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論壇說明 |
歡迎您來到『史萊姆論壇』 ^___^ 您目前正以訪客的身份瀏覽本論壇,訪客所擁有的權限將受到限制,您可以瀏覽本論壇大部份的版區與文章,但您將無法參與任何討論或是使用私人訊息與其他會員交流。若您希望擁有完整的使用權限,請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註冊的程序十分簡單、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註冊是完全免費的! 請點擊這裡:『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
![]() ![]() |
|
主題工具 | 顯示模式 |
|
![]() |
#1 |
管理版主
![]() ![]() |
![]() 今天在中國時報A6版上看到何榮幸、高有智兩位的整篇"休耕蟲蟲危機特別報導",覺得是很值得一看的文章。上網一搜尋,發現原來他們兩位是一直專門為農民努力揭發休耕的弊端。別一直說媒體很爛很如何,也有媒體是很為我們的社會默默努力,只是人民誰會真的關心這些話題呢 ?改天找到這篇報導的全文時再貼上與大家共享唄!!!
【引言】 十二月八日,我和同事高有智以「休耕啟示錄──農地休耕政策的破敗與出路」專題,得到第四屆卓越新聞獎新聞採訪報導獎。這個專題共計六篇,我將依序貼在部落格上,希望能讓更多人關心台灣農業問題與農村困境,並且細細體會台灣農民對於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Part1:【農地變膿地 台灣瘌痢化】 何榮幸、高有智/巡迴採訪 編者按: 台灣社會日前掀起《無米樂》觀影熱潮,很多人看完這部紀錄片後深受感動。然後呢? 《無米樂》尚且有田可耕,許多農民面對的卻是農地慘遭破壞汙染、休耕走向廢耕、全國半數田地停耕,台灣農地只能低吟「無耕樂」的諷刺哀歌。 為因應加入WTO的挑戰,政府從八十六年起推動休耕政策至今,全國休耕面積已在去年超過種稻面積。但政府只重休耕補貼、不重環境管理的心態,卻已對農村生態文化造成重大後遺症,並嚴重撕裂農民與土地的情感。 《無米樂》之後,該做的事情還很多。本專題只是一個起點,希望各界能將看完《無米樂》的感動,化為關懷農村、農民與農地的具體行動。 酷熱難耐的夏日午後,我們在南台灣經過一座又一座「大峽谷」。這些人為造成、規模驚人,深達四、五層樓的超大型坑洞,並非足以留芳百世的自然奇景,而是鐵定遺臭萬年的土地創痛! 這片位於高雄美濃鎮吉洋里、屏東里港鄉土庫村之間的「大峽谷」區域,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壯觀、遼闊。如果不是身歷其境,目睹這些滿目瘡痍的坑洞及其周遭垃圾廢棄物,很難體會台灣農地因為非法盜採砂石所長期承受的破壞與摧殘。 ◎沃土變墳場 埋下更多危機 由於盜採砂石深達地下二、三十分尺,地下水湧出成為另類湖泊,隨地傾倒的垃圾、廢棄物,任意焚燒的五金、塑膠,都隨著雨水沖刷流入湖區,再滲入地下污染周遭水質。當地數百公頃良田頓成荒野,鄰近土地也嚴重下陷,有些當地人遂稱之為「毒龍潭」。 砂石業者覬覦這些休耕或廢耕農地已久,隨著農業沒落、土地休耕衝擊農村社會,原本孕育生命的大地搖籃,轉眼間被挖空了。卻埋下更多不可知的危機,最後淪為危害生命的墳場,成為台灣農地永遠的恥辱與傷疤。 民國八十六年河川禁採砂石後,台灣各處休耕、廢耕農地開始成為盜採陸砂的溫床。砂質良好、位置偏僻的荖濃溪沿岸農地,便成為不肖地主監守自盜、非法業者覬覦下手的目標。高屏地方政府其後嚴格取締,但為時已晚,這些污水惡臭四溢、嚴重破壞環境的「大峽谷」,光是屏東縣政府就曾統計有三百多處。每一個都是人謀不臧、農地哭泣的歷史見証。 不可思議的是,當地人最近在美濃吉洋地區竟然又發現一些新的坑洞,顯示盜採砂石有死灰復燃跡象。這片土地的苦難,彷彿永無止境。 既然憤怒生氣,為何不檢舉告發?了解當地生態但不便具名的美濃曾姓農民指出,「曾經有人早上去警察局檢舉,下午就有黑道找上門恐嚇,這樣誰還敢去檢舉?」 他更強調,只要有人靠近盜採工地圍籬想要一探究竟,就會有「監視哨」疑似黑道份子出來「比出手槍的手勢」,並立即以無線電通知盜採者逃逸,因此難以逮到現行犯。 簡單幾句話,點出黑道人士介入盜採砂石以億計算的不當暴利。民眾對於農地破壞、公權力不彰的敢怒不敢言,以及「大峽谷」、「毒龍潭」之所以沈淪至今的悲哀。 