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單個文章
舊 2007-10-30, 02:43 AM   #12 (permalink)
莊孝偉
註冊會員
 
莊孝偉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258986
在線等級: 級別:50 | 在線時長:2790小時 | 升級還需:15小時級別:50 | 在線時長:2790小時 | 升級還需:15小時級別:50 | 在線時長:2790小時 | 升級還需:15小時級別:50 | 在線時長:2790小時 | 升級還需:15小時級別:50 | 在線時長:2790小時 | 升級還需:15小時
註冊日期: 2006-12-17
文章: 2245
精華: 0
現金: 5984 金幣
資產: 21152 金幣
預設

引用:
作者: 猜謎人 查看文章
孔子真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司馬遷在《孔子世家》贊云,
「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爲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衆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聖矣!」

孔子有很深的音樂修養。他曾學琴於有名的琴師師襄。《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了他從師襄學琴曲《文王操》﹐刻意尋求音樂的深刻內涵﹐追求準確掌握音樂形象的故事。又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他還非常注意學歌。《論語‧述而》中記載:“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他學習音樂非常認真﹐非有重大事件從不罷輟﹐甚至在他周遊列國﹐遭到許多困阨時﹐也“弦歌鼓舞﹐未嘗絕音”。他還能鼓瑟﹑吹笙﹑擊磬﹐《韓詩外傳》﹑《孔叢子》都載有關於孔子鼓瑟﹑善於以瑟表情狀物的傳說。

孔子熟悉經典古籍﹐潛心鑽研夏﹑商﹑周的古樂。他聽到古時的樂曲《韶》﹑《武》﹐讚嘆備至﹐《論語‧述而》中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八佾》中也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的記述。
孔子編定《詩》﹑《禮》﹑《樂》。《詩經》所存305篇﹐據稱是孔子從周王室採詩之官所蒐集的3000多首民間歌謠中編選的。這部經典性的古代詩歌總集﹐由於孔子的編定而得以留存下來﹐是其一大貢獻。《詩經》不但有史詩和上層社會所用的歌曲﹐也包含了大量的具有鮮明的民主內容的民歌﹐可見孔子的開明態度。

孔子所編定的《樂經》﹐今已不傳。孔子特別重視“禮”和“樂”的相輔相成作用﹐他所編定的《禮經》﹐今傳《周禮》﹑《儀禮》﹑《禮記》3種。

孔子聚徒三千﹐長期施教﹐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他“有教無類”﹐把教育普及到平民中。他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課徒﹐精通者72人﹐孔子及其門徒用作日常教程的“六經”﹐即《易》﹑《詩》﹑《書》﹑《禮》﹑《樂》﹑《春秋》。其中特別重視《樂》教和《詩》教﹐他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收錄了許多孔子向弟子講述學《詩》的重要意義﹐以及督促門徒習奏樂器的事蹟。

孔子重視音樂﹐是由於他肯定音樂的政治﹑教育作用。他特別強調禮﹑樂的結合﹐《孝經‧廣要道》:“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他認為禮﹑樂的政治作用是極為重要的﹐“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他強調禮﹑樂的等級性﹐有德者才能製禮作樂﹐對於混淆了施禮用樂的等級﹐他認為是不可容忍的。

孔子非常重視音樂的思想情操內涵﹐藝術要以道德觀念來約束﹐反對單純的享樂。“思無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才是理想的音樂。在形式與內容的關係上﹐他主張兩者要均衡統一﹐藝術要“盡美盡善”﹐既要求藝術的美﹐也要求思想情愫的善。他憧憬三代的典章制度﹑禮樂文明﹐主張倒退到古時候去。《韶》﹑《武》是他仰慕之至的藝術﹐對於當時流行的新樂或民間音樂﹐他非常反感。認為“鄭聲淫﹐佞人殆”。他強調人無論多麼智慧﹑高尚﹑武勇﹑多藝﹐都必須“文之以禮樂”﹐才可以稱得上是完人。

孔子的音樂思想﹐散見於《論語》﹑《禮記》等書籍﹐並無周詳的系統論述。其中有許多矛盾的因素﹐和他的實踐亦不一致。以他的學說為基礎﹐經過他的後學者孟子﹑荀子等人﹐直到《樂記》問世﹐形成了系統的儒家音樂理論﹐在整個封建社會中構成音樂美學理論的主流﹐產生了極大影響。


文王操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未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也。」

吾初聞《文王操》,不識其音,未得其意,何穆然而深思何高望而遠志哉?吾未能深玩而置之不再顧也。及今夜挑燈讀《史》,至此處,復聽琴弦,樂律之莊穆,意志之高遠於燈下豁然領會。嗟夫,孔子聞鄭人喻已「喪家之狗」不慍不卑,而撫文王遺音於濁世逆流之中,非聖人孰能為之?然,天下之廣,賞此曲者其與誰共?



