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萊姆論壇

史萊姆論壇 (http://forum.slime.com.tw/)
-   生活話題、日常閒聊、喇勒唬爛灌水區 (http://forum.slime.com.tw/f23.html)
-   -   論三國 (http://forum.slime.com.tw/thread231657.html)

古里特 2008-06-19 11:43 PM

引用:

作者: 猜謎人 (文章 1970841)
古大俠糾正觀點一下
中國歷來都是由下一個朝代寫前朝歷史--少數例外,陳壽是晉人
所以,三國志是晉朝人寫的,下一個朝代的人寫前朝史是不會有立場的

觀點是如此的

晉朝是司馬家族創立的

而陳壽在這個體制底下,是否觀點會比較偏向魏國呢?

這就不得而知了

但至少在各大論壇的筆戰當中,陳壽的三國志論點也的確被很多人批判

猜謎人 2008-06-20 12:01 AM

引用:

作者: 古里特 (文章 1970863)
觀點是如此的

晉朝是司馬家族創立的

而陳壽在這個體制底下,是否觀點會比較偏向魏國呢?

這就不得而知了

但至少在各大論壇的筆戰當中,陳壽的三國志論點也的確被很多人批判

陳壽原本是蜀漢人,蜀漢亡後才仕晉
你喜歡推翻正史其實也應該從正史著手才是王道,從心理或者前因後果推論都行
因為正史的考證都很嚴謹,如此的推論即使和正史不同,只要推理正確,結論也是正確的
畢竟史料的正確才是最重要

fishiii 2008-06-20 12:52 AM

我也來說說我對三國的心得..
以中國帝王的眼光跟心胸來看待諸葛亮..
他是一個能臣,也是一個權臣!..如果他的主子不是劉禪,那他死一百次都不夠呀!!
在諸葛亮的各項作為中,事實上都已經嚴重侵犯皇權了。或許是亂世才會有這樣的機會,一展他的才能跟抱負,也因為未能統一全中國,所以沒有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劇。

劉備是深知諸葛亮,也很會利用他的皇帝...劉備遺言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有哪個皇帝會要臣子竄位的??..因為他知道諸葛亮不會反叛,他極為傳統,漢室正統觀念非常強,在他死後還會代父職輔佐。
清朝康熙帝曾云:「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若諸葛武侯生於康熙朝,大概會跟三朝元老張廷玉一樣下場吧~~

劉禪是個好命人,劉備這父親幫他留了一堆可用的人才。他只要整日玩樂就行了,也有人說劉禪是大智若愚,裝的傻傻的,事實上..也許他一點也不笨。蜀漢亡了,還可以當安樂公致死。他裝傻的功夫,讓司馬昭不懷疑他,讓其安穩終老。

至於..成了神明的關羽,在宋代之前沒沒無名,從宋徽宗開始..策封其封號...封公爵、王爵..一直到明神宗..已經封為帝了。
而真正把關羽的奉祀提到最高點的是清朝時代。
因為滿人入關,為了統治漢人,並深入漢人民心,以宗教來籠絡人心,於是展開造神運動..
從順治皇帝開始封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雍正皇帝更追封其三代先祖公爵..乾隆、嘉慶、道光朝都有封號,還列入官方祀典,跟孔夫子一樣為春秋兩祭。因..其地位為官方所崇尚,且刻意營造,也因此變成唯一橫貫儒、道、佛三大中國教派的神祇。

至於曹操..他至死都沒竄位自己當皇帝,我覺得他還是有漢室正統的傳統思想..只是不想要背負這罪名..
三國演義把曹操醜化成梟雄,而其用人只重其才,不重其德。..除了本身是世家出身,比劉備出身好、籌碼多。其手下文臣、武士都是源源不絕。若有玩國志系列就知道,因為一開始領土就多..生產的糧食跟黃金跟著多,搜索人才就多呀!!

至於孫權..覺得其晚年不保,雖然是三國第一代君主最長壽..但晚年多嫌忌,果於殺戮。
其子孫互鬥內訌,多半來自於他自己造成的。

三國時代是一個亂世,不過卻也是中國史上最精彩的一段歷史,深深令人著迷。:on_81:

小龍女 2008-06-20 01:24 AM

哇....

大家都好有學問...

姑姑最討厭歷史的....

嗯...

看到 fishiii 大大的圖..

與這個版面...

嗯..

蠻配的說...

:on_65:

ppp0600 2008-06-20 08:04 AM

:on_32::on_32::on_32: 三國.............. 完全不熟
我連民國都搞不定了,管不到三國 :on_07::on_07:
我只知道桃園裡可能預謀偷桃子的那三個 :on_68::on_68:

玅 玈 爧 2008-06-20 08:37 AM

我覺得三國演義把劉備寫的好像是了不起的仁義之士,其實不然.
他的江山是哭出來的,都是裝的.演技真高.
都在設計別人的地盤成為自己的.

還有劉禪這件事很懸疑,他是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呢!
說不定是劉備當時把他的腦子摔壞了,才變成那樣.

諸葛亮當時要不是糊塗一時 選錯了人 也不會就這麼死的沒價值
當時不知他是認為曹操行事太過狠辣 才放棄跟隨曹操
還是他想挑戰自己能不能把沒用的劉備輔佐起來

uplander 2008-06-20 01:56 PM

引用:

作者: 玅 玈 爧 (文章 1971036)

諸葛亮當時要不是糊塗一時 選錯了人 也不會就這麼死的沒價值
當時不知他是認為曹操行事太過狠辣 才放棄跟隨曹操
還是他想挑戰自己能不能把沒用的劉備輔佐起來

古代人比較感念知遇之恩
現代人常常忘了這點

:on_81::on_81:

猜謎人 2008-06-20 02:01 PM

引用:

作者: uplander (文章 1971261)
古代人比較感念知遇之恩
現代人常常忘了這點

:on_81::on_81:

出師表


................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on_75::on_75:

古里特 2008-06-20 04:45 PM

引用:

作者: 玅 玈 爧 (文章 1971036)
我覺得三國演義把劉備寫的好像是了不起的仁義之士,其實不然.
他的江山是哭出來的,都是裝的.演技真高.
都在設計別人的地盤成為自己的.

還有劉禪這件事很懸疑,他是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呢!
說不定是劉備當時把他的腦子摔壞了,才變成那樣.

諸葛亮當時要不是糊塗一時 選錯了人 也不會就這麼死的沒價值
當時不知他是認為曹操行事太過狠辣 才放棄跟隨曹操
還是他想挑戰自己能不能把沒用的劉備輔佐起來

說到劉備,有幾個觀點

光是白帝城托孤就是一個很大的陰謀

古代這麼重視帝王觀念,尤其諸葛亮特別注重漢室血統

從蜀帝劉備口中說出,你(諸葛亮)可以取代之,不把諸葛亮嚇得皮皮剎


有一種觀點是,劉備非常老謀深算

知道自己兒子不成材,卻又擔心諸葛亮功高震主

自己的兒子有幾兩重,劉備會不知道嗎?

於是才有白帝城托孤,嚇嚇諸葛亮

讓諸葛亮乖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tw0927 2008-06-20 04:54 PM

引用:

作者: NKNK (文章 1970583)
三國人物珍貴資料

  1.關羽 一次夜間敵軍來襲,關羽從床上爬起,騎馬出去應戰,力斬敵軍將領華雄回來後,見張飛摸著他的被窩說:「二哥好身手,此尿尚溫!」(從此關羽的臉被羞紅了。)

  2.曹操 用尿過的被單將早上給他疊被的人活活勒死,道:「甯讓我負天下人,勿讓天下人負我!」

  3.諸葛亮 早上見周瑜站在他床前看,大驚失色,忙走過去,用扇子一頓狂扇,然後眼珠一轉,微微笑道:「周將軍,此乃一張作戰草圖而已,長江以北為曹操,長江以南為孫權。」

  4.劉備 起床後,發現尿床了,恰好眾將都在床邊,忙拽過床單摀住臉大哭道:「眾將軍日夜操勞,備心不忍呀!」邊哭邊把床單擰幹。

這個好笑啦!哈哈哈~~


引用:

作者: 古里特 (文章 1971380)
說到劉備,有幾個觀點

光是白帝城托孤就是一個很大的陰謀

古代這麼重視帝王觀念,尤其諸葛亮特別注重漢室血統

從蜀帝劉備口中說出,你(諸葛亮)可以取代之,不把諸葛亮嚇得皮皮剎


有一種觀點是,劉備非常老謀深算

知道自己兒子不成材,卻又擔心諸葛亮功高震主

自己的兒子有幾兩重,劉備會不知道嗎?

