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萊姆論壇

返回   史萊姆論壇 > 綜合討論二區 > 生活話題、日常閒聊、喇勒唬爛灌水區 > 轉帖文章區
忘記密碼?
論壇說明

歡迎您來到『史萊姆論壇』 ^___^

您目前正以訪客的身份瀏覽本論壇,訪客所擁有的權限將受到限制,您可以瀏覽本論壇大部份的版區與文章,但您將無法參與任何討論或是使用私人訊息與其他會員交流。若您希望擁有完整的使用權限,請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註冊的程序十分簡單、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註冊是完全免費的!

請點擊這裡:『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發文 回覆
 
主題工具 顯示模式
舊 2010-03-28, 04:21 AM   #1
NKNK
長老會員
 
NKNK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8676
在線等級: 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10
住址: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文章: 4591
現金: -2 金幣
資產: 26502156 金幣
預設 文章 - 成功之道<尚書洪範““貌﹑言﹑視﹑聽﹑思”中的秘旨

馮學成
1949年出生於成都,師從海燈法師、本光法師。在40年的學、修、養過程中,馮學成獲得了彌足珍貴的內證經驗。上世紀90年代初,馮學成先後編著《巴蜀禪燈錄》、《環境憂思錄》等著作。 2000年以後,馮學成更以《雲門宗史話》和《趙州禪師語錄壁觀》這兩部巨著的問世,體現出其獨步於禪海之識見。 2003年創辦儒商書院,開始面向社會傳播傳統文化。 2004年初,馮學成創辦了全國首家以弘揚國學為已任的私人書院——龍江書院,從此開始系統講授傳統文化經典。 2008年初,馮學成到廣州籌辦“南華書院”,並出版《禪說莊子》、《信心銘》、《心的世界》、《雲門宗史話》等著述。



書院簡介:


書院原為唐代中書省修書或侍講的機構。玄宗開元六年(718),設麗正書院,十三年(725)改為集賢殿書院,置學士,修撰等官,掌刊輯經籍,收求遺書,辯明典章,以備顧問應對。宋以來,書院多為官府或學者講學肄業之所,分為兩類:泛者為士子修學儒家經史,以備科場考試之需,預習為官之道。秀者為傑出士大夫講學﹑交流﹑修習之地,為澡雪身心,傳習聖賢之體用。廬山白鹿洞書院,長沙岳麓書院,商丘應天書院,洛陽嵩陽書院乃其傑。宋元明清四朝,國之才器,多產於此。四川人傑地靈,僅成都一地,即有石室﹑墨池﹑潛溪﹑錦江﹑芙蓉﹑草常﹑尊經等書院多處,為當時名勝,賢達英秀,多聚於此。


辦學宗旨: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乃古聖賢匡濟天下之崇高理念,我書院本著這一理念,為有志者提供格物致知,窮理盡性的場所,以期能自覺於修齊治平之道,大用於國民。是欲以三千年中華優秀之文化,陶鑄當代社會精英,亦祈其能自覺運用和弘揚我中華文化,是欲以國學之醇美,饗諸仁君,內誠明於心性,外暢達於事業,謹此緣起,以待君子。教育目的:人為事之本。欲成事者,先需成人;欲成大事者,先需成大人。故成人之道,實非雜技之學。本書院之教學研修,欲使有志者能以聖賢之道,自覺實踐於自我事業。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善為我用,與時俱進,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而美煥於天下。


學修總綱:


所謂內聖外王之道,即以四書五經為綱,王霸之術為目,參以古今中外經緯之要,以厚德蘊,廣見識。其次第如下:


一﹑明志:以古聖賢仁愛之心為心,匡濟天下之志為志,敢於非常之世,做非常之人,成非常之功。


二﹑煉性:以慎獨﹑居敬﹑和樂﹑圓融為功夫,鑄就仁義禮智信之成德,於世間卓然而立。


三﹑開眼:知己﹑識人﹑審時度勢﹑﹑領悟大歷史的規律,洞悉天人之際的機蘊,極高明而行無礙。


四﹑致用:知內外﹑輕重﹑緩急﹑是非﹑安危﹑聚英賢﹑謀始終﹑通變化﹑實基礎﹑廣利益﹑大局面,造福於天下。

題崇州金盆地"龍行天下"山莊

興衰世事漫由天,性命身心實費言。
不了了之通大道,無方方可說幽玄。
龍行天下金盆地,虎臥林中草徑盤。
疊嶂群峰雲出沒,隨緣放下即成仙。
__________________
百戰功成老太平
優柔誰肯苦爭衡
玉鞭金馬閒終日
明月清風富一生
NKNK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4708, 收花文章: 3713 篇, 收花: 26120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9 位會員向 NKNK 送花:
cara551977 (2010-03-28),fishiii (2010-03-28),K22514 (2010-03-28),KT88 (2010-03-29),Living (2010-03-28),qdenise (2010-03-29),quasar (2010-03-28),Syman (2010-04-29),uplander (2010-03-28)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10-03-28, 04:30 AM   #2 (permalink)
長老會員
 
NKNK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8676
在線等級: 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10
住址: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文章: 4591
現金: -2 金幣
資產: 26502156 金幣
預設

漫說《尚書·洪範》“敬用五事”之“貌”(上)

《尚書·洪範》: 武王勝殷,殺受,立武庚,以箕子歸。作《洪範》。 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敘。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乂,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

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共同學習如何培養自身的氣質。以前曾參加過龍江書院學習的同學對此應該不會陌生,在學習週惇頤的《通書》時,就曾對《尚書·洪範》中的“貌言視聽思”進行了一番比較細緻的講解,其實在本人前幾年的講學中也不斷地重點強調這五個字,為什麼要反反复复地強調這五個字?我們都知道在國際上,如何衡量一個國家發展與否、是好是壞,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就是要看其綜合素質、綜合國力;而對於一個企業,如果要得到良性的發展,那肯定要追求全面的質量管理;而一個人又該如何達到對自己的全面管理,特別是內外一如的全面管理,如何提高自己的素質、提高自己的氣質,嚴格來講也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的體現。

現在有些人錢掙得多、官做得大,但未必有氣質,一旦他喪失了權力或金錢,那副可憐相就暴露無遺。而有些人儘管是平頭百姓,既窮且賤,但是卻有濃厚的人格魅力,不管是在逆境,還是在順境,都能保持一份平常心。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會有如此的差別呢?這其中的原因又在什麼地方呢?

我們每一個人在一生之中,難免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有低谷的時候也有高峰的時候,有喜也有樂,有悲也有哀。當我們面對外部繁雜的世界時,怎樣才能使之與我們內部世界相互協調、相互融洽,使自己的一生既能在有相對豐富的物質條件下可以過得滋滋潤潤、快快樂樂,也能在匱乏的物質條件下也仍然可以過得很充實、很愉快。這其實就是一個內心修養的問題,是很多人都應該認真對待並解決的問題。

前段時間在柏林寺參加明海大和尚升座,曾與一些知名人士進行了一番交流。我覺得現在有些出家人身上有一種“道氣”,這個“道氣”是從哪兒來的呢?而有些出家人看上去“道氣”就不夠,雖然他學富三車甚至學富五車,但仍然顯不出這個“道氣”來,這又是什麼原因呢?有的人雖然當了大官或是發了大財,但是周圍沒有朋友,很孤獨,周圍的人都不願意與他交往,這其中的原由又是什麼呢?而有的人雖然窮得叮噹響,但是每天的朋友不斷,大家都願意和他交往,願意和他一起親近。這又是為什麼呢?當然我們人確實是非常複雜。我們在座的人各自相貌也不一樣,有的年紀大些,有的年紀小一些;有的是先生,有的是女士;各不相同,如何處理這個“貌”呢?

“貌”,不僅僅只是落實在對個人外在形像上的簡單描繪,它實質上是個人綜合素質的表現,是個人內在與外在之間相互作用和綜合的結果,並通過外部的氣象體現出來。因此我們應該從氣象上來理解這個“貌”。在學習《通書》時我們就知道“貌作恭,恭作肅”,而《尚書·洪範》的內容主要是針對古代的帝王,帝王應該要父儀天下,為天下做表率,那麼在自己的“貌言視聽思”上就應該達到並符合相應的準則。那麼在“貌”上就應該要做到“恭”,即恭敬,不能吊兒郎當。如何使自己的“貌”做到“恭”,進而通過“恭”做到“肅”,即嚴肅的肅,這的確需要一個修行的過程,也是一個人氣質被優化的一種表現。孔夫子在《論語》裡就說一個人在氣質上,要做到“溫、良、恭、儉、讓”,其中離不開一個“恭”字,當然這個“恭”也離不開“溫、良、儉、讓”。

在日常生活中,相對而言女性們都喜歡打扮,都希望自己的形象更美好一些,並且現在女性對整個身形的、體態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衣著怎麼講究、眉毛怎麼打整、相互之間要如何搭配等等,總之是花樣繁多,甚至不惜代價去整形、整容。男性們也都在想辦法提高自己的形象,注重髮型、注重穿戴,西裝革履,皮鞋擦得鋥亮等等。而這一切是不是就可以達到對“貌”的提升呢?不過這些都是非常外在化的東西,和自己的內在氣質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中國自古以代來非常強調相法。從相法上來說,相有內相、外相之分,一般看相的人只能看外相,方面大耳、兩耳垂肩、鼻隆口方、天圓地方、劍眉星眼、隆準海口、虎背熊腰等等,都是形容男子漢的標準相,對女孩子來說呢,如柳眉杏眼、櫻桃小口之類。這些都是中國古代的審美觀念,與現代的審美觀念可能大都不相符合了。

在改革開放以前和初期,城市人一般都瞧不起農村人。那個時候即使這個農村人有錢穿皮鞋、打領帶,哪怕他把皮鞋擦得再亮、西裝穿得再筆挺,但是一看就知道此人是從農村來的。但現在不同了,改革開放這麼多年,農村里已經有一大批人比城裡先富起來,腰纏萬貫以後,所謂財大氣粗腰桿壯,他走出來的感覺已經不是以前貧下中農進城的那種味道了。現在一些從農村走出來的大企業家的氣質、形象,你還能說別人是農民嗎?走近了就會感到一種富貴逼人的氣勢。有些官員自身有一種威懾力,還沒走近就感覺到有一種氣把自己往兩邊分開。前兩天與朋友一起到動物園去,看到那些獅子、老虎,儘管它們有些腳也是跛的,走路都有些困難,但一走近,還是能夠感覺到它們那種野獸之王的可怕氣勢。

人與人之間彼此交往的時候,在形象之外我們會感覺到一股氣,這種氣有的使人親切、很舒服,有一種親和力;有的人則比較端莊嚴謹,接觸起來就有些困難;有的人內向,有的人外向,有的人賢達,有的人高傲,有的人心胸狹隘,有的人心胸寬闊,有的人一看就覺得有一股青春朝氣,有的人一看又覺得暮氣沉沉,有些垂垂老矣的感覺,這些都可以在貌上表現出來。我們在社會上生活特別是在社會上工作,不管是公務員還是企業家,或是白領也好,都很留意自己在人事關係中的位置和印象,聰明的人時時調理自己的形象,調理自己在團隊中的關係,使之達到一種和諧,以利於自己的發展,這個是必然的。

“貌言視聽思”是一體的,這裡我們主要還是先從“貌”上來說。從相法說人有貴賤,那什麼是富貴相、上好之相?佛教中說老佛爺相好圓滿。司馬遷在《史記》中形容孔子是“生而首上圩頂”,即額頭是向後退的,那麼就可以看出孔子早年不幸。反之,若額頭向前的人呢,一般早年的時候都會比較順當,額頭寬闊又向前的人,在青年時期都會相對比較好過、比較了然的,這是一種富貴之相。但是在《莊子》中所說的富貴之相就完全不一樣了,他書中說到那些得了道的人未必有富貴相,並非我們前面所講的方面大耳,或是兩耳垂肩等等,反而大多都是些殘疾人,有如金庸筆下的武林高手好多都是身有殘疾。

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有一些形象未必好、身材也未必魁偉高大的名人,大家在中學可能都應該讀過《晏子使楚》的文章。晏子是齊國的宰相,以雄辯的口才、敏捷的思維而聞名,但是個子很矮小。一次,齊王派晏子出使楚國。楚王知道晏子將出使楚國,於是想趁機羞辱齊國。楚王特意在城門旁開一小門,準備迎候晏子。晏子到得城門口時,守門的侍衛打開小門,請晏子從小門口進城,晏子心裡清楚楚王的用意,便停在門口,對侍衛說:“請你禀報楚王,問他這裡是什麼地方,如果我出使的是狗國,那我自然該從這個小門洞裡進去,如果楚國不是狗國,那我還得從大門走進去。”侍衛急傳話給內宮,楚王一聽,無奈,只好讓晏子從大門進城。晏子進宮拜見楚王,楚王看著矮小的晏子故作不解之狀,問道:“齊國的人一定不多了?”晏子反問道:“何出此言?齊國國都就有成千上萬戶人家,街市裡熱鬧的時候要互相側著身子才能通過,人多得可謂'舉手蔽日,揮汗成雨。'”楚王仰天大笑:“既然如此,怎麼會派你這樣的人來做使臣呢?”晏子不動聲色地回答:“君王有所不知,我們齊國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派遣使臣要依據出使國家的情況來定。對方的國君是明禮的,便派明禮之人為使臣;對方國家若是有才智的,便派有才智的人出使;在齊國實在找不出比我更蠢的人來,就只好派我來了。 ”楚王聽了心裡悶氣,卻只假裝無事的樣子,招呼晏子到廳堂,安排酒席款待晏子。席間,兩位兵士押著一位犯人來見楚王,楚王問此人所犯何罪,兵士按設計好的話回答:“這齊人是個劫匪。”楚王故意搖頭對晏子說: “齊人怎麼喜歡做這樣的事?” 晏子也搖搖頭說:“齊人在國內從不做犯法之事,到了楚國便成了這個樣子,真是風氣不同啊!”

因此在相的背後還有很多深奧的東西,所以古人在相法中除了富貴之外還加入了“古怪”二字。有些人除有富貴相之外,還有古怪參與其中。很多人未必能長得和賈寶玉、潘安、宋玉一樣儒雅風流,要真的長得向他們一樣,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奶油小生,恐怕也並不好聽,但是若長得向李逵一樣,可能也不會招女性喜歡。怎樣是好相?只從形像上說確實無法說清楚,情人眼裡出西施,情人眼裡也可以出潘安,的確這個貌相不好說。所以說一個人的形象、氣質、外貌要有一種劃齊的、統一的標準來要求是不可能的。西方曾經做過一個測試,用電腦按描繪出最美最美的人,其結果如何呢?並沒覺得有多麼漂亮。額頭有多寬,頭髮應該如何,眉毛應該多高,眼睛應多大,瞳孔應多大,胖瘦如何等等,總之將整個人分解成很多塊,每一塊都用大家公認的最佳最美麗的方式表達出來,最後再將它們拼湊在一起,結果這些電腦美女一點都不動人,男士看著也不好看,都有點卡通的唯美化了,因為他們都缺乏了真正的靈魂。

現在的人很多都對相法比較感興趣,都非常關心相法上對自己命運有沒有特殊的暗示,莊子稱之為“天命”。人一生下來是什麼樣子,那是老天爺決定的,通過人為來改變自己的相貌,是不可能改變老天爺對你的安排,所以從美容院出來的人大呼痛苦者太多,而感覺良好者很少。但是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貌”呢?
我有位朋友從事服裝設計行業,小有名氣,經常有不少女性上門請他設計服裝,但是很多在我看來覺得併不怎麼樣,並不是我這位朋友的手藝不到家,而是覺得她們中很多人的服裝與她們自身的氣質是分裂的,相互之間並不協調。因此我們應該明白《尚書》裡所講的“貌”,對服裝的要求並不太高,但是作為現代企業來說,要維護自己企業整體的形象,要求自己的職工統一服裝,這是企業自己文化建設的問題,是企業內部管理的問題,並不是我們所說的這個“貌”。關鍵是怎樣善於使用自己的“貌”,也就是如何使用自己的外部形象與內在氣質,這一點非常重要,現在還幾乎沒有人專門就這個問題進行討論,雖然有時在雜誌上可以看到一些相關的文章,有些企業的管理、銷售部門也許會注重對員工進行這方面的培訓,但這些內容也都比較淺表,主要是在儀表儀容等外在形像上。

如何建立自己的形象和氣質呢?首先要誠心,不誠心就談不上變化。我們看到有些人魅力十足,有的人窩窩囊囊的,我們先要在心裡面深深地問問自己為什麼?只有強烈改造自己的慾望作為前提,才談得上對自己氣質的改造。 《詩經》有云:“清明在躬,志氣如神”,清是神誌之清,明是智慧之明,如果我們身上隨時都。保持著清明的神誌,自然就是志氣如神了。什麼是“志”?即自己要達到的目標。什麼是“氣”?精神上肉體上的感覺。當某人得心應手、手舞足蹈的時候,那感覺一定很到位,進入了狀態,其工作效率、成效肯定很高。若某人兩眼無光,坐立不正,氣若游絲,氣色灰暗,陰風慘慘,這個人的氣象絕對不敢恭維,為什麼呢?他身上是陰晦之氣,沒有喜氣的。有的人一看氣色、眼神顯得很鮮活,說話神閒氣定,這個人不錯,有底氣。

“貌”給人一種非常玄妙和抽象的感覺,但同時又是一種真實的存在。我們每天都在與人打交道,可是很少留意每個人的貌,更很少在心裡對他們的貌打分。我們有沒有習慣每天對他人進行一番素描?就像達芬奇畫畫一樣,雞蛋都要畫一百次,但是這個素描不是繪畫意義上的素描,而是對人體氣象上的素描。如果我們能夠養成這種習慣,那麼在人與人交往中就肯定會佔上風,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握住一個人的特點,既能看到別人的優勢,也能看到別人的短處,所以這是人與人打交道的基本功。我們要善於反复地在內心去刻畫一個人,比如我今天見到某人,這個人第一次見面,這個人究竟如何,也許在這個時候我的心裡就已經在進行每秒三百萬次,甚至五百萬次地運算。這個運算速度非常快,但是如果沒有相當的修煉和積累是無法達到這種火候。這裡,我應該要感謝我的老師——本光法師,我那時跟隨他學習的時候,正處於文化大革命中,隨時都有麻煩、危險出現,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隨時保持著警惕性,如何使自己在那種陰暗的、充滿危險的環境中保持自己的平安,那就需要在識人之術上花功夫。

