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15 位會員向 NKNK 送花:
|
cara551977 (2009-06-07),chiu31 (2009-05-23),dddd (2009-05-26),grc45 (2009-05-23),K22514 (2009-05-24),KL-iris (2009-05-27),Living (2009-05-23),magicwoo (2009-06-10),qdenise (2009-05-24),quasar (2009-05-24),TJB (2009-05-25),yu jun (2009-06-16),放下是真功夫 (2009-06-05),猜謎人 (2009-06-04),鐵面王子 (2009-06-06)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
2009-06-10, 03:59 AM | #16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坐禪用心記
洞穀沙門瑩山紹瑾撰
夫坐禪者,直令人開明心地,安住本分,是名露本來面目,亦名現本地風光。身心俱脫落,坐臥同遠離。故不思善不思惡,能超越凡聖,透過迷悟之論量,離卻生佛之邊際,故休息萬事,及放下諸緣,一切不為,六根無作。這箇是阿誰,不曾知名,非可為身,非可為心,欲慮慮絕,欲言言窮,如癡如兀,山高海深。不露頂不見底,不對緣而照,眼明於雲外。不思量而通,宗朗於默說。 坐斷乾坤,全身獨露,沒量大人,如大死人。無一翳遮眼,無一塵受足,何處有塵埃,何物作遮障。清水無表裏,虛空終無內外。玲瓏明白,自照靈然,色空未分,境智何立。從來共住,歷劫無名。三祖大師且名為心,龍樹尊者假名為身,現佛性相,表諸佛體,此圓月相無缺無餘,即此心者,便是佛也。 自己光明騰古輝今,得龍樹變相,成諸佛三昧。心本無二相,身更異相像,唯心與唯身,不說異與同,心變成身,身露相分,一波纔動,萬波隨來,心識才起,萬法競來,所謂四大五蘊遂和合,四支五根忽現成。以至三十六物、十二因緣,造作遷流展轉相續。但以眾法合成而有,所以心如海水,身如波浪,如海水外無一點波,如波浪無一滴水,水波無別。動靜不異,故云,生死去來真實人,四大五蘊不壞身。 今坐禪者,正入佛性海,即標諸佛體,本有妙淨明心頓現前,本來一段光明終圓照。海水都無增減,波浪亦無退轉,是以諸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直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有寂靜無漏妙術,是謂坐禪。即是諸佛自受用三昧,又謂三昧王三昧。若一時安住此三昧,則直開明心地,良知佛道正門也。 其欲開明心地者,放捨雜知雜解,拋下世法佛法,斷絕一切妄情,現成一實真心,迷雲收晴,心月新明。佛言,聞思猶如處門外,坐禪正還家穩坐,誠哉。若夫聞思諸見未休,心地尚滯,故如處門外。只箇坐禪,一切休歇,無處不通,故似還家穩坐。而五蓋煩惱皆從無明起。無明若不明己也,坐禪者是明己也。縱雖斷五蓋,未斷無明,非是佛祖。若欲斷無明,坐禪辨道,最是祕訣也。 古人云,妄息寂生,寂生智現,智現真見。若欲盡妄心,須休善惡思,又須一切緣務都來放捨,心無思、身無事,是第一用心也。妄緣盡時,妄心隨滅,妄心若滅,不變體現,了了常知,非寂滅法。非動作法。然所有技藝、術道、醫方、佔相,皆當遠離,況乎歌舞妓樂諠諍戲論名相利養,悉不可近之。頌詩歌詠之類,自雖為淨心因緣,而莫好營,文章筆硯擲下不用,是道者之勝躅也,是調心之至要也。 美服與垢衣,俱不可著用。美服者生貪,又有盜賊畏,故為道者障難。若有因緣,若有人施與,而不受者,古來嘉蹤也。縱本有之,又不照管,盜賊劫奪,不可追尋吝惜也。垢衣舊衣者,浣洗補治去垢膩,令淨潔而可著用之。不去垢膩,身冷病發,又為障道因緣也。雖然不管身命,衣不足,食不足,睡眠不足,是名三不足,皆退惰因緣也。 一切生物堅物,乃至損物不淨食,皆不可食之。腹中鳴動,身心熱惱,打坐有煩。一切美食不可耽著,非但身心有煩,貪念所未免也。食祇取支氣,不可嗜味,或飽食打坐,發病因緣也。大小食後,不得輒坐,暫經少時,乃堪可坐。凡比丘僧必可節量食,節量食者,謂涯分也,三分中,食二分餘一分,一切風藥胡麻、薯蕷等,常可服之,是調身之要術也。 凡坐禪時,不可靠倚牆壁禪椅及屏障等。又莫當風裂處而打坐,莫登高顯處而打坐,皆發病因緣也。若坐禪時,身或如熱或如寒,或如澀或如滑,或如堅或如柔,或如重或如輕,或如驚覺,皆息不調,必可調之。調息之法,暫開張口,長息則任長,短息任短,漸漸調之,稍稍隨之。覺觸來時,自然調適,而後鼻息可任通而通也。 心若或如沈或如浮,或如朦或如利,或室外通見,或見身中通見,或見佛身或見菩薩,或起知見,或通利經論,如是等種種奇特種種異相,悉是念息不調之病也。若有病時,安心於兩趺上而坐;心若昏沈時,安心於髮際眉間;心若散亂時,安心於鼻端丹田(丹田謂臍下一寸五分也);居常坐時,安心於左掌中,若坐久時,雖不必安心,心自不散亂也。復如古教,雖照心家訓,不可多見之書之聞之,多則皆亂心之因緣也。凡疲勞身心,悉發病因緣也。 火難、水難、風難、賊難,及與海邊、酒肆、婬房、寡女、處女、妓樂之邊,並莫打坐。國王、大臣、權勢家,多欲、名聞、戲論人,亦不得近住之。大佛事、大造營,最雖為善事,專坐禪人不可修之。不得好說法教化,散心亂念從是而起。不得好樂多眾、貪求弟子,不得多行多學。極明極暗,極寒極熱,乃至游戲女處,並莫打坐。 叢林之中,善知識處,深山幽谷,可依止之。綠水青山,是經行之處。谿邊樹下,是澄心之處也。觀無常不可忘,是勵道探心也。坐褥須厚敷,打坐安樂也。道場須清潔,而常燒香獻花,則護法善神及佛菩薩影向守護也。若安置於佛菩薩及羅漢像,一切惡魔鬼魅不得其便也。常住大慈大悲,坐禪無量功德,迴向一切眾生,莫生憍慢我慢法慢,此是外道凡夫法也。 念誓斷煩惱誓證菩提,只管打坐,一切不為,是參禪要術也。常可濯目洗足,身心閑靜,威儀齊整,應捨世情,莫執道情。法雖不可慳,然不請莫說。守三請從四實,十欲言九休去。口邊醭生如臘月扇,如風鈴懸虛空不問四方風,是道人風標也。只以法而不貪於人,以道而不貢於己,便是第一用心也。 夫坐禪者,非干教、行、證,而兼此三德。謂證者以待悟為則,不是坐禪心。行者以真履實踐,不是坐禪心。教者以斷惡修善,不是坐禪心。禪中縱立教,而非居常教。謂直指單傳道,舉體全說話。語本沒章句,意盡理窮處,一言盡十方,絲毫未舉揚,是豈不佛祖真正之教乎。 或雖談行,又無為行,謂身無所作,口無密誦,心無尋思,六根自清淨,一切不污染。非聲聞十六行,非緣覺十二行,非菩薩六度萬行,一切不為,故名為佛。只安住諸佛自受用三昧,遊戲菩薩四安樂行,是豈不佛祖深妙之行乎。或雖說證,無證而證,是三昧王三昧,無生智發現三昧,一切智發現三昧,自然智發現三昧。