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論壇說明 |
歡迎您來到『史萊姆論壇』 ^___^ 您目前正以訪客的身份瀏覽本論壇,訪客所擁有的權限將受到限制,您可以瀏覽本論壇大部份的版區與文章,但您將無法參與任何討論或是使用私人訊息與其他會員交流。若您希望擁有完整的使用權限,請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註冊的程序十分簡單、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註冊是完全免費的! 請點擊這裡:『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
|
主題工具 | 顯示模式 |
![]() |
#1 |
註冊會員
|
![]() 中國時報 2007.07.21
改掉5000用詞 教科書全面去中國化 韓國棟/台北報導 中小學教科書全面去中國化!國父、國畫、國字、國劇、古人、水平、中日(甲午)戰爭、兩岸、台灣地區……等詞,都被教育部列為「不適合用詞」,應當的用詞,是孫中山、中國水墨畫、中國文字、中國京劇、中國古人、水準、日治、清日戰爭、兩國、我國(或台灣)……等詞。 「民族英雄」具有爭議性 「台灣僻處我國東南海域」的課文敘述,更不行,因為這種說法是以中國大陸為核心、以台灣為邊陲,明顯貶低台灣地位。「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所以後人尊其為民族英雄。」這也不行,因為「收復」和「民族英雄」都是有爭議性的價值判斷用詞,必須修改或刪除。 教部半年前委託「台灣歷史學會」進行一項「教科書不當用詞檢核」計畫,檢核對象含括國小、國中及高中各版本教科書。這項檢核計畫日前完成,教部隨即函轉各教科書出版社「參考」。 教部強調無關意識形態 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表示,中小學教科書開放民編後,用詞混淆,對中小學生造成困擾,部長杜正勝發現這項問題後,才指示委託學者專家進行檢核。幾經琢磨,教育部決定委託「台灣歷史學會」進行這項研究,因為較混淆的用詞,幾乎都是歷史造成的。他強調此舉是專業的研究,和意識形態無關,也無強制修改之意。 這份厚約三百頁的檢核報告,是教育部廢除「統編本」實施「審定本」教材以來,首度發函各教科書出版社,統一規範攸關國家認同的相關用詞。現行的中小學各版本教科書,被檢核出來的不當用詞,總計不下五千詞。 這份報告檢核檢核標準不外乎以下幾項: 第一、不客觀的歷史價值判斷,刻意褒揚或貶抑的非中性詞彙。例如「國父孫中山先生說……」,應改為「孫中山先生……」。 「全省各地」用法不標準 第二、自我矮化為地區或主體意識不清。例如,「台灣地區」、「全省各地」、「兩岸」等,都是不適合用詞。 第三、對中國的稱呼未反應歷史事實與政治現況。例如,應稱「中國」卻稱「我國」,如:「王羲之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這段課文中的「我國」應改成「中國」。 第四、臺灣與中國大陸分屬不同政權時期的敘述,對中國的地名、歷史朝代、特定人物等,未加註國名。例如,「余光中,福建省永春縣人……」,應當改為,「余光中,原籍中國福建省永春縣……」。 第五、敘述日治時期臺灣的人、事、物,卻用大清帝國、中華民國紀年;如應把日治時代的民國廿三年,改為西元一九三五年。 「中外」遊客應說國內外 第六、對於特定詞彙的使用不夠精確。例如,指稱中國特有的文物、書畫等,卻使用「國字」、「國畫」、「國劇」、「京劇」、「古典詩詞」等詞彙。 第七、敘述時間或對象泛指中國古代或是古代之人,卻用「歷史上」、「古時候」、「古代」、「上古時代」、「老祖宗」、「古人」等詞彙,應都改為「中國古人」。 檢核報告指出,在近現代「中華民族」一詞未出現前,應用「華夏民族」;「外省人」也應改成「中國各省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人士或新住民」;「國曆」應改為「陽曆」;「中外遊客」應改成「國內外遊客」。 報告檢核出來的不適合用詞中,以中國地名前未加註「我國」用詞最多,逾二千個。 不能承認過去,就不會有將來。 |
![]() |
送花文章: 6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