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想請教對佛經有在研究或瞭解的朋友
想請教對佛經有在研究或瞭解的各位
心經、大悲咒、南無阿彌陀佛、地藏經 跟 佛說…經 請問每一個的使用差異在哪? 我知道網站有說明 但是我真的看不懂 請問有誰在研究嗎? 我已經快搞昏了 怕亂挑經然後念錯 搞的有點煩 這些功能到底該如何區分使用? :on_74: :on_74: :on_74: |
阿彌陀經是只要你全心持咒,全心觀想,唸南無阿彌陀佛即可往西方極樂世界,屬淨土宗。
地藏經是地藏王菩薩說法,都是令人欽佩的菩薩,願力第一,他已可成佛了,可是他仍在地獄說法,因為他許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感動啊!:on_64: :on_64: 心經是所有佛經中,精華中的精華!的確是該背起來,他是佛教的要義,這本通了,其他大概都沒問題了!他的重點是空,看空一切! |
引用:
那大悲咒呢?:on_52: 有朋友聽到外婆病危時說念大悲咒 大悲咒是用來減輕病痛的痛苦嗎?如果是念給別人的 那念南無阿彌陀佛跟大悲咒的差異是? 三P大建議對往生的人要念心經跟地藏經或佛說……經 那這些是專門用在對於已經往生的人身上嗎? 前陣子聽熊弟說有人叫他多念經 所以他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唸兩次 念的是心經,說對自己比較好 以前常看熊爸中午跟晚上拜拜時 都會用CD播放大悲咒 所以我真的不懂每個經的用法 為何心經熊弟再用然後3P大也建議我對往生者用呢? 好混亂:on_22: :on_22: |
三P大是專業,應該是沒錯
不過,別太在意,經典應該功效相等 我讀經是純自己修習用,倒是沒有在意用法 其實自己唸功德最大,助唸也是有幫助,只是得到比較少。 所以要背心經,以防自己到時自己唸 還是一樣,挑自己喜歡的菜吃 |
引用:
那這樣南無阿彌陀佛最好背ㄝ:on_52: 你所謂的自己念功德最大,是指自己念給自己嗎? 助念是? |
嗯....
熊嫂可用熊大的 ID PM 給 3p 大大 他是這方面的專家... |
引用:
|
感覺上
好像這種經必須要唸滿幾天的樣子 是不是? |
沒有這種制式規定啦!:on_14:
那是要念到有所感應!自己應該是最清楚的。 |
引用:
瞭解... 我以為是需滿幾天說... 因為沒出國前 我們家旁邊就唸了好幾天... |
其實,還是一句話,看開和看透這一切,如此你就不受物的影響,自由自在,問題是知道容易,做起來難!
|
引用:
萬法歸一就是要人為善而已 如果心念不正再如何念如何修 其實都是心理安慰而已 |
引用:
就是 放下是真功夫 啦 :on_14: :on_79: |
沒錯沒錯:on_14: :on_14:
過個幾十年 我們也是夢幻泡影裡的一份子:on_79: :on_79: |
引用:
|
謝謝啦
原來過之前跟過之後我們本來就都是了 感謝大師點化 :on_14: :on_14: :on_14: :on_14: :on_14: :on_14: :on_14: |
見山不是山,見林不是林,佛由心中求,盡信書不如無書。
|
也許
人的過往或來到都是種得與失 也許 我們不必傷心因為解脫可以是快樂的 也許 我們只要適度的表達不必讓離開的人有太多的牽絆 也許 宗教都是種寄託因為我們頓時的情緒讓自己迷了路 也許 失去未必會有所得但所得卻也未必有形 也許 史版就是我們最好的所得:on_11: |
可是我認為人轉世到這個世界
一定是有什麼目的必須去完成 如果因為認為是泡影而一切放空 感覺好像白來了一遭 死有輕於鴻毛重於泰山 我認為還是必須要有所貢獻 是吧~ |
那當然
每一 場戲都要演的精彩不是嗎 不然來這無義啦 :on_79: :on_79: :on_79: :on_79: |
引用:
|
引用:
每個來到這世上的人 多多少少都已奉獻了一些他的貢獻! |
佛經是安慰人的!!
