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萊姆論壇

史萊姆論壇 (http://forum.slime.com.tw/)
-   生活話題、日常閒聊、喇勒唬爛灌水區 (http://forum.slime.com.tw/f23.html)
-   -   想請教對佛經有在研究或瞭解的朋友 (http://forum.slime.com.tw/thread212172.html)

dennis7213 2007-07-27 02:17 PM

謝謝啦
原來過之前跟過之後我們本來就都是了
感謝大師點化
:on_14: :on_14: :on_14: :on_14: :on_14: :on_14: :on_14:

cttwyk 2007-07-27 03:24 PM

見山不是山,見林不是林,佛由心中求,盡信書不如無書。

dennis7213 2007-07-27 03:44 PM

也許
人的過往或來到都是種得與失
也許
我們不必傷心因為解脫可以是快樂的
也許
我們只要適度的表達不必讓離開的人有太多的牽絆
也許
宗教都是種寄託因為我們頓時的情緒讓自己迷了路
也許
失去未必會有所得但所得卻也未必有形
也許
史版就是我們最好的所得:on_11:

ccbear 2007-07-27 03:49 PM

可是我認為人轉世到這個世界

一定是有什麼目的必須去完成

如果因為認為是泡影而一切放空

感覺好像白來了一遭

死有輕於鴻毛重於泰山

我認為還是必須要有所貢獻

是吧~

dennis7213 2007-07-27 03:54 PM

那當然
每一 場戲都要演的精彩不是嗎
不然來這無義啦
:on_79: :on_79: :on_79: :on_79:

cttwyk 2007-07-27 03:59 PM

引用:

作者: ccbear (文章 1772086)
可是我認為人轉世到這個世界

一定是有什麼目的必須去完成

如果因為認為是泡影而一切放空

感覺好像白來了一遭

死有輕於鴻毛重於泰山

我認為還是必須要有所貢獻

是吧~

空≠零,而是畜勢待發。

小龍女 2007-07-27 07:36 PM

引用:

作者: ccbear (文章 1772086)
可是我認為人轉世到這個世界

一定是有什麼目的必須去完成

如果因為認為是泡影而一切放空

感覺好像白來了一遭

死有輕於鴻毛重於泰山

我認為還是必須要有所貢獻

是吧~






每個來到這世上的人

多多少少都已奉獻了一些他的貢獻!

quasar 2007-07-27 07:49 PM

佛經是安慰人的!!

珍妮熊妳們過得快樂 登彼岸的逝者也可放心了!

dennis7213 2007-07-27 07:51 PM

好的教義帶你上天堂
不好的帶你下地獄:on_44:

K22514 2007-07-27 08:23 PM

好的心經是:
好好的活下去
快樂的活下去
不要讓往生者 心存掛念

猜謎人 2007-07-27 08:28 PM

引用:

作者: K22514 (文章 1772238)
好的心經是:
好好的活下去
快樂的活下去
不要讓往生者 心存掛念


再推
繼續推

dennis7213 2007-07-27 08:50 PM

心中牽掛別太多...
大家都是佛心來的不是嗎...:on_45: :on_45:

莊孝偉 2007-07-27 09:47 PM

引用:

作者: quasar (文章 1772205)
佛經是安慰人的!!

珍妮熊妳們過得快樂 登彼岸的逝者也可放心了!

破山海明禪師對聯
山迥迥 水潺潺 片片白雲催犢返
風瀟瀟 雨灑灑 飄飄黃葉止兒啼

雙桂堂的開山祖師破山海明禪師,世有「小釋迦」之稱。是明末清初我國一位著名的佛門巨匠、詩人、書法家。生於明萬曆二十五年,圓寂於清康熙五年,即公元1597年--1666年,享年六十九歲。


