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現代素食大觀園
"素食"(Vegetarian)的字源來自拉丁文"Vegetus",意思是"完整的、新鮮的、生氣蓬勃的"。對現代歐洲人而言,素食即意味著一種有益身心健康的飲食新時代的開始。
有著"高貴的素食者血統"的英國紳士們,當然是西方現代素食主義的領頭羊。1945年二戰結束,依據當時食品配給記錄,約有10萬人吃素。你不要以為這些人吃素,是由於戰爭時期的兵荒馬亂物資貧乏造成的,其實人在餓得發慌的時候,反倒會不管葷素,見啥都往嘴裡塞。
戰後的英國逐漸進入到欣欣向榮的和平時期,素食人口竟直線上升,可見是人的生活水平越高,社會生產力越發達,吃素的人反而越多。1997年,根據全國普查,在英國每6人之中便有1人是素食者或是有心想成為素食者。在這些素食人口之中,44%的人選擇素食的理由是道德因素(關懷動物),22%的人是因為健康因素(素食是許多現代病的剋星,如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癌症、肥胖症等),此外還有9%則是因為對食品成份心存恐慌(如瘋牛病、口蹄疫等)。1998年同樣的調查顯示,在英國約有400萬人,也就是全國人口的7%,是素食者,而且82%的英國人認為選擇素食的人將會愈來愈多,全國有半數的民眾表示,他們愈來愈少吃肉類了。
素食主義在當今英國,已經成為飆升最快的飲食風尚。素食食品在英國每年銷售總額達110億英磅;年齡在15到35歲的公民當中,有12%是素食者,甚至街頭上許多游手好閒的嬉皮們,也以素食為榮。如果按目前增長速度計算,到2030年,英國人將全部成為素食者。
在歐洲大陸也是吃素成風。有調查說,現在瑞士蘇黎世的年輕人最流行吃的不是高熱量的速食,也不是熱鬧一時的日式壽司,而是標榜健康、營養的每100公克收費3.5瑞士法郎的自然素食。據2000年一項調查中對素食人口比例的統計如下:法國為1.1%、德國為1.45%、荷蘭為4.9%。而傳統上一向以愛吃美味小牛肉著稱的意大利人,在其5700多萬的人口中,現在竟有150萬素食主義者,素食人口比例達到了3.4%,其中北部和中部的素食者比例最高,以米蘭為首府的隆巴迪大區占18%,羅馬所在的拉齊奧大區占15%。
據分析,歐洲素食主義者越來越多有各種不同的原因。有人害怕激素,有人怕瘋牛病,有人怕膽固醇,還有人就是喜歡素食。人們提出了"動物道德"的概念,使許多原來食肉的人轉為素食者。這些素食者認為,肉食動物的飼養條件太差,動物受到了極端的虐待。素食者們為動物鳴不平,提倡過一種樸素自然的"不吃肉的生活"。
美國人的實用主義素食
要讓以實用主義眼光衡量一切的美國人吃素,必須要給他們算一筆經濟上的細帳才行。直到1971年,法蘭西斯·莫爾·拉彼的暢銷書《一個小星球的飲食》出版,才讓老美們有了吃素的衝動。拉彼在書中很精確地計算道:為了生產1份肉食,需要花費14倍的谷糧來餵食動物(在美國,"催豬不吹牛"的飼料添加劑是嚴格限用的,牲畜成長週期的延長造成谷糧的大量消耗),就折合成貨幣,也在3、4倍以上,這樣一算實在太划不來了。當然,拉彼還抓住了美國人喜歡在地球上充當精神老大的心理,他繼續寫道:在美國,牲畜消耗的谷糧佔全國谷糧消耗量的80%,如果每個美國人減少肉類消費10%,地球所有陷於饑荒中的人們便有充足的谷糧可以溫飽。
這本書在市場上快速竄升成為頭號暢銷書,銷售量達數百萬冊,並成為美國素食主義運動策動的先驅,推動了1970年代的素食風潮。
1987年約翰·羅賓的另一本素食書《新美國的飲食》,則抓住了美國人的另一種普遍重人權、且膽小怕死的大眾心理,極盡恐嚇威脅之能事。這本書的第一部份揭露了牲畜飼養場的恐怖內幕;第二部份,用極有說服力的文字描述肉食如何致命,以及素食所能帶給人們安全健康的好處;第三部份,闡述了畜牧業對整個世界的環境造成的嚴重後果。這份詳實的資料對於很多人,包括很多素食者來說,都是駭人聽聞的大揭露。於是在美國再度掀起了一股純素食運動的風潮,此後兩年,僅在德州就有將近10個民間素食團體成立,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美國人開始注意到肉食消費在農業、環境和醫療上所付出的巨大代價,也開始對動物產生人道的關懷。越來越多人相信素食的良好營養成分是長壽、預防疾病、保持健美、減輕壓力的重要因素,從而加入素食者的行列。