於是才有白帝城托孤,嚇嚇諸葛亮

讓諸葛亮乖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好像有警告之意!
警告諸葛亮~只要你篡位!
全世界都會知道啦!!有種你試試看!
歷史證明~諸葛亮不敢~!!
好吧~就說他忠心好了!
:on_14:

NKNK 2008-06-20 07:00 PM

三國裡我崇拜的偶像太多:on_65::on_65::on_65:
現代人知道寶貝在哪裡嗎

諸葛亮 《便宜十六策》
http://www.cartoonwin.com/seecart/linmo/0a25.jpg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郡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大臣,名士司馬徽稱其為伏龍,與鳳雛龐統齊名。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b/Zhuge_liang.jpg/180px-Zhuge_liang.jpg

生平

躬耕南陽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早逝,叔父諸葛玄便負責撫養他與其弟諸葛均。後來,漢朝中央政府選朱皓代替諸葛玄之職,而諸葛玄又與荊州牧劉表有舊交,便帶同諸葛亮前往依附。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和弟弟在南陽隆中親自耕種。亮平日好唸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崔州平、徐庶相信他有才能。

他與當時的荊州名士司馬徽、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髮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隆中對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新野。後來在一次拜訪司馬徽時聽過他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瞭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瞭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伏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後又受徐庶推薦,想徐庶帶他來引見,但徐庶卻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諸葛亮提問道:「漢室傾頹,姦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以後便被稱為隆中對,而劉備聽後更加大讚,於是諸葛亮開始仕於劉備。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係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都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過江作說
當時,劉表之子劉琦因其後母影響,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十分器重諸葛亮,便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的辦法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在外卻可得安嗎?)」劉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黃祖被孫軍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追上劉軍,徐庶之母被捉,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諸葛亮便和魯肅結為朋友。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果能以吳、越的大民眾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若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到北面侍候呢!)」

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彊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的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遊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諸葛亮便隨軍回到劉備處。11月,曹操在赤壁大敗,回師北還。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於12月劉備平定荊南四郡,任免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等鎮守荊州。至下年12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

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任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在連連戰敗的劉備提供資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逝世,再領司隸校尉。


臨終託孤
223年(章武三年),劉備病篤,臨終托孤於諸葛亮。劉禪繼位,他以丞相輔政,又領益州牧,封武鄉侯。對於諸葛亮何時當政有爭議。有人認為劉備一直十分看重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認為直到劉備去世,諸葛亮才實權推行自己的主張。

諸葛亮主政後,先重建和吳國的聯盟關係,建興三年(225年)蜀漢南部的南中地區(即今雲南、貴州和四川的南部)少數民族在孟獲率領發動叛亂。諸葛亮即親率大軍,深入不毛之地,採取參軍馬謖建議,以攻心為主,打擊為首分子,盡量爭取當地上層大姓和民眾支持,有的被起用為地方長官。一年多後,這些地區的統治得以穩固,為後來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北伐與過世
主條目:北伐 (諸葛亮)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漢中,開始第一次北伐。期間和魏軍互有勝敗,但多數因運糧不繼而無功而反。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於第五次北伐魏國中病故於五丈原,享年54歲,歸葬定軍山。


武侯祠
諸葛亮死後由多個地方修建武侯祠紀念武鄉侯諸葛亮。全中國目前尚保存九處武侯祠,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川成都、河南南陽、陝西漢中市勉縣、漢中市城固縣武侯祠。 他出戰時寫了一份出師表來給劉禪。


家庭

祖先
諸葛豐,漢司隸校尉。

父輩
諸葛珪,諸葛亮父親。東漢末年為太山郡丞。於諸葛亮幼年已死。
諸葛玄,諸葛亮叔父。本為豫章太守,後投靠劉表,照顧諸葛亮和諸葛均。

兄弟姊妹
諸葛瑾,諸葛亮之兄。於東吳為重要謀士,兄弟二人於公事上都不帶親屬感情。
諸葛均,諸葛亮之弟。為蜀漢官吏,官至長水校尉。
諸葛亮有兩位姊姊,一位嫁給龐山民。


黃夫人,名士黃承彥之女,民間相傳名黃月英。

子女
諸葛喬,本為兄長諸葛瑾次子,後成為諸葛亮養子。官至翊武將軍,早逝。
諸葛瞻,諸葛亮次子。歷任騎都尉、侍中、尚書 僕射加軍師將軍等職,於魏滅蜀之戰‎中,涪城一役中戰死。
諸葛懷,諸葛亮幼子。晉朝時曾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但諸葛懷推辭,自給自足,在家終老。
諸葛果,諸葛亮之女。相傳諸葛果在成都西南乘煙觀修行和成仙升天。


諸葛攀,諸葛喬之子。因諸葛恪被殺,無嗣,便回吳作諸葛瑾之後。
諸葛尚,諸葛瞻長子。與父親諸葛瞻在涪城一役中戰死。
諸葛京,諸葛瞻次子。264年,與諸葛攀之子諸葛顯移居河,在晉朝仕官,位至江州刺史。

後裔
根據古代史料,有關諸葛亮後裔三代之後裔孫下落均無記載。1992年,浙江蘭溪諸葛村發現《高隆諸葛氏族宗譜》,據此記載,自宋代以來諸葛亮後裔一直生活在浙江蘭溪一帶。現在諸葛亮的後裔主要聚居在建德、蘭溪、龍游三市縣相鄰的50公里範圍內的11個村鎮中,那裡有諸葛亮的後裔八千餘人,多是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孫。

諸葛亮後裔聚居浙江是從其第14代孫諸葛利任五代時壽昌縣縣令開始的。五代時的壽昌即今浙江建德。諸葛利生子諸葛青的子孫開始四遷:

長子諸葛承陰的後代於南宋時遷到泉麓村。泉麓村現屬蘭溪市,現該村有109戶569人,其中450人是諸葛氏後裔。
次子諸葛承枯的後代從壽昌遷到石鼓腳,石鼓腳即今浙江省建德縣李家鎮石鼓村,現那裡有諸葛後裔292人。
三子諸葛承載的後代於南宋時遷居到浙江高隆定居,高隆之名,取諸葛亮高臥隆中之意。高隆即今蘭溪市諸葛鎮。
四子諸葛承突的後代從壽昌遷到浙江省龍游縣華龍村定居,目前這裡有諸葛後裔49戶230人。
諸葛後代散居在高隆周圍的7個村落生息繁衍,到了明朝人們便開始稱高隆為諸葛鎮了,這個稱呼一直叫到現在。現在的諸葛鎮有諸葛後裔2500人,是諸葛後裔最集中的地方,現已成為諸葛後裔的活動中心。

諸葛鎮保存有始建於明代的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大公堂內的寶樓上珍藏著 《諸葛氏宗譜》,這本宗譜共修過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後一次在1947年,當時的國民黨元老陳果夫為這部宗譜的最後修訂寫了序。


評價
三國誌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三國誌註中,裴松之亦引出袁子談論諸葛亮的功績。

《唐文粹》中記錄了尚馳在《諸葛武侯廟碑銘序》所說:「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雲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於生。」

而另一篇呂溫的《諸葛武侯廟記》說:「大勛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作名為《蜀相》的七言律詩表達了其景仰之情,詩曰: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民間藝術