同樣的情況,長期在全國各地上演。西部濁水溪、大肚溪、大安溪沿岸不但存在同樣「大峽谷」農村破敗景象,更深陷「一塊農地剝三層皮」的複雜利益糾葛。 來到中台灣,彰化、雲林過去都以黑道介入盜採砂石聞名,彰化埔心鄉最近再度發現不肖業者開挖農地並傾倒廢土。民進黨立委邱創進在當地召開協調會時,一台滿載營建廢土的砂石車赫然出現。由於司機提不出營建廢棄土証明文件,當場人贓俱獲被縣警局、環保局移送製作筆錄,並處以罰款。 ◎一塊地剝三層皮 公權力無奈 站在埔心這片農地,一位熟知「農地三明治」弊端但不願具名的營建業者說,不肖地主、業者獲取三層暴利的模式是:一、開挖砂石、土方賺第一筆;二、回填垃圾、廢棄物賺第二筆;三、農地表層覆土綠化後,出租出售或抵押貸款賺第三筆。 除此之外,有的地主因為積欠舊債,乾脆先把農地抵押貸款,再鋌而走險開挖回填;有的地主則鑽漏洞申請轉為養殖漁業,掛羊頭賣狗肉大肆開挖,公權力竟也莫可奈何。 這位從事合法土方生意的業者嘆口氣說,「非法傾倒中,醫療廢棄物的價格最高,也就是說,對土地愈毒的東西,賣的價錢愈好。」但是,台灣農地就在有毒廢棄物的污染下宣告死亡,不但無法再進行任何耕種,反而成為周遭農家健康的最大威脅。 繼續上行來到北台灣,桃園龍潭鄉凌雲村的農地污染,已經到了匪夷所思、怵目驚心的程度,過去一年更嚴重影響村民健康。 凌雲村仰賴的水源地,在一年前遭不肖人士傾倒有害廢棄物,不僅空氣惡臭難當、地下水污濁變黑,周遭稻田成熟不敢收割、小鳥不敢靠近,習慣使用井水的村民更紛紛染上嚴重皮膚病。 「每天到了晚上,我只能開車載著太太、兒子到別的地方,睡在車上以免吸進骯髒空氣,走不了的人,就只好留在村裡。」自救會會長邱創明回憶起這段歲月,心中滿是辛酸與痛楚。 ◎浴火重生 大蘭陽看見奇蹟 村長李金蘭說,她從沒想過邱創明這樣一個大男人,當環保署副署長蔡丁貴到當地視察時,邱創明竟然忍不住跪下去為全村請命。其後污染場址鋪設不透水布、避免有機氣體揮發,村民的健康情形才逐漸好轉,但仍不知何時才能完成有害廢棄物清理,周遭農地更不知何時才能安心耕種。 轉到東台灣,我們來到宜蘭員山鄉自然生態農場。很難想像這裡怡人的永續田園生產區、生態水域區,過去竟然是蘭陽溪沿岸盜採砂石的休耕農地,只是這座「大峽谷」幸運起死回生而已。 身為地主的自然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劉淑惠說,她原本對佃農監守自盜毫不知情,直到有人檢舉佃農開挖盜採後,她雖以原告身分出庭,這塊農地卻已難以復耕。 劉淑惠後來靈機一動,將這座規模較小的「大峽谷」回填,並買下鄰近農地,才一舉轉型為生態農場。然而,這只是極少數有機會浴火重生案例,絕大多數必須花費天文數字才能回填使用的農地,其實早已直接宣判死亡。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大峽谷」、「毒龍潭」都是台灣農村長期為都市服務的苦果。農地被毫無忌憚榨取最終價值,各級政府未見任何回復整治計劃,導致農地陷入萬劫不復。 ◎勿辜負農民的深情與奉獻 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強調,台灣農村長期支撐經濟與都市發展,農地盜採砂石甚至出現「南砂北運」景象,但都市垃圾及廢棄物卻又回填農地,農村生態污染因而久久無法平復。「還好民進黨政府的南部人工湖計劃無疾而終,否則南台灣農地可能再度面臨另一波破壞浩劫。」 除了盜採砂石、傾倒垃圾與廢棄土等人為破壞,政府實施休耕政策至今,只重休耕補貼、不重環境管理的心態,更已加速休耕農地的荒廢、農業價值的勢微、農村環境的惡化,以及農業文化的流失。 《無米樂》傳達的感動是:農民種土地,最後把自己也種了進去,這是農民對於土地的最大深情與奉獻。如果政府休耕政策找不到出路,不但導致農民與土地的徹底分離,更將成為台灣農村與農民的最大悲哀。 |
![]() |
送花文章: 39317,
![]() |
![]() |
#2 (permalink) |
管理版主
![]() ![]() |
![]() Part2:【休耕政策捨本逐末 農村慢性自殺】
