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萊姆論壇

史萊姆論壇 (http://forum.slime.com.tw/)
-   生活話題、日常閒聊、喇勒唬爛灌水區 (http://forum.slime.com.tw/f23.html)
-   -   這樣出家當和尚~會得到救贖嗎? (http://forum.slime.com.tw/thread191662.html)

pinga 2006-11-20 07:43 PM

引用:

作者: 不知道
都可以啦
只要能避開這些煩人的人
到哪理都可以

<:face29: >

這是逃避現實不是出家

pinga 2006-11-20 07:46 PM

引用:

作者: 不知道
出家念佛,念經可造功德
然後再將功德轉移給家人,替家人造福德(或一些往生的人)
這樣即使您出家,但您的家人因您的念經念佛,生活反而更加安定(無任何災難病痛)
因為對一個修行的人來說,自己跟本就不需要功德

<大概是這樣>

是嗎?那梁武帝下場為何?最會念咒的西藏為何如此?

不知道 2006-11-20 08:43 PM

引用:

作者: pinga
這是逃避現實不是出家

沒有想自殺就已經阿彌陀佛啦!!!
引用:

作者: pinga
是嗎?那梁武帝下場為何?最會念咒的西藏為何如此?

無功德想...
引用:

作者: pinga
那請拿出大乘佛法哪一段經有這樣講?

各位同修,要體會「佛的體性」,要先明白「無常」的道理,要知道這世間的一切法,完全是生滅遷流的,而且是剎那不住的。

  無常有二:

  一、剎那無常,也就是剎那制那之間,有生住異滅之變化。

  二、相續無常,也就是在一段時光中的相續,也有生住異滅之變化。

  在這世間,實無永恆,全是無常變化而已。

  我舉「十二因緣」來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無常,以生命的「過去」、「現在」、「未來」,說明三世因果的無常變化:

  這十二因緣是無明(貪瞋痴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諸業)、識(業識投胎)、名色苦(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觸(出胎與外境接觸)、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舌樂的感受)、愛(對境生愛欲)、取(追求造作)、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這十二因緣就是人的三世因果,從起惑、造業、受生、成人、造業、老死…周而復始,至於無窮。

  這十二因緣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苦思禪定的因明。

  我們知道:

  人間的一切惑、業、苦,全在十二因緣之中。

  「無明」、「愛」、「取」是「惑」。

  「行」、「有」是「業」。

  「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是「苦」。

  這都是互為因果的。

  例如:

  有「愛」就有「恨」,「愛」得到了,就煩惱「失去」,這是患得患失。如果得不到,就產生了「怨恨」也。

  人有「愛恨」之心,「得失」之心,這正是煩惱的根源。

  要體會「空」,先從「無常」及「苦」入手,明白諸行無常,一切皆苦,就比較容易進入「空境」。

  我認為「觀無常」是進入「觀空」、「觀離欲」、「觀滅」、「觀棄捨」之門也。

  一個能夠「觀無常」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人,明白離欲了,明白棄捨,不會有所執,心中自然而然的澄定了下來,於是在這當中,自己時常去察覺自己的本性,去自行領悟,知道「宇宙有形無常輪迴」,則外在的改變,並不影響到自心的澄定。

  修行的行者,唯有如此,才能進入「三昧」,修行人不是爭論「誰先誰後」,不是爭論誰對誰錯」,修行人不是「迷妄」,可有「勝負之不心」,不可有「執著」,由於「觀無常」,其心念才能純一啊!

  要知道:

  道法本來是流通無礙的。

  一切的事事物物也是流通無礙的。

  人的生命,生老病死均是流通無礙的。

  要這樣,才能一步一步的領悟到「佛的體性」。

若您不認同十二因緣法,那上述的您就當我是亂說的
不過以前面提到的殺人者殺人後出家來說
或許殺人犯跟被殺者前世有仇恨在(若您也不認同輪迴,那看看就算)
所以殺人者在這世殺了被殺者,以解怨恨
然而或許來世這兩人相遇,被殺者同樣又會殺了殺人者,如此週而復始(這就是所謂的冤冤相報何時了)
事實上這也只是小弟的見解(因為自己也不懂佛法),並非大乘佛法
只是很多的事絕非憑空而來,只再您願不願意花心思探索罷了

<:n2: >

pinga 2006-11-20 09:45 PM

引用:

作者: 不知道
沒有想自殺就已經阿彌陀佛啦!!!

無功德想...

