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河從吳敦義時代就開始整治。
像博愛路跟同盟路的愛河之心,以前的人行橋是紅色的,後來民進黨主政後換成白色,然後再設計水池跟景觀。
同盟路的開闢是蘇南成時代開始做,沿著寶珠溝兩岸的住戶居民搬遷跟造景,則是吳敦義接著做。
以前打下雛形,之後再完美。歷任市長對於愛河整治都有貢獻。
就像一台汽車,車體跟引擎做好後,才會組裝跟烤漆,這都是一整個環節,沒有說誰的功勞比較大。
不過汽車發表時,只會想到出來介紹這台車子的人,不太有人會說這是誰設計跟打造的車體
當你在挖管線,協調民眾搬遷做整地時..我想市容沒什麼改變的
但這是必須做而且很耗時間
等做完後..工程開始進行...市長換人,那時候民眾發現..怎麼換市長高雄變的不一樣,以前都沒建設都不漂亮
台灣政治人物喜歡剪綵跟炒短線就在於這裡,民眾只會看選舉前的政績,至於深究思考的人不多或者說只有到選舉前才會來注意所謂的政績,所以選舉口號跟第一印象的植入就很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