珍妮熊妳們過得快樂 登彼岸的逝者也可放心了! |
好的教義帶你上天堂
不好的帶你下地獄:on_44: |
好的心經是:
好好的活下去 快樂的活下去 不要讓往生者 心存掛念 |
引用:
再推 繼續推 |
心中牽掛別太多...
大家都是佛心來的不是嗎...:on_45: :on_45: |
引用:
山迥迥 水潺潺 片片白雲催犢返 風瀟瀟 雨灑灑 飄飄黃葉止兒啼 雙桂堂的開山祖師破山海明禪師,世有「小釋迦」之稱。是明末清初我國一位著名的佛門巨匠、詩人、書法家。生於明萬曆二十五年,圓寂於清康熙五年,即公元1597年--1666年,享年六十九歲。 破山俗名蹇棟宇,四川大竹縣雙拱鄉蹇家坂人。雖為名門後裔,但他卻身世窮苦。八歲入學,自幼發奮攻讀聖賢書,十三歲結婚,十四歲父母相繼亡故,體弱多病的蹇棟宇,依靠兄嫂,度日如年,恍悟人生苦短。十九歲的蹇棟宇將妻子送回娘家,毅然在本地寺廟削髮出家,法名海明,號旭東。 海明於1616年出川。1619年來到湖北黃梅的佛教聖地四祖寺、東禪寺參禪,在風景雄偉秀麗的破頭山結廬,清修苦行,閱讀大量佛經和高僧著述。因為山居生活艱苦,營養缺乏,兩眼昏花,身臨懸崖,誤為平地,墜落山下,險些喪命。後來,他為了紀念這段難忘的經歷,有感於明代江山易主,山河破碎,自號破山。 1622年,他告別破頭山廬,曳杖東遊,曉與鶴鹿為友,夜與星月同行,在江西、浙江等地一些著名寺廟拜師參學,遍禮名山古剎,受法於浙江鄞縣天童寺高僧密雲禪師門下,由於他的學識淵博,辦事精明幹練,頗得密雲禪師的厚愛,特以手書「曹溪正脈來源」相贈,在高僧薈萃的吳越站穩了腳跟。這時的破山,躊躇滿志,曾對他的第一個弟子說:「天地間為人,為到出家地步,極快活,極自在,無榮與人,無辱與人,天子不臣,諸侯不友,嘯傲雲山,吃清茶,飲清水,喜時歌,樂時曲,虎鹿為鄰,松竹為伴,眼界自清,不同俗塵,通身徹底,唯一天真,天真之趣,花笑鳥鳴。......」(見《破山禪師語錄》卷九《示空外禪人》)其消遙自在之情,溢於言表,真視佛門為世外桃園。 1632年,飽經風霜,「大難七次」的破山,日夜思念他久別的故鄉,決心辭師西歸四川。先後在萬縣的廣濟寺,梁平的太平寺、萬年寺講經說法,刊刻經書,振興禪院,終於名聲大震,學者仰慕,歸之如雲。 清順治十年,即公元1653年,在梁平縣萬竹山始建雙桂堂。這時,他為山門的題聯是:「二株嫩桂久昌昌,正快時人鼻孔;數畝荒田暫住住,稍安學士心腸。」反映了年近六旬的破山另一種心情。 破山先後開建法幢十五處,燈系繁衍,門徒眾多,有「剃度弟子印開等幾百餘人,嗣法弟子八十七人」(見《雙桂破山海明禪師年譜》)其中丈雪、聖可等中興成、渝、遵義、新都峨眉等雲貴川滇鄂的一些著名寺廟。故雙桂堂被尊為四川各大叢林寺廟的接法寺廟,西南各大叢林之首;破山禪師的弟子,國內遍及大江南北,國外遠傳北美、東南亞,是一位「宰官拜其座下,將軍奉其戒律」、「上自朝庭,下及委巷,近而中夏,遠而外國,罔不聞之」的中興臨濟禪宗巨匠。名標《中國佛教》史冊。(見《破山大師壙碑並銘》、《破山和尚塔銘》)。 破山不僅精通佛法,酷愛詩文,尤善書法,久享文壇盛譽。詩詞構思新穎別緻,語言通俗、生動、活潑;他的手書《牧牛頌》等拓片,深受書法愛好者的喜愛。他的詩詞、語錄、,經各地弟子搜集整理,彙集一千三百餘首,載入《破山語錄》,木刻刊印發行,流傳海內外。為研究我國明清時代風土人情、佛門教義的重要文獻,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份寶貴遺產。 :on_14: :on_14: :on_14: 破山海明禪師悟道因緣 四川夔州破山海明禪師,天童密雲圓悟禪師之法嗣,俗姓蹇,四川渝州(今重慶)人,生於大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海明禪師天資過人,十三歲納室某氏,人情世略不經心。