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用:
摘我老師兄的一篇文章分享給您 生命可貴作業必慎 仁俊法師著 人類對一切事物儘管好惡不同,但對生命總是最愛好的。 生命雖然有生滅的,但卻有三世相續性:向前看,它承受著無限複雜的業因影響;往後看,它開展出無限複雜的果報事實;從現在看,它正從無限複雜的意志中創造一切。 宇宙乃是縱橫無垠的生命軌網,這軌網中馳騁著無限的生命活力,就中人類的生命活力比一切動物都格外強大。 人類善於運用生命活力則相安,否則,就相衝起來。因此,人類不應只關心自己的生命,更應重視由運用生命力所得的結果而詳加審決。 宗教家最重視生命問題,運用其無限心智,總是為著揭開生命之謎。 世間宗教對生命的來源,大致都認為是從天生,或從神生,我稱之為祂給生命觀。 祂們著重在找出產生一切的實因,肯定著這實因能生一切,在所生的一切中,莫不從人類開始說起。 天神是生命的起源,人是天神的後裔,借父子的名目穩建宗教的情操,這不但是情的感引,實是為著說明生命的由來和著落。 信奉祂給的生命觀,都虔誠地肯定生命不滅,靈魂得救。 生命的升墮操之於神,而不操之於己,這樣,人就成為神的傀儡,不能把握生命了。 佛教主張自造生命觀,與祂給生命觀恰好相反。 從緣起假我上建立的生命觀,絕不承認有一能生生命的實因,祇是壽、煖、識的綜合作用。 此三者中識是生命的主體,餘二是識受生的憑藉。 依一分經說,識決不會消滅—l—「真識不滅」,它像相續的瀑流永遠奔瀉不已,這象徵著生命的延續無盡。 不常不斷的三世生命觀,最不易為「順世」者所信受。 用膚淺的現實眼光看生命,對它的含蘊力、演化力都不能測其究竟。 否定過未,只談現在,縱然肯定人生價值,發揮人生德能,其實太有限了。 柲奧而難以索解的生命問題,世間智者只有以「罕言命」的態度了之。 後來雖也談到「命」的問題,總是同天連在一起說,對現實而難知的生命底蘊卻不十分措意。 把命看得太高玄,不一直從人生上說明它,有敬畏心的存著對天負責的觀念;存詐術心的就以天命為護符;存殺奪心的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天命,逞心快意的砍斫一番。 中國固有文化對生命負責的一面說得不夠明警透闢,一旦時代思潮湧入或內部變亂蜂起之際,群心真空,作其滲透,受其鼓動,與此頗有關係。 中國人的善惡觀,不專從自身上著眼,而是「近在自身,遠在子孫」(在此種思想的影響下,造成「族誅」的慘酷濫刑),自身同造的業,現在沒有受到報應,就推到子孫身上,這叫做自作業他受報,與因果律根本不合。 因此,有的人只要有了兒子和錢的話,老了就預備納福,對未來的業報和生命很少顧慮到,大都存著「罷了吧」的念頭,這是由「靜」而「斷」的生命觀。 西方民族則不然,在宗教的信奉下,以上帝為第一,以生天國為最高目標,兒子和財富在他們心目中看得並不太重要。一切努力都為著生天的準備,愈努力愈有生天的把握,對養老與納福看作是不光榮的事。 罷了吧的觀念他們是最討厭的,這是由「動」而「進」的生命觀。 雖然他們的生命進展到某種階段——生天國享欲樂就認為滿足了,但對未來的生命總預先有一番充分準備。 西方宗教對過去生命雖不承認是自造的,但對現在和未來的生命卻看得極其重要;對未來生命又比現在生命看得更重要。 這是以現在為過渡而以未來為歸宿的生命觀,比中國人只著重現在而漠視未來的生命觀看得長遠些。 但是與佛教的生命觀相比,我們都卻抹煞了前一段——不承認無始生命的展轉性,對生命深義沒有圓徹的體認。 佛教的生命觀是向前推遠看,向後拉長看,向現實的錯綜活動看,就體會到現在生命必然受著過去生命的影響,而現在生命又是未來生命開展的先驅。 善惡業不從曠遠無盡的生命上說明,人對善的操守與惡的拒斥就難以堅定到底,作善的有時境遇極壞,甚至以身殉道;作惡的有時境遇極佳,可能終身富貴,為善不足作惡有餘的人,就是為這種事相蠱惑著。 善惡全是生命力的表現,從生命中表現出來,當然還是結歸於生命。 生命中的業種長期保持著,到眾緣成熟時就自然現行。 這同良莠的種子播在田裏,受到日光雨露的蒸潤,就必然抽芽一樣。 體察善惡的業因,都由自己的生命而發動,而承受,才能提高眼光澈見世事的真相,才能知所警惕,知所勤勉,這種觀念,中國人特別值得提倡。 佛教時常從相續邊說明生命流轉的情形,有情是一群群的生命現象,這現象中含有無限複雜的影響力,自他的生命就從這無限複雜的影響中而釀造,而生起。 看來,雖然這一群群的生命作用過去了,因為影響——業力不滅,所以新的生命依然出現。 業力相續,生命不斷,從淨業中安頓生命,改造生命,進而完成生命,這是佛教說生命相續的意趣。 生命的如幻來去,苦於無法徵信,據佛經說,得了三昧或「淨天眼」,就能自識宿命。 這如科學家用最精製的望遠鏡,就能看到無數的星球——世界一樣。 未來的新生命就像「影移日續,日移影續」似的,總是在六道中來往不停。 與染業相應的生命,到了相當時期,就非死不可,非生不可,在即死即生的相續中,自己絲毫作不得主。 與淨業相應的生命,以大悲願力薰潤微分煩惱,或長或短,聽其自主。 轉流門中的生命,同帶著眼罩牽磨的牛一樣,老是苦迫地跑個不停。 悲願門中的生命,同乘飛機抓著引擎一般,行止升降,無不如意。 凡夫的生命總是在狹長而痛苦的生命線上掙扎著,受著時空的限制而討厭它,卻偏又推不開它,痛苦就在時空促狹的限制下產生出來。 被這個時空限制著,就不能進入另一個時空中去,對這個時空的種種磨折忍受不了,逼得想遷移到另一個時空而避免它,由於有情的心量有限,形成環境的分野,這自然安頓不下來。 聖者的生命總是在寬闊而自在的生命線往來無礙,不受時空限制而能轉變時空,從這個時空而能進入無量無邊的時空中去,處處能安頓生命。 凡夫的生命是有繫屬的,聖者的生命是無繫屬的。 時空的有限與無限,繫於有情業行的有限與無限,染行有限,淨行無限。 