如今,在美國有1600萬人選擇了終身吃素,另外還有不少人雖情知吃肉不及吃素好,但因為積習難返,不得已只有用慢慢減少肉食、多吃蔬菜水果的方式,來改善自己的飲食結構。
目前,美國醫學界和大眾對於素食主義的瞭解程度,可以說是人人皆知。從1980年代開始,大量美國人開始厭葷戒肉,茄子、絲瓜、空心菜等普通蔬菜身價直線攀升,一躍成了美國人餐桌中的上品。而與老美素有緣份的東方豆腐,如今上至總統,下至平民大眾,都吃得口水長淌。
現在一個時髦的新名稱"素食文化"在美國應運而生。如果你到餐館去吃大肉和油炸食品,時髦一些的美國人會對你聳肩擠眼,那意思我替諸位翻譯一下是說:"這個老兄如今還生活在舊社會中呢!"據最新一項調查顯示:已有37%的美國少年選擇避免吃紅色的肉類,他們成為今日美國食素的主力軍。
一位英國主婦的廚房
南希在13歲那年成為一名素食者, 這對於還在上學的女孩子來說, 的確很不容易。那時英國大概只有10多萬名素食者,常常被周圍的人看作怪人。而今天這一數字已經增長到400多萬,並且估計有1700萬人已經放棄吃紅肉,吃素已是一種時髦的生活習慣了。
南希6歲那年,有一天在野外看到一群活蹦亂跳的羊, 她媽媽說:"那就是我們吃的羊肉。" 從此南希就不願意再吃羊肉了。戰爭期間, 她媽媽養了些雞鴨,南希每次都不情願看到它們當中的一隻被宰後擺到餐桌上。還有就是每當過節, 鄰居們就要宰殺兔子。當她看到那些活蹦亂跳的小動物被人們提住長耳朵,從後面擊它們的腦袋,直到它們蹬腿嗚呼,她就想:真是一點都不好玩,我再也不想吃這些動物的肉了。
現在,南希已經有了3個活潑健康的女兒, 她們都是從出生就開始素食。大女兒珍妮5歲時, 有一次她參加聚會回來, 對媽媽說她吃了一根香腸。南希於是就用農業老師講"一碗飯是怎麼來的"的口吻給她解釋她吃的這根香腸是怎樣從畜牧場到屠宰場,再到肉類加工廠,最後成了她剛剛吃下去的這個樣子的。她聽後很噁心害怕,從此以後再不碰肉食了。而小女兒簡經常會令南希尷尬,因為她們每當經過屠夫或魚販店門口, 看到這些人怎樣對待動物時, 簡狠狠地罵上幾句,一點面子都會不留。
孩子們的父親是Vegetarian Society(英國一個素食團體) 的委員, 在這個團體裡,每個人都是體魄健康、有寬厚愛心的純素食主義者。南希和女兒們也都是這個團體的成員。人們在這個團體裡沒有過多的目的,僅僅是共同喜愛這種健康乾淨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希望這個世界上有更多的人會來分享吃素帶來的快樂與祥和。她們全家都買了英國"動物之友"保險公司為素食者提供的優惠人壽保險。該保險公司鑒於已有的多項研究顯示,素食者較平常人更長命,而且健康狀況更佳,因而決定向南希一家和與他們一樣的素食者提供高達25%的人壽保險折扣優惠。該公司發言人表示,只吃素食可減低患上癌症和心臟病的機會分別達40%和30%,因此在人壽保險上予以素食者優惠是完全合理的。
每當到了聖誕節,南希和她的丈夫都會邀請喜愛素食的親友們到家裡來聚會。這時,南希就會在她的廚房裡張羅一整天,最後給親友們獻上一桌豐盛的純素大餐。那都是些用新鮮蔬菜、水果、純谷、豆類等烹飪而成的美食,不含有任何附加成份。這些的菜品包括各式各樣的水果沙拉、蔬菜卷、馬鈴薯、烤餅、披薩、三明治等,有時也上一些甜點、咖啡、印度素食和中國茶等。而南希最拿手的是被人們一致叫好的"大力水手拼盤",這是每次聚餐所必備的。她先用沸水浸泡好足量的干無花果和桃、杏、棗椰、李,然後再加入一湯匙溶解的赤糖蜜,放置一夜後,再混入少量的胡羅卜汁或荷蘭芹汁即可。因為這道菜所含的維生素和鐵非常豐富,色香味俱佳,只要一上桌,很快就會被一掃而空。
南希每年都在自己的廚房裡愉快地為親友們奉上一桌豐盛的素餐,他們一家每年都這樣吃著素餐,唱著聖歌,在歡樂、和睦中度過平安夜,從不用擔心受到肉類食品帶來的諸多如瘋牛病或其他病菌的威脅。
我的素食美女朋友
我認識的兩位西方美女楚安齊和孔思懿初到中國時,一直為飲食而發愁。她們都是純素食者,楚是德國人,孔是法國人。她們不僅不沾一點葷腥,連動物製品如皮衣、皮包、皮鞋、皮帶等都一概不用。她倆在同一所大學裡任外教,都喜歡穿一身寬鬆的純棉唐裝,蹬一雙平底帶絆的中式布鞋,脖子上掛一根紅線線(據說是佛教師父咒語加持過的"金剛帶"),手腕帶一串紅瑪瑙佛珠。而與她們金髮碧眼魔鬼身材相匹配的,還有豐腴性感的雙唇和雙唇裡娓娓逸出的"歐式國語"。對於那些聽她們課的男生們來說,簡直太養眼了,活生生把一個班的人都酷斃了!