如來智慧開發明門,大安樂行法門所發,越聖凡格式,出迷悟情量。是豈不本有大覺之證乎。 又坐禪者,非干戒定慧,而兼此三學。謂戒是防非止惡,坐禪觀舉體無二,拋下萬事,休息諸緣,佛法世法不管,道情世情雙忘,無是非無善惡,。何防止之有乎,。此是心地無相戒也。定是觀想無餘,坐禪脫落身心,捨離迷悟,不變不動。不為不昧,如癡如兀,如山如海,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定而無定相,無定相故名大定也。慧是簡擇覺了,坐禪所知自滅,心識永忘,通身慧眼,無有簡覺,明見佛性,本不迷惑,坐斷意根,廓然瑩徹,是慧而無慧相,無慧相故名大慧也。諸佛教門,一代所說,無不總收戒定慧中。 今坐禪者,無戒不持,無定不修。無慧不通,降魔、成道、轉輪、涅槃,皆依此力,神通妙用、放光說法,盡在打坐也,且參禪亦坐禪也。欲坐禪者,先靜處宜焉,茵褥須厚敷,莫教風煙入,勿令雨露侵,護持容膝地,清潔打坐處。雖有昔人坐金剛座,坐盤石上之蹤跡,亦無不有座物。坐處當應晝不明夜不暗,冬暖夏冷,是其術也。放捨心意識,休息念想觀,勿圖作佛,勿管是非,護惜光陰,如救頭然。如來端坐,少林面壁,打成一片,都無他事。石霜擬枯木,太白責坐睡,不用燒香禮拜念佛修懺看經持課,只管打坐始得。 大抵坐禪時,可搭袈娑(除開定前後、夜、與晡時)莫略。蒲團(經亙一尺二寸,周圍三尺六寸),非全支趺坐,自跏趺半而後至脊骨下。是佛祖之坐法也。或結跏趺坐,或半跏趺坐,結跏法者,先以右足置左髀上,以左足置右髀上,而寬繫衣物(內衣、帶紐)可令齊整。次以右手安左足上,以左手安右手上,兩手大指相拄近身,拄指對頭當對臍安,正身端坐,不得左側右傾、前躬後仰。耳與肩、鼻與臍,必俱相對。舌拄上齶,息從鼻通,脣齒相著。眼須正開,不張不微。如是調身已,欠氣安息,所謂開口吐氣一兩息也,次須坐定搖身七八度,自粗至細,兀兀端坐也。於此思量箇不思量底,如何思量,謂非思量,是乃坐禪要法也,直須破斷煩惱親證菩提。 若欲起定,先兩手仰安兩膝上,搖身七八度,自細至粗,開口吐氣,伸兩手捺地,輕輕起坐,徐徐行步,須順轉順行。坐中若昏睡來,常應搖身或張目,又安心於頂上髮際眉間。猶未醒時,引手應拭目或摩身。猶未醒時,起座輕行,正要順行,順行若及一百許步,昏睡必醒,而經行法者,一息恒半步,行亦如不行,寂靜而不動,如是經行。猶未醒時,或濯目冷頂,或誦菩薩戒序,種種方便勿令睡眠。當觀生死事大無常迅速,道眼未明,昏睡何為,昏睡頻來,應發願雲,業習已厚,故今被睡眠蓋,昏蒙何時醒,願佛祖垂大悲,拔我昏重苦。 心若散亂時,安心於鼻端丹田,數出入息。猶未休時,須一則公案提撕舉覺,謂是何物恁麼來,狗子無佛性,雲門須彌山,趙州拍樹子等,沒滋味談,是其所應也。猶未休時,向一息截斷兩眼,永閉端的。打坐工夫,或向胞胎未生,不起一念已前行履工夫,二空忽生,散心必歇。 起定之後,不思量而現威儀時,見成即公案,不迴互而成修證時,公案即見成,朕兆以前之消息,空劫那畔之因緣,佛佛祖祖靈機樞要,唯此一事也。直須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萬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廟香爐去,一條白練去,至禱至禱! |
送花文章: 14708,
|
2009-06-11, 03:35 PM | #19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天台三聖
寒山子、拾得、豐干,皆唐貞觀中台州僧,世稱「天台三聖」或「三隱」。豐干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賢。豐干者,彌陀化身也。
《寒山詩》三卷(或作一卷),乃台州刺史閭邱允(胤)令國清寺僧道翹蒐輯。內收五言詩二八五首、七言詩二十首、三言詩六首,共計三一一首,並豐干禪師詩及拾得詩,合稱三隱集。其詩多類偈頌,而時有名理。妙德心隨物轉,終不能安,今和合寒山、拾得、豐干禪師詩一百零八首。讀之安枕,隨喜流轉。南無阿彌陀佛!! 清雍正《寒山子詩集》序言:讀者或以為俗語,或以為韻語,或以為教語,或以為禪語,如摩尼珠體非一色,處處皆圓,隨人目之所見。朕以為非俗、非韻、非教、非禪,真乃古佛直心直語也。永明云:「修習空花萬行,宴坐水月道場,降伏鏡裡魔軍,大作夢中佛事。」如二大士者,其庶幾乎。正信調直,不離和合因緣;圓滿光華,周遍大千世界。不萌枝上,金鳳翱翔;無影樹邊,玉象圍繞。性空行實,性實行空;妄有真無,妄無真有。有空無實,唸唸不留;有實無空,如如不動。是以直心直語,如是如是,學者狐疑淨盡,圓證真如,亦能有無,一體性行,一貫乃可,與讀二大士之詩。否則隨文生解,總無交涉也。 戊子年二月慚愧子妙德記於束河,石蓮精舍。 豐干詩二首 豐干禪師,居天台山國清寺。晝則舂米供僧,夜則扃房吟詠。一日騎虎松徑來,入國清巡廊唱道,眾皆驚怖。嘗於京輦為閭丘太守救疾,閭丘之任台州,便至國清問豐干禪院所在,雲在經藏後,無人住得。每有一虎,時來此吼。閭丘至師院,開房惟見虎跡。房中壁上有詩二首。 余自來天台,凡經幾萬回。一身如雲水,悠悠任去來。 逍遙絕無鬧,忘機隆佛道。世途岐路心,眾生多煩惱。 兀兀沈浪海,漂漂輪三界。可惜一靈物,無始被境埋。 電光瞥然起,生死紛塵埃。寒山特相訪,拾得常往來。 論心話明月,太虛廓無礙。法界即無邊,一法普遍該。 本來無一物,亦無塵可拂。若能了達此,不用坐兀兀。 拾得詩十八首 拾得,貞觀中,與豐干、寒山相次垂跡於國清寺。初豐干禪師游松徑,徐步赤城道上,見一子,年可十歲。遂引至寺,付庫院。經三紀,令知食堂,每貯食滓於竹筒。寒山子來,負之而去。一夕,僧眾同夢山王云:「拾得打我。」旦見山王,果有杖痕。眾大駭,及閭丘太守禮拜後,同寒山子出寺,沈跡無所。後寺僧於南峰采薪,見一僧入巖,挑鎖子骨,雲取拾得舍利,方知在此巖入滅,因號為拾得巖。編詩一卷。今妙德擷十八首。 諸佛留藏經,只為人難化。不唯賢與愚,個個心構架。 造業大如山,豈解懷憂怕。那肯細尋思,日夜懷奸詐。 嗟見世間人,個個愛吃肉。碗碟不曾干,長時道不足。 昨日設個齋,今朝宰六畜。都緣業使牽,非干情所欲。 一度造天堂,百度造地獄。閻羅使來追,閤家盡啼哭。 爐子邊向火,鑊子裡澡浴。更得出頭時,換卻汝衣服。 出家要清閒,清閒即為貴。如何塵外人,卻入塵埃裡。 一向迷本心,終朝役名利。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 況復不遂者,虛用平生志。可憐無事人,未能笑得爾。 佛哀三界子,總是親男女。恐沈黑暗坑,示儀垂化度。 盡登無上道,俱證菩提路。教汝癡眾生,慧心勤覺悟。 嗟見世間人,永劫在迷津。不省這個意,修行徒苦辛。 我勸出家輩,須知教法深。專心求出離,輒莫染貪淫。 大有俗中士,知非不愛金。故知君子志,任運聽浮沈。 