三國演義

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小說《三國演義》總成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被官史避畏說法、說部話本及民間傳說中諸葛亮的故事,他被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和史書中諸葛亮的事蹟有所出入,如火燒博望與新野,諸葛亮尚未出仕劉備;三顧茅廬、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實際是五次北伐,只有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經過誇張和劇情創造,歷史上諸葛亮用兵的功績不如他治理蜀國的政績耀眼;而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智激周瑜、三氣周瑜、空城計等則是虛構或將劇情移花接木。但這些都成為家喻戶曉故事。

而小說當中的一些劇情,將諸葛亮描寫成為一個道士,如七星壇祭風、延壽七星燈等,有指南北朝的奇門遁甲,傳為諸葛亮所創。歷史上亦有孔明精通《周易》、卜算、八卦、五行、天文、觀星等,魏晉士人常引以為奇,傳為異談。



著作
西晉陳壽撰《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萬四千多字。
明王士騏撰《武侯全書》
清張澍撰《諸葛忠武侯文集》
《隆中對》
《悼周瑜》(亮本傳及瑜本傳未見,唯演義有載,恐非亮作,當為羅貫中之藝術添加)
《前出師表》
《後出師表》(《後出師表》疑為後人偽作,陶元珍所著魏晉史叢考的第一篇《世傳諸葛亮後出師表辨證》(全文)加以考證。)
《誡子書》
《誡外甥書》
《將苑》(又名《心書》,多數學者認為非諸葛亮所作,多為後人託諸葛之名而作)
《馬前課》
《便宜十六策》


諸葛亮 《便宜十六策》
〈治國〉

  治國之政,其猶治家。治家者,務立其本,本立則末正矣。夫本者,倡始也;末者,應和也。倡始者,天地也;應和者,萬物也。萬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長,非人不成。故人君舉措應天,若北辰為之主,台輔為之臣佐,列宿為之官屬,眾星為之人民。是以北辰不可變改,台輔不可失度,列宿不可錯繆,此天之象也。故立臺榭以觀天文,郊祀、逆氣以配神靈,所以務天之本也;耕農、社稷、山林、川澤,祀祠祈福,所以務地之本也;庠序之禮,八佾之樂,明堂辟雍,高牆宗廟,所以務人之本也。故本者,經常之法,規矩之要。圓鑿不可以方枘,鉛刀不可以砍伐,此非常用之事不能成其功,非常用之器不可成其巧。故天失其常,則有逆氣;地失其常,則有枯敗;人失其常,則有患害。《經》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此之謂也。



〈君臣〉

  君臣之政,其猶天地之象,天地之象明,則君臣之道具矣。君以施下為仁,臣以事上為義。兩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上下好禮,則民易使;上下和順,則君臣之道具矣。君以禮使臣,臣以忠事君。君謀其政,臣謀其事。政者,正名也;事者,勸功也。君勸其政,臣勸其事,則功名之道俱立矣。是故,君南面向陽,著其聲響;臣北面向陰,見其形景。聲響者,教令也;形景者,功效也。教令得中則功立,功立則萬物蒙其福。是以三綱六紀有上中下。上者為君臣,中者為父子,下者為夫婦,各修其道,福祚至矣。君臣上下,以禮為本;父子上下,以恩為親;夫婦上下,以和為安。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上枉下曲,上亂下逆。故君惟其政,臣惟其事,是以明君之政修,則忠臣之事舉。學者思明師,仕者思明君。故設官職之全,序爵祿之位,陳璇璣之政,建台輔之佐;私不亂公,邪不干正,此治國之道具矣。



〈視聽〉

  視聽之政,謂視微形,聽細聲。形微而不可見,聲細而不可聞,故明君視微之幾,聽細之大,以內和外,以外和內。故為政之道,務於多聞,是以聽察採納眾下之言,謀及庶士,則萬物當其目,眾音佐其耳。故《經》云:「聖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目為心視,口為心言,耳為心聽,身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國之有君,以內和外,萬物昭然。觀日月之形,不足以為明;聞雷霆之聲,不足以為聽,故人君以多見為智,多聞為神。夫五音不聞,無以別宮商;五色不見,無以別玄黃。蓋聞明君者,常若晝夜,晝則公事行,夜則私事興。或有吁嗟之怨而不得聞,或有進善之忠而不得信。怨聲不聞,則枉者不得伸;進善不納,則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姦。故《書》云:「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



〈納言〉

  納言之政,謂為諫諍,所以采眾下之謀也。故君有諍臣,父有諍子,當其不義則諍之,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惡不可順,美不可逆;順惡逆美,其國必危。夫人君拒諫,則忠臣不敢進其謀,而邪臣專行其政,此為國之害也。故有道之國,危言危行;無道之國,危行言孫,上無所聞,下無所說。故孔子不恥下問,周公不恥下賤,故行成名著,後世以為聖。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察疑〉

  察疑之政,謂察朱紫之色,別宮商之音。故紅紫亂朱色,淫聲疑正樂。亂生於遠,疑生於惑。物有異類,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寶之;魚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栝蔞似瓜,愚者食之。故趙高指鹿為馬,秦王不以為疑;范蠡貢越美女,吳王不以為惑。計疑無定事,事疑無成功。故聖人不可以意說為明,必信夫卜,佔其吉凶。《書》曰:「三人占,必從二人之言。」而有大疑者,「謀及庶人」。故孔子云:「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內,惟患內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賤不知貴,惟患貴不知賤。故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馬為策己者馳,神為通己者明。故人君決獄行刑,患其不明。或無罪被辜,或有罪蒙恕;或彊者專辭,或弱者侵怨;或直者被枉,或屈者不伸;或有信而見疑,或有忠而被害,此皆招天之逆氣,災暴之患,禍亂之變。惟明君治獄案刑,問其情辭,如不虛不匿,不枉不弊,觀其往來,察其進退,聽其聲響,瞻其看視。形懼聲哀,來疾去遲,還顧吁嗟,此怨結之情不得伸也。下瞻盜視,見怯退還,喘息卻聽,沉吟腹計,語言失度,來遲去速,不敢反顧,此罪人欲自免也。孔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治人〉

  治人之道,謂道之風化,陳示所以也。故《經》云:「陳之以德義而民與行,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日月之明,眾下仰之;乾坤之廣,萬物順之。是以堯、舜之君,遠夷貢獻;桀、紂之君,諸夏背叛;非天移動其人,是乃上化使然也。故治人猶如養苗,先去其穢。故國之將興,而伐於國,國之將衰,而伐於山。明君之治,務知人之所患,皂服之吏,小國之臣。故曰:皂服無所不克,莫知其極,克食於民,而人有飢乏之變,則生亂逆。唯勸農業,無奪其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如此,富國安家,不亦宜乎?

  夫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安。故唐、虞之政,利人相逢,用天之時,分地之利,以豫凶年,秋有餘糧,以給不足,天下通財,路不拾遺,民無去就。故五霸之世,不足者奉於有餘。故今諸侯好利,利興民爭,災害並起,彊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雲,手足不安。《經》云:「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貴無用之物,使民心不亂。」各理其職,是以聖人之政治也。古者,齊景公之時,病民下奢侈,不遂禮制。周秦之宜,去文就質,而勸民之有利也。夫作無用之器,聚無益之貨;金銀璧玉,珠璣翡翠,奇珍異寶,遠方所出,此非庶人之所用也。錦繡纂組,綺羅綾縠,玄黃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雕文刻鏤,伎作之巧,難成之功,妨害農事,輜軿出入,袍裘索襗,此非庶人之所飾也。重門畫獸,蕭牆數仞,塚墓過度,竭財高尚,此非庶人之所居也。《經》云:「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制之以財,用之以禮,豐年不奢,凶年不儉,素有蓄積,以儲其後,此治人之道,不亦合於四時之氣乎?