  破山俗名蹇棟宇,四川大竹縣雙拱鄉蹇家坂人。雖為名門後裔,但他卻身世窮苦。八歲入學,自幼發奮攻讀聖賢書,十三歲結婚,十四歲父母相繼亡故,體弱多病的蹇棟宇,依靠兄嫂,度日如年,恍悟人生苦短。十九歲的蹇棟宇將妻子送回娘家,毅然在本地寺廟削髮出家,法名海明,號旭東。


  海明於1616年出川。1619年來到湖北黃梅的佛教聖地四祖寺、東禪寺參禪,在風景雄偉秀麗的破頭山結廬,清修苦行,閱讀大量佛經和高僧著述。因為山居生活艱苦,營養缺乏,兩眼昏花,身臨懸崖,誤為平地,墜落山下,險些喪命。後來,他為了紀念這段難忘的經歷,有感於明代江山易主,山河破碎,自號破山。


  1622年,他告別破頭山廬,曳杖東遊,曉與鶴鹿為友,夜與星月同行,在江西、浙江等地一些著名寺廟拜師參學,遍禮名山古剎,受法於浙江鄞縣天童寺高僧密雲禪師門下,由於他的學識淵博,辦事精明幹練,頗得密雲禪師的厚愛,特以手書「曹溪正脈來源」相贈,在高僧薈萃的吳越站穩了腳跟。這時的破山,躊躇滿志,曾對他的第一個弟子說:「天地間為人,為到出家地步,極快活,極自在,無榮與人,無辱與人,天子不臣,諸侯不友,嘯傲雲山,吃清茶,飲清水,喜時歌,樂時曲,虎鹿為鄰,松竹為伴,眼界自清,不同俗塵,通身徹底,唯一天真,天真之趣,花笑鳥鳴。......」(見《破山禪師語錄》卷九《示空外禪人》)其消遙自在之情,溢於言表,真視佛門為世外桃園。


  1632年,飽經風霜,「大難七次」的破山,日夜思念他久別的故鄉,決心辭師西歸四川。先後在萬縣的廣濟寺,梁平的太平寺、萬年寺講經說法,刊刻經書,振興禪院,終於名聲大震,學者仰慕,歸之如雲。


  清順治十年,即公元1653年,在梁平縣萬竹山始建雙桂堂。這時,他為山門的題聯是:「二株嫩桂久昌昌,正快時人鼻孔;數畝荒田暫住住,稍安學士心腸。」反映了年近六旬的破山另一種心情。


  破山先後開建法幢十五處,燈系繁衍,門徒眾多,有「剃度弟子印開等幾百餘人,嗣法弟子八十七人」(見《雙桂破山海明禪師年譜》)其中丈雪、聖可等中興成、渝、遵義、新都峨眉等雲貴川滇鄂的一些著名寺廟。故雙桂堂被尊為四川各大叢林寺廟的接法寺廟,西南各大叢林之首;破山禪師的弟子,國內遍及大江南北,國外遠傳北美、東南亞,是一位「宰官拜其座下,將軍奉其戒律」、「上自朝庭,下及委巷,近而中夏,遠而外國,罔不聞之」的中興臨濟禪宗巨匠。名標《中國佛教》史冊。(見《破山大師壙碑並銘》、《破山和尚塔銘》)。


  破山不僅精通佛法,酷愛詩文,尤善書法,久享文壇盛譽。詩詞構思新穎別緻,語言通俗、生動、活潑;他的手書《牧牛頌》等拓片,深受書法愛好者的喜愛。他的詩詞、語錄、,經各地弟子搜集整理,彙集一千三百餘首,載入《破山語錄》,木刻刊印發行,流傳海內外。為研究我國明清時代風土人情、佛門教義的重要文獻,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份寶貴遺產。


:on_14: :on_14: :on_14:
破山海明禪師悟道因緣

  四川夔州破山海明禪師,天童密雲圓悟禪師之法嗣,俗姓蹇,四川渝州(今重慶)人,生於大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海明禪師天資過人,十三歲納室某氏,人情世略不經心。十四歲父母雙亡,淡然世務。十九歲投姜家庵落髮。