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凡愚豈見知,豐干卻相識。 見時不可見,覓時何處覓。借問有何緣,卻道無為力。 從來是拾得,不是偶然稱。別無親眷屬,寒山是我兄。 兩人心相似,誰能徇俗情。若問年多少,黃河幾度清。 君不見,三界之中紛擾擾,只為無明不了絕。 一念不生心澄然,無去無來不生滅。 無去無來本湛然,不居內外及中間。 一顆水精絕瑕翳,光明透滿出人天。 三界如轉輪,浮生若流水。 蠢蠢諸品類,貪生不覺死。 汝看朝垂露,能得幾時子。 古佛路淒淒,愚人到卻迷。只緣前業重,所以不能知。 欲識無為理,心中不掛絲。生生勤苦學,必定睹天師。 後來出家子,論情入骨癡。本來求解脫,卻見受驅馳。 終朝游俗捨,禮念作威儀。博錢沽酒吃,翻成客作兒。 常飲三毒酒,昏昏都不知。將錢作夢事,夢事成鐵圍。 以苦欲捨苦,捨苦無出期。應須早覺悟,覺悟自歸依。 雲山疊疊幾千重,幽谷路深絕人蹤。碧澗清流多勝境,時來鳥語合人心。 若見月光明,照燭四天下。圓暉掛太虛,瑩淨能蕭灑。 人道有虧盈,我見無衰謝。狀似摩尼珠,光明無晝夜。 平生何所憂,此世隨緣過。 日月如逝波,光陰石中火。 任他天地移,我暢巖中坐。 可笑是林泉,數里少人煙。雲從巖嶂起,瀑布水潺潺。 猿啼唱道曲,虎嘯出人間。松風清颯颯,鳥語聲關關。 獨步繞石澗,孤陟上峰巒。時坐盤陀石,偃仰攀蘿沿。 遙望城隍處,惟聞鬧喧喧。 寒山子詩八十八首 寒山子,世謂為貧子,風狂士也,幽止天台始豐縣西七十里寒巖中。時往還國清寺。以樺皮為冠,布裘弊履。或長廊唱詠,或村墅歌嘯,人莫識之。閭丘胤宦丹丘,臨行,遇豐干師,言從天台來。閭丘問彼地有何賢堪師,師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賢。在國清寺庫院廚中著火。」閭丘到官三日,親往寺中。見二人,便禮拜。二人大笑曰:「豐干饒舌,饒舌。阿彌不識,禮我何為?」即走出寺,歸寒巖。寒山子入穴而去,其穴自合。嘗於竹木石壁書詩,並村墅屋壁所寫文句三百餘首。編詩有一卷。今妙德擷八十八首。 凡讀我詩者,心中須護淨。慳貪繼日廉,諂曲登時正。 驅遣除惡業,歸依受真性。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可笑寒山道,而無車馬蹤。聯谿難記曲,疊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風一樣松。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 吾家好隱淪,居處絕囂塵。踐草成三徑,瞻雲作四鄰。 助歌聲有鳥,問法語無人。今日娑婆樹,幾年為一春。 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 似我何由屆,與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 鸚鵡宅西國,虞羅捕得歸。美人朝夕弄,出入在庭幃。 賜以金籠貯,扃哉損羽衣。不如鴻與鶴,颻颺入雲飛。 玉堂掛珠簾,中有嬋娟子。其貌勝神仙,容華若桃李。 東家春霧合,西捨秋風起。更過三十年,還成苷蔗滓。 四時無止息,年去又年來。萬物有代謝,九天無朽摧。 東明又西暗,花落復花開。唯有黃泉客,冥冥去不回。 歲去換愁年,春來物色鮮。山花笑淥水,巖岫舞青煙。 蜂蝶自雲樂,禽魚更可憐。朋游情未已,徹曉不能眠。 有一餐霞子,其居諱俗游。論時實蕭爽,在夏亦如秋。 幽澗常瀝瀝,高松風颼颼。其中半日坐,忘卻百年愁。 智者君拋我,愚者我拋君。非愚亦非智,從此斷相聞。 入夜歌明月,侵晨舞白雲。焉能拱口手,端坐鬢紛紛。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磧磧風吹面,紛紛雪積身。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窮。谿長石磊磊,澗闊草濛濛。 苔滑非關雨,松鳴不假風。誰能超世累,共坐白雲中。 聞道愁難遣,斯言謂不真。昨朝曾趁卻,今日又纏身。 月盡愁難盡,年新愁更新。誰知席帽下,元是昔愁人。 慣居幽隱處,乍向國清中。時訪豐幹道,仍來看拾公。 獨回上寒巖,無人話合同。尋究無源水,源窮水不窮。 生前大愚癡,不為今日悟。今日如許貧,總是前生作。 今生又不修,來生還如故。兩岸各無船,渺渺難濟渡。 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昨來訪親友,太半入黃泉。 漸減如殘燭,長流似逝川。今朝對孤影,不覺淚雙懸。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桃花欲經夏,風月催不待。訪覓漢時人,能無一個在。 朝朝花遷落,歲歲人移改。今日揚塵處,昔時為大海。 浩浩黃河水,東流長不息。悠悠不見清,人人壽有極。 苟欲乘白雲,曷由生羽翼。唯當鬒發時,行住須努力。 山中何太冷,自古非今年。沓嶂恆凝雪,幽林每吐煙。 草生芒種後,葉落立秋前。此有沈迷客,窺窺不見天。 有人兮山陘,雲卷兮霞纓。秉芳兮欲寄,路漫漫兮難征。 心惆悵兮狐疑,年老已無成。眾喔咿斯,蹇獨立兮忠貞。 豬吃死人肉,人吃死豬腸。豬不嫌人臭,人反道豬香。 豬死拋水內,人死掘土藏。彼此莫相啖,蓮花生沸湯。 有漢姓傲慢,名貪字不廉。一身無所解,百事被他嫌。 死惡黃連苦,生憐白蜜甜。吃魚猶未止,食肉更無厭。 卜擇幽居地,天台更莫言。猿啼谿霧冷,岳色草門連。 折葉覆松室,開池引澗泉。已甘休萬事,采蕨度殘年。 益者益其精,可名為有益。易者易其形,是名之有易。 能益復能易,當得上仙籍。無益復無易,終不免死厄。 徒勞說三史,浪自看五經。洎老檢黃籍,依前住白丁。 筮遭連蹇卦,生主虛危星。不及河邊樹,年年一度青。 碧澗泉水清,寒山月華白。默知神自明,觀空境逾寂。 貪愛有人求快活,不知禍在百年身。但看陽焰浮漚水,便覺無常敗壞人。 丈夫志氣直如鐵,無曲心中道自真。行密節高霜下竹,方知不枉用心神。 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 惡趣甚茫茫,冥冥無日光。人間八百歲,未抵半宵長。 此等諸癡子,論情甚可傷。勸君求出離,認取法中王。 欲識生死譬,且將冰水比。水結即成冰,冰消返成水。 已死必應生,出生還復死。冰水不相傷,生死還雙美。 不須攻人惡,何用伐己善。行之則可行,卷之則可卷。 祿厚憂積大,言深慮交淺。聞茲若念茲,小子當自見。 層層山水秀,煙霞鎖翠微。嵐拂紗巾濕,露沾蓑草衣。 足躡遊方履,手執古籐枝。更觀塵世外,夢境復何為。 雲山疊疊連天碧,路僻林深無客遊。遠望孤蟾明皎皎,近聞群鳥語啾啾。 老夫獨坐棲青嶂,少室閒居任白頭。可歎往年與今日,無心還似水東流。 鳥語情不堪,其時臥草庵。櫻桃紅爍爍,楊柳正毿毿。 旭日銜青嶂,晴雲洗淥潭。誰知出塵俗,馭上寒山南。 昨日何悠悠,場中可憐許。上為桃李徑,下作蘭蓀渚。 