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論壇說明 |
歡迎您來到『史萊姆論壇』 ^___^ 您目前正以訪客的身份瀏覽本論壇,訪客所擁有的權限將受到限制,您可以瀏覽本論壇大部份的版區與文章,但您將無法參與任何討論或是使用私人訊息與其他會員交流。若您希望擁有完整的使用權限,請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註冊的程序十分簡單、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註冊是完全免費的! 請點擊這裡:『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
![]() ![]() |
|
主題工具 | 顯示模式 |
|
![]() |
#2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 |
![]() 拍得不錯﹗
但還可拍得更好,建議您在拍海、空照(海景與天空)時,在您的相機前加片濾光鏡,其後的效果您會令到照片照出的湛藍效果,美到嘆為觀止﹗ 就算不用偏光鏡,也可用片UV鏡,可以除去紫外光,令到照片更清晰,不會有灰濛濛的感覺。 上述的鏡片對一般的拍照者,看似一項額外的投資,但是很值得。根據經驗,我可看得出在您嚴謹的構圖中,可以拍得類似觀光風景片般的美。 有機會 Google 一下,使用濾色鏡後的比照結果,很多的攝影心得您可以垂手可得。 |
![]() |
送花文章: 71895,
![]() |
有 4 位會員向 grc45 送花:
|
![]() |
#4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 |
![]() 感謝您的感性回覆 ~
這些雕蟲小技只是切身的經驗談而已;從我的小學四年級,就撿拾破銅蘭鐵存錢購買雙眼日製120相機(最便宜的二手相機),再購買許多的舊攝影書籍與刊物(攝影理論不因時代的更遞而變質﹗),還有許多從圖書館學得的免費知識。親身體驗操作各流程,到最後的成熟階段,以職業的手法拍唯美的幻燈片(ISO/ASA 64),再加上,當年時的黑白乃至於後來的彩色攝影,只要是用心的作品,就都在自己的暗房內,自己手工沖洗,所以累積了太多的心得了。 老婆她的手工沖顯放還勝過她的自動設備處理;她較有藝術天分,這也讓我向她不斷的取經,故能輕易的看出照片的改進空間。 幻燈片於全世界拍的共有兩萬四千多張,還有黑白與彩色照片(包括以前的所有女友照片),在移民阿根廷首都後遇到特大型洪水,在搶救不及後全部泡湯了;這些心血照讓我到現在仍然耿耿於懷。 照片講究的是實在的反應出現場的標準光反射,我在國一時在舊書攤看到一本德國人寫的英文版的" How to Master the Lighting?"對於我的攝影不只是啟發可言,那是開了天眼了。文章開頭闡述了光線的捕捉是攝影者的最基本知識,如果不能敏銳的對光線有所瞭解,你很難能掌握自己想要的作品。相對的,在今日數位攝影機那麼方便的情況下,很多照片拍出來的都與原先的氛圍不同,原因就出在樣樣自動化的結果。 光線是光學的要素,如何能精確的運用光圈大小與快門速度,再配合上自然光的曝光指數與人工光源的閃光指數,就成為攝影的基本功。自動相機拍出來的完全出乎個人的意料之外,所以個人選擇的相機是必需能以兼具手動的條件為扼。 面對一幅美景,腦海裡馬上換算出各種條件來,比如,如何框景、黃金率的應用、如何避開雜物並凸出主題、多角度的嘗試與特高或超低俯仰角度的大膽攝取,加上不同夾角的長短鏡頭的變化取鏡(這要有相當的常、知識來輔助,否則會弄巧成拙。經過長年的練習者,快門的掀按就如同狙擊槍的扣壓繫發般的精簡確切。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就要摒棄機關槍似的多拍,那種盲拍的結果,出現的好照片就是經典的瞎貓碰到死耗子,得來很費功夫。 最重要的,你要如何的認識相機,就如同自己對自己一樣(這很多人是辦不到的﹗原因就是無法謙虛的面對與不斷的徹底自我檢討更新自己的技術)。絢麗的風景,壯觀的奇觀,纏綿的感情,翡翠般耀眼的迷你世界(如花草,昆蟲等),自然的人物側照(如天真活潑的孩子們或年屆近百的老長者們,在他們的世界裡是沒有做作與虛偽的 - 這點對拍照是很重要,原因是「自然」兩個字。 攝影最高的藝術是自然,立場是以超然的第三者(不讓被攝者察覺的情況下)的身分來拍,自然會得到純實無華的佳作。自然就是忠實的表達,不畫蛇添足的中肯敘述(誠實的攝著,描繪不變質的實景),它是攝影中的靈魂。一張不自然的作品,感覺上好像魂不守舍般的離譜,意孕全失,說服力乏然。 寫這篇長文並非是在炫耀或是貶抑別人(我家中現在有客人),不藏珍是個人的天性,與我交往大可開門見山,這不但是分享也是相互學習的基本精神;捨乎此,人生何值? 一切肉眼能看得見的景物都是光反射的結果,它也是各種不同光譜的集結,分析它、了解它、支配它、應用它,這是攝影的必備條件﹗ 後記,經由單眼相機人們可馬上取得觀察效果;這是雙眼相機所無法達到的便利,應予善用之。 |