怎樣才能識別一個人呢?而且大多數人都沒有學習過相法,又該如何識人呢?那就需要對人的氣有所感覺。古人有云:“上相望神,其次望氣,再其次看相”,看相是最低層次的識人功夫,真正功夫純熟的人根本用不著看相,大家坐在一起,他就能感覺出你身上所釋放出來的信息:是善、是惡、是大、是小,是向上還是向下,對這些非常敏感。因此我們應該留心怎樣使自己具備這種敏銳性。這裡講的是功夫,不是學問,實際上是一種實踐的功夫,是觀察人、觀察人事關係的基本功夫,使之成為我們的自覺性,當然並不是要我們去搬弄是非,也不是佛教中所批評的妄生分別,而是要我們把自身這面心鏡擦乾淨,外物是什麼形象則鏡子裡自然就會表現出什麼形象。當然不能使自己的心鏡變成了哈哈鏡,如果是這樣,那就不可能正確地對事物進行觀察和照了。

怎樣感覺一個人的氣或者是氣相,這是大家都須留意的問題。如果我們能進一步注意,在面對自己的朋友、親戚,甚至仇人、敵人時,我們都能善於用自己的心去感覺。莊子有云“毋聽之於耳而聽之於心,毋聽之於心而聽之於氣”,你若能達到這樣的火候,那麼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之中,就不會被別人所蒙蔽,更不會被別人所欺騙。當然有了這樣的功夫,是不能以此為技去欺騙他人,一定要端正這個立足點。如果能掌握這個技巧,肯定會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大的方便。

人,不能僅僅立足於從富貴貧賤上來看,富貴貧賤只是命運所造成的一種表象。人與人的關係非常複雜,這一刻可以很好,但是下一刻可能就很糟。在《紅樓夢》中有這麼一段,賈寶玉與薛寶釵鬧矛盾而悶悶不樂,林黛玉知道後嘲笑他,說今兒寶姐姐和你好明兒不和你好你怎麼辦?今兒不和你好明兒要和你好你怎麼辦?你要和她好她不和你好你又怎麼辦?她要和你好你不和她好又該怎麼辦?賈寶玉聽後沉思了一會兒,然後有如破參一樣的說道:任憑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似乎破了禪機。所以我們要看到在人與人之間中,不可預測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

我在日常的交往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人剛一見面非常熱情,我就信以為真了,覺得別人對我好得不得了,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後,別人早就把我忘得一干二淨了。後來又多次遇到這種情況,其實我平時說話並不重,只是偶爾會說些重話,說“你們對我這麼好這麼熱情,我今天心領了,但是我不認真,過兩天你們就會把我忘了。”今天說這兩天我要到馮老師那裡去,天天都要去,馮老師太高明了,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我聽到不敢動心,我若認真了肯定自己要受罪,於是對他們說你們也不要這麼熱情,我也非常感謝你們,但是我也知道今天這杯茶喝完了,過不了兩天你們也就忘了。

此帖於 2010-03-28 04:46 AM 被 NKNK 編輯.
NKNK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4708, 收花文章: 3713 篇, 收花: 26120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4 位會員向 NKNK 送花:
cara551977 (2010-03-28),K22514 (2010-03-28),KT88 (2010-03-29),quasar (2010-03-28)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10-03-28, 04:39 AM   #3 (permalink)
長老會員
 
NKNK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8676
在線等級: 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10
住址: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文章: 4591
現金: -2 金幣
資產: 26502156 金幣
預設

漫說《尚書·洪範》“敬用五事”之“貌”(下)

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會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要在其中找到能夠保持穩定性、連續性的交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家都希望能夠找到幾位知己朋友,一起共事,山盟海誓,能夠天長地久的友誼,但是我們可以靜下心來回顧一下自己的生活經歷,能夠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和自己交往,真正這樣的知己能有幾位呢?想一想的確是很可憐的。以前本光法師就常對我們說:“感情是脆弱的、愛情是虛偽的,只有道義之情才是牢固的”。

對於道義之情,後來在寺廟呆久了,又明白了一個道理:“聖人門前是非多”。一個老和尚或者是大學者出了名,有了聲望,於是慕名而來的人就開始多起來了,天南海北的人都聚集在其門下,結果都想當大師兄,都想成為衣缽弟子,有的還想當關門弟子,結果相互之間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這能算是道義之交嗎?當然不是道義之交。還有的人說我在學道,這個說我在學佛,那個說我今天在教堂接受了洗禮,我們都成為兄弟了,未必如此,因為這些交往還沒有在“道”上交,只是一種外部形式,僅此而已。

那什麼才是真正在道上交呢?孔子在《論語》中有云“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搞這門學問也是如此。現在的大學生、中學生們裡面有幾個是真正願意學習的呢?我看我女兒在學校學習時就學得很痛苦,覺得她對學習根本沒有什麼興趣。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對數學充滿濃厚的興趣,覺得這是開啟智慧的鑰匙,學物理時也是如此,覺得是大自然的奧秘,學語文、化學等都是如此,每門學問自己都有著濃厚的興趣,結果很多現在的年輕人學起來根本就沒有興趣。所以“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只有喜好它,才能真正能學得進去,在學問上才有連續性和穩定性。但什麼又是“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呢?雖然有了喜好之心,但是沒有從中感受到樂趣,如果能真正從裡面享受到了樂趣,那麼在這門學問、在這一行中就真正樂在其中了,其境界與前者就是兩回事了。我在這門學問中,從小到大三十幾年的確是樂在其中,不管天晴下雨,也不管有錢沒錢、有飯沒飯,在當年的確是這樣。我有一位朋友是北大的研究生,在報社乾了多年,也辭職不干了,常常在寺廟裡打義工,正是因為他樂在其中了。如果沒有樂在其中的感覺,要想深入這門學問,可以說很困難。

所以乾一行要熟一行,乾一行要樂一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與人之間的交道也是如此。人與人之間的交道如果相互之間沒有一個“樂”的感覺,那麼這個交道肯定是不穩定的、被動的。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剛開始與他人接觸時都是禮節性的,都把禮節性的客套當成人情的必然,或者說是人群交往的契約,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觀點,有時所造成的結果是很可怕的。

從“好之“到“樂在其中”,看上去似乎和“貌”沒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這裡要花費如此多的篇幅來對其進行介紹呢?這是因為“貌”是離不開我們這個內心的氣象上的把握。有的人一見投緣,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相視一笑,莫逆於心”,能這樣的人很少,但並不是沒有。我們怎樣才能在人與人的關係中找到自己友情的支點呢?我們要明白友情的支撐點往往就是事業的支撐點。

相識滿天下,知己有幾人?雖說一方面是看別人,但更重要的是看自己,自己在與人的交往中是如何把握自己的貌、如何把握自己的氣象。有的人氣象顯得很高貴,有的人氣象顯得很卑賤,有的人顯得很剛強,有的人的氣象顯得很懦弱。有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有的人高興時得意忘形,稍有不順則尾巴就夾起了,看到比自己弱的人就盛氣凌人,看到比自己高一點點的人馬上又點頭哈腰,一副哈巴狗的味道。所以我們一個人應該建立和培養自己的骨氣。

怎樣養這種氣?又怎樣進行貌的修養呢?外在的高、矮、胖、瘦、美、醜等形像在先天就已經決定了,而內在的氣象、“貌”上的修養是可以在後天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培養的。以後有機會給大家講一下《人物誌》,看看古人如何評價人和對人的感覺,裡面分了很多類,此外如《世說新語》等書,都對人的德行、才學、品行、道德、語言等等分了很多科目。我在講《通書》的時候,也對此有所涉及。

以前古人講的是口碑,現在講輿論監督,輿論監督是媒體。李白曾有“一登龍門便身價十倍”的句子,為什麼會如此呢?如果某人經過名人的品評,經過有道德、有威望的一代宗師的點評,說你好,此人馬上便能身價百倍。古人評價人的要求非常的嚴格,他們有一套識別人、品評人的標準,從人的德行上、仁義禮智信上進行考核,而且都要落實在具體的事上進行考核。三國時期,有次鐘會和他的哥哥鍾毓去見魏文帝曹丕。當時哥哥才八歲,他剛七歲。面對著具有無上的威嚴和權威的皇帝,一般大臣都非常緊張,何況是個第一次面君的孩子呢?所以哥哥鍾毓緊張得汗流不止,可當弟弟的卻從容自然,一點也不緊張。魏文帝感到很奇怪,就問老大:“卿何以汗?”鍾毓回答:“戰戰惶惶,汗出如漿。”文帝又問小弟弟:“卿何以不汗?”“戰戰栗栗,汗不敢出。”同樣一件事鐘會都可以辯一下,於是乎大家都覺得鐘會比他那哥哥聰明得多,腦筋轉得快。可見對人的品評很重要。

在我的《棋賦》中有“且智如陶朱,功成尚攜西子”這麼一句話。陶朱公,大家都應該知道他是中國商人的祖師爺,古代商人都掛著他的像。春秋時期,吳國非常強大,稱霸諸侯,後在吳王夫差的率領下滅掉了越國,越王勾踐投降,並且夫妻二人都到吳國宮中當奴僕,最後被赦,返回越國成了吳國殖民地的傀儡君主。這時他接受了范蠡、文種等賢人的建議,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用了十年二十年的時間使一個殖民地的越國重新恢復了生計,並一鼓作氣戰勝並滅掉了吳國。范蠡這個人非常了不得,不僅協助越王勾踐重振越國,而且還使用美人計,把西施送給吳王夫差,後來滅吳成功以後,深知“大名之下難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於是他離開了越國,攜西施泛舟五湖,並改名陶朱公,以經商而致富。

下一句“行如黃霸,譽滿還避傾城”。如果不解釋一下,還以為黃霸遇到如西施一樣傾國之貌之人,實際上並非如此,他是西漢武宣時期一個政績極佳的宰相,當他準備告老還鄉時,整個長安城上至皇上下至老百姓,全城都要為他送行,但是他不願意麻煩皇上,也不願意麻煩全城老百姓,皇上剛剛批准他的辭呈,馬上趁天黑之前,便青衣小帽,帶上家人就出城返鄉了。結果第二天大家來歡送他時就已經找不到他人了,只見其留書說對不起,昨天晚上就提前回老家了。

他們表現的那種氣質,表現的那種風度,的確是我們現在難以攀比的。竹林七賢之一嵇康,三國時曹魏文學家,因得罪司馬昭而被其下令殺害。臨刑前,嵇康神色自若,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並說《廣陵散》不復聞矣,即從今以後這首曲子再也不會傳世了,死得多麼從容、瀟灑。清代文學家金聖嘆,曾寫有《十大才子書》,對《西廂記》、《水滸》等等大作進行點評,其評點本《水滸》《西廂》的問世奠定了他在中國通俗文學批評界的地位,這方面的里程碑意義恐怕至今無人能及。後因哭廟案牽連被滿清朝廷處以極刑。在監獄中就曾寫信與家人說“殺頭,至痛也;籍沒,至慘也。聖嘆以無意得之,不亦異乎?”臨終前更是飲酒自若,且飲且言曰'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 ”砍頭確實是一件讓人無法愉快的事情,但是面對刑場他還能說出如此詼諧幽默的話來,儘管是“黃連樹下彈琵琶——苦中做樂”,但他還能樂得出來,這樣的人能有幾人呢?最近媒體上報導了北京一個毒販子,以前風光之極,後被法庭宣判並被刑警架出去執行槍斃時,早就癱成了一堆泥。所以一個人如何才能保持自己內心的一種氣象呢?這個氣象的確很重要,又怎樣養成自己的氣象呢?

“貌作恭、恭作肅”,這個恭敬的恭,就是說我們一定要形成一種凝定之氣,有些像我們練功夫一樣要意守丹田,我的老師就教我在平時把自己的大概是眉心這個位置守住,隨時使自己的頭腦保持清醒。只有保持這種凝定之氣,才能使我們的喜怒哀樂不敢隨便出來搗亂。當年輕還尚未或是剛剛踏入社會的時候,還可以天真爛漫一些,但是一旦成年,正式進入這個社會以後,往往就身不由己了,那麼就一定要保有一種凝定之氣。在內心可以保持一份赤子之心,正所謂“清明在躬”,如果一天到晚都是陰風慘慘,那也不好。在保持自己朝氣、愉悅之氣的同時,還要保持自己的凝定之氣作為自己的護身符。如果我們的氣散了,難免有所謂“一念之差”,那麻煩就會隨之而來。我經常看到有些很高明的人,學問也很豐富,但稍不留意他就失察失念,失去了自己的覺照之心,於是就出現了一些尷尬麻煩的事情。因此我們一定要明白如果自身喪失了凝定之氣,那麼我們就會非常容易犯錯誤。

一個人的內在氣質是肯定不能用外在形象、相貌、穿著來決定。每一個人在面臨事務的時候可能會表現他的意志、品德、好惡,待人接物等各個方面,這些都會給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這時我們的觀察應該象攝像機鏡頭一樣,可遠可近,可廣可窄,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感覺人的氣質。如果不能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感覺,那麼自身的內涵就會很單薄,不厚實。怎樣才使自己顯得更厚實一些呢?這就需要我們用心去把握,否則難以使自己的氣質得到主動的調理、優化和完善。所以在“貌”上,我們就應該從各個方面注意自己的形象,注意自己的氣質,注意自己的品味,並非要去刻意美化或是達到什麼目的,這本身就是一個修行的過程。

人的氣質有很多弱點,所謂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當我們把天使這部分錶現出來時皆大歡喜,若把野獸這部分錶現出來時就會惹出很多很多的麻煩,所以我們要善於調控自己。若一個人有道氣,或有貴氣,或有大氣,這從哪兒來?都離不開平常我們自身的凝定之氣,這是我們變換自己、改造自己的一個起始點,任何時候都要善於養自己的凝定之氣,用佛教的話來說就叫“覺照力”。想入非非、打妄想、不求實際胡思亂想等等,可以說這些在我們的生命旅程中佔據了大部分的時間,浪費了我們的精神,浪費了我們的生命,但是如果我們養成了這個凝定之氣,有了這個“覺照力”,心不散亂,那麼你才能夠正確地面對自己、面對別人、正確地面對周邊的環境,才能使我們的工作更上一層樓,同時也優化了自己內在精神生活,提高了自己的精神享受,進而就能樂在其中,這時候會感到自己的氣象一天一天地在轉、一天一天地在變,其中的樂趣是美不勝收。

因此我們的內修就要在“氣”上去反复的品位、把握和感覺,要善於抓住這種樂在其中的感覺,找到了這個感覺,那麼在內修上就可以說是及格了,以後把這個感覺運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就會使自己處於一種優勢地位。有的人七情六欲上臉,往往不能掩飾自己的內心世界,如遇到挫折以後,其臉上就顯現出惶惶如喪家之犬一樣。我曾經對一位警官說可以注意觀察那些被抓進警察局的人,他們的眼神大都有些惶恐閃亂,平時這些人在外面都是如何了不得的,尾巴都翹到天上去了,但是真正到了監獄裡,一下就不行了。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自己沒有修養,平時習慣於頤指氣使,當自己失權失勢之後,失去了所有的依仗,精神就隨之而崩潰了,連常人都不如,想一想也是很可悲的。所以養氣也可以說是對自己意志力的鍛煉,沒有一個堅強的意志力,那麼自己的能量也就會非常有限。

“貌”通過了我們的修煉以後,的確可以產生一種不可名狀的變換。前段時間,有位朋友剛從泰國出家,接受了一個月寺廟禪修的專門鍛煉後回來,大家看見他後都覺得很新奇,只見他正襟危坐,目不斜視,眼觀鼻,鼻觀心,整個人還處在當和尚時天天入禪的狀態,心不散亂,那時的樣子的確讓人感覺道氣很足。然而後來就有些散了,畢竟又重新墮入了紅塵。如何把持而且能夠以一貫之非常重要,無論環境如何變化都能保持,這就是功夫了。所以永嘉禪師《證道歌》裡有云:“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我們一定要學會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中、不同的際遇中都能保持一種靜定之氣,用老子的話來說就是“寵辱不驚”,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學了老子《道德經》的人都會說出此句,但是能否做到呢?吹捧兩句就飄飄然,那還談得上什麼修行呢?或被人罵兩句、訓兩句,如同禪宗的棒喝,就算你立下功勞,一樣一頓棒子給你打來,或是一頓臭罵,看你能否承受得起,這些實際上都是一些考驗。只有不卑不亢、進退有據,當然大前提還是要恭敬、恭順,始終保持自己的靜定之氣,那麼自然就能平安。

在人與人打交道的時候,特別是人與人鬥爭產生矛盾的時候,有時候根本不需用什麼交流,只是坐在那裡,你就能知道,或是大家一見面兩眼一對也就心知肚明了。 《唐宋傳奇》裡有篇“虯髯客傳”,當時紅拂女慧眼識英雄,在落難的書生中一眼看中李靖,與他私奔。一天早上紅拂女正在梳頭,因頭髮很長,只有站在凳子上梳頭才不會拖地。被虯髯客看見,覺得非常漂亮,以至於有些入神了。李靖大為生氣,要與之打架,紅拂女見其身俱異相,暗示李靖住手,與虯髯客一翻交談後結拜為兄妹。虯髯客說李靖不錯,但還有些浮躁之氣,應該好好修煉一番。李靖問他打算去哪裡。虯髯客說現在隋朝的江山已跨了,天下豪傑蜂起,觀察天象時發現太原有天子之氣,太原李淵特別是李淵的二公子李世民是了不得的人物,我要去看一看,可能將來與我爭天下的就是他。於是他們一起到太原去,通過劉文靜引見,當李世民飄然而至,虯髯客看到李世民的神儀、氣度、風采,乃天人之表、日月之姿,虯髯客自己雖也是蓋世豪傑,智勇雙全、富甲天下,但一遇李世民,頓時有些氣虛。後來二人開始下棋,下到中盤,虯髯客便推盤認輸,說以後的天下是公子爺的了,我也不與你爭了。離開時對李靖說,十年後如果南方有變,你要為我賀喜,不要派兵來討伐。李世民當了皇帝約十年後,聽說在泰國從海上來了一幫海盜,把泰國國王殺了,自立為王,李靖遂向李世民說此人是當年與我夫婦二人一起晉見聖上之人,因見自己不能與聖上爭天下,於是跑到南方蠻荒之地去過過皇帝癮。

因此人與人之間誰當老大誰當老二,用不著去拼拳頭去決鬥,只需相互之間進行氣象上的碰撞。在動物世界裡,為了地位或權利相互還要爭鬥一番,但是在現在人類文明社會中就不需要通過決鬥的方式,士大夫與士大夫之間、高明人與高明人之間,在氣象上相互碰撞,暗中較勁就比試了,用不著真槍真刀地來,就解決了彼此之間的問題。

當然這只能是氣象修煉到了高妙之處才具有的境界。畢竟能達到如毛澤東、鄧小平的氣象的人很少,這和他們一輩子的業績有關,以至於養成了這種不凡的氣象。但是沒有他們如此業績的人也可以有自己相應的氣象,這就是我們這些處下層或中層的人要學會如何調理好自己的身心、調養自己的一翻氣象,大家都應該對此有較為清醒的認識。

