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難以啟齒的生死議題
難以啟齒的生死議題
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1405860.htm 記得某天小夜,來了一個病情極度不穩定的病人,看起來是個40幾歲的青壯年,當我看到他時,他已經是整個氣管內管充滿血水,正靠著胸外按摩器不斷的「乓噗、乓噗」和強心劑及呼吸器維持他的心跳和呼吸,他,離死亡很接近... 不久之後,主治醫師與家屬解釋了病情,家屬態度逐漸能接受自己的親人即將離他遠去,於是,我們圍起床簾,讓家屬與親人做更近距離的接觸,讓他們與親人述說著最後一段話…因為…當呼吸器移除…病人的生命也算是徹底的消逝了… 「哥,你好好走,安心的走,家裡的事,我會幫你處理的」「老公,你醒一醒跟我說說話,你怎麼捨得這樣就離開我們」等等字句不斷充斥在周圍…形成一到悲傷和離別的氛圍…此時,妻子把看似國小2.3年級的兩個小孩叫過來,告訴他們「快…跟爸爸說說話」,之後映入眼簾的,是小孩滿滿驚恐的表情… 「快點阿,你們兩個,快說阿!告訴爸爸,叫他好好走…告訴他你們會好好照顧自己…」只見兩兄弟,驚恐怯步的走到病人身旁,眼眶紅紅的照著媽媽的話一字不漏說出那段字句… 看在我們的眼裡,其實很心疼,年紀那麼小的小孩,就看到如此怵目驚心的畫面,對於生與死,他們究竟了解多少…? 記得我國小三年級時,爺爺因為罹患癌症而在醫院住了好長好長一段時間,某一天半夜,爺爺從醫院被運回家中時還剩下最後一口氣,但家人並沒有把我叫醒而是選擇在隔天一早要上學時才告訴我:「爺爺已經到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永遠都不會再回來了!」。其實那時候的我早已經知道死亡是什麼,我也知道其實最深愛的爺爺已經不會再回來了,因為他再也不會爬起來。 爺爺去世後,家人便在家中舉辦喪禮,而棺材就放在一樓的大廳中,猶記當時家中的氣氛非常凝重,每天24小時的誦經都不曾間斷,家裡也來了許多沒有印象的親戚、誦經的人等等。每當我好奇想要下樓看時,母親總會不時的催促我趕快上樓,說小孩子不要那麼好奇,這不是一件非常吉利的事情。 之後仔細回想,其實,那時的我對於死亡是感到非常的不能理解,我會覺得為什麼最親愛的家人死掉我卻無法在他身旁陪伴他,甚至是等到親人死後到棺材那裡跟他說一兩句話都沒有辦法,難道人死了就是要這樣像被防疫般的與大家隔絕嗎?這樣的一個觀念對於當時年幼的我其實是非常困惑的。 對於死亡教育我感觸最深的應該就是專五時所上的安寧療護,因為我第一次接觸到繪本這種書籍也是經由這樣的課程所得知的,我印象中最深刻的繪本就是「獾的禮物」,讓許多人在看完後都能有許多的感觸,裡頭不管是插畫或是一些句子都帶給我們這些學生很大的啟發,讓我很深刻的感受到,其實懷念逝世的人並想著他過去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這些美好的回憶就是他們所帶給我最後且最珍貴的一份禮物,死亡,其實也不是這麼恐怖的一件事情,也是可以讓後人感受到很溫馨的! 與兒童談論死亡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視的事情,死亡概念其實也是隨著兒童的認知發展慢慢學習而來,在生活中其實也存在許多因素影響到兒童對於死亡的看法,例如親人的死亡或是寵物死亡等;「死亡」對於許多現代人而言還是屬於禁忌的話題,尤其對於年幼的孩童來說,大家更是會避免在他們面前談論死亡議題,就如同我的母親不願意讓我去接觸整個喪禮的過程一樣,但我認為,臨終關懷和死亡教育是生死教育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都是不容被忽視的,其實,在適當的時機跟孩童討論死亡,除了可以建立正確的生死觀念外,也可以避免孩童過度美化死亡或是輕忽生命而造成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坦然的給予孩童正確的死亡教育遠比苦想任何理由來逃避討論死亡議題來的重要許多。 對於經常面對生與死的醫護人員來說,更是需要去理解小朋友每個階段的身心發展及死亡教育和悲傷輔導以從旁協助並支持兒童能用正面思想去看待並討論死亡,這樣才能讓兒童懂得珍惜並了解生命的真正涵義。 |
