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7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 |
![]() 據說,北韓金日誠逝世時,舉國無不哀悼,捶頭頓足,痛哭數日,並形成不在舉喪期間的共同默契,以示尊崇之心。例如,行將結婚者,主動延期數月。行將洞房者,主動分房獨眠,已婚者亦不事行房....結果根據全國另年出生年月日,追溯出許多新生滿週歲的寶寶們,卻都是在偉大領袖逝世期間受孕成胎的,有人因此而非議擁有新生兒者對領袖的大不敬......
當今世界已形成地球村,就拿個人在北美而言,經常早上參加喪禮,下午參加結婚典禮。對於公司同仁更是無法推托,時常搞得自己哭笑不得。起初精神很難調整,後來得到寶貴的心得。經驗中西方的喪禮很少是哀戚的,這可能與基督教的回歸到主的右邊有關。除非是戰場送回來的(如阿富汗犧牲的戰士們),這連袍澤也會痛哭到無法自己。再者為意外死亡者,則是最冤枉,也是最難受,最值得同情的。 聖經上說,生有時,死有時....指的是世事的無常。只要心懷誠敬就可釋然的去做計劃中的事,倒不必拘泥於千百年前的古規。比方說,對於父母的孝順要在生前,盡心竭力的去盡孝道。至於死後,擺席幾萬桌那都是在作秀,老人家地下有知,真會死不甘心。所以心誠意敬,細心問聞長輩寒暖,適予所需,這才是正途。 . 此帖於 2012-06-24 03:27 PM 被 grc45 編輯. |
![]() |
送花文章: 71895,
![]() |
![]() |
#8 (permalink) | |
註冊會員
![]() |
![]() 原因是這樣的,偶很少用滑鼠,FLASH又強,一不小心還沒弄,就出來了;貼文就上傳了。 ![]() ![]() ![]() ![]() ![]() 引用:
G大叔的經驗之談,每每讀之,著實受益非淺。 ![]() ![]() ![]() ![]() ![]() |
|
![]() |
送花文章: 56904,
![]() |
![]() |
#9 (permalink) | |
長老會員
![]() |
![]() 引用:
|
|
__________________ 百戰功成老太平 優柔誰肯苦爭衡 玉鞭金馬閒終日 明月清風富一生 |
||
![]() |
送花文章: 14708,
![]() |
![]() |
#10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
![]() 剛剛到有學問的google大神那裡 博杯…
大神說: 《禮記•檀弓上》:“鄰有喪,舂不相。裡有殯,不巷歌。適墓不歌。哭日不歌。” 說鄰居家有喪事的時候,你在這邊舂米就不要發出太大的響聲,不要吆喝。 鄰里在出殯,你別在巷子裡唱歌。到了墳墓前不要唱歌,在祭祀、哀悼的日子裡不要有歡歌。 《禮記》不僅尊重活人,還尊重死人。要緊的是尊重自己的內心, 維護已經內化成為個人準則的一部分的尊嚴。 論語也有類似的記載: 《論語•述而第七》曰:“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說孔子在喪人身邊用餐,從來不曾吃飽。孔子在這一天憑弔而哭,就不再唱歌。 看來孔子平日總是唱歌的,看到喪事就不唱了。參加人家的喪事,孔子 的心情肅穆,吃不飽,唱不出。 |
![]() |
送花文章: 131246,
![]() |
![]() |
#12 (permalink) |
論壇主管
![]() ![]() |
![]() 鄰有喪,舂不相 ;
鄰,比鄰而居,或說鄰居,就是自家鄰近的幾戶, 舂不相, 舂米,而不歌頌或是跳舞, 昔日,收成之後的最後一道手續是舂米, 能夠順利收成必定要老天保佑風調雨順跟無戰事,所以當然是一件大喜事,值得大家慶賀, 所以一定要大事歌頌,歌頌的時候必定有歌有舞有典有禮有形式, 舂不相的相,就是現在所說的形式, 有點類似我們說的慶豐收, 自古至今,所有的慶豐收都是載歌載舞大肆慶祝好幾天, 當你的鄰居有喪事的時候, 大家都要遵循禮節,把慶豐收的歌舞形式收斂,不要擴大舉辦,而在心中讚賀而不宣染於外表, 里有殯,不巷歌。 里,唐朝,千戶成里。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
![]() |
送花文章: 9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