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切業行都是有限的,以他人為中心的一切業行都是無限的。 以無限的淨行改變時空——特別是空間,無限的時空就能讓生命安頓下來。 世間宗教的世界觀是豎面——直上直下的,佛教的世界觀是以橫面為主而包含得豎面,前者是有限的立體世界,後者是無限的複面世界。 神教者形容豎面世界如何的美滿、快樂,勸人生到那裏去,其實小得太可憐,生命大用難以發揮。 佛教的世界觀有淨有穢,讚淨令羨,詳穢啟悲,而大心之士,則寧捨淨土而生濁世。 從無量無邊的世界中隨機適性的發揮無盡的生命大用,佛教生命觀的超勝在此。 生命向豎的方面昇華,就同登寶塔一樣,到了頂層就無路可通。 生命向橫的方面發展,就同乘水陸兩用吉甫環遊世界一樣,對大宇長宙總是觀賞不盡。 於(天)上不戀,居(人)中不厭,入(地獄)下不墮,從橫面的人間擴展到直上——天國直下——地獄均使之人間化,淨化人的無盡心行與無盡業行,做到不滯於上,不墮於下,而卻把上下都莊嚴得同人間淨土一樣。佛弟子應從這樣的心境上,建立起淨行無限的生命觀。 生命有了真信念大願力在前面領導著,才不會走上邪徑曲途。 從真信念中運用生命,從大願力中造作事業,則一切便納入正軌。 業是自己當下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止業作業全由自己操縱。 人的特性在能作業,人文界的一切無不從作業而來。 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這是人類所獨具的靈知作用。 學佛就是為了要作更多的淨業,從行願精進中實踐淨業,生命才不會被愛染纏縛著。 業力能決定一切,也能改變一切,直從當前的業辨察善惡,善則作,惡則止,這必須自己有最正確最豐富的慧解才成。 人類前途的禍福,決定於當前的一念,不為這一念蒙蔽著,生命的光輝才能照徹無限前途。由命造業,從業成命,轉染命而成慧命,全賴廣作淨業。生命可貴,作業必慎! |
剛好看到相關問答.. 轉載一下 以下節錄自 瑜伽師地論 > 初發論端 > Tape 3 問答 [電子書筆錄]
問:這裡有一個人提出一個疑問,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提的很好。我也是看過《瑜伽師地論》這個《論釋》,我也看見這段文,也看見了喔。在《瑜伽師地論釋》中有一段文如下: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顯了遍計所執情有理無;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理有情無,令捨增益損減執故。二、為顯了世間、道理、證得、勝義法門差別」。(你在這裡劃個圈不對,不要在那兒劃圈。)「令修二諦無倒解故」。 這是《瑜伽師地論釋》上的文,這底下提出問題。 請問:「情有理無」、「理有情無」如何解釋? 答:這個「情有」這句話,就是我們的執著心上是有這件事。這「遍計所執」是我們的執著,是我們有這件事的。 「理無」,但是在道理上,就是沒有我們所執著的,沒有所執著的這件事。就是在佛菩薩的清淨智慧上是沒有「遍計所執」這件事的。 比如說,一切法是唯心所現的影像,離開了我們的心,這個影像沒有自體的。在我們心的虛妄分別現出來影像的時候,影像本身還是空無所有的,這是在「理無」上說。但是在我們凡夫呢?就不同意這個說法。明明這裡有個房子嘛,明明這裡有老虎嘛,怎麼能說沒有呢?所以「情有」。但是在「理」性上是沒有的。 就是《攝大乘論》那個譬喻,這光線不好的時候,那裡有一個繩子在那裡盤著,我們看見是條蛇。這個蛇是沒有的,繩子是有,就是「情有理無」。這個「遍計所執」,這個蛇是「情有理無」的,是這樣意思。 「理有情無」,就是「依他起」和「圓成實」呢?那是佛菩薩的大智慧上才有這件事。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是畢竟空寂的,是與這樣的事情,能夠理會到這件事,能契證這件事。能證悟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如夢中境、如水中月的、是畢竟空寂的。但是我們凡夫不行,凡夫不知道。不知道一切法是如幻如化,更不知道第一義諦的,所以是「理有情無」,這麼意思。 問:請問昨天您講那個「因緣空」或者「不空」的問題,如果用因緣法來說,因緣法的話,師父您說「此滅故彼滅」。那如果就因緣上來說,如果這個心清淨的話,那我們常聽說「心滅罪亦亡」,是不是這樣說,就是你的心的話,那這個等於在因上就…因緣上說就滅了。那這個用唯識來說,遍計執是畢竟空寂,依他起是如幻有。因為是如幻有,所以這個心清淨的話,就不起這個遍計執。因為不起遍計執,就把這個雜染的阿賴耶識統統都改成清淨的,都是變成圓成實了。但是有個問題就是圓成實的自性也是空。那這樣就可以把這三個套在一塊來說了,就是因緣自性空和唯識依他起、圓成實這三性加在一塊說,可以嗎? 答:可以。也可以。 這個「罪從生起將心,心若滅時罪亦亡」,這句話的確是很好,但是你若是去講的話,你還是要想、思惟一下。怎麼叫做「心若滅時罪亦亡」?你們誰願意解釋這句話? 有人答:是不是把所有阿賴耶識種子從雜染現起清淨,那時候就是,一切法不受。 答:那麼也是的,是的。但是明白點說呢?就是執著心滅了。心還是在,心不能夠…。比如說佛…有個離垢識,他還是有識,心還是沒有滅。阿羅漢他也有分別心,他這個明了心的識還是在。那麼怎麼叫做「心若滅」了呢?就是應該是執著心滅了。執著心若滅,「心若滅時罪亦亡」。 所以「心若滅時罪亦亡」,應該分兩個意思說。第一個意思呢?我們一切法是如幻如化、如幻有不真實,是畢竟空。你若證悟了這樣的真理的時候,你就和真理統一了,能和真理統一。不是用嘴子說、嘴巴說的「這是我所說的真理」。我的心能說出這句話,表達這個真理,不是這個意思。