高有智、何榮幸/巡迴採訪 宜蘭縣冬山鄉太和村的縣道兩旁,這裡曾是蘭陽平原重要米倉之一,此刻正值一期稻作收割時節,夏日豔陽灑落在飽滿的稻穀。 這片黃金稻穗結滿農人汗水結晶,也結出豐收的喜悅。但金黃稻田景觀中,卻也夾雜種植田菁作物的休耕農田,黃綠交錯,同時浮現農村糾結的情緒,這是休耕政策下的典型農村景象。 ◎轉作更賺錢 都不想種稻了 為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衝擊,政府從民國八十六年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即休耕政策),以達到稻米減產目標。農民若在休耕農田種植田菁、太陽麻等綠肥作物,每公頃農地可領四萬五千元補助,翻耕或轉作其他雜糧作物,也可獲兩萬二千元至三萬四千元。 在政府政策鼓舞下,台灣休耕與轉作面積逐年增加,從民國八十六年的十四萬多公頃增加到民國九十三年的廿八萬多公頃,種稻面積相對也從卅六萬多公頃減少到廿三萬多公頃,去年更是首度休耕面積超過種稻面積。 休耕政策雖然成功縮減稻米產量,試圖避免穀賤傷農。然而,不少農民更擔心,這帖藥可能成為毒藥,導致農村的慢性自殺,也加速農業文化的流失! 「宜蘭早就沒有二期作的稻田了!」當地一位農戶搖頭慨嘆說。休耕政策影響宜蘭傳統的稻作產業結構,三星地區還出現「賭蔥熱潮」,尤其日前中南部水患後,蔥價攀升至一斤兩百多元,今年只要押中種蔥,種一甲地的收入就足足可以買到一甲土地。「種稻是為了種蔥!」三星農會推廣股長段蓬福說,如果不是為了轉作及涵養地力,許多稻農都不想種稻了。 ◎稻米產業斷鍊 周邊文化凋零 稻米農業的勢微,受創不只是個別稻農,連帶影響卻是整體的周邊產業,包括育苗、代耕、肥料農藥與乾燥烘穀等業者,這些都是依賴稻田維生。 「稻米產業是條長鍊,土地休耕了,上下游的農作文化與技術就斷掉了!」宜蘭縣水稻育苗中心改良協進會總幹事陳章楠強調,休耕已全面衝擊龐雜的農村作業系統。 陳章楠說,未實施休耕政策前,他育苗的面積多達七百甲,目前只剩四百多甲,因為只剩一期作;割稻機在宜蘭一年也只有啟用廿五天,其他三四○天都是在保養,許多稻米周邊產業早就沒落了。 「田菁可以短期讓土地休養生息,長久下來,卻只會造成農村永遠的停頓!」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指出,種植綠肥作物不像種稻,需要繁複的農業技術與經驗,這是台灣農村文化與知識的資產,田菁文化根本不可能取代豐富的稻作文化。 代耕與育苗的農業大隊逐漸瓦解,就連依附農田耕作的灌溉水圳文化也凋零。桃園地區昔日星羅棋布的埤塘,曾經是當地農民的特殊農耕灌溉方式,但近年來休耕農田增加,許多埤塘遭到回填利用或出售,除了危及其中水生植物,桃園特殊的埤塘景觀與文化也漸漸走入回憶。 在台灣的另一側,台東成功鎮的重安部落世居阿美族人,傳統稻作社會發揮原住民互助精神,只要豪雨或颱風過後,大水一旦沖壞水圳,部落就會立即廣播號召全村人力到山邊水源地協力共修水圳。 ◎年輕人出走 老農愈來愈辛苦 但休耕政策改變了部落景象,重安部落六、七十公頃農田只剩五、六公頃還在耕作,年輕人紛紛出走,只剩老農守護水圳。農戶曾聖益感嘆地說,老人家愈來愈辛苦了。 《無米樂》描繪的「末代老農」心情,全台各地都在真實上演。彰化稻農莊典男雖然兒女事業有成,有的當醫生,也有任職高科技業界工程師或老師,兒女屢勸他休耕在家養老,莊典男還是堅持耕田,除了對於土地情感,也是農村生活習性。 莊典男說,在農村,如果可以耕作卻不下田,是會被人家指責痛罵懶惰的,「除非已經老到走不動,否則只要你的農田長雜草,就是對不起祖先。」 ◎休耕未涵養 反而破壞地力 更重要的是,休耕田地種植田菁等綠肥作物後,很容易出現病蟲害、福壽螺及老鼠,常常侵入及危害鄰近田地,農村對此大感困擾,怨言四起。 即使農委會屢次宣導加強田間管理,避免使用農藥,不過,還是有農民為此噴灑除草劑,避免遭到鄰人指責。環保團體因而指責,休耕原本是要涵養地力,最後卻成為破壞土地的幫凶! 台灣原有七成以上水生植物可從田裏發現,環保團體也擔心,若長期未翻動土壤,甚至忽略水田的生態價值,弱勢草種便會被強勢的禾本科植物所覆蓋,像澤瀉、槐葉蘋等水生植物都會出現生存危機。 休耕政策除了與傳統農村文化格格不入,近來也出現「休耕老鼠」的投機歪風,硬是搶搭政府照顧農民的順風車,偷偷地就將全民的納稅錢中飽私囊。 ◎哄抬田租 想耕作租不到地 根據宜蘭農民描述,近年來不少炒作土地的投機客,紛紛在員林鄉、冬山鄉等地購置農地,甚至利用興建農舍名義,卻蓋起歐式別墅,其餘農地就作為申請休耕補助,「真正的農民捨不得放棄耕作,休耕補助反而都進了土地炒作者的口袋。」 此外,休耕補助的每公頃四萬五千元,雖然當初美意是提供農民減產稻米誘因,無形間竟也成為農村社會的地租標準,增加農業成本,不少返鄉青年已出現「想耕作卻租不到地」的窘境。 高雄美濃有機耕作隊去年租地時,就發現租金高於休耕補助。美濃木瓜今年首度外銷日本,木瓜班班長黃廷生驕傲之餘亦憂心表示,租地成本過高,恐將影響未來擴大經營的可能性。 