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期貨
再過不久,這世界又將增加一種新的金融工具:電影期貨。看好一部電影的票房,你可以買進;看壞,可以放空。
最快在下個月,紐約Cantor Fitzgerald集團,將會推出史上第一檔「電影衍生性金融商品」。最低只要五十美元,你就可以進場押注。另一檔由Veriana公司推出的「趨勢交易」期貨,預計也將在今年上路。
這種期貨的玩法不難懂。比方說,假設即將上演的《鐵面人二》票房目標是一億元,而你用一百元買進,那麼,到時候的實際票房收入是兩億,你就可賺進一百元;相反的,假如票房奇慘,只有五千萬元,那麼你將會賠掉五十元。以此類推。而按照目前兩家業者的規劃,你能押注的還不只是票房。包括製作風險(最後是否真的能成功拍完)、預算風險(實際上是否會超出預算)、檔期風險(能否如期上檔)等,你都可以賭賭看。
業者很得意,都說電影期貨是種很棒的發明。一來,以後所有投資電影的人,都能夠有避險的工具,不至於因為誤判而血本無歸。誰都知道,電影的投資風險越來越高,難以掌握的消費者口味,無法估計的盜版與下載,都可能讓一部花好幾千萬美元拍出來的片子,上映沒幾天就草草下片。假如可以透過這種期貨來降低可能的損失,當然再好不過。
二來,也是更重要的,比起石油、大麥、柳橙等期貨,電影在一般投資者眼中,有趣且容易理解。大麥收成好不好,多數人不懂,但一部電影好不好看,多數人都願意猜,也會更勇於下注,電影期貨的交易量,自然不在話下。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這兩家業者從去年底開始舉行說明會以來,電影期貨就引起好萊塢熱烈討論,電影公司財務長們,都在研究各種對自己有利玩法;知道這消息的電影迷,也在好奇著如何把興趣變現金,在電影期貨賺一票。
且慢這麼想。因就像近年來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推出時候,大家都只看到好處與機會,對風險與問題視若無睹。電影期貨聽起來很好玩,實際上的問題,卻遠超出散戶的想像。
首先,對一般散戶來說,要事先判斷票房好不好,當然沒那麼容易。從《海角七號》到《艋舺》,誰能預見票房?周董的《刺陵》,全至賢的《血戰》,誰又料到票房不如預期呢?平常猜著好玩可以,但要拿血汗錢去賭,就不是件可以鼓勵的事了。
其次,電影業畢竟與農業不同。農產品的價格受天候影響,而沒有人能操縱天候。從預算到檔期,電影業處處都有人為操作的空間。即便是票房,要硬炒高也許不容易,但要讓票房差,卻不是太難的事。尤其,這年頭要搞假消息也很容易,比方說,有意在電影期貨上撈一票的業者,可以透過大量的宣傳與報導,營造大熱門片的假象,誘騙不知情的散戶上鉤。一般散戶,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掉進業者的圈套之中?
更重要的是,這種電影衍生性金融工具假如被不當操作,最後真能幫助電影業,而是回過頭來害了電影,就很難說了。就像剛剛害慘全世界的所謂「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s,簡稱CDS),照理說,這種工具很好,能讓「違約」的風險,「交換」給願意承擔的人──例如,承擔房貸的銀行,能把風險轉移出去;買了希臘公債的人,也能用這種方式,降低自己的可能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