誰肯認真面對死亡:on_47::on_47::on_47:
誰肯了解生命的真正涵義:on_15::on_15::on_15: 不才有無死甘露奉獻:on_65::on_65::on_65: |
引用:
|
送行者:葬禮為誰而辦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9/02/post-844.html 死者看不見自己的喪禮,那麼,葬禮究竟為誰而辦呢?已經放下的,始終放不下的到底是誰呢? 寫情細膩,堪稱是日本導演瀧田洋二郎作品《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中,最溫婉的手筆,明明是小人物的小故事,卻能勾動陌生觀眾的心。 首先,瀧田洋二郎提出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葬禮究竟是為誰而辦的呢?是死者?還是生者? 答案理應很簡單:死者已矣,無知無聞,葬禮是華麗或簡樸,他其實什麼都不知道,就算在乎,也不可能表態指導了。所以,葬禮的本質就是生者以死者之名所辦的一場儀式,大小事都由生者張羅打點,至於是否合乎想像死者的期待?吻合死者的遺願?坦白說,誰都不知道,儀式的規模和表現方式,一切生者說了算。 本木雅弘在《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中飾演的納棺師小林大悟其實體會最深,他的職責是讓死者以真實美麗的模樣告別家屬親朋記憶,有一回,他處理一具美麗的女屍時,摸到下體卻頓時一愣,她不是女兒身,她是男兒郎,怎麼辦?他轉身向師父山崎努求救,閱人多矣的山崎努一觸摸之下,也呆住了,他只能問家屬:「你們希望他以男人或女人模樣出殯?」 家屬一聽到這個問題,有人放聲大哭,有人不禁脫口嚎哮了出來。所有的眼淚和吼聲都是人生故事。 偶而會聽到有人從鬼門關前走了一趟回來時形容:「那一剎那,人生好像快速倒帶,兒時往昔模樣就以飛快速度在眼前跑過一遍。」人只要死了,一切底定,愛過的,不愛的;堅持的,抗拒的都不能再改變了,但是死者留給生者的困擾,卻未必會就此消散,葬禮究竟該怎麼辦?遺容還如何呈現?就夠讓生者煩心了。 這具美麗的「女屍」靜靜地躺在榻榻米上,不是本木雅弘那一碰,沒有人覺得異樣,他生前選擇了女兒模樣,死後能否繼續遂他的心願呢? 出聲咒罵的家屬,顯然不認同死者生前的選擇,死者生前他們不知為此吵過多少回了,但是吵歸吵,扮歸扮,死者早已做了決定,你卻要在他死後改變他的決定嗎?你終於扳回一城,回復死者的真實性向嗎?葬禮究竟是為誰而辦的呢?是死者?還是生者? 嚎啕大哭的家屬,顯然是心中有百般委屈與不捨,死者改變性別裝扮,顯然生前就受過不少煎熬,堅持特立獨行的死者不知有多少千迴百轉的心路歷程,不明白,不理解,卻只能默默陪伴支持的家人又積累了多少的壓力?如今人死了,是繼續遵重他的決定?還是回到他從娘胎出生時的真實模樣?同樣地,你還是要問一聲:葬禮究竟是為誰而辦的呢?是死者?還是生者? 納棺師只能尊重,不能代替死者家屬做決定,但是就在家屬情緒潰堤的剎那間,他們其實見証到了死者生前悲歡合際遇的快速倒帶,人都死了,雙手一攤,了無牽掛,唯獨生者卻還在為繁文縟節爭議不休,還在為生前未了的恩怨糾纏中翻騰來去,人生何等荒謬,但是人生的悲喜劇就是如此這般地每天搬演著。 午夜夢迴,我們才會洗盡塵囂,冷靜地面對最真實的自己;生死關頭,我們在意的是死者的心願?還是忙著顧念自己的顏面呢?是誰已經放下了?又是誰始終放不下呢?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風裡。 |
轉貼 - 我死後墓碑上要這樣寫!
