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壯觀的美照~
不禁猜想在拍攝這些照片時,當時的陽光 UV 指數應該已達到最高的九度了吧?有沒擦防曬油呢?真是辛苦 quasar 大了﹗
在下文中有談到在光線極端強烈之反差(被攝體會產生陰影)的新科技,它能讓攝影者不必再去擔心攝影前的影像捕捉或事後的編輯製作,這肯定是攝影人士的福音。
ADVANCED SHADOW ADJUSTMENT TECHNOLOGY
You no longer need to worry about the extreme contrast between dark and bright areas in your images. The E-PM1's Shadow Adjustment Technology corrects for extreme light variations with high-tech efficiency either before image capture or during post-capture edits.
連結文源︰
http://www.olympuscanada.com/cpg_sec...p?product=1571
此外,若遇到照片中破舊古吊橋的安全通過法,那應該是以手腳並用的側身握踏於吊橋的獨左或獨右方,側滑移步。最安全的通過法為手腳四肢中,每次移動以其中的四分之一肢來移動,最為安全穩靠,此一經驗來自在南美的聖安地列斯山脈,那是介於阿根廷與智利之間地陡峭山脈之兩懸崖間,幸好在台時期已與學校的登山社團實際的在北部的陽明山上練過,故得以安全通過那驚險萬分的古道,該吊橋長度大約五十米(它已因年久失修而呈明顯的大弧形狀),但是它高懸在三百米多的高度上,走上去往下看,馬上頭重腳輕,重心全都亂掉了。驚險與高難度,使得當時的我想起了在台所看到的一部二戰時,盟軍與德軍在荷蘭戰場的「奪橋遺恨」(A Bridge Too Far) 的電影,它描寫在1944年九月間,德軍力圖阻止於荷蘭戰場的盟軍空降部隊的前進,也就是盟軍為了提早結束歐戰,進而長驅直入納粹德國首都柏林的頑強抵抗,而在該橋僵持下的反覆前進後退之寸進與艱辛的戰鬥苦況一般的挫折。個人在南美的該前述吊橋就花費了近半個小時才安全通過,特別是背著攀岩與登山露營約三十公斤的額外重量時。如今回想起來真是萬幸與感恩,因為那破舊的吊橋真的是爛透了,幸好只得纜索還可握踏,真是無盡的感恩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