![]() |
送花文章: 71895,
![]() |
有 4 位會員向 grc45 送花:
|
![]() |
#5 (permalink) | |
長老會員
![]() |
![]() 引用:
但是對一個旅者而言,拍照純粹是做紀錄,並沒有想刻意去美化畫面,力求真實而已。 也許他日心態改變,改以攝影為興趣,再來講究相機和攝影技巧了。 如今我所使用的相機很普通,而且一切都交由相機自動處理,我只負責取景而已,因此談不上攝影技巧,我想或許不必用到其他的補助器材吧? 再次感謝大大的賜教,感恩! |
|
![]() |
送花文章: 2066,
![]() |
有 3 位會員向 olda 送花:
|
![]() |
#8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 |
![]() http://article.dcview.com/newreadart...type=7&id=3229
難以後製產生的偏光鏡效果 數位相機盛行的今日,許多的濾鏡幾乎都可利用相機本身的功能、或者是後製處理來取代,然而偏光鏡的效果,卻因為無法、或是難以利用後製來達到相同的效果,因此常是喜好數位攝影的玩家最想要購買使用的濾鏡之一。 光線經過平滑的反射面折射後,部分反射的光線會形成偏振光,因此會造成畫面上反光或是霧霧的感覺。偏光鏡的設計,就是可將這些破壞畫面的偏振光去除,進而達到良好影像的效果。原理是利用偏光鏡中的柵狀薄膜,將反射的偏振光擋在外面,只容許與柵狀結構相同方向的光線通過。 PL, CPL 一般來說,偏光鏡分為兩類,其中一類為線型偏光鏡,簡稱為 PL,另一類則稱為環型偏光鏡,簡稱為 CPL (Circular PL)。 一般單眼相機(SLR)都有一個分光稜鏡,將部分的光線送到相機測光系統,並將另一部分的光線送到觀景窗。進入相機內測光表的光線因為被此稜鏡折射過,所以如果在鏡頭前面加裝一片 PL,相當於是多了濾鏡阻擋進入測光系統的光線,這使得測光的結果容易出現誤判的現象。而 CPL 則具有可將光波延遲 1/4 相位的偏光箔,使原本線性折射光改成交錯行進的電磁場,因此較不會影響測光系統,進而達到正確的曝光值。正因為如此,PL 通常使用在沒有自動對焦的相機上,價格也較為便宜,而 CPL 則適用在各種相機上,所以雖然價格較高,現在多建議使用 CPL 偏光鏡。 以消費型的數位相機來說,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相機的測光是否具有經由鏡頭來進行測光(TTL: Through The Lens)的功能,若不是具有 TTL 功能的相機,則在加裝偏光鏡後,需要進行曝光補償。本次使用 Sony W1 來拍攝範例,由於 W1 具有 TTL 的功能,裝設濾鏡後,相機透過濾鏡與鏡頭來進行測光,所以並不需另外進行曝光補償的設定。 PL 與 CPL 使用的方式都相同,將偏光鏡裝設在鏡頭前方,轉動偏光鏡時可看到螢幕上影像的變化,當畫面中的反光或白霧消失的時候,再以一般的方式進行拍攝即可。由於偏光鏡會減少光進入鏡頭的量,所以使用偏光鏡時,快門速度會較慢,如果拍攝時的場景光線不夠,常會因此出現手震的問題,可以利用腳架或是調高 ISO 值的方式來解決。使用全手動模式 ( M-mode) 的使用者,加裝偏光鏡後要注意調整光圈或快門,將曝光值回歸到"0"。 拍攝風景 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會造成的光線漫射,這也就是空氣不好時會好像身處一片白霧的原因。利用偏光鏡可以濾除漫射的偏振光,讓我們在拍攝時藍天更為純淨,白雲的細節更加突顯,畫面顏色更為清晰鮮豔。 例圖中可見原先霧霧的台北,使用偏光鏡可將白霧有效的減低,而藍天也更有層次的感覺。 |
![]() |
送花文章: 71895,
![]() |
有 3 位會員向 grc45 送花:
|
![]() |
#14 (permalink) | |
長老會員
![]() ![]() |
![]() 引用:
對於旅遊照請務必帶偏光鏡片,原因是好山好水在豔陽天下,不用它是會得到最不值得拍攝的照片的,經由偏光鏡的改變被攝景的光線入射角度(偏極),您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然光反射,這尤其發生在海濱或有湖水反射的地方,陽光經由水表面反射後您可看不到真實的飽和色彩,這我曾在希臘的雅典中痛失交臂,就是忽略了使用偏光鏡而造成了相片海天不分,古建築物更是慘不忍睹。 所以這教訓了我的日後攝影,就這樣﹗ 身為老闆,我是上樑不正了,竟然偷上網~ |
|
![]() |
送花文章: 71895,
![]() |
有 2 位會員向 grc45 送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