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神秘看法
中醫的神秘色彩—2003,5,15 陳裕三
世界各國開始對中醫藥展開研究,中藥可使用種類繁多,
故以西方醫學的眼光將重點放在中草藥的研究。然而欲揭開中醫的神秘面紗,
這些研究方向如同盲人摸象,其實中醫的精髓在於:
1)診斷:這是以神通(天眼通—望診;耳通—聞診;他心通—脈診;宿命通—知因果)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醫學,
配合大地理氣、個人因果業障、符咒等,而成就七地菩薩圓滿的醫學。
2)藥物間的劑量配伍,而不在單方、單藥之研究。
3)大地理氣與疾病之關係。
在古代,醫師分為五級:神醫(1)、鬼醫(2-3)、明醫(5)、一般醫(40)、庸醫(51-52)。
而大地理氣對疾病影響之關係為:陰宅(50)、陽宅(25)、祖德及個人命運修行(15)、姓名(1-5)、整體群眾之業力(5-10)。
神醫:治癒率95-98,具神通,知因果,可驅使神明助之。二種情況可達成神醫:
1)修行而來2)乘願轉世而來
鬼醫:治癒率95-98,因曾助人,致受助卻死亡之鬼魂助之。
明醫:治癒率85-90,明白宇宙太極之起源,且完全貫通陰陽五行,以太極原理治病,但不明因果。
一般醫:治癒率60-70,學識仍停留於陰陽五行,尚未貫通之。
庸醫:治癒率30-50,略懂醫學,自恃天下無病不可醫。
在中醫的領域中,可將醫師分成二類:儒醫與鈴(靈)醫。儒醫又分成傷寒派與溫病派;
鈴醫則是一般觀念中的江湖郎中,以祝由科為主,強調鼎串藥,以草木春秋為其教材。
傷寒派非常重視脈診,將溫病視為傷寒中的一小支;
溫病派則將傷寒與溫病分開,以問診及舌診為主,不重視脈診,強調南方地處溼熱而多為溫病。
儒醫最高階段即是明醫。
醫師的角色,如同協調者,為病人與其因果業障作協調,處方如同協議書,
病人吃藥如同還業障。醫師只是病人的助緣罷了,是善助緣或惡助緣就得看病人本身的福報。
現代醫療糾紛不斷,乃因病人與醫師不懂這些因果關係。
中醫的養成有賴心性的修養,隨心性之無私及其願力,必得外方異人之傳授,
始窺得中醫殿堂之奧妙。若存一己之私,欲敝帚自珍,神授之技藝亦必六世而絕。
眾人之人心善惡,亦決定此救人技藝之流傳與盛衰。
學醫不明因果、不信因果,亦無法得中醫之精髓與傳承。
治病的過程中,亦須不昧因果,方得成就。
面對病人之時,應有二種心:
1)不動心而盡己力,有形之人與無形業障須兼顧。
許\多病人不信因果,只能任其受與因果抗爭之苦,此時當教育病人承受因果並慢慢償還業障。
2) 對有形之人要顧及人情(病人之情、旁人之情、同道人之情)。
在一般觀念中,中醫師越老越高明,這是指一般醫而言。
然而在有傳承者,能於年少之時接續累世之成就,乃見英雄出少年之勢。
要成佛的過程中,必經五明(醫方明、工巧明、因明、聲明、內明),
由二地菩薩開始修證,五地菩薩成就,七地菩薩圓滿。
待證無生法忍而成就不動地(八地)時,始見藏醫唐卡中脈輪之奧妙。
目前傳世的中醫古籍汗牛充棟,良莠不齊且隱晦艱澀,若不得其要者,
實難辨其優劣。茲列舉於下,俾有志專研中醫者,不致誤入歧途。
神醫級︰內經、難經、孫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
李中梓(醫宗必讀、刪補頤生微論)、龔廷賢(萬病回春、壽世保元) 、
陳士鐸(外經微言、脈訣闡微、本草新編、石室秘錄、洞天奧旨)
明醫級︰張介賓(景岳全書) 、葉桂(臨證指南、本草經解) 、金元四大家、
王子接(絳雪園古方選註)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 、錢乙(小兒藥證直訣) 、
馮兆張(馮氏錦囊秘錄) 、冉雪峰(大同方劑學)、趙養葵(醫貫)
一般醫之上等級︰張志聰(本草崇原、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陸九芝(世補齋醫書全集) 、
林之翰(四診抉微) 、醫宗金鑑、鄒澍(本草疏證) 、陳煥堂(仲景歸真) 、唐容川(本草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