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48 位會員向 放下是真功夫 送花:
|
anotherlevel (2008-07-03),atie (2008-07-03),baby88900 (2008-09-04),cara551977 (2008-07-03),chenhan2603 (2009-01-10),David722 (2008-07-03),dddd (2008-07-03),fcya (2008-07-03),fishiii (2008-07-07),getter (2010-07-14),gnat (2008-12-31),grc45 (2008-07-03),hmj4907 (2011-05-24),iserland (2008-07-03),jient (2009-01-05),JOHN (2008-07-30),K22514 (2008-07-10),KL-iris (2008-07-06),KT88 (2008-07-03),Living (2009-03-16),LKKK (2010-06-27),magicwoo (2008-12-31),mondex (2008-12-31),NKNK (2008-07-09),non (2008-07-06),ppp0600 (2008-07-22),prosaic (2008-09-02),qdenise (2008-07-03),quasar (2008-07-10),rainfire (2009-01-02),rezard (2008-07-03),stanyen (2008-07-11),Tamadbee (2008-07-03),TJB (2009-03-24),Tracy (2010-07-14),wangcolon (2008-07-03),Yi1068 (2008-07-03),zasiza (2008-08-27),ziber (2010-06-04),亞瑟 (2009-05-11),劉金山加油 (2010-07-14),如響99 (2009-02-08),微風輕狂 (2008-08-24),文九藤龍 (2008-12-24),沙崗人OO (2010-06-02),甘無未來 (2009-10-01),飛鳥 (2008-07-03),*~幸福青鳥~* (2009-03-10)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
2010-08-13, 11:23 PM | #1011 (permalink) | |||
長老會員
|
白居易(十二首) 贈草堂宗密上人 吾師道與佛相應,念念無為法法能。 口藏宣傳十二部,心台照耀百千燈。 盡離文字非中道,長住虛空是小乘。 少有人知菩薩行,世間只是重高僧。 品析:在唐代著名的士大夫中,白居易對佛教是最為投入的了。 《五燈會元》中說他是馬祖弟子洛陽佛光寺如滿禪師的弟子,“久參佛光得心法。”並參叩牛頭宗的鳥巢禪師。其實,如果仔細研究白居易的全集,就會發現他是廣參博收,不拘一派,而且晚年又歸心淨土。從這首詩裡可以看到,他崇拜圭峰宗密大師的“禪教合一”、“宗通說通”的風範,對馬祖洪州禪的認識尚不到位,且有微詞。這樣頌揚圭峰大師的在後來就不多見了。 “吾師道與佛相應,念念無為法法能。”這裡,白居易盛讚圭峰大師之道是與佛相應的,不僅自己處於“念念無為”的空寂禪心中,又不落入死水,對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無不精通。說空能空到底,說有則萬法備,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境界啊! “口藏宣傳十二部,心台照耀百千燈。”圭峰大師之口,如同一部大藏經,可以隨時向人們宣傳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大法。同時,圭峰大師又得到了七祖——荷澤神會禪師的真傳,在“教外別傳”的禪宗上也是一代祖師,弟子遍天下,如同“心台照耀百千燈”—般。 “盡離文字非中道”;這是對當時日漸興盛的洪州禪(馬祖)、石頭禪、和興盛已久的牛頭禪的間接批評,立場與圭峰大師一致。這三家禪法標榜“不立文字”,不少祖師更“呵佛罵祖”,弄得虔誠的白居易,也感到受不了。所以他認為禪宗雖“不立文字”,但也“不離文字”,離開了佛的經教,就非“中道”,極易走入歧途。這也難怪,洪州石頭兩家的禪法太出人意外了,習慣了近千年常規佛法修習的人,一下子是難以接受的。 “長住虛空是小乘”,這又是對另一類只知坐禪,局守在四禪八定中不問世事的常規禪師的批評。通過這兩條,反襯出圭峰大師在這兩點上的過人之處。 “少有人知菩薩行,世間只是重高僧。”什麼是“菩薩行”呢?世上的人有幾個能認識和了解呢?世人看重的只是有沒有神通,有沒有皇封,或是否活了百多歲這樣的“高僧”。