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佛日不可說,仍說法49年,說者自說,悟者自悟。
說者未必能讓聽者能知能解,也未必以為自己已知已解。 一切因果存乎一心,而這個心只有靠自己去尋找。 這一帖中有許多值得看的文章,都是版友辛苦轉貼的, 非常感謝轉貼文章的人,因為這些都是選擇後的菁華, 也是很多人認為好的文章,好的東西才值得和別人分享。 有興趣的人可以一字不漏的看完,也可以選擇自己想看的部分。 |
引用:
我非禪師.. 一非出家;怎能指點你呢.. 二沒持戒 心殺盜淫.. 正因為我沒證量.. 沒證無生法忍;看不見事情真相.. 才會以法師文章依據 即使解了你的問題.. 我依舊還是流轉生死啊;何況我沒能力解.. 法不契機 你說的對,我沒體悟.. 但是你真的把文章看完了嗎? 你對於不自己瞭解的事情下定論..... 然後稱他作"佛法" 該說是我死在文字上呢還是你在謗佛? 對法沒有恭敬心... 怎能受益呢?:on_83: 君以為是隨便貼貼的嗎? 當然是有原則: 引用:
http://www.suttaworld.org/big5-txt/s...in17/index.htm [842] http://book.bfnn.org/books/0015.htm 註解文章 [有幾篇是白話] http://book.bfnn.org/article_46.htm 這次不摘了.. 裡面有你的問題就是.. 我不能幫你看 |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引用:
那狗狗又沒有得罪到誰,幹麻罵小狗狗 何況小狗狗也聽不懂吧!何況這也是造口孽喔! 我是很相信因果循環的,今天罵小狗狗,一定會遭到報應,因為小狗狗沒有得罪到誰,卻無辜的被罵,我想今天換個角度與立場來想,不管是小狗狗還是人,都會不高興吧! |
引用:
版大,您說的很對,我也相信所謂的因果關係 我們會來這世上,說好聽的是修行,說不好聽的是來還債,不管是朋友丶情侶丶夫妻,其實都是有一方在前世的時候欠另外一方的債務,這世要還給對方,所以我看了這新聞,或許也是那小狗狗的前世欠了那個人的債,這世那個人來討債,所以人家都在說,多做好事對得善果,也是這原因,多做好事與多幫助別人,下一世別人就會來報答 |
因緣果是很複雜的.. 因同時是果,果同時又是因...而又重重無盡
以下摘自 佛教常識答問 趙朴初老居士述 5.問:異時的互存關係是否就是因果關係? 答:照佛教的說法,所謂互存關係,都是因果關係。從異時的互存關係來說,種子是因,芽是果,這是異時因果。從同時的互存關係來說,如以老師為主,則老師是因,學生是果;如以學生為主,則學生是因,老師是果,這是同時因果。這當然是簡單地舉例,其實因果關係是極其錯綜複雜的。從這一個角度看,這樣的因產生這樣的果;從另一個角度看,同是這個因會產生另外的果。如某甲,從師生關係看,他是乙的老師;從父子關係看,他是丙的父親;從夫妻關係看,他是丁的丈夫。以甲為因,則乙丙丁和其餘一切都是果,由此而看出一因多果;以其餘一切為因,則甲是果,由此而看出多因一果。實際上,沒有絕待的因,也就沒有絕待的果。世界就是這樣由時間上無數的異時連續的因果關係,與空間上無數的互相依存關係組織的無限的網。 8.問:在當時各教派中,緣起論是不是佛教特有的教義? 答:是的。佛經中說緣起有十一個意義:(1)無作者義,(2)有因生義,(3)離有情義,(4)依他起義,(5)無動作義,(6)性無常義,(7)剎那滅義,(8)因果相續無間斷義,(9)種種因果品類別義,(10)因果更互相符順義,(11)因果決定無雜亂義。這些意義都是不同於其他教派的教義的。 9.問:可否請你把這十一義簡單解釋一下? 答:十一義歸納起來,有四個重要的論點:(一)無造物主,(二)無我,(三)無常,(四)因果相續。 10.問:無造物主是什麼意思? 答:是否定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即十一義中的「無作者義」 。因為既承認「諸法因緣生」,就不能承認有個獨立的造作者。任何一個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個緣都是緣起的,因又有因,緣又有緣。從豎的方面推,無始無終;從橫的方面推,無邊無際。由此而得出結論:沒有絕待的一個因。緣起論者,不僅應當否認「從口生出婆羅門」的人格化的造物主,而且也應當否認作為宇宙本源的理性化的存在。從另一方面說,緣起論者固然不承認有一個絕待的第一個因,但同時又反對認為一切出自偶然的觀點。他主張任何現象的生起,都不是無因的,而是受必然的因果律支配的,這便是「有因生義」。 