1.感謝政府為我解決了住房問題! 2.一居室,求合租,面議。 3.小事招魂,大事挖墳。 4.發布違規信息,永久封殺!by GCD 5.我覺得我還可以搶救一下! 6.老子是被活埋的!曰! 7.廣告位招租 8.提供鞭屍服務,一次100! 9.初從文,三年不中;後習武,校場發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學醫,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10.基因重組中,請稍候……二十年 11.我生在中國,我葬在中國,禍不單行啊! 12.單挑冥王哈迪斯中,徵求組隊!(網游篇) 13.牧師,幫我復活一下下,謝謝,坐標××.××(網游篇) 14.當你看清這行字的時候:朋友,你踩到我了。 15.老子終於不用怕鬼了! 16.給爺笑一個,要不……爺給你笑一個? 17.神農氏的墓誌銘:我靠!這草有毒!!!!! 18.這是我挖的最後一個坑(警告挖坑者) 19.摸骨算命 20.陪聊,提供夜間上門服務 |
國外名人們對死亡的另一番詮釋
那些死亡例證的問題在於:其中99.999%都是活人瞎掰的。 ..(1) ──約書亞布朗斯 (Joshua Bruns),《In death》一書的作者 大部份的人寧死也不想思考。很多人都是這樣。 ..(2) ──伯瑞德羅素 (Bertrand Russell) 數學家及哲學家,他在青少年時沒有自殺是因為他想算更多數學。 a.死掉的人大多沒有辦法活生生說明死亡這回事。 ..(3) b.我並不怕死,只要發生這件事的時候,我不在場就行了。 ..(4) ──伍迪艾倫 (Woody Allen),好萊塢名導及演員 叫她等一下,我就快算好了。 ..(5) ──卡羅佛瑞德里奇高斯 (Carl Friedrich Gauss) 這是當這位數學家正在工作時,聽到他太太臨終的消息後所做的反應。 我會打扁那個混蛋。 ..(6) ──重量級拳擊手湯尼葛廉托 (Tony Galento) 當他被問到對莎士比亞的看法時,他這麼回答。 讓我們努力活著,當我們死的時候,就連殯葬業者都會悲傷難過。 ..(7) ──馬克吐溫 美國小說家,關於他去世的報導被非常地渲染誇大。 死很簡單,喜劇很難。 ..(8) ──艾德蒙金恩 (Edmond Kean),已故傳奇英國演員 我的好兄弟,我現在沒時間樹敵了。 ..(9) ──法國哲學家伏爾泰 (Voltaire) 在他臨終前,一名牧師要他拒絕撒旦時他所做的回答。 我要基督教牧師、猶太祭司、新教牧師。我想要多方下注。 ..(10) ──威爾森麥茲納 (Wilson Mizner),美國劇作家 我們只死一次,卻得等待很久。 ..(11) ──莫里哀,法國劇作家 如果醫生告訴我我只能再活六分鐘,我不會傷心,我會打字打快一點。 ..(12) ──伊薩克艾西莫夫,知名科幻小說家,寫了超過500本書 死亡不是結束,還有遺產官司要打。 ..(13) ──安布羅斯比爾斯 (Ambrose Bierce),美國幽默作家 我不介意死亡,問題是隔天會感覺僵硬得要命。 ..(14) ──喬治艾克斯雷洛德 (George Axlerod),電影劇作家 出自於《死定了 Deadly》 Phil Scott & Peter Engelman 著 八方出版 |
:「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薩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
|
引用:
|
引用:
|
引用:
|
引用:
或是言談聊天中透露出如何處理,至少最近的案子都這樣 反而年輕的比較少,因為他們認為死亡對他們太遙遠了,其實不然...... |
引用:
前天才送走一個自殺的年輕人...... :on_44::on_44::on_44: PS."最近(可能非常態性)"年齡在30歲以下的有增多的趨勢..... 順便講一下,這個案子發生其實超過半個月以上,那時是我朋友A的公司接手的, 但因為一些原因他放棄沒接了,要我取消掉幫忙部分,他要轉給別人接, 之後有一天遇到朋友B,問說有沒有空某一天去幫忙, 我看一下有空就接了,後來才發現跟我之前劃掉的是同一個人, 而朋友A跟朋友B並不認識........... :on_44::on_44::on_44: |
注定是你的…他…就是你的:on_72:
|
引用:
年輕人們身體尚未經歷病苦,哪有智慧想了解生死問題:on_14::on_14::on_14: 黃泉路上不拘老少:on_15::on_15::on_15:算不定下一秒就見閻王啦:on_14::on_14::on_14: 事實上確有解決生死的方法:on_65::on_65::on_65: |
引用:
黑色幽默的方家寫的 |
引用:
至於老人家,雖然說許多真的是身體不適才開始交代,但有總比沒有好 我也碰過許多是身體硬朗就在討論的, 如之前我參加現正府辦的殯葬研習就碰到一對老夫妻, 他們就是一般老人家,問了我們很多問題,包含靈骨塔與樹葬,植葬甚至海葬.... |
人生無常....