高僧是僧人們行菩薩行所表現出來的總體的外觀形象,但之所以成為高僧的菩薩行這個“因”,的確是少有人知。眾生重果不重因嘛。而圭峰大師嘔心瀝血,花了畢生的精力致使禪教合一,這樣的菩薩行人們看不到,還遭致一些“落入文字”的非議,那簡直是無知之至了。 神照禪師同宿 八年三月晦,山梨花滿枝。 龍門水西寺,夜與遠公期。 晏坐自相對,密語誰得知? 前後際斷處,一念不生時。 品析:嚴格說來,白居易對禪的入處,與其說是得自佛光如滿或鳥巢這兩位禪師,不如說是得自於洛陽奉先寺的神照禪師。神照禪師是荷澤神會禪師的第四代傳人,是圭峰禪師的同門師叔。圭峰大師得以成就,還在於其師伯南印忠在成都時對他說:“你是傳教的一流的人物,應宣化於帝都,不必局束於西南一隅。”因此而到洛陽,見到神照禪師。神照禪師見到他後,感到十分驚喜,說:“像你這樣菩薩一流的人物,誰能預先認識到了。”在本門前輩的鼓勵下,圭峰才去拜華嚴宗的四祖澄觀大師,受到了極高的品評,並以他卓絕的禪修和學識,取得了華嚴宗、荷澤宗兩家五祖的地位。 白居易任河南府尹,住洛陽多年,曾與神照禪師相會。神照禪師在洛陽傳法三十年,於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圓寂時,白居易親自為他寫了塔銘,對神照禪師的評價極高,當然也不會高到圭峰大師的程度。下面我們來看這首詩。 “八年三月晦,山梨花滿枝。”時間是唐文宗大和八年三月,也就是神照禪師圓寂前一年。那一天天陰,但從洛陽城出來,一路的山梨花如朵朵白雲,掩映在路上。 “龍門水西寺,夜與遠公期。”神照禪師住持的奉先寺,在洛陽的城南,伊水的西側,龍門石窟的附近。因為有約在先,今夜要與“遠公”(對神照禪師的美稱)同宿。 “晏坐自相對,密語誰得知。”怎麼個“同宿”呢?結果是共同打坐,兩個蒲團兩個人,沒有一言,也沒有一語。但其中的“密語”,他們間相互說了些什麼,就不是外人所知的了。 “前後際斷處,一念不生時”,白居易對於禪修,的確是上了手的。什麼是“前後際斷處”呢?禪宗強調修行要達到“兩邊三際斷”,兩邊是“不落有無”,三際是不落於“過去、現在、未來”。簡單說來就是前念已斷,後念不生這樣一種精神狀態。 “前後際斷”就是“一念不生”。這樣的禪定對一般人來講,只要死了心眼,是不難進入的,難的就是心眼不死,老是在鬧。 從這裡可以看到,白居易的禪修是認真的、投入的。在老和尚面前也是虛心的。能這樣對人對己,在修行上當然有成,所以白居易晚年不近酒色,不入是非,一心坐禪念佛,活了七十五歲,真是富貴壽考,身心性命都獲大益。 讀禪經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 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品析:白居易的這一首詩,表達了對禪修的理解,也是他個人修行的成果。真的,在學佛的居士中,達到他這樣成就的人並不多,因為白居易不僅對於佛的經教,對於禪修,還有淨土,都是孜孜不倦,一以貫之的。加上他絕高的天分和靈氣,取得這樣的成就也是當然的。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首先,白居易對般若中觀之學是用了功夫的,並結合禪修實踐。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金剛般若》的精義。不如此,哪怕你認為自己已達到“無餘涅槃”了,結果卻仍在“有餘涅槃”之中。 “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對於“言下頓悟”,“得意忘言”一類的精神感受也不能躺在上面沾沾自喜,以為得計。若這樣,就成了笑話,哪里達到了這樣的境地呢!所以還必須“一時了”,對那個“得意”,對那個“頓悟”都要“一時了”,不然,就會成為“夢中說夢”。要知道,未悟是夢,已悟還是夢。這“兩重”全都不實,都是“虛”啊!要怎樣才“實”而不“虛”呢?沒有這本書賣,“萬法皆空”'一無實處,其中過來之後,是實是虛,只有過來人才知其中的滋味了。 “空花豈能兼得果,陽焰如何更覓魚。”“空花”就是“夢幻泡影”,是無“果”可得的,如同在熊熊的烈火中養魚捕魚一樣顯得幼稚可笑。 “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禪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地處於“攝動”之中,如同光波一樣。但這樣的境界和認知也必須放下,到“不禪不動”之時,真正達到“如如”了。 山下留別佛光和尚 勞師送我下山行,此別何人識此情。 我已七旬師九十,當知後會在他生。 品析:白居易在其它的詩中曾寫道“紫袍朝士白髯翁”,“交遊一半在僧中”,他與僧家之緣,可以說是自始至終,樂而不返了。馬祖大師的弟子如滿禪師住持洛陽佛光寺,從白居易的詩文中看到,他與如滿禪師的交往並不如神照、圭峰多,也不是沒有交往。