11.問:照你這樣說,佛教很像是無神論,但是何以佛教寺廟中又供有很多的神呢? 答:我前面說過,佛教並沒有否定婆羅門教的神祇,只是看做是一種眾生,後來有些神祇被吸收到佛教中來成為護法神,這是一方面情況。另一方面,也應當承認到後來佛陀被神化了的事實。但是根據佛教教義,佛不是造物主,他雖然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但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禍福,佛也是受因果律支配的。 17.問:什麼是「因果相續」? 答:因緣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滅無常的,而又是相續不斷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後後生起,因因果果,沒有間斷,這是就豎的方面來說的。從橫的方面看,因果的品類有種種無量的差別。種種品類差別的因果關係固然錯綜複雜,但其間又有井然的法則,一絲不亂。一類的因產生一類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與果相符,果與因相順;一類的因不能生另一類的果,如種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佛教認為因果的法則是決定的,雖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也不能加以改變的。這就是「因果相續無間斷義」、「種種因果品類別義」、「因果更互相符順義」和「因果決定無雜亂義」的簡單解釋。佛教把主張「現象滅了就不再生起」的見解叫做「斷見」,也是反對的。關於因、緣、果的分析,佛教有六因、四緣、五果等說法,這裏不一一介紹了。 18.問:關於上面所說的有關緣起的理論有什麼經論可供研究? 答:佛教經論談緣起道理的地方很多,如上面所說的十一義,出自《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玄奘譯) ,可以一看。又玄奘譯的《俱舍論》和鳩摩羅什譯的《大智度論》裏有關部分,也可以一看。 19.問:聽了你根據「無造物主、無我、無常、因果相續」四個論點來說明緣起十一義之後,對於緣起的理論,大致有所瞭解。是否可以說這就是佛教對於宇宙萬有的解釋? 答:四個論點實際只是兩個論點—-「無常」和「無我」。 「無常」就是生滅相續,它不僅包括「剎那生滅」的意義,而且包括「因果相續」的意義。「無我」就是沒有主宰,沒有一身之內的主宰,也沒有宇宙萬有的主宰。所以無造物主的意義,實際包含在「無我」裏面。「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佛教對宇宙萬有的總的解釋,也可以說,是一切法的總法則。所以「無常」和「無我」的教義被稱為「法印」。 24.問:這是不是一種否定一切的懷疑論? 答:為了便於判斷,需要再作些說明:(1)一切法空的理論是建立在一切法互相依存的因果律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它不是否認因果律的。(2)這裏所說的空,不是空無之空,它是絕待的,不能認為是有,也不能認為是無,不能認為是生,不能認為是滅,一切經驗上的有無、生滅、來去等等概念都說不上,不是我們的覺知分別所能得其實際。所謂非有非無,非生非滅,一切皆空,所以說是「空不可得」。(3)對於事物的認識,龍樹說有二諦,這是就一件事物的兩面來說的:從現象來說為世俗諦(相待的世間真理),從本質來說為第一義諦(絕待的真理)。從世俗諦來看,宇宙萬有,無量差別,種種相狀,種種功用,種種生滅、來去、同異、是非、得失等現象和因果關係,歷歷分明而有;從第一義諦來看,雖有萬象差別,而當體空不可得。空與有在因緣所生法上是統一的,因此世俗諦與第一義諦是二而不二的,這便是「不壞假名,而說實相」的道理,這也便是龍樹的「中道義」。 |
引用:
0 狗狗怎麼沒跑.. 是睡了呢? 還是對人很放心? 1 肇事者是鄰居.. 那很有可能對此狗or鄰居[或積怨已久?].. 那一切就很合理 2 他從小受的教育就是那樣.. 先人無教;長輩的錯...... 3 他真的不知道有狗~不是故意的..... 這還是問住在附近的人會比較清楚.. 4 這則新聞透過媒體引起許多人的慈悲心.. 也是有功德的[只是小.. 因為是負面教材] 現今傳媒力量很大的.. 可以正用也可以反用; |
引用:
那許多狗狗被像皮圈套住嘴巴呢? 這也是空虛的? 我就親眼看到過 有人用腳狠狠的踢一隻睡在路邊 的流浪狗.. 牠又沒擋路 更沒礙事 他居然從旁邊走過時,狠狠的用力 踢牠... 這種人,這社會上有很多! 所以.. 原 po 的文章內容,也不是 不可能的.. |
引用:
有畫面如下: http://forum.slime.com.tw/thread213963.html 剛好有人貼這段影片 這則討論貼在寵物區,我看到的新聞畫面就是這則影片 狗和人相處久了,會降低對人的戒心,就是想不到會有人來傷害牠。 |
引用:
或許牽強了但是你應該懂我的意思.. 並沒說他無罪~ 人都是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 希望法官有適當的判決.. 能讓他醒悟醒悟; 可惜的是寵物主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原諒他.. |
引用:
會有這種舉動的人,都是因心理不正常! 今天會對狗這樣子,不難明天不會對人! 這種人受到判決是一回事,但重要的應該 是要給他完整的心理治療! 否則未來還是 會再發生同樣的事件的... |
引用:
斬業不斬人 佛碟 不由分說 :on_53::on_53::on_53: |
看了莊小偉分享給我的釋家摩尼傳 看了幾話就覺得好羨慕他喔 有錢有權就算了 拋家棄子還不會被自己的老爸追殺變成全民公敵 就算是現在的王子都沒有這麼自由 更何況以前印度教的種姓制度... 我只能說真有他的 我覺得我要是好好了解一下釋家摩尼的話 應該也可以寫出一篇動作諜報劇情的出家過程 話說遠了 反正看了莊小偉分享的文章 我真的有一種體悟 那就是你要是有錢多到不知道怎麼辦 對黑暗的權勢也沒有興趣 對家庭的敬老 夫妻的溝通 子女的教育 只想點到為止就好 也不擔心生活所需的來源 請參加佛教 簡稱 million income club 像我這樣的窮人 年所得扣稅之後看有沒有60萬 每天都在跟錢作掙扎 今天得過且過 不知明天有禍沒禍 女朋友把你當召喚獸 老婆沒說的不能不懂 你說的不知道老婆懂不懂 兒子愈大愈像自己有的缺點爾以 身邊都是一些 說了不聽 聽了不懂 董了不作 作 又做錯! 錯了不改 改了不認 認了又不服 不服 卻又不說的的刁民的人 如果你要的不多 只想要平安喜樂的過一輩子 就來信基督吧 連宗教也有M行社會 真是感嘆啊 話說回來 從教主的世俗身分就可以看出差別了 一個是王子 一個是木匠的兒子 拿什麼比 真的是小弟弟比雞腿 沒得比啦 :on_34::on_34::on_34::on_34::on_34::on_34: |
動物討論區有影片可看:on_69:
|
引用:
難找啦 把連結貼上來啦 :on_07::on_07::on_07: |
引用:
:on_74::on_74::on_74::on_74::on_74::on_74::on_74::on_74::on_74::on_74::on_74::on_74::on_74::on_74::on_74::on_74::on_74::on_74::on_74::on_74: |
引用:
你是不是那種碰到鬼,就趕緊很唸阿彌陀佛驅鬼的人呢? 我謗佛? 也許你該考究一下 佛教的創始人 是否有定下諸多規矩要修佛法的人遵守? 是否有說要恭敬才能受法? 你是不是能夠了解 你現在所修習的這些 是後人對佛教創始人所講之法的推敲 他們說的,真的是佛的本意嗎? 你如何能知? 佛法的研究可說是百家爭鳴 他不似回教 只有一阿拉真神 大家讀著可蘭經上所規範的事項,以此為依歸 只要是有分裂的教 在學理上都有分歧 大乘與小乘對因果論的看法就不盡相同了 那誰才是對的? 世界最大的宗教-基督 都會由教宗定期召開會議針對聖經的詮譯做一統合的修正了 你可以說我不了解佛法 而你又說你沒體悟、非禪師 那你如何能這樣否定我呢? 我不會想跟你玩文字遊戲 只是請你別右一下說我不懂法,左一下自己沒資格論法 如此之矛盾 想說就說 這才是討論的本質 如果欲言又止賣關子 這樣如何讓人信服 也許 你知道我以前在時事區常常唇槍舌戰 只是我一直以來 就不能接受話說一半就以"別人在玩文字遊戲"、自己卻提不出力論的方式回文 我可以接受我錯,但前提是對方說的話能讓人信服 還有,我想你讓會我的意思了 我並不覺得你隨便轉貼 就像是學校的報告一樣 引經據典是很平常的方法 但主要還是自己的話,用經典來佐証 而非是一味的照貼原文 沒有自己的思想 那這樣,我直接看經文就好了 又何必與你討論呢 |
引用:
佛法是講究身心實踐的:on_14::on_14::on_14: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彌勒頌曰﹞ 渡河須用筏 到岸不須船 人法知無我 悟理詎勞筌 中流仍被溺 誰論在二邊 有無如取一 即被污心田 佛法,只是幫助我們去體悟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因人而異 已經自覺圓滿的人把佛法當做是渡河的小筏來比喻 當你在此岸時,人生很迷罔,你要渡過茫茫大海去找真實的人生 此時佛法就是你渡河的小舟小筏,當你找到人生的彼岸 這個小筏也就可以捨棄 老人家打字吃力:on_58::on_58::on_58: 只好引一篇供獻給您:on_28::on_28::on_28: 為什麼信佛呢? 引用 http://diary.blog.yam.com/fyartist/trackback/3908547 為什麼我會開始信佛呢?一直以來我以為是因為從佛法中,我找到了一直困惑我的問題的解答 不過今天,我突然有另一層的體會 佛學是一門實踐學,他所講的是一種實際可以體會的經驗 這就有點像是以前在上數學課 課堂上,覺得老師講的很有道理,公式的推導一步一步很清楚 可是輪到自己解題時,就會卡在那邊 因為我們只是看老師把這個演算的過程展示一遍 可是自己沒有去思考去體會這個過程,所以就沒有辦法如同老師一般 所以如果沒有很真實的體會,很多道理都只是聽過,覺得有理 可是沒有真實的感受 佛法是立基在一個真實體驗的層次來說 所以為什麼我能這麼快的打開我的心胸去接受他,大概也是如此吧 因為我確實感受到了佛書上所描述的狀況 這種真實感,有真正感受的人最知道 就像一盆水,你說這盆水好冰,可是有多冰呢? 我知道這盆水是冰的,可是不論你怎麼描述,都不如親自體會來的真實 所以佛法是真實不虛假的 每個人雖然成長的過程不一樣,背景經歷也不同,民族語言不同 但總是有共同的人性,這種共同的人生經驗是每個人都有的 也許你會說,可是我看佛書怎麼沒有什麼感受 這有時是因為你心裡的成見,心底已經不認同,自然無法平心靜氣的來讀 有時是因為語言上的問題,有些佛書比較文言文 而有些是因為你沒有好好認真感受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真實的感受自己的人生,那你決對會認同佛法所說 因為這是騙不了人的,它能那麼確實的描述你對人生的感受 那就不只是學問或是知識了 佛法是由一位位曾經透過自我實踐,達到人生圓滿境界的人所傳授的 是這些人共同的人生歷程的記載 只要你願意一步一步的照著前人的經驗來實踐 每個人都能有所成就,這就是佛法最偉大的地方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共通的人性,這是跨越種族、語言、宗教性的 所以,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人生的實踐守則 相信我,只要你肯試著去了解試著去做,你的人生就能改變 靠自己就能提升自己,何樂而不為? |
認同scotty的說法,也認同莊孝偉的說法。
曾看過佛印和蘇東坡的故事,佛印心裡想的是佛,看到的一切即是佛;蘇東坡心裡想的是屎,看到的就是一坨屎。見佛是佛,心裡想的對照出來就是做為。 現代人講動機造成結果,心理學上信念影響一個人,用一個故事說明:外國文獻上,有一輛即將啟程的火車,有一節車箱是冷凍車箱,專門運送需要冷凍的食物,某日有人急忙中跳上火車卻發現上了冷凍車箱,門已經關上火車也啟程了。他大聲求救卻無人聽的到,慢慢的他感覺到愈來愈冷,用僅存的一點意志寫了一封短信和家人告別。火車抵達終點後,車掌才發現有人死在冷凍車箱,症狀就是凍死的。問題是那天的冷凍車箱是故障並無冷凍功能,他的死因令人想不透。後來的人研究才發現信念影響人的腦部運作,他堅信自己會凍死就真的凍死。 信仰也因為人們相信,才有那些無法理解的神蹟,不論任何宗教都是勸人為善,所以,只要相信的人動機是善的,得到的結果也是善的。 註:在這版發覺很多高手深藏不露,博學多聞,希望能和愛看書的版友以書會友,我在i-reading及aNobii都有線上書櫃,如果你也有設線上書櫃,歡迎在書櫃上加我為好友。 http://blog.xuite.net/jiiggl/blog (書櫃連結網址) |
to scotty:
辯贏了我不會得到什麼.. 沒能力是真的! 我還是有我執.我所.. 一介凡夫 只是提供資料給各位而已.. 取捨在你! 說論證那是沒資格的.. 僅一朵花~心都會動了 談論證.. 個人以為那是如如不動的人的境界 《金剛經》:「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我是信佛的.. 目前只是依聖言量 我沒智慧 不能解你疑,這是我的錯 當各宗教的領導者見面的時候.. 我想是不為會有衝突的.. 因為他們懂得包容跟愛 換言之;那身為教徒的我們又何必輕視對方呢? |
