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貼一下台北捷運規劃圖
由上圖可知,內湖線只是大台北捷運網其中一條的運輸線而已。
媒體跟輿論抨擊車廂太小,那是因為整體來看,內湖現在整體捷運網建構完成後,其運量在將來的評估沒有需要到太大的車廂。(若設計大車廂,若干年後車廂運輸人口不足,媒體大概又是另一番檢討嘴臉,說啥浪費公帑之類的話)
加上剛通車,大家都要到內湖線擠一擠看一看。
輿論跟好奇民眾都集中在這一個焦點上..
身為政治人物..這通車政績不好好表現,怎麼博得選票?
扁政府執政八年,政府機關形成一股作秀剪綵的風氣
經典之作為雪山隧道通車典禮辦了8次
為了政績政治高層就已經要求趕工通車,當主體工程完成測試未完成,就趕鴨子上架了。
這情形往往弄巧成拙,出了包被輿論攻擊一番,沒加分又減分,然後一堆檢討要誰下台之類的話
事實上..之前趕工加擦屁股補救的時間根本就沒有快到,甚至更慢。
另外授權問題
以本身待過直轄市政府的經驗來說
直轄市政府機關組織比縣市政府更為龐大跟複雜
一份公文要批到市長..除了是非常重大跟重要的政策以外,一般都是底下的局處就決掉了
就算要到市長室,很多也都是副市長決行。
真的會給市長批到決定的文..真的很重要或市長直接交辦的才有可能。
另外來說說公文旅行的問題
小弟本身曾經簽過一個大簽給市長批..(很緊急又重要的政策)
加會其他局處會辦..當到達市長室..已經是3個禮拜以後的事了(這是我親自拿公文追公文的趕辦)
在市長室參議看完後,要求清稿(就是整理各局處重點給市長看)
真是夢魘..又從我承辦單位開始蓋一次章..這一次不用會辦其他單位直行到市長室
又過了1個禮拜多
等市長看完批完..已經是一個多月以後的事了..
公文上面蓋滿了各局處官員的章..總共50幾個職名章...
平均一個人花一天也差不多..若局處首長開會或者公文傳達時間可能要更多時間
這就是為什麼..一件公文可以旅行那麼久的原因
這還只是同一機關不同單位的狀況
之前劉兆玄在檢討行政院公文旅行時間..這更為複雜了
牽扯到各部會各機關..裡面還有各局處..一件公文辦個3個月算快了。
這因為要依法行政...注意這個依法
中華民國政府是事後審計..對於每件工程或花預算的政策都是在實行後,再來核對程序
文件..一定要做的好。中華民國法律、行政規則多如牛毛
依法..搞死你了
不依法..你就登上報紙頭條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