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單個文章
舊 2010-03-28, 04:51 AM   #4 (permalink)
NKNK
長老會員
 
NKNK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8676
在線等級: 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10
住址: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文章: 4591
現金: -2 金幣
資產: 26502156 金幣
預設

漫說《尚書·洪範》「敬用五事」之「言」(上)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語言」,我經常都在強調「語言」是我們人生之中極為重要的事情,在研究和運用「語言」上,在我們的生活和認識中有很多方面還是一片空白,儘管有不少專家學者教授們做了不少這方面的研究,但是這種研究更多的還只是停留在學術的層面上,基本上還沒有落實在我們修為的層面上。

《尚書·洪範》九疇中提出要「敬用五事」,從「貌、言、視、聽、思」這五個方面上為我們指出了一個全面的系統的自身的修煉功夫。前面我們通過對「貌」的闡述,使大家對「貌」有了一個比較直觀的感覺。其實人與人之間打交道,所謂的第一印象首先是形象氣質,但形象氣質背後馬上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語言。在中國傳統的相法中,認為語言是內相,而五官僅僅是外相,在推斷命運時,內相所佔的比例和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外相。

我們每天都在思維、每天都在思想,但是我們不知道自己這個思想是怎樣運作的;我們每天都在說話,但是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說話。我們面對的客觀環境千差萬別,有時候話說得很正確,但有時候話又說的莫名其妙;有時候當說的話不說,不當說的卻廢話連篇;有的人因為能夠語言到位而給自己帶來益處,也有的人因為自己語言不當而給自己帶來了若干的麻煩。因此,我們一定要認真的思考什麼是語言,它和我們到底處於一種什麼樣的關係,要明白語言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的功用,如果不明白這一切,那麼可以說我們的生活將會非常盲目,我們的工作也不會進入一種比較自在的狀態。

語言是人們在社會工作和生活中彼此之間進行交流的重要媒介。社會的複雜性、人事關係的複雜性決定了人心的複雜性、多變性和難以預測性,反過來又加劇了社會人事交往的複雜和多變。人們的榮辱得失、順逆是非無不與語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不管是企業、公務員、白領以及各行各業的不同階層,不論年齡性別,語言都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確實有著切身的利害關係。

很多人都想學《易經》,但是應該怎麼學呢? 《易經》中雖然有很多卦,但並不是要我們以此去打卦、去預測、去推斷,實際上很多卦的卦辭都是直接指導我們的修養,指導我們的修為。比如《易經》·家人卦大象辭有云「君人以言有物,而行有恆」。什麼是家人呢?家人就是自己家的人。自己和自己家裡的人打交道,應該做到「言有物」,言必有所指。我們說話一定要意思表達清楚,如表達的對像是什麼、表達的目的是什麼等等。如果「言而無物」,那麼大家聽了半天都還在雲裡霧裡,不知道你想表達什麼樣的意思,那肯定就不能達到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的作用。

不僅要「言有物」而且還要「行有恆」,行為要保持自己的一貫性、嚴肅性。我個人非常看重我們行為中的一貫性、嚴肅性,因為它是人格穩定性不可缺少的內容,如果一個人沒有這種嚴肅性和穩定性,那麼這個人在信用上就很值得懷疑。所以《易經》中的卦,都對我們的修養作出了相當明細的指示,並提出了直接的要求。如家人卦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家人們的相聚中,要做到「言有物,行有恆」。儒家學說非常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從齊家的角度上做到了「言有物;行有恆」,那麼在「治國,平天下」上就更應該推而廣之,也要做到「言有物;行有恆」。

語言有語言的魅力,但有的人說話就能夠吸引周圍的人,而有的人不善於運用語言,沒有語言的能力,於是一說話就會得罪人,進而給自己帶來麻煩。所以我們一定要看到語言的背離。

語言中存在著很多的秘密。我們能不能洞悉語言的秘密呢?那這個秘密究竟是什麼呢?語言既有它公開的一面,但是在語言的背後還有它不公開的一面。我們可以注意一下自己平常說話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說半截藏半截,可以說任何時候都是如此。怎樣在公開的語言背後聽懂別人沒有用語言所表達出來的那些內容,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察分析的基本功,我們也需要鍛煉和加強我們這種說話和聽話的基本功。