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溫仲良指出,由於農地高度零碎化,美濃地區農民每人平均擁有三分地以下的比例超過八成,休耕補助無形中僵化地租價格,不但不利於農業轉型或擴大農業經營,甚至只會擴大貧富差距。 三星農會總幹事林順發強調,政府一方面推動休耕減量,一方面卻又不斷保價收購,甚至擴大餘糧收購。現在一甲地稻產與收購的量都快打平了,無異保障農民生產,也出現政策矛盾。 ◎土地滋養人 人卻出賣土地 雲林斗南農會總幹事張有擇分析指出,有競爭力的土地一旦休耕,不僅豢養農民懶惰習性,也留不住年輕人,農民未來很難再重回田地。當前僵化的休耕政策,讓有心耕作的農戶或農會永遠只能與休耕補助拔河,農業未來轉型勢必更加困難。 「休耕政策是最廉價、最偷懶的政府收購手段!」吳東傑說,面對WTO衝擊,政府不能只是花納稅人的錢來補貼農民打發了事,立法院每年還上演不斷「加碼」(提高休耕補助或收購價格)的戲碼,這樣只會降低農業的競爭力,斷送農業命脈。「土地死了,文化也死了,靠土地滋養的人們就會離開土地,甚至出賣土地,難道農村不會陷入破敗?」 休耕政策雖達到稻米減量目的,但農民一旦失去自信、不再復耕,農民技術與農業文化也將無以為繼。撕裂農民與土地情感的休耕政策,已到了必須全盤檢討的關鍵時刻。 (原刊於2005.07.10中國時報三版) |
![]() |
送花文章: 39317,
![]() |
![]() |
#3 (permalink) |
管理版主
![]() ![]() |
![]() 【忘掉蹂躪 荒地耕出希望】
高有智、何榮幸/巡迴採訪 土地長期休耕,雖然休掉農村生態文化與周邊產業生機,卻沒有休掉台灣農民的夢想與希望! 不論是自力救濟轉型為生態農場、有機耕作,或是接受輔導轉種景觀作物、能源作物,在休耕政策下奄奄一息的台灣農村,農民正默默尋求各種可能的出路,儘管這些出路的成敗猶在未定之天。 「休耕土地也可以打造夢想!」宜蘭退休老師劉淑惠守著一塊田園,這裡曾經是慘遭盜採砂石的荒蕪農地,如今卻意外成為有機耕作的夢田。 宜蘭員山鄉的自然農場,一潭美麗的生態池長了各種水生植物,步道鋪上蘭陽溪的鵝卵石,小朋友趴在淺灘區摸蛤仔,嘻笑聲不斷。劉淑惠在生態池旁拿出一張又一張的舊照片,今昔對照,令人對這塊土地起死回生的過程感觸良深。 ◎一畝夢田 打造生態農場 十年前,父親分給劉淑惠一塊祖產地,這塊地向來都是由母親收地租,除了拿到一紙權狀,劉淑惠不曾到過自己的田地;但事隔兩年,她的田地卻無聲無息被佃農盜賣砂石,等到法院找上她,她才知道自己成為無辜受害者。 劉淑惠說,當時被盜挖的面積足足就有一個游泳池大,前後還動用超過兩百台車次的砂石車載運,雖然最後花了廿幾萬元回填,但由於盜挖過深,這塊土地早已無法耕作,處處是湧泉,即使轉手承租他人也難以再利用。 長期推動廚餘堆肥環保再利用的劉淑惠,去年心血來潮買下鄰近農地,一舉將這片荒土轉型為生態農場,被開挖的大洞索性就打造成「生態池」,湧泉處處也順勢改造成親水空間,提供兒童戲水淺灘,並種植有機作物與香料藥草。 劉淑惠不相信台灣農業沒有希望,也不願自己的土地從休耕變廢耕,她從有機耕作找到一片希望。生態農場雖然經營只有一年多,高價有機蔬菜已同時銷往台北與高雄等地,單單生菜萵苣一公斤即可賣到一百多元,參觀農場的人潮最多一天就有三、四百人,年收入超過兩百萬元,還足可雇用十個員工。 分散在台灣各地的無名小農,正以各種努力開啟休耕土地的希望。同樣地,農委會也在找尋新方向。 農委會從民國九十一年起推動休耕土地改種景觀作物,包括向日葵、大波斯菊等,短短三年內,從七縣十一鄉鎮擴及到十二縣廿五鄉鎮,面積也從兩百公頃暴增到三千四百公頃,一時蔚為風潮。 ◎景觀作物 有人樂有人憂 這股景觀作物熱潮看似樂觀,不少關心農業發展的社區營造團體卻態度保留。社造團體認為,景觀作物雖然可以美化農村,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必須結合農村產業文化,透過社區營造力量才能發揮價值。 今年美濃地區曾舉辦波斯菊花季,雖然吸引大批人潮,活動也辦得熱熱鬧鬧,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溫仲良卻認為,農村展現的美觀,不應該只是表面花花草草的美,而應該深植於產業的文化特色與永續發展。 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也強調,農業景觀無法取代農業產業,休耕土地種植景觀作物,並無法解決當前農業沒落與農村破敗,挽救農村的根本作法,還是得回到強化農業產業做起。 ◎再生能源 種大豆煉柴油 除了景觀作物,農委會今年更嘗試將休耕政策結合能源開發,試圖搭上發展再生能源的國際潮流,首度在全國北、中、南三區擇地共九十公頃試種能源作物,其中宜蘭三星、雲林古坑與台南學甲各有卅公頃休耕土地,種植大豆、油菜與向日葵等油料植物,以提煉生質柴油。 台南學甲地區卅公頃休耕土地,經過六月豪雨,正在準備播種,學甲農會早已分區規畫好,從外而裡,種植油菜、向日葵、大豆,讓兼具景觀的油菜花與向日葵能夠打前陣。學甲長期飽受人口外流之苦,農民都在期待,除了美化景觀,能源作物真能為學甲鎮農地找到一線生機。 老天爺對學甲農民並不公平,緊鄰北門鄉靠近海濱,學甲農地向來都不肥沃,鹽分高,灌溉水又少,旱田只能種植高粱或玉米等雜糧作物。儘管如此,學甲農民卻發揮韌性,早在民國八十一年就從貧瘠土地上找到「集團耕作」模式。 ◎試種新作物 學甲人願賭 學甲農會從最初兩公頃示範地,突破農民保土為重的心防,最後找到一百多公頃農田,約有一千兩百多個農民共同加入,透過擴大面積與機械化耕作雜糧作物來降低生產成本,使得每單位成本減少超過兩成,並提高單位產量達三、四成,這是當年台灣農業引以為傲的成功經驗。 然而,學甲鎮的高粱田仰賴政府保價收購,加入WTO後卻愈來愈沒有保障。即使農民勤奮,但近年來氣候變遷,每次剛要收穫高粱時,偏偏都遇上梅雨季,農民個個叫苦連天,原本一千四百多公頃的高粱田,現在只剩下不到一公頃,通通都改種綠肥作物,少數的高粱田,明年也打算休耕了。 因此,在聽到農委會將試種能源作物,學甲農民一口就答應要嘗試。他們看見的,無非是希望能源作物成為未來趨勢,不要讓土地只是種綠肥,而能結合當地耕作雜糧作物的寶貴經驗。 「過去耕田老是賭天氣,現在換作能源作物,我們還是得賭!」學甲農會供銷部主任李明席說,能源作物是未來趨勢,當地農民希望能搭上這班希望列車。 然而,宜蘭三星地區卻不看好能源作物。宜蘭過去沒有機械化耕作雜糧作物的經驗,播種施肥時,還得遠從台南學甲調集耕耘機。今年首度試種能源作物,雖然期待能開創新路,但這樣的大膽嘗試,宜蘭農民卻是冷眼以待,因為當地曾嘗試種植向日葵造景,最後卻以失敗收場。 宜蘭縣水稻育苗中心技術改良協進會總幹事陳章楠分析,宜蘭氣候根本不適合油菜、向日葵等油料作物生產,宜蘭九月就刮起東北季風,全年雨水又多,不像中南部較有種植條件,「過去每年也都有種向日葵,還不是稀稀落落,這是行不通的路啦!」 ◎種甘蔗煉酒精 應可一試 除此之外,學者專家也對農委會此項政策內容提出質疑。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指出,能源作物除了生質柴油作物,還有酒精燃料作物,台灣過去有豐富的種植甘蔗與甘藷的經驗,這些都可以提煉酒精汽油。農委會應該配合本土農業特色,結合台糖廣大的蔗田,何必一定要獨鍾大豆等作物? 以巴西為例,巴西是全世界生產酒精最多的國家,兩千年時,全年度約生產一六一億公升的酒精工作燃料,供給四百廿萬輛車使用,每天可減少使用石油廿萬桶,再生能源比例達一六%,並提供一百多萬個工作機會。郭華仁因而強調,台灣應該善用過去龐大的蔗作經驗,再順勢轉型發展再生能源。 農委會目前仍在試作能源作物的評估階段,因為台灣農業生產成本高,農試所初步估算,利用這三種油料作物製造的生質柴油,每公升成本高達五十元以上,較市售柴油貴了一倍以上;不過,農試所仍深具信心,除了研究農作與加工技術,更希望降低成本,未來油價上漲時,生質能源就會更具競爭力。 面對農民與學者的質疑,農試所所長林俊義說,除了油料作物,農委會也正在實驗甘蔗、甘藷與甜高粱等作物提煉酒精,不過,相關末端技術仍有待克服,但他相信休耕土地發展能源作物的方向,將會是未來的趨勢。 不論樂觀或悲觀,台灣農民都期待在休耕土地上種出新希望,這條路雖然漫長而辛苦,但對於已無退路的農民來說,這條路卻是保住農業命脈與農村文化的必經旅程。 (刊於2005.07.11中國時報八版) 引用:http://blog.chinatimes.com/turtle/ar.../31/32224.html |
![]() |
送花文章: 39317,
![]() |
![]() |
#4 (permalink) |
管理版主
![]() ![]() |
![]() 【代耕救荒地 打造外銷三寶】