復有綺羅人,捨中翠毛羽。相逢欲相喚,脈脈不能語。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載憂。自身病始可,又為子孫愁。 下視禾根土,上看桑樹頭。秤錘落東海,到底始知休。 下愚讀我詩,不解卻嗤誚。中庸讀我詩,思量雲甚要。 上賢讀我詩,把著滿面笑。楊修見幼婦,一覽便知妙。 人生一百年,佛說十二部。慈悲如野鹿,瞋忿似家狗。 家狗趁不去,野鹿常好走。欲伏獼猴心,須聽獅子吼。 寒山多幽奇,登者皆恆懾。月照水澄澄,風吹草獵獵。 凋梅雪作花,杌木雲充葉。觸雨轉鮮靈,非晴不可涉。 我今稽首禮,無上法中王。慈悲大喜捨,名稱滿十方。 眾生作依怙,智慧身金剛。頂禮無所著,我師大法王。 可貴天然物,獨一無伴侶。覓他不可見,出入無門戶。 促之在方寸,延之一切處。你若不信愛,相逢不相遇。 閒自訪高僧,煙山萬萬層。師親指歸路,月掛一輪燈。 世有多事人,廣學諸知見。不識本真性,與道轉懸遠。 若能明實相,豈用陳虛願。一念了自心,開佛之知見。 我見世間人,茫茫走路塵。不知此中事,將何為去津。 榮華能幾日,眷屬片時親。縱有千斤金,不如林下貧。 憶昔遇逢處,人間逐勝游。樂山登萬仞,愛水泛千舟。 送客琵琶谷,攜琴鸚鵡洲。焉知松樹下,抱膝冷颼颼。 客難寒山子,君詩無道理。吾觀乎古人,貧賤不為恥。 應之笑此言,談何疏闊矣。願君似今日,錢是急事爾。 一瓶鑄金成,一瓶埏泥出。二瓶任君看,那個瓶牢實。 欲知瓶有二,須知業非一。將此驗生因,修行在今日。 昨見河邊樹,摧殘不可論。二三餘干在,千萬斧刀痕。 霜凋萎疏葉,波沖枯朽根。生處當如此,何用怨乾坤。 久住寒山凡幾秋,獨吟歌曲絕無憂。蓬扉不掩常幽寂,泉湧甘漿長自流。 石室地爐砂鼎沸,松黃柏茗乳香甌。饑餐一粒伽陀藥,心地調和倚石頭。 千生萬死凡幾生,生死來去轉迷情。 不識心中無價寶,猶似盲驢信腳行。 千年石上古人蹤,萬丈巖前一點空。 明月照時常皎潔,不勞尋討問西東。 世人何事可吁嗟,苦樂交煎勿底涯。生死往來多少劫,東西南北是誰家。 張王李趙權時姓,六道三途事似麻。只為主人不了絕,遂招遷謝逐迷邪。 世間何事最堪嗟,儘是三途造罪楂。不學白雲巖下客,一條寒衲是生涯。 秋到任他林落葉,春來從你樹開花。三界橫眠無一事,明月清風是我家。 我見瞞人漢,如籃盛水走。一氣將歸家,籃裡何曾有。 我見被人瞞,一似園中韭。日日被刀傷,天生還自有。 水清澄澄瑩,徹底自然見。心中無一事,水清眾獸現。 心若不妄起,永劫無改變。若能如是知,是知無背面。 說食終不飽,說衣不免寒。飽吃須是飯,著衣方免寒。 不解審思量,只道求佛難。回心即是佛,莫向外頭看。 可畏輪迴苦,往復似翻塵。蟻巡環未息,六道亂紛紛。 改頭換面孔,不離舊時人。速了黑暗獄,無令心性昏。 自古多少聖,叮嚀教自信。人根性不等,高下有利鈍。 真佛不肯認,置功枉受困。不知清淨心,便是法王印。 自樂平生道,煙蘿石洞間。野情多放曠,長伴白雲間。 有路不通世,無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圓月上寒山。 常聞釋迦佛,先受然燈記。然燈與釋迦,只論前後智。 前後體非殊,異中無有異。一佛一切佛,心是如來地。 時人尋雲路,雲路杳無蹤。山高多險峻,澗闊少玲瓏。 碧嶂前兼後,白雲西復東。欲知雲路處,雲路在虛空。 寒山棲隱處,絕得雜人過。時逢林內鳥,相共唱山歌。 瑞草聯谿谷,老松枕嵯峨。可觀無事客,憩歇在巖阿。 五嶽俱成粉,須彌一寸山。大海一滴水,吸入在心田。 生長菩提子,遍蓋天中天。語汝慕道者,慎莫繞十纏。 我見轉輪王,千子常圍繞。十善化四天,莊嚴多七寶。 七寶鎮隨身,莊嚴甚妙好。一朝福報盡,猶若棲蘆鳥。 還作牛領蟲,六趣受業道。況復諸凡夫,無常豈長保。 生死如旋火,輪迴似麻稻。不解早覺悟,為人枉虛老。 隱士遁人間,多向山中眠。青蘿疏麓麓,碧澗響聯聯。 騰騰且安樂,悠悠自清閒。免有染世事,心靜如白蓮。 自從出家後,漸得養生趣。伸縮四肢全,勤聽六根具。 褐衣隨春冬,糲食供朝暮。今日懇懇修,願與佛相遇。 常聞漢武帝,爰及秦始皇。俱好神仙術,延年竟不長。 金台既摧折,沙丘遂滅亡。茂陵與驪岳,今日草茫茫。 憶得二十年,徐步國清歸。國清寺中人,盡道寒山癡。 癡人何用疑,疑不解尋思。我尚自不識,是伊爭得知。 低頭不用問,問得復何為。有人來罵我,分明了了知。 雖然不應對,卻是得便宜。 自古諸哲人,不見有長存。生而還復死,盡變作灰塵。 積骨如毗富,別淚成海津。唯有空名在,豈免生死輪。 千雲萬水間,中有一閒士。白日游青山,夜歸巖下睡。 倏爾過春秋,寂然無塵累。快哉何所依,靜若秋江水。 高高峰頂上,四顧極無邊。獨坐無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無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終不是禪。 寒山出此語,此語無人信。蜜甜足人嘗,黃蘖苦難近。 順情生喜悅,逆意多瞋恨。但看木傀儡,弄了一場困。 我見人轉經,依他言語會。口轉心不轉,心口相違背。 心真無委曲,不作諸纏蓋。但且自省躬,莫覓他替代。 可中作得主,是知無內外。 鹿生深林中,飲水而食草。伸腳樹下眠,可憐無煩惱。 系之在華堂,餚膳極肥好。終日不肯嘗,形容轉枯槁。 昔日經行處,今復七十年。故人無來往,埋在古塚間。 余今頭已白,猶守片雲山。為報後來子,何不讀古言。 君看葉裡花,能得幾時好。今日畏人攀,明朝待誰掃。 可憐嬌艷情,年多轉成老。將世比於花,紅顏豈長保。 畫棟非吾宅,松林是我家。一生俄爾過,萬事莫言賒。 濟渡不造筏,漂淪為採花。善根今未種,何日見生芽。 寒山無漏巖,其巖甚濟要。八風吹不動,萬古人傳妙。 寂寂好安居,空空離譏誚。孤月夜長明,圓日常來照。 虎丘兼虎谿,不用相呼召。世間有王傅,莫把同周邵。 我自遁寒巖,快活長歌笑。 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 不恨會人稀,只為知音寡。若遣趁宮商,余病莫能罷。 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寒山道,無人到。若能行,稱十號。 有蟬鳴,無鴉噪。黃葉落,白雲掃。 石磊磊,山隩隩。我獨居,名善導。子細看,何相好。 寒山寒,冰鎖石。藏山青,現雪白。 日出照,一時釋。從茲暖,養老客。 我居山,勿人識。白雲中,常寂寂。 寒山深,稱我心。純白石,勿黃金。 泉聲響,撫伯琴。有子期,辨此音。 寒山子,長如是。獨自居,不生死。 我見世間人,個個爭意氣。一朝忽然死,只得一片地。 闊四尺,長丈二。汝若會出來爭意氣,我與汝立碑記。 我聞釋迦佛,不知在何方。思量得去處,不離我道場。 人言是牡丹,佛說是花箭。射人入骨髓,死而不知怨。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冷冷度春秋。朝朝暮暮營活計,悶悶昏昏白了頭。 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家有寒山詩,勝汝看經卷。書放屏風上,時時看一遍。 |