對別人而言,你留下了什麼?你交代了什麼?你有何遺憾?你有何心結?....... 對自己而言,什麼還沒做?什麼還沒說?什麼在擔心?什麼........ 其實什麼也沒有,因為你已經走了,留下的遺憾與問句,就讓後人慢慢猜吧..... |
人生最後不就是塵歸塵土歸土, 離去時不帶走任何東西, 回歸自然, 一切重新再來過, 再重新開始另一段緣分與人生~~~
|
引用:
至於重新再來,或是另一段人生,個人是不敢想......... 還有誰能確定能回來人世呢?又有誰要回來呢? 有人說我們做這一行的是積功德,拜託,就工作而已,認真做好,吃的飽比較重要,完全奉獻出去就喝西北風了 :on_44: |
臨終----值得深思1
成大醫學院護理系副教授趙可式發現很多人為了種種原因,堅持要求醫師使出「十八般武藝」,繼續急救明明只剩最後一口氣的親人,使得患者受盡痛苦,含恨以終。 她昨天在台中市舉辦的安寧療護傳愛志工培訓班中,講了多起實例。趙可式說,有位七十三歲老太太得知自己罹患乳癌後,清楚交代後事,然後安心地接受治療。四年後,癌症復發,並轉移到肺臟、肝臟、腦部和骨骼,她自知來日無多,不但簽下「不急救」的意願書,並且交代兒孫在她往生之日,不要驚擾她,只需安心念佛,送她上西方極樂世界。沒想到,老太太瀕臨死亡前,有個兒子聲稱在遺產問題尚未擺平,兄弟姊妹還沒取得共識前,醫師絕對不能讓她斷氣,否則就要控告醫師有醫療疏失,醫師只得依他之言全力搶救」,經過多次電擊和心外按摩,這位老太太死前幾乎已被震得「粉身碎骨」。 另一位篤信天主教的八十九歲老人樂天知命,七十歲那年就寫好「生前預囑」,希望子女在他臨終前,不要給他插管開洞,讓他安詳的返回天國。然而,真的到了他病入膏肓,多重器官衰竭之際,子女擔心被鄰居批評不孝,同時為了讓住美國的大哥見老爸最後一面,硬是要求醫師救到底。 趙可式說,這名老人死前意識清楚,渾身沒穿衣褲,插了十幾根管子,他沒辦法說話,幾度要自行拔掉管子,護士只好綁住他的雙手,他又用腳踢表達心中的怨憤,由於扯掉導尿管造成血尿,護士又綁住他的雙腳,結果他被五花大綁地躺在加護病房,躺了兩星期,不斷流淚。最後長子總算趕回台灣,但是任憑所有子女聲聲呼喚,老人轉頭閉眼,硬是連看都不看,在無聲的抗議下,嚥下最後一口氣。 更離譜的是,有個老人已屆彌留狀態,子女請相士算命,相士說老人如果在某月某日前死亡,家道會衰敗,後人會貧窮,子女拜託醫師無論如何不能讓老人死。結果,這名老人經過十幾次急救,光是強心針就打了一千多支,護士打到手軟,拖過相士講的那一天,子女終於同意醫護人員拔掉老人身上所有管子,讓他安息。 文章來源:中華生死學會 |
臨終----值得深思2
趙可式說,這種人間悲劇不是個案,全台各醫院每天都在上演。有一名四十二歲婦人罹患卵巢癌,癌細胞嚴重擴散,她丈夫懇求醫師非得救她一命不可,因為「三個孩子還小,不能沒有媽媽」。當她呼吸停止時,醫師努力替她施行心肺復甦術,但急救無效。她丈夫進入病房一看,只見愛妻滿臉滿枕頭都是血,嘴裡插了一根很粗的管子,口角沾著血,眼角的淚也沾溼了枕巾,他抱著妻子狂喊「你們對她做了什麼?」當他獲悉是急救的結果,心中大慟,連連捶胸哭嚎說「我對不起妳!我對不起妳!」 趙可式說,她每次看到這種情形就感慨萬千,甚至有的病人根本就已經死了,只不過靠著人工呼吸器,胸部仍有起伏,其實腳底板早就出現屍斑,醫師往往宣布死亡不到一小時,屍臭就透出來了。 她表示,這種人間悲劇可以說是「四輸」: 病人方面不得善終; 家屬方面事後愧疚; 醫師方面在醫療糾紛的陰影下,無奈為之,違反了醫界倫理; 社會方面,每年因此耗費的健保資源更是難以計數。 這種惡質文化還要讓它存在多久,值得國人深思。 生離與死別 都是人生兩大傷心事 不捨 帶給雙方的只有傷心和遺憾 放手 是讓大家活得更好的作法 這篇文章任誰看了都想痛罵那些自私的家人 人無法選擇生,唯有死亡的方式可以由自己選擇 「死也要死的有尊嚴」啊 所以說想要愛一個人這個'愛'字真是直得深思有時自以為是的'愛'卻剛好是一種'害'。 文章來源:中華生死學會 |