成公亮:古琴《文王操》導賞- -

彈琴江浦夜漏永,斂衽竊聽獨激昂。風松瀑布已清絕,
更愛玉珮聲琅璫。自從鄭衛亂雅樂,古器殘缺世已忘。
千家寥落獨琴在,有如老仙不死閱興亡。

世人不容獨反古,強以新曲求鏗鏘。微音淡弄忽變轉,數聲浮脆如笙簧。
無情枯木今尚爾,何況古意墮渺茫。江空月出人響絕,夜闌更請彈文王。
——蘇軾

孔子學琴於師襄子,襄子曰:"吾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今子於琴已習,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曰:"孔子有所謬然思焉,有所睪然高望而遠眺。"曰:"丘迨得其為人矣,近黮而黑,頎然長,曠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為此。"師襄子避席葉拱而對曰:"君子聖人也,其傳曰《文王操》。"——《史記》

一段:古琴以空弦低音一字一音奏出,莊嚴,肅穆,宏偉。
琴聲引導我們進入兩千年以前的時空,古代文王、孔子這些偉大的聖賢出現在眼前......,不是宗教,猶如宗教,這裡有古人的崇拜之情;
高山、峻嶺、古代的圖騰......;
開始的空弦猶如撞擊的磬鍾之聲,碩大無朋的磬鐘,厚重的音響、色彩...... 以上是一段前半部分的音樂,在全曲中有"引子" 的作用,一段後半部分出現一些不完整的音調,這是琴曲最初旋律的顯露。

二段:一段親切的旋律較完整地出現,富有歌唱性,這一段旋律和它的變化在全曲的二、三、四、六段裡出現,是全曲最重要的音樂主題。音樂中溫暖、坦然的情感,很好地表達了儒家的"仁愛"的思想,一種發自內心的博大的對人的愛,豐富的人情感的表達自此開始。

三段:開始是平靜的空弦為主的音調,這是段落最初的導入部分,也是以後段落慣用的結構方式(在傳統的曲式中稱作"合頭"),簡單的音樂營造了一種平和的氣氛,音樂的變化、發展、新的音樂材料的進入都在這種氣氛之中逐步開始。

全曲最初呈示的旋律在這裡漸漸作變化發展、深化,旋律在勾畫一幅幅美好的圖景,其中有人類生活環境的美,也有美好的圖景後面蘊含的人性人情之美。段落中部有個情緒上的小高潮,像是為某種美好的理想境界所激動,音樂的節奏、音樂的情緒都開始有較大的流動,激情、起伏、跌宕......畫面比以前有更多的的動感。

四段:帶有過渡性質小段落。旋律在低音區進行,音樂性格醇和、溫厚、柔情。這裡是第三段音樂小高潮後短暫的迂迴,像是音樂行程中一次逗留、回首顧盼。

五段:出現了新的音樂材料,這一段音樂抑鬱凝重,富沉思性,是人類生活中的種種疑惑、不解,是對大千世界的問詰。音樂在低音區進行,音調中不時有變化音出現......,音樂由旋律性、歌唱性變為吟誦的語氣,節奏自由跌宕,在思考,在自語......。

這一段音樂從形式結構和音樂情緒上體現了儒家理性思考的一面,是人對自己內心、對宇宙深刻的思考,從而對人類生活的社會的關切。
段尾又引至豁然清曠之境。

六段:凝重的音樂氣氛至此復而舒暢、柔美,這一段音樂具有歌唱性和抒情的性格。

七段:泛音段,與前段音色對比鮮明,予人以超脫、清新的美感。猶如進入一個神奇的境界,人類對美好的追求寄托於神仙生活的地方,我們看到祥雲的飄舞、仙鶴在緩步、麋鹿在遊走......。

八段:音樂材料又回到第五段材料的變奏,其語氣如苦思,如追問,深奧曲折,又像看到文王在"有所穆然深思"、"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他在深思人類的理想的社會和理想的人格。

曲尾的泛音終結句使整個樂曲復歸於靜穆、安祥。

八段象再次給人們呈現一位聖賢文王的形象,他偉岸、目光深遠、心胸博大,予人以無限的崇拜之情。

琴曲《文王操》是古代中國人以偉大的思想家孔子的儒家的理念對於理想社會和理想人格的頌歌,其內涵深邃博大,旋律豐富感人,無愧為古琴曲中的經典之作,聆聽此曲後一種仰慕的、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

在古琴音樂流傳的千百年的歷史中,《文王操》被古人尊為高雅的作品,一首可以陶冶人們高尚的情操,淨化人們的靈魂的琴曲:"鼓此曲令人蕩滌邪穢,消融渣滓。"(明代琴譜《杏莊太音補遺》);北宋琴家成玉澗所箸《琴論》稱"其聲古雅,世俗罕聞";北宋蘇軾在他的古體詩《舟中聽大人彈琴》為聽其父蘇洵彈《文王操》等曲而作,在評說時人"強以新曲求鏗鏘"、"數聲浮脆如笙簧"後,發出了"古意墮渺茫"的感歎,最後便是"江空月出人絕響,夜闌更請彈《文王》"的千古名句。
莊孝偉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9114, 收花文章: 2043 篇, 收花: 8026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