to scotty:
戒定慧三學不明瞭... 你絕非佛教徒! 原來如此... 那前面說的會排斥也是正常;是我沒發現.. 如果不排斥中國的文化.. 儒可藉弟子規入門 道可藉太上感應篇 文昌帝君陰騭文入門 不管是什麼學問.. 少了誠敬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學生對老師這是基本的吧;任何宗教都一樣 還希望你別因人而廢言>_< 關於佛法我有找到一些方向.. 可能是你需要的 在回覆之前的文章時.. 隱隱感覺到你似乎不明白什麼是三皈依 佛在世的時候成為弟子都是三皈跟五戒一起受的.. 後來的人根器慢慢差了才分開受... 雖然你不一定是佛教徒.. 但這對瞭解什麼是佛法多少有幫助的.. 詳說:皈依三寶的意義 聖嚴法師 [***強力推薦] 簡說:http://blog.sina.com.tw/alanwang29/a...7&entryid=3975 另外;這個能推敲與所推敲的"心" 並不是真心~犯了 認"識"為心的毛病 楞嚴經上有細講 ;下面連結提供給您參考 http://book.bfnn.org/books2/1896.htm 之前說謗佛這事.. 請收pm 內詳 以上資料現在才給你.. 還請原諒~弟煩惱眾多智慧淺薄無法馬上回覆..後來因緣際會才得到資料 且我自己有解行不一的毛病...... 就像今日事今日畢這句話 3歲娃兒說得出,近百老人不一定做得到;知跟行程度由此略見 --------------------------------------------------------------------------- 149樓這篇 再引一次玅境法師的結論 引用:
好像感冒得吃感冒藥.. 你吃破傷風的藥是不會好的:on_22: 以下引自瑜伽師地論 > 卷第三 > Tape 38 玅境長老講 [電子書] 我們也沒有學《中觀論》,這個系統的經論沒有學,我們也沒有學習唯識的經論的系統,一開始就聽講《起信論》、講《法華經》、講《楞嚴經》,心裡面很平靜,很快樂。但是聽人說,支那內學院王恩洋、呂澂這些人和傳統佛教的老法師打筆仗,說:「《楞嚴經》不對!」呂澂寫出來一本書叫《楞嚴百偽》,就是有一百條,舉出一百個理由說出《楞嚴經》是假的。哎呀!這個心裡面很不舒服,感覺到為什麼這樣?你若學過了唯識的經論,你才知道有問題,才知道這件事。我們沒有學的時候,這常住真心很好嘛!當然,佛法裡面本身有不同的想法、有不同的思想,思相上就是有點衝突。衝突,就提出辯論;辯論也沒什麼不好,明辯也是很好。 所以晉朝的道安法師他讀《般若經》,他講《放光般若》,還有講什麼?有時候,那句話不知道怎麼講?沒有辦法!那麼就想要去見彌勒菩薩來抉疑,這個道安法師;這是很久,中國古代的大德。後來到了隋唐之間,我們的玄奘大師也是,學習《攝大乘論》,又學習《成唯識論》、《俱舍論》、學習《大般涅槃經》、《地論》,也是有疑惑;疑惑,就想要到印度去。有疑惑呢,他就說不能容忍這件事,就要到印度去取經,到印度去拜見那些大德來請問。我認為這個認真的態度是對的!感覺有衝突的時候,按住它,不要講,就算了。別人講的時候,「你不要講!大家都不要講!」不是太好,還是討論一下好。討論一下,如果你讀經論讀得更多了一點,就明白了,這個問題就明白,這個疑問還是能明白的。 我想我們……,這個佛教是發揚在印度,印度有這麼多的大德,佛說的這麼多的經論,我們到中國來以後,我們中國人發覺這地方有問題,印度人不知道啊?佛不知道啊?所以經論裡面都解答了這些問題。但是你只讀這一部經論啊?就不行!你就不知道。你要多讀才可以。除非你要這樣子:「我就念阿彌陀佛,我不要讀書了,我就求生阿彌陀佛國」,那也是可以。但是佛法要住持下去,問題是要解決的,不然怎麼住持下去呢?你本身就有問題嘛!你就疑惑了。所以若想要做大法師,你就是要廣學;你若做小法師,那不要緊。 |
補充資料 瑜伽師地論 > 卷第二十 > Tape 238 [電子書 - 修所成地]