我們看一個人若氣宇軒昂,是不是好事情呢?如果是中青年則前途無量,若是老年人還要說氣宇軒昂就沒什麼意思了。青年人且不說,中年人還有餘力,都還有相當的一段時間供他發揮,如果中青年時期都處於萎靡不振的狀態,那想一想此人還有什麼可以發展的空間呢?所以我們一定要善於練氣,以氣養顏,以氣養貌,提高自己的氣象,之後自然就能有一番過人之處,如果能時時地意守上丹田,其妙處的確是不可言說。為什麼現在有些人看上去總是像鬥敗的公雞一樣,那就是因為心氣不夠,沒有心氣,甚至沒有肝膽之氣,說得不好听就只有當奴才了,使自己處於一種很可悲的地位。如果能將自己的銳氣、朝氣、喜氣、大氣都集中於一身,有如我經常說的要有廟堂氣、山林氣、英雄氣,有了這樣的氣象以後,那肯定使我們內心的感覺煥然一新,自然就與眾不同了。

所以我們講“貌”一定要從氣象、氣質上出發,說者容易做者難,這需要長期的修煉和積累,要隨時隨地並善於調控自己的弱點。我們的弱點在什麼地方?在性格、語言、還有在處事上等方方面面,總之對於表現出來弱點,如何改造並優化它們,這應該是我們必須樹立的一個明確的人生目標,其重要性遠遠高於企業中的經濟指標,有了這樣的目標才有完成經濟指標的前提和能力
NKNK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4708, 收花文章: 3713 篇, 收花: 26120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4 位會員向 NKNK 送花:
cara551977 (2010-03-28),K22514 (2010-03-28),KT88 (2010-03-29),quasar (2010-03-28)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10-03-28, 04:51 AM   #4 (permalink)
長老會員
 
NKNK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8676
在線等級: 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10
住址: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文章: 4591
現金: -2 金幣
資產: 26502156 金幣
預設

漫說《尚書·洪範》「敬用五事」之「言」(上)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語言」,我經常都在強調「語言」是我們人生之中極為重要的事情,在研究和運用「語言」上,在我們的生活和認識中有很多方面還是一片空白,儘管有不少專家學者教授們做了不少這方面的研究,但是這種研究更多的還只是停留在學術的層面上,基本上還沒有落實在我們修為的層面上。

《尚書·洪範》九疇中提出要「敬用五事」,從「貌、言、視、聽、思」這五個方面上為我們指出了一個全面的系統的自身的修煉功夫。前面我們通過對「貌」的闡述,使大家對「貌」有了一個比較直觀的感覺。其實人與人之間打交道,所謂的第一印象首先是形象氣質,但形象氣質背後馬上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語言。在中國傳統的相法中,認為語言是內相,而五官僅僅是外相,在推斷命運時,內相所佔的比例和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外相。

我們每天都在思維、每天都在思想,但是我們不知道自己這個思想是怎樣運作的;我們每天都在說話,但是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說話。我們面對的客觀環境千差萬別,有時候話說得很正確,但有時候話又說的莫名其妙;有時候當說的話不說,不當說的卻廢話連篇;有的人因為能夠語言到位而給自己帶來益處,也有的人因為自己語言不當而給自己帶來了若干的麻煩。因此,我們一定要認真的思考什麼是語言,它和我們到底處於一種什麼樣的關係,要明白語言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的功用,如果不明白這一切,那麼可以說我們的生活將會非常盲目,我們的工作也不會進入一種比較自在的狀態。

語言是人們在社會工作和生活中彼此之間進行交流的重要媒介。社會的複雜性、人事關係的複雜性決定了人心的複雜性、多變性和難以預測性,反過來又加劇了社會人事交往的複雜和多變。人們的榮辱得失、順逆是非無不與語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不管是企業、公務員、白領以及各行各業的不同階層,不論年齡性別,語言都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確實有著切身的利害關係。

很多人都想學《易經》,但是應該怎麼學呢? 《易經》中雖然有很多卦,但並不是要我們以此去打卦、去預測、去推斷,實際上很多卦的卦辭都是直接指導我們的修養,指導我們的修為。比如《易經》·家人卦大象辭有云「君人以言有物,而行有恆」。什麼是家人呢?家人就是自己家的人。自己和自己家裡的人打交道,應該做到「言有物」,言必有所指。我們說話一定要意思表達清楚,如表達的對像是什麼、表達的目的是什麼等等。如果「言而無物」,那麼大家聽了半天都還在雲裡霧裡,不知道你想表達什麼樣的意思,那肯定就不能達到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的作用。

不僅要「言有物」而且還要「行有恆」,行為要保持自己的一貫性、嚴肅性。我個人非常看重我們行為中的一貫性、嚴肅性,因為它是人格穩定性不可缺少的內容,如果一個人沒有這種嚴肅性和穩定性,那麼這個人在信用上就很值得懷疑。所以《易經》中的卦,都對我們的修養作出了相當明細的指示,並提出了直接的要求。如家人卦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家人們的相聚中,要做到「言有物,行有恆」。儒家學說非常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從齊家的角度上做到了「言有物;行有恆」,那麼在「治國,平天下」上就更應該推而廣之,也要做到「言有物;行有恆」。

語言有語言的魅力,但有的人說話就能夠吸引周圍的人,而有的人不善於運用語言,沒有語言的能力,於是一說話就會得罪人,進而給自己帶來麻煩。所以我們一定要看到語言的背離。

語言中存在著很多的秘密。我們能不能洞悉語言的秘密呢?那這個秘密究竟是什麼呢?語言既有它公開的一面,但是在語言的背後還有它不公開的一面。我們可以注意一下自己平常說話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說半截藏半截,可以說任何時候都是如此。怎樣在公開的語言背後聽懂別人沒有用語言所表達出來的那些內容,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察分析的基本功,我們也需要鍛煉和加強我們這種說話和聽話的基本功。

《易經》·繫辭有云:「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也也」,在我們學習《易經》的時候,就已經對此做了一番簡單的闡述。這裡再次提出來,就是要明白我們麻煩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很多都是由於語言這個因素而引發。 「君不密則失臣」,古代皇帝在面對國家大事、人事秘密上,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失去他的忠臣。 「臣不密則失身」,臣子如果在語言上不謹慎,就會給自己引來殺身之禍。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複雜關係,其中有的人事關係可以公開,而有的人事關係則不能公開。在工作之中,有些關於工作的話可以對外面講,但是也有很多工作中的話就不能拿到外面來講,如現在常說的政治機密、商業機密、人事機密等等,也就是說語言本身也就要講究一個「密」字,佛教稱之為語密。

儒家和道家都實非常講究語言秘守密用的功夫。但是我們怎樣對語言進行如實的感覺呢?那麼首先就要回歸到我們的心上來。 「語言是有聲的思維,思維是無聲的語言」,這已經是一百多年來眾多語言學家反複使用過的話語。我們為什麼會如是說,因為我們是如是想的,我們所說的都有是心裡這麼想,把心裡的念頭通過有聲的、有像的這麼一種形式表達出來就是語言。

但是語言又不僅僅是思維的產物,它有時還要受到情緒的左右。當我們受到七情六慾的煽動、燥動,那麼語言的剛、柔、緩、急就會受到影響。大家可以想一想,一個神閒氣定的人說話是一種什麼樣的味道,而一個氣急敗壞的人說話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味道;處在狂怒之中的人說話是一種什麼樣的味道;失敗者或者是一個剛剛在事業上的失敗的人說話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味道等等。所以我們的思維、我們的語言除了平常的精神活動、思維活動之外,還深深地受到我們情緒的干擾。我們怎樣在我們的語言、思維之中排除情緒對自己的干擾,使我們的語言表達更慎密、更科學、更規範、更得體,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所應該修煉的基本功。
語言需要清晰,對於所表達的情感、事物、交流的內容,首先都需要自己有一個清晰的思維過程,有了這麼一個清晰的思維過程,才能夠使用清晰的語言將其表達出來。如果自己的思維邏輯清晰,那麼自己的語言所表現出來的邏輯也就會很清晰。反之思維是混亂的,那麼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也是混亂的。很多人說話吱吱吾吾不知所云,為什麼不知所云?一方面不少說話者本身在思維上就是迷糊的,另一方面說話遮遮掩掩,一問三不知的人也大有人在,但是他是否真的不知呢?也不完全是,只是有些人不願意給你講而已。

作為我們自己而言,尚且不用去管別人如何表達語言,關鍵是我們自己首先要擅於表達語言,要擅於駕馭自己的語言。怎樣駕馭自己的語言,怎樣更好的表達自己的語言,這本是就是一個很高深的學問,這裡我先只是說出一些目的和要求。

在善於駕馭自己語言的同時,還要善於傾聽別人的語言,即善聽。人與人的交流為什麼總是非常困難,就是因為每一個人都不願意當一個好的聽眾。當別人剛說了兩句話的時候,他似乎就已經把別人後面要說的話都懂完了,於是馬上接過話頭,要麼贊成、要麼反對、要麼補充、要麼節外生枝,總之大部分都是在誤解別人語言的基礎上表達意思。這種由此而生髮的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和教訓太多太多,所以一定要善聽,真正的交流必須建立在善聽上。讓自己靜下心來,排除自己心裡的成見,排除自己心裡的雜念,認真老實地聽別人傾訴,這很多時候也是一番樂事。

我經常遇到這麼一種情況,當我講話較多的時候,別人對我不感興趣;當我不講話或言語較少的時候,別人卻對我非常尊敬。有時和朋友們在一起,話多之人未必能討好,而寡言少語者往往能得到意外之喜,這是我個人的經驗。以前我話多且雜,結果走到哪裡都不討人喜歡。後來懂得了當說則說不當說就不說,於是不說的時候多了,說的時候少了,結果自己的處境反而逐漸有所改善。

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中普遍存在的怪現象,其實原因很簡單,每個人都有表現自己的慾望。張三和李四之間打交道,張三通過充分錶達他自己的思維和語言等等,表明他自己存在的價值,於是他有了一種成就感。如果李四在他的面前扮演好聽眾的角色,那麼張三就會覺得李四是他的朋友。如果李四和張三爭論或是不願意聽張三胡扯,那麼張三就會覺得「話不投機半句多」,輕則彼此之間產生隔閡,重則為仇人。什麼叫言語投機?就是當好聽眾就投機了。因此要善聽,要善於扮演聽眾這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當然語言也分「陰陽」,我們談到了要善於當聽眾,你只有聽懂了別人的話,才能夠真正地與別人交流,所以要將心比心。我們要看到語言「陰陽」這個方面,說好話不費錢、不花成本。佛教講歡喜佈施,只要讓別人高興,什麼好話都可以說。但是若不能善於對此有所把控,就很容易成為說大話、開空頭支票的人,那就屬於欺騙,而別人得不到你所給予的承諾,那麼就會產生怨恨,從而給自己帶來麻煩。

以上這些都是從淺層的意思上進行闡述,而從深層的意義上來講,我們的語言本身就不可能完全把我們心裡所想的表達出來。為什麼會如此呢?人與人打交道,有時候心裡如是想,而一旦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就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意思。 《易經》有雲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書的確不盡言,但是為什麼言不能盡意呢?前面不是才說了語言是有聲的思維嗎?這是因為一方面語言對心意的表達,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一方面則是有些心意本身就不可能表達。

我們的念頭無時無刻都不在轉動,這些轉動的念頭很多都見不得光,是不能隨便說出來的。比如某男看見某位女士,心生歡喜之心、愛慕之意,但是肯定不可能隨便就去對這位女士說「我喜歡你、我想你」等等,這一類的話根本就不可能直截了當的說出來,而是只能繞圈子說一些不相干的話來表達對此人的好感,但是你內心實際的想法,那可是十萬八千里。見到某位老闆,你想和他搞好關係,以便能得到他在財力上的幫助,但是當你真正在見到他的時候,肯定不能說「你把錢拿一點來給我用」,於是在語言上就要扭曲,拐個彎,謹慎措辭,而心裡真正的想法又是如何呢?

對外邊的人是如此,對自己親近的人何嘗又不是如此呢?戀愛中的人彼此之間又有幾個說真話的呢?肯定都是說讓對方高興的話,生怕說出刺激對方的話。父子之間、夫妻之間、朋友之間,總之人與人之間莫不如此。

語言如同冰山之一角,底下還有一個巨大的被掩藏在水下的冰塊,是我們所不能見到的,這實際上就是語言的實質。語言有它的傾斜性,同時語言又有它的虛偽性。儘管語言有些時候信誓旦旦、堂而皇之,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白語言永遠有它欺騙性的一面。比如說今天這茶好不好喝,我們今天去幹什麼事情等等,這些工作和生活中相對具體數量化的語言,都談不上什麼隱瞞。但是一旦涉及到情感上、利害上、人事上,包括名譽、是非上的很多事情,在語言的表述上就大會打折扣。涉及到這類話題,特別是敏感話題上的語言都具有欺騙性、虛偽性,用現在的話來說,稱之為外交式的語言,外交式的語言就是四平八穩不知所云。但是這些都是理性強,自我控制能力和語言控制能力強的人才能做得到,而更多的人在這方面都顯得很薄弱,於是就會給自己或者他人帶來麻煩。

因此,我們一定要對語言本身有一個全面的考核。到底這個語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從前面所說我們已經知道語言很複雜,知道語言首先於我們的情緒有很大的關係,情緒的陰陽剛柔決定了語言的陰陽剛柔;我們慾望追求上的順順逆逆則又決定了情緒的陰陽剛柔,進而影響了我們的思維和語言。

另外一方面,語言又和我們自身修養的關係密不可分,語言實際上是當事人的知識、閱歷、見地、道德等的綜合表現。在這些方面火候越老道、修養越高,那麼就表現為他對心和環境的觀察、分析、判斷與駕馭能力的高低。我們可以注意觀察,就可以發現什麼樣的人就會說什麼樣的話,如《水滸傳》中李逵與武松之間的話就不一樣,與盧俊義的話也不一樣,和宋江、吳用等人的語言也不一樣,各有各的特點。我們看《三國演義》、《紅樓夢》,就會發現不同層次的人說話的感覺就是不一樣,皇帝有皇帝的語言,太監有太監的語言,宰相有宰相的語言,縣官有縣官的語言,師爺有師爺的語言,秀才有秀才的語言,商人有商人的語言,富翁有富翁的語言,強盜有強盜的語言,窮人有窮人的語言,市民階層有市民階層的語言。我們常說「財大氣粗」,有錢了,說話時氣粗;「官大氣雄」,官大了氣粗不好,因為官必竟要文雅一些,當領導為民做主的,氣粗了不好,但是氣還是要雄。這些語言都跟自己的身份、地位、閱歷、見地、道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所以我們對與語言要充分從這幾個方面來審查,一個聰明的人、善於分析和觀察的人,他一定善於聽別人講話。有的人聲如鐘鼎,我們看到很多為官之人,當他發言的時候,他會不由自主的氣從丹田而發。真正生意做得順的人,你一聽他說話就是底氣十足,聲音還有清越、悠揚、喜氣融融等等之味。

在相法裡,還將聲音分金、木、水、火、土五音。有的人聲音聲如洪鐘,則金音很重;有的人聲音清越、悠揚而有絲竹之聲,則木音重。以前我在電視中聽某位高級領導人講話,此人形像不敢恭維,一臉苦相,但是他發言的聲音,確實清揚高遠,抑揚頓挫,從音相上看也是很優秀的。有的人說話斬釘截鐵,話不多但每一個字都讓人感覺能把鐵釘子都咬的斷,這種人平時不說,但一說話就能感覺他的智慧和殺氣,於是乎一般在下面聽這種人講話的人,都會不寒而慄、畢恭畢敬。

我初到北京時是用純正的四川話與別人交流,經常會有人對我說「馮老師你用普通話嘛,你的很多話我們都聽不懂」。我則問他們:「同樣是四川人的鄧小平講話,你們聽得懂嗎?」他們說聽得懂,我又說「我和他在語言上有什麼差別嗎?為什麼你們就聽不懂呢? 」他們自己也覺得奇怪,但是卻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我則說:「我明白,因為鄧小平講話的時候,大家都會豎起耳朵聽,並且全神貫注,這時候你所有的精氣神都集中在他的語言上,你整個思維活動、語音自我調節系統全部都在為他服務,不敢中斷,不敢開小差,所以能聽得懂。但是我講話,大家就可以掉以輕心、滿不在乎,以這種漫不經心的態度來聽,那當然就不容易聽懂了」。這其中的道理也就顯而易見了。

如果我們聽一個人說話,中氣足、底氣足有穿透力,此人一定在富貴之中,一定在順境之中。有的人你看見他氣急敗壞,囉囉嗦嗦,相比此人境遇也不會很好。 《易經》中有些語言就非常到位。如「將叛者其辭慚」,一個人如果要背叛你或者他要當逃兵,那麼在他言語之中就會透露出慚愧、惶恐不安、不好意思。比如某人向借了你錢,本來說好今天要還,結果沒錢還了,於是他那種慚愧、羞愧、不安,馬上就可以在他的語言之中感覺出來。 「中心疑者其辭枝」,如果我和你交往時我心裡對你有所懷疑,於是我們彼此之間語言交流的時候,我的語言就會東一下,西一下,支支吾吾,閃爍其辭,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王顧左右而言他」,就是不和你談論正題。

「吉人之辭寡」,吉利的人不會輕易的暴露自己的內心活動。古人就曾形容劉備是「喜怒不形於色」,但僅僅是「喜怒不形於色」還不行,還要「喜怒不形於語」。 「喜怒形於色」一般還不會有什麼事,但是若「喜怒形於語」就比較麻煩了。我臉上表現出不高興,但是嘴上不說,別人就無法給我定罪,但是我若在語言上把不高興說出來就比較麻煩了。法律上從來沒有說過,如果法官心情好就可以給某人減罪,如果心情不好就給某人你加罪或無罪判成有罪,至少目前在法律上還沒有對人的面目表情進行評判。但是,法律或者風俗卻可以通過對人的語言進行褒貶了,因為語言一旦說出來後,就成了一種實實在在的東西,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成了「現業現前」「業行於言」,就成了業了。所以吉利的人平時一定很少說話,很少表態,很少暴露自己所思所想,這樣他就不會別人射箭的靶子.我不表態,你就不會知道我在想什麼?那你還能有什麼可以用來攻擊我呢?所以語言少的確會給自己帶來異想不到的好處。

「躁人之辭多」,急躁的人、沒有靜氣定神的人一定語言多。一天到晚誇誇其談,費盡口水,但言不盡意,聽這種人說話往往不知其所云。我們說話是為了交流,是為了達到我們工作和生活中的某個目的,如果沒有目的性隨便說話,那麼對自己是一種浪費,對別人也是一種浪費。因為誰說話都不可能一直一個人自言自語,否則別人會誤以為此人是一個神經病。那對別人說,就需要一個聽眾,然而就會消費別人的時間。魯迅先生曾說「浪費別人的時間就等於謀財害命」,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你浪費了別人的時間不就等於謀財害命嗎?但為什麼說「躁人之辭多」呢?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躁人,那是指對自己的情緒無法自我把控的人。如果對自己的情緒能夠自我把控,那麼他也就能夠對自己的語言進行把控,當說則說,不當說則不說;當止則止,不當止而不止,稱之為不智。所以對於「躁人之辭多」還有很多方面值得點評之處,不要僅僅局限於「辭」而已。