這樣子是不能滅罪的。是說你和那個真理統一了,就是變成一體的了,不是彼此對立的了。你若沒有執著心,就是要有無分別智現前。無分別智成就了,這個執著心沒有了。執著心沒有了,我剛才說老虎來了,老虎來了,你不認為有個真實的老虎,是如幻如化的,是畢竟空的。你就不執著了。是來一個人也是,這一個人也是如幻如化,如鏡中像、如水中月,有而不真實,是畢竟空的。你能契會了這個真理的時候,這個執著心就沒有了。執著心沒有了的時候,就「罪亦亡」,罪就沒有了。 罪沒有了這個話是…用凡夫心的分別是沒有罪了,把罪滅了,當然這樣講也是可以,但是這個地方也可以不這麼講。就是有罪的時候就是沒有罪,叫做「罪亦亡」。比如說這個人有罪,這個人是…假設的這個得了嚴重的痛苦的病痛,受這個罪的果報。但是這個人若是聖人的話,他沒有執著心的時候,有病就是沒有病,叫「罪亦亡」,也可以、可以這樣解釋。有病、有苦就是沒有苦。因為他同第一義諦相應的時候,就和沒有苦一樣,無差別相。聖人這個忍力大,原來就是這麼回事。我們凡夫這個執著心,就把自己留在那個苦惱裡面,被苦惱所困,你要受這個果報。若是你得無生法忍了的時候,與第一義諦相應的時候,雖然那個苦惱還在,但是他沒有苦。這叫做「罪亦亡」,這第一個解釋。 第二個解釋呢?就是我們剛才而的,沒有了。你能常修如是觀,就是「唯識無義」,唯識是無義,「無義」也就沒有識了,也沒有分別心了、也沒有執著心了。這個時候你常作如是觀,你的罪業就剎那、剎那的消滅,就滅了。在阿賴耶識裡面的這些罪垢,它逐漸的、逐漸的就消滅了,消滅,就滅了,說「罪亦亡」。 所以得到聖道的人,三惡道的罪決定是消滅,不會到三惡道受苦了。就是他修這個四念處的力量,把那個罪都消滅了。 我們沒有得無生法忍,你這種止觀不相應的人,你修不來,這樣的止觀你修不來。唯識是無義;無義是唯識,這四尋思觀、四如實智修不來。我修不來,我不修。我就光是念念經,我就是這樣子。這好,只好這樣子嘛!只好一天讀經,我一天拜佛嗑頭,也能滅罪,也可以滅罪。說初開始懺悔要多磕頭,我拜梁皇懺也好,拜大悲懺也好,千佛懺、萬佛懺也好,多磕頭。多磕頭,你誠心,你也以滅罪。因為你長期的拜,長期的禮拜,你這個清淨心的時間長,清淨的力量也逐漸的增長,這個染汙逐漸的減少、逐漸的減少。說是這樣子你也能滅罪。當然還是修止觀滅罪的力量大。等你常常磕頭,磕到十萬大頭以後,你要修止觀容易相應,容易相應了,應該是這樣做。 |
引用:
我想,要回答你這個問題 我們得先來看看 推敲,是不是驗證 高僧們的不斷推敲 你認為這句話是何意呢? 高僧們的不斷猜測? 高僧們的不斷辯證? 我想,一般我們不會認為 一群人,只在猜測一件事 而會認為一群人在辯證這件事 否則,我為何會指出"高僧們"呢 至於為何我為什麼會說是高僧們不斷推敲呢 既是從我所看的那些書裡所得知的 相信你如果看過了 便可以得知 其實你可以先看看那些書 他們是從研究宗教的角度來看待因緣之說 而非單單從從修行者們對於法、道之解 也就是說 他們同時也指出了這些學說是如何而來,如何演進 另外,對於法的存在 我個人認為 各宗教有各自的看法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這個宇宙,從星體到生物構造 都遵行著某一規則運行 科學,用實驗的角度,找出規則 但他們無法證明這規則如何得出 宗教,以神、造物者為規則的制定者 原本兩者並不相悖 因為科學、宗教看待事情的角度並不相同 甚至,宗教是科學的啟蒙者 像是巫師啟蒙了醫學、藥物學 如果,法指的是萬物各自依循的規則 那它的確是存在於佛說之前的 只是對於佛說因緣、基督說永生 這就是各宗教各有見地的了 |
引用:
您真是大外行耶:on_83: 若真有心,去尋求一位真修實證對佛法通達的老師啊:on_28: :on_28: :on_28: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惟願不舍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複始。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回。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猶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複如是。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複,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華滅于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于華翳。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複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複如是。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複結空果,輾轉妄想,無有是處。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終始,若以輪回心, 思惟即旋複,但至輪回際, 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礦,生死與涅槃, 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 思惟猶幻化,何況詰虛妄, 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
路過.... 路過....