〈舉措〉

  舉措之政,謂舉直措諸枉也。夫治國猶於治身:治身之道,務在養神;治國之道,務在舉賢;是以養神求生,舉賢求安。故國之有輔,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細,輔不可弱;柱細則害,輔弱則傾。故治國之道,舉直措諸枉,其國乃安。夫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直木出於幽林,直士出於眾下。

  故人君選舉,必求隱處,或有懷寶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絕,不見招求;或有忠賢孝弟,鄉里不舉;或有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或有忠質於君,朋黨相讒。堯舉逸人,湯招有莘,周公采賤,皆得其人,以致太平。故人君懸賞以待功,設位以待士,不曠庶官,闢四門以興治務,玄纁以聘幽隱,天下歸心,而不仁者遠矣。夫所用者非所養,所養者非所用;貧陋為下,財色為上;讒邪得志,忠直遠放,玄纁不行,焉得賢輔哉?若夫國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賢之過也。夫失賢而不危,得賢而不安,未之有也。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是以聘賢求士,猶嫁娶之道也。未有自嫁之女,出財為婦。故女慕財聘而達其貞,士慕玄纁而達其名,以禮聘士,而其國乃寧矣。



〈考黜〉

  考黜之政,謂遷善黜惡。明主在上,心昭於天,察知善惡,廣及四海,不敢遺小國之臣,下及庶人,進用賢良,退去貪懦,明良上下,企及國理,眾賢雨集,此所以勸善黜惡,陳之休咎。故考黜之政,務知人之所苦。

  其苦有五:或有小吏因公為私,乘權作姦;左手執戈,右手治生;內侵於官,外採於民,此所苦一也。或有過重罰輕,法令不均;無罪被辜,以致滅身;或有重罪得寬,扶彊抑弱,加以嚴刑,枉責其情,此所苦二也。或有縱罪惡之吏,害告訴之人,斷絕語辭,蔽藏其情,掠劫亡命,其枉不常,此所苦三也。或有長吏數易守宰,兼佐為政,阿私所親,枉克所恨,逼切為行,偏頗不承法制,更因賦斂,傍課採利,送故待新,夤緣徵發,詐偽儲備,以成家產,此所苦四也。或有縣官慕功,賞罰之際,利人之事,買賣之費,多所裁量,專其價數,民失其職,此所苦五也。凡此五事,民之五害。有如此者,不可不黜,無此五者,不可不遷。故《書》云:「三載考績,黜陟幽明。」



〈治軍〉

  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救大亂之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備,故含血之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則共戲,怒則相害;人無爪牙,故設兵革之器,以自輔衛。

  故國以軍為輔,君以臣為佐;輔彊則國安,輔弱則國危,在於所任之將也。非民之將,非國之輔,非軍之主。故治國以文為政,治軍以武為計;治國不可以不從外,治軍不可以不從內。內謂諸夏,外謂戎狄。戎狄之人,難以理化,易以威服。禮有所任,威有所施。是以黃帝戰於涿鹿之野,唐堯戰於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討有扈,自五帝三王至聖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謀,然後乃施其事。審天地之道,察眾人之心,習兵革之器,明賞罰之理,觀敵眾之謀,視道路之險,別安危之處,占主客之情,知進退之宜,順機會之時,設守禦之備,彊征伐之勢,揚士卒之能,圖成敗之計,慮生死之事,然後乃可出軍任將,張擒敵之勢,此為軍之大略也。夫將者,人之司命,國之利器,先定其計,然後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獲若鷹隼之擊物;靜若弓弩之張,動如機關之發,所向者破,而勍敵自滅。

  將無思慮,士無氣勢,不齊其心,而專其謀,雖有百萬之眾,而敵不懼矣。非讎不怨,非敵不戰。工非魯般之目,無以見其工巧;戰非孫武之謀,無以出其計運。夫計謀欲密,攻敵欲疾,獲若鷹擊,戰如河決,則兵未勞而敵自散,此用兵之勢也。故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懼。是以智者先勝而後求戰,闇者先戰而後求勝;勝者隨道而修途,敗者斜行而失路,此順逆之計也。

  將服其威,士專其力,勢不虛動,運如圓石,從高墜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無敵於前,無敵於後,此用兵之勢也。

  故軍以奇計為謀,以絕智為主;能柔能剛,能弱能彊,能存能亡;疾如風雨,舒如江海;不動如泰山,難測如陰陽;無窮如地,充實如天;不竭如江河,終始如三光,生死如四時,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窮。故軍以糧食為本,兵以奇正為始,器械為用,委積為備。故國困於貴買,貧於遠輸。攻不可再,戰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則費。罷去無益,則國可寧也;罷去無能,則國可利也。

  夫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堅甲銳兵,不足以為彊。敵欲固守,攻其無備;敵欲興陣,出其不意。我往敵來,謹設所居;我起敵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敵,先擊其實。不知守地,不知戰日,可備者眾,則專備者寡。以慮相備,彊弱相攻,勇怯相助,前後相赴,左右相趨,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也。故勝者全威,謀之於身,知地形勢,不可豫言。

  議之知其得失,詐之知其安危,計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慮之知其苦樂,謀之知其善備。故兵從生擊死,避實擊虛。山陵之戰,不仰其高;水上之戰,不逆其流;草上之戰,不涉其深;平地之戰,不逆其虛;道上之戰,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

  夫軍成於用勢,敗於謀漏;飢於遠輸,渴於躬井;勞於煩擾,佚於安靜;疑於不戰,惑於見利;退於刑罰,進於賞賜;弱於見逼,彊於用勢;困於見圍,懼於先至;驚於夜呼,亂於闇昧;迷於失道,窮於絕地;失於暴卒,得於豫計。

  故立旌旗以視其目,擊金鼓以鳴其耳,設斧鉞以齊其心,陳教令以同其道,興賞賜以勸其功,行誅伐以防其偽。晝戰不相聞,旌旗為之舉;夜戰不相見,火鼓為之起;教令有不從,斧鉞為之使。

  不知九地之便,則不知九變之道。天之陰陽,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獲處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敵;不知其士,則不知其敵;不知其敵,每戰必殆。故軍之所擊,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五間之道,軍之所親,將之所厚;非聖智不能用,非仁賢不能使。五間得其情,則民可用,國可長保。故兵求生則備,不得已則鬥;靜以理安,動以理威;無恃敵之不至,恃吾之不可擊。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以實待虛,以生待死,以眾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來。整整之旌,堂堂之鼓,當順其前,而覆其後;固其險阻,而營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此治軍之道全矣。



〈賞罰〉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姦;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賞賜知其所施,則勇士知其所死;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故賞不可虛施,罰不可妄加,賞虛施則勞臣怨,罰妄加則直士恨,是以羊羹有不均之害,楚王有信讒之敗。

  夫將專持生殺之威:必生可殺,必殺可生,忿怒不詳,賞罰不明,教令不常,以私為公,此國之五危也。賞罰不明,教令有不從;必殺可生,眾姦不禁;必生可殺,士卒散亡;忿怒不詳,威武不行;賞罰不明,下不勸功;政教不當,法令不從;以私為公,人有二心。故眾姦不禁,則不可久;士卒散亡,其眾必寡;威武不行,見敵不起;下不勸功,上無彊輔;法令不從,事亂不理;人有二心,其國危殆。故防姦以政,救奢以儉;忠直可使理獄,廉平可使賞罰。賞罰不曲,則人死服。路有饑人,廄有肥馬,可謂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故人君先募而後賞,先令而後誅,則人親附,畏而愛之,不令而行。賞罰不正,則忠臣死於非罪,而邪臣起於非功。賞賜不避怨讎,則齊桓得管仲之力;誅罰不避親戚,則周公有殺弟之名。《書》云:「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此之謂也。



〈喜怒〉

  喜怒之政,謂喜不應喜無喜之事,怒不應怒無怒之物;喜怒之間,必明其類。怒不可犯無罪之人,喜不縱可戮之士;喜怒之際,不可不詳。喜不可縱有罪,怒不可戮無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行其私而廢其功,將不可發私怒,而興戰必用眾心,苟合以私忿而合戰,則用眾必敗。怒不可以復悅,喜不可以復怒,故以文為先,以武為後。先勝則必後負,先怒則必後悔;一朝之忿,而亡其身。故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憂而不懼,悅而不喜。可忿之事,然後加之威武,威武加則刑罰施,刑罰施則眾姦塞。不加威武,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眾惡不理,其國亡。