妙境法師講 何等名為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治七法? .......七、於不應思處,強攝其心,思擇諸法。 這是第七種過失。於不應該思惟的地方,你偏要勉強自己去把心收回來,去思惟觀察不應該思擇的事情,這也是對於修止觀有妨礙的。看這個《披尋記》。 《披尋記》七二八頁: 於不應思處強攝其心等者:《顯揚論》說:有九種事不可思議:一、我,二、有情,三、世間,四、業報,五、靜慮者境界,六、諸佛境界,七、十四不可記事,八、非正法,九、一切煩惱之所引攝。(《顯揚論》十七卷七頁)如是九事,應知名為不應思處。若強攝心方便思擇,障入現觀故。 「於不應思處強攝其心等者:《顯揚論》」,《顯揚聖教論》上說:「有九種事不可思議」,你不可以去思惟觀察的。那九種事?第一個是「我」,第二個是「有情」,這兩個其實都是「我」。這個「有情」這是玄奘法師的翻譯,若是鳩摩羅什法師就是翻個「眾生」。那麼「我」是總說的,這個「有情」也是「我」,約另一個意義來說明這個「我」的相貌。就是他有眼、耳、鼻、舌、身、意,眼識、耳識、鼻識……的分別,這都是「我」的體性發出來的作用,也是「我」。這兩法呢,你不應該思惟。 這個在《顯揚聖教論》上說出個理由,為什麼不應該思惟呢?因為「無自相故」。「我」和「有情」沒有它自己的相貌,你思惟什麼呢?無所思惟。你若執著有一個東西,有一個「我」、「有情」的體性,這是不符合法的,不符合三法印。那麼應該觀察是「無我」、「不可得」也就沒有「我」的思惟了。 「三、世間」就是這個宇宙的情況。這個宇宙的情況,《顯揚聖教論》上的解釋的理由就是它是現成的,現成的事情你不需要思惟。其它的地方也有說是這個世界是不可思惟也不可思議,有這種說法。 「四、業報」,這個「業報」,我們造了業,由業會得果報這件事也不可思議。為什麼不可思議?就是甚深故不可思議,其義甚深不可思議。這個業力,這個人造了這種業力會得到一個毒蛇的果報,這件事是不可思議。 「五、是靜慮者境界」,就得到四禪八定的人,他的心裡面的境界也是不可思議的,也是甚深不可思議。 「六、諸佛」的「境界」,也是不可思議。這在《阿含經》裡面的確有這個說法,諸佛的境界不可思議。 「七、十四不可記事」,十四個不可記事也是不可思議。十四個不可記事是什麼事呢?就是這個世間是常、是無常、是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這是四個了,這是約過去世說的。約現在世說呢,說世間是有邊、是無邊、是亦有邊亦無邊、是非有邊非無邊,這是約現在說這四個,加過去的四個是八個。另外還有四個,就是說如來死後是有、是無、是亦有亦無、是非有非無,這個《大品般若經》是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這麼四句。三四一十二,這十二句。另外還有一個兩句,就是這個我和五蘊「是一」是一句,「是異」又是一句,這兩句加起來就是十四句。這十四句也是不可記的。 它那上面說一個譬喻呢,譬如說有人問:「石女兒是黑的?是白的?」這個事不可說。因為根本沒有石女兒嘛,沒有石女兒你說「石女兒是黑是白?」這是戲論。這裡面說這個十四不可記事有這樣意思。 「八、非正法。九、一切煩惱之所引攝」。這個「非正法」就是不是佛法,就是外道的邪知邪見的這個法。這是你若去思惟這些事呢,「能引無義」,就是沒有價值、沒有功德;你思惟這件事,不值得思惟。「一切煩惱之所引攝」的這些煩惱的境界,你思惟煩惱的境界也是能引無義,能令你有過失,所以也不應該思惟。這是在「(《顯揚聖教論》十七卷七頁)。 「如是九事,應知名為不應思處。若強攝心方便思擇,障入現觀」,有什麼不好呢?你若勉強地去思惟去,能障礙你得聖道,能障礙你得初果,障礙你得無生法忍,所以是有過失,所以不應該思惟。 巳三、釋 如是七種,是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對治法,極能障礙修所成慧俱光明想,令修所成若智、若見,不清淨轉。 這是第三科「釋」,前面這個「修慧俱法」,第一科是「徵」,第二科是「列」,現在第三科是解「釋」。 「如是七種」,像前面所列出來的七種這個所對治法,這「是修所成慧」在一起的「光明想所對治」的過失。這個過失「極能障礙修所成慧俱光明想」,它能障礙你這個修所成慧的光明想。這就是互相障礙;就像那個欲能破壞定,定也能破壞欲,它們兩個是不共存的。現在這裡也是一樣,你若有這七種過失呢,能障礙你修所成慧的光明想,但是你若把這個修所成慧的光明想提起來也能破壞這個過失,就是這麼意思。 若是你有這七種過失呢,「令修所成若智若見,不清淨轉」,就是不能夠清淨、無過失地活動。「清淨轉」就是沒有過失,「不清淨轉」就是有過失的活動,這個修所成慧的光明想就是不如法了,就有過失了。 --------------------------------- 其中十四個不可記事,有十四種事,若是去請問佛,佛不會回答,我們也不應該思惟。 |
這有一例.. 佛教經典校勘 ~金剛經校勘記 江味農居士著
-------------------------------------------------------------------------- 引用:
以下出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佛學集成辭典下載 引用:
引用:
引用:
引用:
引用:
引用:
須菩提;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之人 須菩提"白"佛言;白為表白之義 無為法;無因緣造作的理法,也就是無生滅變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智名,華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法相;諸法一性而相萬殊,由萬殊之相以言法,故曰法相。 佛學集成辭典下載 http://www.budaedu.org.tw/fo-dict/ 佛光大辭典線上簡易查詢 玅境法師 演講檔下載[般若] (該網站也有提供其他法師的演講錄音) http://www.budaedu.org/ghosa/L00066/C006/ -------------------------------------------------------------------------- 關於末後的四句偈補充些資料: 淨空法師傳授般若觀空 徐足之 現通行《金剛經》譯本,為鳩摩羅什大師所譯,其中“四句偈”,羅什大師譯云:“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宋朝時候的人常稱“六如”,大文豪蘇東坡還以六如作為客堂名字,所指六如就是“夢幻泡影露電”。 淨空法師在《<金剛經>講記》中,教我們如何依《金剛經》“四句偈”而觀般若空相。 般若空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麼呢? 佛說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我怎麼不知道? 我要怎樣才知道呢? 佛教我們:應作如是觀。 可是,觀空很難,因為空也是空,我怎麼才能觀到實相(真相)呢? 佛教我們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佛以這些比如,描述宇宙人生真相,可我一下子看不出來,怎麼辦? 佛教的辦法是:應作如是觀。 淨空法師說,如此反復,時時觀照,境界慢慢就提升了。 近讀宋朝洪邁《容齋隨筆》,洪邁談到,他博覽多種《金剛經》譯本,發現四句偈中的“六如”,夢幻泡影露電,原本是“九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或,暗翳燈幻露泡夢電雲。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云:“ 一切有為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唐沙門義淨的譯句與菩提流支相同。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云:“ 如如不動,恒有正說,應觀有為法,如暗翳燈幻,露泡夢電雲 。” 唐三藏玄奘大師譯云:“ 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 學佛“四依法”中有“依義不依語”,《金剛經》譯本中有“六如”和“九如”之別,皆是比方,並非六字或九字可以說盡。 常觀人生如夢,也能體會空相之一二。 淨空法師1995年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講《<金剛經>講記》,長達256個小時。 淨空法師提醒我們:佛講金剛般若波羅蜜,是我們自性的金剛般若波羅蜜。 用這種態度來學習來修學,那個味道就不一樣了,受用不相同了。 --------------------------------------------------- 羅什法師是採"意譯" 其他法師是採直譯.. 所以文字上有所不同 |
以下摘自 建立慈氏學的人:訪韓鏡清教授 主站
