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萊姆論壇

史萊姆論壇 (http://forum.slime.com.tw/)
-   生活話題、日常閒聊、喇勒唬爛灌水區 (http://forum.slime.com.tw/f23.html)
-   -   關於善惡的一些疑問 (http://forum.slime.com.tw/thread213978.html)

non 2007-08-31 10:51 PM

一切菩薩成佛正因~ [淨業三福]
引用: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

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發菩提心,讀誦大乘,深信因果,勸進行者。

正確推動《弟子規》的讀誦 內有影片下載

佛是為了麼出現於世呢:on_47:
以下節錄自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淺釋 宣化上人主講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這種妙法,不是任何時刻都可以聽到的,要等到因緣成熟時,才能宣說。這種妙法有一個比喻,比喻成什麼呢?比喻成「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這種花,只是開很矩很短的時間即謝掉了,所以它就珍貴希有了。現在這種妙法和這種華是一樣希有的。「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佛所說的言詞,都是真實不虛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雖然,這是開權顯實的妙法。可是佛為真實的法而施一種權巧方便隨宜說法,觀機逗教,應人說法。「意趣難解」:這其中的道理是不容易明白的。「所以者何」:什麼緣故不容易明白呢?「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我用種種方便法和因緣來教化眾生。「譬喻言辭」:又舉出一些譬喻的言詞,來「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這種法,不是用識心來分別思量,就能明白。不要用第六意識和第七分別識來揣測佛所說的法。「唯有諸佛乃能知之」:唯有佛和佛之間,才能知道這種法。「所以者何」:這是什麼道理呢?「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什麼是大事因緣呢?我們每一個人現在想一想,那一件事是我們的大事?釋迦牟尼佛為一大事因緣出世,這個大事,到底是什麼大事?這大事就不是小事,要是小事,就不會說是大事。這是很簡單的一個答案。那麼還有一個很深的解答,你們自己再想一想。那是非常之妙,妙到什麼程度呢?妙到不能想像的程度、也就是不可思議。前邊已經講過,說是不可以「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不分別,不思量」,這就是妙法。我叫你們回答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不需要答覆,因為它是沒有答案。此處講得太奇怪了,本來有答案,為什麼又說沒有答案?因為現在釋迦牟尼佛將欲入涅槃前,這個答覆唯有釋迦牟尼佛,才能判斷。我現在判斷這個問題,還不夠資格,所以我們大家最好是把這個問題忘了,不要去想它。可是,雖然說最好是忘了,但我相信各位一定忘不了,為什麼?因為是大事因緣,非小事因緣故。是大事因緣怎麼可以

忘了呢?你有什麼法子可以把它忘了?忘不了的。忘不了那怎麼辦?只好弄明白它。講來講去,這一大事因緣,我還沒有說出來,現在我要和盤托出。這個大事因緣,好像現在我手裡拿著什麼東西?你看見什麼東西叫?這是大事因緣,你知道了就是大事因緣。你說有什麼東西?你不知道?噢!這也是大事因緣。你看!有什麼?什麼也沒有!這個大事因緣,也就是這樣。大事因緣就是沒有事,釋迦牟尼佛要找一點事來做,也就為了要說法華經。說法華經就是大事因緣。那麼法華經是說什麼?是說法華經的妙法。這一種妙法是什麼?是不能想的,你一想就不妙了,你一問是什麼那就不妙了。那麼,我們聽經做什麼?我們不聽經不更妙了?誰叫你來的?你可以不聽啊!

還有一件大事,我們人也不應該忘了,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死大事。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生、有死,要把生死的事情搞清楚,這個大事才算辦完。你生死的問題不清楚,你的大事就沒有完成。我們若想要知道這個大事因緣,先要知道小事因緣。你不知道小事因緣,就不知道大事因緣。人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從「無明」而來。這「無明」就是小事因緣,「生死」就是大事因緣。為什麼有生死?因為你有「無明」,這「無明」一有了,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全都跑出來了。若沒有「無明」,這些問題一概都沒有。有了「無明」,就有了問題。有了問題,就有「生死」。所以我們先要把小事的因緣弄清楚了,就會清楚大事因緣。為什麼?因大事由小而變大的,小孩子由小長成大人,由大而老,由老而死。你若不知道根本的小事因緣,那麼,大事因緣也不能解決,所以現在先要把無明破了,無明破了,就不會日積小業而釀成大災,故這一大事因緣自然而然就了了。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舍利弗」,說:什麼是「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呢?諸佛為著一切眾生的生死大事,種種的業報因緣才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諸佛世尊,想令眾生得到佛的知見,開佛知見。所謂開佛知見,就是眾生關閉了佛的知見而言。這個佛的知見,眾生是在什麼時候關上的呢?是因為無明生起,所以把佛的知見關閉起來了,現在再把它打開。什麼是佛智?佛智就是我們一切眾生共有的一顆心。這顆心具足佛的智慧,所以又稱佛心。什麼叫佛見?佛見就是佛眼。你開了佛眼,然後你就會洞明一切諸法實相,證到清淨的果位。我們沒有開佛眼,乃是因為不清淨所致。也就是無明、煩惱、粗惑、細惑,使得這個性不清淨。那麼自性本來是清淨的,現在為什麼不清淨?因為沒有開佛知見。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令一切眾生返本還原,開佛知見,故出現於世,八相成道教化眾生。

「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佛出世的最大因緣,就是要指示一切眾生,佛知佛見。即令眾生明白佛知佛見,本來是自有的,不是從外邊得來的。佛教和其他的宗教不同之處,就是一切眾生皆可成佛,這是最平等的教義。任何人修行都可以成佛,不是說我是佛,你不是佛;也不是說你是佛,我不是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做佛。一些外道說:「只有天主是獨一無二的。」那麼天主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有的說本來就有的,又有的說不可以問。要是問天主是從什麼地方來的,那就犯罪了。但這絕不會犯罪,除非沒有天主,假使有天主的話,就不會犯罪。你問他,他應該讓你明白,不能說:「我不明白,一問就有罪了。」沒有這個道理!其實,這個天主就是三十三天——帝釋天,又稱玉皇大帝,有的外教說不是的:「咱們的天主不是這個天主,是另外有個天主。」那麼你想把這個三十三天的天主,安排到什麼地方去呢?把他搬到什麼地方去做天主呢?除非你像國王篡位似的,把他趕走了,而你自己做天主。其實,這個天主在佛教裡,只是一個護法。一般天主教徒,他不知道這個教理,也不明白無始無終的道理。只知道有始無終,說天主本來就有,是天意開始,這個天主將永遠存在,永遠都是活著,永遠都不死,所以就無終。其實,這僅是眾生計度的一種理論,非為正解。在佛而言,他雖然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但是人人都可以成佛,不是單單我釋迦牟尼佛是佛,其他的眾生就不准成佛。十方諸佛,佛佛道同,一律平等。不是說我是獨一無二的,也不是專制主義、獨裁主義。現在不是唯獨佛,才有佛知佛見。而是一切眾生統統都有這種佛知佛見,只是暫時沒有明白這種道理,沒有得到這種力量。所以,佛為了指示一切眾生佛知佛見,就「出現於世」,到這個娑婆世界來。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理,縱然明白了,但自己也要覺悟。自己不覺悟,只求聽聞,心裡沒有真正的領受,那麼,這種知識還不夠,沒有真正明白。佛要令一切眾生覺悟自己本有的佛知佛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既然有人指示明白,自己也真正覺悟了,但是還沒有證得,所以現在佛就令一切的眾生,入佛知見道。「入」就是證果,證得佛知佛見的境界。所謂佛的大事因緣,就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佛見,了生脫死,生死一了,大事就已經完畢。大事完畢就沒有事情做了,所以佛把這種道理說完之後,就要入涅槃。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前面我所說的「開示悟入」佛知佛見,使眾生了生脫死,離苦得樂。這就是「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舍利弗說:「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所有的一切作為。「常為一事」:常常就為這一大事因緣,即「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示悟眾生入佛之知見。「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十方諸佛如來,為的只是以這個唯一佛乘,來教化眾生,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也沒有大乘和小乘。若二就是大乘、小乘;若三就是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也沒有這三乘。沒有大乘,沒有小乘,也沒有聲聞、緣覺、菩薩乘。那麼是什麼乘呢?就是唯一佛乘!「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所有十方諸佛,他們說法的時候,也是說唯一佛乘,更無餘乘。「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何種因緣呢?就是你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種的因緣果報。「譬喻言辭」:又用種種的譬喻,種種的美妙言詞來教化眾生。「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雖然說是有小乘、大乘;或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可是佛究竟的本懷,只為了說這個佛乘,以接引眾生,早成佛道。「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一切眾生,從諸佛開始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智有:1、一切智。2、道種智。3、一切種智。一切智是屬於空,是二乘所證得的「空」理。道種智是權乘菩薩所證得的理,也叫做「有」,又叫「假」。這有是假有,不是真的。所以一切種智,就是「中道」,不落於空,不落於有,這是諸佛所證得的中道智慧。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舍利弗!過去諸佛是這樣為眾生說法,那麼未來諸佛呢?也是這樣。當諸佛出現於世的時候,「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諸佛所說的法,都是為著唯一佛乘,更無餘乘。「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佛說諸法,最終的目的,就是使一切眾生得到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現在所有十方這麼多的佛土之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也都是滋潤利益一切眾生,令眾生得到安隱和快樂。「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旨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佛說諸法,究竟的指歸,就是令眾生得到一切種智,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舍利弗!是諸佛」:所有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但教化發菩薩心」:他們的目的就是教化令發菩薩心,使之成佛。「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為這個唯一佛乘,而先宣說善巧方便的法門,最後的目的是令一切眾生,得到佛的知見,得到佛的智慧,得到佛的果位。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我現在教化眾生亦是用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說法。「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我知道所有的眾生,每一個均有無量無邊的欲念。「深心所著」:這些欲念不是一生一世的,或幾世所作的,而是由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習染而來的。這些欲念深深印到眾生的八識田裡,於是就著住不捨離,這種習染的力量非常之大,所以這執著心,很不容易得到解脫。因為這緣故,所以我就「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non 2007-08-31 11:02 PM

引用:

作者: 莊孝偉 (文章 1798599)
:on_14::on_14::on_14:
貼個笑話

引用:

俱胝禪師收了一位少年為徒弟,這個小徒弟經常看到俱胝禪師用他的大拇指回答民眾的問題。小徒弟把這招學起來,後來有人來找俱胝禪師,而禪師不在的時候,小徒弟就會學俱胝禪師用舉大拇指來回答問問題的人。

俱胝禪師知道這件事了相當生氣。將小徒弟叫到跟前,問他「何謂禪?」小徒弟依然舉起大拇指。說著俱胝禪師就拿出一把刀把小徒弟的大拇指削去一截。

幾天後,俱胝禪師把小徒弟叫來面前:「何謂禪?」

小徒弟便伸出斷了一截的大拇指。俱胝禪師也伸出他的大拇指。這才恍然大悟。

「別人深入而後了解的道理永遠不可能成為自己的,除非你也將這些道理深入了解後將之變成自己的。」

http://www.buddhist.idv.tw/俱胝斷指.htm

以前聽淨空法師說過.. 修淨土的~你有問題就不老實:on_36::on_36::on_36: 只是現在網路太方便.. :on_22:

蕅益大師:「信願是智慧,持名是真實的福德。」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莊孝偉 2007-08-31 11:18 PM

引用:

作者: non (文章 1798609)
http://www.buddhist.idv.tw/俱胝斷指.htm

以前聽淨空法師說過.. 修淨土的~你有問題就不老實:on_36::on_36::on_36: 只是現在網路太方便.. :on_22:

蕅益大師:「信願是智慧,持名是真實的福德。」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on_14::on_14::on_14:
修習佛道,講究福德因緣,現在網路發達,咱們少貼一些.