十四歲父母雙亡,淡然世務。十九歲投姜家庵落髮。 一日,海明禪師聽慧然法師講《楞嚴經》,至「一切眾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迴」這一段時,心生迷悶,於是找來《楞嚴經》,反覆熟讀,至「七處征心,八還辨見」,恍然有所悟入。於是他便入室,向慧然法師請益。慧然法師不能為他決疑。不得已,海明禪師便孤杖出蜀,遍參諸方,先後禮謁過憨山清、博山來、雲門澄等諸老,但是未能契旨,疑滯猶在。 不久,海明禪師便來到黃梅破頭山,見泉石幽深,遂結茅而居,自誓云:「若不明此事,終不出此山。」於是,海明禪師便過起草衣木食的隱居生活。隱居期間,海明禪師曾依《高峰錄》,以七日為限,意欲剋期取證。一日,海明禪師登上萬丈懸崖頂端,自誓云:「悟不悟,性命在今日了!」於是便站在懸崖邊上,猛力參究,從辰時站到未時,忽然,海明禪師只覺人境渾然兩忘,唯見一平世界,更無坑坎,遂舉足徑行,不覺墮入崖下,摔傷了一隻腳。到了晚上,海明禪師翻身負痛,悄然有省。第二天早晨,海明禪師高聲叫道:「屈!屈!」這時,有一居士走近前,問道:「足痛麼?」海明禪師劈面便掌,說道:「非公境界!」 海明禪師後聽說密雲圓悟禪師在金粟接眾,於是前往參禮,請求印證。 海明禪師剛到金粟的那天,適逢雷霆大作,大雨傾盆。圓悟禪師上堂,告訴大眾云:「假饒雷來打我,汝等如何支遣?」 海明禪師一聽,便從大眾中走出,回答道:「用遣作麼?」說完便呈偈云: 「□地雷聲意自悠,內人歡喜幾人愁。 吾師縱有分身法,血濺黃沙倒逆流。」 於是圓悟禪師便令海明禪師留在座下,主維那、西堂之事。 一日,海明禪師入室請益。 圓悟禪師端坐默然。 海明禪師問道:「正恁麼時如何?」 圓悟禪師反問道:「你可到恁麼地否?」 海明禪師於是震威一喝。 圓悟禪師拈拄杖便打。 海明禪師於是又連喝兩聲。 圓悟禪師道:「再喝兩喝看!」 海明禪師便掀翻禪床,拂袖而出。 圓悟禪師追上來,舉起拈杖,劈頭就打。 海明禪師道:「恁麼為人,瞎卻天下人眼在。」 過了幾天,海明禪師又隨眾入室參禮。 圓悟禪師道:「內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麼時,以何為界?」 海明禪師道:「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圓悟禪師一聽,遂點頭稱可。 第二天,海明禪師便呈偈云: 「太平之世,野老風淳。 內不放出兮,樂國樂民。 外不放入兮,足食足兵。 雖然正化無私通,只恐關頭暗渡津。」 崇禎元年(1628),海明禪師欲辭別圓悟禪師回四川。圓悟禪師於是書「曹溪正脈來源」一紙,交付給海明禪師。後來又遣使者給海明禪師送來法衣。 海明禪師出世後,最初住禾州之東塔。後又應邀住持過岊(jie)岳、大峨、萬峰、中慶、鳳山、棲靈、祥符、無際、佛恩、雙桂等道場,一時宗風遐播。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遍地干戈,生靈塗炭。海明禪師曾有詩感歎云: 「十戈隊裡幾經秋,恐我師徒難聚頭。 今日相逢舒一氣,兩城煙水自悠悠。」 為拯救生靈,減少無辜殺戮,海明禪師悲心化導,以自己的德望,不辭腥穢群魔,多方周旋,救免殺戮者,數以萬計。 海明禪師住山期間,曾有朱婆子來參。 朱婆子問:「一切時參究念佛底是誰?」 海明禪師道:「你這一問從甚處來?」 朱婆子道:「朝夕不離。」 海明禪師追問道:「不離個甚麼?」 朱婆子於是轉身繞師一匝,云:「不離者(這)個。」 海明禪師道:「也是赤土塗牛奶。」 朱婆子問:「弟子現是女身,父母未生前,還是男是女?」 海明禪師卓拄杖道:「還識者個麼?」 朱婆子道:「無去無來。」 海明禪師道:「是甚麼所在,說來說去?」 朱婆子道:「即今如何抵敵?」 海明禪師道:「好與三十棒。」 這段機語對辯,頗有意味,學禪者可細細體會。 