記者:改革開放以后,國內的佛學開始繁榮起來,作為老一輩的學者,你在這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翻譯了不少著作,培養了不少學生。從世紀的眼光來看,你覺得這個世紀的佛學研究應該怎樣評價,未來的佛學研究會朝哪方面發展? 韓鏡清:過去佛學發展有很大的問題,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字結構方面。一是理論結構方面。前者主要在翻譯上出現了問題,后者是對教義的解釋上有問題,所以必須把過去錯誤有所更正。才能使大乘佛教重新興起於世界。 在亞洲國家,日本比較注重歷史、梵文的研究,並在這兩方面對中國的佛教研究有過影響。但是日本的佛教根本上還沒有離開中國的佛教,仍受中國佛教的影響。日本對真正大乘佛教理論並沒有真正認識,現在大乘佛教真正理論在慈氏學開發上,應該注意三自性,什麼是遍計、依他、圓成等問題,必須嚴格認識清楚。歐陽大師《晚年心得》講了兩句話:「萬事東風吹馬耳,一園春色寄猿心。」諸法有它獨到的地方,大氣滂薄,有氣魄,對學問歐陽有特別的見解,兩句詩說明什麼事都跟□心有關系。古人有修養的,像王陽明等「非談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與后來禪宗大師不在之下。對大眾來說,什麼是有,什麼是無,必須尋求一個最后的解決不可,所以重新好好認識三性的問題。不要隨便談,因為隨便談很容易把有無的概念弄亂了。從我的認識來看,中國佛教的第三個一千年最重要的仍是開發慈氏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第4期(總第24期) -------------------------------------------------------------------------- 韩老說法 http://www.mldc.cn/hlsft1.htm |
路過 ~ 路過 ~
這一樓都是高手中的高手 我這只會裝瘋賣傻的人 還是趴低一點 ~~:on_74: :on_14::on_14::on_14::on_14::on_14: |
修身養性一下
:on_42::on_42::on_42::on_42: |
今天是: 2007年10月20日 星期六:on_14::on_14::on_14: 玫瑰人生 ![]() 該你多少在前世 如何還得清 這許多衷曲 這許多愁緒 為了償還你 化作紅豔的玫瑰 多刺且多情 開在荊棘裡 你又是該我什麼 在某一段前世裡 一份牽記 一份憐惜 所以今世裡 不停地尋尋覓覓 於是萍水相遇 於是離散又重聚 我心盼望 讓濃情一段 隨時光流遠 再回到開始 我心盼望 讓前世情緣 延至地老天荒 到無數的來世 莫忘記 就算在最冷暗的谷底 只要你 將該我的還給我 我也以 最熾熱的還給你 此情不渝 |
善善惡惡 善惡善惡
|
莊董.....
我也很喜歡說 這首歌 我曾經用來把妹過...^^ll 雖然沒成功 ^^ll |
引用:
提起才是大丈夫:on_61::on_61::on_61: 善善惡惡 善惡善惡:on_02::on_28::on_79: 引用:
悲歡歲月 作詞:陳樂融 作曲:譚健常 編曲:譚健常 樽前月 階前葉 歷經幾番容顏 誰在低迴 誰能挽回 誰能留住你到永遠 風裡煙 夢裡緣 曾有多少纏綿 來時無聲 去時無痕 不敢提起你的諾言 用十年換得一夜 傾所有思念 再無法燃燒一遍 用十年換得一夜 只為一瞬情緣 相思歲歲年年 愛成怨 鬚成雪 看遍世間圓缺 苦已無悔 歡也無味 何處尋覓悲歡歲月 用十年換得一夜 傾所有思念 再無法燃燒一遍 用十年換得一夜 只為一瞬情緣 相思歲歲年年 愛成怨 鬚成雪 看遍世間圓缺 苦已無悔 歡也無味 何處尋覓悲歡歲月 |
引用:
|
引用:
|
引用:
|
提得起 是 男子漢 :jmfopr:
放得下 是 真功夫 :on_79: |
引用:
所以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 千萬不要執著,一執著就入魔道,萬劫不復 <:on_14:> |
要提便提,
要放就放, 真逍遙 不提不放 真解脫 有為無為 一切從心 縱墬魔道 南無南無...:on_42: :on_15::on_15::on_15: |
|
引用:
黑白郎君 :on_14: 傲笑天地間 黑白兩不分 馬車幽靈影 瀟灑一郎君 |
引用:
|
引用:
|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3:09 AM。 |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5,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服務條款』
* 有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嗎?請聯絡本站的系統管理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