修行首先要打好基礎。如果你功德累積不夠,你就不會遇到一位真正的上師善知識。

如果因緣不夠,你就無法理解教法。如果你沒有誠信和奉獻精神,你就無法體會上師善知識的功德。

如果你沒有發願,自律和正覺正見,你就違反了修法的根本。

如果沒有善知識親自口授,你就不知道如何修習禪定。

如果你不精進,沒有恆心,你就不能真正進入修行之路。

如果你不生起厭離心,你的修行就不可能有大成就。

修法證悟需要許多因緣條件的配合,所以,不要忘記身口意的修持,要精進,要心行一致,把心中所想付諸行動。

non 2007-08-31 11:26 PM

有因緣就貼:fcdsw: 可惜水區的文章定時會刪.. 我看貼到部落格去好了:on_79:

找到法師的那段話了..
引用:

念佛希求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有這個妄想夾雜其中,你的功夫不能成就。我們有信心、願心,佛菩薩自然加持。

問題多了,就是不老實,老實人沒有問題。念佛念到功夫得力,聽經能夠深解義趣,這些問題自然都消除了,所以讀經、念佛可以幫助你。


anotherlevel 2007-08-31 11:26 PM

引用:

作者: non (文章 1798609)
http://www.buddhist.idv.tw/俱胝斷指.htm

以前聽淨空法師說過.. 修淨土的~你有問題就不老實:on_36::on_36::on_36: 只是現在網路太方便.. :on_22:

蕅益大師:「信願是智慧,持名是真實的福德。」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on_59:
砍手指
真是「鞭僻入裡」的教學啊
:on_28::on_28::on_28:

莊孝偉 2007-08-31 11:34 PM

引用:

作者: non (文章 1798632)
有因緣就貼:fcdsw: 可惜水區的文章定時會刪.. 我看貼到部落格去好了:on_79:

找到法師的那段話了..

部落格改版改壞啦.:on_14:沒事開新帖:on_14:咱們相互切磋提攜彼此:on_66::on_66::on_66:

引用:

作者: anotherlevel (文章 1798634)
:on_59:
砍手指
真是「鞭僻入裡」的教學啊
:on_28::on_28::on_28:

多的是:on_44:佛門威猛的很呀,:on_65::on_65::on_65:

anotherlevel 2007-08-31 11:38 PM

引用:

作者: 莊孝偉 (文章 1798650)
部落格改版改壞啦.:on_14:沒事開新帖:on_14:咱們相互切磋提攜彼此:on_66::on_66::on_66:

多的是:on_44:佛門威猛的很呀,:on_65::on_65::on_65:

請問師兄
金剛經在說什麼
法華經在說什麼
華嚴經又再說什麼

可以白話文解釋嗎???
:on_54:

莊孝偉 2007-09-01 01:11 AM

引用:

作者: anotherlevel (文章 1798655)
請問師兄
金剛經在說什麼
法華經在說什麼
華嚴經又再說什麼

可以白話文解釋嗎???
:on_54:

:on_14::on_14::on_14:講心
:on_14::on_14::on_14:整個宇宙一真法界就是您自己:on_14:夠偉大吧
:on_14::on_14::on_14:自己就是佛.本有如來智慧德相。

《藏經閣》

釋迦牟尼佛最初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所說的:「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在成道時感歎說:奇怪!真是奇怪啊!大地所有的眾生都有如來的「智慧、 德、相」。『德』、『相』是兩個意思,『德』是指如來的功德,『相』是指如來的相。當下大家都具備,包括貓、狗一切眾生皆有,為什麼大家卻是一付糊塗相?原因是什麼?請大家注意「妄想執著」四個字。

妄想是什麼?妄想就是亂想,把沒有的當作有,把不實在的當作實在。其中最嚴重的妄想是:『我』吃飯,『我』喝水,『我』看電視,你說了一句話,『我』聽了很不舒服。這個『我』就是大妄想。光是有妄想還不出問題,妄想一下子就過去了。但是『執著』這個妄想,死認為一定有,一定是正確的!「執著」就是把錯的想法、觀念一直抓著不放,這就嚴重了!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任憑你如何精進、苦修,這一點若是無法突破,就一定無法親證。親證什麼?「啊!原來我有如來一樣的智慧、德、相!」本有的東西,你不知道!


那個本地風光,那個宇宙大自然的真正的那個面目啊,不上我們的意識。不能用講的、不能用想的、也不能感覺的啦。很多人把感覺當做是我悟了,那是用感覺的嘛。既然不能用感覺,不能用思想的,所以說說似一物即不中。


《信心銘》講「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真正的意思是說,這個心是什麼?是宇宙大自然的生命。就是你承受,你在這個裡面活著,這個活著的那個樣子叫「信」。不是你信這個道,不是,不是相信「哦,宇宙大自然的樣子是我們」,不是去相信這個理論的那個「信」。我們當下、處處時時都是在受這個大自然宇宙的恩惠嘛。這個事實叫「信」。這個信本身就是「心」的表現。信心不二、不二信心,是這個意思。

信     心      銘     
僧璨鑑智禪師
(西天卅祖,東土三祖)



怎樣讓自己能真正成為佛的學生,或者說,真正的與釋迦老子把臂同行?

從教理上,還是有路可循的,

第一,要真正發起菩提心,一切利他,為了他人義無反顧,永不計較自己的利害得失,這是行門,累積成道資糧的必然手段.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檢點自己,哪一件事情上,有沒有把自己的利害擺在第一位,如果永遠這樣處世,這個自我為主的觀念是永遠不可能變薄,不可能打破的..


第二,要起真正的慚愧心,大懺悔心,只有真正的發起懺悔心,檢點自己,那才有機會與道相應.關鍵點就是真正的大懺悔心.真正起了懺悔心,絕對會和佛法相應的...


第三,要對上師起真正的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唯有[信],上師才可能引我們進入佛心法要,很多人抱著[我]來聽聽看,你講得好不好,對不對,這樣的聽或者看上師的開示,永遠不能夠相應於上師的,也就接收不到上師想要傳遞給你的訊息了.因為你抓著[我]不放,怎麼能夠接收到屬於[無我]的心法呢?


白話文解釋:on_14::on_14::on_14:
先打基礎:on_14::on_14::on_14:


釋迦牟尼生命歷險記
http://lianzai.china.com/books/viewbook.do?bookId=278

上篇 釋迦牟尼眼裡的宇宙與生命

佛陀降生後,有一天,他發現整個生命的問題,不外乎就是:在老、病、死的嚴密控制下,生命毫無意義。這時的他,正值生命中的黃金歲月。 ·

序言·前言:解脫是一場學習運動·從三個敵人到一個敵人·煩惱的三個根本·無處不在的無明·痛苦的根源是執著·佛陀的創見·宇宙到底有多大·宇宙會出生和毀滅嗎·生命是從哪裡起源的·宇宙中,共有多少種生命形態·須彌山是座什麼樣的「山」·有以慾望為主的宇宙嗎·地獄到底有多恐怖·通向無間道的地獄·餓鬼們的吃喝問題·喜見糟糕的動物人生·指揮宇宙大戰的將軍·不安寧的人間之旅·重返天堂·天堂的生活有多舒服·在焰摩天活了一億多歲·天堂裡也能修行嗎·時空中的能量轉化把戲·比孫悟空的七十二變更高級·魔王的鬱悶·純精神性的生命自由嗎·初禪天的人長什麼樣·另一種地球人類起源的說法·提供最高品質快樂的地方·連快樂也不需要了嗎·藥師佛在什麼地方成佛的·無形無相的宇宙存在嗎·都「空」了的生命怎樣活著·「全知」似乎不全是好事·真正一無所有的活法·萬物起於此,也終於此·釋迦文菩薩的個人打算·佛陀成道的事跡·佛陀的祖國為什麼會滅亡·佛陀最後為我們說了些什麼·無死亦無生的生命本質

下篇 釋迦牟尼的心靈解脫方法

佛陀這樣教誨他的弟子:從緣起法則來看,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緣才出現的,所以,其本來是不存在差別的,如果感到有差別,那是我們的偏見。
事物的真相·空是平等如一的·心的構造·不偏不倚的中道生活·覺悟的種子·隱藏著的珍寶·擺脫我執顯佛性·傾聽《金剛經》的交響曲·生老病死平等如一·常常觀空心不老·維摩詰菩薩的病·死是一場小悟·無比珍貴的菩提發心·追求解脫的生活·永世不退的修學·人類社會的諸多好處·傳承究竟是什麼門·作為思維修的禪定·禪定修行·欲界定的歷程·色界定的表現·無色界的四空定境界·緣起世間世間如幻·三界的生成·對生命流轉的觀察·世出世間上上禪·起修四無量心·六度波羅蜜的一些要點·幫助每一顆佛心成長·人人是菩薩·一生解脫顯佛性·以自己為宇宙·《華嚴經》中的法界·華嚴的正確知見·無悔的一生

scotty 2007-09-01 11:30 PM

引用:

作者: non (文章 1798484)
我沒有說僅限法師.. 是你誤會了 ;

是怕自己知見不正.. 誤導他人! 也要負因果的>_<



與其猜測佛法的內容.. 不如親自瞭解一下!

什麼是苦?

摘自佛學常識課本 第二十三課 四諦(一)

相關連結:淨業三福講記

我想,沒有"怕自己知見不正"的問題吧
不然你不會一開始就先對我的發文說出"事實並非如此.. "的話了

什麼是苦?
謝謝你的資料,不過這些苦我也知曉

我的困慼是

"那,他是否還受娑婆之苦?
若受,是為何?

若不受
那與信仰佛法與否,有何關係?
我們該說他的”友愛、行善”就行是佛法嗎?
但他實不知佛法為何
且佛法之起,實在他身後"

而非什麼是苦

小龍女 2007-09-02 12:09 AM

引用:

作者: anotherlevel (文章 1798634)
:on_59:
砍手指
真是「鞭僻入裡」的教學啊
:on_28::on_28::on_28:






:on_72::on_72::on_72::on_72::on_72:

這是入幫會的規定嗎???

莊孝偉 2007-09-02 01:57 AM

引用:

作者: 小龍女 (文章 1799209)
:on_72::on_72::on_72::on_72::on_72:

這是入幫會的規定嗎???

:on_14::on_14::on_14:夜寒.更深露重,姑姑請加衣...:on_79::on_79::on_79:

anotherlevel 2007-09-02 02:01 AM

莊孝偉
文章我看的曼
回文更是慢慢回
歹事啦
:on_07::on_07::on_07:

莊孝偉 2007-09-02 02:10 AM

引用:

作者: foolish frog (文章 1799271)
請問何謂功德?
假設您今天行善幫助別人了,您有無功德?
請問何謂真正的上師?是羽化登仙的稱為上師?還是涅盤圓寂的稱為上師?亦或是自稱為上師的是為上師?
在請教何謂禪?禪與定又有何分別?
何謂因?又何謂緣?
因緣與修持的關係為何?
為何而來?為何而去?法門為何?
除卻心魔方能修行,心魔為何?
這位大德,望您解惑,阿彌陀佛

:on_14::on_14::on_14:兄弟喝茶嗎?
http://img104.imageshack.us/img104/8516/img0990kv1.jpg

您會....

http://cache17.51.com/photo/aa/3b/liusha808/vc11501317761608.jpg

莊孝偉 2007-09-02 02:14 AM

引用:

作者: anotherlevel (文章 1799281)
莊孝偉
文章我看的曼
回文更是慢慢回
歹事啦
:on_07::on_07::on_07:

:on_14::on_14::on_14:我早知天師兄弟是絕頂聰明人.
:on_02::on_02::on_02::on_28::on_28::on_28:

anotherlevel 2007-09-02 03:44 AM

引用:

作者: 小龍女 (文章 1799209)
:on_72::on_72::on_72::on_72::on_72:

這是入幫會的規定嗎???

