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節轉換? 兩招遠離過敏鼻 
 季節轉換? 兩招遠離過敏鼻 文/謝明玲
 天氣的變換,何副理的鼻子最早知道。
 
 一早,他帶著深深的黑眼圈出現。坐在位子上,他的噴嚏、鼻水停不住;
 眼睛發癢,眼淚直流;從昨晚就開始的鼻塞,更讓他整天都昏昏沈沈,
 連打起精神都困難,更別說聚焦工作。
 
 無法根治的鼻子過敏困擾許多人。究竟該如何保健療癒,才能安度冷熱交替的惱人時期?
 
 「過敏性鼻炎不是急性病,而要當作慢性病來對待,」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
 主治醫師林鴻銓提醒,過敏鼻炎不能等急性發作再做補救,
 患者要更敏銳的感知環境的變化,提早預防。
 
 台大醫院免疫風濕暨過敏科主任余家利也說,患者要盡力避免過敏反覆發作,
 因為一次次的刺激,都會使鼻子更敏感,進入惡性循環。
 
 短期預防 為自己打環境變化的預防針
 
 林鴻銓提醒,如預期天氣將變化,或者知道自己將搬家、換工作崗位,
 會接觸到不同的生活環境時,就可及早以藥物保養。
 
 臨床上常用藥物包括:
 
 類固醇鼻噴劑。林鴻銓表示,這是目前普遍被認為最有效的藥物。
 過去許多人擔心類固醇影響鼻黏膜,使得鼻腔過度乾燥,易出血;
 甚至是被帶到全身,影響生理功能。但林鴻銓解釋,鼻噴劑使用在局部,
 且用量很小,真正能融入血液被吸收、帶至全身的量只有噴入的一%左右,
 因此不需過度擔心。
 
 抗組織胺加白三烯拮抗劑。如果擔心類固醇副作用,
 林鴻銓建議也可選擇抗組織胺加白三烯拮抗劑,效果與類固醇鼻噴劑類似。
 
 過去許多人抱怨抗組織胺嗜睡的副作用,但醫師們表示,
 第二、三代的藥物,已將這樣的副作用降低。
 
 這兩類藥物,在開放式的藥局都買得到。
 但余家利與林鴻銓還是建議經過醫師診斷後,再決定用藥的種類與時間。
 
 如果已經急性過敏發作,則可以選擇血管收縮劑、或擬交感神經的藥物,
 暫時讓腫脹的鼻腔血管收縮,減緩不舒服症狀。
 
 這兩類藥在藥局也販售,但醫師們不建議經常使用。因為血管收縮的藥效,
 會使有的人出現血壓升高,頭痛、心跳加快等副作用。
 
 惱於過敏的老毛病,許多患者總希望有一勞永逸的根除法;
 但一般可見割除鼻腔瘜肉的手術與減敏療法,都有其限制。
 
 林鴻銓解釋,因為過敏鼻炎的患者鼻腔長期發炎,容易產生瘜肉。
 如果瘜肉大到影響呼吸、睡眠品質,就可求助耳鼻喉科切除,讓鼻腔通暢。
 
 但他提醒,瘜肉很容易隨著發炎,又長回來。
 
 長期治療 加強環境控制
 
 「減敏療法」則是以稀釋過的過敏原做皮下注射、或點入鼻腔,
 讓體內產生過敏的阻斷抗體,下次過敏原接近時就不易再起反應。
 
 但余家利解釋,減敏療法往往要一年半至兩年後才能判斷是否有效;
 林鴻銓也提醒,一般成人不易找到單一、純粹的過敏原;
 許多人更不是因單一過敏原,而是因冷熱變化引起的過敏症狀,
 這時減敏療法就不適用。
 
 回歸根本,醫師們都提醒,藥物、手術使用已是第二線,遠離過敏原,
 才是最有效直接的方法。
 「環境的控制是第一位,」林鴻銓點明。
 
 生活中,要避免刺激物,如塵蹣、貓狗、地毯、窗簾;在天氣變化之際,
 外出時以口罩保護口鼻等,都有幫助。
 
 中醫觀點
 
 長庚醫院中醫內科部主任楊賢鴻表示,中醫認為過敏是「氣虛」、「偏寒」的體質引起。
 
 中醫在過敏急性發作、治療的開端時,會先以辛夷散、小青龍湯等帖劑來調節;
 病情穩定後,則以補中益氣湯補足氣虛的體質。但他提醒,最好能諮詢醫師後使用,
 避免自行購買。
 
 但楊賢鴻提醒,用藥調整體質只是一部份,飲食上,要特別注意避免寒性食物,
 否則仍是功虧一簣。
 
 他提醒,除了要盡量避免冰的東西和茶葉等食物外,
 像白菜、筍子、香菇、橘子、柳丁、葡萄、西瓜、芒果、柚子等寒性蔬果,也要少吃。
 
 如果真要食用這些寒性蔬果,楊賢鴻則提醒避開清早起床的時間。
 因為早上起床時人體還沒開始活動,身體偏冷,這時馬上用寒性蔬果,對過敏症狀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