高有智、何榮幸/巡迴採訪 南台灣豔陽下,來自各地的農會人士、大學師生,陸續來到雲林縣斗南農會「取經」。斗南農會在休耕困境中創意突圍的故事,不但為嘉南平原注入新的活水源頭,更已成為各地農會學習效仿的典範。 「明明還可以耕種的田地,怎能讓它從休耕走向荒廢?」在內心深處呼喊下,斗南農會總幹事張有擇拒絕對休耕政策照單全收,他從日本「農地銀行」新觀念汲取養分,在三年前推動由農會出面承租農民土地,並成立代耕中心進行休耕土地集團耕作。 ◎高價租地 建立南部代耕王國 不過,農民既然可以坐領政府休耕補助,何必還要把土地交給農會代耕?張有擇坦承,目前台灣農業生產成本過高,除非農地承租業者有把握獲利超過政府休耕補助,否則沒有人願意承租休耕土地。 為了突圍而出,斗南農會決定提高「誘因」。在政府休耕政策下,農民只要在兩期休耕期間種植綠肥作物,每公頃農田一年可以申請九萬元休耕補助;斗南農會則予以「加碼」,只要交由農會委託代耕,農民一年可獲得十萬元租金,而且還不必付出種苗、整地等費用,頂多只要負責巡水圳等例行工作。 在這項高於政府休耕補助的誘因下,斗南農會更加入彈性設計,每年六、九月開放農民登記,讓農民可以自由選擇委託代耕一年或一期稻作;若在二期稻作期間,農會提供的一分地租金更高達六千元,遠高於政府提供的四千五百元。 斗南農會的創意與用心,慢慢化解了農民的疑慮。從三年前的小面積代耕,到目前已經代耕超過一百四十公頃,農民契作範圍更橫跨到同縣的台西、元長及嘉義六腳、台南將軍等地,逐步建立起南台灣代耕王國。 值得一提的是,台南縣政府在民國九十二年也曾推動「休耕農地銀行」,希望結合農會、專業農作組織,透過政府提供五萬元地租、承租土地的企業另外提供四萬元地租,農民就可實得九萬元,遠比當時休耕補助還多出兩萬兩千元,藉此創造「雙贏」局面。 但此項立意良好的規畫,始終沒有案件成交。除因為違背稻米減量目標,難獲中央支持,再加上農民提供土地規模過小,也無法獲得企業青睞,只留下相關網站而已。 ◎牛蒡馬鈴薯胡蘿蔔 成功外銷 其實,斗南農會能夠成功承租土地與代耕,更重要的是打造出台灣農業外銷願景。 為了在休耕政策下找出路,張有擇曾經率領農會員工前往日本考察,因此發現胡蘿蔔、牛蒡是具有外銷潛力的農產品,再加上斗南的馬鈴薯,逐漸打造牛蒡、馬鈴薯、胡蘿蔔為「斗南農會三寶」。 張有擇說,台灣胡蘿蔔外銷日本,最大的優勢是在產期差異。日本胡蘿蔔每年二月至三月間總會缺貨,中國大陸雖也生產胡蘿蔔,但因緯度與日本相似,產期重疊,台灣胡蘿蔔此時正可大舉進攻日本市場。但台灣外銷胡蘿蔔卻不到日本整體進口的五%,顯示台灣外銷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配合日本市場口味,斗南農會還以調整播種株距的耕作方式,生產較小於國內市場的胡蘿蔔尺寸。透過現代農耕技術,斗南農會打造「胡蘿蔔生產專區」,終於成功打入日本市場,並將牛蒡外銷香港與日本等地。 負責代耕業務的斗南農會技師蔡永福指出,農會代耕中心還培養一支八人的工作大隊,除了負責耕作,為避免外來污染破壞,工作大隊更主動巡視農田環境,與農民共同建構「農村巡護隊」。 斗南農會並推動生產履歷計畫,從生產、田間管理到品選包裝,一律採用現代化經營與嚴格品管,同時應用個人數位助理器(PDA)、田間監測器與監視器等現代資訊通信技術,連接衛星定位,藉此掌握生產安全環境與農作資訊。「斗南農田都有監視器,農民還將配備PDA」已是農會自傲的田間管理目標。 由於農會的創意觀念與積極作為,不少卅歲以下的年輕人回流、投入農會工作。每到中午休息時間,農會代耕大隊總是看不到人,「他們不是去休息,而是抱著一堆資料與公事包,挨家挨戶勤跑農戶,跟農民面對面推廣承租休耕地的業務」,蔡永福如此形容這群「現代農會業務員」。 ◎中深耕突破傳統 土壤更肥沃 除了重視田間管理與農民溝通,斗南農會更採取「中深耕」的農作方式。一般農民通常只有淺耕,也就是在十五至十八公分的表土作業,但為了改善土質,突破地下水層涵養豐富水源,斗南農會利用廿至卅公分的中深耕方法,讓土壤更加肥沃。這種「不惜成本」的農作方式,單單整地就多了兩倍成本,一甲地就要花上一萬多元整地。 「農會要當火車頭,農民才會有希望!」斗南農戶張有利說。農民性格保守,往往不敢冒險突破慣有農作方式,中深耕的方式雖然有利土地永續經營,但即使宣導再久,卻因為成本較高,很難說服農民跟進,斗南農會的代耕大隊則終於突破這項瓶頸。 「休耕一步錯,便會步步錯,久而久之,就是走向廢耕,後悔也來不及了」蔡永福感嘆表示,許多土地美其名休耕涵養地力,但都疏於管理,早已經荒廢多時,農會就算要承租,還得付出多一倍的成本與精神整理,因此斗南農會只承租休耕一、兩年內的土地,這樣的土地才有競爭力。 ◎富里與美濃創意 皆成為典範 除了斗南農會,還有不少農會努力在休耕政策下突圍而出。 去年底,在富里農會帶動下,花蓮縣富里鄉成功外銷十八公噸的「台灣富麗米」到日本,連最挑剔的日本客戶也供不應求,這也是民國六十年日本停止採購台灣米之後,台灣米首度重回睽違卅三年的日本市場。