阿門... :on_79: :on_79: :on_79: :on_79: |
引用:
說真的若以科學論點來看這樣說法沒錯 小弟覺得這樣的說法太過於粗淺 然而小弟認為若以科學為主,以宗教為輔,那所知非常有限 若以宗教為主,以科學為輔,那可以發現到一個更寬廣的世界 因為以科學為主,你的一切思考模式將以科學的眼見為憑來解釋不可能的事物 不可能的地方就以科學理論來探討,而變成可能的,但科學並非萬能的 而宗教則以心來感受,至於準不準,要自己體驗才知道 小弟很喜歡將科學和靈異比喻做數位跟類比 數位雖然淺顯易懂,但精確度有限 類比必須憑感覺,但看的卻是物體的本質 <個人觀點> |
引用:
我根本沒有在否定佛的學說 我只是說,這些學說 是經過高僧們不斷推敲而得 我不知道,我這句話你是否能否定 不過,你如果能先看看我推薦的書 你就會知道我所說為何 因果論不是一開始就完備的 你知道悉達多太子如何修行的嗎 他一開始,也是跟著僧侶們做苦行修練 但有一天他突頓悟 修行非要苦行才能悟道 所以他開始吃米食 但這卻被原本一起苦行的僧們所不認同 認為悉達多太子根本無心修行 並將他趕出苦行的行列 我們從現在來看 真正悟道的,是那些苦行僧 還是悉達多太子? 佛法本來就是不斷推敲而得 而這些高僧們所做的工作 就是將佛法更完備 更能去解釋世上萬物運行之則 我想,以你內行的程度 足以回覆我的一些小問題: 你未曾見過輪迴,為何你信? 你知你前生為何?知你今生要還誰之債? 一個學說去解釋一件事 端看邏輯合理與否,若能符合一群人的邏輯,自然會被信服 但一個學說,也會被另一群人所懷疑、否定 佛法高僧,所做的便是將學說有矛盾的地方做出合邏輯的解釋 讓更多人信服 不知道我所推薦的書 你是否有看過? 如果沒有,你不知道我在講的是什麼,就說我大外行 那我只能說你的道行真的太高深了 |
引用:
我說過,兩者相行不悖 我也說過,我信輪迴 我實在不知,為什麼會有人認為我在否定佛法、宗教 我從小就信 而高中時,在我身上發生過神蹟,所以我更加堅信 你難道不知道,很多科學家本身也是有宗教信仰的 試問 你在過馬路時 相信的是紅綠燈、自己的雙眼 還是信黃曆上說你的生肖今天行大運? 宗教、科學本就是兩個主體 沒有誰該依附誰 |
引用:
宗教的問題小弟不能深入下去了 因為我怕自己喜歡的人會誤會我是佛教徒 所以您上述的問題,我只能當作不知道 而我所說的話,麻煩您當作是來亂的 <謝謝> |
引用:
大大的愛人也上 SLIME ??? 是誰??? 是誰??? 請站出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on_14::on_14::on_14::on_14: |
引用:
|
引用:
沒啦.... 我想大大不是這個義士的啦... :on_14: |
引用:
引用:
:on_14::on_14::on_14: |
引用:
+ 1 ....... 我也這麼認為.... |
引用:
因為去找她時總覺得怪怪的 尤其時發表文學後 引用:
只是怕探討那些心得後會讓人家認為我將來可能會出家 說真的,我的確有出離世間的念頭 只是我可能塵緣未了,所以無法放棄 況且自己覺得自己該負起這個責任 引用:
引用:
這幾天去找她的感覺啦 之前再跟大家研討時,就很害怕這樣 因為我知道自己所探討的這些理論容易讓人聯想到我是一個出家人 不然就是以後很可能會出家,相信沒有女孩子敢嫁給這樣的人吧 我以前只是因緣際會認識氣功,開始研究氣功(並不算練) 後來在得知道德經的真義,就開始探討道德經 之後又無意中認識蓮生活佛盧勝彥寫的書籍 才有這一點小小的心得 以前我說過自己是因為"嚴新氣功"這本書改變我的一生 真的一點也沒錯,若不是這本書讓我明瞭到氣的原理,再研究道跟佛還有禪 我可能會很短命,因為小時後我一直有種感覺,自己不可能結婚 後來果然自己曾遇到過幾次差點死亡的經歷(可能三十歲時就該"回去"了) 如今沒死,那就有希望結婚 只是會不會因禍得福,來個三妻四妾:on_82: <看看就好:on_14:> |
說到基督徒
姑姑 我覺得很感謝神讓我遇到你 我很難得有機會跟教徒先作普通朋友 之後才知道他是教徒 我始終覺得基督徒有一個為人詬病的相處方式 就是裝親切 幹嘛裝親切啊 又不是跟外邦人相處 所以要靈巧的像蛇 溫馴的像鴿子 我覺得先當朋友有個好處 友情的根基才不容易膚淺 我在你眼中不是親切的人 而是罪人 反之亦然 這樣也不會去論斷彼此的罪 這樣才好自然的相處 講了這麼多好像要把姑姑的話 其實不是要把姑姑 只是天師今天早上終於開始靈修了(因為媽媽出事的關係...,真是臨時抱神腳啊...) 真正覺得有太多事情值得感謝了 就像Q老說的 其實老天爺對我很好啊 :on_07::on_07::on_07: |
引用:
不知道 我再開玩笑 請你不要介意啊 不過你也早一點拿主意 你到底要不要出家也早點拿定 要出家就早一點出家 看可不可以早一點證道 要是不出家 娶個老婆過聖誕節也不錯 上帝祝福你 :on_02::on_02::on_02: |
姑姑
我們也來討論教徒的善與惡吧 不過教徒的善與惡好像不是兩件事 而是同一件事 姑姑 可不可以對天師開釋一下您對「生命樹」及「分別善惡樹」的看法 :on_28::on_28::on_28: |
引用:
天師... 相信您應該有本聖經吧!? 那請查看... 馬可 11:12-14 / 20-21 聖詩 482/ 486 / 509 啟應文 24 約 15:1-2 / 15:6 路 19:1-10 |
引用:
:on_28::on_28::on_28: |
引用:
凡事相信上帝,接受他的安排,順服! 亞當和夏娃就是聽了撒旦才吃了善惡果,沒有相信神!不聽神的話 這裡我就要說出我聖經裡面的英雄--約伯 他對神有無比的信心,相信他!當他一無所有時,他還說 約伯記 1:21 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 相信神,順從他的安排,他會給你最好的! |
引用:
約翰福音 第三章 第十六節 |
引用:
但一定是最適當的!! |
引用:
嗯... 認同... :on_79: |
引用:
呵呵:on_14: |
引用:
:on_54: |
引用:
切勿如此說 這帖子中 我也只是站在沿革的角度來看 並無意探討佛學之意 也謝謝你 |
這裡有佛法中教義上的討論與發展略說 :on_28:
以下轉自 瑜伽師地論 > 初發論端 > Tape 6 問答 玅境長老 述 [電子書] 問:昨天的談到,這個你提到「即蘊無我」,是「空」;「離蘊無我」是「無我」,是一個(人空)「我空」、一個「法空」,還有它的原因何在,請師父詳細的再闡釋一下。 答:「離蘊無我」,是「人空」;「即蘊無我」,是「法空」。 這個「離蘊無我」這是約對治方面說的,在所對治那方面就是我們的…執著心認為色受想行識這五個法、五個蘊之外,另外有一個…有一種「理性」,是常恒住不變易、有主宰的、有主宰性,這個是「我」。就是…所以這個五蘊這邊加上一個,就是「色受想行識、我」是六個。我們如果這樣執著的話呢?就是在蘊以外有一個我的體性。「色」是這樣的體性、「受」是這樣的體性、「想、行、識」是這樣的體性,另外一個還有一個有體性的我,還有一個我。這樣子就是呢,蘊以外有一個我,我們若這樣執著的話呢?佛就說蘊以外沒有我。如果有一個我呢?佛就說「色受想行識、我」,應該這樣說才符合事實。佛沒有這樣說,就是表示蘊外沒有我。這個蘊外這個我啊,這個我在什麼地方?也還是在這蘊這裡,在這蘊內的。 所以這個如果說是你執著這個「我」若是大,這個蘊就在我的體性裡面。若執著這個蘊是很大,「我」是很小,這個我是在蘊裡面,但是它自己在它自己的體性的。不管說是蘊大或者是我大,都是蘊以外另外有一個我。那麼修「無我觀」的時候,就是觀察只是色受想行識,另外沒有我,另外沒有我的。 這個《瑜伽師地論》後面有講、《大智度論》裡面也有講。如果這個「我」是在身體裡面,「我」是常恒住不變易,有主宰性的,那這樣子講呢?這個「我」在身體裡面的話,這個身體苦惱的時候,這個「我」苦不苦?「我」苦不苦?說「我」也苦,苦就是變了。你若感覺苦,這個「我」就是受變化了。「我」原來是不苦的,現在有苦惱的事情來了,「我」苦了,「我」就受到…就是有變化。那就和原來的常恒住不變易有衝突,那個「我」就是無常的了。若說是這個「我」在身體裡面住,「我」是不受影響的,這個身體苦了,「我」是不苦,那你感覺一下,你苦不苦。所以這樣子呢?就是表示這個「我」是不存在的,「我」是不存在的。 這說這個「離蘊無我」,其實這兩種空觀、兩種「無我觀」都應該修。說另外沒有「我」,只是這個身體就是「我」,色受想行識就是我。 不過執著色是我,這種執著的人,可能是一般的粗心。因為這個身體有時候胖、有時候瘦了,但是在「我」上呢?好像沒有這種感覺。這個我胖了,沒有這種感覺。所以說色受想行識,多數執著這個「識」是「我」,「色受想行」是「我」的住所。這個色是「我」的住所,而不是「我」,像這個房子是我的住處,房子並不是我。 說這個色、這個身體是「我」的住處,是這樣執著。這個「受」呢?是我和一切法的時候接觸的感覺,這樣子。這個「想」呢?就是我接觸一切法的時候,我要認識一切法、認識一切法是怎麼回事情?我可以說話,這都屬於想。我採取了行動,是這樣子,它們是我發起的…色受想行識發起的作用。另外有一個我的體性,是識,這麼執著。 這麼執著呢?但是觀察沒有「我」,只是識而已啊,這個識又名之為「我」而已。而不是離開了識,有「我」的體性,應該是這樣子,那就是無我了,只是色受想行識,另外沒有我。所有的作用,就是色受想行識,另外沒有我。這是破離開了色受想行識,另外有我的執著。 如果說,好!「我」另外沒有「我」,只是色受想行識就是「我」,識就是「我」。識就是我,是觀察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因緣有的,都是畢竟空的,畢竟空那有我可得,色受想行識都不可得了,所以我也不可得。 說「即蘊無我」是「法空」;「離蘊無我」是「我空」。「離蘊無我」,就是「人無我」;「即蘊無我」就是「法無我」。 問:這個「離蘊是我」和我們佛教裡頭的【真常唯心派】他們的(師父笑…)等於是印度教是我們佛教給他們… 答:這個這樣子,若是用這樣子,這個剛才說這個「無我」,這是在【般若】、【中觀】這一部分的說法,是這樣講。若說是【真常唯心論】,那就是不同了。這【真常唯心論】修無我觀是很困難的、是很困難,是不容易,不能那麼修。只是修空觀可以,修無我觀是很困難的。因為這樣子,修【真常唯心論】呢?一切色受想行識的有為法都是空的,空而不空是【真常】、【真常唯心】。所以這個…【真常唯心】因為色受想行識這個識,在有為法裡面如果空了,那麼這個人是木頭了。所以《起信論》上非要加上一句,就是這個【真常唯心】這個「真如上有大智慧光明義」。在這個真如的體性上,有大智慧光明。所以把這有為法空了的時候,那個真常的真如上,有寂而常照的大智慧,這樣子就是圓滿了。但是和這【中觀】、【般若】這個體系就是不合,就不一樣了。但是我們中國傳統的佛教呢?是這樣子的思想,是【真常唯心】,是這樣子。所以修無我觀很困難,修空觀可以。 問:這個假設【真常】有「我」,似乎是唱高調(?),因為不能夠拒絕這是經論的時候,大家是沒有資格去談這個… 答:阿彌陀佛,這話是那樣,佛教傳到中國來呢,最盛的時候是南北朝,那個時候《楞伽經》…《般若經》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還是很盛行,《楞伽經》以後是宋,《般若經》是晉朝的時候就來了、晉前就來,漢朝的時候好像就來了。