平時我們在與別人交流的時候,要經常檢點自己的語言,是多還是不多。如果多了,就要想辦法使自己的語言減下來。對某件把事情,能夠用一句話表達清楚的,決不用兩句話來說,更不用什麼十句、百句,那是浪費。所以這是一個語言的修養,一定要把我們的語言習慣修改過來。此外語言不要情緒化。不要因為自己今天高興了,就什麼話都對別人說,那隻有在人數較少,且彼此之間情感較好,時間也相對空閒的前提下,才可以這樣做。但是在人比較多、時間也短的情況下,就一定要善於使用最簡潔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我個人非常讚賞寫詩的人,中國古人寫詩,有四言八句、五絕等等,一首五絕也不過二十個字,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但是這短短二十個字卻表達了多麼深遠的意境,如果翻譯成白話文,可能用了一、二萬字都還沒有這二十個字說的清楚,說的明白。蘇東坡的「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僅僅二十八個字,你真的寫一篇散文或者議論文,你就不一定能夠超越他所表現的境界,也不一定說得比這二十八個字所表達的意思清楚、明白。

因此,一定要養成用「精簡扼要」的習慣來表達語言,特別是在單位上尤其是在政府部門工作中,給領導匯報工作,那一定要三言兩語就把話說明白。假設一位國家總理聽各個地方的高級官員匯報工作,肯定他最煩的就是那些半天都說不清楚的人,為什麼呢?說了半天都沒有說在正題上,畢竟他身為國家總理,時間非常有限,他日理萬機,要管理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三十多個省、市,有很多事需要他來處理,不可能有什麼時間聽你一個人囉嗦。

如何最精簡扼要的表達,這是一門科學。科學講究經濟效益,那麼在語言上、在思維上如何達到這種效益呢?要對語言進行掌控,首先就要對我們的思維和精神進行掌控,假如對我們的思維和情緒控制不住,那麼你對自己的語言也控制不住。最近,我經常愛問別人「一分鐘以後你在想什麼;一分鐘以後你會說什麼」,很多人都是一片茫然。實際上這可以有先見之明,因為在語言和思維的前面有一個動機,這個動機是受情緒控制。當我動機一來、念頭一來、情緒一來,必然有相應的思維、相應的念頭、相應的語言出現。我沒有這方面的情志就不會有這方面的語言,沒有這樣的因,就沒有這樣的果。當然有些語言並非自發,而是受外緣刺激產生,比如我們兩人對話,我提一個問題,你回答一個問題,這時候我下一分鐘的語言,是根據你前一分鐘的問題而帶來的這麼一種思維、一種語言。實際上我們的思維和語言,在我們能夠熟知以後便可以知道它的來處和去處,但是很多人沒有接受過這方面的訓練,於是他就不知道自己語言的來處和去處,這必須經過深入的修為,才能達到這樣的火候。
NKNK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4708, 收花文章: 3713 篇, 收花: 26120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4 位會員向 NKNK 送花:
cara551977 (2010-03-28),K22514 (2010-03-28),KT88 (2010-03-29),quasar (2010-03-28)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10-03-28, 04:53 AM   #5 (permalink)
長老會員
 
NKNK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8676
在線等級: 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10
住址: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文章: 4591
現金: -2 金幣
資產: 26502156 金幣
預設

漫說《尚書·洪範》「敬用五事」之「言」(下)


我們經常說「知已知彼」,如何「知已」?如何「知彼」?對於「知已」你又到底瞭解自己多少呢?不能「知已」又焉能「知彼」呢? 「知彼」必須建立在「知已」的基礎上,你連自己都不能認識清楚,又如何去「知彼」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孔子建立在「知已」的基礎上,才能說出這樣的話,這樣的語言,如果不是「知已」又怎麼能產生「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精妙的語言來呢?

《易經》·繫辭中還有云「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有些人欲栽贓、污衊好人,於是無中生有,張揚其詞,胡說一通,但是往往自己都說不清楚,說不圓滿,所說的那些無憑無據的話,有如浮萍無根而漂游,自然是「污善之人其辭遊」了。因為沒有一個事實的存在,肯定就沒一個定準,而沒有一個定準語言自然就漂浮不定。

「失其守者其辭屈」。孔子週遊列國時,有一次子路於孔子走散了,於是就向一個守城門的老人人詢問:「請問,有沒有看見孔夫子?」此人則問「哪個孔夫子?是不是魯國的孔夫子?」子路忙說「是,是」。此人則說到「我看見了,有一個人惶惶然如喪家之犬從此方向去了,可能就是你要找的孔夫子」。後來子路急忙趕上去,追上了孔子的馬隊,對孔子說「我去問路,別人都說先生你如惶惶然如喪家之犬一般」。孔子聽了不以為怒反以為喜,很高興的說「然哉!然哉!我的確是如此呀,你看,魯國、衛國、宋國都不肯收留我,走到哪裡別人都將我趕出來,這的確如喪家之犬啊」。孔子是有修養、有道德的人,他不會「其辭屈」。但是對於更多的人呢?有些人公司倒閉了、業務降低了,或是免職、被雙規,甚或因觸犯了刑律而被關押,跟這些人打交道,你就會感覺到他們語言之中的委屈。那些當官的人,財大氣粗了不得,聲音很豪氣,但是一下倒霉了、失勢了,便再沒有以往那種氣勢了,說話聲音明顯得底氣不足。這就是「失其守者其辭屈」,從聲音都可以聽出腰都伸不直的人就很可憐了。但是如果這些人以前一直都是橫行霸道的話,那也是該他如此,所謂什麼樣的因,自會有什麼樣的果。

通過《易經》·繫辭中這幾段對人幾個方面的描繪,我們就可以知道《易經》的作者,早在二、三千年前就非常關注語言的形式和語言內所包涵的社會內容,所包涵的人的地位和成分。我在講《易經》和《通書》的時候,反覆強調過「位」的重要性。語言就可以反應出一個人「位」的狀態,可以表現一個人「得位」或「失位」、「居高位」或「居低位」、「居吉位」或「居兇位」的狀態,這是音相學所表達的內容,對此我們應該要有所瞭解並加以掌握。反過來說,也正是因為有了語言的存在,以及語言所具有的特性,才能使我們有了把握外部事物的力量,才能使我們正確探索外部的世界。於是有些在這方面高明的人就把這些封閉起來,隱藏起來,以屏蔽別人通過語言來觀察自己,這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只有相當有修養、有經驗的人,他才能使自己的包裝對自己內心的隱蔽性比一般人強很多倍。

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這個容量大並不是因為他的肚子大或是官當的大,而是指他的閱歷、經驗。他也是飽經人事滄桑才把肚皮練大的,才把心胸練了出來,才能容納種種順、逆、是、非、譽、毀、得、失,既能容納別人的是非、利害、得失,更關鍵的是能容納自己的是非、利害、得失,面對自己的是非、利害、得失而不動於心,不亂其氣,而一般人心一動氣就亂。

我以前曾經看過一本關於清朝的野史,其中講到鄭成功準備反清復明的時候,從大陸來了一名高僧,書中形容他練就一身高超的武功,刀槍不入,鄭成功非常高興禮聘為國師供養。這位國師在台灣兩三年便收了一大批徒弟,其中包括不少鄭成功的文武官員及侍衛,一時之間形成了以國師為中心集團。於是鄭成功開始心生懷疑,心想這麼多的人擁護他,功夫這麼強,刀槍不入,如果他要造反那該如何是好呢?一連幾天鄭成功愁得是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這時他身邊一個與他私交甚好的心腹參將,看他如此便問他到底有什麼心頭不愉快的事情。鄭成功只敢給這位參將簡單的說了一下隱憂,這個參將聽後告訴他不要擔心,說他有辦法。鄭成功問他有什麼辦法,參將只說到時候你聽我安排就是了。過了幾天,鄭成功大宴群臣,把和尚請到上座,此和尚酒肉不戒。與大家談笑風生,聲如洪鐘,酒過三巡的時候,那位參將喚上女娥表演唱歌跳舞,唱著跳著這些女娥就把衣服脫了,大家更加興奮,突然和尚臉一紅,眼睛就閉上了。就在此時,那個參將一劍砍了過來,於是和尚腦袋落地。這下就把鄭成功的心腹之患解決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種功夫也是一種氣,只有氣定、氣聚才能刀槍不入,出家人畢竟沒有見過艷舞,在這種情況下看到這些,心意一動,氣就散,一刀下去自然就腦袋落地。我們平時做事的時候要時常檢點自己的行為,找尋其中的破綻。我們行為的破綻往往就是我們心動氣散的時候,也就在此時,很容易被別人找出你的破綻,一旦你的破綻被別人發現,你就將處於危險的境地。

不管是從宗教的角度出發,還是從嚴格的角度來說,語言肯定不會完全忠實於思維,也不會完全忠實於情感,語言也有其所不能表達的一面,自身也存在局限性,正如禪宗所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其實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感到有語言不能表達,思維所不能進入的地帶,既然思維不能進入也就沒有相應的思維活動,沒有相應的思維活動也就沒有相應的語言。我們也會有一些「意」能到而「言」所不能到的生活經驗,有時候這個「意」顯得特別模糊,你怎樣才能把這種「意」表達出來,而要用語言來表達這個很模糊的「意」就更困難了。四川話中有這麼一句「哎呀,我今天看到一樣東西好安逸哦!」到底這個「安逸」是舒服到什麼程度呢?用語言很難準確地描述出來。還有人與人之間那種微妙的感覺,比如少男少女們談戀愛那種微妙的感覺,你要讓他用語言表達出來則大都說不清楚。只有那些很成熟的人,他在回憶自己那種經歷的時候,有可能通過他的修養、他的語言技巧、通過他嫻熟的語言駕馭能力和氣氛的鋪張,略微能夠表達一些,當然那些著名的詩人、文學家等表達這些語言的功夫就更成熟了。

正是因為語言有它對思維、對情感有難以表達的一面,所以語言與思維與情緒就必然有矛盾的一個方面。 「我想說,但我又不能這樣說,我又不得不說」,在人事關係中我們經常都會處在這樣一種矛盾和難堪的境地。為了解決這種矛盾和難堪,於是乎謊言和廢話就出現了。既然是謊言,那麼這種語言肯定帶有虛偽性、不真實性。謊言並不是說非得需要用謊言,有時是因為不得以。當思維和情感不能用語言表達或者跟語言處在矛盾狀態,而迴避這種矛盾所產生出來的語言就必然帶有虛偽性和不真實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都深深地領會過這種虛偽性和不真實性的結果,這個結果就是當自己說了虛偽和不真實的話,自己的良心往往會在夜深人靜獨自回味的時候,肯定會感覺到難受。我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體會,有時候言不由衷的說了一些不負責的話,說了一些過頭的話,前些年說了一些語言不到位的話,現在自己回憶起來臉都要紅,心裡面會產生一些不安的感受。而在這種虛偽和不真實的語言之中,如果被別人識破了,那麼你在別人的心目中會是何等地位呢?所以我們要看到語言陰暗的一面。

那麼我們該如何對待於這種語言的矛盾呢?可以通過語言的模糊性來解決。說一些不相干的話,把矛盾淡化、模糊化。這種淡化和模糊化的語言,在面對矛盾的思維和情感時,在面對矛盾的人和事時,可能可以給你帶來平安,而不會給你帶來過多的麻煩。但這種模糊性的語言,本身仍然具有虛偽性,只不過比那種公開的虛偽性,要顯得略微模糊一些。

語言的表達必然是人和事、人和心、人和環境這四者之間的關係。人首先是和心打交道,然後和環境打交道,或者和事、物打交道,在這四者之間關係的基礎上,再加上情感、理智、利害、是非的這麼一種包裝,或者這麼一種浸染,而表達出來的這麼一類語言。這種語言是什麼樣的感覺呢?其實就如同事物在哈哈鏡裡面的形像一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語言哈哈鏡的感受。其實我們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就有點像是在欣賞哈哈鏡裡的形象。如果有了這種質感的形象和敏銳的感受,那麼我們對語言的分析能力、對語言的領會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人經常容易受別人語言的欺騙,特別是真誠語言的欺騙,這對每個人可能都已經習以為常。虛偽的語言、誇張的語言、瘋狂的語言都不容易欺騙人,最容易欺騙人的語言就是真誠語言。往往是那些誠實可靠的人,信誓旦旦的人最容易欺騙人,怎樣才能走出這樣的一個怪圈呢?這就需要我們留心。現在社會越來越複雜,人際關係也越來越微妙,在這種複雜、微妙的人事關係之中,如何聽出弦外之音,這是由每個人自身修為功夫的高低來決定。這裡雖然我並不是在講心理學,但是這些講法與心理學有沒有關係,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考慮考慮。

我們要對語言的類型進行一些分析,簡單來說語言可以分為幾大類:有的語言很粗、有的語言很俗、有的語言很雅、有的語言很略(比如相聲、小品) 、有的語言很虛、有的語言很實、有的語言很正、有的語言很邪。佛教就認為語言有「顯、密、真、假、偏、圓、中」等等。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可以對語言中的粗、俗、雅、略、虛、實、正、邪、剛、柔等等去細心體會一下。我們對語言能不能有細微的體會,又到底能不能對語言進行類別的分析,如果我們都能作到,那麼我們對人的認識能力、對事物的認識能力,進一步對這方面的掌控能力都將得到提升。反之,如果對語言的粗、俗、雅、略、虛、實、正、邪、剛、柔等等都分不清,那麼一個人這樣活著也太懵了。

我們常說自己一定要耳聰目明,即我們的耳要聰,聰的目的是什麼呢? 《尚書》·洪範講貌、言、視、聽、思,講眼睛應該怎樣看,耳朵應該怎樣聽,貌對應的是眼睛,而語言相對應的肯定是耳朵。貌和眼的關係,言與耳的關係,它們相輔相成才能結為一體。用心就是提高我們的修養,提高我們的戰鬥能力,那就需要在耳朵上用功,如果用功了,就可以反過來作用於我們的舌頭上,也就能作用於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上。

另外語言與行為的關係也是密不可分,語言的實質也就是一種知與行的關係。 「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國古代倫理道德的要求,那「知和行」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呢?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說法,有知先行後、行先知後、知行合一等等。但是這些論點都不是絕對的正確,不能一概而論。因為畢竟我們始終局部地生活在我們的經驗之中,始終都生活在局部的人事關係之中。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的知行關係有時是知先行後,有時行先知後,有時又是知行合一、知行不二。對於我們每個具體的人而言都應該是如此,而且我們在實際用功得力的時候,也是因事而宜。面對自己不懂得的事情,先學再做那麼就是知先行後;如果先做那麼就是行先知後;如果你以前曾經歷過這樣的事,有了一定的積累,當然以後再做這樣的事肯定就是知行合一。但是從哲學的絕對意義上或者從宗教的絕對意義上來說,就又有另外的說法了。如果我們從實用主義和每個人的具體情況而言,那知行關係都是因時、因事、因人而議,可能知先行後、也可能知後行先,還可能是知行合一。

另外,「有大人君子之知,方有大人君子之行」。如果我們的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與古代的聖人、佛菩薩的理念能合為一體,那麼我們的行為、語言也會表現出聖賢一般的大人風度、大人風采;如果我們的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還落在小人的層次上,那麼我們的言行表現也將落於小人的行徑。這是屢試不爽的,一個人的語言、行為絕對和他的價值觀、道德觀絲絲入扣。所以強化我們的道德修養,強化我們對聖賢言教的領悟,提升我們的人格,提升我們的道德,提升我們的智慧,那麼在語言上、在行為上也就能得到昇華。

當然語言有的時候是主導的,有的時候是被動的,這是因為行為對語言有規定性。如果我是教師,那麼對學生說話就會比較自由,但是我如果作為學生,在老師面前說話就會比較拘謹。我對我的下級說話,可能比較輕鬆自在,但是我面對我的上級說話時,可能就要把腰彎下來。面對不同的環境、面對不同的人和事,都會對語言進行強行的規定,也就是說對親人、對朋友、對上級、對下級、對反面、對側面,它都可以表現為不同的語言形態,也可以說是環境對語言的規定性,使你的語言不敢越雷池半步,必然受它的規範,你離開了這種規範,就失去了度,就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但是,語言對行為、對實踐也有一定的規定。比如我們之間簽訂了一份合同並進行了公證,你執不執行?肯定要執行,不然就觸犯了法律。朋友之間的信諾,你守不守?不守這個信諾肯定是不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等,它們都是一種成文的語言,一方面我們說話要遵紀守法,但是同時又對我們的行為進行了約束和規定。所以,語言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還是非常有趣,如果有雅興對語言進行一番研修,將此作為一個專門的學問還是很有意思的。總之,對語言的確需要加以留意。

我的老師本光法師曾對我們講什麼是咒語,本光法師說咒語是背密的語言,有時公開的語言也是咒語,並且比咒語的力量還大。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句口號在共產主義運動高潮的時候,可能比「六字真言」還菅用。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階級鬥爭一抓就靈」,念念不忘階級鬥爭,念念不忘無產階級專政,每天早請示晚匯報,拿著小紅本在念的時候,可能比咒語還靈。在那個特定的時間環境之中,《語錄》如同咒語,碰上有人吵架,將此書拿出來一背,一下子鴉雀無聲,沒有誰還敢開口說話。所以語言裡有威懾力,哪一類語言有事,哪一類語言可以對別人造成致命的威脅,這大家可以去研究思考一下。在寺廟裡呆久的人,何需用咒語,就把戒律拿幾條出來,「師兄你哪裡犯戒了,哪裡又越軌了」,嚇得在廟子裡的人都坐臥不安。現在社會上相對寬鬆,很多人都覺得無所謂了,但是就怕你不入局,一旦入了局,那就一定會受到語言魔力的支配。

另外語言有語言的三昧。佛教講語言三昧,認為語言三昧的力量非常之大,當語言達到了極高的境界,就能夠對語言運用自如,可以攝持人心,辯才無礙,別人陷入死胡同時,而你幾句話就可以把別人的心結打開,這是語言三昧的力量。這個語言的力量並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得來的,必須要「知人知事,契理契機」,淨慧老和尚就常說要「契理契機」。若不能「契理契機」,那要把別人的心眼打開,哪裡又能打的開呢?不僅僅「契理契機」,還要乘「勢」,這個「勢」就是要善於營造氛圍,如果不營造氛圍,有些時候語言就沒有力量。但是氛圍一旦營造出來,語言的魔力就無形中得到了若干倍的增漲。例子就不加以多舉了,在中國古代的《戰國策》裡,縱橫家們都有很多如何善於運用語言的公案和故事,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花時間細細品位,看一看別人是如何運用語言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當然語言也不能無的放矢。在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判斷,還有實例的佐證,然後又怎樣調動這些因素來為自己的語言或者說是為自己的目的服務,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獲得的。