言教
不如身教啊
:on_07::on_07::on_07:

猜謎人 2007-09-02 12:57 PM

引用:

作者: 莊孝偉 (文章 1798650)
多的是:on_44:佛門威猛的很呀,:on_65::on_65::on_65:

:on_59::on_59::on_59:霹靂菩薩:on_14::on_14:

猜謎人 2007-09-02 12:57 PM

引用:

作者: 莊孝偉 (文章 1799285)
:on_14::on_14::on_14:兄弟喝茶嗎?

喫茶去!:on_79::on_79:

non 2007-09-02 11:24 PM

引用:

作者: scotty (文章 1799183)
"那,他是否還受娑婆之苦?
若受,是為何?

若不受
那與信仰佛法與否,有何關係?
我們該說他的”友愛、行善”就行是佛法嗎?
但他實不知佛法為何
且佛法之起,實在他身後"

而非什麼是苦

為甚貼"什麼是苦呢?"
因為修行方法.. 四念住或稱四念處~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我們這個世界眾生都具備這些苦的,芸芸眾生裡頭也有聖人示現..

不過你不知道的.. 現在很多自稱古佛.菩薩再來.. 那都犯了大妄語戒,楞嚴經卷六有提到
引用: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 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沈三苦海.不成三昧。我滅度後.(束力)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姦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旃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清淨明誨章裡 前面說了淫.殺.盜~ 這是第四個的"大妄語" 全文內詳

不明白可以用 http://ft.amtb.tw/ 查詢

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心經》中從無明至老死,便是揭示了有情生命延續的十二個過程。其具體內容: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即佛教所講的十二因緣,或稱十二緣起,下面一一解釋其含義,並說明其關係。

佛學十四講講記 第五講 人生三際之抉祕(十二因緣) 淨空法師講述

引用:

  在佛法裏面,我想很多同修都知道有這麼一句話,“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也許有人又聽過另外一句話,“哪一法不是佛法”,你們想想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實在講,所謂世法跟佛法從哪裏分?從你心上分,法上沒有什麼世間法、出世間法,是從你心上分。如果你的心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叫世間法,你就是學《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世間法。為什麼?出不了三界。如果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給諸位說,所有一切法都能夠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哪一法不是佛法?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昨天我們訪問天主教,有一位先生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天主教裏面所講的靈魂,跟佛法所講的法性,差別在哪裏?”我很簡單的告訴他:“有分別執著的叫靈魂,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叫法性。”他立刻就能懂得、能體會到。是不是一樁事情?是一樁事情,但是一個裏頭有分別執著,一個是離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法法都有障礙;離分別執著,萬法圓融。所以要曉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法性,《華嚴經》上講一個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一句話諸位也聽得耳熟。既然共同一法身,你想想看哪一法不是佛法?《感應篇》怎麼能例外,也是佛法。

摘自 太上感應篇(第一卷) 淨空法師講

印光大師法語
過去諸佛,皆以苦境為師。以致斷盡煩惑,成無上道。

善用心者,可以苦為樂,以禍為福。不善用心者,故多由樂得苦,由福得禍。

佛之心,如出鑛之金。吾人之心,如在鑛之金。

珠在衣裡,了不覺知。懷寶循乞,枉受窮困。以如來心,作眾生業。以解脫法,受輪迴苦。

夢境是假的,因果是真的。

心體本淨,因迷妄而煩惑斯生。世界原清,由幻業而濁惡顯現。

如鏡照相,敵體無二。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心是六道。

輪迴六道,流轉四生。無救無歸,無依無托。若失父之孤子,由喪家之窮人。

於空華幻影之聲色貨利,起愛憎執著之貪瞋癡心。

貪瞋癡既起之於心,殺盜淫便作之於身。

歷劫情塵,一念頓斷。千年暗室,一燈即明。

若知此界之苦,則厭離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樂,則新求極樂之念,必勃然而起。

畏輪迴之劇苦,慕安養之極樂。

貪瞋癡三,為生死根本。信願行三,為了生死妙法。

如來所證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即現前一念煩惱結業顛倒昏迷之心。

示衣裡之明珠,出火宅之險難。

佛視眾生皆是佛,眾生是佛皆是眾生。

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人皆是佛子。

人命無常,速如電光,一息不來,便成後世。

須知佛法,以因果報應為下學上達,原始要終之道。

惡無不盡名淨,善無不圓名滿。

私欲一去,眾惡悉除。

推因計果,以心驗福。

律為佛身。教為佛語。宗為佛心。心語身三,決難分裂,決難互缺。

無所住而生心,無所得而做佛。

棄離妄想執著,同證如來智慧。

勿以看過為事,當以熟讀深思。

力行之君子,得一善言,終身受用不盡。不務躬行,縱讀盡世間書,於己仍無所益。

古人利人為本。今人以求名為本。

法不契機,藥不投病。

讀方而不服藥,絕無愈病之望。倘能依方服藥,自可病癒身安。

心念煩躁,是令自己添病。雜藥亂投,是令醫生添病。

未來任業,鎮定由己。

居士講演,只可專主淨土一法,不宜泛講。泛講,乃講經法師之事。

宗門以開悟為事,淨宗以往生為事。

開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開悟者,萬無有一。

淨土法門,唯信為本。信得極,五逆十惡皆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斷惑者,皆無其分。

明楚石禪師淨土詩有云,西方有路少人登,一句彌陀最上乘。把手牽他行不得,但當自肯乃相應。

省庵云,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歷劫修行。

引用:

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究其原由.總因不了真如妙性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既已認賊為子.遂致背覺合塵。從此根塵互黏.人我敵立。起惑造業.輪迴六道。經塵點劫.莫能解脫。大覺世尊.愍茲劇苦。施大法藥.令修四念處觀。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及餘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三十七品法門。雖根有利鈍.乘有大小。莫不皆以四念處而為根本良以四觀若成.則我執即破。我執既破.則五蘊皆空.六塵即覺。返本還原.親證妙性。譬如垢盡鏡明.雲開日朗。日即本具.明非外來。得無所得.獲大自在。凡情聖見.兩俱消亡。尚無涅槃.何有生死。至于世壽若盡.則焚其形骸者。一則恐彼亡者所作未辦.身見未泯。令其豁悟真空.當下解脫。二則正欲存者了知此身.全體虛妄。力修聖道.復本心源。務於動作云為處.親見主翁。則能自作主宰.不被此臭皮袋多方驅使。庶可以上繼佛慧.下化有情。即此苦無常無我不淨之幻妄身心.徹證常樂我淨之真如佛性。

摘自http://haihui.ntcu.edu.tw/data/56/in...1=0&t2=3&t3=35

更多資料~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八、釋普通疑惑

印光大師網路專輯

猜謎人 2007-09-02 11:28 PM

引用:

作者: non (文章 1799716)
為甚貼"什麼是苦呢?"
因為修行方法.. 四念住或稱四念處~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我們這個世界眾生都具備這些苦的,芸芸眾生裡頭也有聖人示現..

不過你不知道的.. 現在很多自稱古佛.菩薩再來.. 那都犯了大妄語戒,楞嚴經卷六有提到


清淨明誨章裡 前面說了淫.殺.盜~ 這是第四個的"大妄語" 全文內詳

不明白可以用 http://ft.amtb.tw/ 查詢

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心經》中從無明至老死,便是揭示了有情生命延續的十二個過程。其具體內容: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即佛教所講的十二因緣,或稱十二緣起,下面一一解釋其含義,並說明其關係。

佛學十四講講記 第五講 人生三際之抉祕(十二因緣) 淨空法師講述



摘自 太上感應篇(第一卷) 淨空法師講

印光大師法語
過去諸佛,皆以苦境為師。以致斷盡煩惑,成無上道。

善用心者,可以苦為樂,以禍為福。不善用心者,故多由樂得苦,由福得禍。

佛之心,如出鑛之金。吾人之心,如在鑛之金。

珠在衣裡,了不覺知。懷寶循乞,枉受窮困。以如來心,作眾生業。以解脫法,受輪迴苦。

夢境是假的,因果是真的。

心體本淨,因迷妄而煩惑斯生。世界原清,由幻業而濁惡顯現。

如鏡照相,敵體無二。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心是六道。

輪迴六道,流轉四生。無救無歸,無依無托。若失父之孤子,由喪家之窮人。

於空華幻影之聲色貨利,起愛憎執著之貪瞋癡心。

貪瞋癡既起之於心,殺盜淫便作之於身。

歷劫情塵,一念頓斷。千年暗室,一燈即明。

若知此界之苦,則厭離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樂,則新求極樂之念,必勃然而起。

畏輪迴之劇苦,慕安養之極樂。

貪瞋癡三,為生死根本。信願行三,為了生死妙法。

如來所證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即現前一念煩惱結業顛倒昏迷之心。

示衣裡之明珠,出火宅之險難。

佛視眾生皆是佛,眾生是佛皆是眾生。

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人皆是佛子。

人命無常,速如電光,一息不來,便成後世。

須知佛法,以因果報應為下學上達,原始要終之道。

惡無不盡名淨,善無不圓名滿。

私欲一去,眾惡悉除。

推因計果,以心驗福。

律為佛身。教為佛語。宗為佛心。心語身三,決難分裂,決難互缺。

無所住而生心,無所得而做佛。

棄離妄想執著,同證如來智慧。

勿以看過為事,當以熟讀深思。

力行之君子,得一善言,終身受用不盡。不務躬行,縱讀盡世間書,於己仍無所益。

古人利人為本。今人以求名為本。

法不契機,藥不投病。

讀方而不服藥,絕無愈病之望。倘能依方服藥,自可病癒身安。

心念煩躁,是令自己添病。雜藥亂投,是令醫生添病。

未來任業,鎮定由己。

居士講演,只可專主淨土一法,不宜泛講。泛講,乃講經法師之事。

宗門以開悟為事,淨宗以往生為事。

開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開悟者,萬無有一。

淨土法門,唯信為本。信得極,五逆十惡皆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斷惑者,皆無其分。

明楚石禪師淨土詩有云,西方有路少人登,一句彌陀最上乘。把手牽他行不得,但當自肯乃相應。

省庵云,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歷劫修行。



摘自http://haihui.ntcu.edu.tw/data/56/in...1=0&t2=3&t3=35

更多資料~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八、釋普通疑惑

印光大師網路專輯

大大的文章要是能在部落格作一系列說明就太棒了
受益非淺啊!:on_28::on_28::on_28:

莊孝偉 2007-09-03 01:08 AM

引用:

作者: 猜謎人 (文章 1799719)
大大的文章要是能在部落格作一系列說明就太棒了
受益非淺啊!:on_28::on_28::on_28:

:on_28::on_28::on_28:

:on_14::on_14::on_14:
唐僧:所以說做妖就像做人一樣,要有仁慈的心。有了仁慈的心,就不再是妖了,是人妖。
(小妖開始嘔吐。)


唐僧:人和妖精都是媽生的,不同的人是人(***),妖是妖(***)……
小妖:我受不了啦--!
(拔刀自盡)
唐僧:你媽貴姓啊?
小妖:啊--!
(精神崩潰)

小龍女 2007-09-03 09:02 AM

引用:

作者: 猜謎人 (文章 1799494)
喫茶去!:on_79::on_79:





姑姑也好久沒喝到台灣的茶了...

能跟著去喝茶嗎??

老闆...

一壺好的老人茶....