〈治亂〉

  治亂之政,謂省官並職,去文就質也。夫綿綿不絕,必有亂結;纖纖不伐,必成妖孽。夫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故治國者,圓不失規,方不失矩,本不失末,為政不失其道,萬事可成,其功可保。夫三軍之亂,紛紛擾擾,各惟其理。明君治其綱紀,政治當有先後。先理綱,後理紀;先理令,後理罰;先理近,後理遠;先理內,後理外;先理本,後理末;先理彊,後理弱;先理大,後理小;先理上,後理下;先理身,後理人。是以理綱則紀張,理令則罰行,理近則遠安,理內則外端,理本則末通,理彊則弱伸,理大則小行,理上則下正,理身則人敬,此乃治國之道也。



〈教令〉

  教令之政,謂上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為,人之所瞻也。夫釋己教人,是謂逆政;正己教人,是謂順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後乃行其令。身不正則令不從,令不從則生變亂。故為君之道,以教令為先,誅罰為後;不教而戰,是謂棄之。先習士卒用兵之道,其法有五:一曰:使目習其旌旗指麾之變,縱橫之術;二曰:使耳習聞金鼓之聲,動靜行止;三曰:使心習刑罰之嚴,爵賞之利;四曰:使手習五兵之便,鬥戰之備;五曰:使足習周旋走趨之列,進退之宜;故號為五教。

  教令軍陳,各有其道。左教青龍,右教白虎,前教朱雀,後教玄武,中央軒轅。大將軍之所處,左矛右戟,前盾後弩,中央旗鼓。旗動俱起,聞鼓則進,聞金則止,隨其指揮,五陳乃理。正陳之法,旗鼓為之主:一鼓,舉其青旗,則為直陳;二鼓,舉其赤旗,則為銳陳;三鼓,舉其黃旗,則為方陳;四鼓,舉其白旗,則為圓陳;五鼓,舉其黑旗,則為曲陳。直陳者,木陳也;銳陳者,火陳也;方陳者,土陳也;圓陳者,金陳也;曲陳者,水陳也。此五行之陳,輾轉相生,衝對相勝,相生為救,相勝為戰;相生為助,相勝為敵。凡結五陳之法,五五相保,五人為一長,五長為一師,五師為一枝,五枝為一火,五火為一撞,五撞為一軍,則軍士具矣。夫兵利之所便,務知節度。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壯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糧牧,智者為謀主。鄉里相比,五五相保,一鼓整行,二鼓習陳,三鼓起食,四鼓嚴辦,五鼓就行。聞鼓聽金,然後舉旗,出兵以次第,一鳴鼓三通,旌旗發揚,舉兵先攻者賞,卻退者斬,此教令也。



〈斬斷〉

  斬斷之政,謂不從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一曰輕,二曰慢,三曰盜,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亂,七曰誤,此治軍之禁也。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故設斧鉞之威以待,不從令者,誅之。軍法異等,過輕罰重,令不可犯,犯令者斬。期會不到,聞鼓不行,乘寬自留,避迴自止,初近後遠,喚名不應,車甲不具,兵器不備,此為輕軍,輕軍者斬。受令不傳,傳令不審,迷惑吏士,金鼓不聞,旌旗不睹,此謂慢軍,慢軍者斬。食不稟糧,軍不省兵,賦賜不均,阿私所親,取非其物,借貸不還,奪人頭首,以獲其功,此謂盜軍,盜軍者斬。變改姓名,衣服不鮮,旌旗裂壞,金鼓不具,兵刃不磨,器仗不堅,矢不著羽,弓弩無弦,法令不行,此為欺軍,欺軍者斬。聞鼓不進,聞金不止,按旗不伏,舉旗不起,指揮不隨,避前向後,縱發亂行,折其弓弩之勢,卻退不鬥,或左或右,扶傷舉死,自托而歸,此謂背軍,背軍者斬。出軍行將,士卒爭先,紛紛擾擾,車騎相連,咽塞路道,後不得先,呼喚喧嘩,無所聽聞,失亂行次,兵刃中傷,長短不理,上下縱橫,此謂亂軍,亂軍者斬。屯營所止,問其鄉里,親近相隨,共食相保,不得越次,彊入他伍,干誤次第,不可呵止,度營出入,不由門戶,不自啟白,姦邪所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合人飲酒,阿私取受,大言警語,疑惑吏士,此謂誤軍,誤軍者斬。斬斷之後,此萬事乃理也。



〈思慮〉

  思慮之政,謂思近慮遠也。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故君子思不出其位。思者,正謀也;慮者,思事之計也。非其位不謀其政,非其事不慮其計。大事起於難,小事起於易。故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是以九重之臺,雖高必壞。故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後。是以秦穆公伐鄭,二子知其害;吳王受越女,子胥知其敗;虞受晉璧馬,宮之奇知其害;宋襄公練兵車,目夷知其負。凡此之智,思慮之至,可謂明矣。夫隨覆陳之軌,追陷溺之後,以赴其前,何及之有?故秦承霸業,不及堯舜之道。夫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亂生於治。君子視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



〈陰察〉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外傷則內孤,上惑則下疑;疑則親者不用,惑則視者失度;失度則亂謀,亂謀則國危,國危則不安。是以思者慮遠,遠慮者安,無慮者危。富者得志,貧者失時,甚愛太費,多藏厚亡,竭財相買,無功自專,懮事眾者煩,煩生於怠。船漏則水入,囊穿則內空;山小無獸,水淺無魚,樹弱無巢;牆壞屋傾,堤決水漾;疾走者僕,安行者遲;乘危者淺,履冰者懼,涉泉者溺,遇水者渡,無楫者不濟,失侶者遠顧,賞罰者省功,不誠者失信。唇亡齒寒,毛落皮單。阿私亂言,偏聽者生患。善謀者勝,惡謀者分。善之勸惡,如春雨澤。麒麟易乘,駑駘難習。不視者盲,不聽者聾。根傷則葉枯,葉枯則花落,花落則實亡。柱細則屋傾,本細則末撓,下小則上崩。不辨黑白,棄土取石,虎羊同群。衣破者補,帶短者續。弄刀者傷手,打跳者傷足。洗不必江河,要之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疾足;賢不必聖人,要之智通。總之,有五德:一曰禁暴止兵,二曰賞賢罰罪,三曰安仁和眾,四曰保大定功,五曰豐撓拒讒,此之謂五德。

猜謎人 2008-06-20 08:14 PM

諸葛亮的確是偶像啊:em03::em03:
我曾看過有關三國正史研究的書
草船借箭其實是孫權,空城計其實是趙雲
但實在是三國演義寫的太精采了,難怪這麼多人愛讀三國

放下是真功夫 2008-06-20 10:06 PM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掏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短短幾句話 道盡了人生百態


我很喜歡這一闕

qdenise 2008-06-21 07:56 AM

幾度夕陽紅也蠻好看的(在那個年代)

小龍女 2008-06-21 09:09 AM

引用:

作者: qdenise (文章 1971695)
幾度夕陽紅也蠻好看的(在那個年代)





呵呵...

沒想到 qdenise 是那年代的人呀!?

:on_14::on_79::on_14:

rezard 2008-06-21 09:38 AM

引用:

作者: qdenise (文章 1971695)
幾度夕陽紅也蠻好看的(在那個年代)

:on_29::on_29::on_29::on_29:
:on_53::on_53::on_53::on_53:

小龍女 2008-06-21 09:40 AM

引用:

作者: rezard (文章 1971747)
:on_29::on_29::on_29::on_29:
:on_53::on_53::on_53::on_53:




rezard 大大

您也是那年代的嗎??

:on_47::on_47::on_47:

古里特 2008-06-21 03:45 PM

以上

全都是老灰郎

:on_14:

oya1340 2008-06-21 03:49 PM

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


你們這些老人在看啥意思的ㄚ:on_14::on_14:

tw0927 2008-06-21 04:57 PM

光榮的遊戲把趙雲偶像畫了!!
我想趙雲應該沒這麼神吧!!

我記得小時候看過書上趙雲的水墨畫像~
是有點壯胖壯胖的樣子!!

