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隨手貼上無聊文字湊數
![蔥寶恭喜樣](images/smilies/onion/on_65.gif)
![蔥寶恭喜樣](images/smilies/onion/on_65.gif)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腸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逢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品析: 絕大多的寺院,山門的第一重殿就是被稱為「兜率陀天」的彌勒殿。這位彌勒菩薩,就是依據布袋和尚的形象塑成。你看他任何時候都笑口常開,不論你喜歡他,或不喜歡他,總之是永恆的笑,比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笑得更加開懷。殿上總是有對聯的,常見的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其實,彌勒菩薩與觀音菩薩一樣,具是慈悲喜捨,世人可笑,但他只會悲憫,不會嘲笑。如這首詩偈,哪裡有嘲笑世人的意味呢!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紅塵世間,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事情大多了,似乎是演不完的悲喜劇。但這一切,對於見道的人來說,又其奈我何呢?見道之人,遠離了七情六慾,恩恩怨怨,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塵緣已盡,當然任何事情都系不住他,當然對他是無可奈何。
「寬卻肚腸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對世間修行的人來說,就應修持「忍辱波羅蜜」。修持「忍辱」法門,「寬卻肚腸」,「豁開心地」,是因果不二的好辦法。中國聖賢說:「量大則福大」嘛,小人之量為小人,君子之量為君子,聖人之量為聖人,若有佛菩薩的心量,當然就是佛菩薩了。老修行人常說「隨緣盡性」,「隨緣」就是「任從他」。但氣量不大,要做到「隨緣」也是不容易的。「他」是什麼,就是海量一樣的佛性啊!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逢冤家也共和」。佛教講「冤親平等」,對眾生一視同仁。面對「知已」無私恩,面對「冤家」無私怨。「依分」也就是隨緣,不能貪戀。「共和」則是交往有禮。不說佛法,這兩句用在社會生活中,也是太平之舟船啊!
「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出家修行,「心頭事」是什麼呢?當然是明心見性,是見道,是現證菩提。若能明心見性、頓悟成佛,那麼佛教修行中的這個六度波羅蜜(忍辱、佈施、持戒、精進、禪那、般若),自然一證全證、一得全得了。
這樣的詩偈,那些喜好佛法的人,若能熟背於胸,作為自己精神的營養與指南,的確會有極大的收益。哪怕是平常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加以運用,也會使自己的命運順暢得多,至少精神上健康、開朗得多。
![http://j.imagehost.org/0819/IMG_0137.jpg](http://j.imagehost.org/0819/IMG_013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