《易經》·繫辭有云:「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也也」,在我們學習《易經》的時候,就已經對此做了一番簡單的闡述。這裡再次提出來,就是要明白我們麻煩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很多都是由於語言這個因素而引發。 「君不密則失臣」,古代皇帝在面對國家大事、人事秘密上,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失去他的忠臣。 「臣不密則失身」,臣子如果在語言上不謹慎,就會給自己引來殺身之禍。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複雜關係,其中有的人事關係可以公開,而有的人事關係則不能公開。在工作之中,有些關於工作的話可以對外面講,但是也有很多工作中的話就不能拿到外面來講,如現在常說的政治機密、商業機密、人事機密等等,也就是說語言本身也就要講究一個「密」字,佛教稱之為語密。

儒家和道家都實非常講究語言秘守密用的功夫。但是我們怎樣對語言進行如實的感覺呢?那麼首先就要回歸到我們的心上來。 「語言是有聲的思維,思維是無聲的語言」,這已經是一百多年來眾多語言學家反複使用過的話語。我們為什麼會如是說,因為我們是如是想的,我們所說的都有是心裡這麼想,把心裡的念頭通過有聲的、有像的這麼一種形式表達出來就是語言。

但是語言又不僅僅是思維的產物,它有時還要受到情緒的左右。當我們受到七情六慾的煽動、燥動,那麼語言的剛、柔、緩、急就會受到影響。大家可以想一想,一個神閒氣定的人說話是一種什麼樣的味道,而一個氣急敗壞的人說話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味道;處在狂怒之中的人說話是一種什麼樣的味道;失敗者或者是一個剛剛在事業上的失敗的人說話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味道等等。所以我們的思維、我們的語言除了平常的精神活動、思維活動之外,還深深地受到我們情緒的干擾。我們怎樣在我們的語言、思維之中排除情緒對自己的干擾,使我們的語言表達更慎密、更科學、更規範、更得體,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所應該修煉的基本功。
語言需要清晰,對於所表達的情感、事物、交流的內容,首先都需要自己有一個清晰的思維過程,有了這麼一個清晰的思維過程,才能夠使用清晰的語言將其表達出來。如果自己的思維邏輯清晰,那麼自己的語言所表現出來的邏輯也就會很清晰。反之思維是混亂的,那麼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也是混亂的。很多人說話吱吱吾吾不知所云,為什麼不知所云?一方面不少說話者本身在思維上就是迷糊的,另一方面說話遮遮掩掩,一問三不知的人也大有人在,但是他是否真的不知呢?也不完全是,只是有些人不願意給你講而已。

作為我們自己而言,尚且不用去管別人如何表達語言,關鍵是我們自己首先要擅於表達語言,要擅於駕馭自己的語言。怎樣駕馭自己的語言,怎樣更好的表達自己的語言,這本是就是一個很高深的學問,這裡我先只是說出一些目的和要求。

在善於駕馭自己語言的同時,還要善於傾聽別人的語言,即善聽。人與人的交流為什麼總是非常困難,就是因為每一個人都不願意當一個好的聽眾。當別人剛說了兩句話的時候,他似乎就已經把別人後面要說的話都懂完了,於是馬上接過話頭,要麼贊成、要麼反對、要麼補充、要麼節外生枝,總之大部分都是在誤解別人語言的基礎上表達意思。這種由此而生髮的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和教訓太多太多,所以一定要善聽,真正的交流必須建立在善聽上。讓自己靜下心來,排除自己心裡的成見,排除自己心裡的雜念,認真老實地聽別人傾訴,這很多時候也是一番樂事。

我經常遇到這麼一種情況,當我講話較多的時候,別人對我不感興趣;當我不講話或言語較少的時候,別人卻對我非常尊敬。有時和朋友們在一起,話多之人未必能討好,而寡言少語者往往能得到意外之喜,這是我個人的經驗。以前我話多且雜,結果走到哪裡都不討人喜歡。後來懂得了當說則說不當說就不說,於是不說的時候多了,說的時候少了,結果自己的處境反而逐漸有所改善。