富里地區農田即使輪到重點休耕區,也不願意加入政府休耕計畫。 美濃地區向來都是高雄大米倉,雖然是米的故鄉,卻始終沒有打出名號,甚至還曾發現廠商大量收購美濃米,再打著池上米名號高價賣出的令人痛心景象。 這樣的刺激催生「美農米」,美濃農會近來推廣「美農米」品牌,逐漸打出市場名聲。去年的良質米比賽還曾勇奪第二名,也讓農民種出希望。今年更尋求「農工異盟結合」,首度與中華電信工會合作,推銷工會員工團購,同時推廣農業體驗之旅。 美濃農會更發揮巧思,推出全台灣第一本「米存摺」。農民只要繳交一百公斤的稻穀,扣除脫穀、脫糠、選別等損失,就可以在農會各分部領回六十五公斤的白米,農會的乾燥與冷藏設備可以提供農民更新鮮好吃的米。美濃農會理事長朱信強說,農民是第一線的生產者,應該要吃好米,「農民生產的好東西都外銷到都市,自己卻享受不到,那有這種道理?」只有多肯定農民,才能帶給農業信心。 全國各地有心付出的農會,已在休耕困境中走出一條希望之路,相對於農民與農會的努力,全盤檢討休耕政策實已成為政府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刊於2005.07.12中國時報七版) |
![]() |
送花文章: 39317,
![]() |
![]() |
#5 (permalink) |
管理版主
![]() ![]() |
![]() Part1:【農家不賣地 留子孫好山水】
何榮幸、高有智/巡迴採訪 在休耕農地淪為投機客炒作牟利的年代,真的會有農家笨到集體簽署「不賣地協議」,自綁手腳將土地商機往外推,只為留給後代子孫一片好山好水? 苗栗大湖鄉芎蕉坑的十位農家,在民國八十六年簽下一紙協議堅持不賣地,這項特立獨行的創舉,當時還曾引起騷動。 但之後呢?這些農家是否堅持承諾?他們如何抗拒誘惑?他們的子女能不能諒解?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於土地的情感有沒有改變?這一連串疑問,其實才是簽署不賣地協議後真正的挑戰。 ◎客家山村芎蕉坑 自然好風光 從中山高速公路下公館交流道,轉接東西向快速道路通過汶水隧道,沿途山嵐清幽嬝繞,自然風光秀緻美麗,彎進大型車輛無法進入的山間小路後,更加令人心曠神怡。 由於農村產業快速沒落,又無法搭上大湖草苺熱潮,這個美麗客家山村的居民不斷外移,從十幾年前尚有百餘戶人家,到後來僅剩二十多戶,而且大多數為老年人,但他們仍保有客家人勤勞作息、節儉持家的傳統美德。 八年前,苗栗客家文史工作者黃鼎松等人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來自台北都會區的女畫家李平,因緣巧合來到芎蕉坑,發現這個可以隱居畫畫的世外桃源,立即買下四公頃田園房舍搬來定居。 外省第二代、一句客家話都不會說的李平,剛開始自然引起芎蕉坑農家的好奇猜疑,但她挽起袖子下田耕作、熱情招呼聊天,很快就化解了老人家的疑慮。 決心以此地為家的李平,更拉著鄰居去報名「社區總體營造研習營」,接著在聯合工商講師王本壯協助下推動「我家住在芎蕉坑」活動,並發動當地農民簽署不賣地契約。 ◎首創不賣地協議 十農戶簽署 「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因為大家都不希望這一片好山好水被破壞,所以很快得到十戶農家支持,反而是不住在這裡的親友有很多意見,農家還得去說服親友們」,李平與簽署協議的農家古政業、林珠京述說當初過程時,眼裡仍然閃耀著快樂喜悅的光芒。 這份台灣首創的「不賣地協議書」開宗明義強調:近年來因工商業發達,財團、商人對土地的炒作,以及濫墾、濫建等不法行為,對於自然景觀、水土保持的破壞日益嚴重。為保護珍貴自然生態環境,並有計畫適度開發地方資源,以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簽約農家共同約定,「民國一百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不得出售自家土地」。 不僅如此,這份協議書更規定,如果簽約農家違背承諾賣地,應支付出售價金之二分之一做為違約金;若農家未依社區規畫而濫墾亂建,亦應支付名下所有土地公告價款五分之三做為違約金。 這份不賣地協議雖然只獲十戶農家支持,但芎蕉坑三百公頃土地中,只有六十公頃為私人擁有,這十戶農家的四十三公頃已佔私人土地七成。 簽約儀式舉行時,農家特別邀請當時的省長宋楚瑜、文建會主委林澄枝等官員見證。