當然我們對語言的藝術、對語言的技巧,平時我們遣詞造句對語言進行修飾,總之為了表達自己的語言內容,抑揚頓挫的說話也是非常重要的,最怕說話氣若游絲,平淡無奇。使用語言就一定要像寫唐詩、宋詞一樣,要平仄兼達,平上去入,這樣聽起來才會有抑揚頓挫,的感覺。就像取名字一樣,如果都取平聲肯定不好聽,但是都取成仄聲也不好聽,一定要平聲和仄聲兼達而成,聽起來才會響亮。一個音符不能表達出什麼意思,但是若干個音符而且還要起伏不定的音符組合在一起,才能夠使我們的聽覺、聽力感到興奮,如果我們聽單調重複的語言,就會容易引起疲倦、引起模糊感。

語言要善於使用語言的力量,要善於運用語言的技巧,尤其要掌握音韻上的技巧,此外還要注意遣詞造句。我以前在本光法師處學習的時候,他就經常給我們說「要純潔自己的語言,要精煉自己的語言」。說話不要帶髒話,要幹乾淨淨,不要說粗言俗語,要雅緻一些,才能提高自己的修養、提高自己語言的力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都很少能夠注意到自己語言給對方所帶來的感受,有時聽某些人說話的時候,簡直就是在受罪,就像王大娘的裹腳布,嘮嘮叨叨,讓人聽起來煩心。怎樣避免自己給別人造成的類似這樣的不愉快,怎樣使自己的語言達到爐火純青的火候,乾淨利落的完成語言的任務和使命。

語言有它的使命感,我們說話就應該帶有一定的目的性,通過我的語言順利完成我的目的,順利完成我的目標。很多時候都不需要用拳頭來解決問題,而是用語言來解決問題,因為語言實際上是人與人交流和溝通的橋樑,既然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那麼我們就要使語言能夠溝通,而且對語言要清晰、明白。

另外,也要明白語言的陷阱作用。有些人說話給你布下了一個陷阱,要讓你落下去。如果只是大家開個玩笑,互相戲弄一番,那還無所謂,最多只是在言語上輸給他了,勝者高興一下。但是在生意場上,或者是在險惡的人事關係中,語言的陷阱就相當具有殺傷力了,稍不留意掉了進去了連命都沒有了,甚至還會誅連九族。所以要善於識別語言的陷阱。

當然語言除了陷阱還有語言的陰阱,自己的語言可能會出現陰境,別人的語言也可能會出現陰境。這個陰阱可能會傳達一種錯誤的信息,會誤導別人,從而使別人進入一個陰暗的地帶。有時候我們在一起談論鬼神,對有些陽氣旺的人可能無所謂,但是對有些人來說就很不利,就很容易被引入陰境之中。所以對於那些心理脆弱、在意識上容易進入這種陰境的人,就要迴避這種語言環境,迴避這種人事環境。陶淵明那首著名的詩中有雲「身居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你看「車馬喧」都要迴避,更何況鬼神呢。

有時候學佛學到了一定程度後,連佛菩薩都要迴避,用禪宗的話來說就是「逢佛殺佛,逢魔殺魔」,見了文殊菩薩來了,都要一棒打將下去。為什麼呢?因為只有不進入這種境,才能成就自己真正的那種自在,趙州老和尚就說過「有佛前急走過,無佛前不停留」。我們的思維一定要幹乾淨淨、清清爽爽,任何陰阱不留,任何陽阱也不留,要達到超然自在的感覺。因此在語言之中,一定要明陷阱,還要明陰阱。

另外還要知有堤防,就如同面對長江洪水一樣,要確保長江大堤不潰。語言是流,是意識流,所以語言也要有語言的堤防。有些人說話無遮攔,一張嘴就氾濫成災,往往既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語言一定要知堤防,對自己的語言要設置關欄,否則難免就會出事。

男人講氣節是指操守,婦女講貞潔也是指操守,而語言也同樣存在語言的操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特點,有了什麼樣的人格特點也就必然有他相應的語言特點,這種語言特點實際上就形成了語言的操守,形成了他自己語言的特殊規定性。這裡我所說的操守主要還是指一些語言的規矩,語言要守規矩,不能放肆,用孔夫子的話來說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不等於只有手腳上輕薄一下就稱之為非禮,其實語言也經常會進入非禮狀態,很多人稍微不注意,那麼他與別人的關係就進入了這樣的狀態之中。非禮是對他人不尊重、不敬重的一種表現。我本人對此很敏感,如果有人對我說了一些非禮性的語言,那麼我和他的關係也就到此為止了,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他在語言上對你張狂、對你放肆、對你非禮,那麼你在他的心目之中,已經毫無份量可言,毫無交往可言,那還有什麼朋友的可能性嗎?一切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語言的操守很重要,就算我們某人不高興不舒服的時候,也仍然要注意自己語言的操守,否則也同樣會自己帶來麻煩,甚至禍害。
NKNK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4708, 收花文章: 3713 篇, 收花: 26120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4 位會員向 NKNK 送花:
cara551977 (2010-03-28),K22514 (2010-03-28),KT88 (2010-03-29),quasar (2010-03-28)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10-03-28, 04:29 PM   #6 (permalink)
長老會員
榮譽勳章
UID - 6696
在線等級: 級別:65 | 在線時長:4597小時 | 升級還需:23小時級別:65 | 在線時長:4597小時 | 升級還需:23小時級別:65 | 在線時長:4597小時 | 升級還需:23小時級別:65 | 在線時長:4597小時 | 升級還需:23小時級別:65 | 在線時長:4597小時 | 升級還需:23小時級別:65 | 在線時長:4597小時 | 升級還需:23小時級別:65 | 在線時長:4597小時 | 升級還需:23小時級別:65 | 在線時長:4597小時 | 升級還需:23小時級別:65 | 在線時長:4597小時 | 升級還需:23小時級別:65 | 在線時長:4597小時 | 升級還需:23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08
文章: 12085
精華: 0
現金: 311 金幣
資產: 6570606 金幣
預設

果然要成功不是那麼容易的 !!
我要分好幾次看~~
感謝NK大
quasar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63581, 收花文章: 9830 篇, 收花: 56093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4 位會員向 quasar 送花:
cara551977 (2010-03-28),K22514 (2010-03-29),KT88 (2010-03-29),NKNK (2010-03-28)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10-03-28, 05:52 PM   #7 (permalink)
長老會員
 
NKNK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8676
在線等級: 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10
住址: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文章: 4591
現金: -2 金幣
資產: 26502156 金幣
預設

漫說《尚書·洪範》「敬用五事」之「


前面我們已經對《尚書》·洪範中的「貌、言」進行了一番較為詳細的闡述,大家應該對「貌、言」有了一定的認識,對二者的功用也都應該有了一定的瞭解,但這還只是《尚書》·洪範中「敬用五事」的一部分,就如同我們的生命是一個整體,我們的生活是一個整體,而「貌、言、視、聽、思」也是一個整體,並且是我們精神和生命的一個整體,其每一個組成部分都與我們的生命和精神有莫大的關係。

《尚書》裡面用「貌、言、視、聽、思」這五個方面作為王者之道,是有著相應的、嚴格的、極高的要求。這個要求實際上就是要深化、優化、強化我們的思維能力和感觀系統,如果我們的思維能力和感觀系統得不到優化或者得不到提升,那麼我們的心、生命和精神就會落在一個低層次的狀態,那麼自己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或者有更大的事業,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正所謂「有諸於內必形諸於外」,只有當個人修養得到了提高,那麼個人的狀態也就能保持比較良好的狀態,進而個人自身的人事圈子也就能得到相應的改善。

前面講了貌和言,那麼與貌、言相對應的就是視、聽。貌對眼睛而言,即對視而言;言對耳朵而言,即對聽而言。一個人為什麼有什麼樣的形象?為什麼具備這樣的形象?因為有眼睛在看,孔子有雲:「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孔子的見賢和見不賢也是要用眼睛來看的。實際上這裡的「眼睛」並不僅僅只是我們一般人所認識的用以「觀看」事物的眼睛,而是將它與我們的修為,與我們的心聯繫在一起。

「視」就是眼睛的工作方法。在中國古文之中只有皇上對下面才用「視」,雄視天下、視察工作,不能視事等都是上對下而言,如果皇上不能「視」事,那麼這個國家就有點麻煩了。因此這個「視」在《尚書》中的地位很高,有著極高的政治層面和地位作為支撐,而不僅僅是現代人所說的用眼睛觀察一下那麼簡單。但是不論你是地位高的人,還是地位低的人,這個「視」仍然還是眼睛的功用,所以我們首先要明白我們的眼睛是怎樣工作的。

在佛教裡,特別是在佛教唯實學中,對我們的眼睛和眼實的形成作了相當詳細的介紹。作為一般人經常都在運用我們的眼睛,但是我們的眼睛怎樣為我們工作?為什麼會這樣工作?對此肯定都是一片茫然。佛教認為必須具足九種緣,我們的眼實才能生起。第一緣是「空」,如果我們在封閉的、固體狀的一個環境中,你能不能看見事物?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把一個房間用牆隔開,在這邊房間裡,我們能看見那邊房間中的事物嗎?也看不見。這就稱之為有隔閡、有障礙,因此我們能看見事物,首先就要有一個先決條件「空」,但是「空」也有條件,太遠了我們也看不見,比如我們現在身處龍江書院,那麼美國就看不見;太近了也看不見,太大了也還是看不見,太小了也仍然看不見。也就是說「空」是一個空間範疇,必須具備這種與視覺相適應的空間範疇,我們的視覺才能產生作用。

第二緣是「光明」,如果在黑暗之中我們就看不見,必須要在有光明的地方、有光線的地方,我們的眼睛才能看得見。第三緣是「眼根」,眼根就是指我們要有正常的眼球,瞎子看得見嗎?瞎子肯定看不見,因為瞎子不具備眼根,眼球正常的物質結構都不存在了,他還能看見東西嗎?第四緣是「根本」,根本就是指我們這個生命體,離開了生命體的眼睛還能不能產生視覺呢?那肯定是不能的,因此眼睛還要有一個附著體,即必須附著於我們的生命上,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必須附著於第八識——「阿賴耶識」上,我們這個眼睛才能起作用。第五緣就是眼睛所觀察的對象——「境」,如果沒有具體的對象,到處都是一片空茫,那麼我們的眼實也不可能發起,也就不起作用。第六緣是「意」,如果一個人心不在焉,將一個事物擺放在他眼前,他也不一定能看得見。也就是說我們要看見什麼事物,就必須把注意力投放在具體的對像上,那麼我們才能看得見,如果我們把注意力回收了,即使眼睛在盯著這個對象,可是心裡卻想的另外一件事,那麼將什麼也看不見。

第七緣——「浸染」。在我們的眼實中還有第七識——末那識,佛教將此作為一個依據、一個根本。根據自己「我執」在浸和染的不同,比如今天看見某人或者某件事,可能產生歡喜心、貪婪心等等之類,有些人看見了會引起貪、嗔、癡等種種感受,這是「染」的力量,而有的人看見了卻沒有這些貪、嗔、癡的感受,而是以平常心對待,這就是「浸」的作用。既然我們形成了眼實,那麼它也就有「浸染」上的區別。
第八緣是分別,即第六識——意識。如果僅僅是眼睛起作用,而不進入我們的思維,不進入我們的精神層面,那麼它只能是一個孤立的鏡像而已,還不具備入「識」的功用。如同我們用照相機照相一樣,一張一張的相片是孤立的、靜態的,但是我們用攝像機或者用其它工具將它們串連起來,編輯一番,那麼就可以形成一個動態的整體。第六識或者說分別的功用也是如此,眼實的具體的產生還需要進行編輯、取捨等一系列的工作。

第九緣是種子,儘管有眼根,但是眼根還是要有種子現前才能產生作用。比如色盲,本人就有點帶綠色盲,那我對綠色的概念就有點模糊。有的眼根有這樣的缺陷,或者有那樣的缺陷,這都是種子起的作用。在佛教裡,對眼睛的種種因緣闡述得非常詳細,即眼實的產生必須要有九個方面的因素,才能促成我們眼實起作用。 「聽」要比眼實的九個作用少一項,它不需要光明,即使在黑暗中也能聽到。這裡,我們通過講貌、言、視、聽、思,把佛教中涉及到的對人體結構認識、產生的一些基本常識給大家作了一些簡單的介紹,從而幫助我們學習如何善用我們的眼睛。

現在有不少從事少兒讀經教育的人,儘管在教小孩讀經,但是如何讀則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佛教講六根盡用,特別是小孩就一定要鍛煉他們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要全面發展。你要成為一個畫家,那麼你首先要鍛煉眼睛,如果眼睛的觀察力不夠,那還能成為一個畫家嗎?要想當一個音樂家,那麼就要鍛煉你的耳朵,如果聽力不敏銳,那又怎麼成為一個音樂家呢?此外手也要動,腳也要動,總之六根盡用。我常說廚師就是六根盡用,眼睛要觀察火候,耳朵也要聽火候,鼻子要聞,舌頭要嘗,手在動、腳也在動,那真的是六根並用。而作為一般的人能六根同時啟用的時候太少了,就是本人現在也不過就是走點路,至於寫書也不想寫了,一方面眼睛覺得疲憊,手寫久了也會覺得很累,已經談不上什麼六根盡用了。總之,通過前面所述,使我們對眼睛、耳朵有一個基礎的認識,

《尚書》·洪範雲「視曰明,明作晢」,眼睛的功能首先是要「明」,明者,善於觀察事物,但是只有「明」還不夠,還要達到清晰的境界,入細入微,條理清晰。 《尚書》·洪範雲「聽曰聰,聰作謀」,耳朵一定要做到聰,只有聰還不夠,還要達到聰的極深境界,僅僅是聽不行,還要善於聽,聽到以後還要做謀,作為我們謀劃、策劃、判斷、決策的一個依據。我們常說聰明,實際上就是指善於使用眼睛和耳朵。所以在視和聽這兩個方面我們一定要對它加深認識。

視代表了我們對處部事物的觀察,與我們前面所講的貌相對應,但是實際上視本身也是一種貌。我們常說眼睛是靈魂的窗戶,為什麼眼睛是靈魂的窗戶呢?有時一個人坐在那裡不說話,一樣可以被別人窺測到他心裡在想什麼,是喜、是憂、是樂等等之類。一個人不說話,他真的很安詳嗎?或是很急躁嗎?又或是很疑懼嗎?亦或是很恐怖嗎?等等這些都可以看得到。這是因為人的情致活動不自覺地就通過眼睛這個窗口,而把自己深處的信息暴露出來。

我們在分析、判斷人的時候,可以很容易地通過眼睛來判斷出一個人的正、邪,孟子有雲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如果一個人心中無鬼,堂堂正正,他目能視人,有的人做了虧心事,有過錯,他就不敢於別人對視,總是把眼睛移開,因為他心虛。受了委屈的人或者倒了霉的人,他的睛神確實是低人一等,有時低兩等、三等的感覺都有。有的人眼神狡詐、有的人眼神很善良、有的人眼神很粗暴、有的人眼神很溫良、有的人眼神很勇猛、有的人眼神很怯弱、有的人眼神很聰明、有的人眼神很愚蠢、有的人眼神很深遠,特別是和一些高明的人來往,你就能感覺到他深邃的目光、有的人眼淺皮薄,有的人一看就覺得他胸量很大、有的人一看就覺得他氣量很小等等。這些是在性格上的感覺。

另外還可以有精氣神上的感覺。有的人一看他的眼睛,神采奕奕,有著旺盛的生命力,精氣神很足,有的人一看就像鬥敗的公雞一樣兩眼無光,等等,所以用精氣神來審視一個人的眼睛也很重要。不知道各位對這個眼睛的妙用有沒有感覺,如果有感覺就可以在這方面進行一些訓練。

以前梅蘭芳他們這些大師演戲,那豈止是眼睛能動。平時他們養鴿子,用來觀察鴿子的遠近飛翔眼神一動哪怕只是一個很弱小的角度在眼中變化,他都可以在眼神上表現出來,喜、怒、哀、樂、憂、恐、驚招之即來,來即能現,他們的臉譜變化很快。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要想讓我們的眼神和高明的演員一樣,說笑就笑、說哭就哭、說怒就怒、說悲就悲,那還沒有這樣運籌自如的功夫。但是你在一定的場合上,需要練就這種功夫,通過眼神上的變化來傳達自己的信息。有的人眼睛一瞪你就打寒顫,你想一想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有的人一看就非常親切,非常能夠為人所接納,這又是什麼樣的眼神;有的人一看他的眼神就使你要離他遠一點,就感覺到這個人惹不起,是什麼原因自己都說不出來。

在相法中對眼睛也做了很多區分:如獅眼、龍眼、虎眼、豹眼、雀眼、三角眼、吊眼、琥珀眼、單鳳眼等等,根據仁、義、禮、智、信的不同,個人眼睛的擺設和味道也不同,對大奸大惡的人的眼神也有所描述。
我們要善於通過對眼睛的觀察,並善於使用我們的眼睛,從而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服務,自己的眼神修煉好了也是一種愉快,也是一種修養。當我們在校正自己眼神的時候,實際上是對強大內控能的一種鍛煉、是對自己自控力的一種鍛煉。很多人對自己的眼、耳、鼻、舌、身都沒有自覺的自控,更談不上提高、優化。女性往往是到美容院做保養,或是買點美容品來打扮自己,這些都是外在化的打扮。如果要更深、更細的把自己美化起來,其根子還必須落實在心靈上。所謂相隨心變,眼神更是隨著心靈的變化而變化。有些煉氣功、法術走火入魔了,我們一眼就能看的見,有些人神誌錯亂或即將錯亂,我們同樣也能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可以感覺到他們在神智上的微弱變化。

精神的內控力對自己修養的提高往往就是通過對這些形像上的關注而提高。有的人語言快,我就說語言慢半拍才好;有的人語言太慢,則希望他的語言快半拍多好;有的人眼睛過大過圓,則建議他關半扇窗簾;有的人說話聲音又高又尖,我就建議他低下來,說話聲音高別人聽起不舒服,音階高是不吉,必須把音放低下來;聲音階高的人說話一定在喉結,所謂「聲發於喉者多兇;聲發於丹田者祥和」,因此我們說話運氣要善於使用丹田,不要用之於喉。專門學習唱歌的人都知道用聲帶來唱歌簡直是笨人一個,幾分鐘就使聲帶撕裂、出血,善於掌控的人就不會使用聲帶而是用丹田。本人從自己講課的過程中也慢慢體會到這一點,以前剛開始講課的時候,說個四、五十分鐘下來後,累的要死不活,多吃幾顆洋參丸都不解決問題,於是想怎樣使自己說話連續說上幾個小時也不累,自己就慢慢琢磨,後來一下就找到了感覺。首先說話不能急,要慢條斯理,另外就是盡量把聲音壓低一點,讓聲音自然沉下去,在頻率不高聲音又下沉的情況下讓它自然而然的發作,以至於這樣講上幾個小時後也不會狼狽,但是還是害怕進入興奮的狀態,因為只要一興奮起來當時不覺得什麼,過後還是會感覺到非常疲憊。所以我們在理解視和聽的過程中,要明白它們是雙向的,即視對貌而言;聽對言而言。