:on_14::on_14::on_14:

猜謎人 2007-09-03 09:33 AM

「趙州從諗禪師問新來的僧人:『曾經到過這裡嗎?』僧人回:『曾來過。』從諗禪師於是就說:『喫茶去。』從諗禪師又問另外一個僧人同樣的話,僧人回道:『不曾來過。』從諗禪師於是又說:『喫茶去。』事情過後,院主請問:『為什麼來過,也叫他喫茶去;不曾來過,也叫他喫茶去呢?』從諗禪師聽完話,就招呼叫道:『院主!』院主回應看著禪師,從諗禪師於是說:『喫茶去。』」

小龍女 2007-09-03 10:18 AM

引用:

作者: 猜謎人 (文章 1799820)
「趙州從諗禪師問新來的僧人:『曾經到過這裡嗎?』僧人回:『曾來過。』從諗禪師於是就說:『喫茶去。』從諗禪師又問另外一個僧人同樣的話,僧人回道:『不曾來過。』從諗禪師於是又說:『喫茶去。』事情過後,院主請問:『為什麼來過,也叫他喫茶去;不曾來過,也叫他喫茶去呢?』從諗禪師聽完話,就招呼叫道:『院主!』院主回應看著禪師,從諗禪師於是說:『喫茶去。』」





太深了....

不懂....

:on_51:

windborne 2007-09-03 10:22 AM

引用:

作者: 小龍女 (文章 1799866)
太深了....

不懂....

:on_51:

別想那麼多啦
反正『喫茶去。』就對了
:on_79:~~~:on_81:

小龍女 2007-09-03 10:41 AM

引用:

作者: windborne (文章 1799879)
別想那麼多啦
反正『喫茶去。』就對了
:on_79:~~~:on_81:





那.....

一壺凍頂烏龍茶

謝謝...

:on_14:

shengweb 2007-09-03 10:49 AM

引用:

作者: 小龍女 (文章 1799904)
那.....

一壺凍頂烏龍茶

謝謝...

:on_14:

那先付100歐元......:on_05:

小龍女 2007-09-03 10:51 AM

引用:

作者: shengweb (文章 1799915)
那先付100歐元......:on_05:




噗....

您比我這邊的海關還黑.....

:on_77::on_77:

non 2007-09-03 11:08 AM

這是用google查一切法無生時找到的~經文我也是第一次看.. 附上原始連結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六 八十華嚴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從百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而來集會,其名曰:法慧菩薩、一切慧菩薩、勝慧菩薩、功德慧菩薩、精進慧菩薩、善慧菩薩、智慧菩薩、真實慧菩薩、無上慧菩薩、堅固慧菩薩。所從來土,所謂:因陀羅華世界、波頭摩華世界、寶華世界、優缽羅華世界、金剛華世界、妙香華世界、悅意華世界、阿盧那華世界、那羅陀華世界、虛空華世界。各於佛所淨修梵行,所謂:殊特月佛、無盡月佛、不動月佛、風月佛、水月佛、解脫月佛、無上月佛、星宿月佛、清淨月佛、明了月佛。是諸菩薩至佛所已,頂禮佛足;隨所來方,各化作毘盧遮那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跏趺坐。如此世界中,須彌頂上,菩薩來集;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彼諸菩薩所有名字、世界、佛號,悉等無別。爾時,世尊從兩足指放百千億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須彌頂上帝釋宮中,佛及大眾靡不皆現。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神,普觀十方而說頌曰:

「佛放淨光明,普見世導師,須彌山王頂,妙勝殿中住。
 
 一切釋天王,請佛入宮殿,悉以十妙頌,稱讚諸如來。

 彼諸大會中,所有菩薩眾,皆從十方至,化座而安坐。
 
 彼會諸菩薩,皆同我等名,所從諸世界,名字亦如是。

 本國諸世尊,名號悉亦同,各於其佛所,淨修無上行。

 佛子汝應觀,如來自在力,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
 
 我等今見佛,住於須彌頂,十方悉亦然,如來自在力。
 
 一一世界中,發心求佛道,依於如是願,修習菩提行。
 
 佛以種種身,遊行遍世間,法界無所礙,無能測量者。
 
 慧光恒普照,世闇悉除滅,一切無等倫,云何可測知!」

 

  爾時,一切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假使百千劫,常見於如來,不依真實義,而觀救世者。

 是人取諸相,增長癡惑網,繫縛生死獄,盲冥不見佛。
 
 觀察於諸法,自性無所有,如其生滅相,但是假名說。
 
 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若知一切法,體性皆如是,斯人則不為,煩惱所染著。
 
 凡夫見諸法,但隨於相轉,不了法無相,以是不見佛。
 
 牟尼離三世,諸相悉具足,住於無所住,普遍而不動。
 
 我觀一切法,皆悉得明了,今見於如來,決定無有疑。
 
 法慧先已說,如來真實性,我從彼了知,菩提難思議。」



  爾時,勝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如來大智慧,希有無等倫,一切諸世間,思惟莫能及。
 
凡夫妄觀察,取相不如理,佛離一切相,非彼所能見。
 
 迷惑無知者,妄取五蘊相,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見佛。
 
 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如是解法性,則見盧舍那。

 因前五蘊故,後蘊相續起,於此性了知,見佛難思議。

 譬如闇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亦如目有翳,不見淨妙色,如是不淨心,不見諸佛法。

 又如明淨日,瞽者莫能見,無有智慧心,終不見諸佛。
 
 若能除眼翳,捨離於色想,不見於諸法,則得見如來。

 一切慧先說,諸佛菩提法,我從於彼聞,得見盧舍那。」

 

  爾時,功德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諸法無真實,妄取真實相,是故諸凡夫,輪迴生死獄。
 
 言辭所說法,小智妄分別,是故生障礙,不了於自心。

 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

 不見諸法空,恒受生死苦,斯人未能有,清淨法眼故。

 我昔受眾苦,由我不見佛,故當淨法眼,觀其所應見。

 若得見於佛,其心無所取,此人則能見,如佛所知法。

 若見佛真法,則名大智者,斯人有淨眼,能觀察世間。

 無見即是見,能見一切法,於法若有見,此則無所見。

 一切諸法性,無生亦無滅,奇哉大導師,自覺能覺他。
 
 勝慧先已說,如來所悟法,我等從彼聞,能知佛真性。」

 

  爾時,精進慧菩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若住於分別,則壞清淨眼,愚癡邪見增,永不見諸佛。
 
若能了邪法,如實不顛倒,知妄本自真,見佛則清淨。

 有見則為垢,此則未為見,遠離於諸見,如是乃見佛。
 
 世間言語法,眾生妄分別,知世皆無生,乃是見世間。
 
 若見見世間,見則世間相,如實等無異,此名真見者。
 
 若見等無異,於物不分別,是見離諸惑,無漏得自在。

 諸佛所開示,一切分別法,是悉不可得,彼性清淨故。
 
 法性本清淨,如空無有相,一切無能說,智者如是觀。
 
 遠離於法想,不樂一切法,此亦無所修,能見大牟尼。
 
 如德慧所說,此名見佛者,所有一切行,體性皆寂滅。」



  爾時,善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希有大勇健,無量諸如來,離垢心解脫,自度能度彼。

我見世間燈,如實不顛倒,如於無量劫,積智者所見。

 一切凡夫行,莫不速歸盡,其性如虛空,故說無有盡。

 智者說無盡,此亦無所說,自性無盡故,得有難思盡。

 所說無盡中,無眾生可得,知眾生性爾,則見大名稱。

 無見說為見,無生說眾生,若見若眾生,了知無體性。

 能見及所見,見者悉除遣,不壞於真法,此人了知佛。

 若人了知佛,及佛所說法,則能照世間,如佛盧舍那。

 正覺善開示,一法清淨道,精進慧大士,演說無量法。
 
 若有若無有,彼想皆除滅,如是能見佛,安住於實際。」



  爾時,智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我聞最勝教,即生智慧光,普照十方界,悉見一切佛。

 此中無少物,但有假名字,若計有我人,則為入險道。

 諸取著凡夫,計身為實有,如來非所取,彼終不得見。

 此人無慧眼,不能得見佛,於無量劫中,流轉生死海。

 有諍說生死,無諍即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

 若逐假名字,取著此二法,此人不如實,不知聖妙道。

 若生如是想:此佛此最勝。顛倒非實義,不能見正覺。

 能知此實體,寂滅真如相,則見正覺尊,超出語言道。

 言語說諸法,不能顯實相,平等乃能見,如法佛亦然。

 正覺過去世,未來及現在,永斷分別根,是故說名佛。」



  爾時,真實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

 所以於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

 於法不顛倒,如實而現證,離諸和合相,是名無上覺。

 現在非和合,去來亦復然,一切法無相,是則佛真體。

 若能如是觀,諸法甚深義,則見一切佛,法身真實相。

 於實見真實,非實見不實,如是究竟解,是故名為佛。

 佛法不可覺,了此名覺法,諸佛如是修,一法不可得。

 知以一故眾,知以眾故一,諸法無所依,但從和合起。

 無能作所作,唯從業想生,云何知如是?異此無有故。
 
 一切法無住,定處不可得,諸佛住於此,究竟不動搖。」



  爾時,無上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無上摩訶薩,遠離眾生想,無有能過者,故號為無上。

 諸佛所得處,無作無分別,麤者無所有,微細亦復然。
 
 諸佛所行境,於中無有數,正覺遠離數,此是佛真法。

 如來光普照,滅除眾暗冥,是光非有照,亦復非無照。

 於法無所著,無念亦無染,無住無處所,不壞於法性。
 
 此中無有二,亦復無有一,大智善見者,如理巧安住。
 
 無中無有二,無二亦復無,三界一切空,是則諸佛見。
 
 凡夫無覺解,佛令住正法,諸法無所住,悟此見自身。
 
 非身而說身,非起而現起,無身亦無見,是佛無上身。
 
 如是實慧說,諸佛妙法性,若聞此法者,當得清淨眼。」



  爾時,堅固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偉哉大光明,勇健無上士,為利群迷故,而興於世間。

 佛以大悲心,普觀諸眾生,見在三有中,輪迴受眾苦。

 唯除正等覺,具德尊導師,一切諸天人,無能救護者。

 若佛菩薩等,不出於世間,無有一眾生,而能得安樂。

 如來等正覺,及諸賢聖眾,出現於世間,能與眾生樂。

 若見如來者,為得大善利,聞佛名生信,則是世間塔。
 
 我等見世尊,為得大利益,聞如是妙法,悉當成佛道。

 諸菩薩過去,以佛威神力,得清淨慧眼,了諸佛境界。

 今見盧舍那,重增清淨信,佛智無邊際,演說不可盡。
 
 勝慧等菩薩,及我堅固慧,無數億劫中,說亦不能盡。」


八十華嚴 華嚴經相關文章 [般若文海繁體站]

淨空法師專輯網站 也有華嚴的資料

莊孝偉 2007-09-03 01:52 PM

引用:

作者: foolish frog (文章 1799271)
請問何謂功德?
假設您今天行善幫助別人了,您有無功德?
請問何謂真正的上師?是羽化登仙的稱為上師?還是涅盤圓寂的稱為上師?亦或是自稱為上師的是為上師?
在請教何謂禪?禪與定又有何分別?
何謂因?又何謂緣?
因緣與修持的關係為何?
為何而來?為何而去?法門為何?
除卻心魔方能修行,心魔為何?
這位大德,望您解惑,阿彌陀佛

:on_14:

永嘉大師的《證道歌》與三祖的《信心銘》、牛頭法融禪師的《心銘》以及六祖《壇經》,言簡而意賅,見地圓融而透徹,是修行用功的絕佳指南。無論是修禪修淨還是修密,若能具此正法眼藏,修行必能少走彎路。現時代的學佛者,雖去聖日遙,若能將這些偈頌爛熟於心,時時提撕,時時品味,必能大開智慧之眼,免被他人所瞞。
:on_28::on_28::on_28:

猜謎人 2007-09-03 02:43 PM

引用:

作者: 莊孝偉 (文章 1800070)
:on_14:

永嘉大師的《證道歌》與三祖的《信心銘》、牛頭法融禪師的《心銘》以及六祖《壇經》,言簡而意賅,見地圓融而透徹,是修行用功的絕佳指南。無論是修禪修淨還是修密,若能具此正法眼藏,修行必能少走彎路。現時代的學佛者,雖去聖日遙,若能將這些偈頌爛熟於心,時時提撕,時時品味,必能大開智慧之眼,免被他人所瞞。
:on_28::on_28::on_28:

收下啦:on_14::on_14:

anotherlevel 2007-09-04 06:09 AM

引用:

作者: windborne (文章 1799879)
別想那麼多啦
反正『喫茶去。』就對了
:on_79:~~~:on_81:

團長
很久不見
最近在忙什麼
:on_07::on_07::on_07:

anotherlevel 2007-09-04 06:12 AM

引用:

作者: 莊孝偉 (文章 1799287)
:on_14::on_14::on_14:我早知天師兄弟是絕頂聰明人.
:on_02::on_02::on_02::on_28::on_28::on_28:

見絕頂聰明四字
忽憶舊友工讀生
他應該過的平安喜樂
祝福他
:on_07::on_07::on_07:

windborne 2007-09-04 11:18 AM

引用:

作者: anotherlevel (文章 1800413)
團長
很久不見
最近在忙什麼
:on_07::on_07::on_07:

沒啦
是用另一個帳號上來啦:on_52:
:on_61:只是我那同事說那帳號送給一個mm了
所以只好用這帳號上來:on_44:

non 2007-09-07 07:54 PM

補充資料 以下節錄自 瑜伽師地論 > 卷第二 > Tape 22 玅境長老講 [電子書]
--------------------------------------------------------------------------------
一切聖者,觀唯是苦。

  這第二段,聖人和凡夫不同了。一切的聖人,不要說是佛,就是初果聖人,初得無生法忍的人,他也是觀察自體,觀察這色、受、想、行、識的自體只是苦惱而已,那有我、我所可得呢?沒有我、我所可得。

  在我們一般人日常生活上面的感覺上日常生活之中的感覺上,不全是苦,不能說都是苦。佛也是說了,說是:有苦受、也有樂受、也有不苦不樂受,佛也是說了;佛沒說是完全都是苦;也說有苦受、也有樂受、有不苦不樂受。這個苦受擴大了,把它廣博的說,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八苦之中的七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這七種苦誰都知道。不要說佛教徒,社會上所有人都知道苦都知道這是苦。但是這個行苦,這就是不苦不樂的這種感覺也是苦,就是一般人是不知道的。譬如說是得到色界定、得到無色界定的那種高深、高尚的人格的人;色界天的人;無色界天的人,在佛法的態度來看,那也是行苦。但是外道就認為那是涅槃了。這可見佛法的正見和邪見的距離有多遠了。那麼這種苦唯有聖人才能知道,「觀唯是苦」,才能觀察到那是苦;凡夫不知道的。《俱舍論》上引其他的經上有一個頌:『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覺,若置眼睛上,為損及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覺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緣極生厭怖。』有這麼一個頌。

  「如以一睫毛」:這個睫毛,就是這個眼皮的邊上的毛,「一睫毛」。「置掌人不覺」,放在手掌上不感覺有睫毛在那裡,不感覺。「若置眼睛上,為損及不安」,若把這睫毛放在眼睛裡頭那可不行,那就是對眼睛會有傷害,心裡面就是不安了,就會痛了。

  「愚夫如手掌,不覺行苦睫」。前面是個譬喻,說我們一般的凡夫,若是一般的情形,蚊子咬一下,或者是針刺一下也不感覺到苦了;但是除了苦受、樂受之外的那個不苦不樂的這種境界不知道是苦,這個不苦不樂受叫做行苦。這個行,就是一切有為法的變動的境界、生滅變化的境界叫「行」。這種境界也是苦,但是我們不知道,覺察不到的,「不覺行苦睫」。

  「智者如眼睛,緣極生厭怖」。這個智者,就是聖人。聖人他見到法性理之後,他得到兩種智慧:一個是根本無分別智,一個是後得智。這個根本無分別智與法性相應的時候無分別,在這個時候也不得、也不覺知有行苦這件事,也不覺知的。只有後得智,這個後得智他才知道這個「行苦睫」,知道這世間上的有漏的一切法都是苦、都是苦惱境界,「智者如眼睛」。

  「緣極生厭怖」,他觀察──這個「緣」,在這裡是觀察的意思。觀察這個不苦不樂的色、受、想、行、識,乃至到非非想天的境界,都是苦惱的境界,是特別的厭離、特別的恐怖,生恐怖心,不感覺到:「哎呀!沒有什麼事嘛,何必一定要修行呢?」不是這樣子,這個聖人才能覺知到。其實這件事,常常靜坐的人你有多少相應,不要說得禪定,就是沒得禪定,你常常靜坐有點相應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這個身體是苦,不是說有病才是苦,就是健康的身體、正常的身體,你天天靜坐感覺到很輕鬆、很自在;你懈怠了一天、二天這身體立刻就不對,你就立刻有不同的感覺,感覺這個身體麤重,不那麼輕鬆自在。若是得了聖道的人,那是更明顯的知道這個色、受、想、行、識是一個苦惱,不是個安樂的地方,所以「一切聖者,觀唯是苦」,他不會執著這個是我、是我所,不會有這種虛妄分別的。這個道理在後文還有解釋,解釋這個「一切聖者,觀唯是苦」。聖者觀唯是苦,他能觀察它是無常的、是無我的,他能夠與第一義諦相應了,那麼這些名言種子也好、業習氣也好、我執習氣就都寂滅了,就沒有這些事情了,就是離苦得樂了。這是第四科「明習氣」。

餘一切受,或異熟所生、或境界緣生。

  前面說「異熟受」,這個自性受。這裡說其他的「一切受」,分兩科。第一科,就是「三受攝」,屬於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的。

  除了這個自性受,「餘一切受」,其餘的一切的覺受,那個覺受是怎麼來的呢?

  「或異熟所生」,就由果報生出來的。實在明白點說,也就是業力所生。過去的善業,從異熟識裡面發生作用的時候,引來一些如意的事情,你就有樂受了;如果有罪業,從異熟識裡面發出來作用的時候,引來一些苦惱的事情,那麼你就有苦受了;「異熟所生」。

  「或境界緣生」,或者這種苦受、樂受,是外面的境界來衝擊你的因緣關係,所以你就生起了這個苦受、樂受、或者不苦不樂受,這是這樣分別。

又苦受、樂受,或於一時從緣現起,或時不起。

  「又苦受、樂受,或於一時從緣現起,或時不起」,這又簡別它的這種受的差別。又我們日常生活的這個苦受和樂受,有的時候「從緣現起」,從外面的因緣衝擊我們就現出來了,顯現出來;或者有的時候沒有因緣衝擊我們,我們也不苦、也不樂,就不現起這苦、樂受,那麼這是無常變化的。那個自性受沒有這種分別,一切時都是有的;但是有時覺知、有時不覺知。

又種子體,無始時來相續不絕。性雖無始有之,然由淨不淨業差別熏發,望數數取異熟果,說彼為新。若果已生,說此種子為已受果。

  這是第二科,「受果分別」。

  第一段「一切種子識」分三科,第一科是「種類分別」,前面一段是「種類分別」,已經講完了。「種類分別」,就是有名言種子、有業種子、有我執種子,有這麼多的分別,也有凡夫和聖人的不同,也有領受的不同。

  現在說「受果分別」。這個一切種子現行了以後,得到了果報,這果報在種子上還是有分別、還是不一樣的。在這裡面先說種子的相續;種子相續裡面先辨別它的相貌。

  「又種子體,無始時來相續不絕」,阿賴耶識裏面的一切種子,從久遠以來他是相續不斷的。因為我們不斷的相續分別、虛妄分別,所以種子也就是相續不斷的。就是你熏成了種子以後,這個種子在沒有得果報的時候,他一直的在阿賴耶識裡面相續不斷。

  「性雖無始有之」,這種種子的體性無始劫來就是有。雖然從無始以來就有,但是也有分別,什麼呢?「然由淨不淨業差別熏發」,就是:前面那個「無始有之」就是名言種子,名言種子它雖然也是有力量,但是他不能自己去得果報,他要由淨不淨業的差別的熏發,或者我們做淨業、做善業,或者做罪業,不同的去滋潤、滋長它,去滋益它,它的力量就逐漸地就強大了,他的力量受了熏習的時候,力量就強大了。強大了,他就和這個業種子和合起來去得果報了。

  「望數數取異熟果」,這個種子去對他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去得果報、去得這個「異熟果」。「說彼為新」,這「無始有之」就是舊的意思;但是與數數的去得果報相比對的來說,就說它是新了。因為要淨不淨業的新熏它才能得果報,就是有業種子的幫助它才能得果報,所以就說它為新;但它本身實在是無始就有。「無始有之」是舊的,舊而說新,因為要假藉新的淨不淨業的種子支持它,新熏的淨不淨業的種子熏習它,它才能去得果報;當然這個得果報也是有限度的。得了果做了一種清淨的業,得人天的果報三萬六千年。假設三萬六千年結束了,結束就沒有了,還要繼續的去造淨不淨業,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去得果報,所以叫做「數數取異熟果」。

  「若果已生,說此種子為已受果」,若是它這個果報已經現前了,那麼「說此種子為已受果」,就是已經得了果報了。這個「得果報」這句話,明白點說就是受,就是你有一點感覺,你有感覺。你感覺到苦,就是得果報了;感覺到樂,也是得果報了。說是這個人得聖道了:但是他以前有決定要受果報的業,也會有些不如意的事情出現,也是出現了。但是在聖人他與法性相應的時候,他沒有覺受,他不感覺到苦。他不如意的事情出現了,頭一剎那如果沒入定,他沒有入定他一剎那也感覺到苦,但是第二剎可以入定了,就入於第一義諦裡面去了,他不感覺到苦。所以這個因果是有;但是聖人有好像沒有。所以,造了善惡業就是要受果報;但是你若修學聖道成功了,這個聖道還是不受妨礙的。得了聖道,的確是,嚴格的說,就是把一切苦惱的果報都消滅了,可以這麼說。這個消滅就是:他沒有受,他不受一切法,不受的;但事實上還是有果報,這件事是不相妨礙的,有就是沒有,這裡面有這個意思。所以,從凡夫的肉眼來看,那是一回事;但是從聖人內心的世界來看,聖道是最殊勝了,是能解決問題了。所以「若果已生,說此種子為已受果」。

由此道理,生死流轉,相續不絕,乃至未般涅槃。

  前面是「辨相」;現在是「結成」,把這一段文結束。

  由這樣的道理,「生死流轉,相續不絕」。這個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面,它無始劫來就是一受熏了就要得果報,使令眾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相續的這麼活動不斷絕,一直的相續下去。所以從佛法的理論看,還是這一句話:『自作自受』,自己作、自己去受;你若不作就不受,別人作是別人受,我作就是我受。不能說:「你那樣子,所以我也那樣子。」這話是沒有用的。

  「由此道理,生死流轉,相續不絕,乃至未般涅槃」,到什麼時候才停下來呢?就是要得涅槃。得了涅槃以後,你一切法不受了,就不熏習了;不熏習,就是不造業了;不造業,當然就沒有生死果報可受了。若是沒有般涅槃,沒有入涅槃,這種事情一直的要相續下去,沒有完的。


