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文章
小弟的認知跟杜先生有幾分相似,卻不太一樣。
小弟認為「反動」的能量,大體可分為
先發的思想上和口語上的「批判」(和本能叛逆比較接近),以及
後至的行為方面的「執行」(和理性叛逆比較接近)。
當前台灣社會,一般人很習慣表達「批判」,批判政府、批判公司、批判媒體、批判父母、批判師長、批判旁人、批判妨礙自身利益的其他人...,批判變成一種意識形塑運動,一種讓人覺得是「正義化身」的氛圍,若夾帶大量情緒,批判就會像是起乩、神鬼上身一般,自己神風無敵,傷害他人卻不自知、無憐憫。
『用嘴說得都很快』,批判可否具體落實的關鍵在「有無執行的能力」。多數批判者不認為自己該承擔「執行」的責任,造成「別人的孩子死不完」的現象,不斷製造衝突,卻不會折衝,只做一半的「創新」仍是失敗!
批判,是知識分子的天賦。不過知識分子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後,若還是只會批判,不懂得承擔責任、化思想為企劃、具體行動的話,就算
了然撿角(台語),白活了。
執行的基礎在於「尊重異己、同理他人」,只利己的號召得不到推動巨輪的力量。執行的精隨在於學會「明白成本、計算得失」,如何獲致多數人認同,在眾人的得失間取得平衡,才叫做厲害。
每個人的批判都可以浮現「創新」的影子,但是從影子到成像,需要更多人認同+參予,包容一切並觸動潛在參予者的靈魂,才能讓「創新」幸福人類的生活。
不好意思,上述內容太嚴肅了,小弟自罰一杯菊花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