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 古里特
這個方向也不太對吧
今天無論當初的原意是甚麼
造成了重大的傷亡,死傷慘重這是結果
難道打著大義的旗子發動戰爭,就不是殺人?
況且站在不同的立場會有不同的大義
在蜀國的眼中,他們是漢室正統,要恢復漢室天下
在魏國的眼中,漢室敗亂,他們要替天下樹立正統
|
您說的是結果論
千金難買早知道
戰爭殘酷是事實
問題是當時社會動盪已久
戰爭早已是生活的一部份,若不能學著適應,不就要自殺尋死?
大義,大多是後世旁人穿鑿附會
的確師出要有名,要寫檄文鼓舞士氣
撇開這個不談,領導者該正視的一個問題是--你要帶領人民走向何方?
因為戰爭本質殘酷,就逃避戰爭,這樣的人格型態是不會成為領導者的
既無法成為領導者,後世評價自然就不會被攬到身上...
換句話說,如果您是當初的諸葛亮,提出這樣的疑義,不敢犧牲任何一人的生命(包括敵人),您的決定就不會讓您出頭成為領導人,您就不會成為歷史上受各方評議的人物
所以小弟才說阿古的說法是「結果論」
這的確不無可能
每個組織團體本來就不盡然各個成員意見都一致
內部鬥爭或多或少都存在
不過,以諸葛亮的地位與實權
假設真有心要挖洞給魏延跳
您覺得困難嗎?起碼小弟覺得不難...
亂世之中,自己又相當於CEO的位置
隨便弄個黑函安個罪名有何困難?
或者要做"好看"一點,派個任務給魏將軍,然後在後勤補給中做個手腳弄死他或讓他戰死沙場,難嗎?
一個領導者,如無法見容異己,下場大概跟袁紹差不多吧
曹操、諸葛亮...等,都是可以包容別人不同看法的優秀當朝領導人
起碼小弟是這麼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