【淨土法門】和在中國佛教史是最早,等到這【真常唯心】,它是後來,後來來到中國來,來到中國來。《楞伽經》是更晚,《楞伽經》是唐中宗,神宗元年來,就是這樣記載了,這時候來。《起信論》稍早一點,說是真諦三藏翻譯,也有人說是不是的,中國人造的哦。在南北朝的時代呢?【般若】法門很盛行、《般若》、《中觀》很盛行。這時候還沒有《楞嚴經》,但是《起信論》來了,來了似乎是學習《起信論》的人也是有,就是【地論宗】的人,也是有。 等到了唐朝、隋…晉宋齊梁、陳隋之間,這時候【天台宗】起來了,【天台宗】智者大師我看也是【真常唯心論】,也是這樣子。就是這麼多的法門裡面,天台智者大師是選了這個法門了,因為智者大師對《涅槃經》特別的有心得,有心得的。那麼中國佛教,智者大師出現以前呢?中國佛教似乎這個思想還不穩定,一會那樣子,一會子那樣子。智者大師判教以後,中國佛教就是穩下來,思想就是這樣子。 【華嚴宗】起來呢?在我來看,其根本的思想還是和【天台宗】一樣,小小的有一點分別,實在也沒有大的分別。 到了唐朝以後,唐朝初年,這個《中觀》、《般若》的,還是有力量的,還是有。等到後來唐玄奘三藏回來,【唯識宗】起來,其它的學派都是…【天台宗】也好、這個【三論宗】也好,都是低下了一點。【天台宗】就是局限在江浙一帶,那其他的地方都是【唯識宗】的天下和【華嚴宗】的天下。【禪宗】,後來的人說【禪宗】是興盛,若我來看,都是因為教興盛,所以禪興盛;教若是衰微了,禪就完了,我的看法是這樣子。 那麼後,就是這樣子,一直是【真常唯心論】是中國佛教的主要的…主流,所謂叫做主流。就是近代、民國初年,楊仁山居士從日本取回來《中觀論疏》、取回來《成唯識論述記》這些參考,那麼這個【中觀學派】、【唯識學派】,又逐漸、逐漸的起來。等到近二、三十年來,印順老法師真是中國佛教,真是一個大的…就是平流中忽然間有大浪起來了,就是提倡《中觀》,提倡《阿含經》。我認為還要繼續的興盛起來。其他的【真常唯心論】受到了印順老法師這個思想的衝擊,會漸漸的會低下來,你從現在看啊,是凡老一派這個【真常唯心論】這一派思想的人,我認為…已經出現的、沒出現不知道,已經出現的這些人,沒有發言權,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沒有發言權,沒有。屬於這一派思想的人,小小的有一點思想,你不敢同印順老法師比,你不敢、不敢,是這樣子。所以這樣子下去,剛才也可能有大福德、大智慧人出來,那就不知道。 但是我看將來中國的佛教,錫蘭的佛教,我們中國派到錫蘭去學習佛法的人、派到日本學習佛法的人,加上【南傳佛教】到了台灣,把【南傳】的藏經翻成漢文。這樣子蘊釀起來的時候,我看【南傳佛教】到中國來的人,也對中國的【真常唯心論】有威脅,也有威脅。這個印順老法師【中觀】的思想也直接的在衝擊,所以【真常唯心】能起來,在今天來看還沒有看見有一個人有這種大智慧,還沒看到。這是佛教的這個…從佛教史和現在佛教的情況來說這件事。 另外一個想法呢?【真常唯心論】也有些功德的地方,有它的優點,有些功德地方,但是也有一點…我等於說它不對,它有些…它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什麼不足的地方?我們若是學習「無我觀」的話,你學習《中觀》的思想、學習《阿含經》、學習…我們還是說這兩部分的佛法,學習《阿含經》的佛法、學習《中觀》這一部分的佛法,你若這樣能修「無我觀」,人與人之間容易合,不嫉妒障礙。你有大成就,我發歡喜心,隨喜功德,不嫉妒障礙。因為他修「無我觀」的時候,他的心一切的事情沒有衝突,沒有我可得。每一個都是無我,彼此之間都是和合無我的,彼此都是合的,沒有衝突。如果你修【真常唯心論】,修「無我觀」修不來。 你說是沒有資格談這個【真常】是無我的,沒有這個資格,但是事實上你在…你用功修行的時候,【真常】修…這個【真常唯心論】的學者只好念佛,只好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士,修無我觀修不來,因為思想上有衝突。有、沒有資格去談論這個問題?我們先放在那裡,就從事實上修行上看,只好我念一念《金剛經》、我念一念《法華經》,然後我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士,這就是修行了,修「無我觀」修不來。修「無我觀」修不來呢,結果呢?這個我執還在那裡,我執、法執都在那裡,不能破,降伏都不…都有困難。你我執在那裡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怎麼樣?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是地位高了的人,不過這是按今天來說,我看修養都不是太好,隨時就會說出一句話攻擊別人,會攻擊別人。用貪瞋癡攻擊別人。那麼人就會不合。人不合,佛法就衰微了、就衰微。你若修這個「無我觀」能成功的話,他不會,他這個嫉妒障礙這個的心就會停下來,隨喜別人的功德,那麼佛法就是容易興盛。 不要說大的佛教、大的佛殿(?),就是一個寺院裡面,一個師父收幾個徒弟,假設你不修無我觀,一樣的嫉妒障礙。一樣的,沒有什麼分別,他就不合。一個老法師在的時候,有可能還算是大家在一起,有可能都不一定。等到老法師死了,就是四分五裂,就是不能合,就是各自發展了,不能合,都是這樣子,就是因為這個我執還在,我執還在。假設你能無我的話,不要緊,我的師弟有道德,有種種優越的條件,他可以擔當重任,好,我支持我的師弟,我不是打倒你,敲你的牆腳,破壞你,不、不…,不做這種事,他自然是合的,自然是這樣子,這是不同。 