猜謎人 2008-06-21 04:59 PM

引用:

作者: oya1340 (文章 1972064)
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


你們這些老人在看啥意思的ㄚ:on_14::on_14:

應該是老不看AV:on_74:

NKNK 2008-06-21 07:22 PM

幾度夕陽紅 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念奴嬌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扁綸巾,談笑間樯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qdenise 2008-06-21 08:26 PM

引用:

作者: NKNK (文章 1972239)

念奴嬌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扁綸巾,談笑間樯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周瑜的形容詞

到三國演義一出

全部移為諸葛亮的形容詞

古里特 2008-06-21 08:57 PM

引用:

作者: qdenise (文章 1972294)
周瑜的形容詞

到三國演義一出

全部移為諸葛亮的形容詞


周瑜美周郎之名可不是浪得虛名

他可是既有文采武略又有外貌的美男子


:on_02:

oya1340 2008-06-21 09:04 PM

既生瑜何生亮也:on_14:

anotherlevel 2008-06-21 09:12 PM

引用:

作者: NKNK (文章 1972239)
幾度夕陽紅 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念奴嬌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扁綸巾,談笑間樯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不知道為什麼

一直想到無雙技

:on_52::on_52::on_52:

NKNK 2008-06-21 09:18 PM

有沒有人會想要看啊:on_87::on_87::on_87:
http://static.findbook.tw/image/book/9789571203300/large
三國演義 經營與謀略


一.戰略篇
1.「不謀萬世,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不足謀一域」——高度重視戰略經營
2.「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預測是戰略決策的前提
3.「三分割據紆籌策」,「先取荊州後取川」——談戰略目標
4.「凡事當以利害較之」——談決策方案的選優
5. 環環緊扣,逐浪推進——談決策的實施
二.較量篇
1.「賈文和料敵決勝」的啟示——審時度勢,以變制勝
2.「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突出特色,以奇制勝
3.「智者貴於乘時,時不可失」——兵貴神速,以快制勝
4. 陸遜為什麼遲遲不出戰?——後發制人,治氣制勝
5. 千里送人頭的用心——集中兵力,重點制勝
6. 從呂蒙不爭徐州談起——趨利避害,揚長制勝
7.「先知迂直之計者勝」——螺旋上升,迂直制勝
8.「十面埋伏」和「犄角之勢」——風險分擔,多角制勝
9. 撮土成城奏奇功——不辭點滴,積微制勝
10.「兵有先聲而後實者」——樹上開花,造勢制勝
11.「借」字的妙用——呼風喚雨,借力制勝
12.「攻心為上」,「心戰為上」——抓住根本,信譽制勝
13.「善進為能,善退亦為能」——善敗不亡,退中求勝
14.「強中自有強中手,用詐還逢識詐人」——防間識詐,因間制勝
三.伐交篇
1. 只因諸葛扁舟去 致使曹兵一旦休——伐交在競爭中的六大作用
2.「縱橫舌上鼓風雷,談笑胸中換星斗」——《三國演義》中的九大談判術
3. 使於四方,不辱使命——「智將型」外交人員的五個條件
四.人才篇
1.「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人才的價值和愛才
2.「不忠不孝不要緊,只要有才便可以」——選才用才的一條挑戰性口號
3.「兵不在多,在於調遣耳」——孜孜以求用人藝術
4.「請將須行激將法」——激勵與人盡其才
5.「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談人才流動
五.素質篇
1. 曹操為什麼不當皇帝?周瑜為什麼要加害孔明?——高層次的管理者要胸懷全局,目光遠大
2.「既得隴,復望蜀」——高層次的管理者要有永不枯竭的進取精神
3.「平生謹慎,必不弄險」對嗎?——高層次的管理者要有冒險精神
4.「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再思考——高層次的管理者要有民主作風
5.「三殺」、「三氣」之類的啟示——高層次的管理者必須具備創新能力
6.「隨機應變信如神」——高層次的管理者要具備應變能力
7. 好謀無斷釀悲劇——高層次的管理者需要具備決斷能力
8.「非學無以廣才」——高層次的管理者要具有「T」型戰略性知識結構


一.戰略篇 (1) 高度重視戰略經營
1.「不謀萬世,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不足謀一域」——高度重視戰略經營

三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段極為動亂紛爭的年代。當時東漢政權沒落,農民起義蜂起,政權迭相更替,群雄逐鹿天下,特別是逐漸強大的曹操、孫權和劉備之間,展開了尖銳複雜的政治較量,進行了此起彼伏的軍事鬥爭。這些政治、軍事集團之間,時或朋比勾結,時或互相攻訐;時或刀戎相見,時或杯酒言歡;彼此存在著多方面、多層次的錯綜複雜的關係和矛盾。在驚心動魄的政治風雲和你死我活的戰爭中,任何不求進取、因循守舊、優柔寡斷、模稜兩可,都會坐失良機;任何心中無數、粗枝大葉、考慮欠周、倉促決斷,都會招致慘重損失。可以說,舉手投足之間,決定榮辱成敗,關係著身家性命。因此,重視決策,善於決策,是「三國」中許多人的共同特點。《三國演義》中,明確地提出了「決策」的概念。這要比「決策」概念在西方正式提出,早了數百年之久。尤其是「三國」中的一些傑出人物,胸懷全局,目光遠大,能夠從全局上、長遠上思考問題,善於處理大的方面的關係,能夠在變動中把握局勢發展的大方向,爭取戰略上的主動和優勢,因而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做成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一部《三國演義》,描寫了不少戰略決策成功的壯舉。

劉備在沒有得到諸葛亮之前,落魄不遇,屢遭挫折,不得已投奔荊州劉表,後經水鏡先生司馬徽和徐庶的推薦,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相助。諸葛亮在與劉備首次會面時。首先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大勢,指出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接著,簡明扼要地說明了荊州和益州的重要戰略地位,最後告訴劉備,欲成霸業,應該「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佔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這便是為古今稱道不絕的隆中決策。在這個著名決策中,既有戰略目標,又有戰略措施,還有實現目標的幾個戰略階段。劉備聞言,茅塞頓開。正是逐步實施了這一正確決策,劉備集團才得以絕處逢生,立穩腳根,日益發展,與先期建立的魏、吳政權鼎立天下,存在和延續了四十餘年。

談到赤壁大戰前後的東吳將領,人們往往首先想到雄姿英發的周郎。其實,在東吳孫權的陣營中,戰略意圖最清醒的當屬魯肅。歷史記載,魯肅年輕時就抱有大志,並對當時群雄逐鹿的形勢,有清醒的認識。他雖然生長在袁術治下的臨淮東城,但當他看出袁術雖然暫時強大,但終難長久時,便拒絕了袁術讓他當東城長的邀請,毅然過江投奔了孫權 。《三國演義》根據史實記敘了魯肅過江後為孫權謀劃的重大戰略決策。

他對孫權說:「肅竊料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變化)」,目前要乘北方混戰多事的良機,「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可以說,東吳政權的建立和擴大,正是執行了這一正確的戰略決策的結果。後來,在劉表新死,曹操大軍南下的重要時刻,又是他審時度勢,及時向孫權提出與劉備「同心一意,共破曹操」的正確決策。

為此,他積極奔走於孫,劉之間:先是以弔喪為名,來到荊州,向劉備陳述孫劉結盟的重要性、迫切性,旋即又陪同諸葛亮過江,共商抗曹大計,力排眾議,終於促成了孫劉聯盟的形成,為赤壁之戰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外交基礎。東吳政權得以在危急中生存,依然是接受了魯肅的正確決策方案的結果。之後,他為了「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使曹操多一個敵人,而東吳多一個朋友,想方設法緩和孫權、劉備以及周瑜、諸葛亮之間的矛盾,特別是在極為敏感的荊州問題上,從中斡旋,維持了孫、劉之間的聯盟。

貌似苯伯其實見識卓越的魯肅,比起急功近利的周瑜,要計高一籌。設 想一下,如果沒有魯肅為東吳制定的正確的戰略決策並竭力推行,諸葛亮三分天下的戰略設想必然痛遭挫折,赤壁大戰的歷史將會重寫,已經建立的東吳政權怕早已向曹操遞交了降表。