我們自己要善於觀察眼睛的功能。以前有部外國人拍的片子名字叫《凝固的時間》,它拍攝的是一個舞蹈演員在0.1秒鐘之內的鏡頭,但它這個鏡頭使用了上百台照相機從不同的角度同時按下快門,再按照一定的順序,通過空間全部表現出來,儘管拍攝時間上是同時,但是要在空間上表現出來還是需要通過時間的游動。
我們對人和事也要學會善於變換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所謂「觀察」,就是需要通過時間和空間對某個人和某件事,進行反覆的觀察、分析,然後再加以一定的判斷。以前我年輕的時候,本光法師常對我們說毛經常講「二分法」,即既要從正面看問題也要從反面看問題,但是僅僅這樣是不夠的,你們不光要學會從正反兩方面看問題,還應該要學會從側面看問題。成都武侯祠有副對聯寫到能攻心則反側自消」,既有反面還要有側面。那什麼是側面?既非正面也非反面,既非左派也非右派,那是不是就是中間派呢?也未必就是中間派。

領導一般總是習慣於從上面看問題,而普通老百姓則總是習慣從下面看問題,這其實都是片面的。領導者應該深入群眾、深入生活,由上而下調查研究。那麼下面的人呢?要上去是不可能的,如果讓老百姓到省長、市長的辦公室去坐幾天,去行使一下領導的權利是不可能的。古代當權者可以「降貴屈尊」而「禮賢下士」,但是老百姓就不可能被皇帝請到家中去做客。當然中國歷史上也有那麼幾位皇帝玩了一些這類的名堂,如漢文帝、明太祖、康熙、乾隆等都搞過什麼百叟宴、千叟宴之類。到了現代,也搞過一些與此類似的勞模會等,在「國慶節」、「五一節」的時候,將這些人請到天安門層樓上的觀禮台上去觀禮,但這樣是否就真的上去了呢?其實這還談不上什麼由下而上,即使有些人下而上了,但是否就真正代表了整個老百姓們都由下而上了呢?當然話又說回來,自古以來,所謂的權貴中又有誰是一生下來就是大權在握呢?除了皇太子之外,一般做官的都是從四書五經開始讀起,考秀才、考舉人、考進士,然後當縣官、州官、府官,再進部委,還是需要一級一級的由下而上,只不過這個過程非常緩慢慢。因此由上而下容易,由下而上困難。

那麼對於我們的眼界應該如何打開呢?但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非常缺乏主動性。這個「視」是我們的眼睛對外部事物的觀察、分析、判斷,我們不僅僅要正面的看,也要反面的看,還要側面的看,既要學會從上面看也要學會從下面看,而從左邊看也可以,從右邊看也依然可以,也就是說要多角度、多方位才能進入最佳的觀察狀態。比如從事攝影,有時為了要拍出一個好鏡頭,恐怕就要花上很多時間去等候,要選擇若干個視覺最後才能找到一個最佳點,其實我們使用眼睛也需要這個最佳點。

人與人交往,通過觀察、分析,怎樣才能和別人把關係搞好,怎樣才能把事情做好,都存在著訣竅。有時是「踏破鐵鞋無覓處」,而有時是「得來全不費功夫」,而其中的經驗教訓在什麼地方?這個火候又在哪裡?這就需要我們學會善於思考,也就是說當我們動眼的時候,一定要善於動心。
NKNK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4708, 收花文章: 3713 篇, 收花: 26120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3 位會員向 NKNK 送花:
cara551977 (2010-03-28),K22514 (2010-03-29),KT88 (2010-03-29)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10-03-28, 05:54 PM   #8 (permalink)
長老會員
 
NKNK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8676
在線等級: 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10
住址: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文章: 4591
現金: -2 金幣
資產: 26502156 金幣
預設

漫說《尚書·洪範》「敬用五事」之「


眼睛和耳朵是一體的,如何聽也是一體的。 《尚書》中有云「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在魏徵諫唐太宗時也反覆提出並強調這個問題。要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而不能僅僅是聽一家之言,為什麼要這樣呢?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階級或階層之分:士、農、工、商、兵,到了近代又稱之為:工、農、商、學、兵,而到了現在則更加複雜,可謂三萬六千行。既然有如此多的行當,那麼每一行就有每一行生存的價值,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就有它意義之所在,也就有它於其它行當之間易於產生的矛盾之處,如何才能把這其中的陰陽調理好呢?那麼你就要「兼聽」,只有「兼聽」,你才能把握住各個方面的矛盾所在、利害所在,進而才有可能找到一種協調解決的方法。那麼作為上面的領導同志而言,要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而不能僅僅是聽一家之言,對整個社會必須要一碗水端平,陰陽要協理平衡,這就是「兼聽則明」,如果國家的陰陽不平衡,那麼就會「偏聽則暗」。在事與事、人與人之間經常都會處於矛盾狀態之中,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道理是越說越不清楚,但是自己心裡應該有一把秤來權衡、品評各家之言,從中找出一條理順矛盾、理順是非的道路。

當然聲音和前面我們所說的眼神一樣,眼睛有它的正邪、有它的剛柔、有它的聚散、有它的歡喜憂愁,聲音也同樣可以表達出這樣的信息。有的人說話有陽剛之美,有的人說話有陰柔之美,有的人燕語鶯聲讓人聽起很舒服,有的人一發言就讓人覺得煩躁不安,有的人說話如春風拂面喜氣融融,有的人說話帶殺氣讓人不寒而慄,所以通過一個人的聲音也可以達到對這個人的瞭解。前面我曾說聲音和眼神一樣俱是內相,眼神可以通過內表於在外而成為外相,聲音也是如此,也可以通過由內而外而成外相,它可以將你內部心靈深處的一些東西透露出來。因此對聲音的解釋也是一門學問——音相學,說話高八度不吉,說話氣如游絲不吉,說話過剛不吉,說話過柔不吉,一定要做到剛柔圓潤。

前面我們已經對語言進行了相當多的闡述,但是由於語言、聲音和耳朵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以這裡再多說一下語言這個問題。首先要純潔語言、端正語言。成都人說話愛帶把字,這不好,一定要把這種把字省略了。北京人說話特別是在有教養的家庭之中如以前的書香門第、官宦之家,對於說話就強調四個字,即一定要做到「字正腔圓」,說話一定要堂堂正正。聲音要放抻,就跟眼神要敢於放正一樣,眼神放正表明心中無邪,聲音放正也表明了心中無邪,如果心中有鬼,眼神放不正,心中有鬼,語言也放不正。字正腔圓會使我們在社會交流中給別人一種堂堂正正的感覺。可以說聲音也需要美容。

另外語言中要盡量刪除廢話,有的人你聽他說話,說了半天也不清楚他在說什麼,我們現在常說手機中總是收到很多信息垃圾,其實我們說話之中也在不斷地產生若干語言垃圾。這種語言垃圾並不是在說那些下三爛、黃色等亂七八糟的東西,而主要是指那些對別人不恭敬、不禮貌,那些有背於仁、義、禮、智、信,那些有背於禮義廉恥的語言,這些一定要刪除。所以不僅要純潔我們的語言,而且還要精煉我們的語言,要養成這種良好的習慣。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時候談工作之類用幾名話就可以說的很清楚,但是有的人半天都說不明白,這種情況下根本就不能良好地開展工作嘛。如果你是一位老總,如果碰上下面的人給你匯報工作,說上一兩個小時都還沒將事情說清楚,你可能馬上就會炒他的魷魚了。所以在語言的管理上,要盡最大可能來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思維清晰,語言絕對清晰;思維模糊,語言一定是模糊的,可以說語言和思維是一體的,通過鍛煉我們的語言能力實際上反過來就可以鍛煉我們的思維。

我記得在八十年代的時候,本人訂了一本叫《哲學研究》的雜誌,有一期雜誌刊載了一篇關於經濟思維的文章,就是說怎樣才能使思維少走彎路,一加一等於二這很簡單,但是一加一減一再加上二分之一平方什麼等等的就太麻煩了。明明一加一就等於二了,但是你要轉彎抹角的來說明一加一等於二,那簡直就是多此一舉了。因此我們要學會在語言上、思維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功夫。

通過對語言的錘煉,可以使我們在社會交往之中處於有利的地位,同時也處於有益的地位,另外通過對語言思維的優化提高,也就能為我們的生命節約了時間,實際上就是無形的優化了我們的思維、延長了我們的生命,這樣的事情何不樂而為之呢?所以對語言的把控、對語言的優化、對語言的提升,也是對我們的思維、我們的心靈的一種提升。

平時大家講閒話習慣了,很少能嚴肅認真地對待自己的講話。如果是在官場裡面特別是遇到高級領導同志,遇到重要關鍵的時刻,你若不知道怎麼說話,或說話讓人不知所云,你就完蛋了,就會給你帶來很大的麻煩。在講「貌」的時候我曾舉了出自三國時期的一個例子,剛滿七歲的鐘會與八歲的哥哥鍾毓一起去拜見魏文帝,哥哥鍾毓緊張得汗流不止,可當弟弟的卻從容自然,魏文帝感到很奇怪,就問老大:「卿何以汗(你為什麼渾身冒汗)?」 古時在皇帝面前語言沒有到位就叫失儀,失儀在古代的禮法上說是要治罪的。但是哥哥鍾毓回答的很得體「戰戰惶惶,汗出如漿(見了皇帝天威,顫顫慄栗汗出如雨)。」文帝又問小弟弟鐘會:「卿何以不汗(你為什麼不出汗呢)?」 鐘會則非常巧妙地回答到「戰戰慄栗,汗不敢出。」二者在語言藝術的火候上都把握的相當到位。

以前在一本書裡面曾寫到這麼一場官司:有一次南京舉行祭孔活動,在古代祭孔活動如同皇家慶典一樣,是一件非常嚴肅的國家大事,要求非常嚴格,參與者都必須衣冠整齊,遵照規矩,然後三步一磕頭的在孔廟裡行禮。那個時候在這樣的大典中如果有失儀,輕則丟紗帽重則丟腦袋。當時有一個人就奏了一本,彈劾他的一個同僚,說此人在祭孔的時候,左顧右盼,衣服的鈕子都沒有扣好,小衣都露在了外面,犯了失儀之罪。後由巡撫審這個案子,巡撫一看被告是他的一個朋友,但是原告又是一個惹不起的大官,怎樣才能幫自己的朋友說話,這就是一個考語言的問題了,他又不能打圓場,這個圓場也打不起,特別祭孔這個儀式是很隆重的。結果他手下的紹興師爺就是不一般,就讓他給被告作證,並讓他如是說'我在前面帶頭禮拜不敢後視',就這麼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話,不僅僅把被告救了,而且還將了原告一軍。因為當時原告的位子是在被告的前面,你既然在被告的前面,你怎能看到你身後人的穿著?又如何能看到他行為不端呢?

很多時候事情裡面都是盤根錯節,如同一團亂麻,語言能否得體,能不能抓得住要害,這是非常考驗一個人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對思維、對語言進行錘煉,進行修整,那麼我們對語言、對思維的駕馭能力就會得到提高,還是我那句老話「你能夠知道你下一分鐘想什麼嗎?你能夠知道你下一分鐘說什麼嗎?」,一般人做不到的,但是如果如實的進行了對思維和語言的一番功夫,那麼我下一分鐘想什麼我知道,我下一分鐘說什麼我也知道。因為這時思維的路數已經可以做到自控了,你能夠把握住自己在什麼環境之中、在什麼人面前,在什麼事面前,該說什麼樣的話,什麼樣的話才得體,實際上你已經心中有數了。有時我們可以看到評價某畫家胸中自有一番丘壑,如果胸中沒有一番丘壑那麼筆下那個畫也就畫不出神韻來。我們也大都知道成竹在胸這個典故,但是要想成竹在胸,你就必須有我們前面所說的在思維和語言上的功夫,用《大學》的話來說就是「格物致知」,只有將這番基本功練到家了,你才能夠把這方面的本事顯示出來。

我們通過眼睛可以看一個人的精氣神,可以看一個人的正邪、勇怯、喜憂等等。同時也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聲音來判斷一個人的吉凶禍福。面對氣若遊絲的人,你能說他身體健康嗎?有的人聲如洪鐘,那你會覺得這個人在勢上、在力度上,自然也與別人不一樣。有的人說話悠揚高遠,對此大家可以仔細去品味一下我們偉大人物的聲音,如毛澤東1949年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了」,那其中所蘊涵的大氣、剛性,那種穿透世間一切的力量,讓人回味無窮,心潮澎湃。

聲音也同樣是我們心靈的窗戶。我們對別人的聲音都有一種天然的觀察能力,有些聲音我們接受,有些聲音我們不接受,有些語言我們歡喜,有些語言我們不歡喜。受歡迎的語言是怎麼一回事,受人討厭的語言又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明白了這其中的利害關係,那麼就要學會善於把控自己的語言,一方面要使自己的語言為他人所接受,更要做到使自己的語言為他人所樂意接受,千萬不要使自己的語言引起他人的討厭和反感,有些人總是不自覺的陷入了使人反感的狀態之中,而又不知檢點和反省,這樣就處在一個可悲的地位之上。

語言既然分陰陽,那麼這個陰陽究竟該如何去感覺呢?又怎樣去把握呢?語言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吉凶,那又如何使自己的語言能趨吉避凶呢?當然這一系列的修養鍛煉都跟自己的內修是分不開的,自己的內修越高明,那麼自己的語言駕馭能力也就越高明,可以說語言和眼神的使用於我們內修的關係密不可分。

一個有教養的人,他的語言就能夠表現他教養的氛圍,一個沒有教養的人,他的語言表現出來的確就顯得沒
有什麼教養。沒有教養的人不一定是壞人,有教養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好人。那麼沒有教養的但又是好人的人,該如何通過自己的語言和思維的修養而使自己達到有教養?有教養的但不一定是好人的人,又該如何通過深化自己的修養把自己培養成為更有教養,心又善良,而讓這兩者更好的和諧起來。在諸葛亮的《心書》中有這麼一句「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有些人形像看上去溫文爾雅,實際上內心陰險狡詐。像這種人你說他沒有教養嗎?如果他沒有教養他就不可能貌似溫良,但是他的心又狡詐陰險,那你又怎樣把這個心態調整過來。

有時是貌和心不一,有時心與口不一。當我們在對別人的分析觀察的時候,你是否能夠通過他的語言來感覺他是心口如一呢?還是心口不一呢?而當我們在使用語言的時候,我們給別人造成的印像是心口如一呢?又或是心口不一呢?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地去揣摩和咀嚼其中的滋味。如果我們不善於調配自己的思維、語言、形象,我們講貌、言、視、聽一體(當然還有思維,思維裡有一個心在那裡起主宰作用並總體掌控這一切,我們將在後面對此加以闡述),那麼我們的貌、言、視、聽就會各行其道,不得協調,別人看了就會覺得要麼滑稽,要麼莫名其妙,要麼神經錯亂,要麼兇險狡詐難以揣摸。

有的人喜怒無常,有的人喜怒不形於色,這都可以通過語言和眼神而有所感覺。語言是我們聲音的釋放,同時也是我們精氣神的一種外露。前面說有些人說話氣如游絲,這種人要麼身材很糟糕,要麼就是處於一種極其不利的狀態。比如在檢察院工作的朋友,你們可以想一想平時審案的時候,那些被你們調查的人說話是不是大都低三下四,沒有什麼底氣,這就是《易經》裡所說的「失其守者其詞屈」。有的人在沒有失勢的情況下會有先機先兆,從相面上說有面如土灰、面如瓦灰或面上帶煞。同樣在聲音上也可以看到,有的人莫名其妙的聲嘶力竭、氣急敗壞,他會不自覺地處在這樣一種語言角色狀態之中。當一個人處在這種狀況的時候,也就是他倒霉的時候要到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已經失控了,情緒上不能自控,理智上不能自控,這樣的人,如果在官場上他的結果已經可想而知,同樣在企業競爭之中、商道之中也會存在這種因果關係。所以我們隨時隨地都要保持一種清醒的頭腦,用這個清醒的頭腦監控、調控我們的身心,調控我們的視聽,調控我們的貌言。

我們講貌、言、視、聽、思是一個整體,這是王道、王者的學問,它出自《尚書》·洪範。周武王克殷後,要收集先王典籍,從堯、舜以來,至夏、商歷代以來的檔案文獻,就和當年毛澤東進入北京後,首先就把明清檔案管理的實錄全部拿到他的書室慢慢研究一樣,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是因為治國平天下離不開前代的經驗。殷紂王的叔叔箕子是朝鮮最早的祖先,後來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兩漢的時候稱之為箕子朝鮮。箕子勸諫殷紂王,反被關進了監獄。當周武王克商以後,面對所得到的前人治國經驗,無法從中理出頭緒,於是周武王把身為囚犯的箕子放出來,並非常虔誠、謙虛的向箕子請教,箕子這才把歷代政治興亡的關鍵——洪範九疇,即治理國家的九種大法,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憲法九條。

在這九種統治天下的招術中,第二條就是敬用五事——「貌、言、視、聽、思」,提出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王者風範,指出了要當好一個王者、一個君主,就需要在「貌、言、視、聽、思」這五個方面來進行修煉。這個修煉的火候上去了,那麼你治國平天下的能耐就具備了。如果這個方面的能力差,用孟子見梁襄王所說的「望之不似人君」,那麼你這個國家要想得到良好的治理就很艱難了。如果一個國家是昏君、庸君當道,那這個國家就可能會受到別人的欺凌。首先就會被自己國內的老百姓、自己的臣下看不起,春秋戰國的時候,孔子就曾說過「亂國去之,治國就之」。所謂良臣擇主而仕,良鳥擇木而棲,大家都是雙向選擇,不僅僅當君主的可以選擇賢臣,賢臣也可以選擇君主。你這個當皇帝的不對,我換一個主子就可以了,我給你的建議、我的膏藥在你這裡賣不掉,我換一個買主去賣就行了。但是到了秦始皇一統天下以後,就像孟子所說的「無所逃於天地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種雙向選擇就又不行了。

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待這「五事」呢?作為一個管理國家大事的領導,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作為某個部門的負責人,總之作為某個圈子的最高負責人,其關鍵就在於你要入局,就要像模像樣。因為貌、言、視、聽、思這「五事」對大家都是平等的,如同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老百姓也可以對自己的貌、言、視、聽、思這五個方面進行修養,進行優化,進行提高。現在對其它方面投資的人很多,但是對自己的貌、言、視、聽、思,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身心性命的修養、錘煉這方面能願意投資的人則很少,甚至還不知道這也是一個投資方向,不知道這個投資真是利不可言。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正如我在龍江學院的章程中寫到的一樣,「欲成事者,先需成人;欲成大事者,先需成大人」,必須要有大人的素質、君子的素質,那麼你才可能幹大事,才能幹得了大事。那麼我們對自己的貌、言、視、聽、思,就應該向大人、君子看齊,也就是說要學習歷代聖賢如孔子以及他們所遺留下來的典籍如《四書五經》中的道理。

嚴格來說《尚書》是五經之首,《易經》尚還不是五經之首。 《尚書》是歷代聖王的典籍,從堯舜開始,然後夏、商、週的聖王、賢臣良相們治國修身的大略,最早現於《尚書》。 《周易》是周文王所演,而堯舜過了一千年才有周文王。所以我們說對貌、言、視、聽、思這種修養的提高的確是必要的,而且對我們成年人來說是迫切的。我們說少兒讀經是救孩子,但我們有位朋友則說「救救孩子都是說來玩的,要先救救孩子的父母才是真的」。為什麼呢?教育者需先受教育而成,你自己都立身不正,用孔子的話來說「未能正已,焉能正人」。小孩子童心爛漫,但他們仍然有測人之眼,這個叔叔可不可愛,那個阿姨好不好,他心裡面都有數。你如果是堂堂正正、純潔善良的人,他接受你;如果你這個人心術不正、毛病深沉,他可能就會童言無忌,並對你不接受、排斥你。而且如何對青少年進行熏陶,是身教重於言教,你自己身教都不到位,還能把小孩教育好嗎?