送花文章: 14708,
|
2009-06-11, 04:14 PM | #20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道歌 曾緘七言譯本
心頭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絕代容。恰似東山山上月,輕輕走出最高峰。 不觀生滅與無常,但逐輪迴向死亡。絕頂聰明矜世智,歎他於此總茫茫。 我與伊人本一家,情緣雖盡莫咨嗟。清明過了春自去,幾見狂蜂戀落花。 飛來野鶩戀叢蘆,能向蘆中小住無。一事寒心留不得,層冰吹凍滿平湖。 意外娉婷忽見知,結成鴛侶慰相思。此身似歷茫茫海,一顆驪珠乍得時。 轉眼苑枯便不同,昔日芳草化飛蓬。饒君老去形骸在,彎似南方竹節弓。 靜時修止動修觀,歷歷情人掛眼前。肯把此心移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 明知寶物得來難,在手何曾作寶看。直到一朝遺失後,每思奇痛徹心肝。 深憐密愛誓終身,忽抱琵琶向別人。自理愁腸磨病骨,為卿憔悴欲成塵。 浮雲內黑外邊黃,此是天寒欲雨霜。外現僧相內是俗,無非末法到滄桑。 情到濃時起致辭,可能長作玉交枝。除非死後當分散,不遣生前有別離。 山頭野馬性難馴,機陷猶堪制彼身。自歎神通空具足,不能調伏枕邊人。 醴泉甘露和流霞,不是尋常賣酒家。空女當爐親賜飲,醉鄉開出吉祥花。 名門嬌女態翩翩,閱盡傾城覺汝賢。比似園林多少樹,枝頭一果騁鮓妍。 心中愛戀何炙烈,問伊能否作侶伴?答言除非兩死別,活時決不相離散。 含情私詢意中人,莫要空門證法身。卿果出家吾亦逝,入山和汝斷紅塵。 密意難為父母陳,暗中私說與情人。情人更向情人說,直到仇家聽得真。 飛短流長斷人腸,情懷惻惻每神傷。惆悵玉人獨歸去,芳草萋萋滿斜陽。 浮生一剎逝如電,畫樓辜負美人緣。未知來生相見否?陌上逢卻再少年。 盜過佳人便失蹤,求神問卜冀重逢。思量昔日天真處,只有依稀一夢中。 遊戲拉薩十字街,偶逢商女共徘徊。匆匆綰個同心結,擲地旋看已自開。 吩咐林中解語鶯,辯才雖好且休鳴。畫眉阿姊垂楊畔,我要聽她唱一聲。 美人不是母胎生,應是桃花樹長成。已恨桃花容易落,落花比汝尚多情。 縱使龍魔逐我來,張牙舞爪欲為災。眼前蘋果終須吃,大膽將他摘一枚。 邂逅誰家一女郎,玉肌蘭氣鬱芳香。可憐璀璨松精石,不遇知音在路旁。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青女欲來天氣涼,蒹葭和露晚蒼蒼。黃蜂散盡花飛盡,怨殺無情一夜霜。 入定觀修上師尊,心中偏偏不顯現。不曾意想愛人臉,清清楚楚現在前。 輕垂辮髮結冠纓,臨別叮嚀緩緩行。不久與君須會合,暫時判袂莫傷情。 鬱鬱南山樹草蘩,還從幽處會嬋娟。知情只有閒鸚鵡,莫向三叉路口言。 行事曾叫眾口嘩,本來白璧有微暇。少年瑣碎零星步,曾到拉薩賣酒家。 須彌山王居中央,穩若磐石不動搖。日月圍繞恆轉旋,不曾迷途錯方向。 鳥對垂楊似有情,垂楊亦愛鳥輕盈。若叫樹鳥長如此,伺隙蒼鷹那得攖。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跨鶴高飛意壯哉,雲霄一羽雪皚皚。此行莫恨天涯遠,咫尺理塘歸去來。 拉薩宮詞 曾緘 拉薩高峙西極天,布拉宮內多金仙。黃教一花開五葉,第六僧王最少年。 僧王生長寞湖裡,父名吉祥母天女。云是先王轉世來,莊嚴色相嬌無比。 玉雪肌膚襁褓中,侍臣迎養入深宮。當頭玉佛金冠麗,窣地袈裟氆氌紅。 高僧額爾傳經戒,十五坐床稱達賴。諸天時雨曼陀羅,萬人伏地爭膜拜。 花開結果自然成,佛說無情種不生。只說出家堪悟道,誰知成佛更多情? 浮屠恩愛生三宿,肯向寒崖倚枯木。偶逢天上散花人,有時邀入維摩屋。 禪修歡喜日忘憂,秘戲宮中樂事稠。僧院木魚常比目,佛國蓮花多並頭。 猶嫌生小居深殿,人間佳麗無由見。自辟離門出後宮,微行夜繞拉薩遍。 行到拉薩賣酒家,當爐女子顏如花。遠山眉黛消魂極,不遇相如深自嗟。 此際小姑方獨處,何來公子甚豪華?留髡一石莫辭醉,長夜欲闌星斗斜。 銀河相望無多路,從今便許雙星度。浪作尋常俠少看,豈知身受君王顧。 柳梢月上訂佳期,去時破曉來昏暮。今日黃衣殿上人,昨宵有夢花間住。 花間夢醒眼朦朧,一路歸來逐曉風。悔不行空學天馬,翻教踏雪比飛鴻。 指爪分明留雪上,有人窺破秘密藏。共言昌邑果無行,上書請廢勞丞相。 由來尊位等輕塵,懶著田衣轉法輪。還我本來其面目,依然天下有情人。 生時鳳舉雪山下,死復龍歸青海濱。十載風流悲教主,一生恩怨誤權臣。 剩有情歌六十章,可憐字字吐光芒。寫來昔日兜綿手,斷盡拉薩士女腸。 國內傷心思故主,宮中何意立新王。求君別自薰丹穴,訪舊居然到裡塘。 相傳幼主迴鑾日,耆舊僧伽同警蹕。俱道法王自有真,今時達賴當年佛。 始知聖主多遺愛,能使人心為向肯。羅什吞針不諱淫,阿難戒體終無礙。 只今有客過拉薩,宮殿曾贍布達拉。遺像百年猶掛壁,像前拜倒拉薩娃。 買絲不繡阿底峽,有酒不酹宗喀巴。盡回大地花千萬,供養情天一喇嘛。 此帖於 2009-06-11 04:30 PM 被 NKNK 編輯. |
送花文章: 14708,
|
2009-06-13, 02:21 AM | #21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傅大士頌
心王銘 觀心空王 玄妙難測 無形無相 有大神力 能滅千災 成就萬德 體性雖空 能施法則 觀之無形 呼之有聲 為大法將 心戒傳經 水中鹽味 色裡膠清 決定是有 不見其形 心王亦爾 身內居停 面門出入 應物隨情 自在無礙 所作皆成 了本識心 識心見佛 是心是佛 是佛是心 唸唸佛心 佛心念佛 欲得早成 戒心自律 淨律淨心 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 更無別佛 欲求成佛 莫染一物 心性雖空 貪嗔體實 入此法門 端坐成佛 到彼岸已 得波羅蜜 慕道之士 自觀自心 知佛在內 不向外尋 即心是佛 即佛即心 心明識佛 曉了識心 離心非佛 離佛非心 非佛莫測 無所堪任 執空滯寂 於此漂沈 諸佛菩薩 非此安心 明心大士 悟此玄音 身心性妙 用無更改 是故智者 放心自在 莫言心王 空無體性 能使色身 作邪作正 非有非無 隱顯不定 心性雖空 能凡能聖 是故相勸 好自防慎 剎那造作 還復漂沈 清淨心智 如世黃金 般若法藏 並在身心 無為法寶 非淺非深 諸佛菩薩 了此本心 有緣遇者 非去來今 頌曰 遍瞻四大海 觀尋五陰山 如來行道處 靈智甚清閒 寶殿明珠耀 華座美玉鮮 心王明教法 敷揚般若蓮 淨地菩提子 盍得天中天 觀此色身中 心王般若空 聖智安居處 凡夫路不同 出入無門戶 觀尋不見蹤 大體寬無際 小心塵不容 欲得登彼岸 高張智慧帆 