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單個文章
舊 2009-02-05, 02:06 PM   #67 (permalink)
qdenise
長老會員
 
qdenise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57457
在線等級: 級別:86 | 在線時長:7831小時 | 升級還需:86小時級別:86 | 在線時長:7831小時 | 升級還需:86小時級別:86 | 在線時長:7831小時 | 升級還需:86小時級別:86 | 在線時長:7831小時 | 升級還需:86小時級別:86 | 在線時長:7831小時 | 升級還需:86小時級別:86 | 在線時長:7831小時 | 升級還需:86小時
註冊日期: 2003-04-11
住址: 高雄、嘉義
文章: 17169
現金: 253 金幣
資產: 27594943 金幣
預設

引用:
作者: NKNK 查看文章
 

於是,決定查一下。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翻開《全唐詩》,這首詩竟然是這樣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下面有“看,《別裁》作‘明’”的校注,是後人所加。
這到底怎麼回事?我於是又查閱了宋人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洪邁所編的《萬首唐人絕句》,都和《全唐詩》中的一樣。而《別裁》應該是指清代沈德潛編選《唐詩別裁集》。 《全唐詩》成書於清朝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看來李白的這首詩在一直到清朝康熙年間還是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這應該是詩的原貌。但是為什麼到了沈德潛手上就變了呢?沈德潛(1673-1769)的《唐詩別裁集》於康熙五十六年(1718年)問世,比《全唐詩》遲12年,那麼他為什麼不以康熙《御製全唐詩》為標準卻要作這樣的改動,他又有什麼依據呢?我們現在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又是怎麼來的呢?

再查,原來,清代蘅塘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裡,《靜夜思》就是我們現在流傳的這樣了。這個蘅塘退士本名孫洙(171l一1778),是乾隆十六年進士。終於找到了罪魁禍首,就是這本流傳極廣,影響極大的《唐詩三百首》惹的禍。

沈德潛一改,蘅塘退士再改,短短幾十年間,一首詩就變了模樣。
是什麼原因,使這兩個文人“冒天下之大不韙”,悖逆聖意,篡改經過康熙皇帝御批,全名叫做《御製全唐詩》中的這首詩歌呢?

仔細比較,我們發現,沈德潛和蘅塘退士的改動,都是給詩中加上“明”字,而恰恰這“明”字是最不合情理的。這兩位先生都是進士出身,學問可深著了,難道連這點都不懂?肯定不會!看來這“明”字有蹊蹺。

可能是這兩個漢族文人念念不忘“明”朝,故意在李白這首《靜夜思》中加上“明”字。你看:“床前明月光”含蓄地表達了這月光普照的大地仍然是“明朝”的;“舉頭望明月”實際上是表明他們心中對於恢復“明朝”的的期盼;而“低頭思故鄉”中的“故鄉”就被他們賦予“故國”的意思了。怪不得這個進士出身的孫洙晚年卻斷然選擇做“退士”! ,他是想退回到明朝呢!

再看看這個蘅塘退士給《唐詩三百首》寫的序,似乎也話中有話:他首先稱以前的兒童讀本《千家詩》編排不夠規範,說其“隨手掇拾,工拙莫辯”。事實上,《千家詩》歷經數百年風雨考驗,其挑選的大多是各個時期的精品,而且詩歌是嚴格按“春夏秋冬”的次序編排的。而他的《唐詩三百首》卻大量地選入了唐代樂府中的“出塞曲”——戰爭詩。這畢竟是一本兒童啟蒙讀本啊,理應盡量多挑選一些花鳥蟲草、忠孝禮儀的詩才是啊,可怎麼一半多篇幅竟是描述有關唐軍和胡兵作戰題材的邊塞詩呢?原來,他是要教導國人奮勇抗擊外來侵略呢!

你看——“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連邊疆的一座荒山也不能讓敵人踏進!還有啊,他在序言中聲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後一句顯然犯了“語病”,因為真的不會吟詩的人,即便熟讀唐詩一萬首也不管用,以至後人大多將此句改成了“不會作詩也會吟” 。依我看呢,“退士”先生並不糊塗,他的真實含義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贏”也就是說,讀了這本詩集,你沒有學會作詩沒關係,關鍵是要能“贏”得“反清復明”的勝利。

一首小小的《靜夜思》竟能被文人寄予這麼多的深意和期盼,也真難為他們了。
合情合理…這個篇考證似乎是正解
qdenise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31246, 收花文章: 17161 篇, 收花: 95004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8 位會員向 qdenise 送花:
K22514 (2009-02-05),magicwoo (2009-02-06),mondex (2009-02-05),NKNK (2009-02-06),rainfire (2009-02-05),uplander (2009-02-05),如響99 (2009-02-05),放下是真功夫 (2009-02-05)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