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中普遍存在的怪現象,其實原因很簡單,每個人都有表現自己的慾望。張三和李四之間打交道,張三通過充分錶達他自己的思維和語言等等,表明他自己存在的價值,於是他有了一種成就感。如果李四在他的面前扮演好聽眾的角色,那麼張三就會覺得李四是他的朋友。如果李四和張三爭論或是不願意聽張三胡扯,那麼張三就會覺得「話不投機半句多」,輕則彼此之間產生隔閡,重則為仇人。什麼叫言語投機?就是當好聽眾就投機了。因此要善聽,要善於扮演聽眾這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當然語言也分「陰陽」,我們談到了要善於當聽眾,你只有聽懂了別人的話,才能夠真正地與別人交流,所以要將心比心。我們要看到語言「陰陽」這個方面,說好話不費錢、不花成本。佛教講歡喜佈施,只要讓別人高興,什麼好話都可以說。但是若不能善於對此有所把控,就很容易成為說大話、開空頭支票的人,那就屬於欺騙,而別人得不到你所給予的承諾,那麼就會產生怨恨,從而給自己帶來麻煩。

以上這些都是從淺層的意思上進行闡述,而從深層的意義上來講,我們的語言本身就不可能完全把我們心裡所想的表達出來。為什麼會如此呢?人與人打交道,有時候心裡如是想,而一旦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就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意思。 《易經》有雲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書的確不盡言,但是為什麼言不能盡意呢?前面不是才說了語言是有聲的思維嗎?這是因為一方面語言對心意的表達,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一方面則是有些心意本身就不可能表達。

我們的念頭無時無刻都不在轉動,這些轉動的念頭很多都見不得光,是不能隨便說出來的。比如某男看見某位女士,心生歡喜之心、愛慕之意,但是肯定不可能隨便就去對這位女士說「我喜歡你、我想你」等等,這一類的話根本就不可能直截了當的說出來,而是只能繞圈子說一些不相干的話來表達對此人的好感,但是你內心實際的想法,那可是十萬八千里。見到某位老闆,你想和他搞好關係,以便能得到他在財力上的幫助,但是當你真正在見到他的時候,肯定不能說「你把錢拿一點來給我用」,於是在語言上就要扭曲,拐個彎,謹慎措辭,而心裡真正的想法又是如何呢?

對外邊的人是如此,對自己親近的人何嘗又不是如此呢?戀愛中的人彼此之間又有幾個說真話的呢?肯定都是說讓對方高興的話,生怕說出刺激對方的話。父子之間、夫妻之間、朋友之間,總之人與人之間莫不如此。

語言如同冰山之一角,底下還有一個巨大的被掩藏在水下的冰塊,是我們所不能見到的,這實際上就是語言的實質。語言有它的傾斜性,同時語言又有它的虛偽性。儘管語言有些時候信誓旦旦、堂而皇之,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白語言永遠有它欺騙性的一面。比如說今天這茶好不好喝,我們今天去幹什麼事情等等,這些工作和生活中相對具體數量化的語言,都談不上什麼隱瞞。但是一旦涉及到情感上、利害上、人事上,包括名譽、是非上的很多事情,在語言的表述上就大會打折扣。涉及到這類話題,特別是敏感話題上的語言都具有欺騙性、虛偽性,用現在的話來說,稱之為外交式的語言,外交式的語言就是四平八穩不知所云。但是這些都是理性強,自我控制能力和語言控制能力強的人才能做得到,而更多的人在這方面都顯得很薄弱,於是就會給自己或者他人帶來麻煩。

因此,我們一定要對語言本身有一個全面的考核。到底這個語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從前面所說我們已經知道語言很複雜,知道語言首先於我們的情緒有很大的關係,情緒的陰陽剛柔決定了語言的陰陽剛柔;我們慾望追求上的順順逆逆則又決定了情緒的陰陽剛柔,進而影響了我們的思維和語言。