海明禪師圓寂於清康熙丙午年(1666)三月,春秋七十歲。臨終的那天晚上,夔州太守夢見海明禪師交給他一把扇子,上有詩偈云: 「屣聲滑滑響蒼苔,老去尋山一塊哉! 回首五雲堪一笑,澹然瀟灑出塵埃。」 太守醒後,立即遣人問候,而海明禪師已經遷化了。太守非常驚異,於是將其詩偈及法語刊佈於世。 關於如何做功夫,海明禪師曾有一段極精彩的示眾法語,云: 「初做功夫,於行住坐臥四威儀內,遇境生疑、逢緣理會處,稍知分曉,則不必疑,此是先德入門最要緊處。若久做功夫者,似是而非,終是恍惚,唯理障難除,當機有依倚,事覺沾滯,總未大徹大悟之過也。然徹悟處,非在方冊子上印證過來,諸方知識口角頭許可去就。所謂『把手牽人行不得,為人自肯乃方親』。學道如登萬仞山,且萬仞山猶有形段可立,猶有程限必期可到。然此道無形段,非期月程限而可必者。故古聖云:『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須立遠大之志,將我日用尋常,穿衣吃飯,迎賓待客,屙屎放尿,看是阿誰主張,貼體理會去。老僧前所謂遇境生疑、逢緣理會者是也。古有十八高賢,內有一棄妻出家,夜夢與妻不淨行,忽醒來夢遺,致疑謂:『彼又不曾來,我亦不曾去』,不待天明,豁然大悟。靈雲看桃花,香嚴擊竹,而非人不見聞,因何不悟?此今人古人非根器別,在人功夫切不切耳!……若不切,縱經塵劫,猶未夢著在。前輩者流,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趙州答云:『我在青州做領布衫,重七斤。』眾兄弟,看他問處答處,是何道理?此是漫天要價,不妨就地還錢。須是當家種(zhong)草(猶言佛種,能夠延續佛法慧命之大根器者),始解翻騰者矣。若是裁長補短,較重論輕,雖是新奇,亦成滯貨。老僧如是告極,未審人還委悉麼?莫教錯過眼前事,無限春光不再來。」 |
我覺得佛經都是淨化人心,安定心神之用
最主要還是要人內自省,習聖賢 所謂「明心見性」 只要開始做到這一步 就是一大轉變 開始往好的方向去 |
引用:
三界唯心唯佛解。萬法唯識更誰知。 迷悟本無權立化。恰如黃葉止兒啼。 涅槃生死猶如夢。十聖三賢是阿誰。 有物先天無相貌。言詮不及體阿彌。 祇者阿彌是汝心。不勞逐相外邊尋。 三僧祇劫隨時立。心心心即是如今。 若人不了心非相。執境迷真著色聲。 了色通聲無二體。山河大地說真經。 普菴印肅禪師 |
印象中 不知道 大大好像也有在研究相關方面
好像比較偏地獄的方面:on_52: |
引用:
所以如果你跟朋友夜遊心血來潮念了大悲咒,保證你身邊會跟著一大堆................ 他們都在聽你唸,希望你夠超渡他們喔!! 另外日本佛教有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據說是經王,遇到不好的,髒的東西唸它最有效 (這我有親身經歷過,確實有效) 農曆七月到了,虛虛靈異事件簿將在重啟,會有介紹的喔! |
引用:
哇!虛虛靈異事件簿 期待:on_79: |
各位大師 阿姨受教了:on_28: :on_28: :on_28:
|
我本來在想要不要回這一篇,因為怕越說越亂,打字總不比嘴巴說........而且版上佛教徒都當潛水員去了....... 浮不出來
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是佛號,可用來靜心,地藏經,心經,佛說阿彌陀經這三種都可以念,我這樣說好了,人往生要先加強信念,引導他去善處,所以你們想讓他去極樂世界,既然要去就要先介紹彌陀淨土,這介紹就在佛說阿彌陀經,過來要是他聽不懂,放不下.....