另外一方面對於那些從事少兒讀經的人,他們對《四書五經》的理解、認知、消化、感受到底又如何呢?在少兒讀經一事上一定要強調儒家的道統和法統,那麼儒家的道統和法統是什麼?就是說儒家的《四書五經》不是說來好聽、好玩的,也並不是喊幾句口號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它必須涉及到個人的修養層面上,仁、義、禮、智、信必須付諸於個人的實踐,如果自己不用仁、義、禮、智、信來進行實踐、來改造自己、來變化自己,那麼「口誦堯舜之言,身行桀紂之事」也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對於少兒讀經以及從事少兒讀經的這批人,首先自己在對儒家經典的理會和接受上就要以身做則,僅僅在那裡說而自己不修是不行的,總之強調自修非常重要。

自修在仁、義、禮、智、信上,本人認為就是「仁信忠恕,理義廉恥,大智大勇,利國利民」。要大智要大勇,那從哪兒來?就必須要通過在仁、義、禮、智、信的修養上提高才行,要踏踏實實地行其道,否則在自己的眼神、自己的聲音上所表露出來的境界就不行。有的人聲音聚,有的人聲音散,有的人聲音高,有的人聲音低,有的人聲音剛,有的人聲音柔,有的人聲音吉,有的人聲音兇,從簡單的音上我們就可以做出一定的判斷。但是如何把這種修行落在我們的實處,我反反覆覆的強調要把這個變成自己修養的實,當這方面轉換了以後,那麼其它方面就自然而然得到了轉換。

說到這裡還有一種說法,老子《道德經》說「視之不見曰夷,聽之不聞曰希」,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之中,總是會有一些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的東西,讓人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那麼在我們社會生活中冥冥中又起著作用的東西是什麼呢?這個力量又是什麼呢?老子把它稱之為「道」,他對道有各種不同角度的描述:「道可道,非常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恍兮忽兮,忽兮恍兮」等等。 《黃帝陰符經》有云「瞽者善聽,聾者善視。」有的人是瞎子,但是瞎子比不聾的人還善聽,有的人是聾子,但是聾子比不瞎的人還善於觀察,這就是《黃帝陰符經》裡所說的「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黃帝陰符經》非常了不起,是道教的心經,正所謂「道德五千言,陰符三百字」。怎樣不用眼睛而使自己的眼睛的功能得到最佳的發揮,怎樣不用耳朵而又使自己的聽力得到無限的擴張,這屬於更高層次的修養,對「道」沒有感覺的人是無法體會其中的奧秘,這裡我們暫時不說這麼深,我們只需要知道還有一個比我們眼睛更能看、耳朵更能聽的更高層次上的東西存在。

我們要做到《尚書》中所說的「貌曰恭,恭作肅;言曰從,從作乂;視曰明,明作哲;聽曰聰,聰作謀;思曰睿,睿作聖」,要連續在兩三個層次上進行拔高和提升。眼睛要看,但是要看的明明白白,不能自己騙自己,不僅要看的明白,而且還要看的非常清晰,這個清晰表現在因果上,表現在諸多複雜局面上,「明和晰」是眼睛上的功夫。耳朵的功夫是「聽曰聰,聰作謀」,耳朵不僅能聽而且越聽越聰明,越聽越會聽,聽了以後不僅僅是在「聰」上而且要落實在「謀」上,要在錯綜複雜的矛盾環境之中都有應對的方略,「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我們需要在聽上下功夫。

怎樣善聽?怎樣善視?這就需要我們「空其心」,要把自己的主觀成見排除。我經常反覆和一些朋友說,別人講話的時候你不要隨意插話,要老實認真聽,要把別人的話聽清楚、聽明白,不要在別人剛說一句你就接下一句,然後就語言交鋒,結果誰也沒聽明白對方在說什麼,這就成了西方人說的「聾子的對話」,自己既不清楚自己說了什麼,也聽不明白別人在說什麼,這樣就會於人於己都帶來麻煩。莊子在《齊物論》內就談到,比如說我們倆人辨論,我勝了你輸了,真的是我贏你輸了嗎?你勝了我輸了,真的是我輸你贏了嗎?所以兩個人吵架,往往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怎麼去判斷?那麼請一個人來評判,如果此人同意我的看法而否定他的看法,既然此人都跟我站在一個立場上了,那還有資格來裁判這個事嗎?如果此人不同意我而同意他並反對我,那麼此人既然跟他站在一個立場上,也就沒有資格來當裁判了。莊子在這裡就把語言的弊病、語言的破綻說得非常到位了。

《易經》有云「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語言有語言的局限性,語言不一定能夠傳達我們內心的信息,因為某些內心的信息是無法用語言表達,有時候是不方便用語言表達出來的。語言有語言的虛偽性,語言有語言的片面性,語言有語言的陰暗性;有些語言是進攻性的,有些語言是防禦性的,可以說語言本身就和我們社會關係一樣,社會關係有多麼的複雜語言也就有多麼的複雜。所以我們在接受語言或者使用語言的時候,就一定要認識並善於處理這種複雜性,在自己心裡面要安置一個警察,從而把自己的嘴巴管理好。我想這樣做就可以少出錯,俗話說「言多必失,言多必詐」,這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語言多了難免有失,語言多了難免有詐,意氣來了的時候一說話就拍巴掌,但是其中到底有幾分真實性,又有幾分可靠性,這就很難說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看到語言的實質是什麼,要學習如何才能善於把握語言,要學習如何才能使語言進入良性健康的軌道。

我們常說「要少說一些費話」,學佛首先要戒「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這都屬於語言的不淨業。妄言是亂說一氣不負責任,綺語是惑亂人心的語言,兩舌是挑撥離間、是是非非的語言,惡口是傷人的語言、誹謗他人的語言,這些在佛教裡面都為戒律所不容。我們一定管制自己,必須要將這些「語言的不淨業」從自己的語言裡請出去,一定要使語言純潔化。

儒家講「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這幾個「非禮」也就是要對我們的語言、行為等都進行化修飾、美化和包裝,這個包裝並不是貶意的包裝,是我們自身修養的需要,是提升我們自己語言能力、提升我們人格魅力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這對我們圓滿自己的人格,對完善優化自己的人格,並對自己的形象、氣度、語言、處事等等這一切上都是很重要的。我也希望各位朋友看了這些說法以後,能夠主動地、自覺地對自己的「貌、言、視、聽、思」進行修養,而當你在進行'貌、言、視、聽、思「的修養時,實際上是我們的心在起作用,那麼我們的心也就得到了修養和提高,也只有在我們的心真正得到了提高以後,我們在」貌、言、視、聽、思「上才能得到真正的修養和提高。
NKNK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4708, 收花文章: 3713 篇, 收花: 26120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3 位會員向 NKNK 送花:
cara551977 (2010-03-28),K22514 (2010-03-29),KT88 (2010-03-29)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10-03-28, 05:58 PM   #9 (permalink)
長老會員
 
NKNK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8676
在線等級: 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10
住址: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文章: 4591
現金: -2 金幣
資產: 26502156 金幣
預設

漫說《尚書·洪範》「敬用五事」之「思」


貌對視而言,言對聽而言,這是相對應的關係。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形象,同時也會很留意他人的形象;我們經常都在使用我們自己的語言,同時也會很在乎別人的語言,那我們應該給親人、給朋友、給別人、給社會留下什麼樣的一種形象呢?

國家有國家的形象,領導有領導的形象,老闆有老闆的形象,老百姓有老百姓的形象,不論善惡、不論貴賤都有一個相對應的形象。社會是由各個不同階層的人構成,但有的形象可以不受階層的約束,正所謂貧賤之中也有君子,貧賤之中也有隱士,也有很高明的人,那麼他們的形象該如何去感覺?有的人現在身處貧賤之中,但日後可能大富大貴,對此我們該如何見其先機?有的人現在雖然大富大貴,以後則可能一落千丈,說不定被「雙規」或是蹲監獄了,我們是否也能見其先機呢?因此這個貌很重要,而我們這個眼睛也非常重要,我們要善於在貌和眼睛之中找到微妙之處。

語言從嚴格上來說也是一種相貌、一種形象,對於語言形像這兩次談得比較多,可以說是將其擺在比較重的地方來談的。面對語言的剛、柔、輕、重、緩、急等等之類,它們所要表達的是什麼樣的內容呢?我們的耳朵該如何去觀察通過語言所表達出來的信息以及語言中所蘊涵的複雜信息呢?我們該怎樣去破譯這種信息?反過來說我們又該如何去調理自己的語言,如何去豎立自己的語言形象,如何優化自己的語言,提高自己的語言藝術,這些都非常重要,都是我們修養範疇中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環節。

但不論是貌、還是言、或是視聽,其主人都是我們的心,即我們的思維器官。孟子曾說過「心之官則思」,離開了我們的思維,語言就無從表達。我曾多次說過「語言是有聲的思維,思維是無聲的語言」,思維有多清楚那麼相應的語言表達就有多清楚,思維有條理則語言表達也有條理,思維對外界事物分析判斷準確則語言也可以相應地表達準確。但是我們思維和情感中的許多內容有時不方便用語言來進行表述,我們在聽語言時往往都沒有留意到語言的這種片面性、不準確性和虛偽性,這應該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我們大家經常都在彼此客套之中,但是客套起來其中又還能有多少真話呢?每個人隨時都在算計之中,這種算計的心理狀態能讓其在語言中敞風、見陽光嗎?所以有些心理活動、思維活動是不可能通過語言得以表達。故語言經常都是轉彎抹角,特別在某些厲害是非較重的場合之中、在厲害悠關的關係之中,那麼這時候所表現出來的語言一定都是經過了裝扮,通過了修整,化了濃妝,但是不管怎樣變化,這一切實際上都是通過我們的思維來調控、來駕馭。

我們都會說話、都會思想,都有自己的情感,但是這個「思」實際上包含了思維和情感,既包含了理性部分,又包含了非理性部分。理性部分的好說,非理性部分則不好說,因為情感就屬於非理性部分,意志也屬於非理性部分,它們都有很多複雜的層面,我們的精神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多維空間。思維,理性思維,邏輯思維,嚴格來說這些思維大多數是屬於科學家、哲學家們,特別是搞數學、物理、化學、工程的這些人,他們的邏輯性強,因此他們較多地屬於理性空間。而從事文學、藝術的這些人,情感空間則要豐富得多,理性空間可能相對要薄弱一些。

情感非常的複雜,酒色財氣、貪嗔癡慢等等所謂七情六慾的東西,都是在「思」的這麼一個大範圍以內。我們起心動念,念頭一起或善或惡、或淨或不淨、或有益或無益、或有用或無用、或清晰或糊塗。我們每天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和自己的念頭打交道,自己與自己的內心活動打交道,但是自己的內心世界究竟是如何展現的,我們的心又到底是如何工作的,一般人都不知其然,下一分鐘自己想什麼誰也不知道。平常我們總是說對自己的內心最為熟悉,而要瞭解別人的心理活動畢竟就隔了一層皮,於是很多人都愛說「我不是你肚子中的蛔蟲,那我怎麼知道你在想什麼呢?」但是實際上當面對自己的心理活動時,可以說比他人的心理活動更為陌生。大家可以試想一下我自己心裡是怎麼想的?我自己又是怎麼回事?一般來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看別人的缺點一眼就看出來了,看別人的毛病也是一眼就看出來了,但是看自己的毛病就非常艱難了,總覺得自己什麼都是對的,別人甚麼都是錯的,如何才能真正地把握自己、認識自己呢?
|
老子在《道德經》上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要達到「自知、自勝」,遠比達到「知人、勝人」要艱難得多。明朝著名理學家王陽明先生就曾說「破山中賊容易,破心中賊難」,要打敗對方容易,但是要擊敗自己卻非常艱難,殺雞、殺狗甚至殺人可能都比較容易,但是要自己拿了刀割自己的脖子或是在自己身上割一塊肉下來卻很艱難。這是為什麼呢?自己有「切膚之痛」啊。因此,我們最熟悉的精神世界同時又是我們最陌生的精神領域。

我們如何提高自己,如何優化自己、如何昇華自己、如何強化自己。作為現代人處於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之中,如何使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工作中確立自己的優勢地位,使自己能夠立於不敗之地,這就需要使自己的綜合素質、綜合能力加以提高。現在講究企業形象,一個大公司、大企業在服裝上都要統一,語言上也要規範,但是我們是不是應該想一下,在規範我們外部形象、語言和行為的同時,我們又該如果對內心進行規範、進行優化呢?

|
其實在此之前,本人講述周敦頤《通書》的時候,其中就有一個專章講到了「思」,其原文有云「思曰睿,睿作聖。無思,本也;思通,用也。幾動於彼,誠動於此。無思而無不通為聖人,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是則無不通生於通微,通微生於思。故思者,聖功之本。」這裡我們要將其於《尚書》·洪範中的「貌言視聽思」納為一體結合起來講,一方面不受講周敦頤《通書》這幾段文字的約束,另外一方面在此基礎上再加以更大的發揮。總之,我們通過前面對「貌言視聽」的闡述,感覺到優化自己、提升自己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到了這裡,我們就一定要認識到對我們「貌言視聽」起作用的還是「思」,只有「思」才是當家人,才是主人家,而「貌言視聽」實際上都是「思」的奴僕,都是為這個「思」服務的。

「思」的功能如何展現,就是通過我們的眼、耳、鼻、舌對外界的感觸,就如之前簡單講過的《心經》中所提到的五蘊身「色受想行識」,總之要有若干的基礎和前提才能構成我們的思維。首先有個外部客觀存在的環境,通過我們的眼睛把它轉變成視覺,通過耳朵把它轉換為聽覺,通過鼻子把它轉換為嗅覺,通過舌頭轉換為味覺,通過皮膚的觸摸把它轉化為觸覺,這些都屬於最原始的基本功能,一般的生命體都具有這個功能。但是我們作為人,是社會的生物,是社會的一環,人與人的交道、思維的運行主要就是運行在人與人的關係之中。

在古代,儘管已經社會化了,但是實際上人與自然打交道的時間遠比我們現在要多得多,以前雞犬之聲相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處都是青山綠水,哪裡有現在的電燈、電話、摩天大樓、汽車、飛機等眾多人類創造的物質,以前基本上都是與自然打交道,在與自然打交道的基礎上,也進行了社會的交道。但是現在,特別是大都市裡的人,自然性越來越少,社會性越來越強。

我經常有一種杞人憂天的感覺,現在大城市裡的人,即使家裡的電器以及油鹽柴米醬醋茶一應俱全,但是突然哪一天這一切都不存在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該如何生活,就只是停水停電停氣,讓他們煮點飯都弄不出來。如果再來一次上山下鄉運動,把現在這些少爺小姐小皇帝們請下鄉去,可能基本的生存都成問題。現代軍隊中的特種部隊大都有野外生存訓練,不準備任何口糧,只給一把刀子,連根火柴都不能有,更不要說什麼打火機,讓你在純粹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兩三個星期,用這樣的辦法培養部隊中最拔尖的人才。我們在城市裡又有誰會去想這樣的問題,當然這已經是一個次要問題了,不用對此花費過多的精力,那麼我們應該考慮的是什麼問題呢?就是要考慮我們的社會關係,也就是人與人的關係,要考慮在這些關係中我們的思維活動是怎麼運行的?