瑜伽師地論 > 卷第二 > Tape 23
--------------------------------------------------------------------------------
又諸種子未與果者,或順生受、或順後受,雖經百千劫,從自種子一切自體復圓滿生。

  這一段上一次講過;但是還想要再講一遍。

  從第二卷開始是「一切種子識」,這一科裡面分三大段。

  第一段是「種類分別」。「種類分別」,就是有的人具足了無漏的種子、有的人不具足,有這樣的差別。

  第二個是「受果差別」。受果的差別裡面分三科。第一科是「名相續」,第二科是「顯差別」。一切種子,種子生現行就是受果了;受果,可是有相續不斷的流轉生死,是第一段。第二段顯示他的差別,就是這些種子:有定受果、不定受果的差別;有定受報的、有不決定受報的,有這樣差別。「定受」這裡邊,第一個是「標決定」;第二個,是「釋別名」。現在是這個「標決定」。

  「標決定」是:「諸種子未與果者」,就是沒有給你果報,沒有給果報,不是不給果報,就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有的是順現法受,就是現在的五蘊中得果報,得了現在得果報了,在現在的五蘊法裡面得果報,這是有這樣的順的意思,是第一種。這第一種因為已經成為事實了,就不提了。

  現在沒有成為事實的是:「未與果者、或順生受、或順後受」,分這麼二種。這個「順後受,雖經百千劫,從自種子一切自體,復圓滿生」,這比較容易明白。順後受就是第三生;現在是第一生;就是第三生以後得果報;或者是經百千劫才得果報,這都是順後受。順後受,這麼長久的時間,他還一樣的會令你得果報。「復圓滿生」,不會因為久了,那個種子或者全部的腐爛了,或者一部分不對了,不是的。還是圓滿的得果報,這是「順後受」。

  「順生受」也有這樣情形,也是要經百千劫,也有可能會這樣子。為什麼呢?因為順生受是第二生得果報的。但是第二生得果報了,假設一個人,他以前做了功德──我們從經論上看到一些因緣。譬如他供佛、他供養辟支佛、供養大阿羅漢,他很誠懇、很恭敬的,他這樣功德得果報。譬如說第二生他得果報了,得果報時候,第二生在人間、或在天上得了果報,這叫做「順生受」。但是第二生假設做人就是做了一百歲、或者是二百歲就死了;死了,又來做人享福,或者升天享福;但是若做人享福的時候,有時候有問題,什麼問題?就造罪了。福報大的人他造罪也造得很大。那麼第三生、第四生,因為罪大,這個業力很厲害,到地獄去了。可是人的果報還沒有完,他那個功德還沒有結束,那就得要從地獄出來以後再去做人、再去享福了。

  這樣說他那個業力本來是順生受,那麼也有可能經百千劫,所以這句話應該是接連上面二句話:「或順生受,雖經百千劫,從自種子一切自體,復圓滿生;或順後受,雖經百千劫,從自種子一切自體,復圓滿生」,這個地方有這樣的意思。

雖餘果生,要由自種。若至壽量盡邊,爾時此種名已受果。

  這是「釋別名」,解釋這個受果報的別名。什麼別名呢?就是不同的名字,就是「已受果」和「未受果」的不同,有這樣的不同。

  「雖餘果生」,這是我們從無始劫以來,熏習的很多的很多的種子,很多的名言種子、很多的業種子,很多很多。有一個種子它是順現受、順生受、順後受,或者其中一個種子他得果報了,而其餘的也會有果報出現的,也會得果報。得果報當然是「要由自種」,它決定是要由它自己本身的種子為因緣,才能得果報的。可是他不可以──因為這個異熟果不是當生的,一定是順生、順後的,所以「若至壽量盡邊」,他要等到現在這個果報的壽量結束的那個時候。「爾時此種」,那個時候,那個成熟的種子才可以起現行得果報,得異熟果的。這個異熟果,一定是前一個果報結束了,後一個果報才能出現;說是他能得果報,但是不可以隨時得果報的,不可以那樣子。這樣子,那個果報出現了,經過多少時間,得那麼多的果報,這就叫做「爾時此種名已受果」,已經給你一個果報,給你享受享受,或者是樂的果報、或者是苦的果報。

所餘自體種子未與果故,不名已受果。

  已受果其餘的、剩餘的,已受果那個揀除去。所剩餘的這個自體種子──這個自體,就是果報,得果報自體的種子──沒有給果報的,所以不名為已受果。就分這麼二種差別。

又諸種子,即於此身中應受異熟,緣差不受。

  「又諸種子,即於此身中應受異熟,緣差不受,順不定受攝故;然此種子,亦唯住此位」,這是第二段「不定受攝」。前面是說定受,決定要受果報的,屬於那一類的。現在是不決定得果報所攝的一類。這一科裡面先舉出來這個種的類別。

  「又諸種子」,又一切種子識裡面的種子,很多的種子。這個種子他得果報的時間,是「即於此身中應受異熟」,就是現在的五蘊身裡面──這應該是順現受,不是順生受、順後受,所以即於此現在的生命體裡面,就應該得果報的,那麼這當然就是屬於別報。「緣差不受」,但是他的因緣有一點不足、不圓滿,就不能受果報。他是應該現在受果報的,但是不受、不能受。什麼原因呢?

順不定受攝故。

  因為他是屬於不決定這一類的,所以就不一定得果報。這個原因在那裡呢?就是最初你創造這樣的業力的時候,你內心的問題、或者外境的問題,就是你所造的業力是屬於輕的業力,不是重業。譬如說是你都是好心腸去做一個功德,譬如說一個平常不認識的人,你對他去有一點幫忙;但是你若對你父母去恭敬供養,這個功德不同,功德就大,孝順父母的功德、這個業力是很大的。

  譬如說阿羅漢──得滅盡定的阿羅漢,你若供養他,和對沒得滅盡定的阿羅漢,這個業力不同,是不一樣的;這是在境界上說。在內心上說,你的動機這方面,或者是特別的尊重,或者是平平淡淡、平平常常的這樣子,那也不同。或者是你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能夠迴向實際,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那又不同。你有所住的布施、無所住的布施那也不同,各式各樣的情形。現在這裏說「緣差不受」,就是你做的這個業力不是那麼樣的強大,不是強有力的,微弱了一點;但是他是屬於順現受的,但是力量不夠,就「順不定受攝」。

  假設你做這種功德,做的不是那麼樣的有力量;但是第二次又重做,不斷的重複做,喔!改變過來了,變成一個強力的、有大力的一種功德,那就是決定定受的業力了,而不是不定受了。現在這是說「不定受」,那麼就不一定受果報,就不能受。譬如說是應該是發大財的,但是沒發財,它就是不夠;應該是得阿羅漢果的,但是沒得。就是有不同。

然此種子,亦唯住此位。

  就是沒有受果報,那麼這種子又怎麼情形?這種子壞掉了嗎?不是!此種子他也是一樣的安住在原來狀態,它不變;它並沒有說是沒有受果報,它的力量就損減了,沒有。它還是原來的樣子,它不壞的。這是說不定受。

是故一一自體中,皆有一切自體種子。若於一處有染欲,即說一切處有染欲。若於一處得離欲,即說於一切處得離欲。

  這是第三段「結染淨」。這個受果的分別,一切種子識裡面的種子,得果報是有這樣分別的,得果分別有「相續」和「顯差別」。這第三段,是「結染淨」,有染、有淨的不同。「是故——自體中」就是前面相續不斷的流轉生死而有定受果報、不定受果報的不同。

  「是故——自體中,皆有一切自體種子」,所以每一個眾生他的果報體裡面,就是五蘊身裡面、或者是阿賴耶識裡面。「皆有一切自體種子」,普遍的都是有一切的自體種子,一切果報的自體種子,這前面講過了。

  「若於一處有染欲,即說一切處有染欲」,「一一自體中,皆有一切自體種子」,就是普遍三界以內:欲界的六道眾生、色界天、無色界;色界十八天,無色界有四空處,有這麼多類眾生的自體種子都是具足的;但是有染淨之別。「若於一處有染欲」,若是這一個眾生──不管你是在天上、或者是在人間,在那一處,有染汙的欲的話,這個染汙欲,在《披尋記》上講就是我愛。這個我愛是通於俱生的我愛、通於分別所生的我愛。那麼第七識愛著自我,這個第六識也一樣是愛著自我。這其中差別,第六識的愛著自我是自己覺知到的,自己知道;第七識太微細了,我們不知道。有這個的染汙的愛,其實當然愛著自體,也是愛著一切境的──境界愛。當然一般的凡夫什麼愛都是有的。你有了這個染欲,「即說一切處有染欲」,那就是說,你可以決定你在一切處都是有染欲的。只要你內心裡面有這個我愛,你到地獄去也是有我愛,到餓鬼、畜生,來到人間、天上,乃至到非非想天也還是有欲,到任何地方都是有欲的。

  這個地方有個問題,譬如說是到地獄去也是有我愛,這在《攝大乘論》上有說,因為愛著這個自我,這個第七識的我愛,它不是向外攀緣的,愛著自己的明了性,執之為我。那麼第六識對地獄是不愛。那麼若來到餓鬼界、畜生的世界,也有大福德的境界,那人間、天上那更不要說了,當然是有愛。這樣說,若第七識的我愛,是普遍一切處。第六識的我愛,不是普遍的。但是你根本的第七識的愛若在的話;第六識的我愛,雖然有時候不出現,但還是有的。譬如說到了非非想天,它把欲界的愛也消除了,色界天的愛也消除了,但是並不表示你決定就是清淨;因為你從無色界天的壽命盡了,你還有可能會回到色界天,有可能回到欲界來,那麼你那所有的愛又重新都出來了。所以從根本上說,「即說一切處有染欲」,一切處都是有的。

  「若於一處得離欲,即說於一切處得離欲」,這就是佛教徒了。若是你是佛教徒,你能修四念處,對一切境界也不愛、對於自我也不愛,你這件事做成功了,你在人間是沒有這種染欲,那你到天上也是沒有欲,到非非想天也是沒有欲,那這和外道不一樣了。所以若於一處得離欲了,即說於一切處得離欲,這可見佛教徒修四念處的厲害,究竟圓滿;外道可能也可以修不淨觀,他也可以得四禪八定;但是因為沒有修無我觀,他的那個我愛還是在,所以就是到了非非想天還是不成功,他還是有我愛的。所以從這些事情看,這個無我觀在佛法裡面是太重要了。我不修無我觀,我只是令一念心叫它不動。不行!你不修無我觀,這個我執還在,我執、我愛、我慢都在;在,你就不能解脫生死。所以從教義上的學習,才知道修行方法的對不對、正確不正確。我不看經,我就是這樣子。就這樣子吧!那好!你就那樣子。

又於諸自體中,所有種子,若煩惱品所攝,名為麤重,亦名隨眠。

  這是第三段「所依分別」。這「一切種子識」這一大科裡面,第一科是「種類分別」;第二科是受果的分別,得果的分別;現在是第三科,所依的分別。這個所依,就是有染依、有淨依這樣不同;也就是分兩類說:一個從凡夫說,一個從聖人來說,這樣意思。

  「又於諸自體中,所有種子」:「又於」,又在這個很多很多的果報中,所有的種子,就是阿賴耶識裡面很多很多的種子;這個種子是有類別的,有一類一類的。現在先說這個染依,就是有漏的阿賴耶識,從這個染汙的依上來說。現在說這個屬於麤重的這一類的種子,麤重的種子裡面又辨別它的品類。這品類裡面,一共說出三類:第一個是「煩惱品」,第二個是「異熟等品」,第三個是「善法品」。現在說這個「煩惱品」。