  一日,海明禪師聽慧然法師講《楞嚴經》,至「一切眾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迴」這一段時,心生迷悶,於是找來《楞嚴經》,反覆熟讀,至「七處征心,八還辨見」,恍然有所悟入。於是他便入室,向慧然法師請益。慧然法師不能為他決疑。不得已,海明禪師便孤杖出蜀,遍參諸方,先後禮謁過憨山清、博山來、雲門澄等諸老,但是未能契旨,疑滯猶在。


  不久,海明禪師便來到黃梅破頭山,見泉石幽深,遂結茅而居,自誓云:「若不明此事,終不出此山。」於是,海明禪師便過起草衣木食的隱居生活。隱居期間,海明禪師曾依《高峰錄》,以七日為限,意欲剋期取證。一日,海明禪師登上萬丈懸崖頂端,自誓云:「悟不悟,性命在今日了!」於是便站在懸崖邊上,猛力參究,從辰時站到未時,忽然,海明禪師只覺人境渾然兩忘,唯見一平世界,更無坑坎,遂舉足徑行,不覺墮入崖下,摔傷了一隻腳。到了晚上,海明禪師翻身負痛,悄然有省。第二天早晨,海明禪師高聲叫道:「屈!屈!」這時,有一居士走近前,問道:「足痛麼?」海明禪師劈面便掌,說道:「非公境界!」


  海明禪師後聽說密雲圓悟禪師在金粟接眾,於是前往參禮,請求印證。


  海明禪師剛到金粟的那天,適逢雷霆大作,大雨傾盆。圓悟禪師上堂,告訴大眾云:「假饒雷來打我,汝等如何支遣?」


  海明禪師一聽,便從大眾中走出,回答道:「用遣作麼?」說完便呈偈云:


  「□地雷聲意自悠,內人歡喜幾人愁。
   吾師縱有分身法,血濺黃沙倒逆流。」


  於是圓悟禪師便令海明禪師留在座下,主維那、西堂之事。


  一日,海明禪師入室請益。
  圓悟禪師端坐默然。
  海明禪師問道:「正恁麼時如何?」
  圓悟禪師反問道:「你可到恁麼地否?」
  海明禪師於是震威一喝。
  圓悟禪師拈拄杖便打。
  海明禪師於是又連喝兩聲。
  圓悟禪師道:「再喝兩喝看!」
  海明禪師便掀翻禪床,拂袖而出。
  圓悟禪師追上來,舉起拈杖,劈頭就打。
  海明禪師道:「恁麼為人,瞎卻天下人眼在。」
  過了幾天,海明禪師又隨眾入室參禮。
  圓悟禪師道:「內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麼時,以何為界?」
  海明禪師道:「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圓悟禪師一聽,遂點頭稱可。
  第二天,海明禪師便呈偈云:
  「太平之世,野老風淳。
   內不放出兮,樂國樂民。
   外不放入兮,足食足兵。
   雖然正化無私通,只恐關頭暗渡津。」


  崇禎元年(1628),海明禪師欲辭別圓悟禪師回四川。圓悟禪師於是書「曹溪正脈來源」一紙,交付給海明禪師。後來又遣使者給海明禪師送來法衣。


  海明禪師出世後,最初住禾州之東塔。後又應邀住持過岊(jie)岳、大峨、萬峰、中慶、鳳山、棲靈、祥符、無際、佛恩、雙桂等道場,一時宗風遐播。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遍地干戈,生靈塗炭。海明禪師曾有詩感歎云:
  「十戈隊裡幾經秋,恐我師徒難聚頭。
   今日相逢舒一氣,兩城煙水自悠悠。」