《三國演義》中的成功事例,有力地揭示了戰略對於一個政治、軍事集團,既是必須解決的問題,又是舉足輕重的大事。它可以轉危為安,易強弱,變多少,化喜悲,為成功者高唱勝利的凱歌,為失誤者奏起嗚咽的哀樂。這些猶如晨鐘暮鼓,永遠值得後人警醒。


戰略的重要,同樣存在於企業的經營活動之中。現代企業處在科技、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時代,處在廣泛分工、密切協作、社會聯繫空前複雜的時代。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我國的企業管理已經由生產型轉變為生產經營型,由執行型轉變為決策型,由封閉型轉變為開放型,企業再也不能等待和依賴上級而必須能動地去適應時代的變遷,自覺地去符合市場的需要,勇敢地去迎接競爭的挑戰。


作為一個企業領導,必須把自己的目光從內部擴大到外部,從眼前延伸到長遠,系統地、發展地進行思考。也就是說必須解決戰略問題。經營戰略確定以後,就將規定一個企業的經營目標和經營方針,確定一個企業經營範圍和規模,選擇企業的組織結構、管理體制等,從而從根本上影響全體職工的積極性,從整體上影響企業的工作秩序,從長遠上影響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盛衰存亡。因此可以說,經營戰略是時代和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是企業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必要。通觀中外,重視經營戰略已經成為各國企業的趨勢。


為了制定和實施經營戰略,企業必須搞好戰略經營。所謂戰略經營,不僅僅是說企業各個部門的管理者和一般職工都要自覺地圍繞著戰略目標,進行開拓性的工作,而不能停留在維持日常的經營管理和生產上;尤其是要求企業高層次管理者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於思考戰略,制定戰略,推行戰略之上。應該明白,這正是一個高層次管理者工作中最為光輝燦爛的一部分。


戰略經營的基本因素有如下兩個方面:

謀全局
現代企業是一個複雜的大系統和對外的開系統。從內部看,其經營要素有人、財、物、技術、信息等,其經營環節包括供應、生產、銷售;從外部看,它要服從於市場需求,考慮競爭對手,而這些又要受政治、經濟、 技術、文化、自然等眾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因此,現代企業的整體綜合性加強,「輻射半徑」延長。這就要求戰略經營必須體現整體意識,宏觀意識,甚至全球意識;既要有全局性,又要有層次性;既要高屋建瓴,統籌兼顧,全方位進行思考,防止顧此失彼,出現遺漏;又要分清不同層次,區別輕重緩急。《孫子兵法》中提出 「經五事」、「校七計」,就是全面地看待問題;而「五事」 「七計」以「道」為首,又體現了戰略思考的層次性。


諸葛亮在隆中決策中,既分析了敵、我、友,考慮了天時、地利、人和;又區分了優勢和劣勢因素,規劃了整體戰略目標和分階段的目標。這裡有個如何認識和處理全局和局部的關係問題。全局是由一個個不同層次的局部所組成。全局制約局部,而局部又影響全局。在局部和全局發生衝突時,要能果斷地捨棄局部,以抓住重點,保證全局;在局部可能導致全局失敗時,又要高度重視局部,步步落實。據守荊州雖是局部,但卻是帶全局性的戰略問題。關羽後來丟了荊州,對諸葛亮的戰略造成重大打擊。


謀長遠
現實是未來的基礎,而來來是現實的發展;現實是立足點和出發點,而未來是著眼點和目標點。一個企業在制定自已的戰略方案時,只有立足現實,著眼未來,才能有所創新,才能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和發展,從而長期保持主動和領先,把握和贏得未來。因此,戰略經營要體現出未來意識和超越意識,樹立「明天即今天」 的觀念。諸葛亮的隆中決策,創下了後蜀數十年江山,所以,人們稱讚是「一對足千秋」。

謀長遠首先要長遠觀察問題
春秋時期的商人計然。曾提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的待乏原則,就是強調不要只看眼前,而是看得遠一些。可見,「謀長遠」是貫通古今的經營原則。


謀長遠必須作出長期安排
戰略經營還必須遵循兩條基本原則:

理性原則
從認識論的角度講,經營戰略是一種主觀範疇。所謂理性,就是使主觀自覺地、能動地與客觀相統一。一個企業的高層次管理者,在戰略經營的過程中,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使戰略制訂和執行達到這個境地。戰略經營符合這條原則者勝,違背這條原則者敗。無數經營事例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一個企業的客觀實際,包括如下一些方面:宏觀的方針政策;社會的要求,特別是市場的需求;競爭對手的情況;資源供應者的情況;自身的條件和素質等。戰略經營中遵循理性原則,就要考慮符合不符合國家的要求、利益和發展;符合不符合消費者的需求、意願和興趣;適應不適應自身的條件和素質;能不能在競爭中領先和取勝等。


還應該注意,客觀情況是變化發展的,戰略方案要具有一定的彈性,並適時進行調整,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概言之,戰略的制定和實施,要順應國家、社會和消費者的需要,有利於企業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趨利原則
所謂趨利,就是要求本著「趨利避害」的思想,努力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遵循趨利原則,就要在戰略經營中力求投入最少,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並且所冒風險最小;爭取最大的效果,圓滿實現戰略目標;力求用最短的時間取得最多的效果,也就是說效率要高。

理性原則和趨利原則是缺一不可的有機整體。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和條件,後者是前者的具體和深入。違背了前者,戰略就失去了科學的依據;違背了後者,戰略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

qdenise 2008-06-22 02:08 AM

引用:

作者: NKNK (文章 1972336)
有沒有人會想要看啊:on_87::on_87::on_87:
http://static.findbook.tw/image/book/9789571203300/large
三國演義 經營與謀略

以下略

老大要分享耶
怎麼沒人回:on_47:

anotherlevel 2008-06-22 02:22 AM

伸手中

:on_52::on_52::on_52::on_53::on_53::on_53:

NKNK 2008-06-22 03:18 AM

引用:

作者: qdenise (文章 1972708)
老大要分享耶
怎麼沒人回:on_47:

:on_14::on_14::on_14:我是小N:on_58::on_58::on_58:
電子書是簡體字耶:on_51:需要ALIBaBa繁簡轉換軟體看可以嗎:on_47:
作者簡介
郭濟興,河南溫縣人,11946年10月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現為河南財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院企業發展研究所所長.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擔任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及該學會企業史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小企業研究中心常務理事,中國企業聯合會古代管理思想研究會理事,是我國兵法謀略研究及古為今用管理研究的開拓者之一.多年來獨立或合作出版著作20餘部,並出版譯著《質量成本》,發表論文40餘篇.

王建樹,河南永城人,1970年10月生,中央黨校研究生班畢業.93年調入河南省委辦公廳工作,97年開始兼任省委機關服務總公司總經理助理及經營經理.2000年組建河南豫發置業有限公司,任董事長、總經理.繁忙工作之餘,曾出版《企業經濟貿易淡判》、《競爭謀略》等書,並在多家報刊發表論文10多篇.
李世俊,貴州畢節人,1943午10月生,軍人出身.現為某風險投資公司董事長.1984年與楊先舉,覃家瑞合作出版《孫子兵法與企業管理》,1997年出版《東周列國與企業外交》等著作.被聘為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特約研究員,並擔任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

引用:

作者: anotherlevel (文章 1972715)
伸手中

:on_52::on_52::on_52::on_53::on_53::on_53:

正在抓檔:on_22:明天傳上來:on_14::on_14::on_14:
《三國演義》成書以來,系統發掘研究其經營謀略的“第一書”!本書將傳統文化中博大精深的謀略思想與現代管理理念相結合,寫得搖曳多姿。酣暢流利,是近年來研究經營著作中不可多得的案頭的必備精品。
本書縱論古今中外成敗興亡事,傳播人生事業經營管理經,引領現代人經營理念,啟迪經營者創新的思維。

:on_72::on_72::on_72::on_51::on_51::on_51:我先呻吟先

Axe - Battles
萬用多媒體播放器
點擊這裡下載

I often dream of nights that set
and watch the rising sun
And I spoke to you of life and of the battles I had won
a warm wind blowin' memories, makes me long for home
but a cold wind blows much harder and makes me wanna roam

(Chorus)
Let me go, From this lonely land,
before my dreams all vanish, Like water in the sand
Let me run from this lonely place before my dreams are shattered,
By love I can't erase

I searched to find your meaning of the path that I am on
and i hope that my direction will not make me walk alone
I stumble for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that remain,
around the world I've touched the sun and now I'm back again.