  「又於諸自體中」,在很多的眾生的阿賴耶識裡面,每一個眾生的阿賴耶識裡面有很多的種子。很多的種子裡面,現在先說「煩惱品」。「若煩惱品所攝,名為麤重」,若是煩惱這一類;品者,類也;屬於煩惱這一類所攝,所屬。若是這個種子是屬於煩惱這一類的種子,那麼它可以給它個名字叫做麤重,給它安立個名字叫做麤重。「亦名隨眠」,也可以給它個名字叫做隨眠,可以給它這樣的名字。

  這個「麤重」什麼意思呢?這個「麤重」就是無堪能的意思。「無堪能」,下面有這個字。堪能,就是有能力叫做堪能;沒有能力叫做無堪能。什麼能力?當然就是有修集功德的能力。譬如說我們靜坐時候,用這些方法來調心,調的很好。我要奢摩就能奢摩他;要毗鈴舍那就毗鈴舍那;我要修無我觀就能修;要修不淨觀、要修數息觀都可以。那就表示你有這個堪能。但是,我一靜坐的時候,數息數不來;修不淨觀也修不來;修無我觀也修不來;但打妄想可以,有這個堪能。那麼這個事情就看出來:這叫做麤重,就是無堪能。這個種子不行,它沒這個能力,「名為麤重」,屬於煩惱品的它就是叫做麤重。有了貪心來了,瞋心來了,疑惑心來了,什麼都修不來,所有這個善法的功德修不來,就是名為麤重。

  「亦名隨眠」,也名字叫做「隨眠」,還可以給這個名字。「隨眠」,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隨眠這句話,在小乘佛法裡面說,就是煩惱的名字,它就是指煩惱說。這個「隨」,就是隨逐,常隨著你,你到那兒去,它隨著你到那兒去。像那個太陽光的影,有了影,這影老隨著你,如影隨形,它不和你分離,隨逐不捨。這個「眠」是什麼意思呢?令你糊塗,令你迷迷糊糊的,就是這個明了性的智慧不具足。這個煩惱一來了,那有智慧呢?你告訴他,他還是不覺悟的呀!這個「眠」也叫做「隨增」,本來你的心是明明了了的,而這時候就糊塗,貪心來了就糊塗了。我又想起來梁武帝。梁武帝信佛那麼誠懇,佛法的智慧也很高,想要發兵去打仗,要統一中國,這個貪心就來了,結果引來很多的不如意。所以這叫做「隨眠」,就是煩惱。它給你引來很多的苦惱,能令你增長一些煩惱,增長一些苦惱,所以叫「隨眠」。

  現在約大乘佛法來說,也具足小乘佛法的這個義;但是另外有一個不同的義。「隨」,就是隨逐阿賴耶識,就是儲藏在阿賴耶識裡面,隨逐不捨。「眠」伏藏識:就潛伏在阿賴耶識裡面,就好像人在那兒睡覺了,在那兒休息了;他若一醒覺,就去做事了。就是在種子位的時候,在那裏不動;等到有因緣的時候,它不睡覺了,就是發現行了,就發生作用了,是這樣子。

  說我們通常說業障,業障這句話應該怎麼說呢?譬如說是我們勸他去參加念佛七、勸他去打禪七、勸他聽經、學習佛法;「我沒有時間!」但是去看電影去了、去遊山玩水了,那件事那就是業障──他去辦那件事,而就障礙了去學習佛法,這就是障。說是我做了很多罪過的事情,就是造成了種子了,這個種子就是在阿賴耶識裡面,隱藏在那裏;但是它若不發生作用,你還能修行的,它還不障礙。雖然是造了罪,但是這個罪若是沒有發生作用,它沒有障礙作用,還有這件事。另外說是造了五逆十惡嚴重的罪過的時候,那又不同,心不安。如果造了一種罪,老是心裡不安,你想修行困難,那也叫做業障的。我們通常說有病,我們這身體有了病苦的時候,不能修行,這叫做報障;這在人來說。不過,人有盲、聾、喑、啞,眼睛沒有用了,耳朵也不行了,那麼想要修行,恐怕有困難。我眼睛也沒有病,耳朵沒有病,身體也健康;但是不能夠修行,一用功的時候就不對。我若是去用用功,把經書本打開看看,閱讀經書,頭疼,這就是報障,這個果報不容許你做功德;但是若其他的事情可以。所以這就很明顯的是自己有罪在障礙自己。在三惡道的果報,修行也困難,它也是報障。

  現在這裡說「煩惱品所攝,名為麤重」,就是屬於「煩惱品」的種子,它一動了的時候,你不能修行,無堪能。「亦名隨眠」,就是它在阿賴耶識裡面隱藏著,所以叫做「隨眠」。

若異熟品所攝,及餘無記品所攝,唯名麤重,不名隨眠。

  這是第二段「異熟品」。「異熟品」就是:這種種子是得果報的這一種種子,屬於這一類的種子。

  「及餘無記品」,前面說過「異熟品」就是:譬如說是阿賴耶識是無記品,是個果報。那麼「餘無記」,就是其他的前六識。前六識也不全是善、也不全是惡、也有無記的──「及餘品」。這樣的屬於無記性的:「唯名麤重,不名隨眠」,它就只能叫做麤重,就是無堪能性,也不能夠修學善法,他不能夠名之為隨眠,因為這種無記性他不是煩惱,他不令你生煩惱,所以不名隨眠。

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麤重,亦非隨眠。

  說是異熟品、煩惱品的種子沒有能力修集功德;那麼異熟品也不能;那麼誰能呢?就是「信等善法」,你有「信」這種種子,無貪、無瞋、無癡、慚、愧這些善法的種子,他能做善法。能修學善法是這些力量,而不是無記,無記是沒這個能力的。所以唯識的經論它說出來的這些事情說的微細,說得明明白白的,不是說:「啊,不可思議!」不是那麼說話,他都給你說的清清楚楚、說的有道理。

  「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的這些「種子,不名麤重」,你不能說它是麤重,它是有堪能性的,所以不名麤重。「亦非隨眠」,它是能對治煩惱的,它不是生煩惱、它不是令你苦惱的;它是令你安樂自在的,有這種能力的,所以「非隨眠」。

何以故?

  這底下就加以解釋。是什麼原因「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麤重,亦非隨眠」呢?

由此法生時,所依自體,唯有堪能,非不堪能。

  由於這個信等善法的種子,他若發生作用的時候,你的這個自體──你的色、受、想、行、識這個生命體,它有能力、有堪能性。「非不堪能」,不是沒有能力。而這個種子生起的時候,就是最好這個時候修行、學習佛法;它若不生起,你修行是困難的,發心是難,發心就不容易。

是故一切所依自體麤重所隨故、麤重所生故、麤重自性故,諸佛如來安立為苦,所謂由行苦故。

  這是第二科「結行苦」。前邊是「辨品」,辨別這個品類:這麼多的種子裡面有煩惱品、有異熟等品、有善法品的品類。現在以行苦來結束這一段文。

  「是故一切所依自體」,所依的自體,這個一切是很廣了。一切種子所依的自體,說是阿賴耶識、或者說是五蘊身,自體。「麤重所隨故」,這個自體就是令人不滿意,他是一切麤重的這個煩惱品、或者是無記品的種子所隨,常隨逐它,依附在那裡面,使令它不清淨。「麤重所生故」,而這個自體也是這些麤重的力量所引生的,這些煩惱品、無記品的種子所引生的。「麤重自性故」,而它的體性還是個麤重,就是這是屬於無記性的,像阿賴耶識是個無記性的、無記性的種子,它有這麼多的問題附在那上面,隨時都會出來問題。「諸佛如來安立為苦」,不是一般人安立的,是佛所安立的,佛就為它安立一個名字,叫做苦,稱之為苦。怎麼叫苦呢?「所謂由行苦故」,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行苦故苦』。有的是『苦苦故苦』、有的是『壞苦故苦』;而現在這裡說的「所依自體」,是指行苦,就是也不苦、也不樂的這種境界,我們通常說這個叫『五取蘊苦』。這個『五取蘊苦』我上一次是講過了。聖人才知道『五取蘊苦』是苦;凡夫自己不知道。凡夫如果是也不苦、也不樂的時候,感覺這個身體還蠻好,還很自在,沒有什麼事情啊!但是乃至到色界天上的果報,非非想天的那個果報體都在這裡面,都是行苦。因為他有什麼問題呢?他裡邊還有「麤重所隨」、它是「麤重所生」、有「麤重自性」,隨時有因緣的時候,會生很多的煩惱、會生出來很多的苦惱,所以這才叫做行苦。所以前面說是「觀唯是苦」,唯獨聖人觀察這個五蘊,它唯獨是苦而不是樂。當然這是深一層的說法,不但是從表面上看問題的。所以「所謂由行苦故」。

又諸種子,乃有多種差別之名。
以下詳見[電子書] 第23頁

non 2007-09-08 03:30 PM

補充資料 節錄自 瑜伽師地論 > 卷第二 > Tape 24 玅境長老講 [電子書]

受此苦樂,謂由先業因,或由現在緣。

  第六、「受用苦樂」。「受此苦樂」,他要接受這個苦惱的境界,苦惱的境界誰願意接受?不接受也要接受。受此苦;還受此樂。

  所以這佛法是不可思議!由學習了佛法以後,你能自己主宰:我要接受就接受;我可以不接受,我不高興的事情可以不受。這事情真是妙!但是,不學佛法的人不能,沒這個能力,你都得接受;把大糞放在你頭上,你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但是佛法不是,佛法,你能不受,不受一切法得阿羅漢。所以從經論上看,當然,我個人很久很久才知道這件事:能夠不受。除了學習佛法,「不受」這兩個字是認識,怎麼叫不受?始終是不懂。這是長爪梵志和佛辯論:「我不受一切法為宗」,我看了多少遍,也不懂這個不受,不知什麼意思。這裡面說受此苦樂,什麼原因受此苦樂呢?

  「謂由先業因,或由現在緣」,由過去世的業力為因緣造成了這種境界出現了,出現了,你就得受,不受也得受。這個聖人得了聖道以後,他過去的業力──就是到三惡道的業力是沒有作用了,聖人決定不到三惡道去;但是過去有的業力在人間、天上,你還是要受,還是要受。「受」,就是這種由業的力量使令這果報出現了,與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了,那麼這件事就好了,就是辦完了;但是聖人本身能夠不受,還是能不受。這樣說,業力還是有因果;可是聖人,有等於零,有即是無,有即是空,那也就是沒有受。

  說是那個叫野狐禪,『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用個『落』字,那個筆者用個『落』字。那個百丈禪師那段因緣,『還落因果也無?』其實明白一點說,就是受的意思:還受因果的報應嗎?大修行人還受因果的報應嗎?這個野狐,他說是迦葉那個時候的比丘,他的徒弟、他的學生問他:『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那麼他自己回答說:「不落因果!」。大修人做了錯誤的事情沒有果報、不受果報。因為他說錯了這一句話,所以,以後就墮了狐狸了。現在問百丈禪師,百丈禪師講《金剛經》的時候,牠天天來聽經,有白鬚的老翁天天來聽,最後講完了,別的人都有散會了,他不走。他就問這個百丈禪師,百丈禪回答說:「不昧因果!」。這個「不昧」,就是不糊塗,就是明白因果。明白因果,明白是善得善報,惡得惡報。但是究竟是還落因果、不落因果呢?這個回答沒回答。只是說:我不糊塗,我知道。所以明白點說,還是有因果。所以,有修行的人也是有因果;不過是不到三惡道去,只是在人間、天上也還是受報。受報,受即是不受。你看這個《阿含經》會看到一些事情,大乘經裡面不大容易看到,那些大阿羅漢:像那個阿麴樓陀,就是阿那律尊者是大阿羅漢,他不是一般的慧解脫阿羅漢;是俱解脫阿羅漢,他病痛,痛得非常的厲害呀!這麼形容。別的阿羅漢比丘來問他的病,問:「你這個病,是不是很痛?」他說:「很痛、很痛。」我們說:「你給我加持、加持啊。」唉呀!這是密宗的這些修行人用這個詞句,也是有這件事;但是真實的果報,阿羅漢都不能免哪!何況我們這個凡夫!但是,和凡夫不同,聖人受果報的時候和凡夫不同,就是他的心還是沒受。因為他的心能入於第一義諦,所以,這個世俗諦的境界,在他來說就是等於零了,就不能影響他。若是你沒入聖位的人,那不行,那是不可以!你沒那個境界,就是這個箭射來了,你躲避不了,非要受不可!