就是你,你們初來佛教的人當然可能還不知道這件事,但是你若是學習佛法久了,不用說,自然會知道,知道這件事,這樣子。在家的在社會上,社會上的人做生意,好像「商場如戰場」,我倒是沒有這種經驗。但是你告訴我「商場」,「商場如戰場」,我就明白了。什麼原因呢?就是我執,就是這樣子。 你看中國歷史,什麼叫做父母兄弟?沒有這回事情,那有誰是我父親,沒有這回事情。我若有機會,打倒一切人我做皇帝。我父親一樣的,也是把他搞死他,不要說哥哥、弟弟。你看那個隋煬帝、看看歷史上,就是這樣子。佛教呢?學習了佛法,能夠用功修行,能夠把這些粗煩惱降伏一下,稍好一點。如果不能修無我觀,就完全都暴露出來,若我看,從事實上看就知道。 所以說這個【真常唯心論】有它的優點,是有優點,有什麼優點呢?就是沒有、不容易有【斷滅論】。就是把五蘊,「照見五蘊皆空」,還有一個【真常唯心】存在,沒有【斷滅】,這是它的優點,就是這麼回事。 問:它是用佛的常樂我淨的說明比較好嗎?佛的常樂我淨理論比較容易接引來說明好呢? 答:也可以這麼說,但是其他的學派的佛法也一樣可以說「佛常樂我淨」,也可以。你就說我們生死凡夫嘛,譬如身體變動一些,天的身體死掉了,換成人的身體,一直的相續下去啊。這個有漏的惑業苦,雖然苦惱的境界,它也不斷的,一直的相續下去。那你修無漏的大悲心、那個無漏的六波羅蜜的功德,當然也可以常樂我淨,但是那大自在的境界。一樣可以說明的,也是沒有困難。 不過這個事還是這樣子說好了,就是每一個人隨自己的歡喜。你歡喜就【真常】,歡喜【唯識】、歡喜【三論】、你歡喜《阿含》,隨你自己的歡喜好了。這天台智者大師這個意思。 但是在最…我們剛才說這一段佛法,說了【瑜伽】,一切佛法都是互相隨順相應不違的,不衝突。衝突的是人的分別心,不是法,法本身沒有衝突,人的分別心有問題。人的分別心有問題呢?也還是在凡夫,聖人還沒有這個問題。所以這個我們說到了這學期寫出來一個佛學院,我們發表了一個簡介,教義裡面我原來都沒有這種想法,等到寫這個東西的時候,當然我以前也看見過,等到寫這個東西的時候呢?就把以前的想法也加進去,發覺一件事,什麼事情呢?小乘佛教徒攻擊大乘佛教,說「大乘非佛說」,原來是凡夫的小乘佛教徒。凡夫的小乘佛教徒會說出這種話,若是入聖位的人,他是相信大乘的,從經論上有這樣的說法。《法華經》也有這個說法,《般若經》也有這種說法。已經入聖位的這個小乘佛教學者是相信大乘的,他不會去破壞大乘。 破壞大乘的是凡夫裡面的小乘佛學的一部分,也不是全面的。但是這句話說得是很厲害,說「大乘非佛說」。「非佛說」那是誰說的?那麼就是魔說的,所以這句話是很厲害。這句話是很厲害,而我們中國的【真常唯心論】的學者沒有話好說,就是閉口,你不能解釋這句話是錯的。但是你說出來那幾句話沒有力量,那麼誰能說出、能解釋這句話說的不對呢?只有印順老法師。他有著作,他能解釋這句話,把這句話反駁,他保護了大乘佛教。 當然我們中國傳統的佛教學者,對印老是不滿意,對他是不滿意的。不過現在到今天來看,這些老法師還走了,還有誰在啊?我看【華嚴宗】的老法師也不在了,【天台宗】的老法師也不在,中國大陸聽說這個四川.重慶,啊,不是,成都的文殊院的這個老法師,就這些人,我八九年去的時候想要看看他,他說有病,我也沒打擾他。另外【天台宗】那裡還有誰?【天台宗】的老法師也不在,【華嚴宗】的老法師也不在,【禪宗】的老法師我看也都走了,都走了。傳統佛教的人先走了,那些老法師的弟子有多少? 所以這個【真常唯心論】,我的想法呢?除非有大福德、大智慧人出來領導還有可以。所以誰也不要說這個佛法好、那個佛法不好,誰也不能說這種話。無論那一個學派的佛法,若有一個大人出來弘揚,那就是最好的佛法,人都是這樣子,人都是這樣子。你的智慧不夠,那你就不要談,這個事情不要談。你說什麼都沒有用,人家不聽你的。如果大福德、大智慧你說錯了也是好,這是事實是這樣子,人是這樣子。初發心的人自己沒有眼睛,都是看著,就是這樣子。等到你本身修學地位高了,你才自己才有眼睛,但是誰能到那個程度?那個程度的人很少,很少的。 所以這個學派之間,每一個人都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場去分析,去發揮,去說明這個,所以這個機會是平等的。但是人家接受、不接受又一回事情。又是一回事情。 |
引用:
的確是如此 佛法本就是集大成 而非是一開始就完備 是經由高僧們不斷推敲的 這段結語倒是與我前面所說的契合 感謝你的補充 另外,悉達多太子原本也是信印度教的 但他對於印度教的一些觀點不能苟同 想要找出能真正幫助困苦平民的真道 所以自創一教 |
引用:
|
引用:
|
引用:
我無意討論佛學 一直就是站在沿革的角度而已 以我現在的能力 最多也只能貼貼高僧們弘法的內容 若真要我自己說出個道 我還有得修了 |
剛查到玅境長老在解說七聖財[信、戒、慚、愧、聞、捨、慧]的"聞"提過這事.. 主題有關就轉上來
引用:
引用:
最後多事提一下.. 使我個人震撼的經文:on_55:受持讀誦,如法修行十大願王的人,未成佛前,若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其人: 引用:
不值佛,不聞法。惡友纏,群魔惱。受輪迴,墮惡趣。塵緣障道,壽命短促。修行退失,塵劫難成。此即娑婆十種苦也。 常見佛,常聞法。聖賢會,離魔事。輪迴息,無惡道。勝緣助道,壽命無量。入正定聚,一生行滿。此即安養十種樂也。 |
這是翻前面幾頁發現的問題