但典禮上最令人動容的畫面,是簽約農家古政業簡短而發人深省的話語:「我只希望美美的山、好好的水可以保留下去,留一塊土地給我們的子孫」。 儘管如此,鄉公所對農家的決心仍持懷疑態度。當時鄉公所民政課長就質疑,土地畢竟是農家脫困的最重要資產,「萬一農家生活不下去了,怎麼辦?」 ◎一紙約定守八年 破外界疑問 八年之後,芎蕉坑農家還是活得快樂自在,他們用具體行動回答了外界的疑問。 「曾經有財團打算在這裡蓋健康中心」,古政業、林珠京透露,農家確實面臨生活壓力與賣地誘惑,「但我們懂得滿足,生活要求不高,既然愛這片土地,就應該守住這片土地」,至今沒有一戶農家違背承諾出售土地。 即使物質生活沒有明顯改善,八年來,竟有當初未參與的農家希望簽署「不賣地協議」,當地已有八個農家修建新房舍,年輕人也逐漸回流,顯示芎蕉坑居民對於未來仍然有願景、有信心。 ◎休閒農業新商機 年輕人回流 「年輕人願意回來芎蕉坑,除了因為快速道路興建後,比以前容易找到工作;也因為這裡保存了好山好水,是很好的居住生活環境」,目前是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協同主持人的王本壯如此分析。 林珠京、古政業也感嘆表示,老人家所求不多,無非是希望一家三代可以住在一起,彼此相互照顧、噓寒問暖,「不賣地讓我們可以三代同堂,這是用再多錢也買不到的收穫」。 更重要的是,「不論是九二一地震,無數颱風,還是七二水災,芎蕉坑山坡地生態依然完整無缺。既沒有土石流,大風大雨也沒有帶來任何災害,這裡的原生樹木與多樣生物依舊活躍」,李平的口氣滿是驕傲。 李平夫婦將原有房舍改成民宿,並且經營社區聚會中心、個人畫室、休閒農場合而為一的「天恩農莊」,提供遊客體驗藝文田園、自然生態之旅。 今昔對照,王本壯說,「幸好政府承諾的補助沒有全部進來,否則難保不會增加財團進駐誘因而破壞這片好山好水」。他強調,芎蕉坑農家推展休閒農業是可行的方向,「原本他們的生活,就是可以賺錢的生活,雖然不可能賺大錢,但對後代子孫來說,能在很棒的地方健康成長是最重要的事」。 八年過去了,李平的畫作早已充滿自然生態與農家生活,王本壯也從未婚到孩子長大,唯一沒變的,是芎蕉坑農家熱愛土地、知足常樂的生活哲學。每年四月底芎蕉坑夜晚的螢火蟲滿天飛舞,象徵大自然留給這群不賣地農家的美好恩寵與禮物。 |
![]() |
送花文章: 39317,
![]() |
![]() |
#6 (permalink) |
管理版主
![]() ![]() |
![]() Part2:【休耕演唱會 另類文化反思】
何榮幸、高有智/巡迴報導 涼風徐徐的夏日夜晚,金曲獎得主「生祥與瓦窯坑3」走進桃園中壢休耕田間,在舞台上唱起客家歌謠與各類曲目,在地的「白沙岬走唱團」則穿插創作歌曲與台語老歌…… 這是台灣首見的「休耕演唱會」場景,也是文化工作者對於休耕進行的另類反思。 為何要舉辦休耕演唱會?主辦者兼主持人、全家就住在田邊屋舍的「搖籃工作室」負責人曾年有,先說了兩段故事。 第一個故事,四十四歲、曾在廣告界任職的曾年有返鄉投入客家文化工作後發現,「我家門前的別人田地原本種稻,兩個孩子在田間得到最棒的自然生態教育,但這片土地休耕後卻逐漸荒廢,我們完全無能為力」。 第二個故事,曾年有聽到老農父子的對話,老農:「這塊地水泥打下去,以後怎麼再耕種?」兒子馬上回應:「嘜憨呀,水泥打下去變成高爾夫練習場,一年收入就可以扺得上你耕種十年甚至一百年」,他聽了之後感慨萬千。 因此,曾年有決定舉辦別開生面的休耕演唱會。「農民沒有條件對抗休耕政策,我們就在田中舉辦音樂會,用這種文化方式表達農民面對休耕的苦悶,希望大家聽完音樂後,能夠想想WTO、休耕這些事情」 六月十九日,曾年有與附近農家在下午先進行社區擺攤、跳蚤市場等暖身工作,原本擔心乏人問津的美濃有機米,一下子就被搶購一空;到了晚間,「台地戀歌之休耕演唱會」正式登場,農民與文化工作者沿著田間小路來到舞台前欣賞演出。 就在休耕田地中,「生祥與瓦窯坑3」主唱林生祥呼籲台下聽眾,可以多關注前一陣子發生的「白米炸彈客事件」,多想想楊儒門與農村的處境,以及背後深層的台灣農業問題…… 沒有直接尖銳的批判,也沒有激情嘶吼的吶喊,休耕演唱會留下的,是另一種透過音符表達的文化反思與土地情感,在夏日晚風的休耕田中慢慢擴散開來。 (刊於2005.07.13中國時報七版) 引用:http://blog.chinatimes.com/turtle/ar.../04/33010.html |
![]() |
送花文章: 393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