  所以說:謂由此業因,「或由現在緣」。那個野狐這話,還沒說完。我認為他也是有修行的人;但是沒有入聖位,而且是有錯誤的事情。有錯誤的事情,他的弟子就問他:『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這樣問他。他說:「不落因果!」所以他就是墮落野狐。所以,他那個業力──那個錯誤的業力,使令墮野狐了;但是,這個修行的力量使令他有點神通,墮落狐狸能變成人身來聽法,這還是有點神通的,和一般的狐狸不同,還是不同的。

  我看那個清乾隆,清朝乾隆,他那個宰相是紀曉嵐?是誰?叫什麼名字?他那個筆記本上也說一些狐狸的故事。那狐狸牠在鬧事情的時候,非常的有學問的呀!說話就不是一般人能說上來的呀!那就是你前生是一個讀書人,也可能是做過事情的人,做錯誤事情了,他的權利大,做錯誤事情 ,誰也不敢碰他,但是因果還是不饒恕你的,那麼他就是墮落狐狸了。墮落狐狸,前生讀書,這個書還沒有忘,他還是能講、會講話,會有這些事情。所以這個事情,你若是在家、一般沒有學過佛法的人,很難解釋。這個狐狸怎麼這麼有學問呢?他有神通,你很難解釋;你若是依佛法看,這事情沒有什麼難解。

  說「受此苦樂,謂由先業因,或由現在緣」。這底下事情還好多,就講到這裏。

scotty 2007-09-10 05:45 PM

[quote=non;1799716]為甚貼"什麼是苦呢?"
因為修行方法.. 四念住或稱四念處~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我們這個世界眾生都具備這些苦的,芸芸眾生裡頭也有聖人示現..

不過你不知道的.. 現在很多自稱古佛.菩薩再來.. 那都犯了大妄語戒,楞嚴經卷六有提到


清淨明誨章裡 前面說了淫.殺.盜~ 這是第四個的"大妄語" 全文內詳

不明白可以用 http://ft.amtb.tw/ 查詢

[quote]




還是謝謝你的資料
可惜我還是看不到你對我困惑的解答

"那,他是否還受娑婆之苦?
若受,是為何?

若不受
那與信仰佛法與否,有何關係?
我們該說他的”友愛、行善”就行是佛法嗎?
但他實不知佛法為何
且佛法之起,實在他身後"


我想
我還是替你回答吧

佛法非法

記住上面這四個字
如果你真的是修佛法之人
如果你對佛法真的有所體悟
那就不該只是貼許多的文章

你該做的是弘法
而非是用一般人不了解的方法來傳道
如果你說你還不夠資格弘法
那就表示你的佛法的基本體悟還沒有
那麼,對於你回答不了我的困惑
我便不會再請益於你

好了
現在請聽我一席話
然後找個時間請教自己的師父
看我說的是不是胡說

為何佛法非法
佛法,講求的是運行的理
他不是一個特有的法
而是一個洞悉萬物運行之理的探究
佛的本意
是探尋運行之理
以求渡化眾生免受苦行

而佛法源於
佛法希望人們行善
以免輪迴之苦
按天行地轉之理
只要行善有餘,便能免除輪迴之苦

而善
本為人皆有之
所以不論人是否知曉佛法
只要他能有善念、行善行
他一樣能如佛法所說免輪迴之苦
因為佛法說的,只是一個理,而非是只有信佛法才能免其苦
佛法說的苦,也只是為世人所受之苦做分類
而非是個設置一苦,讓眾生去嘗

佛法只是解釋一個理
所以
佛法非法
信佛與否,根本不是行善的唯一

那為什麼有大師說不信佛法就無法免受輪迴之苦呢
這是因為這些大師認為
佛法完全闡釋了人受輪迴之因
所以大家都要了解、相信佛法
如果不信,就是不了解、不相信輪迴
不信輪迴,就不會行善以避苦
那麼這些人就無法免受輪迴之苦

修佛法之人
心中都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那就是沒有"唯一"
佛不是唯一的真神
佛法不是唯一的真法
上師不是唯一的真人

時時行善
常常勸人行善
就是一種弘法

也許你還不了解
替人解對佛法的困惑也是一種弘法
只是這涉及佛法裡的一些理論
所以對佛法有相當了解的人
才有辦法透過佛法
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為大家闡述

如果只是一直貼其他大師說過的話
自己卻無一番體悟而用自己的話來說明

那我想,你乾脆直接叫我去看佛經就好啦
也不用費心轉貼了

anotherlevel 2007-09-11 03:00 AM

[quote=scotty;1804244][quote=non;1799716]為甚貼"什麼是苦呢?"
因為修行方法.. 四念住或稱四念處~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我們這個世界眾生都具備這些苦的,芸芸眾生裡頭也有聖人示現..

不過你不知道的.. 現在很多自稱古佛.菩薩再來.. 那都犯了大妄語戒,楞嚴經卷六有提到


清淨明誨章裡 前面說了淫.殺.盜~ 這是第四個的"大妄語" 全文內詳

不明白可以用 http://ft.amtb.tw/ 查詢

引用:





還是謝謝你的資料
可惜我還是看不到你對我困惑的解答

"那,他是否還受娑婆之苦?
若受,是為何?

若不受
那與信仰佛法與否,有何關係?
我們該說他的”友愛、行善”就行是佛法嗎?
但他實不知佛法為何
且佛法之起,實在他身後"


我想
我還是替你回答吧

佛法非法

記住上面這四個字
如果你真的是修佛法之人
如果你對佛法真的有所體悟
那就不該只是貼許多的文章

你該做的是弘法
而非是用一般人不了解的方法來傳道
如果你說你還不夠資格弘法
那就表示你的佛法的基本體悟還沒有
那麼,對於你回答不了我的困惑
我便不會再請益於你

好了
現在請聽我一席話
然後找個時間請教自己的師父
看我說的是不是胡說

為何佛法非法
佛法,講求的是運行的理
他不是一個特有的法
而是一個洞悉萬物運行之理的探究
佛的本意
是探尋運行之理
以求渡化眾生免受苦行

而佛法源於
佛法希望人們行善
以免輪迴之苦
按天行地轉之理
只要行善有餘,便能免除輪迴之苦

而善
本為人皆有之
所以不論人是否知曉佛法
只要他能有善念、行善行
他一樣能如佛法所說免輪迴之苦
因為佛法說的,只是一個理,而非是只有信佛法才能免其苦
佛法說的苦,也只是為世人所受之苦做分類
而非是個設置一苦,讓眾生去嘗

佛法只是解釋一個理
所以
佛法非法
信佛與否,根本不是行善的唯一

那為什麼有大師說不信佛法就無法免受輪迴之苦呢
這是因為這些大師認為
佛法完全闡釋了人受輪迴之因
所以大家都要了解、相信佛法
如果不信,就是不了解、不相信輪迴
不信輪迴,就不會行善以避苦
那麼這些人就無法免受輪迴之苦

修佛法之人
心中都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那就是沒有"唯一"
佛不是唯一的真神
佛法不是唯一的真法
上師不是唯一的真人

時時行善
常常勸人行善
就是一種弘法

也許你還不了解
替人解對佛法的困惑也是一種弘法
只是這涉及佛法裡的一些理論
所以對佛法有相當了解的人
才有辦法透過佛法
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為大家闡述

如果只是一直貼其他大師說過的話
自己卻無一番體悟而用自己的話來說明

那我想,你乾脆直接叫我去看佛經就好啦
也不用費心轉貼了

:on_59::on_59::on_59::on_59::on_59::on_59::on_59::on_59::on_59:

大大啊
其實
佛法
我也不大懂啦
看了莊孝偉的文章
我好像有點懂
又好像有點不懂

我國文濫+沒慧根
不能怪人家書寫的不好

其實不懂
人生也可以很快樂啊
常常來灌水吧
讓佛法的歸佛法
讓虎濫的歸虎濫

:on_33::on_33::on_33::on_33::on_33::on_02::on_02::on_02::on_02::on_02::on_14::on_14::on_14::on_14::on_14:

莊孝偉 2007-09-11 04:54 PM

[quote=anotherlevel;1804489][quote=scotty;1804244]
引用:

作者: non (文章 1799716)
為甚貼"什麼是苦呢?"
因為修行方法.. 四念住或稱四念處~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我們這個世界眾生都具備這些苦的,芸芸眾生裡頭也有聖人示現..

不過你不知道的.. 現在很多自稱古佛.菩薩再來.. 那都犯了大妄語戒,楞嚴經卷六有提到


清淨明誨章裡 前面說了淫.殺.盜~ 這是第四個的"大妄語" 全文內詳

不明白可以用 http://ft.amtb.tw/ 查詢



:on_59::on_59::on_59::on_59::on_59::on_59::on_59::on_59::on_59:

大大啊
其實
佛法
我也不大懂啦
看了莊孝偉的文章
我好像有點懂
又好像有點不懂

我國文濫+沒慧根
不能怪人家書寫的不好

其實不懂
人生也可以很快樂啊
常常來灌水吧
讓佛法的歸佛法
讓虎濫的歸虎濫

:on_33::on_33::on_33::on_33::on_33::on_02::on_02::on_02::on_02::on_02::on_14::on_14::on_14::on_14::on_14:

虎濫好:on_14::on_14::on_14:
真佛法需具備很多特殊條件方能少分理解的[如我般自障兼白癡]:on_14::on_14::on_14:一般人哪有資格學呀:on_14::on_14::on_14:
唐僧:所以說做妖就像做人一樣,要有仁慈的心。有了仁慈的心,就不再是妖了,是人妖。
(小妖開始嘔吐。)


唐僧:人和妖精都是媽生的,不同的人是人(***),妖是妖(***)……
小妖:我受不了啦--!
(拔刀自盡)
唐僧:你媽貴姓啊?
小妖:啊--!
(精神崩潰)

anotherlevel 2007-09-12 01:58 AM

引用:

作者: foolish frog (文章 1798505)
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時我是誰?
先清楚自己是誰
先問問自己有沒有佛
釐清了,想通了,再來談法,談佛
參不透,想不通,法無益,佛無用

推推推:on_53::on_53::on_53:

anotherlevel 2007-09-12 01:59 AM

引用:

作者: scotty (文章 1795655)
的確是如此
佛法本就是集大成
而非是一開始就完備
是經由高僧們不斷推敲的
這段結語倒是與我前面所說的契合
感謝你的補充

另外,悉達多太子原本也是信印度教的
但他對於印度教的一些觀點不能苟同
想要找出能真正幫助困苦平民的真道
所以自創一教

我也受不了印度教的種姓制度...:on_44: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4:02 AM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5,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服務條款』

* 有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嗎?請聯絡本站的系統管理員 *


SEO by vBSEO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