就讓他聽聽心經,開開智慧,所以簡單入門雙管齊下,生者聽懂了,又消災免難,亡者知道他該去的地方......,就這樣而已,至於這觀點去找找中陰身的資料看看吧 所以很多經文都可以,也都有一定功效,自古以來,佛教的喪葬並沒有一定的制度,我所說的方式是出自法鼓山聖嚴法師所提倡禮儀環保,發揚中國固有的倫理精神,並以佛教的信仰和現代人的立場,推動慎終追遠和冥陽兩利的佛化奠祭。在簡化、節約、惜福、培福的原則下,完成隆重肅穆整齊祥和又莊嚴的佛事。 淨土往生的法門很多,十方世界佛淨土都是,但在娑婆世界常說有彌勒淨土、彌陀淨土、藥師淨土。彌勒淨土是念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彌勒內院)、彌陀淨土是念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藥師淨土是念藥師琉璃光如來(東方琉璃世界)。(彌勒內院)如法華經第28品普賢菩薩勸發品中所說,受持者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佛說阿彌陀經所說。(東方琉璃世界)如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所說。 如我所介紹的,阿彌陀經經文有介紹很詳細,極樂世界乃是阿彌陀佛,累生累劫修行所成就,也是其願力所成。在經典中強調一佛一世界,凡是佛的世界都是淨土世界,而佛陀也特別說了三部經來專門介紹彌陀淨土,因這比較能把握,有道理方法,有文獻資料的這些,也比較可信,其他淨土,因沒有專門的經典作介紹,所以下手時就很難把握其道理方法,故一般不介紹其他的佛世界。 心經則是開智慧,而有何種經文是針對往生者的嗎?答案是沒有,任何的佛事都是為生者所做,佛法的主要對象是活人而非死人,為亡靈超度,乃是一種補救的辦法,不是佛教的中心工作。 所有作法在經文上均有記載,如: 大乘佛教不論顯密,都有闡揚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淨土法門的根源是來自於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個接引眾生到西方淨土的大願,《無量壽經》中主張信仰彌陀四十八願,只要依願修行,縱然是惑業凡夫,也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觀無量壽經》也強調持戒、修福、發菩提心,《阿彌陀經》則要求持名至一心不亂,《無量壽經》主張乃至但能信樂,不生疑心,十念乃至一念求願往生者,亦得如願。聖嚴師父曾經在佛七中開示,彌陀淨土的修行法門之所以能受到中國及日本許多人的崇信,便在於彌陀的他力本願,能予人安慰和絕對的信心,不必考慮自身所做功德的多寡,也不必擔心自身修證的功力大小,只要相信經典中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確信阿彌陀佛救濟所有眾生的本誓願力,便能同登西方淨土的九品蓮位;如此對彌陀的本願有信心,有求生西方的願心,然後願意依照經典所說的方法去做,便可得到彌陀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具足了「信、願、行」的往生三資糧。 由於阿彌陀佛這樣的願力,所以《觀無量壽經》說到,縱然是五逆十惡之人,只要在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教其稱念阿彌陀佛,具足十念,至少可以往生彼國的下品下生,這就是為什麼在助念的時候,會為亡者稱念阿彌陀佛聖號的原因。但如果在各種因緣條件下,即可為為亡者誦念其他佛菩薩的聖號,也仍可以接引其往生阿彌陀佛的佛國淨土,例如其他經典中提到藥師佛、觀音聖號、地藏聖號……等,均在勸進亡者往生西方佛國淨土。 