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論壇說明 |
歡迎您來到『史萊姆論壇』 ^___^ 您目前正以訪客的身份瀏覽本論壇,訪客所擁有的權限將受到限制,您可以瀏覽本論壇大部份的版區與文章,但您將無法參與任何討論或是使用私人訊息與其他會員交流。若您希望擁有完整的使用權限,請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註冊的程序十分簡單、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註冊是完全免費的! 請點擊這裡:『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
![]() ![]() |
|
主題工具 | 顯示模式 |
|
![]() |
#1 (permalink) | |
註冊會員
|
![]() 引用:
他們所謂的~在美國本土的 [黃禍] , 有99% 是來自中國大陸, 台灣人在美國所占的黃種人數.....可能連 1% 都不到 他們把黃皮膚的都混為一談了~~真正不保衛自己國家的~反而是中國大陸人居多 而美軍到天母來協防台灣, 說好聽的是協防,說難聽的是要賺我們幾千億的人民血汗錢, 來買他們的軍火....來讓他們住在天母的豪宅,吃好住好 他們會說~我們無法保衛自己國家,所以他們來協防, 那只是為了給他們賣軍火所得的暴利~~找一個合理的台階下而已 (他們賣給台灣的軍火價位,是他們收購.研發價的一千倍以上) |
|
![]() |
送花文章: 412,
![]() |
![]() |
#2 (permalink) | |
長老會員
![]() ![]() |
![]() 引用:
當年,民國66年,也就是1977年,在那時大陸人在美國微乎其微,台灣人倒是佔了絕大的比率。大陸就算在改革開放時也都無人真的有能力出國,更談不上移民了。大陸大量「移民」的年代,就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大量的真、假難民湧入了富裕的資本主義國家,繼而申請政治難民,當時居留身分只有大陸人最容易拿到的。換句話說,在1989年之前只有些向親友集資先行跳機到海外移民身分容易取得的小國家,如中美洲的小國家等。那時申請難民連以大陸以前的一胎化政策都很難在海外民主國家取得身分,所以,只是非常零星的個案而已。 當時的天母地廣人稀,美軍宿舍都是一樓的木質、離地約兩英尺高的粉紅色屋頂的洋房,前後都有寬廣而美麗的草皮,舒適的程度不是今日的擁擠所能比擬(以建敞率而言)。台灣當時只有財產上千萬者才有類似的居住水平。不過美國人在台灣的消費力很強,當年是一比四十的匯率,所以就算軍人在台灣都過得很舒服;食、衣、住、行與育樂都是令人刮目相看。 在那年代裡,我們的軍事預算也不高,後來在經濟版圖輪流轉到台灣時(人工便宜,台灣製造是很多國家轉移到此地生產的,一如如今當紅的中國大陸,一切都標明著 Made in China 似的。)才在經濟起飛時,擁有了較充裕的購買力。 . 此帖於 2011-12-14 03:32 AM 被 grc45 編輯. |
|
![]() |
送花文章: 71895,
![]() |
![]() |
#3 (permalink) | |
註冊會員
|
![]() 引用:
那了不起在美國的台灣人有30萬人來說好了.... 如果30萬黃種人,就被美國人說成~~台灣人躲到他們的國家了,自己的國家都不悍衛 那我會覺得,他們只是種族上的優越感,認為自己比較強而已 (美國人流串到世界各國的人數~也不會在少數) 就我所知道,美國人來保護台灣,協防台灣~絕對不是無條件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這背後所得的利益,學校老師也都說過,電影也都已經演的很清楚了, 二次大戰後~美軍報廢的軍火,軍品,賣來台灣~~給戰車確不給砲,給砲管確不給彈,能看不能用, 等於是表明了~台灣小弟交保護費給美國大哥~ 美國大哥也不會希望兩岸合併,停止交火~~那他們又如何當既得利益者? (記得我當兵的時候....這些二戰時美軍報廢的軍火...台灣還在延用= =) |
|
![]() |
送花文章: 412,
![]() |
![]() |
#5 (permalink) | |
註冊會員
|
![]() 引用:
空軍的反潛巡邏機~有款也是美軍二戰逃汰品賣給台灣, 我朋友也是裝甲單位的~他說有部份裝甲車,戰車,榴彈炮, 也是二戰時期逃汰品,美軍售台的~ 還有一些軍用大卡車(現在還在延用)...也是二戰美軍用到現在 還有很多,我不要一一詳列出來,因為那太累了, 光說 C130 就好~~美軍共售台灣 8架C-130型運輸機~每架就高達2.2億美元 從1949年國民黨退逃台灣~美國對台軍售60年來,就沒有間斷過 售台武器估計總合,遠超過420億美元 當然以上我說的那是過去式,現在台灣部份軍械,已經有自行研發能力 |
|
![]() |
送花文章: 412,
![]() |
![]() ![]() |
|
|
![]() |
||||
主題 | 主題作者 | 討論區 | 回覆 | 最後發表 |
新聞轉貼 - 江國慶冤死 姦殺女童真兇許榮洲羈押 | a051273 | 時事、科技、娛樂新聞話題討論區 | 14 | 2011-02-03 03:48 P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