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素食革命理論
台灣人吃素的最大的偶像不是目前的當紅藝人,而是國父孫中山先生。
台灣教育部對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非常之高,其教育方式與我們在上學時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由此看來,凡華人所在的地區,像"以德治國"這類可上溯至孔夫子時代的"素質教育"模式,是"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總之,統統是在所難免的。
在台灣,最重要的素質教育當數"國父遺教"課。在該課的教材裡,曾詳述有一段中山先生"戒除肉類,治癒胃疾"的"病者自述"。原來國父早年曾懸壺行醫,深諳營養健康之道,後因奔走革命,同舊社會大多數勞動人民一樣,過上了吃不飽穿不暖的悲慘生活,天長日久,虧待了家人也虧待了胃。但國父在革命事大,身體事小的忘我革命精神指引下,終於患上了極為嚴重的胃潰瘍,這時才真正明白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道理。就在百般治療無效,以致影響了革命鬥志的情況下,日本的高野太吉醫生建議"戒除一切肉類及溶化流動之物(如牛奶、粥糜等物),而食堅硬之蔬菜、鮮果,取筋多難化者,以抵抗腸胃,促使其自發力,以復其自然之本能。"結果,如反動派一般頑固兇惡的胃疾,竟然在國際友人的援助下,很快被消滅掉了!其後,國父只要一忘記階級鬥爭,張口食肉類或牛奶、雞蛋等物,胃病同暗藏的階級敵人一樣,就會瘋狂反撲。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國父經過反覆的革命鬥爭實踐,終於"不得不如高野先生之法,戒除了一切肉類與辛辣之品,而僅食硬飯、蔬菜及少許水果。"
中山先生終身茹素,並把吃素與中國革命的偉大事業緊緊聯繫在一起。比如,為了維護中國人民在西方列強面前吃素的尊嚴,國父說:"西人之倡素食者,本於科學衛生之知識,以求延年益壽之功夫。然其素食之品,無中國之美備,其調味之方,無中國之精巧。??中國常人所飲者為清茶,所食者為淡飯,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為今日衛生家所考得為最有益於養生者也。故中國窮鄉僻壤之人,飲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壽。"此段義正辭嚴的講話,詳見於《孫文學說》之第一章。
又比如,為了摘掉西方列強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東亞病夫的帽子,國父為中國人民開出了大吃豆腐的良方:"中國素食者必食豆腐,夫豆腐者,實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無肉料之毒,故中國全國皆食之,已習慣為常,而不待學者之提倡矣。"此段發人深省的文字詳見國父之《建國大綱》,凡有志於改變中國人民營養不良的落後面貌的人,對此不可不深思而後行之。
再比如,為了高舉"三民主義救中國"的偉大旗幟,大力宏揚"民生主義"的時代主旋律,國父說:"人類謀生的方法進步之後,才知道吃植物。中國是文化很老的國家,所以中國人多是吃植物,至於野蠻人多是吃動物。"同時國父還站在人類歷史的整體高度指出:"原始時代的人類和現在的野蠻人都是在漁獵時代,謀生的方法只是打魚獵獸,捉水陸的動物做食料,後來文明進步,到了農業時代,便知道種五穀,便靠植物來養生,中國有了四千多年的文明,我們吃飯的文化是比歐美進步得多。"上述引文請詳見國父之《民生主義》第三講,讀了國父這樣精闢的論述,看誰還敢說中國人有文化的自卑心呢!
中山先生素食與革命相結合的偉大理論,在其光輝的一生中佔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一頁。在現代台灣,常有堅定的素食主義者遺憾於研究國父遺教的人,竟然把國父吃素與他一生的革命事業之間的戰略夥伴關係忽略過去了,以致台灣的素食主義,至今未能像三民主義一樣發揚光大。他們提出的口號是:"什麼是最進步的新青年?什麼是開倒車的頑固派?吃素與吃肉是最好的衡量標準!"
台灣島內的健康素食
其實,台灣的素食主義狀況,比起上述那些以"素食救國"為已任的堅定的素食主義者們的擔憂,實在已是樂觀多了。如果你有心向台灣餐飲界打聽一下,你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目前餐飲界有一支異軍突起的黑馬已橫掃全島,此黑馬就是方興未艾的素食館子。
因素食救國理念而堅持吃素的人,畢竟只是大量素食主義者中極少數憂國憂民、有遠大革命理想和宏偉革命抱負的"先進分子"。就算像國父孫中山這樣鳳毛麟角級別的素食主義者,也是因健康原因吃素,後來,才走上了"將三民主義理論與素食主義實踐相結合"的革命道路的。因此,筆者竊以為曲高則合寡,從健康、時尚和"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的角度出發來宏揚素食主義,才是有著最廣泛的革命群眾基礎的。
高雄市全省素食之家的經理就非常低調,他說,現代人吃膩了大魚大肉、羊羔美酒,最近吃素已漸漸變成一種時髦的飲食習慣了。而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科的葛應欽醫師和張博雅講師,則在1983年底作了一次專題研究--"素食者之血壓"。
這項研究是以政府登記有案的佛寺內的僧尼為對象的。自高雄到新竹,總共選取七百人作為實驗對象。在對照組方面,則以系統抽樣,選取四十歲以上,非素食民眾五千人,根據他們的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的比例,和實驗組配對以作為對照。
研究結果顯示,非素食的男性,從四十歲到七十歲的平均血壓,最高是134.1,最低是82.6;女性最高134.4,最低81.9。從二十九歲到七十歲的素食男性,最高血壓是124.3,最低77.3。結果證明,素食的年數愈久,血壓增加的比例則愈低。這項研究的另一結論顯示,素食者和非素食者的血壓與年輪迴歸線相比較,兩者的血壓都會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但研究結論告訴我們,素食持續年數愈長,因年齡增長而導致血壓上升的幅度也愈小。
探討素食對人體影響程度,台大醫院陳瑞三教授也作過一項調查。他花了兩年多時間,赴全省各地49座寺廟中,為249位出家人作各項檢查及血液分析;另外又選了1057位非素食者,及患有心臟病或血管硬化症者為樣本,作為對照組進行測試。從陳教授公佈的研究報告中,人們得出了如下結論:
*素食不會導致貧血。249位出家人,只有5人患貧血症,但這5人並非因素食而貧血,而是本身患有胃腸病或寄生蟲所致。
*素食者不會營養不良。陳教授對素食及非素食兩組作血蛋白監定,發現非素食者平均為6.1至11克;素食者則為6.6至8.8克。以最新儀器"電氣流動法"進行測試,亦證實素食者血蛋白完全正常,且比非食者更加平和穩定。
*素食者膽固醇較低。膽固醇沉積過久,容易使脈壁變厚或變硬,而發生心臟病或血管硬化。普通人血中膽固醇在220毫克以下都算正常,但含量愈低愈佳。經調查結果,素食者膽固醇平均為158毫克,非素食者平均為180毫克。
*非素食者眼底網膜硬化較普偏。經測試結果,素食者有16%有眼底網膜硬化現象,非素食者硬化比例,則高達40%。
台灣另一位健康專家王合民醫師對素食者建議說:"深綠色蔬菜,如菠菜、芥菜、甘藍菜、蘿蔔,是鈣鐵及維他命B2的主要來源,茹素者應多加選食。但是,上述蔬菜卻不含維他命B12,因此,在食用時若能配以含有維他命B12的黃豆,則所獲的營養,可以和牛奶相當,而不用擔心素食會營養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