臿管
非常不人道也對病患非常無理的要求 6年前在抉擇是否臿管的當下 無法理智思考只希望父親多陪我一天 明明在一開始就確定拔拔是癌症末期 在麻麻積極努力下 拔拔多陪了我們5年多了 最後那半年我每天進出醫院 算算時間沒錯就是恐怖殺士時期 因為拔拔無法離開醫院了 當時看著拔拔頭髮白了 四肢變瘦了肚子腫脹了 我能作的事每天帶著笑容去醫院 勾著拔拔的手在台北從家裡漫步去醫院 十字路口的倒數計時器真的很討厭 時間結束了~我倆還在馬路中間 多次的癌症治療未我們多帶了一點時間 也快速讓拔拔衰老 最後那個月拔拔無法下床 連去廁所的體力都沒有了 到~大小變都是腥臭的黑血 還是無法接受他~就要離開我 一直到我跟麻麻體力不支 我們才同意醫生開例病危通知 通知在外島當兵的哥哥回國 當~呼吸停止的那刻 醫生在確認家屬是否要急救 明明知道不人道 但~:on_01:就不想他離開阿 最後我還是慘忍的要求醫生臿管 當時拔拔才50幾歲 怎麼可以錯過可以多待在世上幾天的機會 拔拔對不起 看著你被救醒那刻 非常不舒適的模樣 只因為我的私心 讓您受苦了 在第二天您就利用半夜 自己把管子拔出 更讓我知道我做了非常過份的事 但~沒有呼吸器 我就無法看到清醒的你 到最後那天 你的心臟無法跳動 讓我眼淚決堤那刻 好多護士跟醫生都來給我擁抱 謝謝大家給我安慰 不爭氣的眼淚 就從台北流回到南投 |
卡拉與各位我沒有想勾起大家的傷心回憶,
因為我很常碰見人家問我這問題, 想要問我意見,可是我不是醫生我沒辦法告知正確的方式, 當然只能請他們自己決定了,連拔不拔管都要自己思考, 請別再問我了,去問醫生的建議吧。 然而對於無效急救這份煎熬與選擇是在家屬,任何人都無法決定, 因為這是身與心的磨難,必須想清楚這份心意對不對。 像我會接受不急救不氣切是因為有一次一個家屬是護士, 而且任職在加護病房,那個月他媽媽先過往,接著是爸爸, 那次跟護士聊天之後我才知道,病者接受氣切插管表現出來的是很痛苦的, 如上面文章與卡拉的經驗都是 自己把管子拔出 ...... 就連這位小護士都不願意讓雙親這樣去加護病房就可想而知, 還有一個是護士也是人,加護病房關起門來會做什麼誰會知道 (當然我也是經過那次之後才知道的) |
當年插管這名辭從沒出現過我的字典裡
更不可能想過 分享過程希望大家了解插管是什麼而已 不小心帶入太多情緒 真是抱歉:on_28: |
‧關懷生命的好文章 ~~~‧
引用:
引用:
引用:
![]() |
謝謝:on_55:
我又下聳動標題 真是..................:on_22: |
‧真情流露‧
引用:
![]() |
一個健康、沒有病痛的人能否真的體會死亡?作者約瑟夫.夏普是一位長期與愛滋病奮戰的HIV陽性反應者,同時也是一位駐院牧師,他從自身的經驗中體會到,「死亡與生命是不可分的」。
事實是──死亡並非祇在生命終了或重病時刻才會出現,由一個細胞的代謝,或是由綠漸黃的樹葉片片凋零,我們開啟了另一種生命視野: 在生命的旅程中,「死亡」從不缺席! 與死亡擁舞,其實是在生命之池中歡心泅泳。而你……敢直視死亡嗎? |
癌末老外生前告別式:我的棺材要刻"!" 記者洪敬浤╱台中市報導 聯合報 2007.07.22
