定會扶著車槓行禮。

  在日常交往中,他根據不同交往對像決定言行方式,"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他跟親戚朋友、街坊鄰居在一起的時候,很謹慎的樣子,好像不會說話一樣。在宗廟或朝庭講話時,口才流利、善於辭令,但神態不失恭謹。"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參加鄉親的家宴時,有老年人退席,他才退席,否則一直陪坐,以示敬意。

  在工作單位,他的一言一行也做得符合禮儀要求,"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跟下級說話時,從容不迫;跟上級說話時,和顏悅色。如果國君在場,說話輕聲細語,走路輕緩安詳。

  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有很多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平時飲食,"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飯食變味了,魚肉變質了,不吃。飯菜顏色不正,不吃。燒糊了,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到吃飯的時候,不吃。菜切得不周正,不吃。調味品放得不對,不吃。即使肉菜很多,他也以吃飯為主。只是喝酒不限量,以不喝醉為度。到外面買來的酒肉不吃。

  關於孔子"講禮"的內容還有很多,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將做人、辦事、享樂、養生等一切行為都融於"禮"中,不愧是一個真正的紳士。
  為什麼說"不知言,無以知人"呢?不會說話的人,一開口就讓人不愉快,別人不願跟他交往,他又如何瞭解別人呢?有的人活了一輩子,沒有幾個熟人,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不知言"。

  "知言"與"知人"的因果關係也可以倒過來說:不知人,無以知言。俗話說,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跟什麼人說什麼話。你必須瞭解對方的性格、喜好,才能說話到位。一個人不會說話,往往是對瞭解別人不感興趣,只關心自己的感受。所以,要想說話到位,應該嘗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當你知道對方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並懂得有所迎合,有所趨避時,很容易就能激發對方交往的興趣。
  說得動聽不如做得好看

 
莊孝偉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9114, 收花文章: 2043 篇, 收花: 8026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6 位會員向 莊孝偉 送花:
anotherlevel (2007-08-11),atie (2007-08-10),cara551977 (2009-02-16),jient (2007-08-11),tw0927 (2007-08-11),珍妮熊 (2007-08-11)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