另外一方面,語言又和我們自身修養的關係密不可分,語言實際上是當事人的知識、閱歷、見地、道德等的綜合表現。在這些方面火候越老道、修養越高,那麼就表現為他對心和環境的觀察、分析、判斷與駕馭能力的高低。我們可以注意觀察,就可以發現什麼樣的人就會說什麼樣的話,如《水滸傳》中李逵與武松之間的話就不一樣,與盧俊義的話也不一樣,和宋江、吳用等人的語言也不一樣,各有各的特點。我們看《三國演義》、《紅樓夢》,就會發現不同層次的人說話的感覺就是不一樣,皇帝有皇帝的語言,太監有太監的語言,宰相有宰相的語言,縣官有縣官的語言,師爺有師爺的語言,秀才有秀才的語言,商人有商人的語言,富翁有富翁的語言,強盜有強盜的語言,窮人有窮人的語言,市民階層有市民階層的語言。我們常說「財大氣粗」,有錢了,說話時氣粗;「官大氣雄」,官大了氣粗不好,因為官必竟要文雅一些,當領導為民做主的,氣粗了不好,但是氣還是要雄。這些語言都跟自己的身份、地位、閱歷、見地、道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所以我們對與語言要充分從這幾個方面來審查,一個聰明的人、善於分析和觀察的人,他一定善於聽別人講話。有的人聲如鐘鼎,我們看到很多為官之人,當他發言的時候,他會不由自主的氣從丹田而發。真正生意做得順的人,你一聽他說話就是底氣十足,聲音還有清越、悠揚、喜氣融融等等之味。

在相法裡,還將聲音分金、木、水、火、土五音。有的人聲音聲如洪鐘,則金音很重;有的人聲音清越、悠揚而有絲竹之聲,則木音重。以前我在電視中聽某位高級領導人講話,此人形像不敢恭維,一臉苦相,但是他發言的聲音,確實清揚高遠,抑揚頓挫,從音相上看也是很優秀的。有的人說話斬釘截鐵,話不多但每一個字都讓人感覺能把鐵釘子都咬的斷,這種人平時不說,但一說話就能感覺他的智慧和殺氣,於是乎一般在下面聽這種人講話的人,都會不寒而慄、畢恭畢敬。

我初到北京時是用純正的四川話與別人交流,經常會有人對我說「馮老師你用普通話嘛,你的很多話我們都聽不懂」。我則問他們:「同樣是四川人的鄧小平講話,你們聽得懂嗎?」他們說聽得懂,我又說「我和他在語言上有什麼差別嗎?為什麼你們就聽不懂呢? 」他們自己也覺得奇怪,但是卻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我則說:「我明白,因為鄧小平講話的時候,大家都會豎起耳朵聽,並且全神貫注,這時候你所有的精氣神都集中在他的語言上,你整個思維活動、語音自我調節系統全部都在為他服務,不敢中斷,不敢開小差,所以能聽得懂。但是我講話,大家就可以掉以輕心、滿不在乎,以這種漫不經心的態度來聽,那當然就不容易聽懂了」。這其中的道理也就顯而易見了。

如果我們聽一個人說話,中氣足、底氣足有穿透力,此人一定在富貴之中,一定在順境之中。有的人你看見他氣急敗壞,囉囉嗦嗦,相比此人境遇也不會很好。 《易經》中有些語言就非常到位。如「將叛者其辭慚」,一個人如果要背叛你或者他要當逃兵,那麼在他言語之中就會透露出慚愧、惶恐不安、不好意思。比如某人向借了你錢,本來說好今天要還,結果沒錢還了,於是他那種慚愧、羞愧、不安,馬上就可以在他的語言之中感覺出來。 「中心疑者其辭枝」,如果我和你交往時我心裡對你有所懷疑,於是我們彼此之間語言交流的時候,我的語言就會東一下,西一下,支支吾吾,閃爍其辭,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王顧左右而言他」,就是不和你談論正題。

「吉人之辭寡」,吉利的人不會輕易的暴露自己的內心活動。古人就曾形容劉備是「喜怒不形於色」,但僅僅是「喜怒不形於色」還不行,還要「喜怒不形於語」。 「喜怒形於色」一般還不會有什麼事,但是若「喜怒形於語」就比較麻煩了。我臉上表現出不高興,但是嘴上不說,別人就無法給我定罪,但是我若在語言上把不高興說出來就比較麻煩了。法律上從來沒有說過,如果法官心情好就可以給某人減罪,如果心情不好就給某人你加罪或無罪判成有罪,至少目前在法律上還沒有對人的面目表情進行評判。但是,法律或者風俗卻可以通過對人的語言進行褒貶了,因為語言一旦說出來後,就成了一種實實在在的東西,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成了「現業現前」「業行於言」,就成了業了。所以吉利的人平時一定很少說話,很少表態,很少暴露自己所思所想,這樣他就不會別人射箭的靶子.我不表態,你就不會知道我在想什麼?那你還能有什麼可以用來攻擊我呢?所以語言少的確會給自己帶來異想不到的好處。