清淨明珠戒 莊嚴佛道場 身作如來相 心為般若王 願早登蓮座 口放大圓光 廣照無邊界 為物作橋樑 開大毗尼藏 名傳戒定香 觀達無生智 空中誰往來 永超三界獄 不染四魔胎 遊戲蓮華上 安居法性台 天人悉瞻仰 冥空贊善哉 有緣逢廣化 般若妙門開 夜夜抱佛眠 朝朝還共起 行住鎮相隨 坐臥同居止 分毫不相離 如身影相似 欲知佛何在 只這語聲是 寂是法王根 動是法王苗 涅槃既不遠 常住亦非遙 回心名淨土 煩惱應時消 欲過三途海 勤修六度橋 定當成正覺 喻若待來潮 伏藏不離體 珠在內身中 但向心邊會 莫遠外於空 萬類同真性 千般體一如 若人解此法 何用苦尋渠 四生同一體 六趣會歸余 無明即是佛 煩惱不須除 貪嗔癡 不須貪 看取游魚戲碧潭 只是愛他鉤下餌 一條線向口中含 不須嗔 嗔則能招地獄因 但將定力降風火 便是端嚴紫磨身 不須癡 癡被無明六賊欺 惡業自身心所造 愚迷披卻畜生皮 十勸 勸君一 專心常念波羅蜜 勤修六度向菩提 五濁三塗自然出 勸君二 夫人出世莫求利 縱然求得暫時間 須臾不久歸蒿里 勸君三 人身難得大須慚 晝夜六時常念佛 勤修三寶向伽藍 勸君四 努力經營修善事 莫言少壯好光容 未委前程是何處 勸君五 尋思地獄真成苦 眼前富貴逞容儀 須臾不久還歸土 勸君六 第一莫吃眾生肉 若非菩薩化身來 便是前生親眷屬 勸君七 萬事無過須的實 朝三暮四不為人 此理安身終不吉 勸君八 吃肉之人真羅剎 今身若也殺佗身 來生還被佗身殺 勸君九 天堂地獄分明有 莫將酒肉勸僧人 五百生中無腳手 勸君十 相勸修行須在急 一朝命盡入黃泉 父娘妻子徒勞泣 頌二首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牛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有物先天地 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象主 不遂四時凋 還源詩十二章 還源去 生死涅槃齊 由心不平等 法性有高低 還源去 說易運心難 般若無形相 教作若為觀 還源去 欲求般若易 但息是非心 自然成大智 還源去 觸處可幽棲 涅槃生死是 煩惱即菩提 還源去 依見莫隨情 法性無增滅 妄說有虧盈 還源去 何須更遠尋 欲求真解脫 端正自觀心 還源去 心性不思議 志小無為大 芥子納須彌 還源去 解脫無邊際 和光與物同 如空不染世 還源去 何須次第求 法性無前後 一念一時修 還源去 心性不沉浮 安住王三昧 萬行悉圓收 還源去 生死本紛綸 橫計虛為實 六情常自昏 還源去 般若酒澄清 能治煩惱病 自飲勸眾生 浮漚歌 君不見 驟雨近看庭際流 水上隨生無數漚 一滴初成一滴破 幾回銷盡幾回浮 浮漚聚散無窮已 大小殊形色相似 有時忽起名浮漚 銷竟還同本來水 浮漚自有還自無 像空象色總名虛 究竟還同幻化影 愚人喚作半邊珠 此時感歎閒居士 一見浮漚悟生死 皇皇人世總名虛 暫借浮漚以相比 唸唸人間多盛衰 逝水東注永無期 寄言世上榮豪者 歲月相看能幾時 獨自詩二十章 獨自山 茅茨草屋安 熊羆撩人戲 飛鳥共來餐 獨自居 何意此勤劬 翹心尋本性 志節服真如 獨自眠 寂寞好思玄 休息攀緣境 不著有無邊 獨自坐 靜思觀無我 調直個身心 慈悲成薩埵 獨自處 本誓如應與 示道在經中 扣破無明主 獨自行 見色恰如盲 輕軀同類化 蠕動未曾驚 獨自戲 問我心中有何為 若見無記在心中 急斷令還般若義 獨自往 觸處隨緣皆妄想 妄想心內逼馳求 即此馳求亦非往 獨自歸 登山度嶺何所依 比至所依無定實 熟觀此境竟何為 獨自作 問我心中何所著 推撿四運並無生 千端萬緒何能縛 獨自語 問我心中何所取 照了巧說並皆空 咽喉唇舌誰為主 獨自情 其實離聲名 三觀一心離萬品 荊棘叢林皆自平 獨自美 迢迢棄朝市 追昔本願證無生 不得無生終不止 獨自佳 禪味朝餐不用蝦 弊此揣食如應與 假借五陰以為家 獨自樂 且欲求無學 急斷三界繩 得免泥犁惡 獨自好 決求菩薩道 萬行為眾生 未取泥洹寶 獨自觀 試取世緣看 捉此無常境 一理向心觀 獨自奇 正是學無為 迥思多許念 運向涅槃池 獨自足 願心無限局 怨親法界語圓真 始得應身化群育 獨自宿 意裡心儲畜 為作良友系衣珠 歷劫彌生根會熟 爾時大士與諸弟子晝夜思惟觀察行人生而不生滅而不滅 止息攀緣入法相即是為解脫也乃作五章 詞曰 一更始 擎香佛龕裡 敬禮無上尊 心心已無已 二更至 加趺靜禪思 通達無彼我 真如一不二 三更中 觀法空不空 無起無生滅 體一真如同 四更前 觀法緣無緣 真如四句絕 百非寧復煎 五更初 稽首禮如如 歸依無新故 不實亦不虛 行路易十五首 佛空俱一體。空佛本來同。觸目皆如此。無心自性中。行路易。路易不修行。有無心永息。只個是無生。 眾生是佛祖。佛是眾生翁。三寶不相離。菩提皆共同。行路易。路易真無作。持經不動口。坐禪終日臥。 無生無處所。無處是無生。若覓無生處。無生無處生。行路易。路易坦然平。無心真解脫。自性任縱橫。 菩提無處所。無處是菩提。若覓菩提處。終身累劫迷。行路易。路易真不虛。善惡無分別。此則是真如。 有無皆解脫。累息在無生。菩提是顛倒。生死最為精。行路易。路易人莫疑。解吾如此語。修道不須師。 東山水上浮。西山行不住。北斗下閻浮。是真解脫處。行路易。路易人不識。半夜日頭明。不悟真疲劇。 猛風不動樹。打鼓不聞聲。日出樹無影。牛從水上行。行路易。路易真可憐。修道解此意。長伸兩腳眠。 佛心與眾生。是三終不移。虛空合真理。人我在無為。行路易。路易真難測。寄語行路人。大應須努力。 人道行路難。我道行路易。入山十二年。長伸兩腳睡。行路易。路易莫思量。剎那心不二。終日是天堂。 須彌芥子父。芥子須彌爺。山海坦平地。燒冰將煮茶。行路易。路易真冥寞。菩提心在中。世人元不覺。 有無去來心永息。內外中間心總無。欲覓如來真佛處。但看石牛生象兒。行路易。路易須及早。不用學多聞。無言真是道。 無用是無作。無作是無心。無見無心處。楊花水底沈。行路易。路易真無得。講說千般論。不如少時默。 無情正是道。木石盡真如。達時遍境是。不悟永乖疏。行路易。路易真可樂。剎那登正覺。不用披三教。 無事真無事。無事少人知。無為無處所。無處是無為。行路易。路易人莫驚。無有無為事。空有無為名。 無我無人真出家。何須剃髮染袈裟。欲識逍遙真解脫。但看水牛生象牙。行路易。路易君諦聽。無覺無菩提。無垢亦無淨。 傅大士傳 善慧大士。婺州義烏縣人也。齊建武四年丁丑五月八日。降於雙林鄉傅宣慈家。本名翕。年十六。納劉氏女。名妙光。生普建普成二子。 二十四。與裡人。稽亭浦捷魚。獲已沈籠水中。祝曰。去者適。止者留。人謂之愚。 會有天竺僧嵩頭陀曰。我與汝。毗婆屍佛所發誓。今兜率宮衣缽見在。何日當還。因命臨水觀影。見圓光寶蓋。大士笑謂之曰。爐鞴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足病人。度生為急。何思彼樂乎。 嵩指松山頂曰。此可棲矣。大士躬耕而居之。有人盜菽麥瓜果。大士即與籃籠盛去。 