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體方面我不懂,所以我不敢亂說話,
但是軟體工具程式方面,有預先做過功課,所以說一點點感想。
硬體要有作用,首先是韌體要被南北橋晶片認識,
透過 IRQ 分配共用或是單獨使用後,經過操作系統內建的驅動程式驅動 (P&P)之後才可以作用。
如果晶片不認識,那就只好額外安裝適用操作系統的驅動程式形同外掛程式來作動硬體,
以上的意思就是說,硬體通通速配的話,只需要一道手續單一窗口就可以跑完所有流程,
如果硬體不速配,就要加上其他硬體跟額外安裝驅動程式來使硬體作用,
換句話說,
開機後,進到桌面視窗之前,
透過驅動程式,回頭找到韌體,再去分配 IRQ,之後再到操作系統下找到硬體,
讓硬體可以做動後,才回到桌面視窗等待下一個指令,
這在程式語言命令下就會有無限循環 (ECHO) 的可能,
無限循環下,緩衝區 (Buffer) 的釋出,回收,解放的指令同時無限循環,
這樣會牽動其他硬體,例如 CPU ,RAM,ROM,GPU.......等等,
到最後,您的 SSD 可以用,但是不能發揮原有效率,頂多七成好了,
但是其他硬體跟著加速老化,硬化,消耗,磨損,
甚至後來安裝的 SSD 也得不到優化反而老化更快,
這樣就得不償失,
以上小小感想,說錯請指正,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