各位同修,要體會「佛的體性」,要先明白「無常」的道理,要知道這世間的一切法,完全是生滅遷流的,而且是剎那不住的。

  無常有二:

  一、剎那無常,也就是剎那制那之間,有生住異滅之變化。

  二、相續無常,也就是在一段時光中的相續,也有生住異滅之變化。

  在這世間,實無永恆,全是無常變化而已。

  我舉「十二因緣」來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無常,以生命的「過去」、「現在」、「未來」,說明三世因果的無常變化:

  這十二因緣是無明(貪瞋痴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諸業)、識(業識投胎)、名色苦(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觸(出胎與外境接觸)、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舌樂的感受)、愛(對境生愛欲)、取(追求造作)、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這十二因緣就是人的三世因果,從起惑、造業、受生、成人、造業、老死…周而復始,至於無窮。

  這十二因緣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苦思禪定的因明。

  我們知道:

  人間的一切惑、業、苦,全在十二因緣之中。

  「無明」、「愛」、「取」是「惑」。

  「行」、「有」是「業」。

  「識」、「名色」、「六入」、「觸」、「受」、「...

既然梁武帝、西藏這些人都無功德,家人豈會因您的出家念經念佛,生活反而更加安定(無任何災難病痛)

因為對一個修行的人來說,自己跟本就不需要功德這句話是誰說的?


十二因緣法跟前面問你拿緣份.機緣.造福別人...等等藉口來當做逃避的理由沒扯上關係,
你怎麼知道殺人犯跟被殺者前世有仇恨在說不定下輩子變成他欠他要被他殺,你的回答似乎都沒回答到

不知道 2006-11-20 10:11 PM

引用:

作者: pinga
既然梁武帝、西藏這些人都無功德,家人豈會因您的出家念經念佛,生活反而更加安定(無任何災難病痛)

因為對一個修行的人來說,自己跟本就不需要功德這句話是誰說的?


十二因緣法跟前面問你拿緣份.機緣.造福別人...等等藉口來當做逃避的理由沒扯上關係,
你怎麼知道殺人犯跟被殺者前世有仇恨在說不定下輩子變成他欠他要被他殺,你的回答似乎都沒回答到

不可說之說,說了等於白說

所以一切皆是"不知道"

抱歉啦!不想回答(答了等於沒答,不如不答),您就當我亂說

<本來無事,答了反而有事>

Omar Lin 2006-11-20 10:53 PM

其實我真的覺得蠻怪的,在此並非要汙辱宗教,小弟認為,習佛應先修身,修德,修口..等等,應該先由自己的自己修起,宗教狂熱應該是在家庭無任何環境及顧慮下去參與,崇拜宗教,不一定要拋家棄子,這樣不顧一切的追崇是否真的有達到宗教原有的理念呢?真的是值得省思!

不知道 2006-11-20 11:05 PM

引用:

作者: 怡紅公子
其實我真的覺得蠻怪的,在此並非要汙辱宗教,小弟認為,習佛應先修身,修德,修口..等等,應該先由自己的自己修起,宗教狂熱應該是在家庭無任何環境及顧慮下去參與,崇拜宗教,不一定要拋家棄子,這樣不顧一切的追崇是否真的有達到宗教原有的理念呢?真的是值得省思!

這跟國家法令一樣,實行久了,就會漸漸遠離元本的理念
引用:

作者: kiltw
这是目前社会的病態,仿間許多出家人都是因誤解佛教而出家的,而許多佛教法師(穿紅袈裟的比丘)對來出家者抱著「來者不拒」的不良心態,或者誤为「為人剃度出家,功德無量」,這是極度的錯誤,讀了佛經一知半解而己。其實佛教對出家的要求非常嚴格,有一定的制度, 但這種佛制卻被後人所抛棄,如同「僧團制度」遭自然抛棄一樣,以致出家後,造成家庭的困擾,有的出家後不久即後悔(長話短說到此為止)。

天天唸佛「能消孽障」,這是大乘佛教普遍的思想,其實根本消不了業障,消業障是靠自已的心境而定。其實唸佛只是讓你心中平靜下來, 別胡思乱想,專心於佛,不會心猿意馬,忘卻一切煩惱恐懼,使心靈恢復到中性(本來的)而己, ,心人回復到中性,就不會做壞事、多嘴、說壞話或去傷害他人,這才是唸佛的目的,根本不是在「消業障」。

講神話一點,佛法本來就不受魔歡迎(若眾生因佛法而成佛,那魔不就失業了)

所以即使這世界出現一個真正出家人,也會受到這些假出家人的迫害而圓寂

眾生只能自求多福啦

<:decfghi6: >

pinga 2006-11-21 12:26 AM

引用:

作者: 不知道
不可說之說,說了等於白說

所以一切皆是"不知道"

抱歉啦!不想回答(答了等於沒答,不如不答),您就當我亂說

<本來無事,答了反而有事>

沒錯啊,我看前面的確覺的你是亂答一通

pinga 2006-11-21 12:27 AM

引用:

作者: 不知道
所以即使這世界出現一個真正出家人,也會受到這些假出家人的迫害而圓寂

眾生只能自求多福啦

<:decfghi6: >

這個說法又是從何而來

pinga 2006-11-21 12:37 AM

引用:

作者: kiltw
这是目前社会的病態,仿間許多出家人都是因誤解佛教而出家的,而許多佛教法師(穿紅袈裟的比丘)對來出家者抱著「來者不拒」的不良心態,或者誤为「為人剃度出家,功德無量」,這是極度的錯誤,讀了佛經一知半解而己。其實佛教對出家的要求非常嚴格,有一定的制度, 但這種佛制卻被後人所抛棄,如同「僧團制度」遭自然抛棄一樣,以致出家後,造成家庭的困擾,有的出家後不久即後悔(長話短說到此為止)。

原則上要出家必須先去寺院待一陣子看你適不適合,若有家人須經過家人的同意包括父母、妻子,當時中台禪寺事件就有法師出來提到很多寺院老早就有這項措施,當然也有寺院只管「招生」如中台

不知道 2006-11-21 06:22 AM

引用:

作者: pinga
既然梁武帝、西藏這些人都無功德,家人豈會因您的出家念經念佛,生活反而更加安定(無任何災難病痛)

因為對一個修行的人來說,自己跟本就不需要功德這句話是誰說的?


十二因緣法跟前面問你拿緣份.機緣.造福別人...等等藉口來當做逃避的理由沒扯上關係,
你怎麼知道殺人犯跟被殺者前世有仇恨在說不定下輩子變成他欠他要被他殺,你的回答似乎都沒回答到

所謂無功德想並不是做任何善事接無功德(那還有誰願意做功德)
而是功德本來就應該做的,而不是為了做功德而做功德
在者問有何功德有何用,無論您的功德做得再大再高,與整個世界比起來仍舊微不足道,那又何必在意功德(做了就算,何必在意功德有多少)
對於梁武帝來說,他為什麼要做功德,就如同一天打漁三天曬網,如此功德有何用?
因為對一個修行的人來說,自己跟本就不需要功德這句話是誰說的?
我說的...
因為修行本來就是要吃苦,既然吃苦,要這些福分做什麼用?

最後只能說
"欲問前世因,今生受的是,欲問來世果,今生做的是"
若不信因果,說了等於白說...
引用:

作者: pinga
沒錯啊,我看前面的確覺的你是亂答一通

亂中有真解,真解隱亂中
已經跟您說了大乘佛法就是不可說之說
說了聽不懂,懂了不用說,說了也是白說,又何必說
引用:

作者: pinga
這個說法又是從何而來

若遇到真正出家人,那就出運了
若不信遇到假出家人,那你一生就完了
當然也是自掰的?

<:face8: >

pinga 2006-11-21 08:21 AM

引用:

作者: 不知道
[/color]
當然也是自掰的?


這個說法又是從何而來
<:face8: >

我聽起來也覺的是你自掰的,對梁武帝來說不管是一天打漁三天曬網還是有功德而不是你在不在意的問題,這是客觀存不存在的事實而非你主觀認定有沒有的問題

即便要往生西方也非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案,並沒有說修行人就不需要行善積德

大乘佛法就是不可說之說那和尚法師電視上在幹麻?

你回答的跟我問的又沒有關係了

ppp0600 2006-11-21 09:14 AM

這種議題也可以討論成這樣,果然是功用無窮,
我是不知道各位修行程度,但小弟是很淺,
我遇過幾種出家師父跟在家居士,
發現居士跟師父都有好相處與不好相處,
有內涵跟沒內涵的,
才漸漸瞭解有的到其中一些道理與源由,
各宗教中的各派別是沒有一定的,
現在人太過偏激與偏頗,
早就違背各宗教原意了吧,
希望你們再做深度討論而不是辯論,
除非你們真的非常懂..............

superxboy 2006-11-21 09:36 AM

大家還是排排站...等著加入癡漢教

教主→阿貓
左護法→北極熊大發
右護法→阿和叔叔
大陸分舵主→大吐豆
成員陸續加入中

不知道 2006-11-21 10:32 AM

引用:

作者: pinga
我聽起來也覺的是你自掰的,對梁武帝來說不管是一天打漁三天曬網還是有功德而不是你在不在意的問題,這是客觀存不存在的事實而非你主觀認定有沒有的問題

即便要往生西方也非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案,並沒有說修行人就不需要行善積德

大乘佛法就是不可說之說那和尚法師電視上在幹麻?

你回答的跟我問的又沒有關係了

引用:

因為 [ 無法可說 ] ,所以 拈花 . 2.因為 [心心相印 ],所以微笑 .

拈花微笑

 聯燈會要釋迦牟尼佛章:「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古今禪宗以為宗門第1之口實,彼宗以心傳心之根據大事也。

可以不說了嗎?我願意認輸
因為懂的人一語便通
不懂得人千言萬語也說不通

<:dcft689kj >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4:05 AM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5,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服務條款』

* 有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嗎?請聯絡本站的系統管理員 *


SEO by vBSEO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