你哭什麼 我還沒死耶 來台教英文的美籍男子富瑞德罹患末期大腸癌,在生命倒數階段,他堅持教學,還娶得美嬌娘,活得幽默精采。富瑞德昨天舉辦生前告別式,要好友對「將死之人」說幾句話,不少人欲語淚先流,他嚷著「我還沒死!」大夥才破涕為笑。 戒毒教書 我愛台灣啦 四十八歲的富瑞德是心理諮商師,年輕時曾吸毒、離過兩次婚,四年前來台教英文,愛上台灣的天氣,穿印著「愛台灣」的T恤,連部落格都以「choutofu」(臭豆腐)為名。 富瑞德兩年前檢查出罹患大腸癌末期,他拒絕化療,以免體力變差,無法教書。 不嫌他病 學生變老婆 去年八月,擔任會計的台灣女子YoYo到富瑞德班上學英文,YoYo介紹他看中醫,又因兩人都愛攝影,感情逐漸加溫。YoYo說,富瑞德極端正面,連排便順暢都很開心。富瑞德認為,YoYo在他眼中是最完美的。 兩人論及婚嫁時,YoYo家人反對,但是他們勇往直前,才獲得祝福,兩人五月公證結婚。YoYo說,她三月懷孕時,覺得「男的重病,女的四十歲,竟然能懷孕,肯定天作之合」。 嚴重黃疸:我變黃種人 富瑞德直到上周肝功能指數飆高,才住院治療。重病的他不改幽默,因黃疸膚色變黃,他自嘲:「我愛台灣,很榮幸變成黃種人。」每到吃藥時間,他常舉起藥杯,眨眼喊乾杯,逗得醫護開心。 富瑞德跟YoYo討論後,要求棺材要刻上驚嘆號,骨灰罈要作成「!」造型,火化後灑在龜山島海面,讓他順著洋流漂回美國。 擠出鬼臉 補拍婚紗照 富瑞德與YoYo昨天補拍婚紗照,體重只剩五十五公斤的他,不時伸舌頭、扮鬼臉,露出誇張的笑容,他拉著YoYo的手,模仿鐵達尼號的場景,活潑得不像病人。盛裝的YoYo擠出微笑,但淚水在眼眶中打轉。 富瑞德昨天在安寧病房舉行生前告別式,卅多名學生、好友齊聚,他開場白說:「來吧!對你們『將死的老師』說幾句話。」並拿著麥克風到處跑,有學生寫英文信祝福,他讀完點點頭,評論「文章結構不錯」。 他還沒走 我已思念他 YoYo說:「富瑞德不肯化療,但婚後竟瞞著吃化療藥,他還沒離開,我已開始思念他。」 導入新生死觀 開生前告別式先河 二○○一年曹又方(右二)為自己辦了一場「快樂生前告別式」,希望能推動不同的生死觀念,讓死亡成為人生完美的句點。 〔記者陳宣瑜/台北報導〕七、八年前名作家曹又方為自己辦了一場「快樂生前告別式」,成為台灣社會創舉,也帶動社會大眾對「死亡」的不同觀念,從藝人李秀媛、樞機主教單國璽,到已逝世的仁德醫專視光科老師王滿堂、美籍教師富瑞德等人,都為自己舉辦過生前告別式。 一九九八年曹又方發現罹癌後,透過氣功、食療等方式積極對抗病魔,行有餘力仍演講、寫作,也曾出書分享抗癌經驗。事實上,她生性開朗,對於生死思考透徹,認為生老病死,是自然的法則,為什麼要用悲傷的態度來面對死亡?生前告別式並不是突發奇想。 曹又方在自己的告別式上曾強調:「人要好好的活著,也要好好的死。」希望能夠推動不同的生死觀念,讓死亡成為人生完美的句點。 當時曹又方告別式上,好友雲集。卜大中笑說,曹又方年輕時迷人又潑辣,他也是其中一個追求者;林清玄說,曹又方給他最大的啟發,便是要盡一切的力量去追求美;平路則說,曹又方的文字剛烈又柔媚十分吸引人。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因此特別成立「用愛告別推廣中心」,為癌末或即將往生者舉辦生前告別式,希望讓國人提早面對生死,妥善安排身後事,讓人人都來得及用愛告別親朋好友。 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表示,很多瀕臨死亡的人都希望能夠為自己舉辦生前告別式,在離開之前聽親友說些好話,和最愛的人說再見。曹又方對生死處之泰然的態度,對台灣社會其實有相當大的啟發。 |
‧只是個人的看法,還有一些感觸~~~‧
以偶個人比較注重生命的價值,而非尊嚴。
所以生死的議題就沒那麼重要了。 因為隨時會付出的。 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長久以來預設的立場。 生命因為情愛,而多彩多姿;也因為情愛而糾纏難捨。 更不外是娑婆世界的生滅和輪迴吧! 若是體驗到人生無常,應該說事實的變化遠超過想像的速度ㄚ~~~ :on_47::on_22::on_47::on_22::on_47: ![]() |