日常營作。夜則行道。見釋迦金粟定光三如來放光襲其體。大士乃曰。我得首楞嚴定。 天嘉二年。感七佛相隨。釋迦引前。維摩接後。唯釋尊數顧共語。為我補處也。其山頂黃雲盤旋若蓋。因號雲黃山。 梁武帝請講金剛經。士才升座。以尺揮按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志公曰。陛下會麼。帝曰不會。志公曰。大士講經竟。又一日講經次。帝至。大眾皆起。唯大士端坐不動。近臣報曰。聖駕在此。何不起。大士曰。法地若動。一切不安。 大士一日披衲頂冠靸履朝見。帝問。是僧邪。大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邪。大士以手指靸履。帝曰。是俗邪。大士以手指衲衣。 嘗作心王銘曰。 觀心空王。玄妙難測。 無形無相。有大神力。 能滅千災。成就萬德。 體性雖空。能施法則。 觀之無形。呼之有聲。 為大法將。心戒傳經。 水中鹽味。色裡膠青。 決定是有。不見其形。 心王亦爾。身內居停。 面門出入。應物隨情。 自在無礙。所作皆成。 了本識心。識心見佛。 是心是佛。是佛是心。 唸唸佛心。佛心念佛。 欲得早成。戒心自律。 淨律淨心。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更無別佛。 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心性雖空。貪嗔體實。 入此法門。端坐成佛。 到彼岸已。得波羅蜜。 慕道真士。自觀自心。 知佛在內。不向外尋。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心明識佛。曉了識心。 離心非佛。離佛非心。 非佛莫測。無所堪任。 執空滯寂。於此漂沉。 諸佛菩薩。非此安心。 明心大士。悟此玄音。 身心性妙。用無更改。 是故智者。放心自在。 莫言心王。空無體性。 能使色身。作邪作正。 非有非無。隱顯不定。 心性離空。能凡能聖。 是故相勸。好自防慎。 剎那造作。還復漂沈。 清淨心知。如世黃金。 般若法藏。並在身心。 無為法寶。非淺非深。 諸佛菩薩。了此本心。 有緣遇者。非去來今。 偈曰。 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 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 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 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又曰。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又曰。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四相偈。 曰生曰老曰病曰死。 識托浮泡起。生從愛慾來。昔時曾長大。今日復嬰孩。 星眼隨人轉。朱唇向乳開。為憐迷覺性。還卻受輪迥。 覽鏡容顏改。登階氣力衰。咄哉今已老。趨拜復還虧。 身似臨崖樹。心如念水龜。尚猶眈有漏。不肯學無為。 忽染沉痾疾。因成臥病身。妻兒愁不語。朋友厭相親。 楚痛抽千脈。呻吟徹四鄰。不知前路險。猶尚恣貪嗔。 精魄隨生路。遊魂入死關。只聞千萬去。不見一心還。 寶馬空嘶立。庭花永絕攀。早求無上道。應免四方山。 此帖於 2009-06-13 02:45 AM 被 NKNK 編輯. |
送花文章: 14708,
|
2009-06-13, 02:56 AM | #22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如來涅槃日 娑羅雙樹間 阿難沒憂海 悲慟不能前 優婆初請問 經首立何言 佛教如是者 萬代古今傳 空生初請問 善逝應機酬 先答云何住 次教如是修 胎生卵濕化 咸令悲智收 若起眾生見 還同著相求 施門通六行 六行束三檀 資生無畏地 聲色勿相干 二邊純莫立 中道不須安 欲識無生處 背境向心觀 屍羅得清淨 無量劫來因 妄想如怨賊 貪愛若參辰 在欲而無慾 居塵不染塵 權於離垢地 當證法王身 忍心如幻夢 辱境若龜毛 常能修此觀 逢難轉堅牢 無非亦無是 無下亦無高 欲滅貪嗔賊 須行智慧刀 進修名焰地 良為慧光舒 二智心中遣 三空境上祛 無明唸唸滅 高下執情知 觀心如不間 何啻至無為 禪河隨浪淨 定水逐波清 澄神生覺性 息慮滅迷情 遍計虛分別 由來假立名 若了依他起 無別有圓成 慧燈如朗日 蘊界若干城 明來闇便謝 無暇暫時停 妄心猶未滅 乃見我人形 妙智圓光照 唯得一空名 三大僧祇劫 萬行具齊修 既悟無人我 長依聖道流 二空方漸證 三昧任遨遊 創居歡喜地 常樂遂忘憂 若論無相施 功德極難量 行悲濟貧乏 果報不須望 凡夫情行劣 初且略稱揚 欲知檀貌狀 如空遍十方 如來舉身相 為順世間情 恐人生斷見 權且立虛名 假言三十二 八十也空聲 有身非覺體 無相乃真形 因深果亦深 理密奧難尋 當來末法世 唯慮法將沈 空生情未達 聞義恐難任 如能信此法 定是覺人心 信根生一念 諸佛盡能知 修因於此日 證果未來時 三大經多劫 六度久安施 薰成無漏種 方號不思議 人空法亦空 二相本來同 遍計虛分別 依他礙不通 圓成說識海 流轉若飄蓬 欲識無生理 心外斷行蹤 有因名假號 無相乃馳名 有無無別體 無有有無形 有無無自性 妄起有無情 有無如谷響 勿著有無聲 渡河須用筏 到岸不須船 人法知無我 悟理詎勞筌 中流仍被溺 誰論在二邊 有無如取一 即被污心田 菩提離言說 從來無得人 須依二空理 當證法王身 有心俱是妄 無執乃名真 若悟非非法 逍遙出六塵 人法俱名執 了即二無為 菩薩能齊證 聲聞離一非 所知煩惱障 空中無所依 常能作此觀 得聖定無疑 寶滿三千界 繼持作福田 唯成有漏業 終不離人天 持經取四句 與聖作良緣 欲入無為海 須乘般若船 捨凡初入聖 煩惱漸輕微 斷除人我執 創始證無為 緣塵及身見 今者乃知非 七反人天後 趣寂不知歸 無生即無滅 無我復無人 永除煩惱障 長辭後有身 境亡心亦滅 無復起貪嗔 無悲空有智 翛然獨任真 昔時稱善慧 今日號能仁 看緣緣是妄 識體體非真 法性非因果 如理不從因 謂得然燈記 寧知是舊身 掃除心意地 名為淨土因 無論福與智 先且離貪嗔 莊嚴絕能所 無我亦無人 斷常俱不染 穎脫出囂塵 須彌高且大 將喻法王身 七寶齊圍繞 六度次相鄰 四色成山相 慈悲作佛因 有形終不大 無相乃為真 恆沙為比量 分為六種多 持經取四句 七寶詎能過 法門遊歷處 供養感修羅 經中稱最勝 尊高似佛陀 名中無有義 義上復無名 金剛喻真智 能破惡堅貞 若到波羅岸 入理出迷情 智人心自覺 愚者外求聲 積塵成世界 析界作微塵 界喻人天果 塵為有漏因 塵因因不實 界果果非真 果因知是幻 逍遙自在人 施命如沙數 人天業轉深 既掩菩提相 