  為拯救生靈,減少無辜殺戮,海明禪師悲心化導,以自己的德望,不辭腥穢群魔,多方周旋,救免殺戮者,數以萬計。

  海明禪師住山期間,曾有朱婆子來參。
  朱婆子問:「一切時參究念佛底是誰?」
  海明禪師道:「你這一問從甚處來?」
  朱婆子道:「朝夕不離。」
  海明禪師追問道:「不離個甚麼?」
  朱婆子於是轉身繞師一匝,云:「不離者(這)個。」
  海明禪師道:「也是赤土塗牛奶。」
  朱婆子問:「弟子現是女身,父母未生前,還是男是女?」
  海明禪師卓拄杖道:「還識者個麼?」
  朱婆子道:「無去無來。」
  海明禪師道:「是甚麼所在,說來說去?」
  朱婆子道:「即今如何抵敵?」
  海明禪師道:「好與三十棒。」
  這段機語對辯,頗有意味,學禪者可細細體會。
  海明禪師圓寂於清康熙丙午年(1666)三月,春秋七十歲。臨終的那天晚上,夔州太守夢見海明禪師交給他一把扇子,上有詩偈云:
  「屣聲滑滑響蒼苔,老去尋山一塊哉!
   回首五雲堪一笑,澹然瀟灑出塵埃。」

  太守醒後,立即遣人問候,而海明禪師已經遷化了。太守非常驚異,於是將其詩偈及法語刊佈於世。
  關於如何做功夫,海明禪師曾有一段極精彩的示眾法語,云:

  「初做功夫,於行住坐臥四威儀內,遇境生疑、逢緣理會處,稍知分曉,則不必疑,此是先德入門最要緊處。若久做功夫者,似是而非,終是恍惚,唯理障難除,當機有依倚,事覺沾滯,總未大徹大悟之過也。然徹悟處,非在方冊子上印證過來,諸方知識口角頭許可去就。所謂『把手牽人行不得,為人自肯乃方親』。學道如登萬仞山,且萬仞山猶有形段可立,猶有程限必期可到。然此道無形段,非期月程限而可必者。故古聖云:『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須立遠大之志,將我日用尋常,穿衣吃飯,迎賓待客,屙屎放尿,看是阿誰主張,貼體理會去。老僧前所謂遇境生疑、逢緣理會者是也。古有十八高賢,內有一棄妻出家,夜夢與妻不淨行,忽醒來夢遺,致疑謂:『彼又不曾來,我亦不曾去』,不待天明,豁然大悟。靈雲看桃花,香嚴擊竹,而非人不見聞,因何不悟?此今人古人非根器別,在人功夫切不切耳!……若不切,縱經塵劫,猶未夢著在。前輩者流,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趙州答云:『我在青州做領布衫,重七斤。』眾兄弟,看他問處答處,是何道理?此是漫天要價,不妨就地還錢。須是當家種(zhong)草(猶言佛種,能夠延續佛法慧命之大根器者),始解翻騰者矣。若是裁長補短,較重論輕,雖是新奇,亦成滯貨。老僧如是告極,未審人還委悉麼?莫教錯過眼前事,無限春光不再來。」

ccbear 2007-07-28 01:51 AM

我覺得佛經都是淨化人心,安定心神之用
最主要還是要人內自省,習聖賢
所謂「明心見性」
只要開始做到這一步
就是一大轉變
開始往好的方向去

莊孝偉 2007-07-28 02:06 AM

引用:

作者: ccbear (文章 1772492)
我覺得佛經都是淨化人心,安定心神之用
最主要還是要人內自省,習聖賢
所謂「明心見性」
只要開始做到這一步
就是一大轉變
開始往好的方向去

:on_14: :on_14: :on_14:
三界唯心唯佛解。萬法唯識更誰知。
迷悟本無權立化。恰如黃葉止兒啼。
涅槃生死猶如夢。十聖三賢是阿誰。
有物先天無相貌。言詮不及體阿彌。
祇者阿彌是汝心。不勞逐相外邊尋。
三僧祇劫隨時立。心心心即是如今。
若人不了心非相。執境迷真著色聲。
了色通聲無二體。山河大地說真經。
普菴印肅禪師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7:58 AM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5,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服務條款』

* 有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嗎?請聯絡本站的系統管理員 *


SEO by vBSEO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