這是他到佛光寺朝山歸來,如滿禪師送他下山時所贈的詩。 “勞師送我下山來,此別何人識此情。”白居易在佛光寺小住後,辭別佛光禪師下山,但佛光禪師堅持要送他。這樣的情分一般人是不知道的,而這次相別的含義也是一般人不知道的,為什麼呢? “我已七旬師九十, 當知後會在他生。 ”這時,白居易已整整七十歲了,並患有“風疾”——腦血管疾病。而如滿禪師年歲更長,已經超過九十歲了。九十歲的老人能送白居易下山,體魄之健無須評說。如滿禪師的生卒年月無從考證。從這首詩中可以得到基本確定。白居易七十歲那年是唐武宗會昌元年(841), 以如滿禪師九十歲論,他的生年當在唐玄宗天寶十年(751)。白居易的禪詩精品不少,因非關白居易的專集,就只好到此為止了。 八漸偈 并序 唐貞元十九年秋八月,有大師曰凝公遷化於東都聖善寺缽塔院。越明年,春二月,有東來客白居易,作八漸偈。偈六句,句四言以讚之。初,居易曾求心要於師,師賜我言焉:曰觀、曰覺、曰定、曰慧、曰明、曰通、曰濟、曰舍。由是入於耳、貫於心。嗚呼!今師之報身則化,師之八言不化。至哉八言,實無生忍,觀之八漸門也。故自觀至舍,次而讚之,廣一言為一偈,謂之“八漸偈”。蓋欲以發揮師之心教,且明居易不敢失墜也。既而升於堂,禮於床,跪而唱,泣而去。偈日: 觀 以心中眼,觀心外相。 從何而有,從何而喪。 觀之又觀,則辯真妄。 覺 惟真常在,為妄所蒙。 真妄苟辯,覺生其中。 不離妄有,而得真空。 定 真若不滅,妄亦不起。 六根之源,湛若止水。 是為禪定,乃脫生死。 慧 專之以定,定亦有系。 濟之以慧,慧則無滯。 如珠在盤,盤定珠慧。 明 定慧相合,合而後明。 照彼萬物,物無遁形。 如大圓鏡,有應無情。 通 慧至乃明,明則不昧。 明至乃通,通則無礙。 無礙者何?變化自在。 濟 通力不常,應念而變。 變相非有,隨求而見。 是大慈悲,以一濟萬。 舍 眾苦既濟,大悲亦舍。 苦既非真,悲亦是假。 是故眾生,實無度者。 品析:從這“八漸偈”中,可以領會到白居易對佛教領會的程度,並身體力行。這八首詩偈,文義明白,無須多說,可結合其序體會。對一般人來講,若能依之觀照,在生活中不失為一方便法門。 摘自明月藏鷺--千首禪詩品析 |
|||
__________________ 百戰功成老太平 優柔誰肯苦爭衡 玉鞭金馬閒終日 明月清風富一生 |
||||
送花文章: 14708,
|
2010-08-14, 01:00 AM | #1013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
送花文章: 14708,
|
2010-12-11, 10:41 AM | #1015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來自水的訊息
曾有科學家(例如愛荷華大學教授路易斯‧法蘭克博士) 推論,水是由彗星自宇宙帶來地球的物質, 水中可能攜帶著宇宙的情報與意識, 或許人類藉由水可以和外太空的世界相連接,達成天人合一的境界, 這背後可探尋的領域既深遠又廣大。 我們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能與各位讀者一起思考與探求隱含其中的許多奧秘與真理。 本書作者江本勝先生提出:「水是心之鏡,映寫出人的心。」 本書要帶給我們的信息, 不只是在體認人與水之間密切的關聯,更是進一步引申出, 人與世間萬物均擁有一種特別的、無法想像的能量互相牽引、影響, 如何讓人與人、人與萬物間,維繫和諧良善的共存關係,更是一項重要的生命課題。 林蒼生推薦: 本書介紹了在不同意念影響的時空環境下,經過冷凍、結晶之後所呈現出的各種面貌。 經由江本勝先生的研究,我們驚訝地發現這正是佛經中「萬物唯心造」的科學證據, 把唯物與唯心思想做了完美的結合,也讓我們聯想到為什麼基督教徒要在餐前禱告? 為何佛教徒相信念過大悲咒的水可以有神奇的療效?為何道教要畫符念咒? 從前我們都認為這是宗教的力量,但各位讀者或許可以從這本書中得到有趣而科學的解答。 水是精神能量的傳輸媒介,感謝、快樂、關愛的情緒可以影響細胞水分子, 讓細胞水分子充滿這種正面的情緒,它的結晶看起來也特別漂亮; 嫉妒、仇恨、壓力則會讓水分子的結晶變得醜陋不堪! 本書所提的各種現象,是啟發也是警惕。人一旦起心動念,就會對水產生影響。 如果音樂、思想可以影響實驗室裡的水,那麼人類的集體意志, 當然也會影響我們的生活週遭和整個地球… 推薦者簡介: 台南市人,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畢業。1968年進入統一企業任職, 歷任食品部副理、經理,台北分公司經理,企劃部經理,副總經理等職務,現 任統一企業總經理等職,是主導與規劃統一集團國際化的總工程師。 |
送花文章: 40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