比如說「受」,以前人們感受多的是自然,現在感受多的是社會。正所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以前感受的都是這些、想的也是這些。前些年是念念不忘階級鬥爭,現在則念念不忘的是股票漲不漲、落不落,念的是下個月我的工資老闆發不發得起,念的是我這個公司的經營會如何如何,這個合同簽得簽不得,這個策劃是否可行。作為公務員當然在感受和想法上又有所不同了,如中央的政策如何,領導的臉色看上去是笑臉還是馬臉等等。正是因為這些「受」,感受和所想不同,就引起了我們思維深處的強社會化的東西。

這種強社會化的思維結構、思維模式,一方面是社會化,極端的社會化,這種極端的社會化使我們遠離自然,喪失了人的自然性,這其實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在生態學裡早就敲響了這方面的警鐘,社會給我們帶來的疾病遠遠超過了自然給我們帶來的疾病,諸如什麼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等等之類,與其說是自然給我們帶來的疾病,還不如說是社會給我們帶來的疾病,更不用說精神上的疾病了,現在有心理障礙的患者據說城市之中已經達到了百分之十,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地上升,以至於現在的心理醫療如此盛行,想想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數字啊,說得不好聽點我們周圍有就有不少人都是精神病,或者就存在精神疾病的隱患。這就給我們如何思維、如何用心提出了極其嚴峻的挑戰。

去年(2003)在柏林寺第十界生活禪夏令營上,淨慧老和尚提出了「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口號。我們這個心該如何用,那就要「善用其心」,我們的行為又該如何表現,那就要「善待一切」,但是如果沒有高超的智慧,而要想達到這樣的「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實際上我們心的起心動唸經常都處於被動狀態,一方面被動地跟著我們的情緒在走,別人奉承兩句就高興了,被人數落幾句就發脾氣了,在街上撿到錢就歡喜了,今天錢包掉了又開始煩惱了,不外乎都是被動地跟著自己的情緒在跑。另一方面則更多的是跟著利益後面前進,現在很多人都是不自覺地跟著利益在跑,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搞階級鬥爭,那是算政治帳不算經濟帳,現在則是以經濟為主,要算經濟帳。

那麼我們有沒有真正的自己給自己當家作主呢?有沒有在過自己的心靈生活時,而不為情緒所左右,不為外部利益所驅動呢?這裡可能有人要說:馮老師你是不是過於迂腐了啊,現在不談利還怎麼活得出來呢。前幾年在儒商書院談這個題目時,就有教授提出:馮老師,現在是對老闆們談經濟談利益,你大談什麼無慾無私,這不是背離了當前的時代背景了嗎?可惜了老闆們的學費。我說不要急,這實際上是可以獲取最高利潤的方式,只是變了種說法而已,只是很多人都認識不到這一點。

那麼我們怎樣給自己的心靈當家作主,首先就要超越這種世俗利益的牽制,超出自己情緒的牽制。中國有句俗話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當然這是對那些有道的如諸葛亮、劉伯溫之類的神仙人物的奉承。那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該如何使自己高明起來,如何使自己在精神生活中、社會生活中真正得到自由,那麼首先第一條就必須在自己的情緒中得到自由,如果不能善於把控自己的喜怒哀樂,別人一個激將法就把你打垮了,其實就是自己把自己打垮了,那還談何「自勝」之道。如果被眼前的細小利益所鼓動,眼睛也被蒙住了,哪還有什麼資格去談獲取更大的利益呢?所以我們要將心量放大起來,既能容得下自己也能容得下別人,既要容得下成功也要容得下失敗,既要容得下歡喜也要容得下煩惱,既要容得下朋友也要容得下敵人。

如果我們的心胸不寬大,就像高速公路上有一輛車子壞了堵塞在那裡一樣,則公路就不通泰了,我們的思維、理性也就有了障礙,成為理性中的殘廢。很多聰明人突然想不通了,或者思想上被某種情結堵塞起來的時候,用現在心理學來說就是情緒跌入了低谷,在這種情況下,思維的頻率會越來越慢,就像計算機裡出了故障一樣,要想使它能夠良好地運轉與活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就要排除障礙,如計算機有了病毒就要殺毒,我們的思維結構與電腦結構有很多相似之處,或者說電腦與我們的思維很接近,因此我們的思維也一定要善於排毒,一定要善於排除故障。

古代中國人提倡「沐浴齋戒」,每當有重大決策活動時要在廟堂之上,國君自己首先要齋戒三日或七日,沐浴、更衣、焚香,以達到對自己心靈的淨化。通過這種淨化思維才能更好地工作,如一塊白板一樣,寫滿了字要再寫是不可能的,若要重新書寫就必須要把它擦得乾乾淨淨才行。思維要進入最佳狀態,最好把原有的思維空掉,就像電腦一樣,當買個新電腦回來時,裡面沒有什麼亂七八糟的程序和內容,那麼運算起來簡直就是朝氣勃勃,速度快得驚人,而隨著我們的使用,負載越來越重,以至於運算速度越來越慢,最後不得不清理一番,甚至重做系統。

佛教裡講「參禪悟道」,這個「禪」字本身就包含了三層基本的意思。第一層基本意思就是「靜慮」,先讓思維安靜下來,即把思維中的跳來跳去的雜質過濾一次,把不乾淨的東西,把乾擾影響我們情緒的、影響我們思維運行的東西過濾掉,就如同計算機殺毒,把障礙排除,把過多的垃圾信息清理出去,使之處於虛靜狀態,這就稱之為「靜慮」。

第二層是「思維修」。我們的思維未必永遠都處於清晰、明確、優化的狀態之中,就像平常所說的頭腦又不靈了。那麼我們怎樣優化我們的思維,怎樣優化我們的思維程序呢?我曾經與幾位從事法律工作的朋友談論過這個話題。檢察院的朋友說現在辦案如何如何艱難,如何如何麻煩等等,我聽完後說,案子和破案,破案以後就會發現其因果關係原來非常的簡單,但是往往就在破案之前總是千頭萬緒、疑團重重,這個疑團重重、千頭萬緒和極為簡單的因果關係實際上是一組矛盾。我們的人心經常處於這種矛盾之中,有時是踏破鐵鞋無覓處,有時則是得來全不費工夫,有時是有心栽花花不開,有時則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但就是這種「難和易」就構成了我們思維之中、行為之中的一對雙胞胎,我們經常自覺或不自覺地深陷在其中。如果明白了這種關係,那麼我就願意走近路,要找容易的路走,用成都話來說就是吃桃子要挑軟的捏。我就願意走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路,並且得來全不費工夫。

對此,古人早就說一再強調了這個道理。 《國語》中記載了范蠡佐勾踐滅吳。當時吳國是強國,將其相鄰的弱小的越國滅掉了,於是越國的國君勾踐成了吳國的奴隸,後來勾踐被放了回去,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當了吳國殖民地的總管,在這種情況下他通過范蠡、文仲的幫助,經過十年生息,十年教訓,一個弱小的殖民地越國就滅掉了春秋末期強大的吳國。在滅吳國時范蠡有一句致理名言:「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這是社會運行的規律,也是我們思維運行的規律。現在我們可以參與評價黨和政府的工作,但是在文革時誰敢評價毛主席?現在大談要搞活經濟,大搞市場經濟、民營企業,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誰敢做這些事情?這就是時節因緣,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王法,這個王法犯不得,誰與王法作對誰就要遭懲罰。但是時過境遷,今天有今天的政策,我們就要遵守現在的政策,文革中能說文革錯了嗎?一說你就完蛋了,就必須拿著紅寶書喊萬歲萬歲萬萬歲,那時拿著紅寶書是正確的,現在拿著紅寶書別人會說你是神經病。

「時不至不可強生,勢不究不可強成」,實際上將其用在我們的思維上也是如此,用在企業運作上也是如此,這是我們必須遵循的準則,如果要「旁生因緣」就會產生諸多麻煩。古代天氣熱了想要吃點冰激凌可不可能呢?那是皇上或大戶人家才有的本事,將冬天的冰塊放在地窖中儲藏起來,到了夏天時,儘管已消融了不少,但總還有一些,於是就可以享用一翻。現在則很簡單了,冰箱中隨時拿出來用就是了。以前吃蔬菜還必須要根據季節的變化而變化,現在則不需要,夏天就能享受冬天的蔬菜,可以從高原上運來,冬天也能享受夏天的蔬菜,通過溫室種植。這就是時代進步的優越性。

我們要善於思維,善於應變,還要在思維上善於應變,所以優化思維的模式不外乎就這麼簡單,即「時不至不可強生,勢不究不可強成」,就可以將此用在優化我們的思維上,該想的可以想,該做的可以做,不該想的不該做的就不要去想不要去做,那是浪費思維、浪費生命,是燃燒生命的一種誤區,即佛教所說的打妄想,為什麼會怎麼說呢?因為它一方面不會給人帶來絲毫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會對人的思維進行幹擾和破壞。所以優化思維一方面是去除雜質,另一方面就是要精簡思維程序,把不必要的思維格式省略了,就像前面所說的一加一等於二這很簡單,而二分之一加二分之一再加二分之一再加二分之一雖然也等於二,這種過程就太繁瑣了,完全沒有這樣的必要。

怎樣善於總結自己的思維、經驗,得出最佳的、最簡單的方法,其實這些方法古已有之,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善於使用這種思維方式,它會給我們的身心帶來莫大的益處。我在二十年前就自覺地修行一種咒語,這個咒語就是「順眼法、順耳法、順心法」,自己不斷地提醒自己,看不慣的要看得慣,聽不慣的要聽得慣,用黑格爾的話來說「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存在的」,免得因為看不慣而讓心中徒生諸多煩惱。現在是非多、麻煩多,走到哪裡都有是非,走到哪裡都有麻煩,還是一句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人家的事是人家的事與我沒有什麼相干就不要去料理,我需要料理的是我家裡的事、我企業的事、我朋友的事,要把自己的內層關係理順,與己十萬八千里的事就不要去瞎操心。當然有的朋友見義勇為,有的朋友熱情萬丈,經常愛去做好人好事,這是美德應該表揚,但是對於那些過遠的、沒有必要的就需要簡化,因為有時在做好事的同時未必能得到別人好的評價,有時還可能會引起麻煩,正所謂有一利必有一弊,關鍵是選擇與自己相干的事、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連的事做。我們這裡在講思,就一定要明白思維與自己的這種關係,思維內容與自己的這種關係,如果不明白,那我們的思維就會經常去做無用功。

那麼思維應該放在什麼地方?既然我們在談「貌言視聽思」,前面也說過形象應該怎麼樹立,那麼我們的心就應該多在這方面下功夫。語言表達,如何優化我們自己的語言,如何美化我們自己的語言,如何使我們的語言形象更有魅力,能更好地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服務,我們的心就應該在這裡多花一些時間。眼睛怎麼看、耳朵怎麼聽、如何調控我們的身心,心就要在這方面多用功。

一個人的氣質、魅力從何而來?一個最優秀的貌,並不是說他長得漂亮,也不是他衣冠楚楚,他的貌從哪裡來?用儒家的話來說,就是從「仁義禮智信」中來。如果一個人的形象氣質,在社會活動之中給人以「仁義禮智信」的印象,大家都會讚歎說:「此人是仁人君子、大丈夫,這個人非常守信用。」你想他的外部形像有多好。 「這個人非常聰明,遇到麻煩他能夠迎刃而解,他有力量而且聰明並富有智慧。」你想這樣的形象、這樣的貌有多好。所以我們在「貌」上就一定要在「仁義禮智信」上多用心,使自己的社會形象符合「仁義禮智信」的標準。

那麼語言呢?語言也要做到「仁義禮智信」,語言雖不是直觀的外部形象,但它本身仍然也是一種外部形象,那我們最好學習孔子所說的「溫、良、恭、儉、讓」。語言怎樣作到「溫、良、恭、儉、讓」,一般人都把這五個字理解為行為形象,而沒有把它變為語言形象,毛主席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行動」,這裡就將其表達成為一種行為形象。但是如何能使我們的語言做到「溫良恭儉讓」呢?有位女性朋友說,別人與她打交道都覺得她的形像比較剛,有武勇之氣,說話也比較剛,於是平時她就難得說話。

怎樣表達,怎樣有外部表達,那就需要用「溫良恭儉讓」這種語言形式。人與人交流溫和一些、溫柔一些,並不是叫男子漢們都變成奶油小生。說話溫和、溫良,這是一種美德,有教養的人並不是比誰聲音大,聲音大並不佔優勢,還是柔一點好,但並等於一味的柔,因為「溫」也並不完全等於「柔」,應該更多的是溫和,那樣自然就有親和力。

「良」,語言中如何來表現這個「良」字,大家可以想想「良」的對立面是什麼?那麼就需優化語言、純潔語言,而不要用那些不良語言,因為不良語言其實就是語言的垃圾。
「恭」,對父母、對上級領導要恭敬,對朋友也應該恭敬,在一定的場合下,恭是使自己內心處於一種警醒的狀態。如果沒有恭敬之心對己,那麼自己就會流入放肆,語言上就會放肆,行為上就會放肆,就會有麻煩隨之而來。 「儉」,我們說生活上要省儉,其實語言上也要省儉,不要廢話過多,言多必失,言多必詐,語言多了也有語言多了的麻煩,所以語言也要省儉一些,當說的說,不當說的不說,廢話盡量不說。

「讓」,現在大多數人都無法在語言上做到這個「讓」字,總是愛與別人搶口風,好表現自己。在語言中「讓」一些,讓別人把心裡話多說一說,讓別人多表現一下他自己,實際上是自己就得了便宜了,自己就會處於一種「靜」的狀態、處於一種「陰」的狀態,別人就處於一種公開透明的狀態,在對立的雙方來說你就會處於一種優勢地位。 《鬼穀子》裡所講的「捭闔之術」,其實就是要教你這一招,讓你把自己藏起來,使敵人暴露自己。所以語言上能「讓」,本身就使自己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處於一種優勢狀態。你自己還未發,引而不發,別人就已經暴露無遺了,別人的優點、缺點都看在眼裡,你自己既然沒有發言,那本身的弱點、破綻、毛病就不會釋放出來。

另外一面作為朋友之間互相切磋、互相交流,你就應該要讓朋友優先取得發言權,這是作為有教養的人的一種良好習慣。像西方的「女士優先」,說話都要讓女士優先,朋友之間就應該讓朋友優先嘛,既然是朋友,讓一讓又有什麼不對的呢?很多人在感情上出現差錯,情感上出現麻煩,並不是因為經濟上的原因,也不是因為其他方面的原因,其實往往就是在意氣上,而這個意氣之爭的源頭就在語言的往來上,語言上去爭風頭,在語言上去爭先手,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的語言都是廢話為主,那就根本沒有什麼爭的必要。

如果大家認真學學《莊子》或佛教中的「中觀」思想,就會發現語言真正沒什麼味道,包括著名的佛經——《維摩詰經》,幾十個菩薩說了一大通不二法門,結果都是廢話,只有維摩詰在那兒一言不發,結果文殊菩薩都要退避三舍、讚歎不已。所以無語、不說,有它的優勢,在兵法上這叫「以靜制動」,孔夫子那裡叫「默而識之」,在老子那裡叫「知其白,守其黑」,在人與人交往中叫「禮讓三先」,如果我們在語言中作到了「溫良恭儉讓」,那麼我相信大家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就能取得了主動權,處於一種優勢地位。

但是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我們這個司令官——思維,我們這個心。如何善用其心,並通過善用其心來料理我們的「貌言視聽」,我覺得大家盡可以多花些時間去琢磨琢磨,修行就必須在這裡進行,修養就必須在這裡提高,如果我們的心思沒有放在自己的「貌言視聽」上,要想提升我們自己,那將會非常的艱難。當然「思」還有更深的境界,不論是道家還是儒家,甚或是佛家,對「思」都有各自非常獨到的見解和說法,使之上升到「睿」,乃至於「聖」的境界,以後有機會再對此繼續進行更深一層次的討論。
NKNK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4708, 收花文章: 3713 篇, 收花: 26120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4 位會員向 NKNK 送花:
cara551977 (2010-03-28),K22514 (2010-03-29),KT88 (2010-03-29),quasar (2010-03-30)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10-03-28, 06:02 PM   #10 (permalink)
管理版主
 
crd1871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2270
在線等級: 級別:286 | 在線時長:83361小時 | 升級還需:156小時級別:286 | 在線時長:83361小時 | 升級還需:156小時級別:286 | 在線時長:83361小時 | 升級還需:156小時級別:286 | 在線時長:83361小時 | 升級還需:156小時級別:286 | 在線時長:83361小時 | 升級還需:156小時級別:286 | 在線時長:83361小時 | 升級還需:156小時級別:286 | 在線時長:83361小時 | 升級還需:156小時級別:286 | 在線時長:83361小時 | 升級還需:156小時級別:286 | 在線時長:83361小時 | 升級還需:156小時級別:286 | 在線時長:83361小時 | 升級還需:156小時級別:286 | 在線時長:83361小時 | 升級還需:156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06
住址: 星座命理討論區
文章: 30462
現金: 3304 金幣
資產: 910093304 金幣
預設

感謝分享不錯的文章~~
crd1871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431, 收花文章: 15590 篇, 收花: 77858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4 位會員向 crd1871 送花:
cara551977 (2010-03-28),K22514 (2010-03-29),KT88 (2010-03-29),quasar (2010-03-30)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10-03-29, 09:52 PM   #11 (permalink)
長老會員
榮譽勳章
UID - 4497
在線等級: 級別:41 | 在線時長:1898小時 | 升級還需:34小時級別:41 | 在線時長:1898小時 | 升級還需:34小時級別:41 | 在線時長:1898小時 | 升級還需:34小時級別:41 | 在線時長:1898小時 | 升級還需:34小時級別:41 | 在線時長:1898小時 | 升級還需:34小時級別:41 | 在線時長:1898小時 | 升級還需:3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07
文章: 1145
精華: 0
現金: 4291 金幣
資產: 1323229 金幣
預設

先獻花 , 先去辦點我媽交代的事項 , 晚點再仔細恭讀

NK老大的文章 , 閉著眼睛送花都不會送錯的

嗯~

我也越來越有學問

KT88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9355, 收花文章: 873 篇, 收花: 3562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3 位會員向 KT88 送花:
K22514 (2010-03-29),NKNK (2010-03-29),quasar (2010-03-30)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10-03-29, 10:19 PM   #12 (permalink)
長老會員
 
NKNK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8676
在線等級: 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10
住址: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文章: 4591
現金: -2 金幣
資產: 26502156 金幣
預設

引用:
作者: KT88 查看文章
先獻花 , 先去辦點我媽交代的事項 , 晚點再仔細恭讀

NK老大的文章 , 閉著眼睛送花都不會送錯的

嗯~

我也越來越有學問

仁兄您過獎啦漫漫人生路我們一起學習
NKNK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4708, 收花文章: 3713 篇, 收花: 26120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3 位會員向 NKNK 送花:
K22514 (2010-03-29),KT88 (2010-03-30),quasar (2010-03-30)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10-03-29, 11:25 PM   #13 (permalink)
長老會員
 
K22514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53122
在線等級: 級別:68 | 在線時長:4912小時 | 升級還需:125小時級別:68 | 在線時長:4912小時 | 升級還需:125小時級別:68 | 在線時長:4912小時 | 升級還需:125小時級別:68 | 在線時長:4912小時 | 升級還需:125小時級別:68 | 在線時長:4912小時 | 升級還需:125小時級別:68 | 在線時長:4912小時 | 升級還需:125小時級別:68 | 在線時長:4912小時 | 升級還需:125小時級別:68 | 在線時長:4912小時 | 升級還需:125小時
註冊日期: 2003-03-29
住址: 台中
文章: 11296
精華: 0
現金: 887793 金幣
資產: 35672319 金幣
預設

我老花眼霧霧地

還要看這麼多喔 ~~


K22514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97190, 收花文章: 9908 篇, 收花: 53954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2 位會員向 K22514 送花:
KT88 (2010-03-30),quasar (2010-03-30)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10-03-30, 04:19 AM   #14 (permalink)
長老會員
榮譽勳章
UID - 4497
在線等級: 級別:41 | 在線時長:1898小時 | 升級還需:34小時級別:41 | 在線時長:1898小時 | 升級還需:34小時級別:41 | 在線時長:1898小時 | 升級還需:34小時級別:41 | 在線時長:1898小時 | 升級還需:34小時級別:41 | 在線時長:1898小時 | 升級還需:34小時級別:41 | 在線時長:1898小時 | 升級還需:3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07
文章: 1145
精華: 0
現金: 4291 金幣
資產: 1323229 金幣
預設

剛看完三篇 , 讓眼睛休息一下 , 明日繼續奮鬥

裡面確實有很多好東西 , 所以看的速度慢了一點

好想再送一次花

感謝NK老大

KT88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9355, 收花文章: 873 篇, 收花: 3562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2 位會員向 KT88 送花:
K22514 (2010-03-30),quasar (2010-03-30)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發文 回覆



發表規則
不可以發文
不可以回覆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論壇啟用 BB 語法
論壇啟用 表情符號
論壇啟用 [IMG] 語法
論壇禁用 HTML 語法
Trackbacks are 禁用
Pingbacks are 禁用
Refbacks are 禁用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10:00 PM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4,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SEO by vBSEO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