當然,如果亡者平時已有專修的法門,為其誦念阿彌陀佛或其他佛菩薩聖號都是可以的,聖嚴師父在《念佛生淨土》一書中曾指出,印順法師說過:「求往生西方而不能成就的,也能承琉璃光佛的威光,於臨命終時,為八大菩薩所攝引而到西方。」 可見修藥師法門,也可與西方的彌陀淨土相通。功淺障深的凡夫,修東方淨土及西方淨土,均得往生佛國。 因此,法門雖有無量,但佛與佛、菩薩與菩薩彼此的慈悲、智慧威德力是相同,會依每一位眾生的願力,令其心開意解、離苦得樂,往生佛國淨土或善道。 又如: 【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中說,為先亡眷屬做任何佛事,七分功德,生者可得六分,而亡者僅得其一,所以我們應該在生之時,自己多做佛事。 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若要超度先亡眷屬,應該恭敬、供養諸佛菩薩,讀誦、受持諸種佛經;而依照【盂蘭盆經】,應該布施、供養出家僧眾。綜合而言,若亡者親屬,能為亡者修福布施、供養三寶、救濟貧窮、利益社會,乃至等施一切眾生,使之離苦得樂,都是促成亡者超生離苦,往生佛國的助緣。 因此亡者眷屬等,應發心在四十九日內,吃素念佛、淨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及不食五辛),並持續為亡者誦經、念佛或作諸超薦、印經、布施、供養等佛事,功德迴向亡者,如此冥陽同霑法益,均蒙其利。 以上可以在聖嚴師父的文章中找到,所以我有說講起來有點複雜,你就乖乖的傻傻的,早上先念心經,晚上念阿彌陀經,或早晚念心經跟大悲咒,沒事就念念佛號靜靜心,再來每天晚上時一起回向給婆婆就好了。 參考參考吧,要看不懂,我就只有刪掉這篇文章(我看的有點亂.....) |
:on_28: :on_28: 感謝三p大解迷
這篇文章可別刪耶~ 相信一定除了我之外還有許多人不懂 留下來大家看也算是傳佛唷 辛苦三p大大了 來喝杯茶休息一下吧 (三p:懂了嗎?):on_81: :on_81: (熊嫂:終於懂了捏~) |
那所以是早晚唸完後
在一次作迴向的動作摟? 念得中途是不是不能講話 要一次全部唸完才可以嗎? 迴向的方式是不是講 請將此功德迴向給xxx 這樣呢? 還有如果沒有作迴向的動作 是不是就變成自己的? :on_47: |
引用:
別拘泥於形式 他要的是心 |
引用:
雖然沒有很刻板的約制,但是經文不長,找個好的時間點慢慢唸清楚的念完就好, 以下是常念的回向文(當然還有大回向跟各種回向文) 不過我個人是認為我們功德還不置於渡化廣大眾生,就單純一點就好,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可改成 願以此功德 回向 吳 梁小花居士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如猜大說的,有心則有感應,心誠則靈,阿彌陀佛 |
引用:
禪宗的六祖慧能因為家貧據說也沒受什麼教育 在寺內打雜結果,成了五祖的繼承人。 不過頓悟是要講天分的 漸修應該比較適合一般人 天氣熱 我也開始胡言亂語了 :on_22: :on_22: :on_34: :on_34: |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3:05 AM。 |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5,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服務條款』
* 有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嗎?請聯絡本站的系統管理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