(Chorus)(3)

yeah oh, oh oh oh yeah ah oh

NKNK 2008-06-22 03:34 AM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on_14::on_14::on_14:



關於諸葛亮的歇後語

諸葛亮弔孝---裝模作樣

諸葛亮唱空城計---沒辦法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諸葛亮弔孝---假的

諸葛亮耍撣帚---出計不出面

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

諸葛亮的錦囊---用不完的計

諸葛亮用空城計---不得已

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諸葛亮擺八卦陣---內有奇文

諸葛亮過長江---胸有成竹

諸葛亮六出祁山---圖謀大業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諸葛亮借東風---神機妙算

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諸葛亮彈琴---臨危不亂

諸葛亮下東吳---心裡有數

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計

諸葛亮對降曹的議論---嗤之以鼻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使小技

諸葛亮戴相帽---大事已然

諸葛亮招親---才重於貌

諸葛亮丟了荷包---沒有計了

諸葛亮借雕翎---少箭(見)

諸葛亮坐西城---故弄玄虛

諸葛亮穿道袍---不是出家人

諸葛亮玩狗---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諸葛亮對魏延---見不得離不得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孔明拜北斗---自知要死

孔明練琵琶---老生常彈(談)

孔明給周瑜看病---自有妙方

孔明會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幹的

anotherlevel 2008-06-22 05:00 AM

引用:

作者: NKNK (文章 1972720)
:on_14::on_14::on_14:我是小N:on_58::on_58::on_58:
電子書是簡體字耶:on_51:需要ALIBaBa繁簡轉換軟體看可以嗎:on_47:
作者簡介
郭濟興,河南溫縣人,11946年10月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現為河南財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院企業發展研究所所長.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擔任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及該學會企業史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小企業研究中心常務理事,中國企業聯合會古代管理思想研究會理事,是我國兵法謀略研究及古為今用管理研究的開拓者之一.多年來獨立或合作出版著作20餘部,並出版譯著《質量成本》,發表論文40餘篇.

王建樹,河南永城人,1970年10月生,中央黨校研究生班畢業.93年調入河南省委辦公廳工作,97年開始兼任省委機關服務總公司總經理助理及經營經理.2000年組建河南豫發置業有限公司,任董事長、總經理.繁忙工作之餘,曾出版《企業經濟貿易淡判》、《競爭謀略》等書,並在多家報刊發表論文10多篇.
李世俊,貴州畢節人,1943午10月生,軍人出身.現為某風險投資公司董事長.1984年與楊先舉,覃家瑞合作出版《孫子兵法與企業管理》,1997年出版《東周列國與企業外交》等著作.被聘為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特約研究員,並擔任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

正在抓檔:on_22:明天傳上來:on_14::on_14::on_14:
《三國演義》成書以來,系統發掘研究其經營謀略的“第一書”!本書將傳統文化中博大精深的謀略思想與現代管理理念相結合,寫得搖曳多姿。酣暢流利,是近年來研究經營著作中不可多得的案頭的必備精品。
本書縱論古今中外成敗興亡事,傳播人生事業經營管理經,引領現代人經營理念,啟迪經營者創新的思維。

:on_72::on_72::on_72::on_51::on_51::on_51:我先呻吟先

Axe - Battles
http://youtube.com/watch?v=dI9lT23DgfI

I often dream of nights that set
and watch the rising sun
And I spoke to you of life and of the battles I had won
a warm wind blowin' memories, makes me long for home
but a cold wind blows much harder and makes me wanna roam

(Chorus)
Let me go, From this lonely land,
before my dreams all vanish, Like water in the sand
Let me run from this lonely place before my dreams are shattered,
By love I can't erase

I searched to find your meaning of the path that I am on
and i hope that my direction will not make me walk alone
I stumble for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that remain,
around the world I've touched the sun and now I'm back again.

(Chorus)(3)

yeah oh, oh oh oh yeah ah oh

到底有沒有這麼寂寞

這麼多問題啊

老大

你別嚇我啊

:on_52::on_52::on_52:

qdenise 2008-06-22 05:28 AM

引用:

作者: NKNK (文章 1972720)
:on_14::on_14::on_14:我是小N:on_58::on_58::on_58:
電子書是簡體字耶:on_51:需要ALIBaBa繁簡轉換軟體看可以嗎:on_47:

報告小N老大

看簡体字沒問題

NKNK 2008-06-22 05:48 AM

引用:

作者: anotherlevel (文章 1972737)
到底有沒有這麼寂寞

這麼多問題啊

老大

你別嚇我啊

:on_52::on_52::on_52:

:on_14::on_14::on_14::on_06::on_06::on_06:
http://bbs.chinazhuyi.com/UploadFile/2004-8/20048633334177.jpg

NKNK 2008-06-22 05:52 AM

引用:

作者: qdenise (文章 1972740)
報告小N老大

看簡体字沒問題

呆會我傳至電子書、期刊分享討論區 :on_90::on_90::on_90:
送您一張我現在用的桌面先:on_14::on_14::on_14:
http://c.imagehost.org/0144/2336006787_bd0829e90b_b.jpg

猜謎人 2008-06-22 09:10 AM

引用:

作者: NKNK (文章 1972742)
呆會我傳至電子書、期刊分享討論區 :on_90::on_90::on_90:
送您一張我現在用的桌面先:on_14::on_14::on_14:
http://c.imagehost.org/0144/2336006787_bd0829e90b_b.jpg

這個夜晚似乎蝙蝠俠快出巡:on_14::on_14:

小龍女 2008-06-22 09:18 AM

引用:

作者: NKNK (文章 1972741)
:on_14::on_14::on_14::on_06::on_06::on_06:
http://bbs.chinazhuyi.com/UploadFile/2004-8/20048633334177.jpg





ㄣ.. 怎麼好像剛起床的蒼蠅呀??

:on_14::on_14::on_14::on_14:

猜謎人 2008-06-22 09:19 AM

劉備入蜀的猶豫
這一點是我所最不能理解的,既然應劉璋入蜀以拒漢中張魯,難道真的是要濟弱扶傾對益州一點野心也沒有?既然要取就應該用最省力的辦法去取,龐統也告訴他三個策略,結果,他是採用最下策!被逼到最後只好打劉璋,我覺得太不智了,損兵折將連龐統也陪進去!

小龍女 2008-06-22 09:28 AM

引用:

作者: anotherlevel (文章 1972326)
不知道為什麼

一直想到無雙技

:on_52::on_52::on_52:







無雙技???

why??

怎麼說???

:on_47::on_47::on_47::on_47:

古里特 2008-06-22 09:58 AM

引用:

作者: 猜謎人 (文章 1972780)
劉備入蜀的猶豫
這一點是我所最不能理解的,既然應劉璋入蜀以拒漢中張魯,難道真的是要濟弱扶傾對益州一點野心也沒有?既然要取就應該用最省力的辦法去取,龐統也告訴他三個策略,結果,他是採用最下策!被逼到最後只好打劉璋,我覺得太不智了,損兵折將連龐統也陪進去!

我對劉備最不欣賞的地方在於婦人之仁

長板橋之役,帶著百姓上戰場,是誰的不對?
結果惡名是在曹操身上

夷陵之戰,劉備為報桃園三結義,導致陸遜火燒蜀軍,死傷無數折兵損將
諸葛亮早就勸誡過,不應該攻打吳國,這是誰的不對?


不管劉備是真的講仁義道德還是婦人之仁
我不認為歷史應該給劉備這麼高的評價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6:04 AM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5,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服務條款』

* 有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嗎?請聯絡本站的系統管理員 *


SEO by vBSEO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