能障涅槃心 猿猴探水月 莨菪拾花針 愛河浮更沒 苦海出還沈 經中持四句 應當不離身 愚人看似夢 智者見唯真 法性無前後 無中非故新 蘊空無實法 憑何見有人 聞經深解義 心中喜且悲 昔除煩惱障 今能離所知 遍計於先了 圓成證此時 宿乘無礙慧 方便勸人持 未有無心境 曾無無境心 境忘心自滅 心滅境無侵 經中稱實相 語妙理能深 證知唯有佛 小聖詎堪任 空生聞妙理 如蓬植在麻 凡流信此法 同火出蓮華 恐人生斷見 大聖預開遮 如能離諸相 定入法王家 如能發心者 應當了二邊 涅槃無有相 菩提離所緣 無乘及乘者 人法兩俱捐 欲達真如理 應當識本源 波羅稱彼岸 於中十種名 高卑緣妄識 次第為迷情 焰裡尋求水 空中覓響聲 真如何得失 今始號圓成 暴虐唯無道 時稱歌利王 逢君出遊獵 仙人橫被傷 頻經五百世 前後極時長 承先忍辱力 今乃證真常 菩薩懷深智 何時不帶悲 投身憂虎餓 割肉恐鷹饑 精勤三大劫 曾無一念疲 如能同此行 皆得作天師 眾生與蘊界 名別體非殊 了知心似幻 迷情見有餘 真言言不妄 實語語非虛 始終無變異 性相本來如 證空便為實 執我乃成虛 非空亦非有 誰有復誰無 對病應施藥 無病藥還祛 須依二空理 穎脫入無餘 眾生及壽者 蘊上假虛名 如龜毛不實 似兔角無形 捨身由妄識 施命為迷情 詳論福比智 不及受持經 所作依他性 修成功德林 終無趣寂意 唯有濟群心 行悲悲廣大 用智智能深 利他兼自利 小聖詎能任 先身有報障 今日受持經 暫被人輕賤 轉重複還輕 若了依他起 能除遍計情 常依般若觀 何慮不圓成 空生重請問 無心為自身 欲發菩提者 當了現前因 行悲疑似妄 用智最言真 度生權立我 證理即無人 人與法相待 二相本來如 法空人是妄 人空法亦祛 人法兩俱實 受記可非虛 一切皆如幻 誰言得有無 天眼通非礙 肉眼礙非通 法眼唯觀俗 慧眼直緣空 佛眼如千日 照異體還同 圓明法界內 無處不含容 依他一念起 俱為妄所行 便分六十二 九百亂縱橫 過去滅無滅 當來生不生 常能作此觀 真妄坦然平 八十隨形好 相分三十二 應物萬般形 理中非一異 人法兩俱遣 色心齊一棄 所以證菩提 寔由諸相離 水陸同真際 飛行體一如 法中無彼此 理上豈親疏 自他分別遣 高下執情除 了斯平等性 咸共入無餘 施寶如沙數 唯成有漏因 不如無我觀 了妄乃名真 欲證無生忍 要假離貪嗔 人法知無我 逍遙出六塵 涅槃含四德 唯我契真常 齊名入自在 獨我最靈長 非色非聲相 心識豈能量 看時不可見 悟理即形彰 界塵何一異 報應亦同然 非因亦非果 誰後復誰先 事中通一合 理則兩俱捐 欲達無生路 應當識本源 如星翳燈幻 皆為喻無常 漏識修因果 誰言得久長 危脆同泡露 如雲影電光 饒經八萬劫 終是落空亡 妄計因成執 迷繩謂是蛇 心疑生闇鬼 眼病見空花 一境雖無異 三人乃見差 了茲名不實 長馭白牛車 依他非自立 必假眾緣成 日謝樹無影 燈來室乃明 名因共業變 萬像積微生 若悟真空色 翛然去有情 相寂名亦遣 心融境亦亡 去來終莫見 語默永無方 智入圓成理 身同法性常 證真還了俗 不廢亦津梁 |
送花文章: 14708,
|
2009-06-13, 03:39 AM | #24 (permalink) | |
長老會員
|
引用:
菩薩行 【此詩共有一百句,為第七世的達賴喇嘛所作,而為第十四世的達賴喇嘛所選出來的。裏面的內容,即是將大乘佛法中,一個菩薩所要修行的各項法門和內容,用詩的方式表達出來,是一個大乘理論的濃縮本。】 作為一個佛弟子, 首先要有道德戒律, 才可以昇華個人的解脫。 聽一切的佛語, 並了解其意義, 然後,知道自己的過去, 用努力來使之成為佛真。 憤怒是心的煩惱, 甚至是人的敵人; 消滅它便是無過, 憤恨是多麼大的過失啊! 「我」的觀念是無明, 是由五蘊所構成, 而五蘊皆空,才是 我的真意。 想自己的驕傲, 讚美自己錯誤的行為, 那是一種很笨的文明人, 所產生的我執。 這一點應該明白, 如果自己想, 我是沒有意識, 便會消除我慢, 而進入虔誠。 要信仰一切的真理, 菩薩要布施、守戒, 忍辱、精進、禪定, 並要有智慧。 布施要完全的捨棄, 守戒是全力幫助他人, 忍辱是克制憤怒, 精進是樂於真理, 禪定是不執一處, 智慧是真理的本義, 慈悲是愛的情感。 布施可以得到財富, 守戒可以得到快樂, 忍辱可以有美德, 禪定可以得平等, 精進可以得真理, 智慧可以得自由, 慈悲可以達到上述的一切, 這些真理可以平衡人心; 解釋這些真理的, 是大乘的佛教---- 也即是十個菩薩的境界。 第一個境界, 是菩薩的初喜樂, 這時菩薩去掉了, 貪、瞋、癡, 而開始進入了如來境界。 第二個境界, 是菩薩的不染境界, 身、語、意清淨, 且恆久保持清淨, 第三個境界, 是光明的境界, 因為平等智升起, 在禪定之中, 愛、恨無有微分。 第四個境界, 叫做極光境界, 因為這是真理的光茫, 可使人之苦樂絕對化。 第五個境界, 叫做絕對的克服, 到此時要征服菩薩, 已經不可能了, 因為菩薩在此的意義, 叫做高貴的真理。 第六個境界, 叫做極近地, 因為此時的菩薩, 已經接近了佛的本質, 用特別的止觀法, 來達到智慧的境地。 第七個境界, 叫做極遠地, 已經可以增加在 每一剎那剎那中, 都保持禪定力量。 第八個境界, 叫做不移的境界, 經由空的觀念及, 身、語、意的行為, 不為外境所移。 第九個境界, 叫做極智的境界, 得到了真理的個體, 也得到了真實之智。 第十個境界, 叫做法雨充滿, 菩薩到此, 充滿了佛光的神聖。 這十個境界, 是十個新生, 和佛仍有距離, 因佛的境在不可知。 佛是無限的, 它的內涵就像, 地、水、火、風 的直接表象, 如果僅僅是這些 直接的表象, 那就不是無限的, 人們便會用有限的, 來衡量佛啊! 我要淨化所有的罪業, 用一種恆久不變的戒律, 我羨讚我所有的功德, 這些功德與佛的一樣存在。 所有情感上的污染, 轉為力量、解脫, 都能自在的運用, 並能好好的生活。 願身體上的一切, 如好的健康、美貌, 以及愉快的心情, 都可以在逆境中自在, 並享有永恆的存在。 願所有可以達到, 自由解脫的善行, 能在佛與三寶加被下, 圓滿成為我的財富。 願我能用慈悲、愛, 來莊嚴布施、守戒, 禪定、忍辱、精進 及智慧。 願我能圓滿所有的功德, 身體上的一切德性皆完美。 也願我能夠消除, 一切痛苦的情感。 願世俗上的眾生, 與他們的恐懼, 變成完全無懼, 而只呼我的名。 並且也只希望, 我成佛之後, 一切眾生只聽我名, 或觀我的形像時, 便可以獲得大的快樂, 由錯誤的妄想中解脫出來。 願我不再傷害一切, 停止一切激動的念頭, 這些念頭是世俗的人, 自認為有罪的念頭。 過去和未來的想法, 都是不真實的啊! 如果過去未來不真, 則現在又在何處呢? 想要得到菩薩果的人, 必須要相信, 只要依賴自身的功德, 和般若的智慧。 不要懈怠, 要用自己的理性, 來找回自己的本性, 愛慾、無明, 要完全的消除它們, 我們要用力去 追尋所有的美德。 |
|
送花文章: 14708,
|