「躁人之辭多」,急躁的人、沒有靜氣定神的人一定語言多。一天到晚誇誇其談,費盡口水,但言不盡意,聽這種人說話往往不知其所云。我們說話是為了交流,是為了達到我們工作和生活中的某個目的,如果沒有目的性隨便說話,那麼對自己是一種浪費,對別人也是一種浪費。因為誰說話都不可能一直一個人自言自語,否則別人會誤以為此人是一個神經病。那對別人說,就需要一個聽眾,然而就會消費別人的時間。魯迅先生曾說「浪費別人的時間就等於謀財害命」,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你浪費了別人的時間不就等於謀財害命嗎?但為什麼說「躁人之辭多」呢?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躁人,那是指對自己的情緒無法自我把控的人。如果對自己的情緒能夠自我把控,那麼他也就能夠對自己的語言進行把控,當說則說,不當說則不說;當止則止,不當止而不止,稱之為不智。所以對於「躁人之辭多」還有很多方面值得點評之處,不要僅僅局限於「辭」而已。

平時我們在與別人交流的時候,要經常檢點自己的語言,是多還是不多。如果多了,就要想辦法使自己的語言減下來。對某件把事情,能夠用一句話表達清楚的,決不用兩句話來說,更不用什麼十句、百句,那是浪費。所以這是一個語言的修養,一定要把我們的語言習慣修改過來。此外語言不要情緒化。不要因為自己今天高興了,就什麼話都對別人說,那隻有在人數較少,且彼此之間情感較好,時間也相對空閒的前提下,才可以這樣做。但是在人比較多、時間也短的情況下,就一定要善於使用最簡潔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我個人非常讚賞寫詩的人,中國古人寫詩,有四言八句、五絕等等,一首五絕也不過二十個字,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但是這短短二十個字卻表達了多麼深遠的意境,如果翻譯成白話文,可能用了一、二萬字都還沒有這二十個字說的清楚,說的明白。蘇東坡的「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僅僅二十八個字,你真的寫一篇散文或者議論文,你就不一定能夠超越他所表現的境界,也不一定說得比這二十八個字所表達的意思清楚、明白。

因此,一定要養成用「精簡扼要」的習慣來表達語言,特別是在單位上尤其是在政府部門工作中,給領導匯報工作,那一定要三言兩語就把話說明白。假設一位國家總理聽各個地方的高級官員匯報工作,肯定他最煩的就是那些半天都說不清楚的人,為什麼呢?說了半天都沒有說在正題上,畢竟他身為國家總理,時間非常有限,他日理萬機,要管理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三十多個省、市,有很多事需要他來處理,不可能有什麼時間聽你一個人囉嗦。

如何最精簡扼要的表達,這是一門科學。科學講究經濟效益,那麼在語言上、在思維上如何達到這種效益呢?要對語言進行掌控,首先就要對我們的思維和精神進行掌控,假如對我們的思維和情緒控制不住,那麼你對自己的語言也控制不住。最近,我經常愛問別人「一分鐘以後你在想什麼;一分鐘以後你會說什麼」,很多人都是一片茫然。實際上這可以有先見之明,因為在語言和思維的前面有一個動機,這個動機是受情緒控制。當我動機一來、念頭一來、情緒一來,必然有相應的思維、相應的念頭、相應的語言出現。我沒有這方面的情志就不會有這方面的語言,沒有這樣的因,就沒有這樣的果。當然有些語言並非自發,而是受外緣刺激產生,比如我們兩人對話,我提一個問題,你回答一個問題,這時候我下一分鐘的語言,是根據你前一分鐘的問題而帶來的這麼一種思維、一種語言。實際上我們的思維和語言,在我們能夠熟知以後便可以知道它的來處和去處,但是很多人沒有接受過這方面的訓練,於是他就不知道自己語言的來處和去處,這必須經過深入的修為,才能達到這樣的火候。
__________________
百戰功成老太平
優柔誰肯苦爭衡
玉鞭金馬閒終日
明月清風富一生
NKNK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4708, 收花文章: 3713 篇, 收花: 26120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4 位會員向 NKNK 送花:
cara551977 (2010-03-28),K22514 (2010-03-28),KT88 (2010-03-29),quasar (2010-03-28)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