成都著名的小吃節對大多數年輕女子,尤其是這對漂亮的洋外教,更有著難以抵擋的誘惑。我第一次就是在小吃節上認識她們的。那時她們剛來成都才兩個月。這倆位飄洋過海前來教書,而實際上是想學習東方古老文化的歐洲大美人,很不習慣於中國食品店葷素混雜的經營方式。她們說歐洲許多地方的食品超市都嚴格區分了素食區與葷食區,而每一種合成的食品也都詳細地註明了營養成份和來源。楚安齊說德國有一種隨處可見的飲食店叫做 Reformhaus,這種飲食店只賣素食。據估計全德各地約有近千家,生意始終十分興隆。Reformhaus飲食店據稱是在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後,才異軍突起的。原因是當年馬拉松賽跑的冠軍,韓國人孫基忠,便是一位長年的素食者。他通常以小米、紅豆及白菜為主食。這是他的體力驚人的秘密,讓一向崇尚進取精神且永不言敗的德國人大為歎服,因此素食也就在德國流行起來了。
當我問楚安齊德國人為什麼素食者越來越多時,她舉了一個例子:德國有一個少數民族Hunze族,全族人終生素食,百年來得癌症者,竟然沒有一例。根據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發表的研究結果發現,該族男性素食者的白血球對抗腫瘤細胞的力量,比其他族男性強兩倍,因而素食更有免疫力上的優勢。當然健康僅僅是素食的一個理由,對她而言,人道地對待地球上的其它生命是一個更為重要的理由。
孔思懿非常失望地告訴我,中國這個她心目中最深沉古老的文明之地,居然滿街都是麥當勞和肯德基,除了在寺廟道觀裡還殘留著一點點東方文化神秘之美的遺跡外,一切真正的傳統已經蕩然無存。成都鬧鬧嚷嚷的小吃節並沒有給這位法蘭西美女留下太好的印象,她說那裡面沒有文化,只有商業。後來有一天,我帶她倆到文殊院附近的"真善齋",請掌櫃的楊師傅親自做了一套"全素寺院菜",她倆品嚐之後,才真正領略到了中國素食文化的悠遠滋味。
在楊師傅的"真善齋"裡,我有意介紹她們認識了兩位中國的素食美女墨子和小西。墨子寫詩,小西搞國畫,她倆經常結伴出入於文殊院和真善齋。那裡有一個青年佛學會,一些對佛學有興趣的年輕人常常會聚在一起搞一些討論和交流活動。兩位東方的素食美女與兩位西方的素食美女很快便成了好朋友。她們之間可交流的東西太多了,雖然都吃素,可背景卻不一樣:一方是來自於從於古老高深的佛道文化,以東方傳統的素淨生活方式齋心養性;另一方則是接受了西方最新潮的現代觀念,以身作則地倡導綠色和平與動物保護。
更有意思的是,這位素食的日爾曼大美人後來拜倒在東方文化的博大精深裡--楚安齊成了一個佛教徒;而墨子在孔思懿的介紹下,最近加盟了一個國外駐中國的非政府環境保護機構。現在,我的這四位素食美女朋友依然常常聚在一起,只是"真善齋"去不了了,因為文殊院附近的老街已全部拆除搬遷,楊師傅正在為他的素餐館加緊物色新的口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