to 風月無邊 摘自印光大師法語 12若能信佛所說之淨土法門,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業力大、業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譬如一顆沙子,入水即沉,縱有數千萬斤石,裝於大火輪船中,即可不沉而遲於他處,以隨意使用也。石喻眾生之業力深重,大火輪喻彌陀之慈力廣大。 to 不知道 《金剛經》云:「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提供個連結以免他人誤會了(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不便轉貼.. 請移駕 [玅境長老講] http://www.fayun.org/chan/1/?l2=2_7.htm#page_top 法雲資訊網 好自端嚴 全書目錄 |
引用:
噗..... 小聲點..... 人家是開米格滴... :on_14::on_14::on_14::on_14: |
引用:
那,除了釋迦牟尼 之後的人不就不適合弘揚佛法了? 我想我們不該拘泥於只有法師的身份才適合弘法 如同不知道大大說的 法早就存在了 後人們只是想用更精準、更合適眾生的觀念、方式來弘法 否則不就變成各派都在爭誰是唯一傳人了? 這實非弘法之本意啊 另外,一個人是不是不信佛法就會受”娑婆十種苦”? 我們可以先來想想 一個人的第一世,生於夏禹忙於治水之時 他至臨終,未曾行惡 且謹守父母教訓,友愛、行善 此世亦是安穩渡過,無有結仇 那,他是否還受娑婆之苦? 若受,是為何? 若不受 那與信仰佛法與否,有何關係? 我們該說他的”友愛、行善”就行是佛法嗎? 但他實不知佛法為何 且佛法之起,實在他身後 |
小弟覺得大家說得都很有道理
只是"法"是說不盡的 大家說的"法",之所以會有分歧,是因為到"法"路上有很多叉路.大家的路不同 但相信最後的終點都是一樣 所以大家應該是互相切磋才是 而不是否定說辭(小弟只是說一下觀點,並非指大家) <個人淺見> |
引用:
是怕自己知見不正.. 誤導他人! 也要負因果的>_< 引用:
什麼是苦? 引用:
相關連結:淨業三福講記 引用:
|
引用:
廣欽老和尚和:on_14::on_14::on_14: □ 中國歷史文化講禮義,有大乘、小乘佛法,人如無禮義,學佛較難。中國自古有禮義忠孝,順道而行則社會安定,國泰民安。現代花花世界,要得人身則不容易,不講禮義忠孝,即使得個博士,也難以救人。博士學些有色相的、有生有滅的東西,只能危害,不能救人,眼所見,有生必有滅。古之聖賢有禮義、照規矩,世界太平可救人。 |
引用:
貼個笑話 有一位雲水僧聽人傳說無相禪師禪道高妙,想和其辯論禪法,適逢禪師外出,侍者沙彌出來接待,道:“禪師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勞。” 雲水僧道:“你年紀太小不行。” 侍者沙彌道:“年齡雖小,智慧不小喔!” 雲水僧一聽,覺得還不錯,使用手指比了個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攤開雙手,劃了個大圓圈,雲水僧伸出一根指頭,侍者伸出五根指頭。雲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 雲水僧誠惶誠恐地跪了下來,頂禮三拜,掉頭就走。 雲水僧心裏想:我用手比了個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問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攤開雙手,劃了個大圈,說有大海那麼大。 我又伸出一指問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說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問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說三界就在眼裏。一個侍者尚且這麼高明,不知無相禪師的修行有多深,想想還是走為上策。 後來,無相禪師回來,侍者就報告了上述的經過,道:“報告師父!不知為什麼,那位雲水僧知道我俗家是賣餅的,他用手比個小圈圈說,你家的餅只這麼一點大。我即攤開雙手說,有這麼大呢!他伸出一指說,一個一文錢嗎?我伸出五指說五文錢才能買一個。他又伸出三指說,三文錢可以嗎?我想太沒良心了,便比了眼睛,怪他不認識貨,不想,他卻嚇得逃走了!” 無相禪師聽後,說道:“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禪也!侍者,你會嗎?” 侍者茫然,不知為對。 佛法講究機緣,禪,就是機緣,你懂得,無時不禪,無處不禪,無人不禪,無事不禪。不懂,即使說得天花亂墜,也與禪無關。禪史中有趙州茶,雲門餅之說,此皆禪也,俗語雲:講者無心,聽者有意,故無相禪師曰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禪也。 |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6:33 AM。 |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5,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服務條款』
* 有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嗎?請聯絡本站的系統管理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