前兩天看了''超完美告別''喜劇
真的好不錯讓人開懷大笑 死亡可怕嗎? 活著就不可怕嗎? |
引用:
昨天去朋友那幫忙,又一個30多歲的跳樓(不是史版跳跳樓喔)了 :on_44: 引用:
|
我覺得早點死了最好,因為大部份的老人,都有一大堆病,所以我不要活太久~~
|
引用:
不過最近有很多是20~30多歲就得癌症的 :on_36::on_36::on_36: |
聖嚴感召 骨灰植存年增兩倍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台北縣報導】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406329.shtml 法鼓山環保生命園區綠地上的每個小木牌,代表可以置納骨灰紙袋的洞穴位置。 去年二月三日聖嚴法師證道後,骨灰植存(植葬)在法鼓山環保生命園區,帶動示範效應。台北縣政府統計,從去年二月三日到昨天為止,共有七百四十六名完成植存的亡者,相較九十七年的兩百八十一名,成長了兩倍多。 台北縣立殯儀館館長陳世昌說,聖嚴植存對環保葬禮具示範效果,不少民眾不再認為立碑祭拜才是緬懷親人,甚至有民眾將園區視為「聖地」,認為與聖嚴植存同處會有福報,至今每天向縣殯查詢植存的民眾,都有七、八人以上,而且也沒有好日、壞日或大小月之分,農曆七月照樣每天額滿。 北縣殯統計,自九十六年十一月廿四日起受理植存,依每天三名、每周六天進行植存,九十八年全年共完成六百九十六名,其中一月分廿八名、二月分三十五名,聖嚴法師植存後,三月即爆增至八十三名,較先前增加兩倍多。 園區僅一千兩百三十九平方公尺,但植存者速度增加極快,為推廣植存,縣府決定另闢第二處環保生命園區,擬以現有公墓為主,再與宗教團體合作,但地點尚未定案。 |
植存 環保自然葬
【聯合報╱黃福其】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406344.shtml 「植存(植葬)」屬於環保自然葬,是將遺體或骨灰埋或撒在特定區域,回歸大自然,有避免環境破壞、節省土地資源、提升殯葬文化等特點。 九十六年十一月,法鼓山將金山鄉頂角段半嶺子小段的土地捐贈縣府,畫設為「骨灰植存專區」,縣府再委託法鼓山管理,定名為「台北縣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成為國內首座,也是唯一非墓地、不立碑、沒有祭拜儀式的植存專區。 法鼓山生命園區啟用時首次植存者,包括聖嚴法師恩師東初老和尚等十一人骨灰,而後聖嚴骨灰植存,作家曹又方往生也植存該處。 |
引用:
|
引用:
何必追求吾人此生的真實目的啊:on_14::on_14::on_14: 混混噩噩懵懵懂懂過一生不是很好嗎:on_65::on_65::on_65: 難道您想知道宇宙的真相:on_65::on_65::on_65: 三界縱橫解脫自由永恆光明幸福安詳:on_14::on_14::on_14: |
引用:
|
引用:
繼續渾渾噩噩過日子~~~~:on_79: 知道幸福…不知道也幸福… 順其自然~~~~:on_79: |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7:38 PM。 |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5,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服務條款』
* 有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嗎?請聯絡本站的系統管理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